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兹数学奖与奥数竞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8:19:00
首先说明一下, 菲尔兹奖是数学届的诺贝尔奖, 每4年发一次奖,最多奖励不超过4人, 而且获奖人年龄不得超过40岁(由于数学家出成绩的黄金时代在40岁以前, 因此这个年龄限制对学术水平基本没有影响)。

沃尔夫数学奖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数学奖项,地位仅次于菲尔兹奖学(普遍感觉是比菲尔兹奖要低一个级别),沃尔夫奖对获奖者没有年龄限制, 不少没有在40岁以前拿到菲尔兹奖的数学大师,最后都拿了沃尔夫这个安慰奖。


苏联数学家:Grigory Margulis,1946年出生,1962年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16年后获得菲尔兹奖,33年后获得沃尔夫奖。

苏联数学家Drinfeld,69年获得奥数竞赛金牌,21年后获得菲尔兹奖。

法国数学家Yoccoz,74年获得奥数竞赛金牌,20年后获得菲尔兹奖

俄国数学家Perelman, 82年获得奥数金牌,24年后获得菲尔兹奖

澳大利亚数学家陶哲轩,88年获得奥数金牌, 18年后获得菲尔兹奖

法国数学家Lafforgue,85年获得奥数银牌,17年后获得菲尔兹奖


也就是说从62年到2006年,一共有40位数学家获得了菲尔兹奖,其中有高达6人是前奥数竞赛获奖者,这比例相当恐怖了,充分反驳了所谓奥数跟数学研究无关的谬论。

实际上, 中国真正开始统治奥数竞赛是在9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而一个人从年龄上算,这6个国外的奥数获奖者的例子来看, 从一个普通的奥数竞赛金牌得主到著名数学学者,需要20年时间间隔,也就是说, 中国即便是最早,也得在2010年前后,那批1990年奥数得奖的中国人里才能出一个菲尔兹奖。

何况中国统治奥数来说,90年仅仅是刚刚开始而已。

以中国现在奥数竞赛强而菲尔兹奖却没人获得,就进而推出中国的奥数没意义,是典型的不用大脑思考的结果,是典型的因为今年收成不好,因此就认为明年播种没意义的幼稚思想。

实际上,奥数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这世界上, 很少有什么人能比奥数金牌获得者更有可能获得菲尔兹奖了。首先说明一下, 菲尔兹奖是数学届的诺贝尔奖, 每4年发一次奖,最多奖励不超过4人, 而且获奖人年龄不得超过40岁(由于数学家出成绩的黄金时代在40岁以前, 因此这个年龄限制对学术水平基本没有影响)。

沃尔夫数学奖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数学奖项,地位仅次于菲尔兹奖学(普遍感觉是比菲尔兹奖要低一个级别),沃尔夫奖对获奖者没有年龄限制, 不少没有在40岁以前拿到菲尔兹奖的数学大师,最后都拿了沃尔夫这个安慰奖。


苏联数学家:Grigory Margulis,1946年出生,1962年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16年后获得菲尔兹奖,33年后获得沃尔夫奖。

苏联数学家Drinfeld,69年获得奥数竞赛金牌,21年后获得菲尔兹奖。

法国数学家Yoccoz,74年获得奥数竞赛金牌,20年后获得菲尔兹奖

俄国数学家Perelman, 82年获得奥数金牌,24年后获得菲尔兹奖

澳大利亚数学家陶哲轩,88年获得奥数金牌, 18年后获得菲尔兹奖

法国数学家Lafforgue,85年获得奥数银牌,17年后获得菲尔兹奖


也就是说从62年到2006年,一共有40位数学家获得了菲尔兹奖,其中有高达6人是前奥数竞赛获奖者,这比例相当恐怖了,充分反驳了所谓奥数跟数学研究无关的谬论。

实际上, 中国真正开始统治奥数竞赛是在9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而一个人从年龄上算,这6个国外的奥数获奖者的例子来看, 从一个普通的奥数竞赛金牌得主到著名数学学者,需要20年时间间隔,也就是说, 中国即便是最早,也得在2010年前后,那批1990年奥数得奖的中国人里才能出一个菲尔兹奖。

何况中国统治奥数来说,90年仅仅是刚刚开始而已。

以中国现在奥数竞赛强而菲尔兹奖却没人获得,就进而推出中国的奥数没意义,是典型的不用大脑思考的结果,是典型的因为今年收成不好,因此就认为明年播种没意义的幼稚思想。

实际上,奥数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这世界上, 很少有什么人能比奥数金牌获得者更有可能获得菲尔兹奖了。
有道理,帮顶一个。本人数学水平超烂,不过还是很崇敬数学家的。
嗯,关键是兴趣,当然兴趣也可以培养,有了兴趣 天分才会发挥作用……
取消奥数高考加分感觉还是很好的,也省得家长们把孩子一古脑的往奥数班里送,其实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在那里面座着就是听天书一样……不过家长倒是省心了,学校老师也能挣外快了……
听某个考研辅导老师讲概率时,直接拿一道人大附中(初中)数学班的题来讲,呵呵,从命题角度和解题方法来说,真是可以充当考研数学真题了,没有相当强的逻辑推导能力是根本找不着北的……大多数小孩子的脑子可能根本还不具备那个能力……
如果真是为了培养数学天才,还是各学校只办精品班,学生人数要少,一个老师只带十来个比较好……
至于社会办班还是自生自灭吧……估计高考不加分了,报名的孩子们也就少了
证明相关性不是这样证明的!
其实我国的中学教师水平有限,对于那些有天分的学生,应该让他们过早接触大学里专业的基础数学,还有我国参加IMO选手代数,几何,数论的水平很高,组合差一点,高水平的教师少,不宜现在这样大规模的搞数学竞赛。
楼主的资料有问题,中国最早86年参加奥数,80年代就有很多人获得奥数金牌了。
比如这个
-----------------------
蒋步星,1988年,蒋步星从新疆石河子五中考入了国家教委主办的国家理科实验班,来到北京。1989年3月,他以全国第4名的成绩被选拔进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从22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中的一员。1989联邦德国布伦瑞克第30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蒋步星获得金牌,中国队首次夺得团体冠军。
-----------------------

这哥们干什么去了呢?搞软件去了。而且搞得也不是高精尖,而是高校信息管理这种技术含量很低的东西。


我个人觉得,再过10年20年,你也很难看到中国的 IMO 金牌获得者拿数学大奖。
能拿 IMO 金牌的,无论如何,都是天赋超常的人物。
但是天赋超常未见得就成绩超常,其中原因要好好想一想。

我个人觉得,再过10年20年,你也很难看到中国的 IMO 金牌获得者拿数学大奖。
能拿 IMO 金牌的,无论如何,都是天赋超常的人物。
但是天赋超常未见得就成绩超常,其中原因要好好想一想。
暗夜流星 发表于 2009-7-31 01:19

首先, 中国第一次拿奥数第一是1989年, 真正开始完全统治奥数是90年代以后的事了.

其次:每年奥数产生金牌几十个, 62年开始到现在是47年, 一共有差不多1000个奥数金牌, 其中现在到了出成绩的年龄的是500人左右, 这里面5个拿菲尔兹奖.

从概率上看, 1%的获菲概率, 虽然比普通数学系学生的概率高了几个数量级, 但1%的概率就表示, 不是每一个奥数金牌得主都可能拿菲尔兹奖的, 只有1%的人最后拿到了.
暗夜流星 发表于 2009-7-31 01:21

我开这贴的目的就是说明了, 有些人太爱成天胡思乱想, 故弄玄虚, 牵强附会了, 事实是,具备点基本逻辑思维能力的人都能分析出他们立论只薄弱.
菲尔兹奖,目标呀,^_^。

沃尔夫奖其实不比菲尔兹奖第一个档次,在公认的看应该是一样的,如果讲获得者的具体情况获得沃尔夫奖的可能还更厉害一些,都是有伟大成就又有很大影响力,还培养了很牛学生的。当然我们一般也认为这和终身成就奖类似{:3_79:}

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怀而斯当时是41岁,但是作为近二三十年来数论领域最大成就的,90年代得了一个菲尔兹特别奖。

陶哲轩真是个天才,搞的领域多,写的数分教材水平还极高。

前段时间关于奥数的讨论,虽然很多人是凑热闹,人云亦云,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然,要全部取消很不现实,也不可能。曾参与编过一些奥数教材,总的感觉是很大程度上,这确实是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办培训班培训学校的赚钱的机会,至于水平就那么回事。这种东西太多了,尤其是和升学挂钩后,弄得很多不适合的人也学,说是培养思维能力也可,只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讲,这并没有效果。尤其是现在很多培训或者教学太过于拘泥于技巧,而不是真正的思维和知识训练,大部分的情况下,这对学生思维能力没什么好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虽然很多非阿兹奖获得者拿过奥数冠军,但是这并不表示拿奥数冠军的就适合学数学或者说研究数学。可能这比较难以理解,但是如果去看看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数学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到,学数学学得好不表示研究数学也好。可能对很多学科都是这样,学数学和研究数学基本上是两码事,学得好只是一个知识储备过程,起到一个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研究数学时最重要的不是你的知识储备,而是你有这些东西之后的你自己的分析、联系、演绎能力。那些学的很棒,但是要他自己做东西却什么也没有的人太多了。

奥数从出发点上来讲其实是要培养这种能力,不过很多时候已经变味了,一来是内容和认识上,还有就是人员上。每个人的思维习惯并不一样,强行要他们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成长。比如小学时候就搞这个,完全是搞笑。

完全取消不可能,如果把奥数的年龄段做些限制还是有必要的,至少不要有那些小学生还什么都不知道就要他们按那种思维做事。
社会大环境和价值取向对人的影响很大。 比如现在好一些的高中生在选择大学时,首先考虑的是就业和将来的收入,而首选是当公务员,其次是去垄断性央企和事业单位。 这些地方,不需要你的高智商不需要你的创造性,只要你名校毕业成绩优秀学历够高敲开门之后进去混日子就行了。
最早华老搞数学竞赛,本来是为了更好的普及数学知识,在青少年中选拔培养对数学有兴趣,有天分的学生,现在的数学竞赛功利性太强,已经变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