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反坦克导弹发射的疑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51:22


1。设计上如何保证导弹从发射筒前出,而筒里的余焰不从前面泄出从而烧伤射手?
2。设计上如何保证发射筒尾部漏出的余焰落地前熄灭,从而防止点着后方易燃物(如草木)?

100459580.jpg
100459582.jpg
100459584.jpg

1。设计上如何保证导弹从发射筒前出,而筒里的余焰不从前面泄出从而烧伤射手?
2。设计上如何保证发射筒尾部漏出的余焰落地前熄灭,从而防止点着后方易燃物(如草木)?

100459580.jpg
100459582.jpg
100459584.jpg
没见弹出的时候 发动机还没点火···
好清晰的导线啊···
发射筒里的巨大的火焰呢?怎么保证不从前面泄漏。
详情参考肩扛式对空弹···总还是有泄漏的 忍耐吧···
射单兵防空弹还带个面罩的(某NORINCO著名照片),这里是光的,所以我认为无可参/类比性。。。
忍耐吧···
唐僧发来贺电:打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嘛{:3_76:}{:3_83:}{:3_84:}
KAO。。这个是用来杀人的,还怕伤了花花草草啊。。
导线是什么做的,为什么不会被导弹尾喷烧断?
发射时爆炸声不大么?好象没见戴耳塞。
sealat 发表于 2009-5-28 18:34

转载自《兵器知识》:出游的尾巴

“鱼儿的尾巴想船舵,掌握方向好游泳。
燕子的尾巴像剪刀,把握方向保平衡。
啄木鸟的尾巴像铆钉,支在树上好啄虫。
响尾蛇的尾巴也能发声,引来青蛙和小虫。
……”
    忘记了这是什么时候学的,知识当我看见夹着一股杀起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出游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时,脑海里就不由的浮起这首童谣。动物世界给了人类诸多启示,“陶”式导弹的长尾巴是否也一样必不可少呢?
    回答是肯定的。“陶”没有“眼睛”,不能自动寻找目标或或跟踪目标。射手或仪器要控制它的一举一动都得通过这条“尾巴”,当射手或观察控制仪器发现导弹飞偏方向时,便发出纠正偏差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就是沿着这条细长的“尾巴”传给飞行中的导弹的。导弹在收到指令后开动舵机,改变航向。飞到射手和目标间的“瞄准线”上来,直至命中目标
    “尾巴”的结构也很特别。由于导弹的飞行速度很高,所以要求它要承受很大的拉力(几千克至几十千克)。此外,导弹尾部发动机和曳光管也会喷出高温火焰。所以“尾巴”一般采用直径只有0.1毫米的铜丝制成,通常是在铜丝上涂绝缘漆,然后将两根铜丝并起来,以便形成回路。为了提高铜丝强度,在两根铜丝的外面有平行的并上数十股天然丝或人造涤纶丝,再在外面用丝缠绕,最后在外层涂上涂料。这种“尾巴”,直径不到半毫米,但可以用它提起几千克重的行李。
    与大千世界的真实尾巴不一样,“陶”的长尾巴平常是一层层地缠绕在小圆筒上,藏在肚子,根本看不到。只有在导弹飞行时,它才会想蜘蛛拉丝一样从屁股后面“脱”出这条长尾巴。先是从最外层开始,一圈圈一层层地按次序脱下来,速度同导弹速度相同,即每秒80-
300米。有时会出现多圈多层同时从线管上脱下来的现象,为了防止由此造成“尾巴”打团而断线,在缠绕线管时,各圈和各层之间要涂上适当强度的粘结剂。为使已防出的“尾巴”不磨断下层未放出的,通常在线管罩上有一个合适的“收敛口”,使其沿光滑的线管罩的内壁和管
口防出。
    与没有“尾巴”的制导方式相比,有“尾巴”的好处一是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二是设备简单,价格便宜,可靠性好,耗电量低。对于大量装备部队、一次使用的反坦克导弹来说
是十分重要的。
    如今。反坦克导弹也拥有了各种各样的“电子眼”,“尾巴”的功能退化了,也可以不存在了,只是没“尾巴”的造价太高,于是拖“尾巴”的“陶”仍然在世界畅销。
1、这个是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是采用速燃发射药,在管内已经燃烧殆尽。。。另外即使喷出也往往向前作用,不会伤到射手。。。

2、这是避免不了的,这种无后座力发射往后会喷出火焰气流等,所以在发射前往往会在后方一定范围内设为禁区,尤其是禁止易燃物、爆炸物与人员。。。所以无后座力发射往往仰角不能太大,但是有的游击队和我国都有使用PRG40火进行空中射击的需求,这种射击时要在后面挖一个大坑或者站在高高的岩石或者楼房边缘上射击。。。现在西方推崇软发射,就是在发射药后填充不易燃的轻物质,比如说泡沫塑料,发射时可以抑制火焰与冲击气流的产生,但是在极近距离还是不能站人,比如说1-2米,但是这种方式却可以实现室内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