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功绩是血写的事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23:43
<P>
综八年全面抗战的历史,其最为壮烈惨痛者乃是全面抗战开始后的第一年。这是因为:一、日本有三月亡华的狂梦。二、日本试图沿平汉、津浦、平绥三线迅速南进,抄堵我西南后方,切割我华东战场,再由西向东迫我于死地。三、为堵日军南进,我必北堵日军,节节抵抗;同时东战日军,假以决战,分其兵力,迫使它改变南进、东进战略。四、为实现持久战总战略,就必须夺取“以时间争取空间”之前期战略的胜利,以将我华东、华中之人力和物资迅疾西撤,以固我持久抗战的大后方。   中华民国政府军――“国民党军队”,正是为了达成上述战略目标,方付出了最为惨痛的牺牲,更赢得了持久抗战的最初成功,并为长期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鉴于日军急于巩固华北战场,以图迅疾南下,扑我中原,蒋介石乃命令平汉、津浦、平绥沿线我守军,逐次、逐节地予以坚决抵抗,并借黄河之天然屏障,造成以忻口、太原为中心的大型会战,使分兵平汉、津浦与平绥三线进攻的数十万日军,因我方的顽强抵抗,而不能迅速结束华北战局。是故,自七七芦沟桥事变直至十一月太原失守,华北战事告一段落,不仅拖住日军达四个月之久,使日军不敢弃华北,下郑州,打武汉,以从西线完成它由北向南的速胜战略,并且被迫与我沿平汉线次第打响了保定战斗和石家庄战斗;沿平绥线打响了南口战斗、张家口战斗和平型关战斗;沿津浦线打响了平津之战、姚官屯之战和德州之战等十数次大型战斗。据八九年后的大陆史家称:在此十数次大型战斗中,天津之战“经保安队奋战,予敌以重大创伤”;南口之战“与敌鏖战旬日,给敌以重大之打击”;姚官屯战斗中“庞炳勋部顽强抵抗,激战四昼夜,歼敌甚众”;“德州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全团壮烈殉国”;“平型关战斗,几歼敌板垣师团”。忻口大型会战历时一月有余,是为最激烈者,“是役,歼敌三、四万,我军伤亡亦甚为惨重,郝梦麟、刘家祺两位将军壮烈殉国。”
  
  二、为改变日军由北向南的速胜战略,避免出现日军逼我由西向东退却的劣局,诱敌由东向西,中华民国政府最高国防会议决定,集中主力于华东,主动发起进攻,造成八一三淞沪大战(一九三七),40 使原驻上海的一万八千日军,鉴于我先后投入五十余师,七十万人,诚如决战态势,只好忍痛从华北及国内抽调十个师团和海军陆战队赴援,总兵力不下三十万人,大炮三百多门,战车两百多辆,飞机二百多架,兵舰数十艘。“其战斗力之强,火力之旺,一时无两。”双方伤亡之惨重,举世震惊。但因它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梦,使国际观感为之一新,令国际间对我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反侵略战争始抱敬意。其次,它将暴敌死死拖在上海三个月不能西进一步,使长江中、下游的工厂、物资有了内迁的时间,为实现持久抗战总战略奠定了基础。再之,它使侵华日军由北向南的速胜战略终于破产,使侵略者在华不能任意行动,使其因抽调华北兵力以助淞沪之战,乃造成了我军在华北的有利形势。终于使我军达到了对日消耗战的战略目的。据日本陆军省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宣布的战况称:“自八一三至十月底,我军在上海死伤达四万人”。41 其著名的木津根航空兵大队,仅于八月十四日的空战,即被我以六比零之数夺以全胜。为此,日本不仅叫喊要重估我兵力,而且要重估我军抗战的军威和士气,及我国民团结抗战的决心。
         
  三、八一三淞沪大战后,因我国抗战已赢得实现战略退却的第一步,是故,中华民国政府一方面确定为保卫首都而顽强一战,是为“人心”而战;一方面则在南京弃守后,仍然坚持东守津浦,道行,即为堵敌西进、保卫武汉而诱敌北上,造成徐州决战之态势,使津浦线南北两端的日军,既不能从速打通津浦线,又为徐州决战所诱惑,从而拖延了它西向进攻武汉的时间。此即为实现以“时间争取空间”之前期战略的第二步。在本阶段内,以蒋介石为首的最高统帅部,一是命令海军封锁南京以西江面,防止日军迂回江西,东上徐淮,西进武昌。二是在南京弃守后,命令主力北上,回首与自沪西进、求从南京北上的日军,反复纠战于津浦线两侧与淮河两岸,使之不能与津浦线北面日军会合。三是在韩复渠拥兵自保,弃城失地,致使济南失守之后,命令张自忠率第五九军增援庞炳勋部,死守临沂,造成两军夹击日板垣师团,并迫之仓皇一退九十里,困守莒县城内,沿途遗尸甚多。四是在迫使板垣师团已成瓮中之鳖,并不能与自兖州南犯的矶谷师团对台儿庄形成夹击形势之后,与敌矶谷师团大战于台儿庄,并获大胜,使三分之一日军被阻于徐州西北,不能对我军实行由西向东之包围和聚歼。五是于台儿庄大捷之后,当敌人为打通津浦线而合围徐州,兵力已增至三十多万,而我兵力已达六十多万时,我军决于五月初自徐州地区有计划撤退,并于规定时间抵达豫南豫北等指定战略地点。由是,自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失守至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九日徐州弃敌,政府军乃与日军在津浦线上周旋达五个多月,超过预定的四个月时间,进一步实现了“以时间争取空间”的前期战略,迫使敌人按照我军的作战方略,改由北向南为由东向西,使敌既不能速亡中国,又不得不一步步地陷进了长期战争的泥淖,更使我一步步地赢得了持久抗战总战略的胜利,从而日益增强了我国军民持久抗战必胜的信念。如李宗仁所说:“我如果在津浦线将敌人拖住数月,使武汉后方有充分时间重新部署,则我们的抗战还可以继续与敌人作长期的纠缠,以待国际局势的转变。如我军在津浦线上的抵抗迅速瓦解,则敌人一举可下武汉,囊括中原,使我方无喘息
机会,则抗战前途就不堪设想了。”  
  四、针对日军重新决定沿淮河西进大别山,和沿扬子江西进以共同进攻武汉的战略,为避免与敌机械化部队在平原作战,和防阻敌人机械化部队沿陇海路西进,对我人力行军实现超越性追击,经第一战区建议,最高统帅部乃决定炸开花园口大堤,以淹阻西进的日军。对此,李宗仁曾说:“六月九日因花园口的河堤被炸,黄河与东南汛区顿成一片泽国,敌方辎重损失甚大,敌军沿陇海线两侧西进的计划遂被我统帅部完全粉碎。”虽然花园口决堤,使河汛地区的人民遭受了惨重损失,但为了抗战,为了我民族的存亡,其乃为不得已之牺牲。所谓“弃一方之众,以存我一国之民”。古今各国战史皆富其例,历史功过明。
        
  五、面对日军欲攻占武汉以亡我中原的战略企图,与其纠结十二个师团,配合海军陆战队及飞机五百余架,划江分由南浔路、瑞武路、并沿长江北岸及沿大别山北麓进犯武汉的攻势,和“武汉为天下中”、并为全国水陆交通枢纽及全国军事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华民国政府于六月中旬即策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决计利用鄱阳湖及大别山的地障与长江两岸的丘陵湖沼作战,重点放在外翼,“无论攻守进退,皆可立于主动地位”。并预期与敌作战四至五个月,以消耗敌人、粉碎攻势为主,并“不作无谓牺牲,必须保持相当实力,待机应用,以作最后胜利之基础”。
  
  武汉会战自日军六月十二日陷安庆为始,至十月三十一日我主动撤离武汉为止,前后五个月,大小激战数以百计,歼敌二十万,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力量。之所以撤守,是因为十月十二日,日军在百余架飞机及数十艘军舰的掩护下,已强行于海南大亚湾登陆,并于十月二十一日陷广州。至此,“粤汉交通既已截断,武汉地位已失去重要性”,故“不如决心自动放弃,保存若干力量,以为持久战作最后胜利之根基”。犹如蒋介石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保卫武汉之军事,其主要意义原在于阻滞敌军西进,消耗敌人实力,准备后方交通,运输必要武器,迁移我东南与中部之工业,以进行西南之建设。盖惟西北西南交通经济建设之发展,始为长期抗战与建国工作坚实之基础,我唯西北西南交通路线开辟完峻,而后我抗战实力及经济建设所需之物资,始得充实供给
而不虞之缺乏。今者我东南之人力物力已移植于西部诸省,西部之开发及交通建设,已达初步基础,此后抗战,乃可实行全面之战争,而不争区区之点线。同时,我武汉外围五阅月之苦战恶斗,已予敌人莫大之打击,而树立我民族复兴之自信心,与发扬我军攻守之战斗再接再厉之新精神。故我守卫武汉任务已毕,目的已达”。并称:“此次兵力之转移,不仅是我国积极进取转守为攻之转机,且为彻底抗战转败为胜之枢纽,切不可认为战争失利与退却,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蒋介石还坚定地说:“自今伊始,必须更哀切、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勇猛奋进以致力于全面之战争与抗日根据地之充实,而造成最后之胜利。” 至此,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为实现持久抗战而进行的“以时间争取空间”之艰苦卓绝的前期抗战,算是告一段落。它确如蒋介石所说的那样,不仅达到了既定的战略退却之目的,又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力量,彻底破灭了日本帝国三月亡华的狂梦,并从此将侵略者死死拖在长陷不拔的著名“中国泥淖”之中,直至它最后的失败。与世界各民族历史上任何一次反侵略战争相比,它在战略上的胜利,和为争取战略性胜利,而在以弱对强的极端劣势中所赋予的苦战和血战,以及由它给侵略者所造成的巨大打击,都是堪称为可歌可泣的和举世无双的。一八一二年俄国为抵抗拿破仑的侵略,以火烧莫斯科为标志的库图左夫式战略退却,既不能与之相比;一九四一年苏俄在对德国抗战之初所出现的仓皇退却,更不能与之并论。     
      (二)国民党军队自始至终坚持艰苦抗战直至最后胜利            
  中华民国政府军―“国民党军队”,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历经浴血苦战,确实达成了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战略目标。自此,尚掩有西南半壁山河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其后将近七年的岁月里,一方面因能凭借着西南大后方而继续坚持艰苦抗战,一
方面则为着保卫大后方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继续坚持持久抗战,直至最后地打败了日本帝国的侵略。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中华民国政府在湖南南岳军事会议上制定的“第二期作战指导方针”指出:“连续发动有限度的攻势与反攻,以牵制消
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队,加强敌后之控制与扰袭,化敌人后方为前方,迫敌局促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治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同时,抽出部队,轮流整训,强化战力,准备总反攻。”          
  一、一九三八年十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国民党蒋介石领导的主要战役 在前期抗战胜利的基础上,中华民国、中国国民党和蒋介石先生采取并坚持了“以攻为守、积极防御”的新一轮持久战略,不断地发动进攻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粉碎了敌人数十次的大型攻势。据八九年后中国大陆史家称:“继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淮会战、台儿庄大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之后,自一九三八年底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仅国民党军队的对日大型作战就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豫南会战、晋南会战、枣宜会战、缅甸会战、豫中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豫西鄂北会战、反攻腾龙战役、滇西及缅北反攻战役、湘西会战及桂柳反攻。”“大型战斗则有阻止日军在海南岛及汕头登陆的战斗,阻止日军在钦州湾登陆袭取邕宁的战斗,粤北战斗,中条山战斗及晋东南诸战斗,冀省游击战,湘东战斗,鄂中战斗,鄂西战斗,鄂北战斗,策应长沙会战之宜昌攻略,鄂、豫、皖边区之粉碎日军十月攻势,攻克马当、长兴、宜兴附近战斗,镇海战斗,闽浙沿海及诸稽附近战斗,豫鄂皖边区策应长沙会战之战斗,江浙闽赣方面策应长沙会战之战斗,良口战斗,克服邕龙粤海沿岸战斗,惠博战斗,清远战斗,克复福州连江福清长乐战斗和朗溪战斗,郑州战斗,凌川附近战斗,克服五原战斗,绥西战斗,袭击开封战斗,皖东反扫荡战斗,大别山战斗,沙市东南战斗,荆江两岸战斗,第二次惠博战斗,雪州战斗,腾衡以北战斗,缅北各战斗,湘粤赣边区战斗,闽浙边区之追击战,赣江追击战,反攻广州作战。”          
  二、中华民国政府和蒋介石先生坚持领导的长期浴血抗战  
  除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 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二十二次,重要战斗一一一七次,小型战斗二八九三一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三二一一四一九人。空军阵亡四三二一人,毁机二四六八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其中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二百余位;为中共在一九八五年首次和公开承认者,就有八十五位;为中共史学界倡扬者,在一九八六年已经达到一百一十五位。
  
  自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从中央军校毕业的大约二万五千名军官中,就有一万名牺牲在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四个月。
  
  在历次大型战斗中,国民党官兵象山海关保卫战那样整连、整营、整团地为国捐躯者,屡见不鲜。据一九八九年后中国大陆史家记述,在一九三七年淞沪抗战中,“国民党官兵每小时的死伤数以千计,主力各师补充兵源达四、五次之多,原有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达三分之二,旅、团长伤亡竟达半数以上”。48其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抗敌御侮的历史上鲜有其例。上海五行仓库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的壮烈歌声震撼全球。“多年来认为中国人是不善战斗和易受恫吓的英国人士,也惊于他们的骁勇善战和坚毅不拔了。史摩莱少将说:‘他从没有看过比中国的敢死队最后保卫闸北更为壮烈的事了!’”
  
  
  一九三七年十月三日,受命于津浦北段予敌以节节抵抗的德州守军运其昌旅四五八团,在日寇的夹攻之下,与山海关守军一样,据城死战,全团殉国。同月,在歼敌四万余人的山西忻口大战中,郝梦麟军长与刘家祺师长两位将军壮烈牺牲。        一九三八年三月,在津浦县南段为堵击敌军南下的藤县保卫战中,我军守城师长王铭章将军在发出“决以死拼以报国家”的最后电文之后,即于破城后的巷战中,与参谋长赵渭滨将军、邹绍孟将军同时壮烈殉国。同年春,台儿庄大战最激烈时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对师长池峰城所言“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的话,足以催人泪下。冯玉祥后来称赞该役说:“……日本人想不到张自忠将军的军队那么听命令,那么勇敢……把日本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一九三九年五月,在随枣会战中,虽然“我方部队久经战斗,无充分补充,本已残破,又缺乏平射炮等武器,对冲击的坦克无法抵御,所幸士气尚盛。士兵据壕死守,即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坦克相搏斗,官兵的勇者竟攀登敌人的坦克之上,以手榴弹向车里投掷,作战的勇敢与牺牲的壮烈,笔难尽述”。
    一九四零年五月,在枣宜会战中我虽然将日军的大部兵力包围在襄东平原地区,歼敌甚众,但因敌一部突围,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立由方家集率七十四师追击南窜之敌,铣日(十六日)在南瓜店附近与敌激战,敌以步骑三、四千人附炮二十余门向我反攻,非常激烈,我军殇之殆尽,敌以大部向我包围,接近总部,总司令抱有敌无我之决心,亲率总部官佐及特务营作最后的苦撑,卒因弹尽力孤,总司令竟以身殉国,官佐及特务营营长以下同作壮烈牺牲,生存无几”。蒋介石得知张自忠殉国,亲自纂文哭之。    一九四一年三月,在第二次上高会战中,面对敌三十三师团一部、三十四师团一部和第二十混成旅全部的强势兵力,我王耀武军与敌军鏊战十四日,终日与敌搏斗,各处高地屡得屡失,毙敌一万。我王部将士牺牲一万人以上。同年四月,在浙赣战役中,我海门守备部队指挥官蒋志英率军死战倭寇,与众多将士一起壮烈牺牲。   
  一九四二年元月初,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我与敌之激烈战斗遍于整个会战之中。第十军师长黄钟将军在其“三战长沙”的日记中记曰:……终日在激烈战斗中,刘阳门、北大马路均起巷战,新军路肉搏四次;本师为夺取陈家山牺牲百余名。下午四时火起,烟雾弥天;尤以北大路附近为尤烈;野外无鸟兽,城内无行人;此为激烈日,亦为决战日,鹿死谁手,唯在能守。在最后五分钟,得最高统帅电:“……敌人孤军深入,后方断绝,同时我主力正向敌人四周围击,我第十军如能抱定与长沙共存亡之决心,必能摧毁强敌,获得无上光荣。”电中有七个“我第十军”,何等亲热,士气大震。经一日之壮烈牺牲,死伤二千余,我寸土未被夺……。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在常德保卫战中,当日军一一六师团倾其全部兵力围攻常德时,此役虽经我余万程师与敌死战十余日,并因第九战区四个军赴援而获胜,但是役,三位师长壮烈牺牲,第五十七师则遭遇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伤亡,一万五千名将士中,生还者仅三百人。  一九四四年夏,当日军为开拓大陆交通线,裨与南洋联系而分兵三路四犯长沙时,衡阳外围国民党军队曾与敌军多次激战。衡阳城里国民党守军一万余人,在外有援军不能接济,内乏粮弹无以为继的情况下,孤军喋血,一心死守,苦战四十八天,直至伤亡殆尽,阵地全没,竟无一降者。
   同年春月,在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向滇缅边境及缅甸北部反攻的战斗中,其翻越崇山峻岭,强渡怒江,叠克敌军坚固据点龙陵、腾衡,直捣畹町之艰苦作战,及其“穿越山野,沿途给养不继,所受饥渴不是笔墨所能描述的”。53对此,美国联络参谋组组长吴德赞扬说:“中国军队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战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54 中国大陆著名杂志《当代》所发表的长篇历史纪实文学《中国远征军》一文,即将其艰苦与壮烈作了充分的描述与歌颂。一个曾亲眼观察一九四四年四月云南西部怒江战役的美国人,亦在描述中国军队之勇敢作战精神的报道中写道:“在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敌军碉堡的自杀性冲锋中……绝大部分伤亡皆产生于企图冲过或更准确地说是爬过机关枪火力网的封锁地带。作为一种纯粹的勇敢的显示来说,进攻是壮烈动人的……一些排长被打死在距敌人枪眼的一两米距离内,一些优秀的连长、营长在亲自带队作战中死去或受伤……”55 史迪威则评论说:“如果得到好的训练、装备和领导,中国军队能够与任何国家的勇敢军队相匹敌。”</P>


<P> </P><P>
综八年全面抗战的历史,其最为壮烈惨痛者乃是全面抗战开始后的第一年。这是因为:一、日本有三月亡华的狂梦。二、日本试图沿平汉、津浦、平绥三线迅速南进,抄堵我西南后方,切割我华东战场,再由西向东迫我于死地。三、为堵日军南进,我必北堵日军,节节抵抗;同时东战日军,假以决战,分其兵力,迫使它改变南进、东进战略。四、为实现持久战总战略,就必须夺取“以时间争取空间”之前期战略的胜利,以将我华东、华中之人力和物资迅疾西撤,以固我持久抗战的大后方。   中华民国政府军――“国民党军队”,正是为了达成上述战略目标,方付出了最为惨痛的牺牲,更赢得了持久抗战的最初成功,并为长期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鉴于日军急于巩固华北战场,以图迅疾南下,扑我中原,蒋介石乃命令平汉、津浦、平绥沿线我守军,逐次、逐节地予以坚决抵抗,并借黄河之天然屏障,造成以忻口、太原为中心的大型会战,使分兵平汉、津浦与平绥三线进攻的数十万日军,因我方的顽强抵抗,而不能迅速结束华北战局。是故,自七七芦沟桥事变直至十一月太原失守,华北战事告一段落,不仅拖住日军达四个月之久,使日军不敢弃华北,下郑州,打武汉,以从西线完成它由北向南的速胜战略,并且被迫与我沿平汉线次第打响了保定战斗和石家庄战斗;沿平绥线打响了南口战斗、张家口战斗和平型关战斗;沿津浦线打响了平津之战、姚官屯之战和德州之战等十数次大型战斗。据八九年后的大陆史家称:在此十数次大型战斗中,天津之战“经保安队奋战,予敌以重大创伤”;南口之战“与敌鏖战旬日,给敌以重大之打击”;姚官屯战斗中“庞炳勋部顽强抵抗,激战四昼夜,歼敌甚众”;“德州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全团壮烈殉国”;“平型关战斗,几歼敌板垣师团”。忻口大型会战历时一月有余,是为最激烈者,“是役,歼敌三、四万,我军伤亡亦甚为惨重,郝梦麟、刘家祺两位将军壮烈殉国。”
  
  二、为改变日军由北向南的速胜战略,避免出现日军逼我由西向东退却的劣局,诱敌由东向西,中华民国政府最高国防会议决定,集中主力于华东,主动发起进攻,造成八一三淞沪大战(一九三七),40 使原驻上海的一万八千日军,鉴于我先后投入五十余师,七十万人,诚如决战态势,只好忍痛从华北及国内抽调十个师团和海军陆战队赴援,总兵力不下三十万人,大炮三百多门,战车两百多辆,飞机二百多架,兵舰数十艘。“其战斗力之强,火力之旺,一时无两。”双方伤亡之惨重,举世震惊。但因它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梦,使国际观感为之一新,令国际间对我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反侵略战争始抱敬意。其次,它将暴敌死死拖在上海三个月不能西进一步,使长江中、下游的工厂、物资有了内迁的时间,为实现持久抗战总战略奠定了基础。再之,它使侵华日军由北向南的速胜战略终于破产,使侵略者在华不能任意行动,使其因抽调华北兵力以助淞沪之战,乃造成了我军在华北的有利形势。终于使我军达到了对日消耗战的战略目的。据日本陆军省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宣布的战况称:“自八一三至十月底,我军在上海死伤达四万人”。41 其著名的木津根航空兵大队,仅于八月十四日的空战,即被我以六比零之数夺以全胜。为此,日本不仅叫喊要重估我兵力,而且要重估我军抗战的军威和士气,及我国民团结抗战的决心。
         
  三、八一三淞沪大战后,因我国抗战已赢得实现战略退却的第一步,是故,中华民国政府一方面确定为保卫首都而顽强一战,是为“人心”而战;一方面则在南京弃守后,仍然坚持东守津浦,道行,即为堵敌西进、保卫武汉而诱敌北上,造成徐州决战之态势,使津浦线南北两端的日军,既不能从速打通津浦线,又为徐州决战所诱惑,从而拖延了它西向进攻武汉的时间。此即为实现以“时间争取空间”之前期战略的第二步。在本阶段内,以蒋介石为首的最高统帅部,一是命令海军封锁南京以西江面,防止日军迂回江西,东上徐淮,西进武昌。二是在南京弃守后,命令主力北上,回首与自沪西进、求从南京北上的日军,反复纠战于津浦线两侧与淮河两岸,使之不能与津浦线北面日军会合。三是在韩复渠拥兵自保,弃城失地,致使济南失守之后,命令张自忠率第五九军增援庞炳勋部,死守临沂,造成两军夹击日板垣师团,并迫之仓皇一退九十里,困守莒县城内,沿途遗尸甚多。四是在迫使板垣师团已成瓮中之鳖,并不能与自兖州南犯的矶谷师团对台儿庄形成夹击形势之后,与敌矶谷师团大战于台儿庄,并获大胜,使三分之一日军被阻于徐州西北,不能对我军实行由西向东之包围和聚歼。五是于台儿庄大捷之后,当敌人为打通津浦线而合围徐州,兵力已增至三十多万,而我兵力已达六十多万时,我军决于五月初自徐州地区有计划撤退,并于规定时间抵达豫南豫北等指定战略地点。由是,自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失守至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九日徐州弃敌,政府军乃与日军在津浦线上周旋达五个多月,超过预定的四个月时间,进一步实现了“以时间争取空间”的前期战略,迫使敌人按照我军的作战方略,改由北向南为由东向西,使敌既不能速亡中国,又不得不一步步地陷进了长期战争的泥淖,更使我一步步地赢得了持久抗战总战略的胜利,从而日益增强了我国军民持久抗战必胜的信念。如李宗仁所说:“我如果在津浦线将敌人拖住数月,使武汉后方有充分时间重新部署,则我们的抗战还可以继续与敌人作长期的纠缠,以待国际局势的转变。如我军在津浦线上的抵抗迅速瓦解,则敌人一举可下武汉,囊括中原,使我方无喘息
机会,则抗战前途就不堪设想了。”  
  四、针对日军重新决定沿淮河西进大别山,和沿扬子江西进以共同进攻武汉的战略,为避免与敌机械化部队在平原作战,和防阻敌人机械化部队沿陇海路西进,对我人力行军实现超越性追击,经第一战区建议,最高统帅部乃决定炸开花园口大堤,以淹阻西进的日军。对此,李宗仁曾说:“六月九日因花园口的河堤被炸,黄河与东南汛区顿成一片泽国,敌方辎重损失甚大,敌军沿陇海线两侧西进的计划遂被我统帅部完全粉碎。”虽然花园口决堤,使河汛地区的人民遭受了惨重损失,但为了抗战,为了我民族的存亡,其乃为不得已之牺牲。所谓“弃一方之众,以存我一国之民”。古今各国战史皆富其例,历史功过明。
        
  五、面对日军欲攻占武汉以亡我中原的战略企图,与其纠结十二个师团,配合海军陆战队及飞机五百余架,划江分由南浔路、瑞武路、并沿长江北岸及沿大别山北麓进犯武汉的攻势,和“武汉为天下中”、并为全国水陆交通枢纽及全国军事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华民国政府于六月中旬即策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决计利用鄱阳湖及大别山的地障与长江两岸的丘陵湖沼作战,重点放在外翼,“无论攻守进退,皆可立于主动地位”。并预期与敌作战四至五个月,以消耗敌人、粉碎攻势为主,并“不作无谓牺牲,必须保持相当实力,待机应用,以作最后胜利之基础”。
  
  武汉会战自日军六月十二日陷安庆为始,至十月三十一日我主动撤离武汉为止,前后五个月,大小激战数以百计,歼敌二十万,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力量。之所以撤守,是因为十月十二日,日军在百余架飞机及数十艘军舰的掩护下,已强行于海南大亚湾登陆,并于十月二十一日陷广州。至此,“粤汉交通既已截断,武汉地位已失去重要性”,故“不如决心自动放弃,保存若干力量,以为持久战作最后胜利之根基”。犹如蒋介石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保卫武汉之军事,其主要意义原在于阻滞敌军西进,消耗敌人实力,准备后方交通,运输必要武器,迁移我东南与中部之工业,以进行西南之建设。盖惟西北西南交通经济建设之发展,始为长期抗战与建国工作坚实之基础,我唯西北西南交通路线开辟完峻,而后我抗战实力及经济建设所需之物资,始得充实供给
而不虞之缺乏。今者我东南之人力物力已移植于西部诸省,西部之开发及交通建设,已达初步基础,此后抗战,乃可实行全面之战争,而不争区区之点线。同时,我武汉外围五阅月之苦战恶斗,已予敌人莫大之打击,而树立我民族复兴之自信心,与发扬我军攻守之战斗再接再厉之新精神。故我守卫武汉任务已毕,目的已达”。并称:“此次兵力之转移,不仅是我国积极进取转守为攻之转机,且为彻底抗战转败为胜之枢纽,切不可认为战争失利与退却,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蒋介石还坚定地说:“自今伊始,必须更哀切、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勇猛奋进以致力于全面之战争与抗日根据地之充实,而造成最后之胜利。” 至此,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为实现持久抗战而进行的“以时间争取空间”之艰苦卓绝的前期抗战,算是告一段落。它确如蒋介石所说的那样,不仅达到了既定的战略退却之目的,又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力量,彻底破灭了日本帝国三月亡华的狂梦,并从此将侵略者死死拖在长陷不拔的著名“中国泥淖”之中,直至它最后的失败。与世界各民族历史上任何一次反侵略战争相比,它在战略上的胜利,和为争取战略性胜利,而在以弱对强的极端劣势中所赋予的苦战和血战,以及由它给侵略者所造成的巨大打击,都是堪称为可歌可泣的和举世无双的。一八一二年俄国为抵抗拿破仑的侵略,以火烧莫斯科为标志的库图左夫式战略退却,既不能与之相比;一九四一年苏俄在对德国抗战之初所出现的仓皇退却,更不能与之并论。     
      (二)国民党军队自始至终坚持艰苦抗战直至最后胜利            
  中华民国政府军―“国民党军队”,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历经浴血苦战,确实达成了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战略目标。自此,尚掩有西南半壁山河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其后将近七年的岁月里,一方面因能凭借着西南大后方而继续坚持艰苦抗战,一
方面则为着保卫大后方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继续坚持持久抗战,直至最后地打败了日本帝国的侵略。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中华民国政府在湖南南岳军事会议上制定的“第二期作战指导方针”指出:“连续发动有限度的攻势与反攻,以牵制消
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队,加强敌后之控制与扰袭,化敌人后方为前方,迫敌局促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治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同时,抽出部队,轮流整训,强化战力,准备总反攻。”          
  一、一九三八年十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国民党蒋介石领导的主要战役 在前期抗战胜利的基础上,中华民国、中国国民党和蒋介石先生采取并坚持了“以攻为守、积极防御”的新一轮持久战略,不断地发动进攻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粉碎了敌人数十次的大型攻势。据八九年后中国大陆史家称:“继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淮会战、台儿庄大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之后,自一九三八年底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仅国民党军队的对日大型作战就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豫南会战、晋南会战、枣宜会战、缅甸会战、豫中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豫西鄂北会战、反攻腾龙战役、滇西及缅北反攻战役、湘西会战及桂柳反攻。”“大型战斗则有阻止日军在海南岛及汕头登陆的战斗,阻止日军在钦州湾登陆袭取邕宁的战斗,粤北战斗,中条山战斗及晋东南诸战斗,冀省游击战,湘东战斗,鄂中战斗,鄂西战斗,鄂北战斗,策应长沙会战之宜昌攻略,鄂、豫、皖边区之粉碎日军十月攻势,攻克马当、长兴、宜兴附近战斗,镇海战斗,闽浙沿海及诸稽附近战斗,豫鄂皖边区策应长沙会战之战斗,江浙闽赣方面策应长沙会战之战斗,良口战斗,克服邕龙粤海沿岸战斗,惠博战斗,清远战斗,克复福州连江福清长乐战斗和朗溪战斗,郑州战斗,凌川附近战斗,克服五原战斗,绥西战斗,袭击开封战斗,皖东反扫荡战斗,大别山战斗,沙市东南战斗,荆江两岸战斗,第二次惠博战斗,雪州战斗,腾衡以北战斗,缅北各战斗,湘粤赣边区战斗,闽浙边区之追击战,赣江追击战,反攻广州作战。”          
  二、中华民国政府和蒋介石先生坚持领导的长期浴血抗战  
  除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 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二十二次,重要战斗一一一七次,小型战斗二八九三一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三二一一四一九人。空军阵亡四三二一人,毁机二四六八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其中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二百余位;为中共在一九八五年首次和公开承认者,就有八十五位;为中共史学界倡扬者,在一九八六年已经达到一百一十五位。
  
  自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从中央军校毕业的大约二万五千名军官中,就有一万名牺牲在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四个月。
  
  在历次大型战斗中,国民党官兵象山海关保卫战那样整连、整营、整团地为国捐躯者,屡见不鲜。据一九八九年后中国大陆史家记述,在一九三七年淞沪抗战中,“国民党官兵每小时的死伤数以千计,主力各师补充兵源达四、五次之多,原有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达三分之二,旅、团长伤亡竟达半数以上”。48其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抗敌御侮的历史上鲜有其例。上海五行仓库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的壮烈歌声震撼全球。“多年来认为中国人是不善战斗和易受恫吓的英国人士,也惊于他们的骁勇善战和坚毅不拔了。史摩莱少将说:‘他从没有看过比中国的敢死队最后保卫闸北更为壮烈的事了!’”
  
  
  一九三七年十月三日,受命于津浦北段予敌以节节抵抗的德州守军运其昌旅四五八团,在日寇的夹攻之下,与山海关守军一样,据城死战,全团殉国。同月,在歼敌四万余人的山西忻口大战中,郝梦麟军长与刘家祺师长两位将军壮烈牺牲。        一九三八年三月,在津浦县南段为堵击敌军南下的藤县保卫战中,我军守城师长王铭章将军在发出“决以死拼以报国家”的最后电文之后,即于破城后的巷战中,与参谋长赵渭滨将军、邹绍孟将军同时壮烈殉国。同年春,台儿庄大战最激烈时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对师长池峰城所言“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的话,足以催人泪下。冯玉祥后来称赞该役说:“……日本人想不到张自忠将军的军队那么听命令,那么勇敢……把日本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一九三九年五月,在随枣会战中,虽然“我方部队久经战斗,无充分补充,本已残破,又缺乏平射炮等武器,对冲击的坦克无法抵御,所幸士气尚盛。士兵据壕死守,即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坦克相搏斗,官兵的勇者竟攀登敌人的坦克之上,以手榴弹向车里投掷,作战的勇敢与牺牲的壮烈,笔难尽述”。
    一九四零年五月,在枣宜会战中我虽然将日军的大部兵力包围在襄东平原地区,歼敌甚众,但因敌一部突围,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立由方家集率七十四师追击南窜之敌,铣日(十六日)在南瓜店附近与敌激战,敌以步骑三、四千人附炮二十余门向我反攻,非常激烈,我军殇之殆尽,敌以大部向我包围,接近总部,总司令抱有敌无我之决心,亲率总部官佐及特务营作最后的苦撑,卒因弹尽力孤,总司令竟以身殉国,官佐及特务营营长以下同作壮烈牺牲,生存无几”。蒋介石得知张自忠殉国,亲自纂文哭之。    一九四一年三月,在第二次上高会战中,面对敌三十三师团一部、三十四师团一部和第二十混成旅全部的强势兵力,我王耀武军与敌军鏊战十四日,终日与敌搏斗,各处高地屡得屡失,毙敌一万。我王部将士牺牲一万人以上。同年四月,在浙赣战役中,我海门守备部队指挥官蒋志英率军死战倭寇,与众多将士一起壮烈牺牲。   
  一九四二年元月初,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我与敌之激烈战斗遍于整个会战之中。第十军师长黄钟将军在其“三战长沙”的日记中记曰:……终日在激烈战斗中,刘阳门、北大马路均起巷战,新军路肉搏四次;本师为夺取陈家山牺牲百余名。下午四时火起,烟雾弥天;尤以北大路附近为尤烈;野外无鸟兽,城内无行人;此为激烈日,亦为决战日,鹿死谁手,唯在能守。在最后五分钟,得最高统帅电:“……敌人孤军深入,后方断绝,同时我主力正向敌人四周围击,我第十军如能抱定与长沙共存亡之决心,必能摧毁强敌,获得无上光荣。”电中有七个“我第十军”,何等亲热,士气大震。经一日之壮烈牺牲,死伤二千余,我寸土未被夺……。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在常德保卫战中,当日军一一六师团倾其全部兵力围攻常德时,此役虽经我余万程师与敌死战十余日,并因第九战区四个军赴援而获胜,但是役,三位师长壮烈牺牲,第五十七师则遭遇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伤亡,一万五千名将士中,生还者仅三百人。  一九四四年夏,当日军为开拓大陆交通线,裨与南洋联系而分兵三路四犯长沙时,衡阳外围国民党军队曾与敌军多次激战。衡阳城里国民党守军一万余人,在外有援军不能接济,内乏粮弹无以为继的情况下,孤军喋血,一心死守,苦战四十八天,直至伤亡殆尽,阵地全没,竟无一降者。
   同年春月,在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向滇缅边境及缅甸北部反攻的战斗中,其翻越崇山峻岭,强渡怒江,叠克敌军坚固据点龙陵、腾衡,直捣畹町之艰苦作战,及其“穿越山野,沿途给养不继,所受饥渴不是笔墨所能描述的”。53对此,美国联络参谋组组长吴德赞扬说:“中国军队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战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54 中国大陆著名杂志《当代》所发表的长篇历史纪实文学《中国远征军》一文,即将其艰苦与壮烈作了充分的描述与歌颂。一个曾亲眼观察一九四四年四月云南西部怒江战役的美国人,亦在描述中国军队之勇敢作战精神的报道中写道:“在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敌军碉堡的自杀性冲锋中……绝大部分伤亡皆产生于企图冲过或更准确地说是爬过机关枪火力网的封锁地带。作为一种纯粹的勇敢的显示来说,进攻是壮烈动人的……一些排长被打死在距敌人枪眼的一两米距离内,一些优秀的连长、营长在亲自带队作战中死去或受伤……”55 史迪威则评论说:“如果得到好的训练、装备和领导,中国军队能够与任何国家的勇敢军队相匹敌。”</P>


<P> </P>
<P>呵呵……</P><P>没错!说得很好!</P><P>要不是国民党的“功绩”,那会来得日寇以几万之病占得我东北三省?又以几十万之“众”欺我数百万之“寡”?</P>
也对
还是起了点作用的
<P>就民国的实力而言,国军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共产党的教材对舍生取义的国军将士往往一笔带过,可耻。此外,共产党武装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也没以往宣传的那么大。</P><P>要指责日本人的教科书,不如把自己的搞搞好先。</P>
<P>让敌人横扫千里,大批国人沦为亡国奴,还有什么功劳可说</P>
我们要肯定国军在抗战中的作用!
<B>以下是引用<I>枉种花</I>在2004-5-22 11:08:00的发言:</B>
我们要肯定国军在抗战中的作用!


同感
教科书上从未否定国军抗日的功绩
其实国民党的正规军还是很厉害的~只不过国民党的杂牌军太多~老鼠屎坏了大锅粥,听老一代的人说真正的国军其实也是纪律严明的
<P>支持这样的文章.</P><P>在我们的宣传材料和文学作品里,希望给人的感觉是侵华日军完全是共产党一家解决掉的,国民党只是走走过场.</P>
<P>想说两句话</P><P>第一句话:国民党军是中国抗战绝对的主力!]</P><P>第二句话:国民党军是中国抗战绝对不合格的主力!</P><P>前期装备质量差的时候还能打一些大仗,到了后期国内战场基本就是指要日军不主动进攻便相安无事了</P><P>44年在日军主力被拖在南洋,与此同时大批美援已到,陆空军实力极大增强,居然被日寇打了个豫湘桂大溃败,一溃千里,恐怕是二战后期盟军最大的失败了</P><P>有人说地方军怎么怎么了八年抗战打下来,地方军除了桂系还有战斗力外,不是被日军打残就是被委员长销了番号,而后期基本不打仗的中央军却极大壮大,抗战一胜利,更是成批的解散地方部队,一方面是欢庆胜利,另一方面大批原属地方军的军事人员被除役,衣食无着,生活陷入困境</P><P>说中央军的军纪如何,不和别人比,就是冯玉祥的老部队的口碑都比被人骂作“遭殃军”的中央军强得多</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2 13:15:45编辑过]
整天细想的不是如何消灭日寇,尽想着如何假日寇之手来除掉异己,这样的统帅能领到好抗战吗?
<B>以下是引用<I>代号狂风</I>在2004-5-22 13:02:00的发言:</B>
&gt;
<P>
<P>所谓国军的表现就是先把半壁江山让给日本人 然后共军在日战区抗日 再然后来个皖南事变大败抗日之新四军 (国民政府还出了个英雄汪精卫)</P>
<P>平型关大捷时国军在后撤 共军在前进 你说这是怎么回事?</P>
<P>为什么日本人眼中的八路军和国军不同的 为什么在日军的日军中他们更恨八路军?</P>
<P>德国人攻城时斯大林和他的人民在一起 请问南京攻陷时某些人眼中的伟人蒋先生在哪里???</P>
<P>大陆的教材没有否认国军的战斗 并且很多国军将领都被认为时抗日英雄  请在这里大言不惭骂GCD的人 去看看中华民国的教材是否有同样的大度承认八路军新四军对抗日的贡献????</P>


[em17][em17][em17]
GCD好歹还拍过《血战台儿庄》,国民党那边呢?除了“游而不击,对抗中央”,还有什么呢?
<P> 史迪威则评论说:“如果得到好的训练、装备和领导,中国军队能够与任何国家的勇敢军队相匹敌</P><P>请注意:如果.....     </P><P>也就是说事实是相反的 发这帖子的人忘了删掉最后一句反应国军真实情况的实话了</P>
你相信吗?在国民政府史料中记载:日军攻打南京的时候 城里的日本使馆有一千多名日军守卫?你能够相信这个事实吗?但这是真的记录 这就是国民政府
是哪只部队在守卫南京?该谁为南京的三十万亡灵负责?共产党游击队还是“伟人蒋先生”的国军
我只想问问:国民党有没有提到过共产党的功绩?
<P>无论共军国军 只要抗日都是英雄 !!!</P><P>大陆政府并没有否认国军的抗日 。教科书 电影 电视都有反映 同样都是生活在大陆,怎么某些人就可以假装看不到呢。 </P><P>国军掌握国军资源接受国际援助动用国家实力当然是抗日的主力 但是他们实际做的怎样呢  看看中国沦陷的事实不就清楚了 从东三省开始.....</P>
<P>抗战的国军我看应该称为中国军人更合适,国民党上层的意愿并不想抗日,不愿意在抗日中削弱自己的实力,而且很多打主力的都是地方军,中央军和老蒋嫡系是能躲就躲,不行才拉上去。为什么愿意把10万精兵派往缅甸而不留在最需要他们的国内呢,你能说国民党真心抗日。再说很多国军也是再共产党的说服下真正走上抗日的道路。国民党的功绩很多是其军人个人意愿造成的。台儿庄的王名章师长、淞沪会战19路军的谢、蔡两军长,最有名的就数张自忠了。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国民党给过他们吗,王名章战死,谢、蔡最后被调到福建,张自忠就不说了。</P><P>我也实在想不起来松沪、徐州、武汉和44年的湘黔桂几大会战国军的中央军和嫡系有什么表现,倒是每次会战地方军倒是可圈可点,不过好像抗战完了,也就剩下桂系和阎锡山有点实力。</P><P>把这些功劳全贴到国军脸上,真对不起那些国民党后娘养的军人</P>
<B>以下是引用<I>代号狂风</I>在2004-5-22 13:02:00的发言:</B>
&gt;
<P>
<P>所谓国军的表现就是先把半壁江山让给日本人 然后共军在日战区抗日 再然后国军来个皖南事变大败抗日之新四军 (国民政府还出了个英雄汪精卫)</P>
<P>平型关战斗前国军在同样的路上后撤 而共军在同样的路上前进 你说这是怎么回事?</P>
<P>为什么日本人眼中的八路军和国军不同的 为什么在日军的日记中他们更恨八路军?</P>
<P>德国人攻城时斯大林和他的人民在一起 请问南京攻陷时某些人眼中的伟人蒋先生在哪里???</P>
<P>大陆的教材没有否认国军的战斗 并且很多国军将领都被认为是抗日英雄  请在这里大言不惭骂GCD的人 去看看中华民国的教材是否有同样的大度承认八路军新四军对抗日的贡献????</P>


9494
客观公道,得顶一下
<B>以下是引用<I>代号狂风</I>在2004-5-22 13:02:00的发言:</B>
&gt;
<P>
<P>所谓国军的表现就是先把半壁江山让给日本人 然后共军在日战区抗日 再然后国军来个皖南事变大败抗日之新四军 (国民政府还出了个英雄汪精卫)</P>
<P>平型关战斗前国军在同样的路上后撤 而共军在同样的路上前进 你说这是怎么回事?</P>
<P>为什么日本人眼中的八路军和国军不同的 为什么在日军的日记中他们更恨八路军?</P>
<P>德国人攻城时斯大林和他的人民在一起 请问南京攻陷时某些人眼中的伟人蒋先生在哪里???</P>
<P>大陆的教材没有否认国军的战斗 并且很多国军将领都被认为是抗日英雄  请在这里大言不惭骂GCD的人 去看看中华民国的教材是否有同样的大度承认八路军新四军对抗日的贡献????</P>


的确,从历史资料看,日本军队从没有放弃促使国民党投降,很多重大军事行动的目标都是摧毁国军的抵抗意志;而对共产党都是力求消灭。其中自有奥秘~
哇,最后贴了个猫猫啊
<P>为国民党张目的人是不少咯啊...不过他们都是避实就虚,哗众取宠罢了.</P>
肯定是有功有过的,要客观。
<P>我二爷就是国军中央军卫立煌部的排长(中条山战役),国军太差了,在中条山,鬼子面前雪崩地垮了,鬼子向抓捕猪羊一样围捕他们,国军逃命的时候,枪炮扔的满地都是,10万国军半数被俘虏,进攻的日军不过3万人,丢人啊!我二爷所在的部队,仗刚打,军官大部分都先跑了,他没逃,受伤后被同乡救出来的,结果又如何呢?上面勉励的话都没有。要是八路,不会这样的。我二爷没谈到此就叹息不止。[em03]</P><P>难怪日军很瞧不起国军。</P><P>附中条山战役战史</P><P>1941年,日军积极推行南进战略,中国战场上出现短暂平静,期间日军在华北进行了几场小规模战斗,中条山之战就是其一。日33,17师团掉到华北后,33师团入列1军,17师团入列12军,12军原属21师团转归方面军直辖,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俊决定趁兵力增加发动中条山作战。
  战前,日内部争论,第二科认为残存重庆军可以置之不理,应集中兵力全力剿灭中共军,但方面军第一科认为晋南重庆军牵制日军三个师团,首先将其消灭,日军即可自用行动,全力对付中共军。最后,第一科意见占上风。
  双方兵力:中央直系军2个集团军,共8个军16-20个师,10余万人,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兼),辖14,93,98,80军,第5集团军,总司令曾万钟,辖3,9,15,17军,日军方面,第1军36,37,41师团及独立混成第9,16旅团,方面军直辖35,21师团的各一部,共计42个步兵大队,约3.5万人,另有空军第3飞行集团主力(轻轰6个中队,侦察3个中队,战斗1个)支援。
  1941年5月7日,一周之内,中条山各山隘据点及南麓沿河各渡口,尽为日军占领,战局急剧逆转,此时位于晋西南晋阎军10余万人,位于潼关宜川之线的河防军2个集团军10余万人,洛阳一线汤恩伯10万人,恰位于中条山西、南外围,非但中条山之围可解,且如果积极对日军侧击,迂回,完全可能迫日军于不利,但国民党最高指挥机关见死不救,保存实力,中条山防卫部队抵抗意志消沉,战斗力低下,指挥机关脆弱,系统紊乱,10万部队失去控制,各自为战,6月15日战役结束,新编27师正副师长、参谋长阵亡,第3军军长自尽,部队自行突围,第30师师长投降,第3、9、17、80、93、98军各一部计2.2万人放下武器投降,日军战报称,:“收到事变以来罕见战果,敌人的伤亡是,被俘3.5万人,遗尸4.2万。”中条山国军几被全歼,而西、南外围有30万国军可用,日军3.5万人竟敢置外围30万国军于不顾,不顾侧翼、后方暴露,进攻坚守防御的10万国军,其视国军如草芥可见一斑</P>
<B>以下是引用<I>唯物</I>在2004-5-22 20:21:00的发言:</B>

<P>我二爷就是国军中央军卫立煌部的排长(中条山战役),国军太差了,在中条山,鬼子面前雪崩地垮了,鬼子向抓捕猪羊一样围捕他们,国军逃命的时候,枪炮扔的满地都是,10万国军半数被俘虏,进攻的日军不过3万人,丢人啊!我二爷所在的部队,仗刚打,军官大部分都先跑了,他没逃,受伤后被同乡救出来的,结果又如何呢?上面勉励的话都没有。要是八路,不会这样的。我二爷没谈到此就叹息不止。[em03]</P>
<P>难怪日军很瞧不起国军。</P>
<P>附中条山战役战史</P>
<P>1941年,日军积极推行南进战略,中国战场上出现短暂平静,期间日军在华北进行了几场小规模战斗,中条山之战就是其一。日33,17师团掉到华北后,33师团入列1军,17师团入列12军,12军原属21师团转归方面军直辖,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俊决定趁兵力增加发动中条山作战。
  战前,日内部争论,第二科认为残存重庆军可以置之不理,应集中兵力全力剿灭中共军,但方面军第一科认为晋南重庆军牵制日军三个师团,首先将其消灭,日军即可自用行动,全力对付中共军。最后,第一科意见占上风。
  双方兵力:中央直系军2个集团军,共8个军16-20个师,10余万人,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兼),辖14,93,98,80军,第5集团军,总司令曾万钟,辖3,9,15,17军,日军方面,第1军36,37,41师团及独立混成第9,16旅团,方面军直辖35,21师团的各一部,共计42个步兵大队,约3.5万人,另有空军第3飞行集团主力(轻轰6个中队,侦察3个中队,战斗1个)支援。
  1941年5月7日,一周之内,中条山各山隘据点及南麓沿河各渡口,尽为日军占领,战局急剧逆转,此时位于晋西南晋阎军10余万人,位于潼关宜川之线的河防军2个集团军10余万人,洛阳一线汤恩伯10万人,恰位于中条山西、南外围,非但中条山之围可解,且如果积极对日军侧击,迂回,完全可能迫日军于不利,但国民党最高指挥机关见死不救,保存实力,中条山防卫部队抵抗意志消沉,战斗力低下,指挥机关脆弱,系统紊乱,10万部队失去控制,各自为战,6月15日战役结束,新编27师正副师长、参谋长阵亡,第3军军长自尽,部队自行突围,第30师师长投降,第3、9、17、80、93、98军各一部计2.2万人放下武器投降,日军战报称,:“收到事变以来罕见战果,敌人的伤亡是,被俘3.5万人,遗尸4.2万。”中条山国军几被全歼,而西、南外围有30万国军可用,日军3.5万人竟敢置外围30万国军于不顾,不顾侧翼、后方暴露,进攻坚守防御的10万国军,其视国军如草芥可见一斑</P>

<P>
<P>对比共军在上甘岭的表现,简直能让国军找坑把自己埋了</P>
<P>当时国军团以上军官90%以上基本毫无军事素质,战斗意志可言!</P>
<P>国民党军不懂战争</P><P>国民党军是中国抗战中绝对不合格的主力</P>
<B>以下是引用<I>唯物</I>在2004-5-22 20:21:00的发言:</B>

<P>我二爷就是国军中央军卫立煌部的排长(中条山战役),国军太差了,在中条山,鬼子面前雪崩地垮了,鬼子向抓捕猪羊一样围捕他们,国军逃命的时候,枪炮扔的满地都是,10万国军半数被俘虏,进攻的日军不过3万人,丢人啊!我二爷所在的部队,仗刚打,军官大部分都先跑了,他没逃,受伤后被同乡救出来的,结果又如何呢?上面勉励的话都没有。要是八路,不会这样的。我二爷没谈到此就叹息不止。[em03]</P>
<P>难怪日军很瞧不起国军。</P>
<P>附中条山战役战史</P>
<P>1941年,日军积极推行南进战略,中国战场上出现短暂平静,期间日军在华北进行了几场小规模战斗,中条山之战就是其一。日33,17师团掉到华北后,33师团入列1军,17师团入列12军,12军原属21师团转归方面军直辖,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俊决定趁兵力增加发动中条山作战。
  战前,日内部争论,第二科认为残存重庆军可以置之不理,应集中兵力全力剿灭中共军,但方面军第一科认为晋南重庆军牵制日军三个师团,首先将其消灭,日军即可自用行动,全力对付中共军。最后,第一科意见占上风。
  双方兵力:中央直系军2个集团军,共8个军16-20个师,10余万人,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兼),辖14,93,98,80军,第5集团军,总司令曾万钟,辖3,9,15,17军,日军方面,第1军36,37,41师团及独立混成第9,16旅团,方面军直辖35,21师团的各一部,共计42个步兵大队,约3.5万人,另有空军第3飞行集团主力(轻轰6个中队,侦察3个中队,战斗1个)支援。
  1941年5月7日,一周之内,中条山各山隘据点及南麓沿河各渡口,尽为日军占领,战局急剧逆转,此时位于晋西南晋阎军10余万人,位于潼关宜川之线的河防军2个集团军10余万人,洛阳一线汤恩伯10万人,恰位于中条山西、南外围,非但中条山之围可解,且如果积极对日军侧击,迂回,完全可能迫日军于不利,但国民党最高指挥机关见死不救,保存实力,中条山防卫部队抵抗意志消沉,战斗力低下,指挥机关脆弱,系统紊乱,10万部队失去控制,各自为战,6月15日战役结束,新编27师正副师长、参谋长阵亡,第3军军长自尽,部队自行突围,第30师师长投降,第3、9、17、80、93、98军各一部计2.2万人放下武器投降,日军战报称,:“收到事变以来罕见战果,敌人的伤亡是,被俘3.5万人,遗尸4.2万。”中条山国军几被全歼,而西、南外围有30万国军可用,日军3.5万人竟敢置外围30万国军于不顾,不顾侧翼、后方暴露,进攻坚守防御的10万国军,其视国军如草芥可见一斑</P>

<P>事实说明一切!</P>
<P>胜者为王 </P><P>败者寇</P><P>这就是政治</P><P>不抹黑怎么行</P>
<B>以下是引用<I>warmud</I>在2004-5-21 22:03:00的发言:</B>

<P>呵呵……</P>
<P>没错!说得很好!</P>
<P>要不是国民党的“功绩”,那会来得日寇以几万之病占得我东北三省?又以几十万之“众”欺我数百万之“寡”?</P>


不知中国历史之重的家伙
<B>以下是引用<I>myth_angel</I>在2004-5-22 23:50:00的发言:</B>

<P>胜者为王 </P>
<P>败者寇</P>
<P>这就是政治</P>
<P>不抹黑怎么行</P>

<P>乌鸦本来就是黑的 不用抹
<P>事实胜于雄辩 除非视而不见</P>
功过
<B>以下是引用<I>飞翔的热狗</I>在2004-5-22 10:45:00的发言:</B>

<P>就民国的实力而言,国军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共产党的教材对舍生取义的国军将士往往一笔带过,可耻。此外,共产党武装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也没以往宣传的那么大。</P>
<P>要指责日本人的教科书,不如把自己的搞搞好先。</P>

<P>你没好好看教科书吧,篇幅不比共产党自己的少,还是很有内容的,基本上属实,只是再语气等细节上做了文章。</P>
国军将士也有好样的!值得敬佩!但说国民党的功绩我看就不必了。这仗打的够屈辱!
<P>没有特别否定,也没有宣传而已。八路的是宣传的多了一些。</P><P>注意一下名词“中国军队”,在各种文献中的表现就明白了。</P><P>倒是有人战败了,还要啊Q一把。</P><P>还是英国人比较聪明,把隆美尔吹得不得了。</P><P>可是我就是不明白,非洲根本就不是德国主要作战方向,</P><P>有什么好吹得。</P>
<P>说起教科书我就来气,感觉我们从小学习的语文,历史不能完全说是中华文化,更像是政治!</P><P>跟国民党时期的台湾学生比起来,大陆的学生在中国文化上反而不如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