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顶礼膜拜的旷世大儒王阳明(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41:47


http://tts.hsdcw.com/html/2010-8-7/285980.htm[/url]
7d7.jpg
作为思想家,王阳明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而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王阳明也立下不世之功。但他的一生,却历经波折……
  年轻时显露出非凡才能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5岁时即能吟咏祖父读过的诗文,家人甚惊讶,他说祖父读书时,自己在一旁听着就默记在心了。成化十七年(1481年),其父王华考中状元,任职京师。第二年,11岁的王阳明随祖父进京,过镇江,游金山寺,在众人宴请祖父的酒席上,即席赋诗,诗意清新,寓含哲理,在座无不鼓掌惊叹。
  弘治五年(1492年)八月,王阳明乡试中举,但接下来,他两次会试不中。他没把落第放在心上,而是在余姚与友人结诗社,热衷诗文。弘治十年(1497年),王阳明寓居京师,时北方异族不断侵犯,他转而学习兵法,各种兵家秘笈莫不精究。
  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过了三年,王阳明因肺疾告假归余姚,到阳明洞行道家养病健身之术。次年又移居杭州养病,往来于净慈寺、虎跑寺,与寺僧谈释论佛,研讨佛理。经过对佛道理论的多年探索和亲身感受,王阳明逐渐觉悟到超脱尘世的佛道学说不合情理。
  弘治十七年(1504年)秋,王阳明主考山东乡试,回京后任兵部主事。次年,感于一意科举的学子只知溺于辞章记诵,于是倡导身心之学,于公事之暇,开始收徒讲学。
  王阳明从小接受程朱“理学”教育。他对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旨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深信不疑,希望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耐心品味和静心思考,以得到所谓的“天理”。
  一次,他与朋友一起到家里种植的竹子旁边,做“格物”体验。他们两人天天面对竹子思考,期盼茅塞顿开那一刻的到来,王阳明坚持七天之后,病倒在床。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他想:一株竹子就让自己思索了七天,依然没有什么结果。自然界事物千千万,自己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逐一思索?他开始对朱熹的理论产生怀疑。
  宦海遭贬,龙场“悟道”
  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正德皇帝荒淫无道,只听任刘瑾等宦官胡来。刘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良知的官员无不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趋炎附势。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大牢。
  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和其他人一起上书,为这些官员辩护,请求释放他们。正德皇帝看了奏折,极不耐烦地对刘瑾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对王阳明等人恨之入骨的刘瑾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40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做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
  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这段经历,成为王阳明思想上的重要转折点。面对险恶穷荒之境,王阳明泰然处之,反倒潜心悟道,终于使学术有了升华,逐渐创立了与“理学”对立的“心学”。
  王阳明是一名学者,自有在艰苦环境中坦然处之的涵养。但是,他的随从们却一个个病倒了。王阳明被迫自己打柴担水,做稀饭给随从们吃。他又担心他们心情抑郁,便和他们一起朗诵诗歌,唱唱家乡的曲子。唯有这样,随从们才能稍稍忘记当时的处境。
  然而,王阳明始终在想:“如果是圣人,面对这种情况,会有什么办法?”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他从睡梦中跳起来,欢呼雀跃地大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荒芜的龙场,成了王阳明“运思”的天堂。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王阳明认为,“天理”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军事才能卓越的哲学家
  正德五年(1510年),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蓄谋已久的宁王组织了10万大军,顺江而下,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阻击。他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直取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
  期间,王阳明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后来,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哗变。就这样,在短短30多天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灰飞烟灭了。
  然而,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不但没有受到嘉奖,反而招来横祸。原来,正德皇帝本想借宁王叛乱之际“御驾亲征”,没想到王阳明这么快就平定了叛乱,“功高盖主”。有官员乘机上奏,说王阳明与宁王串通一气,所以才会轻易将宁王俘获。
  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好假装把宁王放掉,让自称为“威武大将军”的正德皇帝率领大军“亲自”把宁王捉住,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闹剧。  一年后,正德皇帝驾崩,嘉靖皇帝登基。屡立战功的王阳明却未等来命运的改变。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的闲职。忧愤之下,他以回家养病为名,请求辞官回归故里,得到批准。回到老家的王阳明兴办书院,讲学不辍,继续完善和传播他的思想。
  嘉靖六年,两广地区再次爆发少数民族起义,朝野上下又想到了被闲置已久的王阳明,让他重新出山,前去镇压起义。不幸的是,此时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任不足一年就病逝了。
  王阳明死后,葬于今绍兴兰亭镇花街村鲜虾山南坡。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01300000046334122182412730740.jpg[url]
后面屏风上是王阳明的字。

http://tts.hsdcw.com/html/2010-8-7/285980.htm[/url]
7d7.jpg
作为思想家,王阳明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而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王阳明也立下不世之功。但他的一生,却历经波折……
  年轻时显露出非凡才能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5岁时即能吟咏祖父读过的诗文,家人甚惊讶,他说祖父读书时,自己在一旁听着就默记在心了。成化十七年(1481年),其父王华考中状元,任职京师。第二年,11岁的王阳明随祖父进京,过镇江,游金山寺,在众人宴请祖父的酒席上,即席赋诗,诗意清新,寓含哲理,在座无不鼓掌惊叹。
  弘治五年(1492年)八月,王阳明乡试中举,但接下来,他两次会试不中。他没把落第放在心上,而是在余姚与友人结诗社,热衷诗文。弘治十年(1497年),王阳明寓居京师,时北方异族不断侵犯,他转而学习兵法,各种兵家秘笈莫不精究。
  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过了三年,王阳明因肺疾告假归余姚,到阳明洞行道家养病健身之术。次年又移居杭州养病,往来于净慈寺、虎跑寺,与寺僧谈释论佛,研讨佛理。经过对佛道理论的多年探索和亲身感受,王阳明逐渐觉悟到超脱尘世的佛道学说不合情理。
  弘治十七年(1504年)秋,王阳明主考山东乡试,回京后任兵部主事。次年,感于一意科举的学子只知溺于辞章记诵,于是倡导身心之学,于公事之暇,开始收徒讲学。
  王阳明从小接受程朱“理学”教育。他对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旨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深信不疑,希望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耐心品味和静心思考,以得到所谓的“天理”。
  一次,他与朋友一起到家里种植的竹子旁边,做“格物”体验。他们两人天天面对竹子思考,期盼茅塞顿开那一刻的到来,王阳明坚持七天之后,病倒在床。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他想:一株竹子就让自己思索了七天,依然没有什么结果。自然界事物千千万,自己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逐一思索?他开始对朱熹的理论产生怀疑。
  宦海遭贬,龙场“悟道”
  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正德皇帝荒淫无道,只听任刘瑾等宦官胡来。刘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良知的官员无不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趋炎附势。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大牢。
  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和其他人一起上书,为这些官员辩护,请求释放他们。正德皇帝看了奏折,极不耐烦地对刘瑾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对王阳明等人恨之入骨的刘瑾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40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做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
  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这段经历,成为王阳明思想上的重要转折点。面对险恶穷荒之境,王阳明泰然处之,反倒潜心悟道,终于使学术有了升华,逐渐创立了与“理学”对立的“心学”。
  王阳明是一名学者,自有在艰苦环境中坦然处之的涵养。但是,他的随从们却一个个病倒了。王阳明被迫自己打柴担水,做稀饭给随从们吃。他又担心他们心情抑郁,便和他们一起朗诵诗歌,唱唱家乡的曲子。唯有这样,随从们才能稍稍忘记当时的处境。
  然而,王阳明始终在想:“如果是圣人,面对这种情况,会有什么办法?”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他从睡梦中跳起来,欢呼雀跃地大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荒芜的龙场,成了王阳明“运思”的天堂。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王阳明认为,“天理”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军事才能卓越的哲学家
  正德五年(1510年),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蓄谋已久的宁王组织了10万大军,顺江而下,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阻击。他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直取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
  期间,王阳明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后来,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哗变。就这样,在短短30多天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灰飞烟灭了。
  然而,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不但没有受到嘉奖,反而招来横祸。原来,正德皇帝本想借宁王叛乱之际“御驾亲征”,没想到王阳明这么快就平定了叛乱,“功高盖主”。有官员乘机上奏,说王阳明与宁王串通一气,所以才会轻易将宁王俘获。
  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好假装把宁王放掉,让自称为“威武大将军”的正德皇帝率领大军“亲自”把宁王捉住,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闹剧。  一年后,正德皇帝驾崩,嘉靖皇帝登基。屡立战功的王阳明却未等来命运的改变。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的闲职。忧愤之下,他以回家养病为名,请求辞官回归故里,得到批准。回到老家的王阳明兴办书院,讲学不辍,继续完善和传播他的思想。
  嘉靖六年,两广地区再次爆发少数民族起义,朝野上下又想到了被闲置已久的王阳明,让他重新出山,前去镇压起义。不幸的是,此时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任不足一年就病逝了。
  王阳明死后,葬于今绍兴兰亭镇花街村鲜虾山南坡。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01300000046334122182412730740.jpg[url]
后面屏风上是王阳明的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8-21 17:57
“叶公好龙”的范例吧。
知行合一

“一生伏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8-21 17:57


我是从余秋雨的《乡关何处》知道这回事的。

(节选)
  进大学后不久就下乡劳动,那年月下乡劳动特别多,上一趟大学有一半多时间在乡下。那乡下当然不是我的故乡,同样
的茅舍小河,同样的草树庄稼,我却没完没了地在异乡的泥土间劳作,那么当初又为什么离乡呢?正这么想着,一位同样是
下乡来劳动的书店经理站到了我身边,他看着眼前的土地好一会儿不说话,终于轻轻问我:“你是哪儿人?” “余姚。浙
江余姚。”我答道。

  “王阳明的故乡,了不得!”当年的书店经理有好些是读了很多书的人,他好像被什么东西点燃了,突然激动起来,
“你知道吗,日本有一位大将军一辈子裤腰带上挂着一块牌,上面写着‘一生崇拜王阳明’!①连蒋介石都崇拜王阳明,到
台湾后把草山改成阳明山!你家乡现在大概只剩下一所阳明医院了吧?”

  我正在吃惊,一听他说阳明医院就更慌张了。“什么?阳明医院?那是纪念王阳明的?”原来我从小不断从村民口中听
到的“养命医院”竟然是这么回事!

  我顾不得书店经理了,一个人在田埂上呆立着,为王阳明叹息。他狠狠地为故乡争了脸,但故乡并不认识他,包括我在
内。我,王阳明先生,比你晚生五百多年的同乡学人,能不能开始认识你,代表故乡,代表后代,来表达一点歉仄?

  从此我就非常留心有关王阳明的各种资料。令人生气的是,当时大陆几乎所有的书籍文章只要一谈及王阳明都采取否定
的态度,理由是他在哲学上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在政治上站在农民起义的对立面,是双料的反动。我不知道中国数千年历
史上有哪一位真正堪称第一流的大学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又坚定地站在农民起义一边的,我只觉得有一种非学术的卫护本
能从心底升起:怎么能够这样欺侮我们余姚人!得了他多少年的声名还痛骂他,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点点滴滴地搜集与他有关的一切,终于越来越明白,即使他不是余姚人,我也会深深地敬佩他,而正因为他是余姚人
,我由衷地为他和故乡骄傲。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
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
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是无可置疑
的军事天才,为了社会和朝廷的安定,他打过起义军,也打过叛军,打的都是大仗,从军事上说都是独具谋略、娴于兵法、
干脆利落的漂亮动作,也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军事行为。明世宗封他为“新建伯”,就是表彰他的军事贡献。我有幸读到过
他在短兵相接的前线写给父亲的一封问安信,这封信,把连续的恶战写得轻松自如,把复杂的军事谋略和政治谋略说得如同
游戏,把自己在瘴疠地区终于得病的大事更是毫不在意地一笔带过,满纸都是大将风度。《明史》说,整个明代,文臣用兵
,没有谁能与他比肩。这当然是不错的,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文臣,而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因
此他的特殊性就远不止在明代了。我觉得文臣用兵真正用到家的还有清代的曾国藩,曾国藩的学问也不错,但与王阳明比显
然还差了一大截。

    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请随便听
一句: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 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是多高超的悟性,多精致的表达!
我知道有不少聪明人会拿着花的“客观性”来愤怒地反驳他,但那又是多么笨拙的反驳啊!又如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千古命
题,对人本如此信赖,对教条如此轻视,甚至对某种人类共通规范的自然滋长抱有如此殷切的期盼,至少对我来说,只有恭敬
研习的份。

  王阳明夺目的光辉也使他受了不少难,他入过监狱、挨过廷杖、遭过贬谪、逃过暗算、受过冷落,但他还要治学讲学、
匡时济世,因此决定他终生是个奔波九州的旅人,最后病死在江西南安的船上,只活了五十七岁。临死时学生问他遗言,他
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生伏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8-21 17:57


我是从余秋雨的《乡关何处》知道这回事的。

(节选)
  进大学后不久就下乡劳动,那年月下乡劳动特别多,上一趟大学有一半多时间在乡下。那乡下当然不是我的故乡,同样
的茅舍小河,同样的草树庄稼,我却没完没了地在异乡的泥土间劳作,那么当初又为什么离乡呢?正这么想着,一位同样是
下乡来劳动的书店经理站到了我身边,他看着眼前的土地好一会儿不说话,终于轻轻问我:“你是哪儿人?” “余姚。浙
江余姚。”我答道。

  “王阳明的故乡,了不得!”当年的书店经理有好些是读了很多书的人,他好像被什么东西点燃了,突然激动起来,
“你知道吗,日本有一位大将军一辈子裤腰带上挂着一块牌,上面写着‘一生崇拜王阳明’!①连蒋介石都崇拜王阳明,到
台湾后把草山改成阳明山!你家乡现在大概只剩下一所阳明医院了吧?”

  我正在吃惊,一听他说阳明医院就更慌张了。“什么?阳明医院?那是纪念王阳明的?”原来我从小不断从村民口中听
到的“养命医院”竟然是这么回事!

  我顾不得书店经理了,一个人在田埂上呆立着,为王阳明叹息。他狠狠地为故乡争了脸,但故乡并不认识他,包括我在
内。我,王阳明先生,比你晚生五百多年的同乡学人,能不能开始认识你,代表故乡,代表后代,来表达一点歉仄?

  从此我就非常留心有关王阳明的各种资料。令人生气的是,当时大陆几乎所有的书籍文章只要一谈及王阳明都采取否定
的态度,理由是他在哲学上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在政治上站在农民起义的对立面,是双料的反动。我不知道中国数千年历
史上有哪一位真正堪称第一流的大学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又坚定地站在农民起义一边的,我只觉得有一种非学术的卫护本
能从心底升起:怎么能够这样欺侮我们余姚人!得了他多少年的声名还痛骂他,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点点滴滴地搜集与他有关的一切,终于越来越明白,即使他不是余姚人,我也会深深地敬佩他,而正因为他是余姚人
,我由衷地为他和故乡骄傲。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
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
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是无可置疑
的军事天才,为了社会和朝廷的安定,他打过起义军,也打过叛军,打的都是大仗,从军事上说都是独具谋略、娴于兵法、
干脆利落的漂亮动作,也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军事行为。明世宗封他为“新建伯”,就是表彰他的军事贡献。我有幸读到过
他在短兵相接的前线写给父亲的一封问安信,这封信,把连续的恶战写得轻松自如,把复杂的军事谋略和政治谋略说得如同
游戏,把自己在瘴疠地区终于得病的大事更是毫不在意地一笔带过,满纸都是大将风度。《明史》说,整个明代,文臣用兵
,没有谁能与他比肩。这当然是不错的,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文臣,而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因
此他的特殊性就远不止在明代了。我觉得文臣用兵真正用到家的还有清代的曾国藩,曾国藩的学问也不错,但与王阳明比显
然还差了一大截。

    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请随便听
一句: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 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是多高超的悟性,多精致的表达!
我知道有不少聪明人会拿着花的“客观性”来愤怒地反驳他,但那又是多么笨拙的反驳啊!又如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千古命
题,对人本如此信赖,对教条如此轻视,甚至对某种人类共通规范的自然滋长抱有如此殷切的期盼,至少对我来说,只有恭敬
研习的份。

  王阳明夺目的光辉也使他受了不少难,他入过监狱、挨过廷杖、遭过贬谪、逃过暗算、受过冷落,但他还要治学讲学、
匡时济世,因此决定他终生是个奔波九州的旅人,最后病死在江西南安的船上,只活了五十七岁。临死时学生问他遗言,他
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对他来说,什么打仗,为官执政,那都是玩票,后面文人所崇拜的是,他把易经学的好{:wu:}
就算有他,怎么不灭了蒙古
此人知行合一,不教条,不守旧,随机应变,心胸开阔,确为不世出之人杰,即使在今天的中国,其思想亦具有强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此人到过我家乡
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5月,在王阳明已死三十三年后,左江兵备佥事欧阳瑜因崇拜王阳明,特为其歌功颂德,同时抬高自己,请人在南宁青秀山撷青崖上刻了“阳明先生过化之地”几个字,即今人所称的“阳明洞”。其实,青秀山撷青崖上并非史书中记载的“阳明洞”。那里原本没有洞,只是块岩石略突出崖外罢了。解放后,因战备需要,有关部门才用人工挖成现在这个样子。那么真正的“阳明洞”在何处?据考证,应在今平果县码头对岸的右江南岸。该河岸有一岩洞,洞内可容数百人,洞壁刻有“阳明洞天”几个大字,洞前峭壁刻有王守仁(王阳明)“征抚思田功绩文”一篇。明嘉靖五年(1528年),王阳明镇压思恩、田州农民起义时,曾泊舟于此。

这个洞已经在水下了
可惜的是,里面据说还有很多文物没有抢救下来
据说而已
现在要去考证一些东西,可以说是非常的难了
[:a9:]没看《明朝那些事》之前还真不知道这个人,历史学得惭愧啊

没看《明朝那些事》之前还真不知道这个人,历史学得惭愧啊
UXX1919 发表于 2010-9-9 16:00


    他虽然巨牛人一个,但不招TG待见,用余秋雨的话说是个“双料反动”。

说及心学“陆王”时,带一下陆九渊,王守仁的名字,不是哲学专著,不展开说的。
没看《明朝那些事》之前还真不知道这个人,历史学得惭愧啊
UXX1919 发表于 2010-9-9 16:00


    他虽然巨牛人一个,但不招TG待见,用余秋雨的话说是个“双料反动”。

说及心学“陆王”时,带一下陆九渊,王守仁的名字,不是哲学专著,不展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