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认识倭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0:06:44
前言
  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两名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因举行令人发指的“百人斩”杀人竞赛而臭名昭著。两人于战后被中国军事法庭处以极刑。近日,日本右翼势力撺掇这两个罪犯的家属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并网罗了30个律师组成的辩护团控告曾著书指证日军战争罪行的记者、作家本多胜一损害名誉,妄图打开“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缺口。这标志者日本右翼开始通过司法手段挑战已成定论的历史案件,进而全面否认战争罪行,达到“参拜(靖国神社)合法化”,“国家正常化”等战略目标。
  为了在技术上站得住乃脚,日本右翼分子搬出了所谓日本刀的“物理局限”,并作了极详细的“论证”。他们声称日本刀“不是主力兵器”,只是“装饰品”和“工艺美术品”,“日本刀的致命缺陷是非常容易损耗,用一次就几乎成废品”,并声称“专家们的意见都是如此,只有外行才会以为日本刀可以杀人”。
  然而生前曾任日本刀剑博物馆副馆长的佐藤寒山(1907-1978)在<<日本刀概说>>中对日本刀的制造,功能,工艺,历史作了详尽的论述。他说:“日本刀的特色被公认为实用是因国(1)不会折断(2)不会弯曲(3)特别锐利,特别耐用。”
  对于日本刀,上述两种说法截然相反。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倭刀的仇视远远多于对它的了解,因此有必要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其起源和特点。历史起源
  倭刀起源于中国。日本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曾经直接输入和仿制中国的刀剑。如秦代的青铜剑,汉代的环首刀,南北朝的双手长刀,唐代的横刀等。日本称之为古刀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刀剑的样式完全仿制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窄刃直刃刀,在工艺上主要使用中国的折叠锻打技术。
  到了宋代以后中国发明的夹钢技术传入日本,倭刀开始有人自己的特点。中国和日本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弯刀的。这与夹钢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不同材料复合的刀刃在淬火进容易使刀身弯曲。中国刀由直身窄刃变成单手使用,弯曲宽刃的大刀。而倭刀渐渐变成双手使用,刀刃弯曲,狭窄的样式。我们今天看到的的倭刀便是中国南北朝时流行一时的双手刀样式与宋代夹钢技术制造工艺结合的产物。前言
  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两名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因举行令人发指的“百人斩”杀人竞赛而臭名昭著。两人于战后被中国军事法庭处以极刑。近日,日本右翼势力撺掇这两个罪犯的家属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并网罗了30个律师组成的辩护团控告曾著书指证日军战争罪行的记者、作家本多胜一损害名誉,妄图打开“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缺口。这标志者日本右翼开始通过司法手段挑战已成定论的历史案件,进而全面否认战争罪行,达到“参拜(靖国神社)合法化”,“国家正常化”等战略目标。
  为了在技术上站得住乃脚,日本右翼分子搬出了所谓日本刀的“物理局限”,并作了极详细的“论证”。他们声称日本刀“不是主力兵器”,只是“装饰品”和“工艺美术品”,“日本刀的致命缺陷是非常容易损耗,用一次就几乎成废品”,并声称“专家们的意见都是如此,只有外行才会以为日本刀可以杀人”。
  然而生前曾任日本刀剑博物馆副馆长的佐藤寒山(1907-1978)在<<日本刀概说>>中对日本刀的制造,功能,工艺,历史作了详尽的论述。他说:“日本刀的特色被公认为实用是因国(1)不会折断(2)不会弯曲(3)特别锐利,特别耐用。”
  对于日本刀,上述两种说法截然相反。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倭刀的仇视远远多于对它的了解,因此有必要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其起源和特点。历史起源
  倭刀起源于中国。日本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曾经直接输入和仿制中国的刀剑。如秦代的青铜剑,汉代的环首刀,南北朝的双手长刀,唐代的横刀等。日本称之为古刀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刀剑的样式完全仿制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窄刃直刃刀,在工艺上主要使用中国的折叠锻打技术。
  到了宋代以后中国发明的夹钢技术传入日本,倭刀开始有人自己的特点。中国和日本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弯刀的。这与夹钢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不同材料复合的刀刃在淬火进容易使刀身弯曲。中国刀由直身窄刃变成单手使用,弯曲宽刃的大刀。而倭刀渐渐变成双手使用,刀刃弯曲,狭窄的样式。我们今天看到的的倭刀便是中国南北朝时流行一时的双手刀样式与宋代夹钢技术制造工艺结合的产物。
制造工艺
从冶金角度看,倭刀原材料的冶炼技术查觉落后。最传统的倭刀钢材是用矿石和木炭做原料,用人力踩踏板鼓风的冶炼技术制成。比起时期的块炼铁法,这种方法产量大,一次可以产出4吨左右的钢铁,而且可以从一个炉子里同时炼出钢、生铁和熟铁。通过预先调整炉膛结构还能控制不同材料的产出比例。但这种炼钢炉用后必须拆毁才能取出钢铁,所以效率不高。后来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大师金属缺口㡛渡轮往日本(例如从葡萄牙进口的钢被称为南蛮铁),日本刀匠由此可以选择的制刀材料更广泛了,二战时甚至有使用炮钢做军刀的。但是直到今天,那些高级的日本刀仍然是按照最传统的钢材制成的。
  传统冶炼方法获得的刃钢由于内部的碳及其它元素分布不均匀,因此虽然硬度大,但是太脆,用来直接制刀刃容易崩口,不理想。所以通常需要对这种钢材进行多次加热和折叠锻打,以使其山谷间各种元素分部均匀,增加韧性。由于折叠锻打的方法各不相同,因此最后制成的婿经过仔细研磨以后,刀刃上会有不同样式的花纹出现。这些花纹是手工刀的标志,也是不同流派刀匠的“商标”。
从制造工艺角度看,倭刀始终没有脱离中国宋代发发的夹钢工艺。刀身工艺可以分为夹钢和包钢两作践,但其技术水平都属于复合刃。夹钢是把做刀刃的硬钢夹在两块较软的皮铁中间,具体做法还可以细分为4-5种。而包钢是把做刀刃的硬钢包在较软的芯铁处边,也可以再细分为2-3种不同的包法。(原文有图)无论采取哪种做法,其根本目的都是希望得到一把刀刃锋利、坚固、不易崩口或卷刃,刀身有韧性,不易折断或弯曲的好刀。夹钢技术所以要采取钢、熟铁等多种材料,是因为当时的冶金技术还不可能冶炼出一种同时具有上述优良性能的刀身材料,所以才需要复合刃技术。复合刃技术的缺点是效率低,不但锻造一把刀反需要的工序多、时间长,而且废品率较高,告别容易因为夹灰而导致几种刀材不能很好结合。
  锻打成型的刀刃通常是直的。这时刀匠用不同土、石粉等原料配制好的烧刀土加水调成泥,然后敷在刀刃上,越接近刃口泥越薄(这样烧的时候刀刃温度比刀身高,淬火时冷却速度也快),然后用火把把刀刃烧红,最后把烧红的刀刃投入水中淬火。这样刀刃的硬度又进一步提高,刀身的弧度也淬火而产生。淬火后的刀身再用火微微加热,以增加刀身弹性(即回火)。上述淬火、回火技术道理上很容易理解,但在温度和电动机的掌握上和长春的经验积累很有关系,往往是制刀师的不传之密。
 斩切奥秘
  由于对历史上的许多屠杀事件和日本武打电影的渲染,倭刀的斩切能力通常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从刀刃的硬度与韧性、开锋的角度、劈刀的角度等方面来提示斩切的奥秘。
   刀刃 长刀和短刀对刀刃的性能要求是不同的。短刀通常不用于激烈的拼杀,所以刀身钢性大,刀刃硬度也可以大一些。长刀通常在格斗中要和其他刀剑撞击,所以刀身有一定弹性,而且刀刃也要有一定的韧性,不是越硬越好。刀刃的硬度除了由刃钢本身的成分决定外,还需要靠淬火来增加硬度。笔者曾经见过这样一把长刀(原文有图),是由浙江龙泉的师傅按照中国传统的夹钢工艺打制的,刀刃采用了倭刀的样式,开锋是按照折草席的要求做的,所以刀刃很薄。这把刀在一次练习时意外地斜劈在一铁制的椅子腿上,幸而刀刃与铁椅腿的夹角很小,长刀只从铁椅腿上切下一小看片铁。检查刀锋,发现仅有10毫米长、0.5毫米深的一处损伤,这一段刀锋并未崩掉,而是向一侧微微卷起。事后用磨石轻磨,刀锋恢复了。和周围相比有一点低,不是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这次意外确实是对制刀师傅技艺的考验。如果刀刃韧性不足,过硬的刀刃会崩口,对于刀身窄的刀,这是最难以修复的损伤。如果刀刃太软,则有可能造成大块的卷刃,也是难以恢复的。所以长刀不可能具有像合金锉刀或者工具刀那样的高钢度刃。那些斩断对方的刀、斩开巨石故事等多半是演绎的。
开锋 根据用途不同,倭刀对研磨的要也不同。所谓斩切能力,除了刀刃的硬度和韧性以外,研磨时开锋的角度非常重要。日本历史上不同时期主流的倭刀样式有很多变化,通常和平时期的倭刀轻便狭窄,战乱时期的倭刀豪壮宽阔。在元军入侵日本之后的一段时间,倭刀的式样有了一显著的变化,就是流行长度较短的刀尖,日本人把刀尖部分称为切先。根据长度的不同,切先可以分成大、中、小、“猪首”等几种。长度在30毫米以下的刀锋称为“猪首锋”。这种刀锋不利于刺杀,但适合劈砍甲胄之类的硬物。同样,为了练习和比赛切草席的倭刀则做的很薄,通常采用大切先,而且刀刃加宽,以增加重量。这种刀开锋非常税利,但是不便于切硬物,否则很容易失锋或卷刃。这一道理早已被很多街头小贩所熟知。以前北京街头常有卖菜刀的小贩,拿未开锋的菜刀剁铁丝以显示其刀的钢口好,但这种粗制滥造的假刀其实并未在刃口夹钢,一量开锋则很容易卷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开锋角度对斩切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没有那种神化了的又能斩钉截铁、又锋利无比的倭刀。每把倭刀只能偏重硬物或者软物其中的一种功能,这是从研磨工序开始就决定了的。
 劈刀 即使有一把好刀,其斩切效果还要依赖于使用者的技巧。劈刀时要利用腰、腿、手臂的力量协调发力,以增强劈刀的力量和速度。此外,还要善于选择刀刃和目标的角度。比如用青竹作试斩的时候,通常认为45度左右最好,如果角度大于60度,那么刀刃就很可能吹不深,如果小于30度,则刀刃有可能从目标表面滑过。(原文有图)
使用特点
  由于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较晚,直到明治维新前仍处于中国汉代以前的领户分封制阶段,所以日本官员没有文、武的区别,反映到兵器上也是刀、剑不分。倭刀兼具有作战与日常佩带功能于一身,其刀身窄,灵巧轻便,这也是独特的倭刀刀法产生的物质基础。但从另一面看,倭刀是不够坚固的,在实战中常有折断的例子,而且一旦有较大的缺损,也难以用研磨的方法来修复。日本幕末著名的池田屋事件中,获胜的幕府卫士使用的许多倭刀都在打斗中折断或产生了不可修复的缺口。
  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完善,中央集权程度高,文、武官员分工明确,因此在中国冷兵器中相对轻便的剑担负着日常装饰、佩带、自卫的功能,而大刀则担负着作战功能。宋代以后的中国大刀刀刃较宽,即使磨去一半宽度,仍然可以用于拼杀。在这一点上,中国大刀比倭刀更耐用。
  由于日本列岛地域狭小,山林地多,平原面积小,所以日本没有条件发展大规模骑兵集团,其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双手使用的倭刀更适合日本的地形特点。缅甸、泰国等地流行的砍刀也是双手刀,同样是由于当地地形复杂、山林茂密的缘故。倭刀利于步战不利于骑兵作战,虽然日本历史的骑兵使用过刀刃弯度较大的太刀,但太刀只是相对于日本的打刀更适合骑兵使用(日本出现骑兵后,倭刀发展出适合骑兵使用的分支,称为太刀,步兵作战用的称打刀)而且那时日本骑兵的主战兵器也是在槊的基础上仿制的长枪。从世界范围看,还是单手使用的长刀有效打击距离远,适合骑兵使用。即使在二战时期,日本骑兵也主要装备西式的32式骑兵军刀 。
  明朝倭寇入侵初期,由于东南沿海一带多山林、水网的地形特点,加上明朝也所军制的败坏,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导致使用倭刀的倭寇曾经十分猖獗。为了在复杂地形上剿灭倭寇,时军中大师装备了仿制的倭刀。但是盟军与倭寇不同,明军中的倭刀不是主要作战兵器,而是自卫武器。戚继光将军很快找到了倭刀的弱点,这就是双手使用、有效攻击距离短。于是他就地取材,创造用毛竹制成狼筅遏制倭刀的方法。在明军的基本作战单位鸳鸯阵中,2个狼筅手,2个藤牌手负责信守,4个长枪手攻击,2 个镗耙手负责支援。这样的组合在实战中有效地遏制了倭刀。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也曾大量装备军刀。这些军刀采用传统倭刀的样式,由日本军方统一制定刀装的样式。从实际缴获的日本军刀的刀装上看,主要有陆军刀和海军刀两种。虽然日本军刀外观上都差不多,但其刀刃则可根据各人的财力和爱好选择高价的手工工艺或廉价的机制工艺。在刀刃的细节上,诸如刀身、刀柄的长度、各部位的比例、刀身弯度、刀尖的样式等方面每把刀都有差异。随着日军数量急剧扩大,需要军刀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倭刀制造困难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除少数家传的古刀刃或重金购买的手工打造的刀刃外,有很大一部分低级军官、军曹使用的是机器制造的刀刃。这种刀刃不使用夹钢技术,而是用整块钢制成,有的只是对刀刃进行了淬火处理。和手工打造的夹钢刀相比,全钢刀刀身弹性好一些,但刀刃硬度要差得多。
  有些军事爱好者对于日军白刃战的认识存在误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主要依靠炮兵火力优势和化学战能力同中国军队作战,而不是主要依靠其白刃格斗能力。虽然抗战初期,那些已经服役5-6年的日军士兵在射击、刺杀等各方面训练都优于中国士兵,但随着日军伤亡和扩军,那些直接从民间征召的士兵素质有了很大下降。抗日战争的很多战例表明,日军都是在炮火和毒气杀伤了大部分中国军队之后才发起白刃冲锋的。
 结语
  日本右翼分子声称日本军刀“容易损耗,使用一次就成为废品”等,实际上是指古代战争中冷兵器作战时刀剑剧烈撞击、格挡的情况。大部分刀刃损坏是砍在硬物上造成的。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在实战拼杀中使用军刀的情况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很难对刀刃造成大的损伤。下面是批判右翼,就不打了。

原文在兵器2003年11期。
评价日本刀不能脱离其使用者、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军事贵族阶层撒母赖+类似欧洲中世纪或中国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狭小的日本列岛,共同造就出日本刀这种特别的武器。
又来了。。。。日本刀成神器了。

夹钢不是日本刀独有!中国很早就有。玉钢听着好听,实际上就是是低温高碳钢,同样的冶炼方法中国比日本早N多年。

韧性并不是日本刀的特点,日本刀的特点是,将刀和剑容为一体,刀身重量轻,与中国剑相当,韧部经过处理,硬度高,可以与刀媲美。
说白了,日本刀就是个折中的产物。
冷兵器时代,中国的剑不是战场上的主要兵器,作用有点象今天的手枪,防身的成分大些,小且轻便,但刀却是作为主要兵器的。但日本人体形小,中国刀的重量对于他们来说就很吃力,所以,日本人把刀做的改良的相对轻便,同时又能保持一定的硬度,这才是日本刀的由来。
但反过来说,比硬度,他不不如中国刀,比韧性,又及中国剑。
近代以及现代日本刀全都实用包钢工艺!包钢相比夹钢来说工艺更复杂,使用寿命更短~~~~~奇怪的做法!
日本刀轻便,锋利跟日本的盔甲也有关系,日本甲里金属含量不多,所以他们的刀能做得轻便,锋利!要是碰到中国的唐,宋,哪怕是清代骑兵,日本刀都吃亏
包钢理论上是硬度要比夹钢的高。但包钢的缺点也很多。优点。。。。。就是复杂看起来好看吧?反正不适合大规模的造。太费时。
另外,二战的时候日本军刀大部分都是现代钢也就是说是工厂制品,不利于使用?小日本打算学棒子?
大家不妨也看看楼主帖子里讽刺的一面:一种有名气的、颇具杀伤力的冷兵器,在一群小丑的嘴巴中变成了“装饰品”和“工艺美术品”,“日本刀的致命缺陷是非常容易损耗,用一次就几乎成废品”,并声称“专家们的意见都是如此,只有外行才会以为日本刀可以杀人”。号称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最爱较真的日本人,正在世人面前无耻地扭曲他们自己的优点。唉!做人做到畜生不如的份上,实在是高!

大家不妨也看看楼主帖子里讽刺的一面:一种有名气的、颇具杀伤力的冷兵器,在一群小丑的嘴巴中变成了“装饰品”和“工艺美术品”,“日本刀的致命缺陷是非常容易损耗,用一次就几乎成废品”,并声称“专家们的意见都 ...
PRSOV 发表于 2009-5-8 23:25


最让我反感的到不是屠夫为了美化侵略,把凶器说成一文不值,因为对日本人的无耻我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最让我反感的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明就里,拿国人的耻辱,打造日本刀的神话。好象只有得把日本刀美化成神器,才能证明屠夫的谎言。
这样的人不是蠢猪又是什么。日本刀除了好看,其他方面日本人自己说的没错,就是垃圾。
但日本就是用这些垃圾,趁中国疲弱的时候,在中国耀武扬威杀人越祸的,这才应该有的认识,也是最基本的事实。
大家不妨也看看楼主帖子里讽刺的一面:一种有名气的、颇具杀伤力的冷兵器,在一群小丑的嘴巴中变成了“装饰品”和“工艺美术品”,“日本刀的致命缺陷是非常容易损耗,用一次就几乎成废品”,并声称“专家们的意见都 ...
PRSOV 发表于 2009-5-8 23:25


最让我反感的到不是屠夫为了美化侵略,把凶器说成一文不值,因为对日本人的无耻我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最让我反感的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明就里,拿国人的耻辱,打造日本刀的神话。好象只有得把日本刀美化成神器,才能证明屠夫的谎言。
这样的人不是蠢猪又是什么。日本刀除了好看,其他方面日本人自己说的没错,就是垃圾。
但日本就是用这些垃圾,趁中国疲弱的时候,在中国耀武扬威杀人越祸的,这才应该有的认识,也是最基本的事实。
日本刀不是完全的垃圾,是为砍人而造的,但是不是为砍硬物造的,在大规模战场上这种过于昂贵而娇气的武器才会现出垃圾的一面。
文章原作者的写法是有些让人觉得不舒服,但是总的来说,说得比较客观,也确实揭穿了日本猴子的把戏。
fan323 发表于 2009-5-9 00:15
日本刀要么是神器,要么就是垃圾?

如果说日本刀是垃圾,那么其范本“唐横刀”是什么呢?戚继光仿这垃圾武器造戚家刀又算什么呢?

还是实事求是一点比较好。


我看了《中国刀剑》等书,鬼子Katana确实完全师承自中国。而且,中国刀的主要形制也似乎是从宋代才开始转变为后世所见的宽刀身。所以,不应该去攻击刀身宽窄这点,咱们大汉时候的刀可就是那么细长得哦。
中国和日本传统上最常见的优质刀剑的锻造方法就是包钢(刃口覆土烧刃,最后N道精细研磨),鬼子称其为“甲伏锻”。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据说是吸震最好,对运刀动作影响小。其它还有所谓“三枚合”(即夹钢)、“本三枚”、“四方咭”等等锻法。另外包钢法外部都是硬的,刀身不容易划伤。至于大家攻击的包钢一碰就坏的问题,我请教过刀剑收藏的高人,他们的说法是不管是哪种锻法,真的刃对刃严重损毁了,师傅都是不修理的。因为即便修好,刀姿已经破坏了,没有价值了。
鬼子抵御狭小,并无外敌,特别是他们似乎没有“破甲”的强烈需求刺激,所以他们一直保持这种形制。而我国的残酷大规模战争环境后来就不再允许这样了,尤其是巨大的需求量和我国的铁矿藏成分构成的现实。大量的长柄铸铁斧、骨剁、狼牙棒之类快速廉价的打砸类兵器可能是最现实最好用的。
正统的军用刀剑也把自汉到唐的包钢锻法改成了嵌钢,就是优质高碳钢折叠锻打后做一小条刀刃,用团打的低碳钢包裹后镶嵌在低碳钢或更劣质材料的刀身里。这样一样锋利,一样坚韧,但是成本远远低于包钢刀,产能也大N倍。
胡说了一些,难免有错,大家别太当真。

我看了《中国刀剑》等书,鬼子Katana确实完全师承自中国。而且,中国刀的主要形制也似乎是从宋代才开始转变为后世所见的宽刀身。所以,不应该去攻击刀身宽窄这点,咱们大汉时候的刀可就是那么细长得哦。
中国和日本传统上最常见的优质刀剑的锻造方法就是包钢(刃口覆土烧刃,最后N道精细研磨),鬼子称其为“甲伏锻”。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据说是吸震最好,对运刀动作影响小。其它还有所谓“三枚合”(即夹钢)、“本三枚”、“四方咭”等等锻法。另外包钢法外部都是硬的,刀身不容易划伤。至于大家攻击的包钢一碰就坏的问题,我请教过刀剑收藏的高人,他们的说法是不管是哪种锻法,真的刃对刃严重损毁了,师傅都是不修理的。因为即便修好,刀姿已经破坏了,没有价值了。
鬼子抵御狭小,并无外敌,特别是他们似乎没有“破甲”的强烈需求刺激,所以他们一直保持这种形制。而我国的残酷大规模战争环境后来就不再允许这样了,尤其是巨大的需求量和我国的铁矿藏成分构成的现实。大量的长柄铸铁斧、骨剁、狼牙棒之类快速廉价的打砸类兵器可能是最现实最好用的。
正统的军用刀剑也把自汉到唐的包钢锻法改成了嵌钢,就是优质高碳钢折叠锻打后做一小条刀刃,用团打的低碳钢包裹后镶嵌在低碳钢或更劣质材料的刀身里。这样一样锋利,一样坚韧,但是成本远远低于包钢刀,产能也大N倍。
胡说了一些,难免有错,大家别太当真。
12# 死者代言人
宋之后“前锐后斜”的宽刃大刀也没有替代传统窄刃直刀:



————————————————————————————————————————————
我相信抗战大刀和朴刀有血缘关系。朴刀,又称搏刀,是在政府严密控制民间武器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既是武器又是工具(打法律擦边球),比较不惹眼,江湖客商和绿林人都喜欢。因为有工具性和平民性,所以它有宽大粗糙这些特点。当代中国民间不少地方对菜刀的别称仍然是“搏刀”。
唐刀的工艺不清楚了,但是戚家刀可不是完全防日刀,它只不过外型有点像而已,工艺可是完全不同工艺是更简单,实用的夹钢工艺,这点差别就很大了
鬼子很卑鄙,连代表其武士道精神的军刀都能说得百无一用,佩服
寒天 发表于 2009-5-9 16:02
谢谢指正!
我也觉得在地面还是这样窄身直刃的长刀好用。
以后攒几个钱,找某公司打造一把包钢的类似款式的刀玩玩,哈哈!
这好像是QBQ上的一篇老文章吧。
谁说刀钝了就砍不死人?而且又不是都用来剁大腿骨,作战用的刀哪有那么容易报废?要是用一次就报废,那些“两朣切”、“小袈裟”岂不是一造出来就已经废了?而且两个屠夫的刀都不是日军的制式军刀,而是自己携带的家传名刀(向井用的还是“关孙六”),质量上不会太含糊吧!
其实也别夸倭刀也别贬,找个日本名刀匠用古法打造一把全新的出来,找具尸体砍上一百刀看看效果不就知道了?
日本幕府时期武士们整天砍砍杀杀的,要是不好用,早淘汰了,保命的家伙呀。小日本不傻
ghos 发表于 2009-5-9 22:43

是兵器2003年11期的文章。
中国的唐刀是日本刀的老祖宗,但是过去的中国人教徒弟讲究“留一手”,使唐刀制作工艺失传了,不然哪轮得到日本刀在这显摆啊!!
死者代言人 发表于 2009-5-9 09:38
那小日本为何还用包钢?
supercommando 发表于 2009-5-14 18:51
没有谁能解释一下吗?
高碳钢锋利,坚硬,但韧性差,容易折断,而低碳钢柔软,和高碳钢形成了互补,所以这种包钢还是较好的刀钢
一个关于日本刀的故事{转帖}



暗夜里,那两把刀锋芒毕露,闪着历史的寒光。
刀的背后,站着两个渊源相近、冤仇极深的民族。
下面的叙述绝无杜撰。有人可查,有刀为证。

北京的朋友大熊那天对我说:还记得那把刀吗?现在开始磨了。哦,那把日本旧军刀。
大熊是学物理的,却爱好收藏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旧刀具。三年前,一位专责管废品仓库的大哥捡来一把准备销毁的东洋刀,一条黑不啦叽的弯钢片,内行叫刀叶子,没有刀把、护手,更没有刀鞘。大熊用了几个小时,清除掉刀身上已经固化的污垢,找到了记载此刀身世的铭文。根据铭文,此刀很有来头,大熊用一把品相上好的日本刀把这个旧东西换了下来,替它化铁去了。

几年来,我断断续续地从大熊那里听到这把刀近乎传奇的故事。
在收藏刀这个行当里,日本刀是单独的类别。说起来东洋刀还是盛唐时候从中国漂洋过海传去的,一千多年过去了,在资源短缺的岛国成长起来的刀匠们把心血浇了上去,一代一代,制刀业竟臻绝美之境。日本刀师对徒弟比亲儿子都坦诚,生怕徒弟的技艺超不过自己,那会是家族的耻辱。而我们中国师傅传徒弟,都跟猫教老虎似的,一辈留一手,留到今天,用传统工艺打的刀,连切萝卜都快卷边了。结果当年祖师爷的后代,如大熊他们这群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地把玩起徒弟后代们的作品来。日本人也不是数典忘祖之辈,当年传到日本的原型唐大刀,一种刀剑一体的长刀,就被恭敬到近乎神圣地保存下来,成了只有日本皇室才可以锻打和佩用的刀型。

刀师在日本是很受尊敬但发不了大财的职业。远去的武士时代给他们留下了神话一样的故事和货真价实的手艺,但几十年无仗可打的日本,有几个人愿意用能买豪华汽车的钱打刀玩呢。这一小群身怀传家绝技的大师只好在精神生活中寂寞孤高着,其中比较年轻的一位只身来到唐刀的祖国寻根,并且留在了中国上海。
大熊的旧刀页子几经辗转送到了这位日本刀师面前。在此之前,这把刀的身世已经得到国内多位名家的认同。但三百多岁的高龄再加上几十年的废铁生活,样子实在很惨,一定要重新磨过,重新制造刀装,也就是刀鞘、刀柄和刀镡(护手)。大熊问他愿意不愿意磨这把刀,要多少钱?
刀师过了许多天才作答:愿意磨,人民币一万四千元,不还价。
天价呀!当时大熊告诉我这个价时,觉得日本人做起这类事来总有点装腔作势的味道。长这么大,见过多少磨刀的,真没有想到有人敢开出这个价码来。
磨刀这行当,早些年满街都是,肩膀上扛个长条板凳,一应家伙都安置在上面,边走边喊。最著名的磨刀人还跟日本人有点关系,他就是京剧《红灯记》里文武双全的八路军联络员,他用那条板凳抡趴下一圈全副武装的鬼子,回根据地去了。总之,那不像是一个技术活儿,弄个砂轮,找块石头,脱光了膀子谁都能干。

大熊决定出这个钱,那时候,他一年也就挣够磨这把刀的钱。他豁出去了。
刀师开始做准备工作。他告诉大熊不要着急,准备工作不算,仅仅磨刀就要三个月。三个月!这时间够我们把铁棒磨成针了。就在这时,刀师又变卦了,他说,用了好几天端详这把刀,得出结论:以他本人目前的能力和经验,没有把握完成磨好这把刀的托付。实在对不起,这个钱他不挣了。
但刀师没有撒手了事,他和大熊商量:能不能请他的师傅来看看。师傅如果愿意,肯定可以磨。他提出:由于这事责任在他,请师傅的费用由他负担。
大熊说:这位刀师是讲规则的人,刀在他手里他绝不随意示人。给谁看,让不让看,他一定事先征得你的同意,而且那人什么时间来,如何看的,讲了什么话,刀师都仔细地用笔记下来。最后还刀的时候,这个书面记录也会一并交给你,以兹查证。
师傅来了,看了刀之后,郑重地答应了磨刀的事。师傅说:这把刀自1630年制成至今共磨过四次。按照刀的生命,一共可以磨六次,他将磨的是第五次,前四次的磨刀师都是日本制刀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能作为第五位刀师,像四位前辈一样在这把刀身上留下自己的标记,很荣幸。磨这把刀,他不收费。
另外,师傅说:这次主要是修复刀身上的氧化层、污渍和残损,不会把刀口磨得太锋利。磨好之后,他会随刀奉上全部的护理用品,拜托用心保藏。
刀身上不多的铭文和标记,记载着这把刀的身世和历史。外行看来不明就里,而师傅这一级的刀师看,则就如考古学家拿着残破的龟板能讲出一个王朝的兴衰沉浮。这把刀是当年日本第一大武士柳生家族打制,至今已有370岁,在日本,它已是国宝级的一流古刀。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把黑乎乎的刀时,我曾说:也不知它杀没杀过人?大熊说:杀过。他指给我看刻在刀身上三个绿豆大的金色小字"二胴切"。二胴切就是两个人并排吊起来,一刀切断。这是当时武士刀的试验方法,也带点祭刀仪式的意思。两个鲜活的人,连骨头带肉齐刷刷地拦腰斩断。据说,被腰斩之后的上半截人,要很久才会死去。中国古代曾有腰斩的刑法,只施之于罪大恶极者。此酷刑要皇帝钦点才可以用。一个被腰斩为两半的犯人用手沾着身下的鲜血,在死前写下了三个"惨"字,让所有观斩的人一片骇然。清初的皇帝从此废除了这种酷刑。
二胴切还是客气的。书上记载,曾有武士人家初锻新刀,在房梁上并肩悬起一排活人,一挥之下,竟切了七个。于是那把刀被骄傲地凿上了"七胴切"的字样,是为刀中极品。
师傅问:"这把刀能不能卖给我?"他开了一个高价。
大熊说:不卖。他对我说:多少钱也不卖。
日本有一个刀剑宝藏协会,会员都是有钱的发烧友。最近这些年,他们开始在世界各地搜寻流失海外的武士刀,几乎都是二战时被军人们带出来的刀。那时的日本军队由于战争的急速扩充,军官只发军服和枪,军刀、望远镜都要自己掏钱装备。许多世家子弟就带着家庭留下来的战刀出征,既沾了祖先的余威,又有一点为战刀添彩的愿望。结果战败的是日本,腰间的佩刀作为武器和指挥权的象征解了下来,双手交出去,留在了战胜国。在中国,抗战胜利受降的日本军刀有30万把之多,相当一部分是这种武士家族的战刀。由于中国旋即陷入内战,与日本人没打到的地方,和自己人全打到了,这些军刀大多在战乱中散落民间。走到一些偏僻的乡间,偶尔会见到用破布缠着把子的东洋战刀倚在农家的柴扉上,干着所有切切剁剁的杂活。

在武士文化中,刀是武士最重要的身外之物,甚至已不是身外之物。一个坚忍的男人只有与它成为一体的时候,才是完整的武士。它既是武士摧锋破锐、陷阵杀敌的兵器,又是武士保全名誉、谢罪自杀的利刃。上阵它是武士的胆,武士战死后的灵魂又会附身在自己的刀上。意义如此,武士的后人们怎么可能让象征多少代大和武魂的战刀永远流离于海外呢。日本变身经济帝国重新崛起的时候,大量的企业家纷纷解囊捐助刀剑宝藏协会,派出专门人才前往当年的交战国细细搜寻,让武士刀悄悄回国。
师傅回购的提议被拒绝后,一点也没有懈怠磨刀的准备工作。磨这样的刀,不能借助任何电动工具,28道工序全部由师傅亲自动手。每一把刀的磨石都是专用,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至少一块以上的磨石,绝不能用另一把刀的磨石来替代。更绝的是,为了让磨石天衣无缝地适合这一把刀,师傅亲自动手,重新锻打了一把与要磨的刀钢质、工艺、形状近乎一样的新刀,用来做研磨磨石的坯刀。他要在这把坯刀上把磨石调到量身订制的弧度和硬度,才施用于要磨的那把刀。这把全新的坯刀,也将在磨刀全程结束后赠送给大熊。
这位刀师傅在今天的日本刀界,屈指可数,他打的刀,每一把都可以进入名刀的行列。更何况他为了求得与原刀一样的质量,要完全按照300年前的古法来磨,如果换算成金钱,已经不知几何。

在古代,每一把好刀的诞生都是刀师家族智慧、心血与体力的结晶。我们中国有句"百炼成钢"的老话,讲的就是让铁变成钢的过程。刀师先要用带风箱的焦炭炉把铁条烧至白中泛蓝的青色,就是成语中"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时候,铁会变得软绵绵的,然后拖出来打成薄薄的铁片,对折再烧,再打,如此像和面一样往复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在高温和重击过程中,铁中的杂质不断被去除,又在每一次锤打中加上只有刀师才晓得秘方的一些极细碎的粉末,折叠锻打使之均匀地渗进刀身里,专业名词叫渗碳,让那条铁变身成为既韧且硬的合金钢。
细细地看日本刀,从刀脊到刀口的那个斜面上,满是密密的像云彩、像海浪一样的花纹,隐约间还泛射出斑斓的五彩,那就是钢在不断的折叠与热处理中形成的。这刀身不是"一块"钢,而是上千层薄如蝉翼而又紧密咬合的钢片。这样的钢制"千层饼"无锋不挫,无坚不摧,又有极好的韧性,在格斗中打到火花四溅而不碎裂,又能化解敌人的力道而不会震伤武士的手腕。
师傅曾经提议,为了能更好地磨这把刀,希望把刀带回大坂的工作室。大坂是日本的制刀中心,这个要求似乎很合理,但大熊不敢答应。因为这刀只要出去,就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师傅仍然会尽心尽力地如期磨好,也绝不会因为刀在他手而再提买刀的事,胜之不武的事以师傅的名声是决不会做的。但说不定刀剑宝藏协会立刻就会参与进来。协会不缺义工,义工们会接二连三地自费飞到中国,找到你的家,恭敬地站在你门口,默默地等待,向或者晨起或者晚归的你鞠躬、递名片:拜托了,多关照。请你把刀卖给他,请你成全他的这个愿望。那将变成一场精神与礼貌耐力的马拉松。礼仪之邦的中国人迟早抹不开一张又一张不断变换的笑脸,屡试不爽,已经有好几把带着战死者灵魂的军刀就此回到日本。这种极度的谦恭,是一颗能几乎无限隐忍而又会随时爆发的强有力的心。在日本谁知这样的心有多少颗。
师傅用半年完成全部的准备工作,这刀才开始磨了。师傅再一次告诉他,磨好这把刀要三个月。
这仅仅是一把刀,仅仅是浩如烟海的日本历史遗物中极微小的一部分。但再微小也是历史,他们磨得很仔细,很认真。

这把刀让我们见识了在我们与日本的那一场战争结束60年之后,我们的敌人的后代是怎样对待那段历史,包括那历史中抖落的极小碎屑。
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的陈列室里,我见过另一把日本战刀,没有一个字的解说。那刀只是一把制式刀,下级军官用的,比不得大熊那片刀叶子来得珍贵。它的故事,是亲手接受捐赠的博物馆李正先生告诉我的。
那把刀曾是一位名叫沈荣棠的军人的战利品。沈荣棠浙江海宁人氏,是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预备2师6团2营迫击炮排中尉排长。1944年在攻克腾冲城的最后一次血战里,一个日军军官挥着这把刀跳出残破的掩体,抡了起来,沈荣棠排里有八名猝不及防的战士,就死在这把刀下。他端起冲锋枪朝这发疯的鬼子一阵狂扫,一直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战斗结束后,经团长方诚的特许,沈荣棠留下了这把带着他的八名弟兄血迹的军刀。战后,他回到浙江海宁,长跪在堂前,双手捧起这把日本军刀,献给母亲,当作抗战胜利的纪念。再后来,在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中,为了避免刀被当作反动派妄图变天的罪证抄走,老母亲把刀层层包裹之后投入了水井,临终前将这个秘密告诉了身边的亲人。1990年沈荣棠从台湾返乡探亲,得知军刀尚存,便委托义弟羊坚将刀捐赠给大陆相关机构。1994年羊坚先生从报纸上得知腾冲要建滇西抗战纪念馆,便与县里取得了联系。但腾冲政府无钱让他把刀送到云南。羊坚不忍,死于刀下的那八位烈士的墓地就在腾冲的"国殇墓园",它必须重归战场,去祭奠那些死去的英烈。于是他把刀捐给海宁市政协,海宁市政协再派人陪同他携刀赴腾捐赠。1994年6月4日,这把附着八名远征军英灵的日本军刀,几经沧桑回到腾冲。
都是日本人的刀,人家怎么对待都自有其道理。但与我们的漫不经心相比,那轻率就显得令人心惊。对中国人来说,这些刀几百年的历史和武士家族的显赫都与我们无关。它们首先是战利品,是一场死了三千多万国人的战争的见证!这场战争让一个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古老民族在亡国边缘苦战了整整八年。然而,对于胜利,我们忘了;对于耻辱,我们似乎也忘了。对于那些死去的英烈和渐渐老去的亲历者们,1945年的胜利是他们用命、用血换来的!

大熊的那把刀放在一个木制的盒子里,外面是一个蓝布套子,典型的日本式包装。大熊认真地保存着它,甚至不让一丝一毫的指纹和汗渍留在上面;"国殇墓园"的那把刀依然满面尘土无言地躺在陈列柜里。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刀的荣耀都早已不属于原来的主人,而是属于让它们寄身的这片土地。
这两把刀都事关一段历史的荣辱。
我们是在追溯60多年前的抗日英魂--远征军而进入这两把刀的故事的。沿着中国远征军败退、游击继而反攻的所有战场,我走访了许多的亲历者。几乎每到一地,人们都在说:你们来晚了,那些老兵都快死光了。你们要是早来十年……
十前年,我们还不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大规模、那么惨烈、那么英勇的反侵略之战。尚存的一些老兵声音喑哑地讲完几十年前曲折惨烈的经历,凄然地对我们说:那不是电视剧,不是小说啊!
历史的当事人一个一个地老去,我们的历史真的就快死无对证了!
我们总爱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可我们的这面镜子是毛玻璃做的。我们怎样才能把"以史为鉴"这个成语的真意讲给自己的孩子听呢?

那两把刀,在暗夜里锋芒毕露,那是历史的寒光。
死者代言人 发表于 2009-5-9 09:38


    恩我记得传统日本刀发展中还结合了东南亚刀具的一些形制 最后才发展成砍刺一体。
恩不知道我的看法 对不对。请指教。
秦国大将猛舔 发表于 2009-5-10 07:59

百人斩 似乎都是砍颈部的。一具尸体不够用吧。在颈椎骨头结合处下刀。对刀的损伤应该是不大的。
又是日本刀
鬼子刀最大的缺陷不是其他什么
而是难上手
把鬼子刀当砍刀试 乃就算是拿个国宝级的 也和废铁查不多
使用不当 保养不当 鬼子刀废了比什么都快
现在关于传统冷兵器的误解还很多。
日本刀的特点是利,但是与厚背刀交锋时易损
其实主流的中国刀不比日本刀厚多少,更不见得比日本刀重。
对比.jpg
楼上的这几把刀不错,给几张大图详细观观好不。
某年前 ,兵器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