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海权论》杂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10:57


按:之所以在这里发这一贴,是因为我常常看到有现代海军爱好者常常将“海权”二字提在嘴边。而其中,又实在存在着一些误解——例如将扩充舰队视为海权提升的表现,或认为海权的提升全然是一件好事。谈到“海权”,就不得不谈到著名的《海权论》系列。这里的一些观点,或能对理解“海权”的意义与《海权论》的内涵有些微助益。

    对于风帆时代的海军史以及对海军战略的认识,阿尔弗雷德·马汉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系列显然是必读书籍。需要承认,尽管马汉的观点我不尽然同意,但他绝对是伟大的海军史学家与战略家之一,也是大多数踏足风帆海战者的引路人。马汉认为,海权是国家富裕强大的保证,在其著作中着重通过英法两国对于国家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结果的对比,提出强大的海权——主要指海军、殖民地、海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强盛的保证。

    首先,我毫不讳言,我是一个法国海军史爱好者,因此对这一结论存在主观上的抵触,这也许是我对马汉进行不同方面探讨的最初原因。此外,我较早接触到了米尔斯海默等的新现实主义理论,当时对我的世界认识产生了极大影响(现在接触更多的看法书籍,又有很大改变了……),坚信法国等大陆国家的终极任务是在大陆上保证自己的安全,即建立更大的相对优势,以至于取得霸权。而之后对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时代海军建设的了解以及对德意志帝国的崩溃的学习更加大了我对马汉观点的怀疑——拿破仑三世与威廉二世的行为正是按照马汉所认为的方式开始的,但他们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消耗了国家大量资源,最终因陆地上的决定性挫败而崩溃。第三共和国海军在达尔朗的领导下在30年代取得了大量经费,而分散了更为重要的陆军、空军资费。海军、殖民地、贸易在这些崩溃其中的影响是极小的。这是我对马汉观点的第一个不同看法,即大陆国家的发展战略与英国这样的海洋国家是不同的,将英国的经验套用于大陆国家是不适用的。

    另外的思考是从马汉著作的角度而来的。马汉指出,海权的三大基石,海军、殖民地与贸易是相互支持的,因此强大海权就同时意味着三者的强大。马汉着重于点明英国在三者上的节节胜利,但显然没有点明,威胁到英国存亡的数次危机并非一个更为强大的海权国家发起的,而英国的胜利也绝非必然的。如果排除1940年因空军地位崛起导致的危机,自英国从内战后建立强大常备海军,建立所谓海权后,曾在大同盟战争期间(1690与1692年的法国海军)、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西联合舰队巡弋英吉利海峡)、拿破仑战争期间(布伦军营)遭到可能的入侵威胁。其中,前两次被马汉归于法国统治者的兴趣所在,甚至借独立战争之事例说明大陆国家如果选择海洋战略是可以赢得胜利的。英国对于这数次危机的化解,应该说确实存极大的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但在这数次危机间,英国的对手并非马汉认为的选择海洋战略的国家,而仅仅是一个较为强大、能够暂时支持起一支强大舰队的国家,除了海军之外,殖民地与海外贸易几乎是毫无着力的——甚至就马汉所着墨说明的法国海军在1769年开始的革新而言,这一规模较大但效率低下的所谓改革仅仅是让法国海军恢复了较为正常的规模,而非试图建立一支控制海洋的帝国舰队,建立属于法国的海权。换而言之,英国的强大海权并不能完全赢得其他国家对其的挑战,其他国家为挑战英国也不需要获得强大、持续的海权,双方都仅需要一支舰队,哪怕是一瞬间的优势舰队。对于国家使命而已,最重要的绝对是保卫国家的独立与安全,而决定英国命运的却是短时间可以建立的一支舰队(例如马汉所鄙视的路易十四的昙花一现的大舰队),而非其指出的长期的海洋战略——尽管如果没有这一点,英国的命运或许早已改变。

    最后的一点是马汉的动机。他为什么要混淆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区分,为什么隐瞒英国历史上的多次危机,而得出一个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中被证明是失败的结论?(拿破仑三世的事例距马汉并不久远)我想答案是明确的,马汉的读者是美国。马汉的大部分著作,都是为了当时美国的海上利益。既然如此,他也便只需要考虑美国人的理解了(这些书籍也多是他的授课讲稿,而对象是美国的海军学院,未来的海军领导者)。当时的新大陆已经跃居大国之列,国力扶摇直上。对于美国而言,英国的事例具有极大吸引力与相似性——海洋国家;而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永远不会面对英国曾经面对的危机——大洋绝非浅浅的英吉利海峡,任何一个国家至今都难以在美国沿岸组建一支强大舰队。而在马汉的著作出现不久后,老罗斯福治下的美国海军便迅速崛起。一切的矛盾似乎就此可以解释了。在阅读这些著作时,我们应该重视作者所注意的事情,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目的。我想这就是我试图表示的重点,即马汉笔下海权的适用范围,是十分有限、专注于当时情势的。

    这便是我对这一著作的粗浅的理解与评价。也许早已是老掉牙的论调,但这确实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想。大家就笑着看看吧。

P.S.陕西师范大学的《海权论》节译本不仅封面肤浅难看,内容省略也极多,而数次重要海战的配图也弄错。要更好了解这本书与其他著作(如关于法兰西殖民帝国、美国海军,以及他为纳尔逊作的传记等),我还是推荐原本,至少是全译本。

按:之所以在这里发这一贴,是因为我常常看到有现代海军爱好者常常将“海权”二字提在嘴边。而其中,又实在存在着一些误解——例如将扩充舰队视为海权提升的表现,或认为海权的提升全然是一件好事。谈到“海权”,就不得不谈到著名的《海权论》系列。这里的一些观点,或能对理解“海权”的意义与《海权论》的内涵有些微助益。

    对于风帆时代的海军史以及对海军战略的认识,阿尔弗雷德·马汉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系列显然是必读书籍。需要承认,尽管马汉的观点我不尽然同意,但他绝对是伟大的海军史学家与战略家之一,也是大多数踏足风帆海战者的引路人。马汉认为,海权是国家富裕强大的保证,在其著作中着重通过英法两国对于国家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结果的对比,提出强大的海权——主要指海军、殖民地、海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强盛的保证。

    首先,我毫不讳言,我是一个法国海军史爱好者,因此对这一结论存在主观上的抵触,这也许是我对马汉进行不同方面探讨的最初原因。此外,我较早接触到了米尔斯海默等的新现实主义理论,当时对我的世界认识产生了极大影响(现在接触更多的看法书籍,又有很大改变了……),坚信法国等大陆国家的终极任务是在大陆上保证自己的安全,即建立更大的相对优势,以至于取得霸权。而之后对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时代海军建设的了解以及对德意志帝国的崩溃的学习更加大了我对马汉观点的怀疑——拿破仑三世与威廉二世的行为正是按照马汉所认为的方式开始的,但他们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消耗了国家大量资源,最终因陆地上的决定性挫败而崩溃。第三共和国海军在达尔朗的领导下在30年代取得了大量经费,而分散了更为重要的陆军、空军资费。海军、殖民地、贸易在这些崩溃其中的影响是极小的。这是我对马汉观点的第一个不同看法,即大陆国家的发展战略与英国这样的海洋国家是不同的,将英国的经验套用于大陆国家是不适用的。

    另外的思考是从马汉著作的角度而来的。马汉指出,海权的三大基石,海军、殖民地与贸易是相互支持的,因此强大海权就同时意味着三者的强大。马汉着重于点明英国在三者上的节节胜利,但显然没有点明,威胁到英国存亡的数次危机并非一个更为强大的海权国家发起的,而英国的胜利也绝非必然的。如果排除1940年因空军地位崛起导致的危机,自英国从内战后建立强大常备海军,建立所谓海权后,曾在大同盟战争期间(1690与1692年的法国海军)、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西联合舰队巡弋英吉利海峡)、拿破仑战争期间(布伦军营)遭到可能的入侵威胁。其中,前两次被马汉归于法国统治者的兴趣所在,甚至借独立战争之事例说明大陆国家如果选择海洋战略是可以赢得胜利的。英国对于这数次危机的化解,应该说确实存极大的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但在这数次危机间,英国的对手并非马汉认为的选择海洋战略的国家,而仅仅是一个较为强大、能够暂时支持起一支强大舰队的国家,除了海军之外,殖民地与海外贸易几乎是毫无着力的——甚至就马汉所着墨说明的法国海军在1769年开始的革新而言,这一规模较大但效率低下的所谓改革仅仅是让法国海军恢复了较为正常的规模,而非试图建立一支控制海洋的帝国舰队,建立属于法国的海权。换而言之,英国的强大海权并不能完全赢得其他国家对其的挑战,其他国家为挑战英国也不需要获得强大、持续的海权,双方都仅需要一支舰队,哪怕是一瞬间的优势舰队。对于国家使命而已,最重要的绝对是保卫国家的独立与安全,而决定英国命运的却是短时间可以建立的一支舰队(例如马汉所鄙视的路易十四的昙花一现的大舰队),而非其指出的长期的海洋战略——尽管如果没有这一点,英国的命运或许早已改变。

    最后的一点是马汉的动机。他为什么要混淆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区分,为什么隐瞒英国历史上的多次危机,而得出一个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中被证明是失败的结论?(拿破仑三世的事例距马汉并不久远)我想答案是明确的,马汉的读者是美国。马汉的大部分著作,都是为了当时美国的海上利益。既然如此,他也便只需要考虑美国人的理解了(这些书籍也多是他的授课讲稿,而对象是美国的海军学院,未来的海军领导者)。当时的新大陆已经跃居大国之列,国力扶摇直上。对于美国而言,英国的事例具有极大吸引力与相似性——海洋国家;而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永远不会面对英国曾经面对的危机——大洋绝非浅浅的英吉利海峡,任何一个国家至今都难以在美国沿岸组建一支强大舰队。而在马汉的著作出现不久后,老罗斯福治下的美国海军便迅速崛起。一切的矛盾似乎就此可以解释了。在阅读这些著作时,我们应该重视作者所注意的事情,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目的。我想这就是我试图表示的重点,即马汉笔下海权的适用范围,是十分有限、专注于当时情势的。

    这便是我对这一著作的粗浅的理解与评价。也许早已是老掉牙的论调,但这确实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想。大家就笑着看看吧。

P.S.陕西师范大学的《海权论》节译本不仅封面肤浅难看,内容省略也极多,而数次重要海战的配图也弄错。要更好了解这本书与其他著作(如关于法兰西殖民帝国、美国海军,以及他为纳尔逊作的传记等),我还是推荐原本,至少是全译本。
咦....不是很多人喜欢扯海权么......
打酱油的,路过····
路过...
看过,觉得很枯燥无味!
呵呵,这个不是新观点了。。。
{:3_81:}法国海军
看上去挺美......
kan bu 看不懂....
没错~~挺无聊的一本书!我觉得~~

感觉海权论还不如戈尔什科夫元帅的《国家的海上威力》
  海軍要是沒有印度洋的航空護航能力 經濟很容易就被搞死的 不用美國動手就可以搞死
1-<海权论>并非一部海军战略理论著作,而是一部海军史研究,在对史实的剖析中得出作者的观点.
2-此书对于风帆海战与海军本质探讨的爱好者而言,内容是充实的,论述是有力的.而且无论原文或译文,语言都是通俗易懂的.就我而言,读海权论系列实在比他的<海军战略>等理论讲稿有趣得多,丝毫不觉得枯燥.
"大陆国家的发展战略与英国这样的海洋国家是不同的,将英国的经验套用于大陆国家是不适用的。"——————但问题是还没有哪个传统大陆国家赢得海权,美国不算真正的大陆国家。大陆国家的海军始终受到陆军的拖累。我希望中国能够走出一条成功的路来。

“换而言之,英国的强大海权并不能完全赢得其他国家对其的挑战,其他国家为挑战英国也不需要获得强大、持续的海权,双方都仅需要一支舰队,哪怕是一瞬间的优势舰队。对于国家使命而已,最重要的绝对是保卫国家的独立与安全,而决定英国命运的却是短时间可以建立的一支舰队(例如马汉所鄙视的路易十四的昙花一现的大舰队),而非其指出的长期的海洋战略——尽管如果没有这一点,英国的命运或许早已改变。”——————看来你只认为海军纯粹是打仗用的,不知道和平时期对于海外利益的巩固,海上交通安全线的意义。没有长期海洋战略,只能重蹈法国的覆辙。
对于大陆国家来说,全面的海权仅仅是在国力昌盛背景下的锦上添花,具有较大纵深的大陆国家如果能够在陆地战场上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单靠海上封锁是封锁不死的。
1-美国是海洋国家
2-我着重试图说明的是海军与海权的区别及其意义,着重于对马汉书籍的评论.对于一个大陆国家,需要的是与其利益相适应的海权,以及与其军事目的相适应的海军.我个人的看法是,法国的海军史绝非负面参考,而是一个大陆国家对抗海洋国家的极有意义的研究对象.所谓覆辙,如果了解到太阳王的大舰队,洛美的蒸汽舰,铁甲舰以及新学派思想下的全球海盗战争战略对英国的威胁与震动,甚至仅仅是拿破仑集结法西舰队对于英国人的恐惧,就足以说明问题所在了.
对于大陆国家追求海外利益的事例,法兰西第二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的经历都很有代表性.正是因为对海外利益的过分热忱,即对海权的过分热忱,这两个国家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我不反对海权,但反对有人鼓吹要建立强大的海权.
如何评价法国人的成就倒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哦。
俄国似乎在花钱更少的背景下,效果却非常明显,当然,也因为他们并不是直接酣睡于在英国的卧榻之侧。
俄国其实严格说来,海外利益是很少的,更注重波罗的海沿岸的地缘政治和陆上殖民.我有一个不太确定的观点,就是英法在海上的长期对峙对法国而言,具有很大的主观因素.或者说,法国是被最初对海外扩张的政策选择拖上这条贼船,之后越陷越深的.需知指导法国第一步扩张的其实是后来被证明失败的重商主义,海外利益直到拿破仑三世前对法国经济的贡献都极有限.换言之,大有不幸买了一堆股票,被套牢后不断补仓,越套越牢的感觉.直到第三共和国,殖民地的作用才明显起来,更加重对英国的怀疑.这样的最终结果是,到1920年代的法国海军战略都将以英国作为假想敌的远洋潜艇舰队建设置于极为重要的力量.其实,二战开始时威力最大的潜艇舰队正是法国人的.真个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另外,对大陆国家反制海洋国家而言,投入与产出似乎是没比例的.比如对于英国而言,一支绝对劣势的舰队或几艘私略船的影响其实差不多.我对俄国海军的历程不太了解,但应该说,英法海上博弈是大陆国家在海上对抗海洋国家的典范,提供了极多经验教训.
马汉的“海权”跟我们平时说的“制海权”概念是不同的
马汉的海权还包括了贸易,航运,殖民地等各种与海洋有关的资源的运用,概念范围比制海权要宽得多
另外《海权论》一书只有第一章是笼统的讲海权,后面的其实都是在讲海洋史
Kuraki 发表于 2009-9-9 19:02
其实原作书名已经说明了一切: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末日 发表于 2009-9-9 16:37
问题是如果法国德国无法打败英国,自己就没法成为世界第一的强国,而要打败英国,就必须建立更为强大的海权。但是这两个国家不可能建立起来像英国那样的海权,因此只能永远被英国压在下面。
中国的境况和法国德国很相似。
我希望中国能走出条自己成功的道路。
末日 发表于 2009-9-9 17:37

  要按《国富论》,英国的海外殖民从来都是巨亏,用你的理论会如何分析。
要打败英国,就必须建立更为强大的海权。
==============================
我反复指出的伪命题。


要按《国富论》,英国的海外殖民从来都是巨亏,用你的理论会如何分析。
==============================
我的一点伎俩远不足以提出“理论”,另外殖民的发展也不是按《国富论》的经济理论来做的。
民族各有所长,并不是某种理论直接套用就能管用的


在我个人看来,俄国海军似乎除了在黑海企图建立对奥斯曼的优势舰队之外,其余方面的努力一直集中于岸防和打击拥有优势舰队的敌人的交通线。
俄国人把自己非常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更为有限的两个目标上,所以才会让我觉得他们的费效比相当高。连俄国买了几条米国商船改造成辅助巡洋舰都,皇家海军都会将其纳入到战时复杂的作战计划当中,太平洋方向上三个分舰队各指派多艘巡洋舰负责在战时捕捉这些小虾米。
换句话说,其实俄国是比法国更早开始执行所谓绿水海军策略,他们完全放弃了同英国这样强大的海军进行舰队交战的努力,而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海岸防御和巡洋作战两个方向上,而这正是奥贝上将为代表的新学派所着力强调的。

在我个人看来,俄国海军似乎除了在黑海企图建立对奥斯曼的优势舰队之外,其余方面的努力一直集中于岸防和打击拥有优势舰队的敌人的交通线。
俄国人把自己非常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更为有限的两个目标上,所以才会让我觉得他们的费效比相当高。连俄国买了几条米国商船改造成辅助巡洋舰都,皇家海军都会将其纳入到战时复杂的作战计划当中,太平洋方向上三个分舰队各指派多艘巡洋舰负责在战时捕捉这些小虾米。
换句话说,其实俄国是比法国更早开始执行所谓绿水海军策略,他们完全放弃了同英国这样强大的海军进行舰队交战的努力,而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海岸防御和巡洋作战两个方向上,而这正是奥贝上将为代表的新学派所着力强调的。
其实在法国之前一直贯彻着岸防+巡洋作战指导思想的主要是俄国和美国,只不过当传统海上强国法国也投身到这个阵营里来的时候,对于皇家海军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震动。一个强大的传统对手突然抛弃了耗资巨大的大主力舰队,转而和美俄一样搞起巡洋作战,这个方针指导下的法国海军对英国交通线将产生多么巨大的压力可想而知,于是英国一等和二等巡洋舰纷纷开始下饺子了。
同时面对美国新海军、俄国海军和法国海军这三支巡洋作战的对手,英国海军明显需要为数巨大的新巡洋舰。三国中美国的舰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剩下两个国家不但舰队实力较强,而且还有巴黎亚历山大三世大桥作证的坚固同盟,所以我想两强标准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为了让议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操作标准而提出的,给多少钱就按法俄两国的舰队投资总额即可,真是财大气粗。
海盗的儿孙,当然谈海权
末日 发表于 2009-9-9 15:30
这两个意见都很中肯
我想,新学派最让英国感到棘手的倒不仅仅是法国选择巡洋战,因为这在历史上其实是多次发生的.但在那时,法国的海盗行为主要是局限于法国沿海与极少的,如马提尼克附近的,远海劫掠.这种情况下,封锁敦刻尔克,圣马洛等几个主要海盗基地,在海峡与英国沿海派遣巡航的分舰队,就能予对手以反制,正如英国在1694-95年展开的行动,收效是很大的.
但经过不断的海外扩张,到新学派出现前夕,法国已在世界各地拥有大片殖民地与海港.进入90年代后,几位海军部长都在海外海军基地建设上投入很大关注,法国海外港口情况大为改善.这样一来,法国海盗战争的威力就绝非德意志帝国或俄国的有限规模,有限地域的袭扰可比,而直接对英国赖以生存的航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威慑与打击.此时英国若要保护自己,代价就要大得多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其实是以放弃自己的海外收益博取敌人的损失.只是对于法国而言,经济自给能力是比他的假想敌更强.


记得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拿破仑战争期间似乎法国私掠船捕获了2000多艘英国商船啊。
哦,修正一下,应该不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是更早的17世纪末叶。

记得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拿破仑战争期间似乎法国私掠船捕获了2000多艘英国商船啊。
哦,修正一下,应该不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是更早的17世纪末叶。
恩,那就是大同盟战争期间.在1692-1694年间,英荷联合舰队摄于图尔维尔统帅下法国舰队的极强实力不敢分散力量去护航反海盗,让 巴尔等私掠船主大捞特捞.但随着1693年后法国舰队主力驶回地中海,英国的反海盗作战强度便逐渐提高了.
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对于海洋的态度确实是不同的,这点我完全同意楼主。不过有几个问题:

殖民时代的海权,和现在的海权,背景上有什么区别?这一点楼主是不是考虑一下。

再说的广一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和世界经济互动的模式以及其对于海上交通线的依赖,需要什么样的海权?
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即便在陆权上胜利,最终可能还是要走向海权的争夺。为什么?亚欧大陆国家一直有一个传统困境就是:在大陆上。

毫无疑问,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为富庶,历史最为悠久,各种各样资源最为丰富的大陆。即便今天这一点也未根本性的改变。控制了亚欧大陆,实际上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门。世界的命门在亚欧大陆而非海洋。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能取得亚欧大陆的主导权,毫无疑问,那他真正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只需建设陆权即可。

但是实际是如此么?可以只要陆权而不要海权么?答案是否定的。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法兰西,还是德意志,最后其在追求世界霸权的梦想中破灭,背后都有一个推手,这个推手就是海权国家。无论是法兰西的老敌人也是老朋友英格兰,还是德意志崛起过程中新近面临的最大敌人美利坚,都是这两个国家最终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这个因素,也许真有法兰西式的罗马帝国,或者德意志式的罗马帝国(别拍我,比方,莫要拿什么我国古代的辉煌说事)。


法国也想走罗马的道路,也想辉煌,法国也做了。我们可以看到,包括楼主说的那个高卢大舰队在内,还有拿破仑对于英国的海战。这一点拿破仑很清醒,他认识到英国是其最终得竞争对手,所以选择一开始就直接打击英国海军,不过这个愿望随着特拉法尔加的失败而破灭。随后拿破仑采取了间接路线,既他的大陆封锁战略,通过军事手段将英国孤立在亚欧大陆之外,使英国的经济崩溃而使法国得以进一步壮大,最后法国将取代英国。证明拿破仑对于陆权的认识是很清醒的,从拿破仑的书信和谈话中可以看出,拿破仑非常重视这一点,否则他不会占领欧洲,不会既尽量争取毛子,在明确的肯定毛子不会支持法国之后(毛子一支在跟法国玩两面派手法,而且毛子内心是倾向英国的,毛子也很清醒),拿破仑又决定拿下毛子,只不过风雪女神打破了他的梦想。为什么法国会失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英国不断通过自己的经济优势,使奥地利和普鲁士都成为了他的暂时陆军,后面还要加上毛子。海权国家,只要其手中还有海权,那么对于陆地国家在之间的战局就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德意志也是如此,德国也想通过大陆封锁,来走出世界霸权的第一步。然而,这个时候的海权国换做了相对更为强大的美国。美国为了防止德国达成目标,可以援助那些反对德国的国家,对苏援助等等。

虽然在这两次战争中,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都有统一欧洲大陆的机会,如果不是西班牙脓疮和在俄国法军一直未能解决补给问题,如果滑铁卢不败,如果希特勒听从他的元帅们的建议,打完基辅之后先不急着进军莫斯科,如果希特勒能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萨拉托夫而不是巴库油田。可是历史没有如果。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陆权国在未取得亚欧大陆真正的控制权以前,海权国家对于他的敌人的援助对于战争有决定性的影响。陆权国家也曾有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很少,或者可以说,陆权国家在未统一亚欧大陆(对于近代和古代是欧洲)之前,是绝对不允许任何一次重大的军事失败的,而海权国家为首的一方则可以承受更多的失败。在现代,核子战争的时代,显然我国已不可能如米尔斯海默所说那样统一亚欧大陆对抗美国,因为我们没有可能灭亡任何一个国家,有核国家在生死关头一定会用核弹。除非能将其核弹都摧毁在发射架上!

海权和陆权一直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之间不断相互作用。一个陆权国家也有可能获得亚欧大陆的控制权,假如真有一个国家做到了,那么他一定会建设一支比老牌海权国更为强大的海军,因为亚欧大陆提供了这个实力。陆权国家在陆权强大无匹后,一定还是会走向海权之路,这个不是海权的性质决定的,而是国家的本性决定的。
末日 发表于 2009-9-10 18:08

其实只要有海权,这些所谓基地很难长久的。当夺取海权,主力舰队扫荡这些海外基地是何其壮观1

一个方法可以在海军占弱势的情况下保护海外,就是存在舰队。作猛虎在山之势,牵制敌主力舰队。当然本身的海军不能太弱,否则就是采用存在舰队的战略也没有任何作用。

这样破交就能长久进行了,敌人保交也很困难。
其实真要建立强大的海权,还是先要建立陆权

不过我国可能没这个机会了

谁叫核弹不晚点出来
可不可以换个思路?
如果路易十四不必与全欧洲作战?如果拿破仑未在俄国遭到决定性失败?如果威廉未在1918年夏溃败?如果纳粹未遭到苏联的严厉打击?
英国能奈何?
即,陆上军事力量优先于海上军事力量.而一个国家应集中其力量于关键一点,其余只能有必要的顾及.
我还是很赞同米尔斯海默的观点的.
其实就美国的崛起而言,已经不是简单的海权论所能涵盖的范畴了。
另外,海外基地的自给能力是可以做到极强的(如魁北克与新加坡),而且海盗战争也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其进行补给.意大利人不动用主力舰艇都能支持非洲军团,何况是敌海上力量更为分散的世界范围内的各处基地?
主导的还是本国经济,工业,军事等硬实力
1890年前英国就一直是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如果再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爱尔兰五个自治领,和印度,非洲等殖民地,那美国实质上是1900年左右才超过大不列颠。
法国,德国之所以失败1是,实力不足,2是大陆上强敌林立,必须保持一支强大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