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批鸭翼影响隐身,但很少讲出其中道理。请持此观点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4:53:49
大家都在批评鸭翼很影响隐身。不过就很少讲出其中道理。请持此观点的各位大大来个详细的说明。
很想知道鸭翼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会破坏隐身效果?大家都在批评鸭翼很影响隐身。不过就很少讲出其中道理。请持此观点的各位大大来个详细的说明。
很想知道鸭翼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会破坏隐身效果?
那些认为鸭翼会影响隐身的理由,有一点就是因为鸭翅膀长着前面...这就是他们最大的理由.
多一对大面被,其实翅膀才是最影响隐身的,可惜不能去掉啊~
3# 南宫儒


问题是多了是不是一定是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对雷达隐身效果大不大?是不是大到破坏隐身呢?
最大的影响应该是无法得到主翼的遮挡
转动形成的内锐角,以及转动后前后缘再水平面的投影无法与主翼平行等问题,由于无法得到遮挡而问题被放大
美帝曾以F16为基础,研制了一架鸭翼验证机。
其机动性能非常优越,技术验证获得了成功。
然而美帝最终却放弃了用鸭翼来发展隐形战斗机。
这是为什么呢?
6# pizzaaa


惯性。
米帝和俄毛在机机方面都是常规布局方面的高手。
还有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制约他们,尽量不要变化的太过。对他们影响很大的。
LZ可以登录谷歌,然后搜下:
qbq-maddogchen 鸭式布局的演义评说 site: bbs.cjdby.net
pizzaaa 发表于 2009-11-1 16:31

鸭翼的飞控难度比平常布局大的多,米帝发动机nb,自然就不用费事去折腾这个
ccsosnfs 发表于 2009-11-1 16:37
这个文章上面是这样说的:综合而言,鸭式布局因为机翼面积大,机翼根弦长,占位多,隐身效果更好,垂尾机翼前翼分布合理,干涉少,综合周向隐身比常规布局略有优势,但因为前翼的存在,前向隐身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更复杂的处理方案,总体上来说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隐身和气动综合的难度差不多。”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所谓鸭式布局不利于隐身的缺陷只是一个伪命题罢了,实际上并不存在。以最近的例子来说,美帝的JASF全尺寸鸭式布局模型的RCS测试结果是并不比F35现在正式选用的常规布局方案有什么差别。

引用一下砖头语录:

“鸭式的隐身设计原则和常规布局的没有太大区别,一般来说不管是常规布局还是鸭式布局,他们的可动翼面都是按照巡航状态来处理隐身状态的,机动的时候基本不考虑或者只是做一定手段控制,但不限制指标。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设计的差别主要在于前向因为前翼的存在比常规布局多一个散射区,但集中辐射的原则还是不变的,前翼的前后缘平行,前翼本身可以采用效率比较高的结构性隐身,辐射的主要难点在于翼根部的机身部分,这和常规布局的前缘襟翼根部的难点一样,处理方式也基本一样,这方面正常布局和鸭式布局的rcs差别要到0.001以后才会体现出明显的区别,前翼的存在较为复杂的是因为它们的尺寸比较小,对于一些中长波雷达外型隐身效果不佳,基本需要采用特定波段的窄带吸收和专用涂层的配合才有比较好的效果,同样的问题在常规布局上也有,他们在一些很少的特定角度上会因为机翼的屏蔽而占据优势。

综合而言,鸭式布局因为机翼面积大,机翼根弦长,占位多,隐身效果更好,垂尾机翼前翼分布合理,干涉少,综合周向隐身比常规布局略有优势,但因为前翼的存在,前向隐身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更复杂的处理方案,总体上来说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隐身和气动综合的难度差不多。”
鸭翼影响隐身的原因,是因为某些童子看不惯鸭式布局这个丑样子。
现在不管是常规布局的全动尾翼也好,鸭式布局的鸭翼也好,都是复合材料,怎么会影响隐身呢?
即便是全金属材料,人家就不会涂吸波材料么?
原来如此,嗯嗯
舰载机 发表于 2009-11-1 17:35

那直接把筷子或者棍子全涂上吸波涂料不就完了,连丝带都不用设计了。。。。
个人有限的知识观点认为  鸭翼的确有影响   首先是鸭翼的形状大小 一般鸭翼的设计会不尾翼小得多 更容易对于之相同波长的雷达波造成谐振 能以电磁波最大辐射能量反射回去  其次是鸭翼与机身的狭缝也容易造成反射 而已因为鸭翼位于机身前端 往往需要设计得更流线型 而很难去弥补这个问题  其次就是电磁波在照射到飞机时会有表面行波存在 对机身不连续处极为敏感  尽量减少表面突出是关键 尾翼因为被机翼遮挡而不存在这个问题或者问题很小 但鸭翼却成为机身前端最大的突出 也是问题之一 其他的还有就是因为鸭翼的配平问题使鸭翼的后掠角难以与机翼后掠角达成一致 这又造成一个反射原因 如此种种矛盾使鸭翼布局很难运用于4代机之上
pizzaaa 发表于 2009-11-1 16:31
F15连前襟翼都没用,是不是说明前襟翼是个废柴呢?
鸭翼的隐身难度确实比尾翼大一点。

但是,这点差别,对于整机的隐形难度来说实在是小的可怜。

换句话说,TG如果能达到F22级别的隐身水准,解决鸭翼隐身化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网络总是喜欢以讹传讹,在一遍遍的传播中夸大其词,一个很普通的技术难点,被夸大为“鸭翼对隐身有非常大影响”,甚至“鸭翼不能隐身”。
kkkun 发表于 2009-11-1 18:10
很难得的 你没有一个观点正确·
这个鸭翼隐身的问题有没办法解决
其实,某些说鸭翼不好的自认为最有利的证据就是:既然那么好,美国干吗不用。
同理嘛,要是人民币那么好,美国干吗不用?
于是得出:人民币真TM是废纸!
19# huch0


直接在空版搜索下“鸭翼”
挂幌子 发表于 2009-11-1 18:06


……我到是很想知道哪家的复合材料飞机蒙皮表面不喷铝的?
挂幌子 发表于 2009-11-1 18:06


如果所有研究人员都画地为牢,那现在大家坐的火车还是蒸汽机车,连灰机都木有坐
并不是没有鸭翼隐身飞机的范例
X-36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X-36是研究无尾飞机大迎角控制的
为什么要做无尾飞机,因为无尾飞机隐形好。
这至少可以看出,搞X-36的麦道认为,鸭翼对隐形的影响要小于垂尾,不然这就蛋疼了。
这在麦道的JAST投标的设计上也很明显,最初用了一个15度倾斜的平尾(这个角度太低了,已经不能叫V尾了),发现控制性能不够后,不是把垂尾补上或者把倾斜度提升,而是加了两片鸭翼。

如果鸭翼对隐形有罪,那么在麦道眼里,垂尾的罪更大。
鸭翼对隐身性的破坏主要是从其对机体表面连续性的破坏方面来说的
雷达波的入射能量除了有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之外还有一部分剩余的能量以表面波的形式在机体表面爬行,当遇到机体表面不连续性的开口,比如鸭翼与机身的连接处,容易产生强烈的回波反射,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将可能使回波能量增加一个甚至几个数量级。所以当时美国人放弃这种布局,可能也是有一些这样的考虑在里面。
我看到的解释是:为了减小正面的RSC值,必须尽可能的减小 正面的 不连续曲面

即要尽量保证 机身是一个 连续的函数曲面


很难得的 你没有一个观点正确·
冰刃 发表于 2009-11-1 18:37 [/quote]
     [quote]
对于你的话 我不的不找到照片说明我和楼上两为朋友的一样的看法  表面行波示意图   当雷达照射到机身前部时会在机体表面形成表面波。表面波向后运动到机尾再返回,当遇到不连续处时就会产生二次辐射信号,不幸的是,这时的信号方向是朝向雷达接收机的,因此增大了飞机的前向雷达反射截面积

很难得的 你没有一个观点正确·
冰刃 发表于 2009-11-1 18:37 [/quote]
     [quote]
对于你的话 我不的不找到照片说明我和楼上两为朋友的一样的看法  表面行波示意图   当雷达照射到机身前部时会在机体表面形成表面波。表面波向后运动到机尾再返回,当遇到不连续处时就会产生二次辐射信号,不幸的是,这时的信号方向是朝向雷达接收机的,因此增大了飞机的前向雷达反射截面积

并不是没有鸭翼隐身飞机的范例
X-36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X-36是研究无尾飞机大迎角控制的
为什么要做无尾飞机,因为无尾飞机隐形好。
这至少可以看出,搞X-36的麦道认为,鸭翼对隐形的影响要小于垂尾,不然这就 ...
百臂巨人 发表于 2009-11-1 19:07


既然X-36是一开始就摆明要做tailless的飞机,不可能有任何尾部气动控制面,那么何来什么“搞X-36的麦道认为,鸭翼对隐形的影响要小于垂尾,所以用了鸭翼没有用垂尾”之类的说法。鸭翼是用来取代垂尾的么?


X-36基本属于废物利用,在麦道ASTOVL/JAST被刷掉的方案里挑了一个无尾的气动构型,具备鸭翼也许是出于保险,也许甚至只是“凑巧这个方案原始就带了鸭翼”。
而且说实话,作为一个缩比的遥控飞机,X-36的隐身能力到底如何,如何证实也是问题

ASTOVL时代还是USMC主导的时候,几家竞争者几乎都是鸭翼构型,为什么空军掺乎进来之后,JAST中期几乎同时全部放弃了鸭翼改用常规布局?

除了麦道之外,其他比较低调的无尾战斗机研究像是X-44,FATE/ ICE,为什么大部分的构型是不带鸭翼的?


麦道在隐身战斗机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建树,也从来没有赢过,有什么问题么?
并不是没有鸭翼隐身飞机的范例
X-36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X-36是研究无尾飞机大迎角控制的
为什么要做无尾飞机,因为无尾飞机隐形好。
这至少可以看出,搞X-36的麦道认为,鸭翼对隐形的影响要小于垂尾,不然这就 ...
百臂巨人 发表于 2009-11-1 19:07


既然X-36是一开始就摆明要做tailless的飞机,不可能有任何尾部气动控制面,那么何来什么“搞X-36的麦道认为,鸭翼对隐形的影响要小于垂尾,所以用了鸭翼没有用垂尾”之类的说法。鸭翼是用来取代垂尾的么?


X-36基本属于废物利用,在麦道ASTOVL/JAST被刷掉的方案里挑了一个无尾的气动构型,具备鸭翼也许是出于保险,也许甚至只是“凑巧这个方案原始就带了鸭翼”。
而且说实话,作为一个缩比的遥控飞机,X-36的隐身能力到底如何,如何证实也是问题

ASTOVL时代还是USMC主导的时候,几家竞争者几乎都是鸭翼构型,为什么空军掺乎进来之后,JAST中期几乎同时全部放弃了鸭翼改用常规布局?

除了麦道之外,其他比较低调的无尾战斗机研究像是X-44,FATE/ ICE,为什么大部分的构型是不带鸭翼的?


麦道在隐身战斗机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建树,也从来没有赢过,有什么问题么?


F22的隐身性能 主要体现在 正面的RCS小 因为从实际出发就是 大部分空战 都是发生在 正面之间的对抗 。

其他方向 ,如侧面 ,尾部 的RCS值就不好说了,估计 没有像正面那么夸张。


就好比 坦克 正面的装甲最厚 一样。


像F117,B2等隐形专业户入侵拥有雷达防空的国家的时候尚且要仔细规划 入侵路线 ,哪条路径被发现的概率最低,即便这样,还是不能保证一定不被击落。

F22的隐身性能 主要体现在 正面的RCS小 因为从实际出发就是 大部分空战 都是发生在 正面之间的对抗 。

其他方向 ,如侧面 ,尾部 的RCS值就不好说了,估计 没有像正面那么夸张。


就好比 坦克 正面的装甲最厚 一样。


像F117,B2等隐形专业户入侵拥有雷达防空的国家的时候尚且要仔细规划 入侵路线 ,哪条路径被发现的概率最低,即便这样,还是不能保证一定不被击落。
听讲座
得加分
豆浆油条 发表于 2009-11-1 19:34
据老大解毒,F-22是集中反射到八个方向上(正面是最小的),而B-2是四个方向。SO,B-2的隐形能力更BT。

既然X-36是一开始就摆明要做tailless的飞机,不可能有任何尾部气动控制面,那么何来什么“搞X-36的麦道认为,鸭翼对隐形的影响要小于垂尾,所以用了鸭翼没有用垂尾”之类的说法。鸭翼是用来取代垂尾的么?


...
raptor82 发表于 2009-11-1 19:33

X-36是废物利用?
X-36结合了B2飞翼用外侧减速板实现飞行稳定的技术。达到了无垂尾的目的。
然后采用鸭翼放宽不稳定和F22双卡近气道,加上飞控,都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技术。
既然X-36是一开始就摆明要做tailless的飞机,不可能有任何尾部气动控制面,那么何来什么“搞X-36的麦道认为,鸭翼对隐形的影响要小于垂尾,所以用了鸭翼没有用垂尾”之类的说法。鸭翼是用来取代垂尾的么?


...
raptor82 发表于 2009-11-1 19:33

X-36是废物利用?
X-36结合了B2飞翼用外侧减速板实现飞行稳定的技术。达到了无垂尾的目的。
然后采用鸭翼放宽不稳定和F22双卡近气道,加上飞控,都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技术。
科技是发展的,20年鸭子的隐身构型可能很难做,但20后就可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百臂巨人 发表于 2009-11-1 19:07
可是X-36的鸭翼是不动哦。。。
dapao97 发表于 2009-11-1 19:49


http://www.aiaa.org/pdf/industry ... ehicles02sumich.pdf

很难得的 你没有一个观点正确·
冰刃 发表于 2009-11-1 18:37
     
对于你的话 我不的不找到照片说明我和楼上两为朋 ...
kkkun 发表于 2009-11-1 19:31


说了半天其实就是个绕射和二次折射的问题而已·  绕射和折射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对某角度有较强烈反射 由于回波角度的叠加效应会使RCS异常增大  但是这其实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了 通过机身的几何修型即可避免形成这个这个特定反射源或者形成其他方向形成散射即可·如果若这个都设计上没没考虑到你这个飞机好好意思叫“隐形”设计?

PS1:鸭翼的气动效率和对飞行控制率的增益上师远大于水平尾翼的 所以要达到同样的气动效应在同样条件下水平尾翼的面积和偏转角度必然大于鸭翼·
PS2:鸭翼的后掠角和主翼平行事很容易实现的说·
PS3:所谓“雷达波谐振”事波长为被照射物体的尺寸一半时产生的谐振,而且电尺寸与实际几何尺寸也有差别,这个尺寸会随着被照射物体的阻抗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通过阻抗匹配的方式尽量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 所以捏你提出“谐振”这个“理由”根本就是扯谈


SO:其实说起来你就没哪个观点是对的·
很难得的 你没有一个观点正确·
冰刃 发表于 2009-11-1 18:37
     
对于你的话 我不的不找到照片说明我和楼上两为朋 ...
kkkun 发表于 2009-11-1 19:31


说了半天其实就是个绕射和二次折射的问题而已·  绕射和折射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对某角度有较强烈反射 由于回波角度的叠加效应会使RCS异常增大  但是这其实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了 通过机身的几何修型即可避免形成这个这个特定反射源或者形成其他方向形成散射即可·如果若这个都设计上没没考虑到你这个飞机好好意思叫“隐形”设计?

PS1:鸭翼的气动效率和对飞行控制率的增益上师远大于水平尾翼的 所以要达到同样的气动效应在同样条件下水平尾翼的面积和偏转角度必然大于鸭翼·
PS2:鸭翼的后掠角和主翼平行事很容易实现的说·
PS3:所谓“雷达波谐振”事波长为被照射物体的尺寸一半时产生的谐振,而且电尺寸与实际几何尺寸也有差别,这个尺寸会随着被照射物体的阻抗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通过阻抗匹配的方式尽量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 所以捏你提出“谐振”这个“理由”根本就是扯谈


SO:其实说起来你就没哪个观点是对的·
dapao97 发表于 2009-11-1 19:49


非也,非也。 X-36 on lakebed during high-speed taxi tests
冰刃 发表于 2009-11-1 20:54
请你解释下什么是“绕射“和”折射“,拆射在飞机上是怎么形成的?在那个部位形成的?“回波角度的叠加效应”又是什么? 在这个贴子里又看到很多新鲜的名词和定义。
不过你关于微波谐振效应的解释是正确的,即导电体和电磁波在尺寸近似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谐振,在鸭翼上通常是不可能发生这种谐振的,除非是米波雷达,因为通常的空空雷达是X波段,厘米波级的。本论坛上应该有不少微波、通信还有计算电磁场/RCS方向上的大牛,相信他们能在你的观点上给出许多有益的帮助

请你解释下什么是“绕射“和”折射“,拆射在飞机上是怎么形成的?在那个部位形成的?“回波角度的叠加效应”又是什么? 在这个贴子里又看到很多新鲜的名词和定义。
不过你关于微波谐振效应的解释是正确的,即导 ...
wb686 发表于 2009-11-1 21:21

其实某人所说的爬行波是绕射的一钟。绕射是指波动遇到目标边缘时,绕过边缘,继续前进的形式,机体表面爬行波是波动在绕射后继续沿“背阴面”前进的情况,也按指数规律衰减。爬行波在遇到缝隙和边缘的时候,回原路返回,最终形成回波。在目标尺寸大于爬行波的波长 10-15 倍时,爬行波现象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典型大小的战斗机,表面波和爬行波的雷达反射面积达可以到 1-1.5 平方米,对于隐身飞机来说,已经达到不可忽略的地步了。所谓2次折射 实际上是入射的雷达波的雷达波在这两个平面之间可以形成正对入射源的回波极大地加强了雷达反射信号。如果三个互成 90 度的平面形成一个角落,反射更强烈,除材质对雷达波的少许吸收外,基本上就是镜面反射(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角反射器,电磁波会在金属角上产生折射放大,产生很强的回波信号)  如果在机身前部多出一个翼面(鸭翼)就有可能会在某个特定的偏转角度时形成一个对特定方向伤的反射增益角 但是这些实际上都是可以在设计之初就避免的东西 所以相对来说使用鸭翼要达到同样的隐身性能  相对来说就需要更加复杂的设计过程和更复杂飞控 但是相对于结果来说这些并不是问题过程并不重要 结果而言使用鸭翼一样可以在达到隐身性能的同时兼顾机动性和飞行性能·

PS:对于美国人为什么不用鸭翼? 如果从工程学的角度上来说 要求达到的目标性能应该使用更加简单成熟的技术去实现 以规避风险 降低设计复杂度和节省时间 由于动力系统的强劲所以美国人没有必要使用鸭翼即可达到设计性能的目标 但是对于TG来说动力系统才可预见的时期里依然是弱项那么 通过旧必须使用更加复杂的设计达到同样的性能 所以使用鸭翼也就顺理成章了·
请你解释下什么是“绕射“和”折射“,拆射在飞机上是怎么形成的?在那个部位形成的?“回波角度的叠加效应”又是什么? 在这个贴子里又看到很多新鲜的名词和定义。
不过你关于微波谐振效应的解释是正确的,即导 ...
wb686 发表于 2009-11-1 21:21

其实某人所说的爬行波是绕射的一钟。绕射是指波动遇到目标边缘时,绕过边缘,继续前进的形式,机体表面爬行波是波动在绕射后继续沿“背阴面”前进的情况,也按指数规律衰减。爬行波在遇到缝隙和边缘的时候,回原路返回,最终形成回波。在目标尺寸大于爬行波的波长 10-15 倍时,爬行波现象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典型大小的战斗机,表面波和爬行波的雷达反射面积达可以到 1-1.5 平方米,对于隐身飞机来说,已经达到不可忽略的地步了。所谓2次折射 实际上是入射的雷达波的雷达波在这两个平面之间可以形成正对入射源的回波极大地加强了雷达反射信号。如果三个互成 90 度的平面形成一个角落,反射更强烈,除材质对雷达波的少许吸收外,基本上就是镜面反射(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角反射器,电磁波会在金属角上产生折射放大,产生很强的回波信号)  如果在机身前部多出一个翼面(鸭翼)就有可能会在某个特定的偏转角度时形成一个对特定方向伤的反射增益角 但是这些实际上都是可以在设计之初就避免的东西 所以相对来说使用鸭翼要达到同样的隐身性能  相对来说就需要更加复杂的设计过程和更复杂飞控 但是相对于结果来说这些并不是问题过程并不重要 结果而言使用鸭翼一样可以在达到隐身性能的同时兼顾机动性和飞行性能·

PS:对于美国人为什么不用鸭翼? 如果从工程学的角度上来说 要求达到的目标性能应该使用更加简单成熟的技术去实现 以规避风险 降低设计复杂度和节省时间 由于动力系统的强劲所以美国人没有必要使用鸭翼即可达到设计性能的目标 但是对于TG来说动力系统才可预见的时期里依然是弱项那么 通过旧必须使用更加复杂的设计达到同样的性能 所以使用鸭翼也就顺理成章了·
自己应该先百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