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部队的攻击战斗(原文为S. L. A. Marshall 所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8:18:15


近日看到论坛上不少朋友在讨论朝鲜战争时期的武器,但是讨论之中不免有倾向观点存在,QBQ论坛上的海外网友也于近日写了篇关于中共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的读书笔记,但是未征得作者同意前,不能转载,因此我把作者其中一份参考资料节录贴出,供CD各位朋友阅读并在正确导向的基础上讨论。此资料是S.L.A.Marshall所写,這兩篇報告就是他在 1950 年 12 月到 1951 年 1 月間對新敵人的戰術分析。

-------------------------------诡异的分割线-------------------------------

7、重視手榴彈

在一個佈局良好的地區性戰鬥中,敵軍似乎時常喜歡以手榴彈兵為先鋒,有時候這些士兵除了手榴彈外並不攜帶其他任何武器。手榴彈會用綁在腰間的一個布袋裝著。他們大量使用手榴彈,當手榴彈耗盡時,我們士兵會看到他們似乎是空著手向我們陣線前進。在手榴彈攻擊時,極少有步槍火力的支援,但有一大堆衝鋒槍兵夾在手榴彈兵中前進。在更後方,有一到三挺機槍(但在攻擊連陣地時不會超過此數)掃射防禦陣地的高處和其他地區。就比例來看,我們最嚴重的傷亡看來是由準確的機槍火力造成的。在以步槍兵打頭陣的少數攻擊中,他們在接近手榴彈距離時會讓手榴彈兵快速地上前穿過步槍兵行伍,以便使用手榴彈。不是所有的手榴彈兵都有步槍,但是大部份步槍兵都帶了至少 5 枚小型木桿震撼式手榴彈(譯按:原文是 small potato-masher type concussion grenades)。(這些中共士兵都沒有刺刀)他們所有的近戰戰術似乎都在依賴使用手榴彈來迫使聯軍部隊退出陣地。

雖然中共士兵被教育說美軍士兵特別無法承受手榴彈攻擊,但實際上手榴彈攻擊對聯軍部隊的效果不彰。我們許多受到中共軍持續數小時手榴彈攻擊的兵士仍然對他們的手榴彈表示輕蔑。主要有兩個因素造成他們這種態度:

中共士兵投擲手榴彈不遠且不準確。
中共手榴彈本身殺傷力不強。
關於第一點,在仔細研究一堆手榴彈戰鬥的案例後似乎找不出特別的例外。中共士兵使用低手甩動的方式投擲手榴彈,在平地上最遠距離不會超過 20 至 25 碼,在陡峭的山坡向上投擲時距離更短。在一次山頭戰鬥中,我方部隊據守山頂,中共部隊在下方 20 碼處,他們的手榴彈兵花了一小時嘗試將手榴彈投過我們的壕壁,都沒有成功。在另外一次戰鬥中,我方有 7 個士兵緊圍著一個小土堆防守,在一個半小時內,中共軍於 15 碼的距離外對他們投了 50 到 60 顆手榴彈,其中 30 到 40 顆被我們的人踢掉或丟回去,剩下的在他們防禦位置中爆炸。這 7 個士兵個個都被手榴彈破片所傷,但都只是皮肉之傷,沒有人重傷或陣亡。在另一次排戰鬥中,有 30 人受到手榴彈破片的傷害,但沒有人嚴重到無法繼續進行戰鬥。因為中共手榴彈而受傷的案例在這些連中比比皆是,但是致命的案例少之又少。似乎只有當身體或頭部跟爆炸的手榴彈幾乎直接接觸時,才會引起重大傷害。我們部隊已經習於中共手榴彈的效果,也因此它們不會有損我們的士氣。

當在防禦中我方的手榴彈供應充足時,中共軍的手榴彈兵不是被消滅就是被擊退。不過在 Kunu-ri 的戰鬥中這很少發生。我們的士兵很少配備超過兩顆手榴彈,有些步兵根本沒有手榴彈。在許多案例中,戰鬥開始後要再補給(手榴彈)不是完全不可能就是極度困難。但是當手榴彈可以充分供應,而且防禦者能有效地使用時,都可以擋住敵人的攻擊。

8、中共軍手榴彈戰鬥的程度

保持手榴彈在交戰時供應無缺似乎是中共軍步兵系統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所有研究過的近接戰鬥案例中,除非是小群部隊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撞在一起,要不然都找不到中共戰鬥單位耗盡手榴彈的例子。另一方面,如果在毫無準備下做近距離接戰,他們似乎無法適切快速地使用這個非常有價值的近戰武器。

這裡有兩個例子,一個發生在第二十三步兵團第一營的夜間戰鬥中,另一發生在第九步兵團第二營的日間戰鬥中。第二十三團的這個部隊當時正在宿營,沒有佈置好防線。一大堆配備了手榴彈和步槍的敵兵滲透入它的營地,但是卻就地找掩護然後就不動作,並沒有趁機攻擊我方。當第一營組成散兵線並且使用手榴彈和步槍掃蕩整個營地的時候,這些滲透者仍然不動作,在這個戰鬥階段這些中共軍甚至連一顆手榴彈都沒有用上。在第二個例子裡,有約 120 名中共部隊在大白天走入第九步兵團 G 連據守的隘路中。這些中共士兵完全沒有使用身上的手榴彈,經過數分鐘的步槍交火後,他們或是被殺或是被俘。中共部隊在手榴彈戰鬥中只使用小型(木桿)震撼式手榴彈,即使他們有其他類型的手榴彈,也沒有被看到使用過。

10、中共軍武器的效果

在 Kunu-ri 戰鬥中,中共軍武器對上我方步兵的效果可以從傷亡率、對士氣的 影響、以及對陣地的壓制來衡量。它們的效率評估如下:

輕機槍
迫擊砲(通常 60mm)
手榴彈
衝鋒槍(通常是湯姆生衝鋒槍)
步槍
中共軍的機槍火力一直很準確並且很持續。他們會持續發射機槍直到被摧毀,也會利用掩護把機槍盡量往前推進到近距離。他們似乎沒有很多輕機槍;在攻擊一個連陣地的時候幾乎沒有使用超過兩挺機槍的例子。它們的戰術目的似乎是在提供壓制防禦者的火力。

在一般狀況下,迫擊砲並沒有集中使用。在某些特例中,兩或三門迫擊砲會集中火力來使用。通常中共部隊只使用一門迫擊砲,而且是在攻擊已經開始一陣子後。迫擊砲火分兩類:一是一般區域性的壓制,一是集中在主要設施,例如防禦的機槍、迫擊砲陣地、指揮所、以及補給點。他們的區域壓制火力並不猛烈,我方部隊也並不太在意。但在集中射擊方面,他們的迫擊砲火都能很快而準確地命中特定目標,這似乎意味著他們發展出了能夠在戰鬥中做快速三角定位的方法,但也有可能是他們已經在周遭潛伏一段時間並且測好距離,所以在戰鬥時可以很快地根據火光來定位。

在步槍火力方面,他們的衝鋒槍火力不論是在日間或夜間戰鬥中都不是十分準確,而且他們常常在過遠的距離就開始使用衝鋒槍。但是,中共部隊擁有許多湯姆生衝鋒槍,這可以從 Kunu-ri 戰鬥的報告和從他們的死者和俘虜身上蒐集到的數目看出。

中共部隊在 Kunu-ri 戰鬥中僅使用少數火箭筒,但是目標通常不是步兵陣地, 而是支援的裝甲單位。在這些少數的例子中,他們接近到極近的距離(20-40碼 )來攻擊我方坦克,而他們的瞄準非常準確。而在我方的坦克能在比較遠的距離和這些反裝甲單位交火的情形下,他們通常會退卻逃跑。至於 FA 是否能有同樣的效果則不確定,沒有任何 FA 近接戰鬥的例子可供分析,不過由於雙方通常都太接近,FA 恐怕也無法發揮功效。

14、節約的問題

在作戰中,特別是在夜間,要如何重裝卡賓槍彈匣與 M1 步槍彈夾是個蠻嚴重的問題。大部份步兵連在開始接戰的階段,即使沒有多少目標,仍然會有過度消耗自動武器彈藥的情況。但另一方面,各連卻都能小心節省使用手榴彈,可能是因為手榴彈本來就短缺。不過有些步兵連還是能夠維持控制士兵的步槍火力,直到有良好目標出現為止。一般情況下,在山頭的戰鬥中,當中共部隊逼近後,自動武器對付敵人散兵幾乎沒有什麼效果。中共士兵會利用岩石和突出的岩架做掩護,我方部隊必須冒著身影在天空背景透光的危險才能對他們射擊。但儘管如此,在許多例子中,白朗寧自動步槍有效的使用在是防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敵人逼近並採取掩護後,手榴彈成為近接防禦戰鬥中最有價值的武器。但是由於手榴彈的短缺,只能使用自動火力來對付近距離目標,不但沒有效果,更進一步耗費了彈藥。作戰狀況主要就是這樣,當傷亡增加後,持續抵抗的可能性也漸漸減低。

幾乎所有的陣地在交戰還不到三分之二的時候就已經用完手榴彈了。在第九步兵團 B 連戰鬥快要結束的時候,連長帶著一個排的部份士兵,在晨光中站起來用石塊和 C 口糧罐頭向中共部隊投擲,以讓其餘部隊可以撤退。這些投擲手死了 5 名,傷了 2 名,可見當時情況的危急。

在另外 4 個戰鬥中,當彈藥耗盡時,我方士兵用上拳頭和槍托來對付逼近的中 共部隊。中共士兵在這種型態的戰鬥中表現並不佳。

近日看到论坛上不少朋友在讨论朝鲜战争时期的武器,但是讨论之中不免有倾向观点存在,QBQ论坛上的海外网友也于近日写了篇关于中共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的读书笔记,但是未征得作者同意前,不能转载,因此我把作者其中一份参考资料节录贴出,供CD各位朋友阅读并在正确导向的基础上讨论。此资料是S.L.A.Marshall所写,這兩篇報告就是他在 1950 年 12 月到 1951 年 1 月間對新敵人的戰術分析。

-------------------------------诡异的分割线-------------------------------

7、重視手榴彈

在一個佈局良好的地區性戰鬥中,敵軍似乎時常喜歡以手榴彈兵為先鋒,有時候這些士兵除了手榴彈外並不攜帶其他任何武器。手榴彈會用綁在腰間的一個布袋裝著。他們大量使用手榴彈,當手榴彈耗盡時,我們士兵會看到他們似乎是空著手向我們陣線前進。在手榴彈攻擊時,極少有步槍火力的支援,但有一大堆衝鋒槍兵夾在手榴彈兵中前進。在更後方,有一到三挺機槍(但在攻擊連陣地時不會超過此數)掃射防禦陣地的高處和其他地區。就比例來看,我們最嚴重的傷亡看來是由準確的機槍火力造成的。在以步槍兵打頭陣的少數攻擊中,他們在接近手榴彈距離時會讓手榴彈兵快速地上前穿過步槍兵行伍,以便使用手榴彈。不是所有的手榴彈兵都有步槍,但是大部份步槍兵都帶了至少 5 枚小型木桿震撼式手榴彈(譯按:原文是 small potato-masher type concussion grenades)。(這些中共士兵都沒有刺刀)他們所有的近戰戰術似乎都在依賴使用手榴彈來迫使聯軍部隊退出陣地。

雖然中共士兵被教育說美軍士兵特別無法承受手榴彈攻擊,但實際上手榴彈攻擊對聯軍部隊的效果不彰。我們許多受到中共軍持續數小時手榴彈攻擊的兵士仍然對他們的手榴彈表示輕蔑。主要有兩個因素造成他們這種態度:

中共士兵投擲手榴彈不遠且不準確。
中共手榴彈本身殺傷力不強。
關於第一點,在仔細研究一堆手榴彈戰鬥的案例後似乎找不出特別的例外。中共士兵使用低手甩動的方式投擲手榴彈,在平地上最遠距離不會超過 20 至 25 碼,在陡峭的山坡向上投擲時距離更短。在一次山頭戰鬥中,我方部隊據守山頂,中共部隊在下方 20 碼處,他們的手榴彈兵花了一小時嘗試將手榴彈投過我們的壕壁,都沒有成功。在另外一次戰鬥中,我方有 7 個士兵緊圍著一個小土堆防守,在一個半小時內,中共軍於 15 碼的距離外對他們投了 50 到 60 顆手榴彈,其中 30 到 40 顆被我們的人踢掉或丟回去,剩下的在他們防禦位置中爆炸。這 7 個士兵個個都被手榴彈破片所傷,但都只是皮肉之傷,沒有人重傷或陣亡。在另一次排戰鬥中,有 30 人受到手榴彈破片的傷害,但沒有人嚴重到無法繼續進行戰鬥。因為中共手榴彈而受傷的案例在這些連中比比皆是,但是致命的案例少之又少。似乎只有當身體或頭部跟爆炸的手榴彈幾乎直接接觸時,才會引起重大傷害。我們部隊已經習於中共手榴彈的效果,也因此它們不會有損我們的士氣。

當在防禦中我方的手榴彈供應充足時,中共軍的手榴彈兵不是被消滅就是被擊退。不過在 Kunu-ri 的戰鬥中這很少發生。我們的士兵很少配備超過兩顆手榴彈,有些步兵根本沒有手榴彈。在許多案例中,戰鬥開始後要再補給(手榴彈)不是完全不可能就是極度困難。但是當手榴彈可以充分供應,而且防禦者能有效地使用時,都可以擋住敵人的攻擊。

8、中共軍手榴彈戰鬥的程度

保持手榴彈在交戰時供應無缺似乎是中共軍步兵系統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所有研究過的近接戰鬥案例中,除非是小群部隊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撞在一起,要不然都找不到中共戰鬥單位耗盡手榴彈的例子。另一方面,如果在毫無準備下做近距離接戰,他們似乎無法適切快速地使用這個非常有價值的近戰武器。

這裡有兩個例子,一個發生在第二十三步兵團第一營的夜間戰鬥中,另一發生在第九步兵團第二營的日間戰鬥中。第二十三團的這個部隊當時正在宿營,沒有佈置好防線。一大堆配備了手榴彈和步槍的敵兵滲透入它的營地,但是卻就地找掩護然後就不動作,並沒有趁機攻擊我方。當第一營組成散兵線並且使用手榴彈和步槍掃蕩整個營地的時候,這些滲透者仍然不動作,在這個戰鬥階段這些中共軍甚至連一顆手榴彈都沒有用上。在第二個例子裡,有約 120 名中共部隊在大白天走入第九步兵團 G 連據守的隘路中。這些中共士兵完全沒有使用身上的手榴彈,經過數分鐘的步槍交火後,他們或是被殺或是被俘。中共部隊在手榴彈戰鬥中只使用小型(木桿)震撼式手榴彈,即使他們有其他類型的手榴彈,也沒有被看到使用過。

10、中共軍武器的效果

在 Kunu-ri 戰鬥中,中共軍武器對上我方步兵的效果可以從傷亡率、對士氣的 影響、以及對陣地的壓制來衡量。它們的效率評估如下:

輕機槍
迫擊砲(通常 60mm)
手榴彈
衝鋒槍(通常是湯姆生衝鋒槍)
步槍
中共軍的機槍火力一直很準確並且很持續。他們會持續發射機槍直到被摧毀,也會利用掩護把機槍盡量往前推進到近距離。他們似乎沒有很多輕機槍;在攻擊一個連陣地的時候幾乎沒有使用超過兩挺機槍的例子。它們的戰術目的似乎是在提供壓制防禦者的火力。

在一般狀況下,迫擊砲並沒有集中使用。在某些特例中,兩或三門迫擊砲會集中火力來使用。通常中共部隊只使用一門迫擊砲,而且是在攻擊已經開始一陣子後。迫擊砲火分兩類:一是一般區域性的壓制,一是集中在主要設施,例如防禦的機槍、迫擊砲陣地、指揮所、以及補給點。他們的區域壓制火力並不猛烈,我方部隊也並不太在意。但在集中射擊方面,他們的迫擊砲火都能很快而準確地命中特定目標,這似乎意味著他們發展出了能夠在戰鬥中做快速三角定位的方法,但也有可能是他們已經在周遭潛伏一段時間並且測好距離,所以在戰鬥時可以很快地根據火光來定位。

在步槍火力方面,他們的衝鋒槍火力不論是在日間或夜間戰鬥中都不是十分準確,而且他們常常在過遠的距離就開始使用衝鋒槍。但是,中共部隊擁有許多湯姆生衝鋒槍,這可以從 Kunu-ri 戰鬥的報告和從他們的死者和俘虜身上蒐集到的數目看出。

中共部隊在 Kunu-ri 戰鬥中僅使用少數火箭筒,但是目標通常不是步兵陣地, 而是支援的裝甲單位。在這些少數的例子中,他們接近到極近的距離(20-40碼 )來攻擊我方坦克,而他們的瞄準非常準確。而在我方的坦克能在比較遠的距離和這些反裝甲單位交火的情形下,他們通常會退卻逃跑。至於 FA 是否能有同樣的效果則不確定,沒有任何 FA 近接戰鬥的例子可供分析,不過由於雙方通常都太接近,FA 恐怕也無法發揮功效。

14、節約的問題

在作戰中,特別是在夜間,要如何重裝卡賓槍彈匣與 M1 步槍彈夾是個蠻嚴重的問題。大部份步兵連在開始接戰的階段,即使沒有多少目標,仍然會有過度消耗自動武器彈藥的情況。但另一方面,各連卻都能小心節省使用手榴彈,可能是因為手榴彈本來就短缺。不過有些步兵連還是能夠維持控制士兵的步槍火力,直到有良好目標出現為止。一般情況下,在山頭的戰鬥中,當中共部隊逼近後,自動武器對付敵人散兵幾乎沒有什麼效果。中共士兵會利用岩石和突出的岩架做掩護,我方部隊必須冒著身影在天空背景透光的危險才能對他們射擊。但儘管如此,在許多例子中,白朗寧自動步槍有效的使用在是防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敵人逼近並採取掩護後,手榴彈成為近接防禦戰鬥中最有價值的武器。但是由於手榴彈的短缺,只能使用自動火力來對付近距離目標,不但沒有效果,更進一步耗費了彈藥。作戰狀況主要就是這樣,當傷亡增加後,持續抵抗的可能性也漸漸減低。

幾乎所有的陣地在交戰還不到三分之二的時候就已經用完手榴彈了。在第九步兵團 B 連戰鬥快要結束的時候,連長帶著一個排的部份士兵,在晨光中站起來用石塊和 C 口糧罐頭向中共部隊投擲,以讓其餘部隊可以撤退。這些投擲手死了 5 名,傷了 2 名,可見當時情況的危急。

在另外 4 個戰鬥中,當彈藥耗盡時,我方士兵用上拳頭和槍托來對付逼近的中 共部隊。中共士兵在這種型態的戰鬥中表現並不佳。
不错,学习了。这样的文章比较难得。
从这份报告看,感觉当时的中国军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跟中方记录中的差不多.第一就是武器差距太大,第二是人员营养和体能不足.肉搏战和手榴弹的投掷问题都体现了这一点.第三是通讯不畅.这从二十三团的那个营夜间战斗可以看出来.中方部队一直没有动作,应该是没有收到上级命令,可能是要配合兄弟部队进攻,但是因为通讯上的原因而没收到进攻信号.第四是战术思想上的习惯和不适应,当时还没有认识到美军和美械军之间的差别.虽然美军和美械军之间只有一字之差,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却是天壤之别.像报告里说的那种密集手榴弹攻击,要是放在国内战争和抗战时代,大部分敌军即便不被炸死,也会被摧毁战斗意志造成崩溃.但是美军的战斗意志水平要远超国民党军和日军.
最后的一点就是,可以看出来当时的部队的确都是老兵油子居多,这从机枪迫击炮和火箭筒的准确性上可以体现出来.
读大学时在图书馆看过一个美国人写的《朝鲜战争》好像是上下两册,书很老啦,里面有很多类似于楼主这样的战斗细节的描写和分析,我对里面对中共的迫击炮和手榴弹也做了类似的记录,给我的感觉是中国军人的战斗环境非常恶劣,精神非常顽强,伤亡非常大,以那样的装备能和美国人战斗取得三八线的对峙我认为非常值得尊重。外公去过朝鲜,但是我没见过他,也无法询问当时的战斗故事,倒是一件憾事。
似乎是有年头的文章了

日本出的那本《朝鲜战争》里好像也录有这段
不错文献资料。
很早就看过,不过作者描述的战例都是成功的,其实也有很多不成功,被手榴弹有效攻击突破阵地的。总的来说tg那时候连营级仓促进攻,只能是若干迫击炮+机枪+手榴弹的攻击
在另外 4 個戰鬥中,當彈藥耗盡時,我方士兵用上拳頭和槍托來對付逼近的中 共部隊。中共士兵在這種型態的戰鬥中表現並不佳。

近身肉搏面对人高马大的美军的话PLA确实占不到便宜,就如二战时日军也是如此。
好·东西,记得图书馆里貌似见过此书,破旧不已啊,当时看了很久。
不错;........
这文章网上很早就有了

肉搏我们的确是打不过美帝
这文章网上很早就有了

肉搏我们的确是打不过美帝
一直很想问,抗日战争的时候八路就有瓜式手榴弹,为什么到后来反而不见了?
这不仅体现了武器装备的差距,更是作战思想、战术水平的差距。
我们在战术方面需要向美军学习还很多,现在也是如此。
这么喜欢扔手榴弹,为什么至今都没有大规模装备榴弹发射器呢?
这个文章还提到了在寒冷的情况下,无论哪一方的枪支都不太好用,要打几枪,让枪管热一热,才好进行连续发射。

使用冲锋枪距离过远,也许当时志愿军对于冲锋枪的性能还不特别了解吧。
训练不足,方法不科学。
黄金双抢 发表于 2009-5-5 14:58
那是没炮给逼的
zwgzwg12 发表于 2009-5-5 21:30


TG超喜欢掷弹筒,后来还搞了三无发射器。榴弹发射器不是说变态到班了么
手榴弹=人力迫击炮,占据人数优势而重火力匮乏的志愿军当然会倚重这个东西。

说到威力,似乎有记载抗战时手榴弹质量低下,常常炸成两瓣(也就是没有形成足量的杀伤弹片),恐怕在五十年代早期也没有多大改观,所以会有文中所说的炸不死人的情况。
我记得有美国将军回忆说,中共手榴弹的威力不及美军一半,弹片也少得可怜。
极乐鸟 发表于 2009-5-5 22:24
进攻型手榴弹和防御型手雷的杀伤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手榴弹突击战术应该是解放战争中广泛使用的吧。对付训练水平不高、士气地下、士兵身体素质和战地医疗都不好的国民党军相当有效。国民党军有大量壮丁,碰到大量投掷的手榴弹,其硝烟火焰和震撼效果应该会很容易让国民党军慌乱起来。
山人256 发表于 2009-5-5 10:59
   
      一方面强调中共在近战中大量使用手榴弹,但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又一再强调己方对手榴弹的作用重视不够,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这种报告也叫难得?
    按理说,这种自相矛盾也不难理解,作者既不想长敌人的威风灭自己的锐气,又不能对敌人战术上的成功给己方带来的极大损失视而不见,所以,在有关敌人的内容上加些了必要的修饰,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可惜,这样的文章,大师以为难得,我只微微一笑。   
    至于文中说的手榴弹投掷距离和准确性的说法,个人认为倒不都是捏造,没在北方待过的朋友可能没有体会,冰天雪地里被冻僵的手指,能抓紧手榴弹就不错了,这种情况下做投掷的动作肯定要变形,投掷距离和准确性也必然要下降,另外也许还得再加上缺衣少粮和长时间长距离的穿插导致的精疲力尽。当然了,这些情况都被作者有意或者无意中的忽略了。
    也同时让50年后的某些理论大师忽略了。
   上帝啊,愿志愿军和大师的灵魂都早日安息吧。

   
      一方面强调中共在近战中大量使用手榴弹,但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又一再强调己方对手榴弹的作用重视不够,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这种报告也叫难得?
    按理说,这种自相矛盾也不难理解,作者既不想长 ...
fan323 发表于 2009-5-6 00:21


你先把文章中作者对中共军队手榴弹使用效果和美军部队对手榴弹使用效果的评论都读透再来发表你的高论吧~~

你大概把作者提到的2个观点给选择性无视掉了吧:1.中共士兵投擲手榴彈不遠且不準確。
2.中共手榴彈本身殺傷力不強。
   
      一方面强调中共在近战中大量使用手榴弹,但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又一再强调己方对手榴弹的作用重视不够,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这种报告也叫难得?
    按理说,这种自相矛盾也不难理解,作者既不想长 ...
fan323 发表于 2009-5-6 00:21


你先把文章中作者对中共军队手榴弹使用效果和美军部队对手榴弹使用效果的评论都读透再来发表你的高论吧~~

你大概把作者提到的2个观点给选择性无视掉了吧:1.中共士兵投擲手榴彈不遠且不準確。
2.中共手榴彈本身殺傷力不強。
oxo_6 发表于 2009-5-5 14:27
抗战时的瓜式手榴弹是从鬼子手里缴来的.鬼子打跑了,自然也就缴不来瓜式手榴弹了.至于为什么没法自己造,我觉得还是因为瓜式手榴弹的加工工艺对中国的兵工厂来说太复杂,无法大量生产.当然解放后还搞了一大堆木柄手榴弹就是老将军们思想僵化了.
至于文中说的手榴弹投掷距离和准确性的说法,个人认为倒不都是捏造,没在北方待过的朋友可能没有体会,冰天雪地里被冻僵的手指,能抓紧手榴弹就不错了,这种情况下做投掷的动作肯定要变形,投掷距离和准确性也必然要下降,另外也许还得再加上缺衣少粮和长时间长距离的穿插导致的精疲力尽。当然了,这些情况都被作者有意或者无意中的忽略了。
    也同时让50年后的某些理论大师忽略了。
   上帝啊,愿志愿军和大师的灵魂都早日安息吧。
猫咪爱用hkp7 发表于 2009-5-6 00:37

我上面说了,不远和不准是有客观因素的,朝鲜最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40多度,志愿军又没有霉菌制式的手套,初期的入朝志愿军连象样的冬装都没有,这样的严寒下,人走路都困难,用冻僵的手去投掷手榴弹就更加困难,这点上任何人不能无视,作者作为敌人可以无视,但你不能因为翻译或者转载了翻译的文章,就照盘接受对客观因素无视的结论。
第二,尽管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导致了投弹手的动作变形,效率降低,但是,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中共的手榴弹杀伤效果差,又一再的反复的强调己方对手榴弹的作用严重低估,这你怎么解释?
如果象作者说的,既然这种战术是垃圾,那为什么作者一二在在二三的发牢骚,说自己(美军)如何不重视手榴弹的作用,如何难以补给?这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垃圾,既然毫无作用,毫无杀伤力,扔掉算了,干吗还“手榴弹携带的太少,一般不带超过两棵”“战斗进行到2/3手榴弹就用完了”,干吗还要再报告里提及这种对美军毫无杀伤力的战术,发这些牢骚干吗?
这只能证明,作者是在有意贬低或者削弱中国手榴弹近战战术的效果,而事实正好相反,这种战术对美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而作者不愿承认罢了。
个人提2点,对方能提出的战例基本都是美军获胜或者美军成功撤出的例子,这本身是没问题的,被手榴弹端了饺子灭了全阵地的,你叫他到哪去采访?但是我们读者就不能不注意这1点
还有第2点,关于木柄手榴弹的保存
这个几年前在新闻说瓜式大量装备的时候就说了,瓜式确实破片多威力大,扔得远,但是有个致命弱点
就是在仰攻作战的时候,容易丢出去滚回来。。。。。。而木柄的就没这问题
考虑到手榴弹是我方的攻击主要手段,这反而说明了解放后的老头们的思路很对,没盲目追求瓜式手雷,看得很清楚
至于文中说的手榴弹投掷距离和准确性的说法,个人认为倒不都是捏造,没在北方待过的朋友可能没有体会,冰天雪地里被冻僵的手指,能抓紧手榴弹就不错了,这种情况下做投掷的动作肯定要变形,投掷距离和准确性也必然要下降,另外也许还得再加上缺衣少粮和长时间长距离的穿插导致的精疲力尽。当然了,这些情况都被作者有意或者无意中的忽略了。
        我怎么看都是说的第一点,而对第二点好像并没有涉及。

        看来我既近视又文盲,惭愧了!
        不过,回想20多年前学习弹药课时,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明弹药杀伤力的重要性:当年对印作战,某印军俘虏感激地说,中国人真仁慈啊!中国人的炮弹(大概是迫击炮弹)在我身边不到一米的地方爆炸,我居然都没什么事儿!
dark111111 发表于 2009-5-6 06:29
“滚回来”是需要时间的,就像木柄手榴弹可能被敌人扔回来一样。
制造难度才是最主要的问题,使用中的所谓“利弊”分析,很多时候都是掩饰自己其他“能力”的借口。就象以前很多父母教育子女“彩电费眼睛,不如黑白好”一样。
haiboisbest 发表于 2009-5-6 00:53
是自己造的,而且头部是锥形,不拉弦磕一下就能仍,具体叫什么名字忘了。当时地下兵工厂能生产好几种手榴弹,只要有介绍地下兵工厂的就必然会提到。
fan323 发表于 2009-5-6 01:30
红字部分跟文中提到的扔不远不准有矛盾么?你是在给人家找理论支持吧
看看苏制F-1手榴弹的破片就知道,国产一炸两瓣的木柄手榴弹杀伤威力多小了...........
补充一下QBQ原贴里的内容,有可能引起政治讨论的内容,恕我删除:

接“7、重視手榴彈”一节:


這裡Marshall生動的描述了幾件事

1.      志願軍攻擊時,並不是每個士兵都有槍枝。而是以手榴彈兵為前導。有時夾了衝鋒槍兵。

2.      聯軍對志願軍所用的手榴彈並不懼怕。因為殺傷力有限,而且投擲距離短,不超過20-25碼。

3.      雖然志願軍逼近做近戰,但是裝備裡沒有刺刀。




志願軍使用的手榴彈,最可能的是沿襲抗戰時所用的手榴彈。依照「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 」中國使用的手榴彈是仿造德國的1924式木柄手榴彈。但是因材料缺乏,抗戰時火藥是把TNT與硝酸鉀混合,裝藥量降低,鋼皮彈殼改成鑄鐵。在內戰時期由44廠出了36年式增大破片效果;80工廠在1949年出了38年式,木柄減短。如果聯軍認為志願軍使用的手榴彈威力過低,抗戰及內戰時使用的手榴彈大概也好不到那裏。




攻擊的前波,是以榴彈兵為主,常常沒有槍。這與軍閥時代幾個兵一支槍一樣。難怪認為志願軍會使用人海戰術。

........
2. 行進射擊制壓聯軍效果不佳。




不論是跑是走,他們幾乎總是一成不變地在行進中射擊。這是他們火力交鋒開始的特色,而且經常發生在開始用機槍和迫擊砲轟擊之前。不過,這種行進中射擊的方法不但錯誤而且沒有什麼效果。我們的士兵很少因此傷亡,並且眾口一聲地說,這種方法不會影響到士氣,更不會把我方士兵壓制到無法還擊。中共軍使用這種前進方式的戰術目標似乎是想要接近到近戰距離,然後在位於 50 到 800 碼不等距離外的機槍和迫擊砲壓制防禦者的同時,迫近到能使用手榴彈的近距離。在美軍陣線火力因彈藥耗盡而減弱前,這些攻擊波似乎從來不曾嘗試過要真正逼近。事實上,找不到有任何一個敵人的攻擊部隊直接全面突擊消滅我們排級以上的部隊,使得倖存者落荒而逃的例子。他們並不是靠無比的勇氣、狂熱、或是快速集中的兵力來攻陷陣地。他們是靠逐步增加兵力和火力對陣地擠迫,並且耐心地等候,當防禦者武器人員彈藥耗盡時會自然瓦解。




衝鋒槍的使用,在100米以外效果遞減,其實行進中射擊制壓聯軍火力的效果並不好,加上對聯軍陣地的攻擊以榴彈兵為主,必須接近到20碼以內,這也會造成相當的傷亡。
在步槍火力方面,他們的衝鋒槍火力不論是在日間或夜間戰鬥中都不是十分準確,而且他們常常在過遠的距離就開始使用衝鋒槍。但是,中共部隊擁有許多湯姆生衝鋒槍,這可以從 Kunu-ri 戰鬥的報告和從他們的死者和俘虜身上蒐集到的數目看出。

延續了抗戰時的輕機槍傳統,輕機槍仍是最有效的武器。火砲基本上是缺乏,只有迫擊砲。比起北韓部隊,1950夏天開始南侵時有150輛T34戰車,志願軍完全是輕步兵的裝備,比起抗戰開始時的軍備,主要是多了衝鋒槍。




重機槍也是存在的,聯軍也繳獲不少(見兵器章)。抗戰時重機槍(與迫擊砲)是長距離的有效打擊兵器,戰損很高。在韓戰初次接戰時聯軍沒有提到重機槍的使用,讓人疑惑。不過也有可能在初次接戰時的志願軍部隊重機槍裝備很少。




4. 鐵絲網等阻礙物有效的遲緩了志願軍的攻擊速度




聯軍注意到鐵絲網等陣地阻礙物對志願軍相當有效。志願軍會停下來,由鐵絲網下爬過!! (受過軍訓的人還記得單兵攻擊陣地戰吧?)聯軍可能沒想到,志願軍連鉗子等破壞鐵絲網的工具都沒有。只好由下面鑽過去了。




其實筆者自己在1975年的成功嶺暑訓與1980左右受入伍軍訓時,攻擊陣地也是由鐵絲網下面爬過去,並沒有破壞鐵絲網。是否一向就是如此?鉗子等工具對美軍是常有的工具,但是在連基本輕兵器的裝備都不全的中國軍隊裏(由抗戰前到韓戰,甚至以後),沒有破壞工具時,唯一持續攻擊的方法只有避開障礙物,由鐵絲網下方匍匐前進了。

陸戰第一師將擁有的少量鐵絲網都盡可能地用來佈置在各防禦陣地上。蛇籠和雙層鐵絲網被佈置來阻斷可能用作接近路徑的山溝,另外在某些地方用灌木堆和有刺植物補強,不過由於這一區樹木不多,能用的材料有限。

絆腳線被佈置在防禦陣線的前面,當可以弄得到警告焰火時,它們也都被用上。

連級的作戰(分析)提供了中共軍對於這些鐵絲網障礙極度反應的良好觀察,他們似乎對於要克服這些防禦鐵絲網完全不太熱中。即使碰到的是拉在離地面 18 英吋的絆腳線,他們仍然會停下並嘗試從其下爬過。這種反應並非個人單兵,而是全面性的。同樣地,他們會嘗試要從蛇籠或雙層鐵絲網下爬過,而非先排除這些障礙。一名中尉的意見:「看起來他們好像對鐵絲網有種迷信似的恐懼,它每次都會把他們擋下來。」

5. 夜間作戰與照明




志願軍的攻擊偏好夜間,大概是更容易接近到投擲手榴彈的距離吧。一旦聯軍發射照明彈,志願軍的行蹤畢露,攻擊常因此而停滯。志願軍的戰法相當有技巧。但是聯軍施放照明彈時,依靠黑夜迫近的方法效果大失,攻擊也因此遲滯了。




在這次作戰中,相當少有機會能研究當中共軍進行夜間攻擊時,從後方使用照明方法暴露其身影的效果。迫擊砲本來有充分供應的砲彈來測試這種技巧,不幸的是照明彈都是屬於 1944 年生產的同一批有缺陷的彈藥,極度的酷寒也可能是造成啞彈的因素之一。平均說來,每四發照明彈中只有一發能燃燒。另一方面,中共軍的照明彈的光線要比我們的白得多,時間也短得多,卻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的燃燒率。

由於這些原因,再加上士兵都以為中共軍的照明彈是我們自己的近發彈,在下碣隅里地區很快地就有命令停止發射照明彈(譯按:原因應該是認為自己的照明彈效果不彰,反而暴露自己陣地)。不過,在少數使用照明彈,並且成功燃燒的例子中,明亮的光線對中共軍有遲滯的效果。




6. 嚴寒下的影響

朝鮮半島冬季的嚴寒,對禦寒裝備(相對)良好的聯軍都有很不利的影響,對志願軍而言,天候造成的人員損失應該是相當的高。Marshall提到聯軍看到不少被凍斃的志願軍。




在聯軍的輕兵器中,M1加藍德還是最好最不故障的。M1卡賓相對制止力與可靠度都差一截,聯軍士兵一有機會就把卡賓換成加藍德。(儘管加藍德重多了,又長,攜帶不便,但保命要緊哪)




志願軍的湯姆森衝鋒槍是否在嚴寒下故障就沒有資料了。輕機槍發射數發熱起來後就應該沒問題了。




至於栓動步槍如中正式,應該不受嚴寒的影響,除非擊針上的潤滑油被凍住,阻礙擊針正常前進打擊底火。

在零下的低溫中,M1 步槍、機槍、以及 75mm 無後座力砲的的性能表現仍然十分耐用良好。

陸戰第一師各營對於後者都十分讚揚。他們認為在山頂的戰鬥中無後座力砲是「不可或缺的」,士兵並不因為它「可能暴露己身位置」而不願用它,所有人的報告都認為它是非常有價值的戰鬥武器,特別是在對付敵軍工事的時候;士兵們也對它特別鍾愛。當用來對付掩體和其他砲位時,它的有效距離長達 1,200 碼。對它一致的看法是:「我們需要更多這種武器」。

在零下低溫的戰鬥中,105mm 榴彈砲在發射後有時會花上兩分鐘才能完成復進的程序,因此顯著地影響了發射速度。

有關白朗寧自動步槍的報告明顯地好壞不一,有可能是由於在寒冷狀況下保養方法上的差異所引起的。陸戰第一團下的各營不使用擦槍油,用汽油洗槍已去除任何殘留的油漬,並且不時地開上幾槍以保持武器溫暖,他們沒有任何問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在同一團下的連,仍然使用薄薄的一層擦槍油,也不定時開槍保暖,但他們的武器卻也毫無問題。陸戰第七團 F 連的白朗寧自動步槍在持續戰鬥中夜復一夜地故障失效,但到了白天檢查時卻又找不出問題所在,小心地保養也毫無幫助。其他單位也報告有相同的經驗。不過,白朗寧自動步槍的操作性能平均說來仍然良好,而且使用它的士兵通常對它都有信心。在酷寒下性能上以及保養方法上的差異(在陸戰第一師及第二步兵師中都一樣)應該顯示了需要對這武器進一步地測試與實驗,以找出可能最佳的解決之道。

陸戰第一師的指揮官及士兵們對卡賓槍沒有多少信心。一般的看法是當卡賓槍被改良成全自動時,反而變得「太嬌貴」。陸戰第一師各步兵連中最好的記錄是大約有 30% 的卡賓槍會故障。當士兵們有機會弄到 M1 半自動步槍時,他們會把卡賓槍盡快丟棄。也有人抱怨卡賓槍缺乏「制止力」。一些排長和班長談到曾經在不到 50 英尺的距離打中中共士兵兩三槍,看到他咬牙皺眉,卻仍能繼續逼近來。




陸戰第一團也用汽油來洗機槍。機槍的潤滑油在酷寒下會變得非常黏滯,直到變暖前會讓槍機動作變慢。不論周圍狀況如何,重機槍每 20 至 30 分鐘就得發射一陣,以保證能夠運作。在這武器中的抗凍劑可以承受大約零下 30 度的溫度,但是它只保護了槍管,槍管延伸部、槍機、以及緩衝組件都沒有保護。金屬部份會結霜,會把整支槍凍得結結實實;因此定時地開上幾槍是必需的。




討論:

志願軍在武器及補給的限制下,的確是小米加步槍的輕裝師。在朝鮮戰場的嚴冬之下還能有如此戰績,付出的代價的確高昂。




所用裝具比起抗戰時期的裝備,基本上是一樣的。唯一明顯的差異是衝鋒槍的大量使用。攻擊時手榴彈兵的迫近敵陣一定是犧牲很大。而手榴彈的效力不足,更會造成攻擊的無效。這些在抗戰的戰鬥中,筆者倒沒有看到相關的資料。


聯軍提到,志願軍一個團是3000人,輕武器大概是1000-1300件。在另一本書裡,志願軍編制是一團三步兵營(還有其他單位),一營三步兵連,一連三步排,一排三班,一班是正副班長再加12-16班兵。也就是一團有81步兵班,人數也就是1200左右。每一班在抗戰時的配備應有輕機槍一挺。考慮到輕步兵全靠人及牲畜來搬運一切物品,像重機槍連,迫砲連,可能就沒什麼步槍了。還有輜重要搬運。沒槍的人多可能也不免戰鬥責任。有本書「代馬輸卒」描述在國共內戰時就是用小兵代替牲畜拉砲,該書作者就是那個代馬輸卒。但是開戰後,無論有沒有配發到槍可能都要上最前線了。。。。




相比聯軍,即使是二線部隊,如輜重,醫療等,都有輕兵器的配備。步槍,手槍,衝鋒槍,卡賓,加起來槍比人多是正常。運送物品有車輛,戰鬥士兵自己不需帶口糧。這是天壤之別。




嚴寒的天氣對輕步兵也是個大考驗。所有東西都在自己身上了。取暖都要就地取材。聯軍也是冷的受不了,尤其腳部凍傷很頻繁。而志願軍個人禦寒裝備更差,凍傷的比例應該更高。而且丟手榴彈,應該把環套套在手指上,但是戴了手套後該如何處理?如何安全的同時拉環套與拋擲手榴彈?這些對戰鬥力都是很大的負面影響。
第二部份“輕兵器”篇,就只转贴前言,手榴弹2部分:

第二部份: 輕兵器



依據聯軍的報告(資料二),志願軍參戰12個月後才開始換發蘇聯的軍備。前12個月的兵器是大雜燴。而北韓軍的兵器以蘇聯及日本為主,重武器方面,如火砲及戰車的密度都比志願軍高多了。



志願軍使用的武器,就如同看抗戰時所用的武器。重要的有手榴彈,79步槍(中正式,包括其他毛瑟),日本三八,九九(包括從77口徑改到毛瑟79口徑),捷克ZB26與勃然Bren輕機槍。唯一不同的是湯姆生衝鋒槍與M3衝鋒槍大量使用了。



抗戰初期的大刀也不再出現。Marshall的記載裡甚至沒有刺刀戰的紀錄。當然陣地戰的最後,總是有面對面的時候,他的記載是這麼寫的:槍托與拳頭齊飛。沒有刺刀的戰鬥(至少不是強調)。



另一個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武器也不出現了:盒子砲。手槍還是有,如日制的南部手槍。但是沒有C96盒子砲了。大刀與盒子砲這兩樣東西少了,多出衝鋒槍,是由抗戰到韓戰輕兵器上最主要的差異。



主要中國製造的武器,在「資料二」裏提到的:

木柄手榴彈。仿德國的potato masher。
馬克沁重機槍,仿MG08(?)。
捷克ZB26與丹麥麥特森輕機槍。抗戰時進口整廠的麥特森製造機械,但是在運送途中被日軍炸毀。所以聯軍擄獲不少麥特森機槍,主要來源不清楚。
M1與M3A1衝鋒槍。這些不確定多少是美國租借法案來的,多少是中國製造的。湯姆生衝鋒槍仿造多年,不過數量不多。租借法案裡有一項45口徑衝鋒槍共六萬三千支,包括所有型號。另外在1947年由60及90廠製造「36年式」仿M3A1的45衝鋒槍。到1950年韓戰時生產數量不清楚。
步槍,除了日制步槍外,毛瑟K98Kar(槍機彎柄)有多種,及中正式(直柄)。這是抗戰用的主流步槍。倒是漢陽造不再出現。由1944年21廠停產後,不知漢陽造是否已在諸次戰役中大量消耗了。


手榴彈:

德國24式手榴彈,裝了TNT120-130課,彈殼用鋼皮沖成。鞏縣兵工廠仿製時,外型和發火裝置維持一樣,但是鋼皮與TNT中國不能製造,改為鑄鐵。裝藥改為TNT與硝酸鉀(40%+60%)混合70-100克,成為「防衛式」手榴彈。也就是爆發/殺傷力都比德國原型要低。

抗戰時有多種變型以減低材料的消耗。在內戰時,44廠於1947年開發出一短木柄手榴彈,外殼加厚,破片效果增強,定為36式手榴彈。還有第30,31等廠大量製造。之外80廠另至一38式手榴彈,也是短柄近似無柄,彈體小到40豪米外徑,近似瓶狀。僅80廠製造。

由聯軍的記載來看,志願軍使用兩種手榴彈,僅彈體形狀不同。極可能以這兩種手榴彈(36式與38式)為主要生產形式。可惜的是殺傷力過低,戰鬥效果不佳。
最后总结:

總結:

美軍的報告,給我們一個鮮明的印象,對各武器的效力做個重要的總結。雖然其中也增加了一些疑點,但畢竟那是50多年前的戰地報告,當時的重點在武器清單,而不是歷史淵源。

在朝鮮半島激戰一年後,志願軍也就換為蘇聯裝備,如T53/M44莫新那干,波波沙衝鋒槍等。而國軍也在美軍支持下,換裝為美制30口徑,如春田1903,M1加藍德,還有M1卡賓等。抗戰時的主力毛瑟步槍,捷克ZB26輕機槍/勃然(加拿大制的79口徑Bren,亦為仿ZB),在台海兩岸都快速的退出了舞台。兩岸的輕兵器,個別都統一了口徑,放棄了過去紛亂的武器系統與許多歷史上的疑點,分屬到冷戰的兩個陣營,結束了中國在20世紀前一半輕兵器收藏家的樂園的時代!
TG应该是很懂得炮火集中使用的。主要还是后勤供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