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翻译!助推段特征(10.20一楼补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25:22


响应版主号召,翻译原版科普好文!原文在此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700067&extra=page%3D1


在对洲际弹道导弹(ICBM)的拦截作战中,相对于在弹道后段拦截再入载具(RV),拦截助推段的导弹效果更佳,但也不乏问题。与再入载具相比,导弹的火箭发动机数量较少,且一般更容易遭到破坏或摧毁。诱饵火箭必须具备和洲际弹道导弹相同的巨大热信号特征,这使得这一进攻性战术仅仅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而助推段拦截的问题在于,助推段是整个导弹飞行过程的最初阶段,时长仅数分钟,因此对助推段导弹的探测和拦截都必须在敌方领土上空,从外层空间进行。

图2.1所示为一种假想的未来苏联洲际弹道导弹的一般弹道轨迹,为便于举例说明,其中借用了美国MX“和平保卫者”导弹的助推段弹道。蒸汽发生器产生的压力将导弹从发射筒中弹射而出。导弹出筒后,第一级火箭发动机随即点燃。第一级燃烧时间约55秒,在约22千米的高度上燃尽。第二级同样燃烧约55秒,在约82千米高度燃尽。第三级燃烧约60秒,将导弹推进至约200千米高度,即地球环绕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

当3分钟的助推段结束,第三级火箭分离时,导弹剩下的部分还包括后助推载具(PBV),或弹头母舱及其运载的10具再入载具。此时,弹头母舱和再入载具正以自由落体弹道飞向美国。即使它们遭到破坏或摧毁,其残骸仍会重入美国上空的大气层。第三级火箭最后几秒的燃烧,对赋予导弹载荷飞抵美国所需的速度至关重要,所以只需在火箭燃尽之前进行助推段拦截,就能使战斗部提早坠落。

在火箭燃尽后的约500秒期间——差不多直至导弹达到弹道最高点时——弹头母舱启动推进器,对弹道进行微调。每次调整后,弹头母舱都会释放一具再入载具。分导式多弹头再入载具(MIRV)在不同的弹道上被释放而出,飞向各自的目标。导弹还会在这一过程中使用诱饵和其它突防手段。

随着弹头母舱释放出再入载具,其本身的目标价值随之降低。若能较早将其摧毁,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尚未释放的再入载具仍会飞抵美国,但将偏离其预定目标。但如果导弹的目标是城市,那么相对较小的误差可能也就无关紧要。由于弹头母舱的推进器体积较小,且为间歇工作,追踪弹头母舱并进行拦截所需的传感器,与追踪火箭发动机进行助推段拦截所需不同。并且,和火箭发动机相比,体积较小的弹头母舱(或至少其关键部分)更容易抵御定向束能武器。基于以上原因,弹头母舱拦截的价值极不明确,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研究中属于冷门项目。

在经过弹道最高点,即自由落体弹道中速度最慢的一点后,再入载具和空弹头母舱加速落向地面。再入载具比火箭发动机更能抵御定向束能武器的攻击,且可能有大量诱饵伴之而来。当再入载具和弹头母舱进入约100公里高度的高层大气,即弹头落地两分钟多前时,它们开始发生气动加热,重量较轻者速度减慢。当到达50公里以下高度,即弹头落地不到1分钟前时,再入载具和弹头母舱急剧减速,后者随即解体。此时,再入载具挟带着火光,以与地平线呈23°的角度冲向目标。

导弹可以牺牲载荷为代价,实现变轨。高抛弹道飞行时间较长,但再入速度较快,而低伸弹道可在弹道后段使拦截方传感器无法得到理想视角。

从助推段拦截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弹道变化当然在于助推段弹道轨迹的变化。诸如MX之类的导弹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助推段反拦截的问题,而后相应的改进导致其助推段时间很长。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缩短助推段时间,缩小助推段拦截武器的拦截窗口,以及使助推段在大气层内完成,使得定向束能武器无法聚焦能量,而不明显减少导弹载荷或增大导弹体积。固体火箭发动机特别容易采用快速燃烧技术。而如苏联SS-18、SS-19等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速度较慢,燃尽高度较高。MX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在经过3分钟的助推段后即在200千米高度燃尽,而SS-18导弹需5分钟后才能在300-400公里高度燃尽。据报道,下一代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将采用固体推进器。

国防部研究显示,与MX导弹尺寸相当的火箭发动机可通过减少25%载荷,做到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在仅80-90千米的高度燃尽,这一高度正处在可感大气之内。在90千米高度,对于释放高精度的再入载具,或使用轻质诱饵和其他突防手段而言,大气依然过于稠密:这些措施需要在90-110千米高度,额外进行10-15秒的精确运行。如果进攻方要用部分导弹进行精确打击,而又担心在那额外几秒的高空运行阶段遭到拦截,那么先释放一到两具再入载具,或采用一系列“微型弹头母舱”,一次全部释放,而非把所有再入载具集中放置在一个母舱内,不失为良策。每个微型弹头母舱都配备有简易制导系统,其性能只需使再入载具从上升段燃尽点到达110千米高度即可。传统导弹在90千米高度呈现为单个大目标,而这样的导弹能够变成多个小目标,更加难以拦截。

在总统战略力量委员会(斯考克罗夫特委员会)的支持下,美国军方正在开发“侏儒”导弹。该弹重量仅为MX导弹的15-25%,携带一个战斗部。“侏儒”导弹的战斗部和弹头母舱整合在一个强化结构之中。表2.1所示,为“侏儒”导弹各衍生型号用以对抗助推段拦截的设计特点。其中的快速燃烧型能在50秒的助推段之后,在80千米高度燃尽。若增加10%重量,该型弹还可装载大量突防设备。低弹道型则在火箭燃尽前始终在大气层内飞行,以防止定向束能武器的攻击。而加固型导弹的火箭发动机表面每一平方厘米,都覆盖有一克烧蚀材料或其它屏蔽材料(但若助推段拦截系统在导弹发射后约一分钟内仍未进行拦截,那么第一级火箭可能不需要加固)。据估算,军方若采购该型弹,头1000枚的单价将达1000-1500万美元,而后则将大大降低。这样的成本将比MX导弹高二至三倍。

现在苏联拥有约1400枚洲际弹道导弹,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分导式多弹头导弹,但多数采用燃烧缓慢的液体燃料推进器。美国拥有约1000枚采用快速燃烧固体燃料推进器的“民兵”导弹,其中约半数为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双方在1980年代都在增加部署固体燃料导弹。

进攻方导弹的地理分布情况,对天基助推段拦截也至关重要。如果进攻方的导弹发射井集中部署在单一区域内,则所需的导弹预警卫星数量就会相应增加,反之则减少。(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导弹发射井过分集中,将使卫星更容易选择合适轨道,对该地区保持监视。)苏联最大的洲际弹道导弹——SS-18,在广阔的苏联国土上分为6个区域分散部署,每个区域约50枚。美国“民兵”导弹部署在6个区域内,每个区域约150枚。图2.3、2.4所示为双方导弹发射井的地理分布情况。

设想中未来的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所面对的应是苏联未来将部署的或可能研制装备的新式导弹,而非现有导弹。随着老式导弹的自然退役和新式导弹的部署,未来的苏联导弹武库将焕然一新。并且,一旦苏联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有所了解,也可能采取新的应对部署,但其未来远期部署计划尚难以预料。有一项相关研究,对未来15-20年苏联洲际弹道导弹部署做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基本估算:届时苏联导弹数量将与现在相当,但其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性能,将接近美国MX导弹的固体燃料推进器。这份报告显示了设想中的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将在哪些方面及因何而受到敌方的影响。除了火箭平均燃烧时间更短外,未来的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将数量更多,部署更集中,较少使用分导式多弹头,采取反拦截加固措施,等等。

响应版主号召,翻译原版科普好文!原文在此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700067&extra=page%3D1


在对洲际弹道导弹(ICBM)的拦截作战中,相对于在弹道后段拦截再入载具(RV),拦截助推段的导弹效果更佳,但也不乏问题。与再入载具相比,导弹的火箭发动机数量较少,且一般更容易遭到破坏或摧毁。诱饵火箭必须具备和洲际弹道导弹相同的巨大热信号特征,这使得这一进攻性战术仅仅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而助推段拦截的问题在于,助推段是整个导弹飞行过程的最初阶段,时长仅数分钟,因此对助推段导弹的探测和拦截都必须在敌方领土上空,从外层空间进行。

图2.1所示为一种假想的未来苏联洲际弹道导弹的一般弹道轨迹,为便于举例说明,其中借用了美国MX“和平保卫者”导弹的助推段弹道。蒸汽发生器产生的压力将导弹从发射筒中弹射而出。导弹出筒后,第一级火箭发动机随即点燃。第一级燃烧时间约55秒,在约22千米的高度上燃尽。第二级同样燃烧约55秒,在约82千米高度燃尽。第三级燃烧约60秒,将导弹推进至约200千米高度,即地球环绕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

当3分钟的助推段结束,第三级火箭分离时,导弹剩下的部分还包括后助推载具(PBV),或弹头母舱及其运载的10具再入载具。此时,弹头母舱和再入载具正以自由落体弹道飞向美国。即使它们遭到破坏或摧毁,其残骸仍会重入美国上空的大气层。第三级火箭最后几秒的燃烧,对赋予导弹载荷飞抵美国所需的速度至关重要,所以只需在火箭燃尽之前进行助推段拦截,就能使战斗部提早坠落。

在火箭燃尽后的约500秒期间——差不多直至导弹达到弹道最高点时——弹头母舱启动推进器,对弹道进行微调。每次调整后,弹头母舱都会释放一具再入载具。分导式多弹头再入载具(MIRV)在不同的弹道上被释放而出,飞向各自的目标。导弹还会在这一过程中使用诱饵和其它突防手段。

随着弹头母舱释放出再入载具,其本身的目标价值随之降低。若能较早将其摧毁,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尚未释放的再入载具仍会飞抵美国,但将偏离其预定目标。但如果导弹的目标是城市,那么相对较小的误差可能也就无关紧要。由于弹头母舱的推进器体积较小,且为间歇工作,追踪弹头母舱并进行拦截所需的传感器,与追踪火箭发动机进行助推段拦截所需不同。并且,和火箭发动机相比,体积较小的弹头母舱(或至少其关键部分)更容易抵御定向束能武器。基于以上原因,弹头母舱拦截的价值极不明确,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研究中属于冷门项目。

在经过弹道最高点,即自由落体弹道中速度最慢的一点后,再入载具和空弹头母舱加速落向地面。再入载具比火箭发动机更能抵御定向束能武器的攻击,且可能有大量诱饵伴之而来。当再入载具和弹头母舱进入约100公里高度的高层大气,即弹头落地两分钟多前时,它们开始发生气动加热,重量较轻者速度减慢。当到达50公里以下高度,即弹头落地不到1分钟前时,再入载具和弹头母舱急剧减速,后者随即解体。此时,再入载具挟带着火光,以与地平线呈23°的角度冲向目标。

导弹可以牺牲载荷为代价,实现变轨。高抛弹道飞行时间较长,但再入速度较快,而低伸弹道可在弹道后段使拦截方传感器无法得到理想视角。

从助推段拦截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弹道变化当然在于助推段弹道轨迹的变化。诸如MX之类的导弹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助推段反拦截的问题,而后相应的改进导致其助推段时间很长。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缩短助推段时间,缩小助推段拦截武器的拦截窗口,以及使助推段在大气层内完成,使得定向束能武器无法聚焦能量,而不明显减少导弹载荷或增大导弹体积。固体火箭发动机特别容易采用快速燃烧技术。而如苏联SS-18、SS-19等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速度较慢,燃尽高度较高。MX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在经过3分钟的助推段后即在200千米高度燃尽,而SS-18导弹需5分钟后才能在300-400公里高度燃尽。据报道,下一代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将采用固体推进器。

国防部研究显示,与MX导弹尺寸相当的火箭发动机可通过减少25%载荷,做到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在仅80-90千米的高度燃尽,这一高度正处在可感大气之内。在90千米高度,对于释放高精度的再入载具,或使用轻质诱饵和其他突防手段而言,大气依然过于稠密:这些措施需要在90-110千米高度,额外进行10-15秒的精确运行。如果进攻方要用部分导弹进行精确打击,而又担心在那额外几秒的高空运行阶段遭到拦截,那么先释放一到两具再入载具,或采用一系列“微型弹头母舱”,一次全部释放,而非把所有再入载具集中放置在一个母舱内,不失为良策。每个微型弹头母舱都配备有简易制导系统,其性能只需使再入载具从上升段燃尽点到达110千米高度即可。传统导弹在90千米高度呈现为单个大目标,而这样的导弹能够变成多个小目标,更加难以拦截。

在总统战略力量委员会(斯考克罗夫特委员会)的支持下,美国军方正在开发“侏儒”导弹。该弹重量仅为MX导弹的15-25%,携带一个战斗部。“侏儒”导弹的战斗部和弹头母舱整合在一个强化结构之中。表2.1所示,为“侏儒”导弹各衍生型号用以对抗助推段拦截的设计特点。其中的快速燃烧型能在50秒的助推段之后,在80千米高度燃尽。若增加10%重量,该型弹还可装载大量突防设备。低弹道型则在火箭燃尽前始终在大气层内飞行,以防止定向束能武器的攻击。而加固型导弹的火箭发动机表面每一平方厘米,都覆盖有一克烧蚀材料或其它屏蔽材料(但若助推段拦截系统在导弹发射后约一分钟内仍未进行拦截,那么第一级火箭可能不需要加固)。据估算,军方若采购该型弹,头1000枚的单价将达1000-1500万美元,而后则将大大降低。这样的成本将比MX导弹高二至三倍。

现在苏联拥有约1400枚洲际弹道导弹,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分导式多弹头导弹,但多数采用燃烧缓慢的液体燃料推进器。美国拥有约1000枚采用快速燃烧固体燃料推进器的“民兵”导弹,其中约半数为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双方在1980年代都在增加部署固体燃料导弹。

进攻方导弹的地理分布情况,对天基助推段拦截也至关重要。如果进攻方的导弹发射井集中部署在单一区域内,则所需的导弹预警卫星数量就会相应增加,反之则减少。(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导弹发射井过分集中,将使卫星更容易选择合适轨道,对该地区保持监视。)苏联最大的洲际弹道导弹——SS-18,在广阔的苏联国土上分为6个区域分散部署,每个区域约50枚。美国“民兵”导弹部署在6个区域内,每个区域约150枚。图2.3、2.4所示为双方导弹发射井的地理分布情况。

设想中未来的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所面对的应是苏联未来将部署的或可能研制装备的新式导弹,而非现有导弹。随着老式导弹的自然退役和新式导弹的部署,未来的苏联导弹武库将焕然一新。并且,一旦苏联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有所了解,也可能采取新的应对部署,但其未来远期部署计划尚难以预料。有一项相关研究,对未来15-20年苏联洲际弹道导弹部署做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基本估算:届时苏联导弹数量将与现在相当,但其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性能,将接近美国MX导弹的固体燃料推进器。这份报告显示了设想中的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将在哪些方面及因何而受到敌方的影响。除了火箭平均燃烧时间更短外,未来的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将数量更多,部署更集中,较少使用分导式多弹头,采取反拦截加固措施,等等。
来把图补上:D
这么快看到中文版了。楼主辛苦。。
期待看到完整版:handshake
今天又翻了几段,大家接着看
几把叉子 发表于 2009-10-18 19:17


全文翻完的时候,就是升级到精华的时候。
光看译文就觉得很不错了,起码没什么翻译上的问题
叉子也是英语专业的,所以文字功底肯定没问题。
精品啊~~  
PS:这篇文章是不是有些久远了?——(据报道,下一代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将采用固体推进器。)
80年代的吧。。。
终于大功告成了!
LZ辛苦了:D
第二个图
注意区分Midgetman和Minuteman。
呀,看错了 [:a1:]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