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来讨论一下1988年的涨价风和价格闯关是怎么一回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10:45
1988年夏天的时候,好像是一夜之间,中国的老百姓都热衷于去囤积物资了,不管什么东西都往家里搬,那时候还是价格双轨制,很多人靠倒卖物资一夜之间暴富,更多的人对这种现象不满,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成了人们的共识。
实际上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的印象里面国内的物价涨的一直比较快,但是在88年应该到了失控的程度。后来听说那时候中央想搞什么价格闯关,而且上面对这个有分歧,但是最后还是搞了,结果是一发不可收拾,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突破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那时候LI PENG刚当上总理,不知道他对这个是什么态度,他如果坚决反对的话能有这次涨价风潮吗?286开始的时候也是蛮支持的,应该是受了老赵的蛊惑,但是老赵又是听谁的煽动呢?
现在的说法是老赵听了自由派经济学家佛里德里曼的意见,但是那个经济学家直到88年9月才给老赵写的信,可是价格闯关在88年夏天就开始搞了,在这之前谁有这么大能量影响老赵呢?有人说是香港的张五常,他有这么大能量?无论是张五常还是佛里德里曼他们提的那些方案是他们个人的意见,还是国外有机构指使他们干的?
涨价风开始以后,上面一看实在压不住了,最后无奈之下搞了个治理整顿,说实话这个措施虽然把通货膨胀控制住了,但是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很大,后来2年时间里一直就是停滞不前,一直到92年的286南巡才算是告一段落。1988年夏天的时候,好像是一夜之间,中国的老百姓都热衷于去囤积物资了,不管什么东西都往家里搬,那时候还是价格双轨制,很多人靠倒卖物资一夜之间暴富,更多的人对这种现象不满,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成了人们的共识。
实际上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的印象里面国内的物价涨的一直比较快,但是在88年应该到了失控的程度。后来听说那时候中央想搞什么价格闯关,而且上面对这个有分歧,但是最后还是搞了,结果是一发不可收拾,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突破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那时候LI PENG刚当上总理,不知道他对这个是什么态度,他如果坚决反对的话能有这次涨价风潮吗?286开始的时候也是蛮支持的,应该是受了老赵的蛊惑,但是老赵又是听谁的煽动呢?
现在的说法是老赵听了自由派经济学家佛里德里曼的意见,但是那个经济学家直到88年9月才给老赵写的信,可是价格闯关在88年夏天就开始搞了,在这之前谁有这么大能量影响老赵呢?有人说是香港的张五常,他有这么大能量?无论是张五常还是佛里德里曼他们提的那些方案是他们个人的意见,还是国外有机构指使他们干的?
涨价风开始以后,上面一看实在压不住了,最后无奈之下搞了个治理整顿,说实话这个措施虽然把通货膨胀控制住了,但是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很大,后来2年时间里一直就是停滞不前,一直到92年的286南巡才算是告一段落。
下面是弗里德里曼这封信的内容:

在向您提出几点我相信是中国经济改革现阶段所需的关键几步的建议之际,我应该强调指出:我并非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也不熟悉。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同时,在近几十年中,又作为一个观察者,我曾经研究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每一个国家都相信自己的的环境是特殊的。但历史证明,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都有一些共同的因素。这些共同因素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重要结论。为筒明起见,我叙述一下这些结论。虽然有点武断,然而我相信它们适用于中国。同时,我完全承认其他人远比我更有权来判断这些结论怎样才能最好地付诸实践。
  
  l.结束外汇管制.建立外汇自由市场,让汇率由市场来决定。
  
  三十多年以前,当我给印度财政部担任几个月的经济顾问时.我首次相信了这一政策的重要性。我提出的“结束外汇管制、放开汇率”的建议未被采纳。从那时起对印度连续几十年的观察证明:印度随后发生的许多腐败现象、无效率、以及普通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任何重大改善.都直接产生于继续存在的外汇管制和多重汇率。香港得到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从很早的二次大战后结束后的时期直到现在,不存在任何外汇管制。作为相反的例子,巴西、阿根延和墨西哥这样一些国家发展失败的重要因素就是维持了外汇管制。
  
  2.结束通货膨胀。
  
  结束通货膨胀并避免它的复发,有一种、并且是唯一的一种方法: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率。在中国现在主要是要控制现金数量。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控制货币增长要求限制:(1)由货币创造所支持的财政赤字;(2)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给企业的货款数量,不管这些企业是国营、集体还是个人所有。
  
  使储蓄利率和货款利率确实高于通货膨胀率将大大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现在利息率大大低于通货膨胀率,鼓励了无效益的投资.而且阻遏人民进行储蓄。
3.尽可能快、而且全面地放开对个别价格和工资的控制。
  
  许多国家都相信。可以用控制个别价格和工资的办法来控制通货膨胀。但据我所知没有一个这种政策获得成功的实例,相反--许多国家通过限制货币而不是实施价格控制制止了通货膨胀。
  
  亚洲的一个例子是日本,I 9 7 3年,当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增长都达到了年率2 5 %时。大幅度降低货币增长率很快就使通货膨胀得到制止。
  
  制止、至少是减缓通货膨胀,对于成功地放开价格和工资管制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鼓励生产供不应求的产品,抑制生产供过于求的产品,同时用自由市场价格向供求双方提供信息。为了确保能将商品供给最有效地使用它们的人们.自由市场的价格也是必需的。
  
  由于结束对价格和工资的控制而出现的一次性名义上的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而且有利于减少通货膨胀,当然这要继续实行对货币控制的政策。名义价格虽然上涨了,但所支付的实际价格,包括货币、浪费的时间,有钱买不到东西的损失,等等,却下降了。I 9 4 3年的德国为此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当时路德维格•艾哈德在一个星期天放弃了对所有货币和工资的管制。他选择在星期天干这件是因为这一天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占领军当局不办公,因而不能撤消他的命令。而艾哈德确信,只要有可能,他们是一定会这样做的。同时,他继续限制货币供应。结果是戏剧性的。价格和工资一下子升高了,但货币变得值钱了。黑市消失了,人们不再使用香烟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酒这样的商品作为代用货币,德国战后的经济奇迹从此开始了 。
  
  应该强调指出,当价格工资管制突然解除时,这一步骤的有益效果只能逐渐地显示出来.
  
  中国现在对许多产品实行的双重价格体制是对腐败和浪费发出的公开邀请。对原材料实行人为的低价不可避免地导致短缺、凭关系配给和贿赂。结果是原材料被无效益地使用。同样,对最终产品实行人为的低价也不利于它们的生产,并且需要国家进行补贴。放开工资和价格将以有力的一击使这一切全部结束。
  

赵有智囊支持这个但也有反对的,赵是审慎的,下决心的是邓,所以只后邓并未在这事上说赵什么,相反倒是说赵做总理时是改革推进快人民得实惠多的话.
当时准备取消各种票证制度了,88年我随父母去外地旅游,住在亲戚家里,还得带着全国粮票给人家呢。

取消票证制度限量供应,肯定对价格造成巨大冲击。
只知道那个时候父母买了很多油。。。。结果用得了多少,大部分全坏了。。。。。
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农副产品和初级工业产品的价格一直偏低,价格体系很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中共高层存在着不同意见。近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撰文,就1988年前后如何进行物价调整,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高层的不同声音

  当时,不少人认为,国家每年都要拿出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物价补贴,给经济建设增加了很大负担,要轻装前进,物价关是绕不过去的,尽管有不小风险,但非解决不可。陈云不反对物价改革,但因为问题复杂,主张改革的步子要稳,不能要求过急。

  陈云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基本的看法,这就是他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所说的:粮食的收购价高,销售价低,国家要补贴。从微观上看,这是不合理的,似乎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但我国是低工资制,如果国家不补贴,就必须大大提高工资。究竟哪种办法好?“我看现在还是国家补贴、低工资的办法好。不补贴,大涨价,大加工资,经济上会乱套。”在过了十年以后,陈云仍然坚持这个看法。

  陈云在杭州休养期间,赵紫阳提出要用主动涨价和提高工资的办法来进行价格、工资改革。1988年5月18日,姚依林到陈云处,通报赵紫阳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价格、工资改革的意见。姚依林说:我们设想,从明年开始,每年价格上涨百分之十,连涨五年。每年人均收入增加百分之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算四笔账。陈云问:你看可以理顺价格?姚依林答:我讲初步理顺,用五年时间。陈又问:物价连涨五年,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姚答:价格总水平提高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工资增加百分之百。陈云表示怀疑,说:“物价每年上涨百分之十,连涨五年,我打个很大问号。”姚依林说:这条路是否走得通,我也没有把握。

  陈云进一步点出:问题是,物价连续上涨百分之十,影响的面很大。如果把这个计划公布于众,赵紫阳敢讲不敢讲?姚依林:那非讲不可。陈云又谈到物价上涨后不拿工资的农民怎么办,并说:根本问题是农民从土地转出来,拿工资,比当农民好得多。但这个事很不容易。我们有生之年,农业过不了关。1984年粮食丰收,有些人头脑发热。我说,万元户没有那么多,无粮则乱。当时,有些人不相信。

  5月28日,陈云同李鹏谈话,明确反对拟议中的价格、工资改革办法。他斩钉截铁地讲了他的不同看法:“每年物价上涨百分之十,办不到。我是算账派,脑子里有数目字。理顺价格在你们有生之年理不顺,财政补贴取消不了。”
价闯关,初现波澜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扩大会议,决定对物价和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国务院物价委员会提出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认为物价改革这一关非过不可。
风险是肯定有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控制通货膨胀。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用五年左右时间,初步理顺价格关系。工资改革总的要求是,在价格改革过程中,通过提高和调整工资、适当增加补贴,保证大多数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并能随生产的发展而有所改善。这个初步方案,经8月5日至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后,提交8月15日至17日在北戴河由赵紫阳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8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报,报道了价格改革方案的基本内容。陈云的提醒没有被采纳。

  这时,全国物价已是一个异常敏感的问题。1988年上半年,全国物价总指数在1987年已上涨7.3%的基础上,又连月大幅度上涨,7月份已达到19.3%,大大超过10%的设想。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价格改革方案一公布,更引起城市居民的恐慌,出现多年少见的全国性抢购商品和大量提取储蓄存款的风潮。

  面对这种物价猛涨、人心极为不安的严重局面,8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出紧急通知,说:改革方案中所讲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指的是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的长远目标,目前这个方案还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通知还说:为了稳定金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由人民银行开办保值储蓄业务,使三年以上的长期存款利息不低于或稍高于物价上涨幅度。

  9月26日至30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据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房维中回忆:“赵紫阳在十三届三中全会的讲话稿,开始没有作一句自我批评,李鹏、姚依林提了意见后,加了一句:‘看来,我们还是见事迟了,抓得晚了’。”

  陈云提出“八点意见”

  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这种严重状况,10月8日上午,陈云同赵紫阳谈了一次话。陈云首先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看来困难不少。你们正在摸索,摸索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还可以继续摸索,并随时总结经验。”陈云以往有时也用过“市场经济”的提法,这次特意加了“西方”两个字,意思是指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照搬“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脱离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是行不通的。这是他对赵紫阳在中共十三大以后指导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提出的批评。他要求,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坚持正确的道路。

  接着,陈云就当前经济工作谈了八点意见。这是陈云晚年对经济工作一次比较全面的谈话,其内容是他晚年在经济工作方面一直关注的几个问题。为了准备这次谈话,他作了较长时间的考虑,并写好讲话提纲。在谈的时候,他一边念稿子,一边讲解。这在过去是很少有的,可见他对当时经济形势的焦虑和对这次谈话的极端重视。

  赵紫阳表示同意陈云的意见,并说:要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议一下,10月12日,他在印发这个谈话时写道:“陈云同志在10月8日就经济工作向我作了一些重要谈话。现印发政治局常委会议各同志。”这次谈话,在中央领导层引起很大的反响。
f22 发表于 2009-10-28 11:33
改革开放的总经济师。

呵呵,要吃粮,找紫阳。

对此公有无限好感。
经济伤害不仅仅是88年的涨价造成的,很大原因是一年后国际对中国的制裁。。。
由计划经济配额供应,转向市场经济开放供应,对于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个特大难题。

人口少得多的古巴和朝鲜到现在也没转过来呢。
E=MC^2 发表于 2009-10-28 12:01
1988年因为物价上涨过快(18.5%吧),已经完全造成经济混乱了,后来的制裁影响是很次要的。88年时候,有几个月的涨幅折合年率达到了80%左右,否则当时怎么会引起那么大的抢购风潮。
简单地说,中国也是有“男孩帮”的。
当时的一次经济会议,成了老经济学家对新经济学家的一次批斗会。因为经济的混乱,以及赵倒台后整个智囊团的臭掉,这个争议就此完结。
理顺价格在你们有生之年理不顺,财政补贴取消不了.
...这点陈云还真是错了.
取消票证制度限量供应,肯定对价格造成巨大冲击。
...跟这个毫无关系,绝大部分票证在更早期都取消了,粮票也名存实亡了,没粮票给就加点钱,女同学们都拿粮票买东西.
超级49 发表于 2009-10-28 12:02 关键在怎么刺激供给增加.
闯关是要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主要是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这关比88年想像的难,但又比之后想像的容易,九十年代无声无息的就闯过去了.还是靠的市场经济增加供给,这点上,陈云保守了,而九十年代过这关用的时间算起来可能真的是五年.
rottenweed 发表于 2009-10-28 12:19 很大程度是人心造成,我那时还在学经济学,爸妈问我的意见,我的看法是不要抢购,生产那么多,根本不怕它涨价,结果对了.
说白了,还是老赵无能,选错了时机和方式
时机可能是邓定的,决策的事十件做对七件就是大能了,无能是说不上的.
这个风潮我觉得被夸大了,百姓抢购的都是生活用品,这个供给绝对充足.
中国人对KMT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的记忆还没有抹去呢。
当时人民币出100元大钞的时候,很多人是人心惶惶。记得SB上有人说一个老太太看到百元大钞时就哭了,“又来了”。
1988年的时候确实乱套,什么乱七八糟的劣质冰箱都能卖得不错。

“闯关”这种心态要不得。赵的“男孩帮”太无视改革的复杂性。


改革的复杂性也是要在改革中去认识的.
同样这帮人,都股票市场国企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没有绝对的聪明和正确.陈云老成谋国,可他也没看到TG还就是靠市场在九十年代静悄悄的过了这一关.这点上,老人帮输给了男孩们,但有谁不会体会到陈云的持重稳妥呢?
实践是最好的学校.

改革的复杂性也是要在改革中去认识的.
同样这帮人,都股票市场国企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没有绝对的聪明和正确.陈云老成谋国,可他也没看到TG还就是靠市场在九十年代静悄悄的过了这一关.这点上,老人帮输给了男孩们,但有谁不会体会到陈云的持重稳妥呢?
实践是最好的学校.
价格关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关口,中国采取价格双轨制到逐步放开市场价格的策略,较之以后苏联东欧采用的休克疗法,实在高明很多。
88年物价涨幅很大,但抢购并没有那么严重,印象中俺家就没屯啥东西。随着生产的增长,供应的充足,价格关自然而然就走过来了。
当时有两条道路之争,是鸟笼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最后还是走向市场经济。
陈云本身对改革就此一种不咸不淡的态度,当年老邓南巡,陈云也只是表态含糊过关.
陈云的持重对改革也起了思考再三的平衡,同样是可贵的.
呵呵,二代目中的左右对峙到88年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了,作为改革派的代表,赵不闯关拿什么做政治资本?

倒是李木匠最坏,赵曾视李为同道中人,多次要提拔李,虽然没搞成,但毕竟恩义已结下。而李木匠呢?在最关键时刻不仅不站在赵一边,事后的“批判教育”,更加变本加厉。事后李则身膺重任、备极尊荣,90年代李木匠成了共产党改革派的领军人物,海内外寄望甚殷。这种连对手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要抢去的做法,真是龌龊至极![:a13:]
陈云首先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看来困难不少。你们正在摸索,摸索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还可以继续摸索,并随时总结经验。”
..看看,陈云都不敢把话说死,他也看到孩子可能走通这条路.
...孩子们还真走通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相信,陈老走前也是欣慰的.
说白了,中国80年代的物价闯关和92年后盖达尔的经济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的好处就是还有一群老家伙在,发现苗头不对了就给把过来。这说明,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派,不能只有激进改革派,要稳妥地走。
f22 发表于 2009-10-28 13:43
90年代也不能算是无声无息,当时粮价几乎翻番,影响还是很大的。
当时大环境比1988年好太多了。1989治理整顿后,经济虽然有些萧条,但也算把泡沫挤得差不多,物价也很稳定,经得起折腾。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强不少。
而1988年闯关的时候,1985年的过热根本就没有得到好的整治,刚刚退了点热。浇油后立刻变得难以收拾。
不好意思,弗里德曼的那封信还有最后一部分没有转载。

4.用分散化和私人控制来取代政府对经济和国营企业的集中控制。
  
  中国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成绩。用分散的市场控制取代官僚主义的集中控制的过程进行得越快、越广泛,得到的收益就越大。最重要的是要使对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收益由私人来承担。这是一种利用每个人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安定而改善自身处境所作的共同努力的最有效的途经。很清楚,这就是中国“责任制”的目标,它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应该并能够向前继续推进。
  
  七十年以前,即俄国革命之前,甚至四十年以前,即中国解放前,有能力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都合乎逻辑地相信,由为促进人民福利而献身的卓越领导人控制的集中计划,能够比由为了促进个人和家庭利益而进行的个人活动所协调的、显然是混乱而无计划的市场经济产生更好的结果。人们也相信政府看得见的手能比市场看不见的手产生更好的结果。
  
  今天,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坚持这一信念。道理很清楚:没有任何一个主要依靠详细的集中计划的国家能够为它的大多数人民谋得较高水平的繁荣。相反,每一个使大多数人民都达到了高水平繁荣的国家,都主要依赖自由私人市场来协调经济活动。
  
  单单利用市场是不够的。单有私有化也是不够的---正如印度、孟加拉国、墨西哥和许多非洲、拉丁美洲国家所表明的那样。真正需要的是自由私人市场,这里“自由”的意思是公开竞争,包括国外和国内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个人或小团伙应能自由创立任何企业,这些企业可以生产和销售任何一种为法律允许买卖的物品。建立这样的企业不需要任何官方批准。如果需要营业执照,那么应该只要付出中等数额的款项即可自动领取。也就是说,如果需要颁发执照,那么它应该被视为一种税,而不应看成由政府决定谁可以于什么的手段。
  
  印度的例子再一次表明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在批准创立企业、经营旅馆、从事外贸经营等等方面的偏爱,产生了许多富有的买卖人和官员,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穷人。
  

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和南朝鲜 ( 全都在远东)的经验说明,广泛使用自由私人市场使这些国家能够在三十年中达到了美国花费了二百年才达到的成就。亚洲国家已经能从西方经验中受益,已经能借用技术,同时受益于外国技能和投资,因而缩短发展过程。中国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最后,再提醒一句,谨防半途而废!我想起了南斯拉夫的例子。它第一个拒绝了苏联的计划模式,而代之以企业工人自治和有限的私人市场,这使它能迅速地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它停了下来,因为它没有进一步走向私有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它没能使财产权利成为可转让的(可买卖的)。结果是无休止的通货膨胀、社会动乱和经济困难。
  
  中国改革的最初几步已经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只要继续进一步依靠自由私人市场,中国完全能取得进一步的巨大成功!
  
  米尔顿•弗里德曼敬上
  
  1988.9
说白了是双鬼制.

内地的计划不能再补贴沿海的市场.
佛里德曼这个信被何新批判过。反正我是不信这外国友人能这么好心。
那个时侯让中国的外汇放开管制。。。很好很强大建议。
说的就是这次价格闯关
我还记得那时侯国务院开了专门的新闻发布会,那时候的发言人袁木说了,水电不涨钱,粮食不涨钱等等来安抚民心。在这之前也是这个袁木,有一次公开在电视里出洋相,那时大家都抱怨物价涨得太凶,他却说手表不是降价了吗,招来民间那一片骂声。
也不知道这老兄现在怎么样了,他退休应该有年头了吧?92年以后电视上再也没见过他。
有个日本经济学家的评论我看说得很到位:八十年代后期经济过热期的投资到九十年代初期形成了供给能力的增长,正好需求又出现了低迷,这样供求关系比较缓和,正是理顺价格体制的最好时机。

价格闯关,属于思想正确但是部署不当的性质,不过随后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却得以实现。
而1988年闯关的时候,1985年的过热根本就没有得到好的整治,刚刚退了点热。浇油后立刻变得难以收拾。
----------------------------------------------------------
都说老赵是管理经济的能手,可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过热是怎么回事?不只是在88年,在那以前老百姓最反感的就是通货膨胀了。
因为88年的涨价风,对政府的威信伤害是很大的,一年以后的那事和这个有直接关系。
首先,当时中国的生产力严重不足,而需求量够大,但是价格不合理,所以有了真实价格和政府定价两个价格。这点有两个坏处:1,腐败;2,抑制经济发展。实际上,价格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调节器,价格高涨就会促进当时缺乏的生产力发展。

腐败的原因只有一个:有权力就腐败。没权力没腐败。固然权力不可能消失,但是权力越少腐败越少。价格双轨制其实就是搞出了特权阶级,特权是权力里最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