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莫斯科也让中国人占领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39:51
http://tieba.baidu.com/f?kz=154256561


莫斯科中国城与伊凡雷帝的母亲  

陈训明
【作者简介】陈训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内容提要】莫斯科中国城是与克里姆林宫紧紧相连的中心城区。俄罗斯第一个沙皇伊凡雷帝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摄政期间建成该城区城墙后,为纪念其祖居之小中国城而将此城区命名为中国城。她是金帐汗国万人长马迈的后裔,具有中国血统。
【摘 要 题】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
【关 键 词】莫斯科中国城/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中国血统
【正 文】
    凡是到过莫斯科的人,都知道那儿有一个地铁站名叫“中国城”。但是,莫斯科的中国城到底在什么地方,其名字是怎么来的,恐怕很少有人答得上来。
    据史书记载,克里姆林宫起初就叫“城”。它不仅是莫斯科的中心区,也是最早修建城墙保卫的禁地,因为这儿是皇宫和大贵族府邸所在之处。克里姆林宫东南面,从宫墙到莫斯科河岸这一片区,包括现在的红场、“古姆”(国立百货商店)、俄罗斯宾馆、斯拉夫广场以及邻近的许多街道在内,起初叫做大工商区,十六世纪初正式取名为中国城。这儿除了店铺、作坊之外,还是官吏、商贾和外国人居住的地方。现今莫斯科的其他部分,包括最繁华的新、老阿尔巴特街和特维尔大街,当时都属于城郊。
    1930年任中国政府代表团秘书长的蔡运辰到莫斯科不久,就注意到了中国城。他在日记中写道:“城在莫斯科中心,女墙高低,完全华式,华人名之曰中国城。或曰往年俄人纳款于华,华人城以居之,殆不足信。”其后意犹未尽,又在《俄京旅话》中专写了一节《中国城》:“在莫斯科之中心,周四里许,高约三丈,厚约五尺,雉堞参差,与中国城垣无异。或谓仿中国为之,或为当十四五世纪时,莫斯科大公入贡中国,故中国城以居之。或曰虽名中国城,而实别有用意,前二说非也。……”[1](p7、125)
    蔡氏之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谓莫斯科中国城的城墙“完全华式”,“与中国城垣无异”;二是对其得名的三种说法,均表示怀疑,但又未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并且似乎误认为“中国城”之名是中国人叫出来的,而不是原来就有的。
    奇怪的是,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尽管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同胞到过莫斯科中国城,却好像再无人对它这么感兴趣,更无人去深究它的来历,抑或是我孤陋寡闻不知道罢了。
    关于莫斯科“中国城”(Китай—город)名称的由来,俄罗斯人有好几种说法。瑟金列举了古人的三种解释:一是其名有“中城”之意,因其位于克里姆林宫(内城)与莫斯科河之间。Китай来自蒙古语,意为“中”;город源于古俄语,意为“城”。二是误解意大利语所致。Китай源于意大利语Citta,意为“城”。当时指挥修建此城的意大利建筑师如此称呼它,俄人不解,与город并称,遂为Китай—город。三是中国城城墙原为土墙,而装上之篮子时称Кита,后由此讹变为Китай(中国)。瑟金认为,上述第二、三种解释均属臆想,只有第一种比较近乎情理。为了确认这一看法,瑟金还说,离梁赞不远的普隆斯克市的克里姆林(内城)与郊区之间的“中国城”,同样也由“中城”演变而来。[2](p27—28)
    而照韦克斯勒的看法,中国城名源于蒙古语“中”的说法最没有道理,此城的得名系与城墙的修建材料有关。他说,最初筑的是土墙:先挖深坑树立两排大木桩,再在木桩之间用荆条编成篱笆,最后在篱笆间填土筑紧,即成牢固的土墙。而荆条俄人称为Кит(或Кита),后来被说成是Китай,于是“荆条城”就变成了“中国城”。[3](p65)
    当代俄罗斯地名学专家、莫斯科师范大学教授斯莫利茨卡娅指出,韦克斯勒“荆条城”的说法源于19世纪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扎别林,但不知她凭什么改变了瑟金的解释:瑟金说“中国城”系由“中城”演变而来,因为此城位于克里姆林内城与莫斯科河之间;而斯莫利茨卡娅却将此改为“克里姆林内城”与“白城”之间。[4](p14)
    在上述解释之外,罗曼诺夫又提出一种新的说法:Китай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城堡”或“城池”。他说直到19世纪初,乌克兰南部古俄语和突厥语混用的地方,仍有人用此词表示民众聚居之处。[5]
    基于以上看法,斯莫利茨卡娅认为莫斯科中国城与中国“实际上没有关系”[6](P145)。
    真没有关系吗?
    对莫斯科发展史稍加考察就会发现,以上解释中,最站不住脚的是因其位于克里姆林(内城)与白城(外城)之间的“中城”的说法,因为白城是到1587年才动工修建的,比中国城的修建和命名要晚50来年。
    不过,照俄罗斯学者孔德拉齐耶夫的观点,说“中国城”有“中城”的含义也错不到哪里去,因为“中国”就有“中部国家”的意思。这位19世纪学者还注意到一种与中国有关的解释:由于中国人很早便到俄罗斯做生意,中国在俄罗斯人心目中是一个商业国家,凡是进口的纺织品,无论是哪个国家生产的,俄罗斯人都称为“中国货”。或许就是这个原因,人们才把莫斯科的大工商区称为中国城。不过,孔德拉齐耶夫更倾向于这样的观点:中国城之名系源于波多利亚的“小中国城”,而后者是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家族的庄园[7](p151—153)。对此,《莫斯科旅游指南》有进一步的说明:莫斯科的中国城这一片区原称大工商区,将其易名的想法出于俄罗斯第一个沙皇伊凡雷帝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为了纪念其故乡波多利亚的“小中国城”(китай—городок),她将首都的这一城区取名为“中国城”。[8](p84)
    由此,很自然地出现一系列问题:这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到底是何许人?她与中国城有什么关系?她的故乡为什么会叫“小中国城”?她为何对这“小中国城”怀有如此深的感情,会将这毗邻皇宫的重要城区取名为“中国城”呢?

原来,叶莲娜·格林斯卡娅(1508—1538)乃是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万人长马迈(一译马麦)的后裔。马迈智勇双全。俄罗斯当代著名学者列夫·古米廖夫称他为“勇敢的统帅、干练的行政长官和灵活的政治家”[9](p621)。 几与马迈同时的阿拉伯学者伊本·哈尔敦(?—1406)则谓金帐汗王别尔别狄克在位期间(1357—1359),不仅委派马迈“统管全部事务”,还将女儿哈奴姆嫁给他[10](p124)。在1357—1380这短短的23年之间,金帐汗国发生内讧,走马灯似地至少换了25个汗王[11](p702),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马迈一手拥立或废弃。之所以说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别尔别狄克死后,马迈拥戴为汗王的阿卜杜拉并不在都城,在汗国都城萨莱(即别尔哥萨莱,为与拔都萨莱即老萨莱区别,又称新萨莱)称汗的是阿穆拉德。但马迈实力较大,不仅控制了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和克里米亚,还从阿穆拉德手中夺得对莫斯科大公国等俄罗斯公国的宗主权,并且进占伏尔加河东岸的保加尔地区。在这期间,莫斯科大公国利用蒙古人的内讧而积极积聚力量,联合其他俄罗斯公国,共同抗击蒙古占领者。1378年,莫斯科大军在沃热河上重创马迈部队。马迈此时除了梁赞公国之外,已得不到其他俄罗斯“藩属”的支持,遂与立陶宛大公亚盖洛结盟。1380年俄历9月, 马迈在库里科沃与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率领的俄罗斯各公国联军决战,几乎全军覆没,其残部又被其对手脱脱迷失(成吉思汗后人)消灭。遂败走克里米亚,于1381年在卡法(今称费奥多西亚)被圭亚那人杀死。顺便说一下,现今伏尔加格勒(原称察里津和斯大林格勒)著名的卫国战争纪念地Мамаевкурган普遍译为“马马耶夫岗”,我以为应当译成“马迈岗”。因为Мамаев此处的意思是“马迈的”。马迈岗离金帐汗国都城别儿哥萨莱不远,系马迈当年征战之地,是为纪念他而命名。俄罗斯现有的马马耶夫一姓,即使不是马迈的后人,也有仰慕他的含义。有关马迈的传说,在俄罗斯至今未绝。而在古代,甚至有人将他称为“俄罗斯之神”[12](p749)。
马迈死后,其家人逃奔立陶宛。因在第聂伯河沿岸占有格林斯克,并家居此间,其后人便以格林斯基为姓,又在沃伦接受东正教,受封公爵,成为立陶宛贵族,并在波多利亚的封地建造“小中国城”庄园。到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格林斯基家族的米哈伊尔、伊凡(又名马迈)和瓦西里三兄弟势力强大起来,意欲在立陶宛当时所占据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交界处建立独立国家,与波兰和立陶宛国王西吉斯孟德发生冲突。三兄弟战败后,于1508年投奔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获得世袭领地。
1525年,瓦西里三世娶瓦西里·格林斯基公爵的女儿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为大公夫人。为了讨这位受过西方教养的新婚夫人欢心,他还抛弃俄罗斯传统的民族和宗教习惯,将自己的大胡子刮掉,成为日后彼得大帝刮胡运动的先驱者。[13](P136—137)
1533年,瓦西里三世驾崩。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大公宝座传给他年仅三岁的长子伊凡,由几位王公大臣共担辅佐之责,但国家大权则掌握在女摄政叶莲娜·格林斯卡娅手中。1538年俄历4月2日黎明前,叶莲娜·格林斯卡娅突然去世(传说是被毒死的)。她当政期间的主要功绩之一,便是加强全国的城市建设,特别是莫斯科中国城的修建。其城墙初为土墙,于1534年6月峻工。叶莲娜嫌它不坚固, 又特聘意大利建筑师彼得罗克·马雷设计,于次年5 月重新用红砖和石块修建有多座塔楼的中国城墙,由都主教丹尼尔为其奠基。3年之后这一巨大工程终于竣工。 城墙总长975俄丈,高5—16俄丈不等(1俄丈=2.134米);整个城区为45俄亩,约合49公顷。如前所述,为了纪念故乡“小中国城”,她将莫斯科的这一城区正式命名为中国城。
总之,莫斯科中国城是伊凡雷帝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下令修建并且命名。她将莫斯科的这一新城区命名为中国城,如同她的家族将其庄园命名为小中国城一样,都表明了对于祖居之地的深切怀念。因此可以说,莫斯科的中国城乃是中俄友谊最早的历史见证。
或许有人会说:比叶莲娜·格林斯卡娅早生一个世纪的阿拉伯学者伊本·哈尔敦已明确指出这位女摄政的祖先马迈是“最重要的蒙古将领之一”[10](p124),怎么能说他是中国人呢?我认为,哈尔敦此处的“蒙古”二字是指国家,非谓族属。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我认为马迈不是蒙古人,而是汉人或契丹人。  

首先,他身为万人长,长期掌握一国军权,先后废立若干个汗王,但始终未能登上王位。这表明他不仅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人,而且还不是蒙古人。如果他真是蒙古人,以他驸马的身份,加上他的权势和才干,是不难找到登基理由的。顺便说一下,有的俄罗斯学者谓马迈曾“当过汗王”[14](p188),恐怕没有根据。而古米廖夫所指马迈依靠蒙古人的宿敌波洛伏齐人(当时也称鞑靼人)反对成吉思汗后裔这一事实[15](p158),我认为刚好从一个角度说明马迈不是蒙古人。我之所以认为他是汉人或契丹人,恰恰是因为他的后裔先后把自家庄园和莫斯科的新城命名为小中国城(Китай—городок)和中国城(Китай—город)。
我们知道,Китай(乞塔)一词源于蒙古语,原本专指中国契丹,在蒙古帝国时代即已用来泛指中国。中国以契丹之名为欧洲所知,正好是在蒙古帝国最兴盛的时期。蒙古所称的契丹人并不单指契丹族,亦包括东北的女真人和华北的汉人(南方的汉人被称为蛮子或南家)。而蒙古当时所称的汉人,也包括契丹和女真人在内。因为早在辽代,中国北方就开始并基本上完成了汉人和契丹人双向融和的过程。起初是大量的汉人融入契丹人,其后契丹人更由局部汉化而变为大部汉化,以至到金朝时,二者已很难区别,致有“契丹、汉人久为一家”的说法[16](p180)。蒙古崛起之时,即使没有融入汉人的契丹人,也与汉人没有多大区别,因而蒙元统治者对于北方汉人并不像对南方汉人那么歧视。清代学者钱大昕云:“在蒙元时代,汉人有官至宰执者,而南人不得入台省。”[17](p220) 对于“乞塔”或契丹这一中国和汉人的别称,方龄贵与贾敬颜先生分别有极详实的考辩[1](p218—225、153—158),这儿不再赘述。只想强调的是,如果马迈是蒙古人,而不是汉人或契丹人,他的后裔,包括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在内,就不会对Китай如此一往情深。鉴于契丹人早已汉化,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早在12世纪初即已灭亡;而到13世纪,契丹在欧洲已成为中国的称谓,到莫斯科新城修建的16世纪,Китай更成了俄罗斯公认的中国称谓,作为一位精明强干的女摄政,作为一位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女性,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将它命名为中国城,决不会由于荆条、提篮之类的俄语谐音,而是出于对于祖先马迈、对于祖居地中国的无限深情。19世纪初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同时是蒙古人后裔的卡拉姆津在其巨著《俄罗斯国家史》中谓莫斯科中国城系在修成后“按鞑靼(即蒙古)语称之为Китай”[18],更说明“谐音”论站不住脚。
400多年来,莫斯科城进行了多次的扩建和改造,但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城一直是莫斯科的中心区。由于城市改造和火灾等原因,中国城的城墙和城楼而今大部分都已撤除,只有从中国城巷到剧院广场一带还保存着两段带有雉堞的城墙,儿童世界商店斜对面还有一座城门和塔楼。城区内的建筑变化也很大,但是整个格局,包括红场和街道在内,依然透露出当年的面貌。一些俄罗斯人以“中国城”(Китайгородский)为姓氏,1993年中国城的一处城墙附近还开过一家“中国城”商店。如今,尽管这商店已经拆除,但中国城的大名依然无人不知。
【参考文献】
[1] 蔡运辰.旅俄日记[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 瑟金.莫斯科的街名是怎么来的?[M].莫斯科:工人出版社,1959.
[3] 韦克斯勒.莫斯科中的莫斯科[M].莫斯科:工人出版社,1968.
[4] 斯莫利茨卡娅.莫斯科地名学形成史[A].莫斯科地名[C].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85.
[5] 罗曼诺夫.关于莫斯科中国城的名称[J].莫斯科:师范学院学报,1964.4.
[6] 斯莫利茨卡娅.莫斯科街名[M].莫斯科:蚂蚁出版社,1996.
[7] 孔德拉齐耶夫.古老的莫斯科[M].莫斯科:军事出版社,1996.
[8] 布罗茨基.莫斯科旅游指南[M].莫斯科:工人出版社,1987.
[9] 列夫·古米廖夫.古罗斯与大草原[M].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93.
[10] 纳尔索夫.蒙古人与罗斯[M].莫斯科—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40.
[11] 苏联历史百科全书[M].莫斯科: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1964.
[12] 罗特曼.普希金[M].圣彼得堡:艺术出版社,1995.
[13] 瓦利舍夫斯基.伊凡雷帝[M].莫斯科:社会福利印刷厂,1912.
[14] 格列科夫、雅库波夫斯基.金帐汗国[M].国立社会经济出版社列宁格勒分社,1937.
[15] 列夫·古米廖夫.从罗斯到俄罗斯[M].莫斯科:艾科普罗斯出版社,1992.
[16] 《二十五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上海书店,1986,第九册《金史》。
[17] 方龄贵.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M].汉语大辞典出版社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贾敬颜.“契丹”—汉人之别名[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C].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18] 卡拉姆津.俄罗斯国家史[M]第8卷第1章.莫斯科:ИДДК,2000年光盘版.

转自人大复印资料网,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tieba.baidu.com/f?kz=154256561


莫斯科中国城与伊凡雷帝的母亲  

陈训明
【作者简介】陈训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内容提要】莫斯科中国城是与克里姆林宫紧紧相连的中心城区。俄罗斯第一个沙皇伊凡雷帝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摄政期间建成该城区城墙后,为纪念其祖居之小中国城而将此城区命名为中国城。她是金帐汗国万人长马迈的后裔,具有中国血统。
【摘 要 题】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
【关 键 词】莫斯科中国城/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中国血统
【正 文】
    凡是到过莫斯科的人,都知道那儿有一个地铁站名叫“中国城”。但是,莫斯科的中国城到底在什么地方,其名字是怎么来的,恐怕很少有人答得上来。
    据史书记载,克里姆林宫起初就叫“城”。它不仅是莫斯科的中心区,也是最早修建城墙保卫的禁地,因为这儿是皇宫和大贵族府邸所在之处。克里姆林宫东南面,从宫墙到莫斯科河岸这一片区,包括现在的红场、“古姆”(国立百货商店)、俄罗斯宾馆、斯拉夫广场以及邻近的许多街道在内,起初叫做大工商区,十六世纪初正式取名为中国城。这儿除了店铺、作坊之外,还是官吏、商贾和外国人居住的地方。现今莫斯科的其他部分,包括最繁华的新、老阿尔巴特街和特维尔大街,当时都属于城郊。
    1930年任中国政府代表团秘书长的蔡运辰到莫斯科不久,就注意到了中国城。他在日记中写道:“城在莫斯科中心,女墙高低,完全华式,华人名之曰中国城。或曰往年俄人纳款于华,华人城以居之,殆不足信。”其后意犹未尽,又在《俄京旅话》中专写了一节《中国城》:“在莫斯科之中心,周四里许,高约三丈,厚约五尺,雉堞参差,与中国城垣无异。或谓仿中国为之,或为当十四五世纪时,莫斯科大公入贡中国,故中国城以居之。或曰虽名中国城,而实别有用意,前二说非也。……”[1](p7、125)
    蔡氏之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谓莫斯科中国城的城墙“完全华式”,“与中国城垣无异”;二是对其得名的三种说法,均表示怀疑,但又未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并且似乎误认为“中国城”之名是中国人叫出来的,而不是原来就有的。
    奇怪的是,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尽管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同胞到过莫斯科中国城,却好像再无人对它这么感兴趣,更无人去深究它的来历,抑或是我孤陋寡闻不知道罢了。
    关于莫斯科“中国城”(Китай—город)名称的由来,俄罗斯人有好几种说法。瑟金列举了古人的三种解释:一是其名有“中城”之意,因其位于克里姆林宫(内城)与莫斯科河之间。Китай来自蒙古语,意为“中”;город源于古俄语,意为“城”。二是误解意大利语所致。Китай源于意大利语Citta,意为“城”。当时指挥修建此城的意大利建筑师如此称呼它,俄人不解,与город并称,遂为Китай—город。三是中国城城墙原为土墙,而装上之篮子时称Кита,后由此讹变为Китай(中国)。瑟金认为,上述第二、三种解释均属臆想,只有第一种比较近乎情理。为了确认这一看法,瑟金还说,离梁赞不远的普隆斯克市的克里姆林(内城)与郊区之间的“中国城”,同样也由“中城”演变而来。[2](p27—28)
    而照韦克斯勒的看法,中国城名源于蒙古语“中”的说法最没有道理,此城的得名系与城墙的修建材料有关。他说,最初筑的是土墙:先挖深坑树立两排大木桩,再在木桩之间用荆条编成篱笆,最后在篱笆间填土筑紧,即成牢固的土墙。而荆条俄人称为Кит(或Кита),后来被说成是Китай,于是“荆条城”就变成了“中国城”。[3](p65)
    当代俄罗斯地名学专家、莫斯科师范大学教授斯莫利茨卡娅指出,韦克斯勒“荆条城”的说法源于19世纪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扎别林,但不知她凭什么改变了瑟金的解释:瑟金说“中国城”系由“中城”演变而来,因为此城位于克里姆林内城与莫斯科河之间;而斯莫利茨卡娅却将此改为“克里姆林内城”与“白城”之间。[4](p14)
    在上述解释之外,罗曼诺夫又提出一种新的说法:Китай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城堡”或“城池”。他说直到19世纪初,乌克兰南部古俄语和突厥语混用的地方,仍有人用此词表示民众聚居之处。[5]
    基于以上看法,斯莫利茨卡娅认为莫斯科中国城与中国“实际上没有关系”[6](P145)。
    真没有关系吗?
    对莫斯科发展史稍加考察就会发现,以上解释中,最站不住脚的是因其位于克里姆林(内城)与白城(外城)之间的“中城”的说法,因为白城是到1587年才动工修建的,比中国城的修建和命名要晚50来年。
    不过,照俄罗斯学者孔德拉齐耶夫的观点,说“中国城”有“中城”的含义也错不到哪里去,因为“中国”就有“中部国家”的意思。这位19世纪学者还注意到一种与中国有关的解释:由于中国人很早便到俄罗斯做生意,中国在俄罗斯人心目中是一个商业国家,凡是进口的纺织品,无论是哪个国家生产的,俄罗斯人都称为“中国货”。或许就是这个原因,人们才把莫斯科的大工商区称为中国城。不过,孔德拉齐耶夫更倾向于这样的观点:中国城之名系源于波多利亚的“小中国城”,而后者是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家族的庄园[7](p151—153)。对此,《莫斯科旅游指南》有进一步的说明:莫斯科的中国城这一片区原称大工商区,将其易名的想法出于俄罗斯第一个沙皇伊凡雷帝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为了纪念其故乡波多利亚的“小中国城”(китай—городок),她将首都的这一城区取名为“中国城”。[8](p84)
    由此,很自然地出现一系列问题:这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到底是何许人?她与中国城有什么关系?她的故乡为什么会叫“小中国城”?她为何对这“小中国城”怀有如此深的感情,会将这毗邻皇宫的重要城区取名为“中国城”呢?

原来,叶莲娜·格林斯卡娅(1508—1538)乃是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万人长马迈(一译马麦)的后裔。马迈智勇双全。俄罗斯当代著名学者列夫·古米廖夫称他为“勇敢的统帅、干练的行政长官和灵活的政治家”[9](p621)。 几与马迈同时的阿拉伯学者伊本·哈尔敦(?—1406)则谓金帐汗王别尔别狄克在位期间(1357—1359),不仅委派马迈“统管全部事务”,还将女儿哈奴姆嫁给他[10](p124)。在1357—1380这短短的23年之间,金帐汗国发生内讧,走马灯似地至少换了25个汗王[11](p702),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马迈一手拥立或废弃。之所以说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别尔别狄克死后,马迈拥戴为汗王的阿卜杜拉并不在都城,在汗国都城萨莱(即别尔哥萨莱,为与拔都萨莱即老萨莱区别,又称新萨莱)称汗的是阿穆拉德。但马迈实力较大,不仅控制了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和克里米亚,还从阿穆拉德手中夺得对莫斯科大公国等俄罗斯公国的宗主权,并且进占伏尔加河东岸的保加尔地区。在这期间,莫斯科大公国利用蒙古人的内讧而积极积聚力量,联合其他俄罗斯公国,共同抗击蒙古占领者。1378年,莫斯科大军在沃热河上重创马迈部队。马迈此时除了梁赞公国之外,已得不到其他俄罗斯“藩属”的支持,遂与立陶宛大公亚盖洛结盟。1380年俄历9月, 马迈在库里科沃与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率领的俄罗斯各公国联军决战,几乎全军覆没,其残部又被其对手脱脱迷失(成吉思汗后人)消灭。遂败走克里米亚,于1381年在卡法(今称费奥多西亚)被圭亚那人杀死。顺便说一下,现今伏尔加格勒(原称察里津和斯大林格勒)著名的卫国战争纪念地Мамаевкурган普遍译为“马马耶夫岗”,我以为应当译成“马迈岗”。因为Мамаев此处的意思是“马迈的”。马迈岗离金帐汗国都城别儿哥萨莱不远,系马迈当年征战之地,是为纪念他而命名。俄罗斯现有的马马耶夫一姓,即使不是马迈的后人,也有仰慕他的含义。有关马迈的传说,在俄罗斯至今未绝。而在古代,甚至有人将他称为“俄罗斯之神”[12](p749)。
马迈死后,其家人逃奔立陶宛。因在第聂伯河沿岸占有格林斯克,并家居此间,其后人便以格林斯基为姓,又在沃伦接受东正教,受封公爵,成为立陶宛贵族,并在波多利亚的封地建造“小中国城”庄园。到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格林斯基家族的米哈伊尔、伊凡(又名马迈)和瓦西里三兄弟势力强大起来,意欲在立陶宛当时所占据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交界处建立独立国家,与波兰和立陶宛国王西吉斯孟德发生冲突。三兄弟战败后,于1508年投奔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获得世袭领地。
1525年,瓦西里三世娶瓦西里·格林斯基公爵的女儿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为大公夫人。为了讨这位受过西方教养的新婚夫人欢心,他还抛弃俄罗斯传统的民族和宗教习惯,将自己的大胡子刮掉,成为日后彼得大帝刮胡运动的先驱者。[13](P136—137)
1533年,瓦西里三世驾崩。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大公宝座传给他年仅三岁的长子伊凡,由几位王公大臣共担辅佐之责,但国家大权则掌握在女摄政叶莲娜·格林斯卡娅手中。1538年俄历4月2日黎明前,叶莲娜·格林斯卡娅突然去世(传说是被毒死的)。她当政期间的主要功绩之一,便是加强全国的城市建设,特别是莫斯科中国城的修建。其城墙初为土墙,于1534年6月峻工。叶莲娜嫌它不坚固, 又特聘意大利建筑师彼得罗克·马雷设计,于次年5 月重新用红砖和石块修建有多座塔楼的中国城墙,由都主教丹尼尔为其奠基。3年之后这一巨大工程终于竣工。 城墙总长975俄丈,高5—16俄丈不等(1俄丈=2.134米);整个城区为45俄亩,约合49公顷。如前所述,为了纪念故乡“小中国城”,她将莫斯科的这一城区正式命名为中国城。
总之,莫斯科中国城是伊凡雷帝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下令修建并且命名。她将莫斯科的这一新城区命名为中国城,如同她的家族将其庄园命名为小中国城一样,都表明了对于祖居之地的深切怀念。因此可以说,莫斯科的中国城乃是中俄友谊最早的历史见证。
或许有人会说:比叶莲娜·格林斯卡娅早生一个世纪的阿拉伯学者伊本·哈尔敦已明确指出这位女摄政的祖先马迈是“最重要的蒙古将领之一”[10](p124),怎么能说他是中国人呢?我认为,哈尔敦此处的“蒙古”二字是指国家,非谓族属。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我认为马迈不是蒙古人,而是汉人或契丹人。  

首先,他身为万人长,长期掌握一国军权,先后废立若干个汗王,但始终未能登上王位。这表明他不仅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人,而且还不是蒙古人。如果他真是蒙古人,以他驸马的身份,加上他的权势和才干,是不难找到登基理由的。顺便说一下,有的俄罗斯学者谓马迈曾“当过汗王”[14](p188),恐怕没有根据。而古米廖夫所指马迈依靠蒙古人的宿敌波洛伏齐人(当时也称鞑靼人)反对成吉思汗后裔这一事实[15](p158),我认为刚好从一个角度说明马迈不是蒙古人。我之所以认为他是汉人或契丹人,恰恰是因为他的后裔先后把自家庄园和莫斯科的新城命名为小中国城(Китай—городок)和中国城(Китай—город)。
我们知道,Китай(乞塔)一词源于蒙古语,原本专指中国契丹,在蒙古帝国时代即已用来泛指中国。中国以契丹之名为欧洲所知,正好是在蒙古帝国最兴盛的时期。蒙古所称的契丹人并不单指契丹族,亦包括东北的女真人和华北的汉人(南方的汉人被称为蛮子或南家)。而蒙古当时所称的汉人,也包括契丹和女真人在内。因为早在辽代,中国北方就开始并基本上完成了汉人和契丹人双向融和的过程。起初是大量的汉人融入契丹人,其后契丹人更由局部汉化而变为大部汉化,以至到金朝时,二者已很难区别,致有“契丹、汉人久为一家”的说法[16](p180)。蒙古崛起之时,即使没有融入汉人的契丹人,也与汉人没有多大区别,因而蒙元统治者对于北方汉人并不像对南方汉人那么歧视。清代学者钱大昕云:“在蒙元时代,汉人有官至宰执者,而南人不得入台省。”[17](p220) 对于“乞塔”或契丹这一中国和汉人的别称,方龄贵与贾敬颜先生分别有极详实的考辩[1](p218—225、153—158),这儿不再赘述。只想强调的是,如果马迈是蒙古人,而不是汉人或契丹人,他的后裔,包括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在内,就不会对Китай如此一往情深。鉴于契丹人早已汉化,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早在12世纪初即已灭亡;而到13世纪,契丹在欧洲已成为中国的称谓,到莫斯科新城修建的16世纪,Китай更成了俄罗斯公认的中国称谓,作为一位精明强干的女摄政,作为一位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女性,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将它命名为中国城,决不会由于荆条、提篮之类的俄语谐音,而是出于对于祖先马迈、对于祖居地中国的无限深情。19世纪初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同时是蒙古人后裔的卡拉姆津在其巨著《俄罗斯国家史》中谓莫斯科中国城系在修成后“按鞑靼(即蒙古)语称之为Китай”[18],更说明“谐音”论站不住脚。
400多年来,莫斯科城进行了多次的扩建和改造,但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城一直是莫斯科的中心区。由于城市改造和火灾等原因,中国城的城墙和城楼而今大部分都已撤除,只有从中国城巷到剧院广场一带还保存着两段带有雉堞的城墙,儿童世界商店斜对面还有一座城门和塔楼。城区内的建筑变化也很大,但是整个格局,包括红场和街道在内,依然透露出当年的面貌。一些俄罗斯人以“中国城”(Китайгородский)为姓氏,1993年中国城的一处城墙附近还开过一家“中国城”商店。如今,尽管这商店已经拆除,但中国城的大名依然无人不知。
【参考文献】
[1] 蔡运辰.旅俄日记[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 瑟金.莫斯科的街名是怎么来的?[M].莫斯科:工人出版社,1959.
[3] 韦克斯勒.莫斯科中的莫斯科[M].莫斯科:工人出版社,1968.
[4] 斯莫利茨卡娅.莫斯科地名学形成史[A].莫斯科地名[C].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85.
[5] 罗曼诺夫.关于莫斯科中国城的名称[J].莫斯科:师范学院学报,1964.4.
[6] 斯莫利茨卡娅.莫斯科街名[M].莫斯科:蚂蚁出版社,1996.
[7] 孔德拉齐耶夫.古老的莫斯科[M].莫斯科:军事出版社,1996.
[8] 布罗茨基.莫斯科旅游指南[M].莫斯科:工人出版社,1987.
[9] 列夫·古米廖夫.古罗斯与大草原[M].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93.
[10] 纳尔索夫.蒙古人与罗斯[M].莫斯科—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40.
[11] 苏联历史百科全书[M].莫斯科: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1964.
[12] 罗特曼.普希金[M].圣彼得堡:艺术出版社,1995.
[13] 瓦利舍夫斯基.伊凡雷帝[M].莫斯科:社会福利印刷厂,1912.
[14] 格列科夫、雅库波夫斯基.金帐汗国[M].国立社会经济出版社列宁格勒分社,1937.
[15] 列夫·古米廖夫.从罗斯到俄罗斯[M].莫斯科:艾科普罗斯出版社,1992.
[16] 《二十五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上海书店,1986,第九册《金史》。
[17] 方龄贵.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M].汉语大辞典出版社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贾敬颜.“契丹”—汉人之别名[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C].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18] 卡拉姆津.俄罗斯国家史[M]第8卷第1章.莫斯科:ИДДК,2000年光盘版.

转自人大复印资料网,引用请注明出处
看完,眼花了~~~
眼花不要紧,只要掌握真相就好

文章告诉我们莫斯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没错,当年韦爵爷摸过洋妞,花差花差过的地方,自古就是天朝的。
文章告诉我们西至三藩的唐人街,东至扭腰的唐人街,也就是说整个美洲大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鲁迅好像谈起过,当时有一批哮者,研究出来蒙古某汗占领过万恶的苏俄首都莫斯科,
于是为自己出了一口鸟气
6# 造汽

  “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 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指1934年-引者)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 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我久不看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了,不知道里面怎么说;但在报章杂志上,却有时还看见以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过去,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也许正有着大关系,而且无论如何,总是说些真实的好。”(《随便翻翻》见鲁迅《且介亭杂文集》)
《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 鲁迅(1)

  大家都说要打俄国〔2〕,或者“愿为前驱”,或者“愿作后盾”,连中国文学所赖以不坠的新月书店〔3〕,也登广告出卖关于俄国的书籍两种,则举国之同仇敌忾也可知矣。

  自然,大势如此,执笔者也应当做点应时的东西,庶几不至于落伍。我于是在七月廿六日《新闻报》的《快活林》里,遇见一篇题作《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的叙述详细而昏不可当的文章,可惜限于篇幅,只能摘抄:“……乃尝读史至元成吉思汗〔4〕。起自蒙古。入主中夏。开国以后。奄有钦察阿速诸部。命速不合征蔑里吉〔5〕。复引兵绕宽田吉思海。转战至太和岭〔6〕。洎太宗七年。又命速不台为前驱。随诸王拔都。皇子贵由。皇侄哥等〔7〕伐西域。十年乃大举征俄。直逼耶烈赞城〔8〕。而陷莫斯科。太祖长子术赤〔9〕遂于其地即汗位。可谓破前古未有之纪载矣。夫一代之英主。开创之际。战胜攻取。用其兵威。不难统一区宇。史册所叙。纵极铺张。要不过禹域以内。讫无西至流沙。举朔北辽绝之地而空之。不特唯是。犹复鼓其余勇。进逼欧洲内地。而有欧亚混一之势者。谓非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得乎……”那结论是:

  “……质言之。元时之兵锋。不仅足以扼欧亚之吭。而有席卷包举之气象。有足以壮吾国后人之勇气者。固自有在。余故备述之。以告应付时局而固边圉者。”

  这只有这作者“清癯”先生是蒙古人,倒还说得过去。否则,成吉思汗“入主中夏”,术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中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夫种的呢?

  倘照这样的论法,俄国人就也可以作“吾国征华史之一页”,说他们在元代奄有中国的版图。

  倘照这样的论法,则即使俄人此刻“入主中夏”,也就有“欧亚混一之势”,“有足以壮吾国后人”之后人“之勇气者”矣。

  嗟乎,赤俄未征,白痴已出,殊“非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也!

  七月二十八日。

  .

  注: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九年八月五日《语丝》第五卷第二十二期。

  〔2〕一九二九年七月,国民政府以武力接收中苏合办的中东铁路,双方发生冲突,全国掀起反俄运动。

  〔3〕新月书店新月社的书店,一九二七年春成立于上海。该店为配合反俄运动,曾再版了署名世界室主人的《苏俄评论》和徐志摩的《自剖》(第三辑为《游俄》),并刊登宣传广告。

  〔4〕成吉思汗(1162—1227)名铁木真,十三世纪初征服了蒙古族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称成吉思汗。他曾将蒙古汗国的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后来他的继承者们征服了俄罗斯,建立钦察汗国;之后又灭了南宋,建立元朝。

  〔5〕速不台(1176—1248)蒙古汗国大将。一二一六年春,成吉思汗命他征服蔑里吉。蔑里吉,通称蔑几乞,辽金时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的一个部落。

  〔6〕宽田吉思海今译里海。太和岭,今译高加索。

  〔7〕拔都(1209—1256)蒙古汗国大将,成吉思汗之孙。贵由(1206—1248),元太宗窝阔台的长子。哥,即蒙哥(1208—1259),窝阔台的侄子。

  〔8〕耶烈赞城今译梁赞,在莫斯科之南。

  〔9〕术赤(1177—1225)蒙古汗国大将,成吉思汗长子。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眼里,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就只有两个字“吃人”,蒙古人在他眼里更是外国的吃人生番了。
老实说吧,金帐汗国能不能算中国人,这的确是有点玄的问题!


钦察汗国
是中国的,还是俄罗斯的,还是蒙古的王朝?

钦察汗国
是中国的,还是俄罗斯的,还是蒙古的王朝?
古代中国人建立的海外殖民地,后来逐渐当地化了,脱离中国属性,成了外国了。有点像布尔人。
俄老虎曾说
在俄罗斯版图(以1917年为准)里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自古就是俄国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俄国的政权。
东北虎是中国的珍稀动物还是俄罗斯的?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09-7-2 18:20

有什么不可以?你还能管得了俄国人怎么看待俄国历史?吃饱了撑的吧~~~
大老虎 发表于 2009-7-2 19:19



偶当然管不着~~嘿嘿这当然得由老虎来管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09-7-2 19:18


是不是只有我们叫东北虎?

其他国家怎么叫?
东北虎本来就是俄罗斯中国满哪跑。

研究中国历史,不建议总扯出个鲁迅。
找相机的熊 发表于 2009-7-4 14:02
似乎中国较东北虎,毛子叫西伯利亚虎,棒子叫太极虎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09-7-2 18:20

作为一种历史研究的范围,这个说法完全是可以的。

尤其是,如果兼及现实的话,那个民族在近现代依然是俄罗斯的一部分,那就可以说“自古以来”了。

这个没什么问题。

似乎中国较东北虎,毛子叫西伯利亚虎,棒子叫太极虎
stu_osa 发表于 2009-7-4 14:56





嘿嘿辫子叫大老虎~~
似乎中国较东北虎,毛子叫西伯利亚虎,棒子叫太极虎
stu_osa 发表于 2009-7-4 14:56





嘿嘿辫子叫大老虎~~
蒙古的四大汗国不是中国,不要拿着蒙元来炫耀我们的历史。在蒙元,我们和俄罗斯、波斯、阿拉伯等民族一样是被蛮族征服而已。
ttslslyh 发表于 2009-7-4 22:48

你就不要代表“我们”了,就说你自己就完了。
大老虎 发表于 2009-7-4 23:31



ttslslyh 说的“我们”,包括我~~

呵呵两人或以上,所以可以用“我们”这词
充分证明了中俄合并的历史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