积极防御军事战略要重威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3:55:08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4日 10时37分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黄迎旭  

    今年,中国军队做了三件令世人瞩目的事情,第一件是年初派出海军编队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开创了中国军队海外维护国家权益的先例;第二件是在8月上旬组织了沈阳、济南、广州、兰州四个军区的师一级作战单位的跨战区机动,表明了中国军队把提高战略机动能力摆在了重要地位;第三件就是国庆60周年阅兵,展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进步,特别是展示了装备建设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如果把这三件事情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中国军队已经启动了新一轮转型,开始从那种守土卫疆的陆战型军队向陆海空天电一体化的攻防兼备型军队转变。

    中国军队实现这样的转型,将给中国在当代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和平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发挥大国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但应该看到,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这一转型才刚刚起步,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知道,军队转型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军事变革,不仅需要在军队的武器装备、组织结构、保障方式、管理模式、作战理论等方面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更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以及军队转型的要求,对军事战略进行充实和调整。军事战略是国家的总军事政策,是军队建设的统领,及时而正确地对军事战略进行充实和调整,赋予其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是统筹军队建设战略全局,规划军队建设战略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军队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中国军队刚刚启动的新一轮转型,是在世纪之交确立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领下实现的。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以及随之而发生的新的军事安全需求,中国军队的转型将更加深刻而迫切,从而给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提出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新课题。

    军事战略的首要问题,是军队建设的战略牵引问题,即总依据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军事战略牵引基本立足于“现实威胁关注”,即把应对现实战争威胁作为规划军队建设的总依据,一切从此出发。在生存利益突出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不二法门的必然选择,但也带来了难以避免的被动应付状况,甚至会出现时紧时松的问题。随着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那种压到门口的战争威胁,特别是大规模入侵式的战争威胁已基本可以排除,我国所面临的主要军事安全威胁正日益由生存利益威胁转变为发展利益威胁,带有更强烈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而要求军队建设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军队建设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重要的一点,是须把军事战略牵引由“现实威胁关注”转向“发展利益关注”,即军队建设的战略着眼点,不仅要立足于现实战争威胁,更要立足于国家发展利益所提出的军事安全需求,增强前瞻性和主动性,以适应军事安全威胁日益趋向不确定、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新形势。

    由此而给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提出的又一个课题,就是军事力量建设的战略重心需要实现从“重实战”向“重威慑”的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军队出于维护国家生存利益的需要,特别强调提高实战能力,把确保打赢强加在头上的侵略战争或武装干涉作为战略筹划的重心。维护国家发展利益,重心在于防患于未然,不仅需要军队具备强大的实战能力,更要求军队具备强大的威慑能力。威慑能力是以实战能力为基础的,但威慑能力是一种超越实战能力的军事能力。“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让对手信服你的实战能力为前提的,然而尚未动手就让对手信服,就需要你拥有强大的战略威慑力,使对手尚未交手便能感受到施害他人将给自己带来怎样难以承受的代价。然而,能够彰显这样一种能力的军队,显然比靠实战来证明自己能力的军队更胜一筹。中国奉行防卫性而非进攻性的国防政策,决不会以任何借口率先向他国发动战争,但是为了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中国必须拥有慑止战争、化战争于无形的能力,从而,要求中国军队建设的战略重心,须从重实战提升到重威慑的层面上,不仅能够打赢任何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而且能够让抱有敌意的对手三思而后行,知难而退,有效慑止任何人危害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的行为,以确保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依据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的要求,从重实战提升到重威慑,须确立“基于能力”的军队建设理念。

    威慑,说到底,彰显的是一种能够有效震慑对手的军事能力。在当代,具有震慑力的军事力量是以战略预警能力、战略机动能力、战略打击能力为主要基础的。而提升这些能力,需要立足于基础、长远、系统和整体来筹划军队现代化建设。就是说,提高军事能力的威慑力,决不是仅仅提高个别军事要素,或者孤立地提高各个军事要素而能够达到目的的,必须把军事力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筹划和建设。“基于能力”的军队建设理念,是一种强调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军队建设理念,即围绕着提高基础性军事能力,诸如战略预警能力、战略机动能力和战略打击能力等来统筹规划军队现代化建设,把所有军事要素建设都纳入到整体提高基础性军事能力的轨道之中。从而,这就要求军队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战略统筹、战略管理以及顶层设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总之,实现军队建设的新一轮转型,需要确立新的战略理念,把握新的战略重心,形成新的战略思路,并及时把反映时代要求的新理念、新思路体现到积极防御军事战略中去,以适应时代进步给军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确保军队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面向未来的新一轮转型,避免走大的弯路。

http://theory.workercn.cn/conten ... 03627926992179.html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4日 10时37分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黄迎旭  

    今年,中国军队做了三件令世人瞩目的事情,第一件是年初派出海军编队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开创了中国军队海外维护国家权益的先例;第二件是在8月上旬组织了沈阳、济南、广州、兰州四个军区的师一级作战单位的跨战区机动,表明了中国军队把提高战略机动能力摆在了重要地位;第三件就是国庆60周年阅兵,展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进步,特别是展示了装备建设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如果把这三件事情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中国军队已经启动了新一轮转型,开始从那种守土卫疆的陆战型军队向陆海空天电一体化的攻防兼备型军队转变。

    中国军队实现这样的转型,将给中国在当代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和平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发挥大国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但应该看到,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这一转型才刚刚起步,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知道,军队转型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军事变革,不仅需要在军队的武器装备、组织结构、保障方式、管理模式、作战理论等方面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更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以及军队转型的要求,对军事战略进行充实和调整。军事战略是国家的总军事政策,是军队建设的统领,及时而正确地对军事战略进行充实和调整,赋予其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是统筹军队建设战略全局,规划军队建设战略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军队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中国军队刚刚启动的新一轮转型,是在世纪之交确立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领下实现的。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以及随之而发生的新的军事安全需求,中国军队的转型将更加深刻而迫切,从而给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提出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新课题。

    军事战略的首要问题,是军队建设的战略牵引问题,即总依据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军事战略牵引基本立足于“现实威胁关注”,即把应对现实战争威胁作为规划军队建设的总依据,一切从此出发。在生存利益突出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不二法门的必然选择,但也带来了难以避免的被动应付状况,甚至会出现时紧时松的问题。随着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那种压到门口的战争威胁,特别是大规模入侵式的战争威胁已基本可以排除,我国所面临的主要军事安全威胁正日益由生存利益威胁转变为发展利益威胁,带有更强烈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而要求军队建设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军队建设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重要的一点,是须把军事战略牵引由“现实威胁关注”转向“发展利益关注”,即军队建设的战略着眼点,不仅要立足于现实战争威胁,更要立足于国家发展利益所提出的军事安全需求,增强前瞻性和主动性,以适应军事安全威胁日益趋向不确定、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新形势。

    由此而给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提出的又一个课题,就是军事力量建设的战略重心需要实现从“重实战”向“重威慑”的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军队出于维护国家生存利益的需要,特别强调提高实战能力,把确保打赢强加在头上的侵略战争或武装干涉作为战略筹划的重心。维护国家发展利益,重心在于防患于未然,不仅需要军队具备强大的实战能力,更要求军队具备强大的威慑能力。威慑能力是以实战能力为基础的,但威慑能力是一种超越实战能力的军事能力。“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让对手信服你的实战能力为前提的,然而尚未动手就让对手信服,就需要你拥有强大的战略威慑力,使对手尚未交手便能感受到施害他人将给自己带来怎样难以承受的代价。然而,能够彰显这样一种能力的军队,显然比靠实战来证明自己能力的军队更胜一筹。中国奉行防卫性而非进攻性的国防政策,决不会以任何借口率先向他国发动战争,但是为了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中国必须拥有慑止战争、化战争于无形的能力,从而,要求中国军队建设的战略重心,须从重实战提升到重威慑的层面上,不仅能够打赢任何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而且能够让抱有敌意的对手三思而后行,知难而退,有效慑止任何人危害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的行为,以确保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依据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的要求,从重实战提升到重威慑,须确立“基于能力”的军队建设理念。

    威慑,说到底,彰显的是一种能够有效震慑对手的军事能力。在当代,具有震慑力的军事力量是以战略预警能力、战略机动能力、战略打击能力为主要基础的。而提升这些能力,需要立足于基础、长远、系统和整体来筹划军队现代化建设。就是说,提高军事能力的威慑力,决不是仅仅提高个别军事要素,或者孤立地提高各个军事要素而能够达到目的的,必须把军事力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筹划和建设。“基于能力”的军队建设理念,是一种强调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军队建设理念,即围绕着提高基础性军事能力,诸如战略预警能力、战略机动能力和战略打击能力等来统筹规划军队现代化建设,把所有军事要素建设都纳入到整体提高基础性军事能力的轨道之中。从而,这就要求军队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战略统筹、战略管理以及顶层设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总之,实现军队建设的新一轮转型,需要确立新的战略理念,把握新的战略重心,形成新的战略思路,并及时把反映时代要求的新理念、新思路体现到积极防御军事战略中去,以适应时代进步给军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确保军队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面向未来的新一轮转型,避免走大的弯路。

http://theory.workercn.cn/conten ... 0362792699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