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的哭泣:死亡笼罩可可西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51:06
《可可西里的哭泣》与其说是一部关于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全景式小说,不如说是一阕雄浑阳刚的壮烈纪实,一部关于信仰与生命的挽歌。作者华文庸曾在2008年与反盗猎志愿组织“暴风”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反盗猎活动三个月,亲眼目睹瞬间生死与大自然的荒凉,她独特的经历造就了这本小说。  
  
小说里的“我”是一个退役的特种兵,在可可西里遇到了英籍记者周青。两人被反盗猎志愿者组织“暴风”所救,并加入了这个组织。作者以此塑造了一群可爱的人——— 他们隐瞒家人,远离爱情来到可可西里的无人区,在绝境中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我抗争,用生命诠释了存在、道德与信仰。  
  
作者笔下的可可西里是美丽的,同时也被欲望、罪恶、死亡所笼罩。中国最大的无人区已经名存实亡,中国最大的“死亡禁区”却名副其实。各种人因为各自不同的目的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淘金、盗猎、反盗猎。盗猎组织像正规军,反盗猎组织却像杂牌军。陌生人或陌生组织相遇总是不约而同地举起枪,精神高度集中,一个喷嚏弄出的响动可能会导致几十人丧生。  
  
绝境之下,我们总是轻易就能看穿一个人的灵魂,有人为了钱出卖朋友,有人为了自保出卖了良心,有人却为了信仰献出生命。在《可可西里的哭泣》里,你将看到和平年代的悲剧。
  
同时,你也将在本书里看到和平年代最深刻的感动——在乌烟瘴气、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生活的太久,灰尘早已经蒙蔽了太多人的心灵,太多的人早已经麻木到没有表情,《可可西里的哭泣》试图通过这样一个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生命与死亡交错纠缠的悲情故事对以麻木的人们进行了一次良知的呼唤、精神的洗礼,我相信它能做到,毕竟,人能逃得过很多东西却逃不过善良。
也许就在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相似的故事正在上演。(韦一)
  
   
附:华文庸谈可可西里:那种孤独源于死亡


 一部《可可西里的哭泣》,写尽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全景纪实。这是一首藏羚羊葬身人类贪婪与欲望的挽歌,一场反盗猎志愿者为之付出一切的“没有希望”的战争。作者华文庸曾在2008年与反盗猎组织“暴风”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参与反盗猎活动三个月,用自己亲身经历向读者再现了一个被死亡、欲望、罪恶笼罩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读过本书,也许你就能够理解这位女子为什么会说:“可可西里无人区是美丽、悲伤与死亡的代名词。”
  “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我觉得自己像是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人性没有敬畏,没有道德约束的状态是非常危险的,威胁他人,也迷失自己,仿佛回到了人吃人的原始社会。”华文庸告诉记者,她希望借此书唤起人的最基本的良知——对生命的尊重,“我觉得这应该是人的底线操守”。
  A 可可西里无人区
  美丽、悲伤和死亡的代名词
  长江商报:您曾在可可西里生活了三年,给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华文庸:在可可西里与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感触是不同的。可可西里,很平静、很朴实,是个宁静的、与世无争的世界,人们说着我听不懂的话,用非常虔诚的状态做着我不理解的事。而可可西里无人区则是美丽、悲伤与死亡的代名词。
  长江商报:有什么没写入书中的惊险故事么?
  华文庸:有一次,其他人都开车出去了,只有我和一个女孩留在无人区的土房子里,突然闯进两个男人,背着个大布袋,看形状就知道里面有枪,他们要了吃的,又向我们“借”钱,但我们没有,其中一个便说我同伴长得挺好看,然后就盯着她的胸口看。幸好,窗外汽车的声音适时响起。还有一次是晚上开车,突然响起了枪声,一个战友死去了……当时感觉非常孤独,那种孤独源于死亡,总觉得自己也许有一天就死在这里了,必须死在这里。当然,也害怕死在这里。于是,有人就退出了。
  长江商报:经历了这些之后便有了创作的念头?
  华文庸:在可可西里呆了三年后,我就想写一部可可西里的小说,那时的想法是比较肤浅的,认为自己在那里生活过三年,对当地民俗、地理、文化、生活习性都比较了解,又看了许多相关的书,一定能写好。后来,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到如今,我仍记得,曾有一个叫周菁的女孩,也就是书中周青的原型,她对我说,可可西里是灵魂和信仰的世界,是他人无法轻易接近的陌生。
  长江商报:之后的写作过程一定是酣畅淋漓吧?
  华文庸:从可可西里无人区回来,我感觉特压抑,莫名的忧伤。同时在我的身上承载着许多战友的感情,他们也希望我能把那一切写出来。为了不失控,我还是续用了《獒》里的我,一个退役的特种兵。写的过程我一直觉得自己很隐忍。写完后我痛哭了一场,没有特别的原因,就是想哭。
  B 新书
  对生命的尊重是人的底线操守
  长江商报:通过这本书,您想给读者传达什么?
  华文庸:想让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被死亡、欲望、罪恶笼罩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并希望唤起人最基本的良知——对生命的尊重,我觉得这应该是人的底线操守。
  长江商报:书中肖兵救的野牦牛后来又回来帮他们推车,但在《獒》中,肖兵在采药路上救出的盗猎者反而恩将仇报。这些情节确有其事吗?
  华文庸:有一些文学化的处理。我们有救过野牦牛,野牦牛相处久了也通人性。不过它比较傻,不会主动帮我们推车,除非你很好地引导它。盗猎者恩将仇报是非常正常的。相对于人,动物更单纯。
  长江商报:书中可以看出您对被雇佣来的猎手并不是一味的仇恨?
  华文庸:他们就是个悲剧的存在,如果他们的生活过得好,谁愿意为了那点廉价的报酬以命相拼。
  长江商报:可可西里志愿者的工作往往得不到认同,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仍在坚持。他们是抱着一种怎样的理念在工作?
  华文庸:一是他们被那里的人间悲剧所触动,二是源于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长江商报:本书的关键词是“生命、道德、信仰、存在”,您觉得在可可西里的经历有在这几个方面影响到您的人生哲学吗?
  华文庸:在面对战友的瞬间死亡与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那种不安全感,它让我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仿佛一瞬间就经历了很多,看问题都平静了,爱恨生死,都很正常,尽心尽力,无愧于心。活着是一种幸福,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多做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别让今生有太多的遗憾。
  C 作者
  一个忠实的记录者
  长江商报:华文庸这个笔名有什么特别用意么?
  华文庸:华代表“中华”,文指“文章”,庸指“中庸”。当时是想不偏颇不加彩地如实记录某种状态、某个角色,本没特别意义,但用了两年后就有了,代表一段岁月,一种成长。
  长江商报:您的写作题材往往是男性作家关注得较多的,以女性视角来书写,和男作者相比有什么不同?
  华文庸:我从没考虑过哪些题材是男性写的,哪些题材该是女性写的,在题材上我只写我感兴趣的。《獒》是探讨人与动物间的微妙关系,写完后我才知道已经有人写过了。《可可西里的哭泣》的主题更加宏大些,不仅仅是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写了人因为成长环境、生存状态的不同而引发的多重人性裂变。
  长江商报:您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华文庸:简单的人,矛盾的人,有时积极乐观,有时患得患失。
 
可可西里哭泣在卓越: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 ... 58829090702tuozhan9
可可西里哭泣在当当: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15120《可可西里的哭泣》与其说是一部关于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全景式小说,不如说是一阕雄浑阳刚的壮烈纪实,一部关于信仰与生命的挽歌。作者华文庸曾在2008年与反盗猎志愿组织“暴风”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反盗猎活动三个月,亲眼目睹瞬间生死与大自然的荒凉,她独特的经历造就了这本小说。  
  
小说里的“我”是一个退役的特种兵,在可可西里遇到了英籍记者周青。两人被反盗猎志愿者组织“暴风”所救,并加入了这个组织。作者以此塑造了一群可爱的人——— 他们隐瞒家人,远离爱情来到可可西里的无人区,在绝境中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我抗争,用生命诠释了存在、道德与信仰。  
  
作者笔下的可可西里是美丽的,同时也被欲望、罪恶、死亡所笼罩。中国最大的无人区已经名存实亡,中国最大的“死亡禁区”却名副其实。各种人因为各自不同的目的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淘金、盗猎、反盗猎。盗猎组织像正规军,反盗猎组织却像杂牌军。陌生人或陌生组织相遇总是不约而同地举起枪,精神高度集中,一个喷嚏弄出的响动可能会导致几十人丧生。  
  
绝境之下,我们总是轻易就能看穿一个人的灵魂,有人为了钱出卖朋友,有人为了自保出卖了良心,有人却为了信仰献出生命。在《可可西里的哭泣》里,你将看到和平年代的悲剧。
  
同时,你也将在本书里看到和平年代最深刻的感动——在乌烟瘴气、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生活的太久,灰尘早已经蒙蔽了太多人的心灵,太多的人早已经麻木到没有表情,《可可西里的哭泣》试图通过这样一个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生命与死亡交错纠缠的悲情故事对以麻木的人们进行了一次良知的呼唤、精神的洗礼,我相信它能做到,毕竟,人能逃得过很多东西却逃不过善良。
也许就在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相似的故事正在上演。(韦一)
  
   
附:华文庸谈可可西里:那种孤独源于死亡


 一部《可可西里的哭泣》,写尽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全景纪实。这是一首藏羚羊葬身人类贪婪与欲望的挽歌,一场反盗猎志愿者为之付出一切的“没有希望”的战争。作者华文庸曾在2008年与反盗猎组织“暴风”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参与反盗猎活动三个月,用自己亲身经历向读者再现了一个被死亡、欲望、罪恶笼罩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读过本书,也许你就能够理解这位女子为什么会说:“可可西里无人区是美丽、悲伤与死亡的代名词。”
  “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我觉得自己像是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人性没有敬畏,没有道德约束的状态是非常危险的,威胁他人,也迷失自己,仿佛回到了人吃人的原始社会。”华文庸告诉记者,她希望借此书唤起人的最基本的良知——对生命的尊重,“我觉得这应该是人的底线操守”。
  A 可可西里无人区
  美丽、悲伤和死亡的代名词
  长江商报:您曾在可可西里生活了三年,给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华文庸:在可可西里与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感触是不同的。可可西里,很平静、很朴实,是个宁静的、与世无争的世界,人们说着我听不懂的话,用非常虔诚的状态做着我不理解的事。而可可西里无人区则是美丽、悲伤与死亡的代名词。
  长江商报:有什么没写入书中的惊险故事么?
  华文庸:有一次,其他人都开车出去了,只有我和一个女孩留在无人区的土房子里,突然闯进两个男人,背着个大布袋,看形状就知道里面有枪,他们要了吃的,又向我们“借”钱,但我们没有,其中一个便说我同伴长得挺好看,然后就盯着她的胸口看。幸好,窗外汽车的声音适时响起。还有一次是晚上开车,突然响起了枪声,一个战友死去了……当时感觉非常孤独,那种孤独源于死亡,总觉得自己也许有一天就死在这里了,必须死在这里。当然,也害怕死在这里。于是,有人就退出了。
  长江商报:经历了这些之后便有了创作的念头?
  华文庸:在可可西里呆了三年后,我就想写一部可可西里的小说,那时的想法是比较肤浅的,认为自己在那里生活过三年,对当地民俗、地理、文化、生活习性都比较了解,又看了许多相关的书,一定能写好。后来,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到如今,我仍记得,曾有一个叫周菁的女孩,也就是书中周青的原型,她对我说,可可西里是灵魂和信仰的世界,是他人无法轻易接近的陌生。
  长江商报:之后的写作过程一定是酣畅淋漓吧?
  华文庸:从可可西里无人区回来,我感觉特压抑,莫名的忧伤。同时在我的身上承载着许多战友的感情,他们也希望我能把那一切写出来。为了不失控,我还是续用了《獒》里的我,一个退役的特种兵。写的过程我一直觉得自己很隐忍。写完后我痛哭了一场,没有特别的原因,就是想哭。
  B 新书
  对生命的尊重是人的底线操守
  长江商报:通过这本书,您想给读者传达什么?
  华文庸:想让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被死亡、欲望、罪恶笼罩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并希望唤起人最基本的良知——对生命的尊重,我觉得这应该是人的底线操守。
  长江商报:书中肖兵救的野牦牛后来又回来帮他们推车,但在《獒》中,肖兵在采药路上救出的盗猎者反而恩将仇报。这些情节确有其事吗?
  华文庸:有一些文学化的处理。我们有救过野牦牛,野牦牛相处久了也通人性。不过它比较傻,不会主动帮我们推车,除非你很好地引导它。盗猎者恩将仇报是非常正常的。相对于人,动物更单纯。
  长江商报:书中可以看出您对被雇佣来的猎手并不是一味的仇恨?
  华文庸:他们就是个悲剧的存在,如果他们的生活过得好,谁愿意为了那点廉价的报酬以命相拼。
  长江商报:可可西里志愿者的工作往往得不到认同,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仍在坚持。他们是抱着一种怎样的理念在工作?
  华文庸:一是他们被那里的人间悲剧所触动,二是源于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长江商报:本书的关键词是“生命、道德、信仰、存在”,您觉得在可可西里的经历有在这几个方面影响到您的人生哲学吗?
  华文庸:在面对战友的瞬间死亡与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那种不安全感,它让我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仿佛一瞬间就经历了很多,看问题都平静了,爱恨生死,都很正常,尽心尽力,无愧于心。活着是一种幸福,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多做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别让今生有太多的遗憾。
  C 作者
  一个忠实的记录者
  长江商报:华文庸这个笔名有什么特别用意么?
  华文庸:华代表“中华”,文指“文章”,庸指“中庸”。当时是想不偏颇不加彩地如实记录某种状态、某个角色,本没特别意义,但用了两年后就有了,代表一段岁月,一种成长。
  长江商报:您的写作题材往往是男性作家关注得较多的,以女性视角来书写,和男作者相比有什么不同?
  华文庸:我从没考虑过哪些题材是男性写的,哪些题材该是女性写的,在题材上我只写我感兴趣的。《獒》是探讨人与动物间的微妙关系,写完后我才知道已经有人写过了。《可可西里的哭泣》的主题更加宏大些,不仅仅是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写了人因为成长环境、生存状态的不同而引发的多重人性裂变。
  长江商报:您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华文庸:简单的人,矛盾的人,有时积极乐观,有时患得患失。
 
可可西里哭泣在卓越: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 ... 58829090702tuozhan9
可可西里哭泣在当当: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15120
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然自找麻烦
真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