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机快首飞鸟,五代空天飞机也快开始研制了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58:04
根据TG一贯的战略“设想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四代机快首飞鸟,那就是说五代空天飞机也快开始研制鸟。

转帖:
瞄准空天时代
1903年,当莱特兄弟将简陋的飞机冲上蓝天时,没有几个人会想到,他们开辟出的广袤空间,将很快被争夺瓜分,并引发一轮又一轮秩序重建。
1957年,当第一颗人造卫星被送入外太空时,全地球的人都已经意识到,宁静了亿万年的宇宙空间,也将被人类拿到谈判桌上定规画矩。
冷战结束后的数次局部战争,充分展现出航空与航天力量协同作战的威力,空与天已经融为军事一体。随着发达国家的太空作战技术日趋成熟,自由穿梭于大气层的飞行器走出科幻电影,军事力量向太空延伸的触角初显。
是为空天时代。这首先是个军事战略课题。课题的内核,一言以蔽之: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光是防空、制空已经不够,还需要防天、制天。
面对日益增长的潜在威胁,中国若再无动于衷,则可谓天真。于是有了中国空军司令员对空天时代的判断:“军事力量竞争正在向空天领域转移,军事力量建设不断向空天方向拓展。这种转移是大势所趋,这种拓展是历史必然,这种发展不可逆转。”也有了公开表态:“面对空天的军事化,没有足够的力量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拥有强大的力量才能维护和保卫和平。”
空天时代于中国,挑战有之:身处弱势,如何在更广阔空间、更全面威胁中保护自身安全,并维护国家长远利益,有待更明晰的发展战略和更先进的科技手段。
机遇有之:瞄准空天战略制高点,将助力国家防御能力和科技实力的跨越式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如果中国的主张能促使秩序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和谐,将为世界和平提供多一个选项。

但实力才是和平的谈判桌上最大底牌。历史无数次证明,人类远未学会完全理性对待矛盾纷争。弱者忧虑强者划定秩序的霸道,强者忧患游戏规则被一朝改订,国与国之间戒心重重。现实残酷在此,信念亦在此。
唯有仰望空天,心存高远,迈出脚下坚实一步。
空天时代的中国选择
借庆祝60周年的契机,中国空军高调表述其空天战略,对内期望公众认同,对外也向国际社会清晰发声
“这两天广播里一直在说飞机的事,够热闹的。”得知本刊记者要去沙河机场“观摩”飞行表演,出租车司机一路上颇为关切,“是不是又要阅兵了?”
车子行驶在四环路上,窗外寒风料峭,11月初的北京,一场早到的大雪把气温骤然拉至零度。不过天气的小插曲,没有干扰酝酿已久的空军60周年庆祝活动。换装之后首次亮相的八一飞行表演队,新机型在雪后明媚的阳光映衬下尤为醒目。
至11日为止,三场飞行表演将贯穿空军整个系列庆祝活动,推动气氛不断升温。同时成为热点的,还有空军提出的“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11月2日清晨的街头报亭,在各大报纸的显要版面都能看见空军司令员许其亮的专访文章,“一定意义上讲,控制了空天,就控制了地面、海洋和电磁空间,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许其亮这样表示。
这位上任两年多的空军司令员,如此高调发声并不多见。“透露了不少信息,也说了不少以前不会说的话”,一位接近军方的专家指着报纸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6日,三十余国空军代表团前来北京参加的空军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上,亦探讨了中国空军提出的“共同树立空天安全新理念”、“共同建立空天规范和秩序”等五项主张。从年初的海上阅兵,到国庆大典,再到此刻的多国空军论坛,2009年俨然成为中国军队向国内外密集传递信息的一年。
善于寻找蛛丝马迹的外媒,着力解读中国空军此时提出空天战略的意图,也让更多国人开始关注,空天时代将带给中国何等机遇与挑战?为此,《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门采访了一批空天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空天时代的中国选择。
“被迫”空天战略接轨世界
“中国空军的‘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绝对是一种战略性跨越。”中航工业防务分公司的总经理汪亚卫在其办公室里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开门见山。
汪亚卫曾长期跟踪研究国外航空航天动态,又在军用、民用航空器研制行业浸润多年。空天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已被许多国家所认可,已有多个国家提出类似战略,有的甚至已经搭建起初步的作战平台。
特别是美军,从冷战后的几次局部战争来看,其空天地一体化战场信息网已经日渐成熟,通过侦察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空中侦察机、战斗机和地面攻击系统的有效信息交联,大大提高了目标侦察、识别准确度以及航空、地面武器的攻击精度,明显提高了作战效能。
而这种空天一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局限在空天地的信息结合范畴。“空和天的分界依然非常明确,空军装备在大气层以内的航空空间范围活动;当前的各种航天飞机则具有明显弱点,而运载火箭发射是定时定点,缺乏机动性。”汪亚卫指出。
2006年,汪亚卫主编一本名为《展望航空新世纪》的书,采访了若干位业内顶级专家之后,开篇第一页即写道:“未来战争空天的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依照这一趋势,未来的航空航天将不再被划分为两个作战空间,而是最终无缝隙融合为一体。航天技术与航空技术结合,将形成具有机动能力或机动打击能力的飞行器,未来的高空势必出现新的争夺模式。
在这些专家看来,空天飞机即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这种已经至少研究了40年的飞行器,将在常规机场水平起飞、着陆,可以自由往返大气层并以超高速飞行。目前,美俄两国都在从事这方面研究,“再努把力,加上材料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很有可能在21世纪上半叶发展出这样的飞机”。
即便还没有面临这种空天飞机的挑战,在我们头顶八万米以上的高空,每天也都有许多卫星航天器在日夜运行。在这个区间里,不分国界,也没有领空的概念,争夺其实非常激烈。
“首先,人家可以在这个空间对你进行清清楚楚的侦察;其次,外层空间一些定轨、非定轨的飞行器和导弹,也可以轻易发动攻击。”汪亚卫说,从国家安全角度,对外层空间不能不进行防御。
“空天军这样一个战略,美国早提出来了,俄罗斯也提出来了。”汪亚卫说,“中国没有世界霸权的想法,目的就是防御,但防御也要具备进攻能力,唯有能攻击才具备威慑力。”
海军的“蓝海”,空军的“空天”
鉴于公众对“空天”的陌生,空军借着60周年庆祝活动之机,专门组织了一批科研人员来推介空天观。为空天理念鼓与呼时,空军军事专家常常提及冯如的例子。
1909年即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上天的冯如,被誉为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当年研制出飞机,与莱特兄弟相比仅晚6年,而水平甚至有所超越。如果说,当年我国的航空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只是数年的话,今天,这种差距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副部长王明亮说。
这种差距的拉大,在几位专家看来,与当年中国对航空的认知程度不高有直接关系。因此,在空天时代来临的时候,“向空天进军是一个新的战略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一制高点,谁就拥有了主动。而能否掌握主动,抢占空天时代的制高点,则是由一个国家国民空天意识的强弱以及对空天认知程度的高低所决定的。”空军军事专家马权表示。
采访中,也曾有空军人士拿海军的“蓝海”战略进行比较,直言海军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全社会海洋意识的高涨以及对海军“走向蓝海”的支持。
国人对海洋权益的重视,源自历史的负面经验;对空天理念的认知,也同样经历了外界刺激的一个过程。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国门打开,与外界加强军事信息交流,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发达国家空天一体的战略设想给国内研究人员带来巨大的思想震撼。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展示了天基信息支援下的强大空中作战能力,则更为直观地展示了什么叫做空天一体、信息火力一体。
十多年后,空军指挥学院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季岩仍然印象深刻:这是第一场“初级空天战争”,航天力量第一次成系统使用,航空与航天力量第一次大规模一体化作战,以空中战场为主的高立体空天战场第一次出现,天基信息支援下的空中作战第一次成为直接达成战争主要目标的决定性作战。
也是在这场战争以后,新军事变革在世界范围兴起,“信息化空中力量和航天力量都得到优先发展,主要国家空军纷纷开始了由传统空中力量向一体化航空航天力量的转型”,季岩说。
美国仍然走在最前。这支1959年就提出航空航天一体概念的部队,2001年举行了代号“施里弗-2001”的空间战演习,探索以太空为主要战场的攻防交战,动用了各类军用和商用卫星、反卫星武器、天基反导武器、载人航天器、空间轨道战斗机、地基激光武器和电磁波武器、陆基弹道导弹等空间力量。
此次演习再次带给大洋彼岸的中国军事研究者以思想冲击。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教授李大光是国内较早对空天战略进行系统论述的军事专家,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就是在美军这次演习之后,他深深感受到空间力量建设的重要性,继而结合总装、二炮的几个研究项目,接连写了《太空战》《论制天权》二书,对我国空间军事力量建设提出若干设想。
据他了解,空军曾专门组织系统内科研单位研究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肯定也会将空天制胜的理念汇总上报”。
这些积极呼吁空天理念的专家,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想法:没有前瞻的战略理念,就适应不了未来战争发展的主流趋势,也就会被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势”抛在身后。
“为了与时俱进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海军发展要有‘蓝海’意识,空军则要有‘空天’理念。”李大光作了一个同样的比较。
中国式跨越
空军庆祝60周年的热潮卷到互联网上,在一些军事论坛,有一个话题时常被拿来讨论:中国的空天技术发展到了哪一步?
接受采访的军事专家虽然没有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明确回答,但他们肯定地表示,我军着眼的都是一些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空军无疑是未来空天战争的重要力量,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研室主任王明志说,下一步空军主要是利用天基系统平台提供的信息,来支撑航空空间的空中打击、制空作战和防空反导作战任务,“要解决制约天基信息系统支援的瓶颈问题”。
汪亚卫认为,跨越式发展可以有很多路径,但有一点能肯定,就是与美国的空天发展模式不同。美国的路子比较强势,强调灵活快速进入空间,截获、击落别国航天器,取得空天领域的优势地位,“我们仍以防御为主,适当保持不对称打击能力”。
这种发展方式与实际科技水平密切相关。李大光举了一个例子:2007年我国成功击毁一颗自己的在轨废弃卫星,但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测试过卫星杀手,并运用此类技术建立起导弹防御系统。
“长远来看,要发展空天一体技术,对一国的基础工业提出较高要求。”汪亚卫以空天飞机为例列举了三个方面:首先是动力。要突破冲压超燃发动机的技术,空天飞机在大气层内用超燃冲压发动机,在大气层之外还可以点燃火箭发动机,这样才能实现机动性。当然,这样的转换技术很困难,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都在攻这个难题。
第二是材料。飞行器若要多次出入大气层,就需要重量轻、性能好、能重复使用的防热材料。
第三是本身的控制技术。空天飞行器进入外层空间要进行多次变轨,若要增加机动性,控制也将极其复杂。
“当然,这也是对科技界的一大推动。”汪亚卫说,“空天一体的战略思路对中国航空航天技术提出了一个大要求,要求能够在在动力、材料、飞行控制等各方面产生一系列突破创新,势必将航空航天技术推到一个新的领域。”
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场不变
就在国内报纸刊发空军司令员许其亮的专访文章后不久,已有敏感的国外媒体作出解读,有报道直称:中国对外太空军事化立场转变。
如此解读并不被我空军军事专家认可。“这是一种误读,”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副部长王明亮明确表示,“许其亮司令员这次的讲话与以往空天一体的表述相比的确有所改变,但这种变化是和全世界对空天一体化理论的理解不断加深同步进行的。”
他还指出,除美国和俄罗斯等主要空军强国外,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建设空天力量,中国必须对此保持警惕,发展防御性的空天力量,不可能像书呆子一样坐视不管。
事实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正是这次空军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希望与各国形成共识的空天安全理念之一。不过,要维护空天安全,自身首先必须具备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
在军事专家马权看来,维护空天安全一方面要构建强大的防卫体系,有效抵御敌人从空天发起的袭扰、挑衅和攻击,确保领空绝对不受侵犯,陆海争议区不发生对手单方面空中进入事件,领海内国际水道不发生侵扰和挑衅事件等。
另一方面,还要保持空天战略态势均衡。积极发展航天事业,和平开发太空,保护我航天资产安全,保证我享有利用太空的合法权益。
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研室主任王明志则指出,空天领域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多,也是空军提出新空天防御观的客观原因。他举例说,通常认为高度在20千米以下是领空,100千米以上是外太空,国际法规定外太空可以自由通行,而领空是不可侵犯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空域所属却没有明确规定,各大国目前对该领域的争夺非常激烈。
共建空天规范与秩序
11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多国空军国际论坛,由于倡导“和谐空天”理念,被一些观察者视为对“和谐世界”理念的简单延伸。但专家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指出,“和谐空天”的提法有其实际指向,包括了两个层面含义。
第一个层面是促进国际空天安全合作。马权认为,和平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资源,造福人类,这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也是我国探索太空、开发利用太空的宗旨。拥有高水平的宇航员并非大国的专利,但只有科技、经济强大到一定程度的国家才能独立将宇航员送入太空,而对已掌握强大空间力量的“太空俱乐部”成员来说,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无疑会降低发生冲突的概率。
第二个层面则是共同建立空天规范与秩序。虽然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于1966年拟订的《外层空间条约》规定,外层空间供各国自由探索和使用,不得为任何国家所占有,但鉴于许多国家并没有能力进入外太空,实际这里奉行的是先来者先得、能者多得的原则。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际法规定国家拥有领空的主权,因此即便有些国家不具有航空能力,但其领空的主权还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介绍,因此有一些非洲赤道国家对表面公允但实际上并不平等的外层空间秩序持强烈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了赤道上空太多宝贵的同步轨道资源,等到他们有能力发展航天科技的时候,太空中的轨道资源很可能已所剩无几。
汪亚卫表示,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肯定不希望空天领域是被一个或两个国家所占据霸权,只由这一两个大玩家来制定游戏规则。不仅空天领域,政治、经济领域都是同样的意愿。但有这样的意愿是一回事,表达出来管不管用是另一回事,后者与自身实力相关。
换言之,中国既然在多国论坛上提出主张,就表明中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还需加速发展自身能力,才可能在未来空天事务的国际谈判中拥有更多发言权。
PS:估计五代机都已经立项了~~~~~~~~天顶星科技快出来鸟。根据TG一贯的战略“设想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四代机快首飞鸟,那就是说五代空天飞机也快开始研制鸟。

转帖:
瞄准空天时代
1903年,当莱特兄弟将简陋的飞机冲上蓝天时,没有几个人会想到,他们开辟出的广袤空间,将很快被争夺瓜分,并引发一轮又一轮秩序重建。
1957年,当第一颗人造卫星被送入外太空时,全地球的人都已经意识到,宁静了亿万年的宇宙空间,也将被人类拿到谈判桌上定规画矩。
冷战结束后的数次局部战争,充分展现出航空与航天力量协同作战的威力,空与天已经融为军事一体。随着发达国家的太空作战技术日趋成熟,自由穿梭于大气层的飞行器走出科幻电影,军事力量向太空延伸的触角初显。
是为空天时代。这首先是个军事战略课题。课题的内核,一言以蔽之: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光是防空、制空已经不够,还需要防天、制天。
面对日益增长的潜在威胁,中国若再无动于衷,则可谓天真。于是有了中国空军司令员对空天时代的判断:“军事力量竞争正在向空天领域转移,军事力量建设不断向空天方向拓展。这种转移是大势所趋,这种拓展是历史必然,这种发展不可逆转。”也有了公开表态:“面对空天的军事化,没有足够的力量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拥有强大的力量才能维护和保卫和平。”
空天时代于中国,挑战有之:身处弱势,如何在更广阔空间、更全面威胁中保护自身安全,并维护国家长远利益,有待更明晰的发展战略和更先进的科技手段。
机遇有之:瞄准空天战略制高点,将助力国家防御能力和科技实力的跨越式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如果中国的主张能促使秩序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和谐,将为世界和平提供多一个选项。

但实力才是和平的谈判桌上最大底牌。历史无数次证明,人类远未学会完全理性对待矛盾纷争。弱者忧虑强者划定秩序的霸道,强者忧患游戏规则被一朝改订,国与国之间戒心重重。现实残酷在此,信念亦在此。
唯有仰望空天,心存高远,迈出脚下坚实一步。
空天时代的中国选择
借庆祝60周年的契机,中国空军高调表述其空天战略,对内期望公众认同,对外也向国际社会清晰发声
“这两天广播里一直在说飞机的事,够热闹的。”得知本刊记者要去沙河机场“观摩”飞行表演,出租车司机一路上颇为关切,“是不是又要阅兵了?”
车子行驶在四环路上,窗外寒风料峭,11月初的北京,一场早到的大雪把气温骤然拉至零度。不过天气的小插曲,没有干扰酝酿已久的空军60周年庆祝活动。换装之后首次亮相的八一飞行表演队,新机型在雪后明媚的阳光映衬下尤为醒目。
至11日为止,三场飞行表演将贯穿空军整个系列庆祝活动,推动气氛不断升温。同时成为热点的,还有空军提出的“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11月2日清晨的街头报亭,在各大报纸的显要版面都能看见空军司令员许其亮的专访文章,“一定意义上讲,控制了空天,就控制了地面、海洋和电磁空间,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许其亮这样表示。
这位上任两年多的空军司令员,如此高调发声并不多见。“透露了不少信息,也说了不少以前不会说的话”,一位接近军方的专家指着报纸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6日,三十余国空军代表团前来北京参加的空军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上,亦探讨了中国空军提出的“共同树立空天安全新理念”、“共同建立空天规范和秩序”等五项主张。从年初的海上阅兵,到国庆大典,再到此刻的多国空军论坛,2009年俨然成为中国军队向国内外密集传递信息的一年。
善于寻找蛛丝马迹的外媒,着力解读中国空军此时提出空天战略的意图,也让更多国人开始关注,空天时代将带给中国何等机遇与挑战?为此,《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门采访了一批空天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空天时代的中国选择。
“被迫”空天战略接轨世界
“中国空军的‘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绝对是一种战略性跨越。”中航工业防务分公司的总经理汪亚卫在其办公室里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开门见山。
汪亚卫曾长期跟踪研究国外航空航天动态,又在军用、民用航空器研制行业浸润多年。空天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已被许多国家所认可,已有多个国家提出类似战略,有的甚至已经搭建起初步的作战平台。
特别是美军,从冷战后的几次局部战争来看,其空天地一体化战场信息网已经日渐成熟,通过侦察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空中侦察机、战斗机和地面攻击系统的有效信息交联,大大提高了目标侦察、识别准确度以及航空、地面武器的攻击精度,明显提高了作战效能。
而这种空天一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局限在空天地的信息结合范畴。“空和天的分界依然非常明确,空军装备在大气层以内的航空空间范围活动;当前的各种航天飞机则具有明显弱点,而运载火箭发射是定时定点,缺乏机动性。”汪亚卫指出。
2006年,汪亚卫主编一本名为《展望航空新世纪》的书,采访了若干位业内顶级专家之后,开篇第一页即写道:“未来战争空天的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依照这一趋势,未来的航空航天将不再被划分为两个作战空间,而是最终无缝隙融合为一体。航天技术与航空技术结合,将形成具有机动能力或机动打击能力的飞行器,未来的高空势必出现新的争夺模式。
在这些专家看来,空天飞机即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这种已经至少研究了40年的飞行器,将在常规机场水平起飞、着陆,可以自由往返大气层并以超高速飞行。目前,美俄两国都在从事这方面研究,“再努把力,加上材料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很有可能在21世纪上半叶发展出这样的飞机”。
即便还没有面临这种空天飞机的挑战,在我们头顶八万米以上的高空,每天也都有许多卫星航天器在日夜运行。在这个区间里,不分国界,也没有领空的概念,争夺其实非常激烈。
“首先,人家可以在这个空间对你进行清清楚楚的侦察;其次,外层空间一些定轨、非定轨的飞行器和导弹,也可以轻易发动攻击。”汪亚卫说,从国家安全角度,对外层空间不能不进行防御。
“空天军这样一个战略,美国早提出来了,俄罗斯也提出来了。”汪亚卫说,“中国没有世界霸权的想法,目的就是防御,但防御也要具备进攻能力,唯有能攻击才具备威慑力。”
海军的“蓝海”,空军的“空天”
鉴于公众对“空天”的陌生,空军借着60周年庆祝活动之机,专门组织了一批科研人员来推介空天观。为空天理念鼓与呼时,空军军事专家常常提及冯如的例子。
1909年即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上天的冯如,被誉为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当年研制出飞机,与莱特兄弟相比仅晚6年,而水平甚至有所超越。如果说,当年我国的航空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只是数年的话,今天,这种差距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副部长王明亮说。
这种差距的拉大,在几位专家看来,与当年中国对航空的认知程度不高有直接关系。因此,在空天时代来临的时候,“向空天进军是一个新的战略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一制高点,谁就拥有了主动。而能否掌握主动,抢占空天时代的制高点,则是由一个国家国民空天意识的强弱以及对空天认知程度的高低所决定的。”空军军事专家马权表示。
采访中,也曾有空军人士拿海军的“蓝海”战略进行比较,直言海军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全社会海洋意识的高涨以及对海军“走向蓝海”的支持。
国人对海洋权益的重视,源自历史的负面经验;对空天理念的认知,也同样经历了外界刺激的一个过程。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国门打开,与外界加强军事信息交流,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发达国家空天一体的战略设想给国内研究人员带来巨大的思想震撼。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展示了天基信息支援下的强大空中作战能力,则更为直观地展示了什么叫做空天一体、信息火力一体。
十多年后,空军指挥学院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季岩仍然印象深刻:这是第一场“初级空天战争”,航天力量第一次成系统使用,航空与航天力量第一次大规模一体化作战,以空中战场为主的高立体空天战场第一次出现,天基信息支援下的空中作战第一次成为直接达成战争主要目标的决定性作战。
也是在这场战争以后,新军事变革在世界范围兴起,“信息化空中力量和航天力量都得到优先发展,主要国家空军纷纷开始了由传统空中力量向一体化航空航天力量的转型”,季岩说。
美国仍然走在最前。这支1959年就提出航空航天一体概念的部队,2001年举行了代号“施里弗-2001”的空间战演习,探索以太空为主要战场的攻防交战,动用了各类军用和商用卫星、反卫星武器、天基反导武器、载人航天器、空间轨道战斗机、地基激光武器和电磁波武器、陆基弹道导弹等空间力量。
此次演习再次带给大洋彼岸的中国军事研究者以思想冲击。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教授李大光是国内较早对空天战略进行系统论述的军事专家,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就是在美军这次演习之后,他深深感受到空间力量建设的重要性,继而结合总装、二炮的几个研究项目,接连写了《太空战》《论制天权》二书,对我国空间军事力量建设提出若干设想。
据他了解,空军曾专门组织系统内科研单位研究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肯定也会将空天制胜的理念汇总上报”。
这些积极呼吁空天理念的专家,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想法:没有前瞻的战略理念,就适应不了未来战争发展的主流趋势,也就会被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势”抛在身后。
“为了与时俱进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海军发展要有‘蓝海’意识,空军则要有‘空天’理念。”李大光作了一个同样的比较。
中国式跨越
空军庆祝60周年的热潮卷到互联网上,在一些军事论坛,有一个话题时常被拿来讨论:中国的空天技术发展到了哪一步?
接受采访的军事专家虽然没有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明确回答,但他们肯定地表示,我军着眼的都是一些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空军无疑是未来空天战争的重要力量,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研室主任王明志说,下一步空军主要是利用天基系统平台提供的信息,来支撑航空空间的空中打击、制空作战和防空反导作战任务,“要解决制约天基信息系统支援的瓶颈问题”。
汪亚卫认为,跨越式发展可以有很多路径,但有一点能肯定,就是与美国的空天发展模式不同。美国的路子比较强势,强调灵活快速进入空间,截获、击落别国航天器,取得空天领域的优势地位,“我们仍以防御为主,适当保持不对称打击能力”。
这种发展方式与实际科技水平密切相关。李大光举了一个例子:2007年我国成功击毁一颗自己的在轨废弃卫星,但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测试过卫星杀手,并运用此类技术建立起导弹防御系统。
“长远来看,要发展空天一体技术,对一国的基础工业提出较高要求。”汪亚卫以空天飞机为例列举了三个方面:首先是动力。要突破冲压超燃发动机的技术,空天飞机在大气层内用超燃冲压发动机,在大气层之外还可以点燃火箭发动机,这样才能实现机动性。当然,这样的转换技术很困难,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都在攻这个难题。
第二是材料。飞行器若要多次出入大气层,就需要重量轻、性能好、能重复使用的防热材料。
第三是本身的控制技术。空天飞行器进入外层空间要进行多次变轨,若要增加机动性,控制也将极其复杂。
“当然,这也是对科技界的一大推动。”汪亚卫说,“空天一体的战略思路对中国航空航天技术提出了一个大要求,要求能够在在动力、材料、飞行控制等各方面产生一系列突破创新,势必将航空航天技术推到一个新的领域。”
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场不变
就在国内报纸刊发空军司令员许其亮的专访文章后不久,已有敏感的国外媒体作出解读,有报道直称:中国对外太空军事化立场转变。
如此解读并不被我空军军事专家认可。“这是一种误读,”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副部长王明亮明确表示,“许其亮司令员这次的讲话与以往空天一体的表述相比的确有所改变,但这种变化是和全世界对空天一体化理论的理解不断加深同步进行的。”
他还指出,除美国和俄罗斯等主要空军强国外,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建设空天力量,中国必须对此保持警惕,发展防御性的空天力量,不可能像书呆子一样坐视不管。
事实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正是这次空军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希望与各国形成共识的空天安全理念之一。不过,要维护空天安全,自身首先必须具备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
在军事专家马权看来,维护空天安全一方面要构建强大的防卫体系,有效抵御敌人从空天发起的袭扰、挑衅和攻击,确保领空绝对不受侵犯,陆海争议区不发生对手单方面空中进入事件,领海内国际水道不发生侵扰和挑衅事件等。
另一方面,还要保持空天战略态势均衡。积极发展航天事业,和平开发太空,保护我航天资产安全,保证我享有利用太空的合法权益。
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研室主任王明志则指出,空天领域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多,也是空军提出新空天防御观的客观原因。他举例说,通常认为高度在20千米以下是领空,100千米以上是外太空,国际法规定外太空可以自由通行,而领空是不可侵犯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空域所属却没有明确规定,各大国目前对该领域的争夺非常激烈。
共建空天规范与秩序
11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多国空军国际论坛,由于倡导“和谐空天”理念,被一些观察者视为对“和谐世界”理念的简单延伸。但专家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指出,“和谐空天”的提法有其实际指向,包括了两个层面含义。
第一个层面是促进国际空天安全合作。马权认为,和平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资源,造福人类,这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也是我国探索太空、开发利用太空的宗旨。拥有高水平的宇航员并非大国的专利,但只有科技、经济强大到一定程度的国家才能独立将宇航员送入太空,而对已掌握强大空间力量的“太空俱乐部”成员来说,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无疑会降低发生冲突的概率。
第二个层面则是共同建立空天规范与秩序。虽然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于1966年拟订的《外层空间条约》规定,外层空间供各国自由探索和使用,不得为任何国家所占有,但鉴于许多国家并没有能力进入外太空,实际这里奉行的是先来者先得、能者多得的原则。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际法规定国家拥有领空的主权,因此即便有些国家不具有航空能力,但其领空的主权还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介绍,因此有一些非洲赤道国家对表面公允但实际上并不平等的外层空间秩序持强烈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了赤道上空太多宝贵的同步轨道资源,等到他们有能力发展航天科技的时候,太空中的轨道资源很可能已所剩无几。
汪亚卫表示,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肯定不希望空天领域是被一个或两个国家所占据霸权,只由这一两个大玩家来制定游戏规则。不仅空天领域,政治、经济领域都是同样的意愿。但有这样的意愿是一回事,表达出来管不管用是另一回事,后者与自身实力相关。
换言之,中国既然在多国论坛上提出主张,就表明中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还需加速发展自身能力,才可能在未来空天事务的国际谈判中拥有更多发言权。
PS:估计五代机都已经立项了~~~~~~~~天顶星科技快出来鸟。
动画片时代确实不远了,退休前肯定看得到: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