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50:44
伊藤仁斋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名维桢,字源佐,仁斋是他的号,伊藤仁斋是京都地区近代汉学研究的鼻祖。有人还说京都现在有好几个研究中国学的学校,学校的来源可能追溯到伊藤仁斋和东涯父子。伊藤仁斋是一六二七年生,一七〇五年去世。伊藤仁斋著述有《论语古义》、《孟子古义》、《中庸发挥》,对朱子学有所批判,在历史上曾一度具有类似于日本宫廷汉学顾问的地位。

伊藤仁斋认为要了解孔子思想,必须依据《论语》,并以《孟子》为手段,于是他把自己的学问称作“古学”,把自己的著述称作“古义”,把自己的私塾称作“古义堂”,以示复兴孔子、孟子的古老学问。

荻生徂徕是德川时代中期的哲学家,古学派之一的萱园学派(又称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本姓物部,名双松,字茂卿,号徂徕(徂徕)、萱园,通称总右卫门。生于武藏国半岛郡江户城(今东京)。家贫, 5岁时自学汉文,后来研究儒学、军事学等。初时信奉朱子学,50岁后受中国明朝文人李攀龙(1514~1570)和王世贞 (1526~1590)的古文辞学影响,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开始批判宋学,并在日本开拓、推广古文辞学。对日本的国学和水户学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川光圀是江户时代前期御三家大名。字子龙,号梅里。1661年(宽文元年),继任水户藩(今茨城县水户市)藩主。1659年(万治二年),明末学者朱舜水至长崎后,他得知朱舜水学识渊博,善理儒政,于1665年(宽文五年)请朱舜水至水户,协助管理藩政,重振藩学,使朱子学在水户藩确立起主导地位,世称“水户学派”。

德川光圀是水户藩第一届藩主德川赖房的儿子。历史剧《水户黄门》以他作为主人公。

伊藤仁斋在解释“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一语时他说,孔子的意思实际上已把夷狄的地位高置于华夏之上,“崇实而不崇文”。他虽承认日本居“九夷”之一,但同时认为,华夷之别并非绝对,两者之间是可以因礼仪文明程度的起伏消长而随时易位的。而且,比起“华”的世界,没有文饰且忠实有加的“夷”世界,反而具有生发出比“华”还要更“华”的可能性。他于是坚信,作为“夷”的日本,正具有将这种可能性化为现实性的能力(《论语古义》)。

荻生徂徕解释“华夷之辨”是晚自孔子作《春秋》后才出现的说教,而日本所行者乃“夏商古道”即“中华之道”。行“中华之道”而见称“夷狄”,何其荒谬乃尔!(《论语徵》戊)

水户学派的创建者德川光国,德川光国编修《大日本史》时,德川光国曾“聘舜水生之瑜,讲究《春秋》之大义他说,“本邦帝王所都,则可称中华。指外国为中华,甚无谓也”,“伊藤仁斋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名维桢,字源佐,仁斋是他的号,伊藤仁斋是京都地区近代汉学研究的鼻祖。有人还说京都现在有好几个研究中国学的学校,学校的来源可能追溯到伊藤仁斋和东涯父子。伊藤仁斋是一六二七年生,一七〇五年去世。伊藤仁斋著述有《论语古义》、《孟子古义》、《中庸发挥》,对朱子学有所批判,在历史上曾一度具有类似于日本宫廷汉学顾问的地位。

伊藤仁斋认为要了解孔子思想,必须依据《论语》,并以《孟子》为手段,于是他把自己的学问称作“古学”,把自己的著述称作“古义”,把自己的私塾称作“古义堂”,以示复兴孔子、孟子的古老学问。

荻生徂徕是德川时代中期的哲学家,古学派之一的萱园学派(又称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本姓物部,名双松,字茂卿,号徂徕(徂徕)、萱园,通称总右卫门。生于武藏国半岛郡江户城(今东京)。家贫, 5岁时自学汉文,后来研究儒学、军事学等。初时信奉朱子学,50岁后受中国明朝文人李攀龙(1514~1570)和王世贞 (1526~1590)的古文辞学影响,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开始批判宋学,并在日本开拓、推广古文辞学。对日本的国学和水户学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川光圀是江户时代前期御三家大名。字子龙,号梅里。1661年(宽文元年),继任水户藩(今茨城县水户市)藩主。1659年(万治二年),明末学者朱舜水至长崎后,他得知朱舜水学识渊博,善理儒政,于1665年(宽文五年)请朱舜水至水户,协助管理藩政,重振藩学,使朱子学在水户藩确立起主导地位,世称“水户学派”。

德川光圀是水户藩第一届藩主德川赖房的儿子。历史剧《水户黄门》以他作为主人公。

伊藤仁斋在解释“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一语时他说,孔子的意思实际上已把夷狄的地位高置于华夏之上,“崇实而不崇文”。他虽承认日本居“九夷”之一,但同时认为,华夷之别并非绝对,两者之间是可以因礼仪文明程度的起伏消长而随时易位的。而且,比起“华”的世界,没有文饰且忠实有加的“夷”世界,反而具有生发出比“华”还要更“华”的可能性。他于是坚信,作为“夷”的日本,正具有将这种可能性化为现实性的能力(《论语古义》)。

荻生徂徕解释“华夷之辨”是晚自孔子作《春秋》后才出现的说教,而日本所行者乃“夏商古道”即“中华之道”。行“中华之道”而见称“夷狄”,何其荒谬乃尔!(《论语徵》戊)

水户学派的创建者德川光国,德川光国编修《大日本史》时,德川光国曾“聘舜水生之瑜,讲究《春秋》之大义他说,“本邦帝王所都,则可称中华。指外国为中华,甚无谓也”,“
日本儒者确实另开天地,唯有拜服


华夷之别并非绝对,两者之间是可以因礼仪文明程度的起伏消长而随时易位的。而且,比起“华”的世界,没有文饰且忠实有加的“夷”世界,反而具有生发出比“华”还要更“华”的可能性。

“夏商古道”才是“中华之道”
对荻生徂徕的研究这几年在国内还是有些成果的,儒学方面和日本的交流也时不时的有一些。不过咱们这边学界一直认为日本学者(尤其是现代的)对汉学的研究太过琐碎而忽视整体的精神。

--------------------------------------------------

伊藤仁斋在解释“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一语时他说,孔子的意思实际上已把夷狄的地位高置于华夏之上,“崇实而不崇文”。

……孔老夫子是这个意思吗……
记得很早的时候有这样一种说法(来源不明):韩国继承汉学是教条主义的,日本继承汉学是修正主义的。伊藤的这个说法可以看出此言的确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