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首次正面回应假捐款事件:他们乱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17:07
http://sh.xinmin.cn/shms/2009/06/28/2157606.html
2009-06-28 10:08来源:现代快报作者:毛丽萍 顾炜

 上个月底《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萧夏林发表博文,对余秋雨宣称已为灾区捐款20万元提出质疑;之后,易中天连发三篇博文质疑余秋雨,称公众人物不能诈捐。至此余秋雨(blog)陷入了“诈捐门”。10多年来,余秋雨一直烦心事不断,“石一歌写作组”、“文字硬伤”、“青歌赛口误”、“地震含泪劝说”,就像他所著的《文化苦旅》的书名,余秋雨也经历着漫长的内心苦旅。“诈捐门”之前的争议,虽然每一桩都没有定论,但余秋雨似乎都能够安然化解,论争之后,这位文化大师,照样旅行、演讲、出书,似乎这些争议只是他文化旅途中的一些点缀。与这些日渐过去的争议相比,“诈捐门”似乎更棘手些,因为它无关学术,无关历史,它是现实,它涉及到的是灾区,涉及到的是钱。捐,还是没捐,看似简单,却关乎的是一个人为文为人的根本——品行。

  这是很难迈过的一扇“门”,但余秋雨依旧步履轻松,6月22日,他做客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畅谈“生命因阅读而宁静”的同时,并不避讳这扇“门”。演讲之后,在快报记者追问下,他更是以一句“他们乱讲”,以及之后的侃侃而谈,完成了他自“诈捐门”爆发以来对此事作出的首次正面回应。

  记者手记

  “大师”的背影

  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座无虚席。

  余秋雨惯有的幽默和激情不时博得阵阵喝彩。三小时内滔滔不绝,他没喝过一口水,从其脸上漾着的笑意中,记者实在找不出一丝因“诈捐门”带给他的沮丧。可是,大师也未必真能放得下,演讲中他三番五次主动扯起捐款事件,有意无意张扬他的平静。一如他的博客,随着“诈捐门”事件的进展不停更新,悄悄地做着回应:先是6月8日发表声明,余秋雨捐款20万元不是修建希望小学,而是新建三所学校的图书馆;6月17日,余秋雨博客中又出现一个“警察的智力游戏”帖子,“一位安徽警察笑眯眯地给我出了一道智力游戏题:一个盗版起家的人突然对别人的捐款账目产生了兴趣,你猜为什么?我回答说:据美国报纸报道,当今小偷最喜欢看的,是时装杂志。不是他们品位提高了,而是查看新出时装的口袋缝在哪里。他们甚至认为,时装设计师的动机也十分可疑。人的目光,因职业而异。”网友提出,这是暗讽易中天靠盗版起家,仅是一教书匠,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没有品位,只是像小偷一样关心别人的口袋;6月17日,都江堰市教育局公开宣布,余秋雨没有捐建图书馆,“君子协定”中只是捐献三个学校图书馆20万元的书。奇怪的是,余秋雨并没有顺势“下台阶”,依旧在博客中强调自己捐建了三所图书馆,并称受到了一点“小伤害”。

  “在整个民族的人格文化还没有重新建立的时候,个人的名誉算什么?于是故意不作任何洗刷,成了我深入文化领域的一个决绝举动,近似破釜沉舟,我让自己在屡屡传言中形象模糊……”这是余秋雨在《借我一生》里面的话,的确,真实的余秋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余秋雨留给世人的也许除了无尽的传言、骂战、辩论,始终只有一个模糊的背影。

  自比武士,怕一拳把对手打倒

  余秋雨此次在镇江的演讲,是由镇江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镇江图书馆承办的;地点在镇江图书馆的“文心讲堂”,演讲主题为“生命因阅读而宁静”。

  镇江亮相,众多“余迷”前往倾听,一向善言的余秋雨没有让听众失望,开场白就博得了阵阵喝彩。他歪着头欣赏了一下自己的海报,笑了:“照片好像下巴太大了,但表情很好,笑眯眯的。”

  演讲的主题是阅读,这个主题对于身兼写书人、读书人的余秋雨来说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记者坐在听众中间,心里面希望余秋雨的演讲不要被主题框住,希望他能有所发挥,能带上几句近来被媒体和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的“诈捐门”,哪怕像他在其博客中表现出的“语焉不详”也行,这样,在随后的回答听众提问环节,记者就可以“冒充”听众就“诈捐门”直接对他发问。没想到的是,在演讲中,余秋雨主动一次又一次把捐款事件扯了进来。

  “爱是没有回报的,阳光普照大地一样,大地并不需要阳光;清风明月也一样,想想阳光,想想清风明月,它们不求回报……”余秋雨突然话锋一转,“我的一个经验大家有没有发现,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一步步受到攻击的时候,我本人从来不回答。讲我咬文嚼字,说我的文章里有多少错字,讲我各种各样的事,太多啦,说我和马兰几个月后离婚了,又结婚了,又离婚了,接下来又是什么地震的问题,讲捐款等等,你看我,我从来不回答,但是我真的哑口无言吗?”

  余秋雨摇了一下头,加重了语调:“好多人都这么想,其实大家想想,现在全世界大专辩论赛的总评委一直是我,我对辩论是非常有经验的,否则我怎么有资格去为全世界大专辩论赛做总评委,每年都是我,我太知道,我在第一分钟就知道一个队逻辑上所犯的错误。大家肯定都知道,中央电视台讲评,我总是第一个说出来,我肯定不是一个不会辩论的人。”

  接着,余秋雨把矛头指向了他的对手,“因为他们所有的造谣诽谤都有他们个人可怜的原因,他们的做法是不好,但是(他们)实在是值得我们同情的社会转型期的一些人。”无奈地摊了下双手,余秋雨郑重地表示:“所以有的时候武士不太好出手,就怕一拳把人打倒了,那我不得不这么说,如果真的由我来还手的话,那分量就太重了,因为我太懂得辩论是怎么回事,写作是怎么回事,这个太容易了。(我不出手是)因为我考虑到博爱,考虑到他们也需要关爱,他们也有妻子,有孩子,他们也有单位,有家庭。”

  这是余秋雨的原话,与他那些语言精致的散文相比,有点啰唆,语言组织也不是最精确,但是他的意气、他的想法,听众还是能很容易感受到。而下面的这段话,很出人意料,因为这多少有曝他人隐私之嫌。

  “我有一次发现,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骂我的人,他居然小时候是给父母卖掉的,我一下子就同情他了。他从小不知道自己的出身,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人当然可能小的时候没有受到爱的浇灌,后来对他来说骂人比较习惯,这个影响他整个一生的话,很值得同情。他的起点搞错了,至于为什么父母采取这个,父母也有父母的原因,也很值得同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值得原谅。”

  场下有人哄笑,“他讲的是谁啊?”面对听众的窃窃私语,余秋雨似乎意犹未尽:“现在骂我的人,都值得我同情。如果好好做事的人,怎么会有时间找一个认都不认识的人去骂?不可能,你们工作很忙,有时间去骂一个你认都不认识的人?严格讲起来,他是一个文化下岗的人,完全失态……发表拿个稿费,很值得同情,下岗工人无处谋生,在呐喊,我们会打他吗?”

  余秋雨称这就是他保持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诈捐门”的原因,他不想把他的心情传染给他的学生。

  “怨怨相报何时了?”余秋雨如此感慨着。

  诽谤他,是因为他太有名

  余秋雨是国内少有的演讲大师,但是记者期待的却是演讲之后的听众提问,因为记者镇江之行的采访点没有别的,只有“诈捐门”。

  演讲结束后,面对主持人的目光,坐在前排的记者尽量把手举得最高,但是近在咫尺的主持人对记者高举的手视而不见。在回答了当地听众关于生命、关于文化的两个问题之后,余秋雨在其两位助手“掩护”下匆匆走进了贵宾室。

  记者敲开贵宾室的门,表达了采访的愿望,余秋雨的一位女助手表示余不接受采访。记者用手机拨打余秋雨秘书金克林的电话,金也婉言为余做了挡驾。一番观察之后,记者发现电梯和紧挨着的楼道是贵宾室的唯一出口,便决定对余秋雨进行“严防死守”。有两位听众也守在电梯边,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想和余秋雨合个影。

  没多久,余秋雨在助手和主办方人员“保护”下走向电梯,情急之下,记者大喊,“余老师,合个影可以吗?”合影完毕,记者自报家门,提出简单聊几句,助手立即拒绝,但是余秋雨却豪爽地表示:“没事,快一点。”

  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在电梯口争取来的这次专访,却是"诈捐门”爆发以来,余秋雨第一次面对媒体作出回应。

  “他们乱讲。”余秋雨对于网络上对自己的指责,断然拒绝,并直说这是诽谤。

  对于诽谤,他作了这样的阐述:每一个人在单位都可能遭遇诽谤,中国有个特点,对诽谤造谣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中国文化没有提供解决诽谤的程序。

  “我们每个人遇到诽谤,你可能去打官司吗?打官司很累的,时间又长,最后又是调解。”余秋雨表示自己是近期被诽谤最多的人,“没完没了,好处在哪,诽谤你啊,显得挺有文化。诽谤一个商人就不太有文化。你呢,没有做官,不用怕你,你又不参加什么协会,没有团队,也不用怕你,但是(你)必须要非常有名,那么诽谤才有价值。”

  “哎呀……”很搞笑的语调,余秋雨继续说道,“诽谤我的人我都不认识,住在哪里,长得什么样,(他们似乎)知道我所有的秘密……这个时候,以我为榜样,就是知道如果有知识支撑着我们的话,这一切就可以平静,无所谓的,真的无所谓。”余秋雨告诉记者,他就是以这种心态平静地撰文:看我的文笔,一点也看不出十几年来因为诽谤而心情不安的状态。

  “对付灾难不要用灾难的语言,面对谩骂不要用谩骂的语言”,余秋雨奉此为“潇洒之道”,接着又“言外之意”地打了个比喻:茫茫书海,每本书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寻找书也是寻找自己,和你没有缘分的不能骂,“比如到超市买袜子,也许你喜欢的只有一种,那就千万不要开其它袜子的批斗会,这个式样不好,那个颜色太俗……不喜欢我的散文可以不看,为什么要骂呢?”

  “配方”接近,去读;有缘分,去读。余秋雨称,他不介意别人的“恶意”,但是他提醒即使觉得不好,也没必要去诋毁他。

  有机会“进监狱”,劝贪官多读书

  余秋雨说他不会理会“诈捐门”的无聊,他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到各个监狱找到正在受惩罚的官员,让他们通过阅读感到心灵的平静。“贪官关进来了,大家都在拍手的时候,我得努力争取找他们谈一次话,尽管我真的不认识他们,但是我真的需要找他们谈一次话,我觉得他们的后半辈子不是完了,他们可以在监狱里面成为极其善良的学者,这一点人家怎么讲你,过去做的错事,已经受到惩罚了,至于你的后半辈子会怎么样,阅读决定了你的生命的时空,生命的时空就是你生命的质量,而这个质量提高以后,那无所谓了。人一定会到这个时候,完全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完全不在乎,因为别人跟你无关嘛,别人在说你长,说你短,没关系,我的心中安然平静。”余秋雨称他非常希望这些过去做了坏事、错事,已经受到惩罚的官员能够在监狱里面通过阅读来获得一种心中的平静。

  “我现在有一些还没有找到,正想办法找到他们。我相信监狱方面会同意我找他们谈话,不管过去他们做过什么,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接受我的一些劝告……劝告你阅读,在那开辟一个另外的世界,你的生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境界。我相信这个方法是好的,我会慢慢地一点点做,我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对象了,但他们关在哪,我还不清楚,我一定要找到他们。”

  余秋雨挂着淡淡的微笑,在他的脸上,记者真的找不到一丝因为“诈捐门”而引发的忧虑。在他走进电梯那一刻,他的表情看上去显得很轻松,似乎他已经穿过了那扇“诈捐门”,或者在他看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诈捐门”。
(新民网编辑:戴慧菁)http://sh.xinmin.cn/shms/2009/06/28/2157606.html
2009-06-28 10:08来源:现代快报作者:毛丽萍 顾炜

 上个月底《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萧夏林发表博文,对余秋雨宣称已为灾区捐款20万元提出质疑;之后,易中天连发三篇博文质疑余秋雨,称公众人物不能诈捐。至此余秋雨(blog)陷入了“诈捐门”。10多年来,余秋雨一直烦心事不断,“石一歌写作组”、“文字硬伤”、“青歌赛口误”、“地震含泪劝说”,就像他所著的《文化苦旅》的书名,余秋雨也经历着漫长的内心苦旅。“诈捐门”之前的争议,虽然每一桩都没有定论,但余秋雨似乎都能够安然化解,论争之后,这位文化大师,照样旅行、演讲、出书,似乎这些争议只是他文化旅途中的一些点缀。与这些日渐过去的争议相比,“诈捐门”似乎更棘手些,因为它无关学术,无关历史,它是现实,它涉及到的是灾区,涉及到的是钱。捐,还是没捐,看似简单,却关乎的是一个人为文为人的根本——品行。

  这是很难迈过的一扇“门”,但余秋雨依旧步履轻松,6月22日,他做客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畅谈“生命因阅读而宁静”的同时,并不避讳这扇“门”。演讲之后,在快报记者追问下,他更是以一句“他们乱讲”,以及之后的侃侃而谈,完成了他自“诈捐门”爆发以来对此事作出的首次正面回应。

  记者手记

  “大师”的背影

  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座无虚席。

  余秋雨惯有的幽默和激情不时博得阵阵喝彩。三小时内滔滔不绝,他没喝过一口水,从其脸上漾着的笑意中,记者实在找不出一丝因“诈捐门”带给他的沮丧。可是,大师也未必真能放得下,演讲中他三番五次主动扯起捐款事件,有意无意张扬他的平静。一如他的博客,随着“诈捐门”事件的进展不停更新,悄悄地做着回应:先是6月8日发表声明,余秋雨捐款20万元不是修建希望小学,而是新建三所学校的图书馆;6月17日,余秋雨博客中又出现一个“警察的智力游戏”帖子,“一位安徽警察笑眯眯地给我出了一道智力游戏题:一个盗版起家的人突然对别人的捐款账目产生了兴趣,你猜为什么?我回答说:据美国报纸报道,当今小偷最喜欢看的,是时装杂志。不是他们品位提高了,而是查看新出时装的口袋缝在哪里。他们甚至认为,时装设计师的动机也十分可疑。人的目光,因职业而异。”网友提出,这是暗讽易中天靠盗版起家,仅是一教书匠,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没有品位,只是像小偷一样关心别人的口袋;6月17日,都江堰市教育局公开宣布,余秋雨没有捐建图书馆,“君子协定”中只是捐献三个学校图书馆20万元的书。奇怪的是,余秋雨并没有顺势“下台阶”,依旧在博客中强调自己捐建了三所图书馆,并称受到了一点“小伤害”。

  “在整个民族的人格文化还没有重新建立的时候,个人的名誉算什么?于是故意不作任何洗刷,成了我深入文化领域的一个决绝举动,近似破釜沉舟,我让自己在屡屡传言中形象模糊……”这是余秋雨在《借我一生》里面的话,的确,真实的余秋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余秋雨留给世人的也许除了无尽的传言、骂战、辩论,始终只有一个模糊的背影。

  自比武士,怕一拳把对手打倒

  余秋雨此次在镇江的演讲,是由镇江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镇江图书馆承办的;地点在镇江图书馆的“文心讲堂”,演讲主题为“生命因阅读而宁静”。

  镇江亮相,众多“余迷”前往倾听,一向善言的余秋雨没有让听众失望,开场白就博得了阵阵喝彩。他歪着头欣赏了一下自己的海报,笑了:“照片好像下巴太大了,但表情很好,笑眯眯的。”

  演讲的主题是阅读,这个主题对于身兼写书人、读书人的余秋雨来说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记者坐在听众中间,心里面希望余秋雨的演讲不要被主题框住,希望他能有所发挥,能带上几句近来被媒体和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的“诈捐门”,哪怕像他在其博客中表现出的“语焉不详”也行,这样,在随后的回答听众提问环节,记者就可以“冒充”听众就“诈捐门”直接对他发问。没想到的是,在演讲中,余秋雨主动一次又一次把捐款事件扯了进来。

  “爱是没有回报的,阳光普照大地一样,大地并不需要阳光;清风明月也一样,想想阳光,想想清风明月,它们不求回报……”余秋雨突然话锋一转,“我的一个经验大家有没有发现,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一步步受到攻击的时候,我本人从来不回答。讲我咬文嚼字,说我的文章里有多少错字,讲我各种各样的事,太多啦,说我和马兰几个月后离婚了,又结婚了,又离婚了,接下来又是什么地震的问题,讲捐款等等,你看我,我从来不回答,但是我真的哑口无言吗?”

  余秋雨摇了一下头,加重了语调:“好多人都这么想,其实大家想想,现在全世界大专辩论赛的总评委一直是我,我对辩论是非常有经验的,否则我怎么有资格去为全世界大专辩论赛做总评委,每年都是我,我太知道,我在第一分钟就知道一个队逻辑上所犯的错误。大家肯定都知道,中央电视台讲评,我总是第一个说出来,我肯定不是一个不会辩论的人。”

  接着,余秋雨把矛头指向了他的对手,“因为他们所有的造谣诽谤都有他们个人可怜的原因,他们的做法是不好,但是(他们)实在是值得我们同情的社会转型期的一些人。”无奈地摊了下双手,余秋雨郑重地表示:“所以有的时候武士不太好出手,就怕一拳把人打倒了,那我不得不这么说,如果真的由我来还手的话,那分量就太重了,因为我太懂得辩论是怎么回事,写作是怎么回事,这个太容易了。(我不出手是)因为我考虑到博爱,考虑到他们也需要关爱,他们也有妻子,有孩子,他们也有单位,有家庭。”

  这是余秋雨的原话,与他那些语言精致的散文相比,有点啰唆,语言组织也不是最精确,但是他的意气、他的想法,听众还是能很容易感受到。而下面的这段话,很出人意料,因为这多少有曝他人隐私之嫌。

  “我有一次发现,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骂我的人,他居然小时候是给父母卖掉的,我一下子就同情他了。他从小不知道自己的出身,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人当然可能小的时候没有受到爱的浇灌,后来对他来说骂人比较习惯,这个影响他整个一生的话,很值得同情。他的起点搞错了,至于为什么父母采取这个,父母也有父母的原因,也很值得同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值得原谅。”

  场下有人哄笑,“他讲的是谁啊?”面对听众的窃窃私语,余秋雨似乎意犹未尽:“现在骂我的人,都值得我同情。如果好好做事的人,怎么会有时间找一个认都不认识的人去骂?不可能,你们工作很忙,有时间去骂一个你认都不认识的人?严格讲起来,他是一个文化下岗的人,完全失态……发表拿个稿费,很值得同情,下岗工人无处谋生,在呐喊,我们会打他吗?”

  余秋雨称这就是他保持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诈捐门”的原因,他不想把他的心情传染给他的学生。

  “怨怨相报何时了?”余秋雨如此感慨着。

  诽谤他,是因为他太有名

  余秋雨是国内少有的演讲大师,但是记者期待的却是演讲之后的听众提问,因为记者镇江之行的采访点没有别的,只有“诈捐门”。

  演讲结束后,面对主持人的目光,坐在前排的记者尽量把手举得最高,但是近在咫尺的主持人对记者高举的手视而不见。在回答了当地听众关于生命、关于文化的两个问题之后,余秋雨在其两位助手“掩护”下匆匆走进了贵宾室。

  记者敲开贵宾室的门,表达了采访的愿望,余秋雨的一位女助手表示余不接受采访。记者用手机拨打余秋雨秘书金克林的电话,金也婉言为余做了挡驾。一番观察之后,记者发现电梯和紧挨着的楼道是贵宾室的唯一出口,便决定对余秋雨进行“严防死守”。有两位听众也守在电梯边,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想和余秋雨合个影。

  没多久,余秋雨在助手和主办方人员“保护”下走向电梯,情急之下,记者大喊,“余老师,合个影可以吗?”合影完毕,记者自报家门,提出简单聊几句,助手立即拒绝,但是余秋雨却豪爽地表示:“没事,快一点。”

  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在电梯口争取来的这次专访,却是"诈捐门”爆发以来,余秋雨第一次面对媒体作出回应。

  “他们乱讲。”余秋雨对于网络上对自己的指责,断然拒绝,并直说这是诽谤。

  对于诽谤,他作了这样的阐述:每一个人在单位都可能遭遇诽谤,中国有个特点,对诽谤造谣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中国文化没有提供解决诽谤的程序。

  “我们每个人遇到诽谤,你可能去打官司吗?打官司很累的,时间又长,最后又是调解。”余秋雨表示自己是近期被诽谤最多的人,“没完没了,好处在哪,诽谤你啊,显得挺有文化。诽谤一个商人就不太有文化。你呢,没有做官,不用怕你,你又不参加什么协会,没有团队,也不用怕你,但是(你)必须要非常有名,那么诽谤才有价值。”

  “哎呀……”很搞笑的语调,余秋雨继续说道,“诽谤我的人我都不认识,住在哪里,长得什么样,(他们似乎)知道我所有的秘密……这个时候,以我为榜样,就是知道如果有知识支撑着我们的话,这一切就可以平静,无所谓的,真的无所谓。”余秋雨告诉记者,他就是以这种心态平静地撰文:看我的文笔,一点也看不出十几年来因为诽谤而心情不安的状态。

  “对付灾难不要用灾难的语言,面对谩骂不要用谩骂的语言”,余秋雨奉此为“潇洒之道”,接着又“言外之意”地打了个比喻:茫茫书海,每本书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寻找书也是寻找自己,和你没有缘分的不能骂,“比如到超市买袜子,也许你喜欢的只有一种,那就千万不要开其它袜子的批斗会,这个式样不好,那个颜色太俗……不喜欢我的散文可以不看,为什么要骂呢?”

  “配方”接近,去读;有缘分,去读。余秋雨称,他不介意别人的“恶意”,但是他提醒即使觉得不好,也没必要去诋毁他。

  有机会“进监狱”,劝贪官多读书

  余秋雨说他不会理会“诈捐门”的无聊,他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到各个监狱找到正在受惩罚的官员,让他们通过阅读感到心灵的平静。“贪官关进来了,大家都在拍手的时候,我得努力争取找他们谈一次话,尽管我真的不认识他们,但是我真的需要找他们谈一次话,我觉得他们的后半辈子不是完了,他们可以在监狱里面成为极其善良的学者,这一点人家怎么讲你,过去做的错事,已经受到惩罚了,至于你的后半辈子会怎么样,阅读决定了你的生命的时空,生命的时空就是你生命的质量,而这个质量提高以后,那无所谓了。人一定会到这个时候,完全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完全不在乎,因为别人跟你无关嘛,别人在说你长,说你短,没关系,我的心中安然平静。”余秋雨称他非常希望这些过去做了坏事、错事,已经受到惩罚的官员能够在监狱里面通过阅读来获得一种心中的平静。

  “我现在有一些还没有找到,正想办法找到他们。我相信监狱方面会同意我找他们谈话,不管过去他们做过什么,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接受我的一些劝告……劝告你阅读,在那开辟一个另外的世界,你的生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境界。我相信这个方法是好的,我会慢慢地一点点做,我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对象了,但他们关在哪,我还不清楚,我一定要找到他们。”

  余秋雨挂着淡淡的微笑,在他的脸上,记者真的找不到一丝因为“诈捐门”而引发的忧虑。在他走进电梯那一刻,他的表情看上去显得很轻松,似乎他已经穿过了那扇“诈捐门”,或者在他看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诈捐门”。
(新民网编辑:戴慧菁)
他们可以在监狱里面成为极其善良的学者:handshake[:a15:]
虽说是清者自清,但余三番四次卷入各种漩涡中,还这么自我标榜,就成了自己立牌坊了
什么叫无耻文人?
不明真相
余秋雨词典——有感于当年“致仕”事件(本人原创)


致仕:动词。获得官职的意思。古文中“致”有“获得”的意思。

丁忧:形容词。古文中忧有“忧伤”、“忧愁”的意思。古代国家赋税杂役常常向劳动人民摊派,其中劳役部分叫做“出丁”,往往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封建社会劳动人民阶级斗争的观念薄弱,老百姓常常为此而忧愁,是为丁忧。

夺情:动词。抢夺别人的情人或配偶。出处见《金瓶梅》,其中的西门庆抢夺武大郎的妻子的描写。

露布:名词。露天堆放的布。汉文帝的时候天下富足,粮库里的粮食吃不完都霉烂,钱库里的铜钱全都朽烂,官府里的棉布麻布堆放不下,只好放在露天。这个词用来形容太平盛世。

大计:名词。国家的大计方针。

卤簿:名词。卤汁浇过的帐簿。古代贪官为了避免上级查账,经常用熟肉铺的卤肉汁浇在帐簿上,使字迹模糊不清。

山长:名词。山大王的同义词。

中堂:名词。住宅的正屋。又叫堂屋。

邸报:名词。从官邸传来的报告。一般是官员给皇帝的。

塘报:名词。塘沽日报的缩写。

留中:动词。留是挽留,中是中饭。挽留客人在家里吃中午饭。可见古人之好客。

给事中:短语。河南方言,“给俺事情做就中”的缩写。

祭酒:名词。祭祀用的酒。也就是米酒。中国古代没有蒸馏的烧酒。

东宫洗马:名词。为太子刷洗马匹的小吏官名。

知事:动词。知是知道的意思。古代皇帝批阅奏章,一般用这两个字。清朝演变为“知道了”。

同知:短语缩写。共同知道的意思。古代两个以上官员签署文件时的批示用语。

阁老:名词。阁楼里的老人。一般用来形容家中有行动不便的长者。

胜国:名词。在战争中胜利的一国,叫做胜国。

敌体:名词。敌人的身体。

贴黄:动词。来源于木兰词里面的“对镜贴花黄”。古代女子化妆的意思。

太牢:名词。国家最高一级监狱名。国家的学校称太学。国家的仓库称太仓。

少牢:名词。古代用来关押未成年的少年犯的监狱。

国子监:关押国家重要犯人的监狱。监在古文里有监押、监视的意思。子在这里是虚词。

大理寺:名词。云南大理的寺院。即著名的三塔寺。学名叫崇圣寺。参见本人相关游记。

纹银:名词。古代的通货。实际就是银锭,因上面有浇铸时形成的花纹而得名。

东床:名词。东边的床。古人以东为上,所以卧室里的床一般摆在屋子的东侧。

西席:名词。西面的席子。来源同“东床”。一般是下人和用人睡觉的地方。

青眼:名词。疾病名。青光眼的缩写。

命妇:动词。命是命令,妇是妇女。古代讲究“三从四德”,丈夫死后往往要命其寡妇殉葬。简称命妇。

细作:名词。精细手工艺品的作坊。此处的“作”为名词。

脚力:名词。脚的力气。用来衡量马匹质量的好坏。

保甲:名词。保为保护,甲为甲胄。中国古代作战用的盔甲的通称。

顶戴:动词。将物品顶在头上的动作。也是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尤其是朝鲜族妇女搬运东西的方法。

欲盖弥彰:成语。形容一个人将功补过,掩盖一件不好的事情,弥补已经泄露的错误。弥是弥补的意思。

楚王好小要:中国古代典故。楚国的某位国王贪图小利,经常向臣子要些零碎的小玩意儿。

公羊:名词。记叙古代家畜饲养技术的古籍名。

梁效:名词。“同志”的同义词。

金文明:人名。金兀术的后代。丧心病狂反对汉民族文学和文字的分裂份子、别有用心地破坏祖国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跳梁小丑。
(正确解释)

致仕:辞去官职。

丁忧:旧时称父母之丧为丁忧。

夺情:古制官员遭父母之丧,需辞去官职在家守孝三年。但朝廷对大臣要员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或于守制期未满时召令复职。是为夺情。

露布:檄文或军中捷报,不封口,贴在露板上以使沿途居民得知。即“露布以闻”。古代不封口的诏书或奏章也叫露布。

大计:清朝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一次。先由藩、臬、道、府逐级考察属员,申报督抚,再由督抚审核送往吏部。才守俱优者称“卓异”,经引见后加一级回升。劣者分别受革职、降调、休致的处分。不入举劾者称“平等”。

卤簿:皇帝仪仗。

山长:书院之长。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讲学,受业者称蒋为山长。元朝于各路、州、府设书院,设山长,讲学之外并总领院务。明清因其制。惟乾隆时曾称院长。废科举后,书院改为学校,山长称呼乃废。

中堂:宰相的别称。起于北宋。明朝大学士为实际的宰相,办公处在内阁,居中,东西两房俱设中书舍人。因称大学士为中堂。清朝设军机处,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均为大臣荣典,习惯上仍称为中堂。

邸报:又名邸抄。古代手抄的官方公报。明代用刻板印刷。登载召令、疏奏、塘报等内容。

塘报:军事和军情的报告。明朝兵部在各地设提塘官,专管军事情报。又在各县设塘马。

留中:皇帝处理奏折的一种方式,即把一些不合己意却又不便以堂皇之言驳回的谏议、奏章留在宫中,不予批复

给事中:官名。原属于门下省,明代罢去门下省,而独存六科给事中,给事中是分科的,依照尚书六部而分为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六部百司之事。六部一切章奏都要经过该部给事中。给事中具封驳诏书、廷推、廷鞫之权力,位卑而权重。

祭酒:学官名。古礼,宾客得主人宴请,老者举一人祭酒于地。用于官名,有主管人员之意。三国时有军师祭酒、从事祭酒等官名。后惟国子监长官称为祭酒。清末国子监并入学部,祭酒一职遂废。

东宫洗马:太子属官。“洗”读音为“先”。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知事:官名。宋命朝臣为某一州行政长官,称“权知(主持)某军州事”,简称知州;以原官出任府的长官,称“知府事”。唐朝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明清以知府、知州、知县为正式官名。辛亥革命后改知县为县知事。后又改为县长。

同知:官名。清以同知为知府的佐官,与通判分掌粮盐、缉捕、江海防务、水利等事,品秩略高于通判。新开发的荒蛮地区则设厅一级行政单位,隶属于省或者府,以同知或通判为行政长官。

阁老:明朝对内阁辅臣的尊称。

胜国:新朝代称被取代的旧朝代为胜国。又称胜朝。

敌体:相同身份的人。敌是“相当”的意思。比如皇帝敬称皇后为敌体,《官场现形记》中称“只有抚台是同制台敌体的”等等。

贴黄:明末为便于批阅奏章,由通政司将重要文书的事由用黄纸写出,贴在奏章的前面,称为引黄。再将内容摘要写出,贴在后面,称为贴黄。

太牢:畜牲在祀前须用栏圈(牢)畜养一段时间,故借称经过牢养的牛、羊、豕为“牢”。商代“大牢”通常指牛牲,“小牢”指羊牲。春秋以后,由于用大牢一定兼用小牢,用小牢未必兼用朋牢,故“太牢”(即大牢)一般指牛、羊、豕俱全。有羊、豕而无牛叫少牢。

少牢:见上文。

国子监:封建王朝中央教育机构。唐始称国子监,后代沿用。在地方者为府学、州学、县学,在京师者则设国学,以监为学,选入学习者称国子监生。原有住监课读的规定,后成空文。清制设管理监事大臣,在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次设祭酒、司业。下有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教习等属官。1906年国子监并入学部。

大理寺:官署名。北齐始设。隋唐以后历代沿设,为最高法院性质。明清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三法司。设寺卿、少卿。决狱之权属于刑部,大理寺不同意时可提出异议,上奏取裁。1898年百日维新时并入刑部,旋复。1906年改为大理院。

纹银:旧时中国的标准银。是赋税度支用的一种虚银两,并非实际的银锭。清朝康熙年间规定其成色为93.5374%。实际流通的银锭称宝银。成色与纹银相同的称“十足成纹”或“足纹”。成色高于纹银的银锭,以其申水标准称呼。比如成色最高的上海二七宝银,每铤重50两的二七宝银要申水二两七钱,即所含纯银相当于52两7钱的足纹。以下还有二六宝银、二五宝银、二四宝银等多种成色。此外还依各地地名称苏宝银、武昌宝银等。

东床:女婿。典故源自东晋王羲之故事。王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司徒王导,导令就东厢偏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此后以东床为佳婿的代名词。

西席:官绅殷富之家聘请名师宿儒来家设塾,称“请馆”。主人称塾师为“西席”或“西宾”。

青眼:赏赉、青睐、重视。晋书中记载阮籍“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命妇:封建王朝有封号的妇女。一般多为官员的母、妻。命妇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

细作:略

脚力:略

保甲:略

顶戴:略

欲盖弥彰:略

楚王好小要:“楚王好小要,宫中多饿死”。即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的意思。要,古文“腰”的通假字。
到底捐没捐,捐的是书还是钱?在人家指责他之前到底已经捐了没有?
前有某郭,今有老余。CTM,这文妓就死不绝?
捐书也一样的~~!!!!
余的书,硬伤太多。
11_24 发表于 2009-6-29 14:08 余是什么人?配跟郭比?
哈哈哈哈哈哈哈~~~~~
成都乱 发表于 2009-6-29 17:16

不错,郭老不要脸的程度,远非余大师能比。
装大尾巴鹰的文痞!
他这是搞什么搞啊:dizzy:
花飞雪 发表于 2009-6-29 11:21
:handshake
郭的学问是余能比的吗,余有啥真东西,除了忽悠
楼上几位说郭,我在前5秒只想起了郭小四。:D:D
郭对于古语言的研究,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中国历代文妓真是层出不穷啊
什么吗? 发表于 2009-6-29 20:55
   郭也就是认识几个甲骨文而已
名山 发表于 2009-6-29 21:38
您也来点学问让我们“而已”一下呗
郭的学问非常大

说不出“致仕就是获得官职”这种小白结论
脸皮够厚的,镇江的朋友应该捐出<<瘟猾哭驴>>堆在他在讲演的门口烧掉.
balmain 发表于 2009-6-29 18:25 扯,郭是有时代背景的,余有什么压力?
郭再不济,还能摆摆早年投身革命时的勇敢,晚年拒绝批周时的严肃,余大师有什么?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09-6-29 20:43
看了余的一些散文和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还行
后来看了他的杂文,我吐了
跟楼上有同感,这几年看见这头瘟驴就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