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曾经设想过远征日本的"捣巢之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59:19


明军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是"万历三大征"之一,是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明朝的军事力量占据很大优势,尤其是明朝的水军,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在当时堪称是"世界第一".可是在朝鲜之役中,明朝军队明显是采取防守反击的态势,在日军入侵朝鲜(明朝的属国),朝鲜即将亡国的情况下,才出兵与日军作战.那么,拥有巨大军事优势,特别是水军力量空前强大的明朝,难道就没有想过"先发制人",就没有想过率先对日本进行军事打击吗?

从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其实可以发现,当时的明朝朝廷,曾经有人提出过"先发制人"的战略,只是这一战略思想,在当时的朝廷中没有成为主流,因此很快就被否决.


明朝"对日先发制人"的战略,曾经有过三种设想:


(一)命令朝鲜军队先发制人,联合暹罗、琉球等国讨伐日本.
日本对外的扩张的野心,其实早在朝鲜之役发生的一年前,就已经暴露.而且,是日本人自己说出来的.朝鲜的《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如下:


宣祖二十四年初我使黄允吉等往日本,秀吉贻书我国,使之整其军兵,与日本合动,直犯上国。我国举义斥绝,即于其年(宣祖二十四年,万历十九年,1591)四月因圣节使金应南之行,具由奏闻。中朝先因许仪后亦闻倭谋,令我国要结暹罗、琉球等国合兵征剿。我国又因冬至使李裕仁之行再奏贼情曰:“倭奴凶悖之说,小邦虽未委虚的,事系上国,不得不以时申闻,故辄付陪臣节次陈达。钦蒙皇上不外之眷,奖谕赏赉,前后稠沓,乃至责勉以剿贼之效。顾臣驽劣,无以称副,感惧涕泣,不知所报。臣窃念小邦与伊国虽曰并居东瀛之堑,茫无际畔,岛屿交错,窟穴险远,此乃天地所以区别丑种也。彼以舟楫为家,寇抄为业,颿风飘忽,往来无常,而小邦之人则短于柁橹,不习下洋。为边吏者,惟守备是图。小邦世被皇眷,视同内服,而臣又遭际圣明,沐浴殊恩,区区愿忠,固出常情。兹者么么小丑,敢生逆天之计,在天朝曾不足以勤折棰之策,而臣子之痛愤曷有其极!况以诬捏不测之言,加之小邦,传播远近。臣与举国臣民,扼腕切骨,无食息之蹔忘。如贼之情得其审,则必蹠穿奔达;如贼之动在所遇,则必贾勇先登。臣将不命其承!况今重感恩谕,益当率励。苟事力所可及,敢不殚竭愚虑,以仰酬万一,而顾以贼遗父母之国乎?”



《宣祖实录》的记载很明确.1591年,朝鲜使者黄允吉访问日本,丰臣秀吉企图拉拢朝鲜,联合入侵明朝.由此可见,入侵朝鲜仅仅是跳板,丰臣秀吉的最终目标是入侵中国.而朝鲜对此拒绝,并派金应南为使臣,将情况报告给了明朝朝廷.

明朝对此提出的建议是令我国要结暹罗、琉球等国合兵征剿。要朝鲜先发制人,联合泰国和琉球,将日本灭掉.这个设想,显然是太不切合实际了.比较朝鲜和日本的军事力量,历来都是日本强而朝鲜弱,如果没有中国几次出兵支援,朝鲜在历史上可能要被日本灭掉n次了.自保都很困难,还能远征日本?至于说联合泰国(暹罗)和琉球,泰国远在南亚,与日本没有利益冲突,那里是说联合就能联合的?就算是真的联合作战,朝鲜,泰国,琉球组成三国联军,能灭掉日本吗?估计也很难说,在冷兵器时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战场上是很有力量的.朝鲜自己也很清楚与日本的差距,因此给明朝通风报信可以,要出兵远征,朝鲜立即拒绝了.臣窃念小邦与伊国虽曰并居东瀛之堑,茫无际畔,岛屿交错,窟穴险远,此乃天地所以区别丑种也。彼以舟楫为家,寇抄为业,颿风飘忽,往来无常,而小邦之人则短于柁橹,不习下洋。为边吏者,惟守备是图。


(二)利用占据澳门的葡萄牙军队,灭掉日本.

这一设想是任两广总督的刘继文提出的,《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九年(1591)十一月壬午条记载如下:“总督两广侍郎刘继文备陈防倭条议。其议:仍将倭奴入犯情节晓谕澚夷,令其擒斩关白入献,加赏赉,尤销患安邦之一策也。’着如议行。”


按《明神宗实录》的记载,万历对刘继文的这一提议是"着如议行",也就是"同意,照此执行"的意思.看来这一设想是得到批准了.可是后来的事情,就没有下文了.也没有发生葡萄牙军队远征日本的战事.估计是葡萄牙对远征日本没有兴趣,此事没有办成,因此史书中也就再无记载了.


(三)明军直接出兵远征.
应该说,与前两个设想相比,这是最具可行性的设想.明朝军队人多势众,而且拥有世界第一的水军,明军水师舰船远航至日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提出这一设想的人,是明朝的太仆寺少卿张文熙.

据<浙江通志>记载:张文熙,字念华,临桂人,万历进士,以御史按浙。壬午乡试,主场无考官,文熙兼董之,得人为盛。居官宽猛并济,抚安兵民,浙人服其英决,建祠祀焉。历官太仆寺卿。


万历二十年(1592)朝鲜战事爆发,张文熙时任太仆寺少卿。当时“倭警岌岌”,兵部尚书石星广集众思,寻求对策。据载,朝论虽“策倭患纷纷”,却多“无能出奇制胜者”。惟张文熙提出的“调四省兵往以捣巢”之计颇有“奇策”之誉。

张文熙提出的“调四省兵往以捣巢”之计,所谓"四省",是指浙、直、福、粤沿海四省,所谓"捣巢",就是以四省之兵乘船直接进攻日本本土.当时战事已经发生,日军已入侵朝鲜.张文熙的这一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被称为"奇策".

然而虽被称为"奇策",却最终没有被朝廷采纳,因为当时虽然也有人支持这一奇策,但是反对的人更多,站在明朝朝廷的角度看,反对的人其实也很有道理,这其中反对最力的人,是南京刑科给事中徐桓,他专门上了一道《征倭当急,捣巢非计,乞详审以收胜算疏》的奏折,提出了反对"捣巢"的五大理由:



(1)“日本与朝鲜隔绝大海,声息不相闻,而犬羊异类,亲属不相顾,攻之未必救也。总倾其巢穴,何能牵其东归?”也就是说,朝鲜与日本相隔着大海,消息不通,进攻日本,未必能有效的牵制在朝鲜的日军,"围魏"不一定能"救赵".应该说是有其道理的,那个时候也没有无线电通讯,明军攻打日本本土,入侵朝鲜的日军不可能立即知道,也就不可能撤兵回援,起不到"围魏救赵"的效果.


(2)徐桓认为日本“精锐尚多”,且“以逸待劳”,而明朝的远征军却是“以劳攻逸,如群羊攻猛虎”,何况“风波汹涌”,“万不能济”。这一理由,其实是把日军的力量夸大了,入侵朝鲜的日军已经是日军主力了,而从朝鲜战场的表现来看,当时明军的战斗力还是强于日军的.

(3)后勤保障困难,徐桓认为“茫茫大海,运道不通,兵饷何能接济?”

(4)徐桓认为调四省之兵远征日本,乃“必死之役”,没有人会“舍生以勇往”,“势必骚动,别生事端”,结果会造成“外患未除,内变先作”,也就是说,此战是置于死地的“必死之役”,没人愿意打这样的仗,如此向四省征兵,很可能“势必骚动,别生事端”,引起四省的内乱.


(5)徐桓认为闽、广、浙、直“每省调(兵)一万五千”,会造成沿海一带“空垒而出”,导致海防空虚,使“防守者何资?”而交战的对象是“人人能战”的“倭奴”,“以六万之师捣之”显然“众寡不敌,胜负易分”,虽然冒险,却“未必获利”。


综上所述,徐桓所说的理由,显然也有其相应的道理,张文熙的"捣巢理论"虽然是"奇策",但是非常激进,能否真正取得实战胜利,却是不好说的.作为反对者的徐桓,也有自己的"五大理由".明朝朝廷最终还是否定了张文熙的设想,没有出兵远征日本.

明军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是"万历三大征"之一,是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明朝的军事力量占据很大优势,尤其是明朝的水军,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在当时堪称是"世界第一".可是在朝鲜之役中,明朝军队明显是采取防守反击的态势,在日军入侵朝鲜(明朝的属国),朝鲜即将亡国的情况下,才出兵与日军作战.那么,拥有巨大军事优势,特别是水军力量空前强大的明朝,难道就没有想过"先发制人",就没有想过率先对日本进行军事打击吗?

从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其实可以发现,当时的明朝朝廷,曾经有人提出过"先发制人"的战略,只是这一战略思想,在当时的朝廷中没有成为主流,因此很快就被否决.


明朝"对日先发制人"的战略,曾经有过三种设想:


(一)命令朝鲜军队先发制人,联合暹罗、琉球等国讨伐日本.
日本对外的扩张的野心,其实早在朝鲜之役发生的一年前,就已经暴露.而且,是日本人自己说出来的.朝鲜的《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如下:


宣祖二十四年初我使黄允吉等往日本,秀吉贻书我国,使之整其军兵,与日本合动,直犯上国。我国举义斥绝,即于其年(宣祖二十四年,万历十九年,1591)四月因圣节使金应南之行,具由奏闻。中朝先因许仪后亦闻倭谋,令我国要结暹罗、琉球等国合兵征剿。我国又因冬至使李裕仁之行再奏贼情曰:“倭奴凶悖之说,小邦虽未委虚的,事系上国,不得不以时申闻,故辄付陪臣节次陈达。钦蒙皇上不外之眷,奖谕赏赉,前后稠沓,乃至责勉以剿贼之效。顾臣驽劣,无以称副,感惧涕泣,不知所报。臣窃念小邦与伊国虽曰并居东瀛之堑,茫无际畔,岛屿交错,窟穴险远,此乃天地所以区别丑种也。彼以舟楫为家,寇抄为业,颿风飘忽,往来无常,而小邦之人则短于柁橹,不习下洋。为边吏者,惟守备是图。小邦世被皇眷,视同内服,而臣又遭际圣明,沐浴殊恩,区区愿忠,固出常情。兹者么么小丑,敢生逆天之计,在天朝曾不足以勤折棰之策,而臣子之痛愤曷有其极!况以诬捏不测之言,加之小邦,传播远近。臣与举国臣民,扼腕切骨,无食息之蹔忘。如贼之情得其审,则必蹠穿奔达;如贼之动在所遇,则必贾勇先登。臣将不命其承!况今重感恩谕,益当率励。苟事力所可及,敢不殚竭愚虑,以仰酬万一,而顾以贼遗父母之国乎?”



《宣祖实录》的记载很明确.1591年,朝鲜使者黄允吉访问日本,丰臣秀吉企图拉拢朝鲜,联合入侵明朝.由此可见,入侵朝鲜仅仅是跳板,丰臣秀吉的最终目标是入侵中国.而朝鲜对此拒绝,并派金应南为使臣,将情况报告给了明朝朝廷.

明朝对此提出的建议是令我国要结暹罗、琉球等国合兵征剿。要朝鲜先发制人,联合泰国和琉球,将日本灭掉.这个设想,显然是太不切合实际了.比较朝鲜和日本的军事力量,历来都是日本强而朝鲜弱,如果没有中国几次出兵支援,朝鲜在历史上可能要被日本灭掉n次了.自保都很困难,还能远征日本?至于说联合泰国(暹罗)和琉球,泰国远在南亚,与日本没有利益冲突,那里是说联合就能联合的?就算是真的联合作战,朝鲜,泰国,琉球组成三国联军,能灭掉日本吗?估计也很难说,在冷兵器时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战场上是很有力量的.朝鲜自己也很清楚与日本的差距,因此给明朝通风报信可以,要出兵远征,朝鲜立即拒绝了.臣窃念小邦与伊国虽曰并居东瀛之堑,茫无际畔,岛屿交错,窟穴险远,此乃天地所以区别丑种也。彼以舟楫为家,寇抄为业,颿风飘忽,往来无常,而小邦之人则短于柁橹,不习下洋。为边吏者,惟守备是图。


(二)利用占据澳门的葡萄牙军队,灭掉日本.

这一设想是任两广总督的刘继文提出的,《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九年(1591)十一月壬午条记载如下:“总督两广侍郎刘继文备陈防倭条议。其议:仍将倭奴入犯情节晓谕澚夷,令其擒斩关白入献,加赏赉,尤销患安邦之一策也。’着如议行。”


按《明神宗实录》的记载,万历对刘继文的这一提议是"着如议行",也就是"同意,照此执行"的意思.看来这一设想是得到批准了.可是后来的事情,就没有下文了.也没有发生葡萄牙军队远征日本的战事.估计是葡萄牙对远征日本没有兴趣,此事没有办成,因此史书中也就再无记载了.


(三)明军直接出兵远征.
应该说,与前两个设想相比,这是最具可行性的设想.明朝军队人多势众,而且拥有世界第一的水军,明军水师舰船远航至日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提出这一设想的人,是明朝的太仆寺少卿张文熙.

据<浙江通志>记载:张文熙,字念华,临桂人,万历进士,以御史按浙。壬午乡试,主场无考官,文熙兼董之,得人为盛。居官宽猛并济,抚安兵民,浙人服其英决,建祠祀焉。历官太仆寺卿。


万历二十年(1592)朝鲜战事爆发,张文熙时任太仆寺少卿。当时“倭警岌岌”,兵部尚书石星广集众思,寻求对策。据载,朝论虽“策倭患纷纷”,却多“无能出奇制胜者”。惟张文熙提出的“调四省兵往以捣巢”之计颇有“奇策”之誉。

张文熙提出的“调四省兵往以捣巢”之计,所谓"四省",是指浙、直、福、粤沿海四省,所谓"捣巢",就是以四省之兵乘船直接进攻日本本土.当时战事已经发生,日军已入侵朝鲜.张文熙的这一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被称为"奇策".

然而虽被称为"奇策",却最终没有被朝廷采纳,因为当时虽然也有人支持这一奇策,但是反对的人更多,站在明朝朝廷的角度看,反对的人其实也很有道理,这其中反对最力的人,是南京刑科给事中徐桓,他专门上了一道《征倭当急,捣巢非计,乞详审以收胜算疏》的奏折,提出了反对"捣巢"的五大理由:



(1)“日本与朝鲜隔绝大海,声息不相闻,而犬羊异类,亲属不相顾,攻之未必救也。总倾其巢穴,何能牵其东归?”也就是说,朝鲜与日本相隔着大海,消息不通,进攻日本,未必能有效的牵制在朝鲜的日军,"围魏"不一定能"救赵".应该说是有其道理的,那个时候也没有无线电通讯,明军攻打日本本土,入侵朝鲜的日军不可能立即知道,也就不可能撤兵回援,起不到"围魏救赵"的效果.


(2)徐桓认为日本“精锐尚多”,且“以逸待劳”,而明朝的远征军却是“以劳攻逸,如群羊攻猛虎”,何况“风波汹涌”,“万不能济”。这一理由,其实是把日军的力量夸大了,入侵朝鲜的日军已经是日军主力了,而从朝鲜战场的表现来看,当时明军的战斗力还是强于日军的.

(3)后勤保障困难,徐桓认为“茫茫大海,运道不通,兵饷何能接济?”

(4)徐桓认为调四省之兵远征日本,乃“必死之役”,没有人会“舍生以勇往”,“势必骚动,别生事端”,结果会造成“外患未除,内变先作”,也就是说,此战是置于死地的“必死之役”,没人愿意打这样的仗,如此向四省征兵,很可能“势必骚动,别生事端”,引起四省的内乱.


(5)徐桓认为闽、广、浙、直“每省调(兵)一万五千”,会造成沿海一带“空垒而出”,导致海防空虚,使“防守者何资?”而交战的对象是“人人能战”的“倭奴”,“以六万之师捣之”显然“众寡不敌,胜负易分”,虽然冒险,却“未必获利”。


综上所述,徐桓所说的理由,显然也有其相应的道理,张文熙的"捣巢理论"虽然是"奇策",但是非常激进,能否真正取得实战胜利,却是不好说的.作为反对者的徐桓,也有自己的"五大理由".明朝朝廷最终还是否定了张文熙的设想,没有出兵远征日本.
没人能想到区区的倭寇以后能成气候,付这么大的代价去做风险很大收获又很小的事,确实不是很值得。不过,要是换成汉武帝的话恐怕天皇和关白的脑袋都得挂在北京城墙上。
作者不会认为当时明朝的水师和郑和那会一样吧?

参考当时明军的表现,如果主动进攻日本本土,那基本上会死得很难看,把万历换成汉武帝也是一样。
3# hkg36

从明军水师在露梁海战的表现来看,对日本海军还是占优势的,不过陆军就难说了,尤其是明朝陆军比较偏重骑兵和火炮,后勤运输方面的压力太大
孙大炮 发表于 2009-5-15 15:35
明军水师的表现确实比陆军强,但是问题在于那会的明军和日军水师都完全是以近海防御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如果地理情况反转,那形式就会有利于日军。
明军没有远征日本,除了在军事决策上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列出了15个“不征之国”,而日本是其中之一。远征日本,就要背弃朱元璋的《皇明祖训》,而在封建朝廷中,后世君臣违背开国之君的祖训,那是要承受很大压力的。
朱洪武“不征”的理由是什么呢?
小地方的人 发表于 2009-5-19 23:23



相当于中国现在的核武政策吧
6# 龙在海角 这个理由太牵强了吧?《皇明祖训》15个“不征之国”包没包括安南?明成祖不是一样征伐过安南?
1# 龙在海角


楼主认为万历年间我大明的陆军和水师很厉害?和日本相比占据巨大优势?
楼上两个瞎扯的,明海军倾巢出动根本就不是当时的倭寇能抵挡的,要是日本人真能挡得住也不会这么快从朝鲜撤回来了。朱元璋是列出了15个不征之国,跟现在的核武政策没的比,原因就是四个字,得不偿失,意思就是占领这些国家得到的收益还比不上付出的军费,但人家朱元璋可没说让后世子孙干挨打不还手,真损了我们天朝上国的面子就不在乎那点军费了。
   记得某部著作里提过明政府已经在福建着手远征日本的准备了,如果抗倭战争再持续两年,说不定远征舰队就出发了
10楼,难道不是吗?对此有疑问?
有明一朝,对日政策基本以软弱为主,少有强硬的时候
很有想法滴一个计划,如果能实行就绝不亚于曼斯坦因计划!
去了也是白给,肉包子打狗而已。
迄今为止,两栖登陆依然是难度最大的作战之一,何况在当时?6万人的后勤靠跨海运输支撑,十分危险。
如果真要打日本,就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计划,而非这种围魏救赵式的临时方案。
与其这样莽撞,还不如北上,经营海参威为后方基地,再用北方四岛为跳板,拿下当时还比较荒凉的北海道,设立基地,再以此基地南下,步步为营,方有占领整个日本的可能。
不以占领为目的,以占优势的海军封锁,威慑还是有效果的
说句实话 大明王朝根本就没有把倭国 棒子国正眼瞧过
不像某些国 抗个倭寇整整写了一部史出来
看看明史 几句带过 这才叫牛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中国边境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警备之。

今将不征诸国名列于后:

东北 朝鲜国
正东偏北 日本国(注: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正南偏东 大琉球国 小琉球国
西南 安南国 真腊国 暹罗国 占城国 苏门答剌国
西洋国 爪哇国 湓亨国 白花国 三弗齐国 渤尼国
别把古代的登录作战想的跟现在这么复杂,古代中国从春秋起就玩过登录战了,另外也别把现代登陆战的理论往古代生搬硬套,现代登陆战,难的是把你的全套装备运上岸,没有大量的装备,你运上去再多的人也是送死,古代登录的任务就轻的多,只要把人运上岸就够了,至于弓箭、弹药、粮草这样的消耗品,相比现代的坦克装甲车,实在是太不占空间了。
就算没有研究过中国古代的登陆战,总得看过特洛伊吧?实际上古代的登陆战很简单,只要你满足船多人多两个条件,再别想元军舰队一样有神风跟你捣乱,实在想不出有输的可能。
所以说,拿现代登陆战的理论往古代登陆战上生搬硬套就是可笑,现代登陆战最难的是如何冒着对方的活力打击(军事实力接近的情况下当然是路基火力比军舰火力猛)把大量的装备运到岸上,没有装备,上岸的人再多也是送死,古代登陆战则只需把人运上去,武器可以随身带,至于弓箭、火药、粮草等消耗品,所占空间和现代的坦克、大炮有可比性吗?
发动沿海各省大造船只才有可能。但是依据明朝腐儒的经济观点这是劳民伤财的。实际上是因为明朝官方搞这些东西,是不会给地方工厂和工人太多利益的,让人差不多白干活,老百姓当然不干。

元朝为了征服日本,在已有的南宋投降的上千条船之外还发动东南各省造了很多,花了好几年的功夫。

其实正准备好了,上去了也上去了。不过有一个不利条件就是,日本已经不是元朝时期的格局混乱局面,已经被丰臣秀吉差不多统一起来了。

6# 龙在海角 这个理由太牵强了吧?《皇明祖训》15个“不征之国”包没包括安南?明成祖不是一样征伐过安南?
孙大炮 发表于 2009-5-20 16:20


朱棣征伐安南,的确与朱元璋所谓的“不征之国”相抵触。这其中的原因,或许是与朱棣本人的身份有关。
朱棣是以燕王的身份,造反夺位而得天下。靠造反上台的皇帝,如果过分的强调“遵祖训”,反而会对自身皇位的合法性造成不利影响。既然连造反篡位的事情都做了,对朱元璋的祖训也就不那么重视了。
然而除了朱棣,明朝的其他皇帝大多是合法继位,这些合法上台的皇帝,对祖训还是比较重视的。另外明朝的文武大臣,也经常把“遵祖制”当做打击政敌的武器。因为朱元璋在祖训中,白纸黑字的写着“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这对于明朝君臣的约束力的确很大。
6# 龙在海角 这个理由太牵强了吧?《皇明祖训》15个“不征之国”包没包括安南?明成祖不是一样征伐过安南?
孙大炮 发表于 2009-5-20 16:20


朱棣征伐安南,的确与朱元璋所谓的“不征之国”相抵触。这其中的原因,或许是与朱棣本人的身份有关。
朱棣是以燕王的身份,造反夺位而得天下。靠造反上台的皇帝,如果过分的强调“遵祖训”,反而会对自身皇位的合法性造成不利影响。既然连造反篡位的事情都做了,对朱元璋的祖训也就不那么重视了。
然而除了朱棣,明朝的其他皇帝大多是合法继位,这些合法上台的皇帝,对祖训还是比较重视的。另外明朝的文武大臣,也经常把“遵祖制”当做打击政敌的武器。因为朱元璋在祖训中,白纸黑字的写着“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这对于明朝君臣的约束力的确很大。
[quote]去了也是白给,肉包子打狗而已。
迄今为止,两栖登陆依然是难度最大的作战之一,何况在当时?6万人的后勤靠跨海运输支撑,十分危险。


郑成功是怎么登陆台湾的:D
24# xcxy
元朝两次攻日,日本也是统一的吧?
21# hengtianye


嗯,最著名的一次汉武帝灭卫满朝鲜,水陆夹攻,派遣汉军舰队在朝鲜登陆
28# 孙大炮
唐灭百济,规模更大
就万历年间的混乱情况,实在不看好进攻日本
和现在满网络喊滴的“东京大屠杀”一样性质。
各位饶了大明吧。

幸亏张阁老这改革家变了一段时间法,让大明回了口气,这才有力量应付战争。以当时的情况,再折腾几年,大明说不定就提前归位了。
明朝水师运送6万人在日本沿海登陆,这个是可以做到的。但问题就在于登陆之后,后勤补给如何跟上,6万人打仗,仅仅粮食一项,一天也要吃掉8、9万斤吧?如果打上几个月,粮食如何供应?后勤补给靠跨海运输是极其困难的。徐桓说的五条反对理由之一,就是“茫茫大海,运道不通,兵饷何能接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