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巴格桑:与布达拉宫朝夕相处20年的“管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20:20
新华网拉萨3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林如萱、边巴次仁)在位于布达拉宫管理处的办公室里,67岁的强巴格桑眯着眼睛对记者感慨:“到今年10月12日,我与布达拉宫朝夕相处真正满20年了。”     强巴格桑把自己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交给了布达拉宫,于是,这位藏族老人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布达拉宫的“管家”。

    而真正让强巴格桑和布达拉宫结缘的其实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布达拉宫的两次大规模的维修。     1989年10月11日,布达拉宫和平解放后的第一次维修拉开序幕。这是自松赞干布在公元7世纪建造布达拉宫以来,这座宏伟建筑物的一次大规模整修。     第二天,强巴格桑卸下西藏电影公司副经理的身份,来到布达拉宫负责专家接待以及整个维修的后勤工作。强巴格桑没有想到,从这一天起,他就与布达拉宫紧紧联系在一起,即使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退休后依然如此。     因为坐镇全球瞩目的布达拉宫圣地,强巴格桑的故事通过各种渠道渐渐为人熟知。比如他的贵族出身,在拉萨和达孜放映电影的20多年,以及他为布达拉宫的保护传承无私付出的这20年。     1991年1月5日,第一次维修的各项工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强巴格桑照例做着后勤的准备,然而领导的通知却让他傻了眼。     “通知我去当(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全面负责维修工作。我当时说什么也不去。”这位两鬓斑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皱着眉头回忆。     “(布达拉宫)面积这么大,文物这么多,出了问题怎么办?”同样因为害怕,强巴格桑的家人甚至到政府部门哭诉请求领导“收回成命”。     但是强巴格桑仍然上任了。因为他“什么都懂一点”,勤快认真的工作态度人所共知。     强巴格桑“接管”布达拉宫后,首先对这个伟大建筑群内的无数文物珍宝清点造册。从1991年开始,他带着几个助手对几十万件文物进行清点和分类,并因为维修的需要对它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这个工作持续了3年。     “那是我参加工作48年来最苦的3年。”强巴格桑说。     布达拉宫300多年来的这次大规模维修于1994年竣工,国家共投入了5300多万元。当时这在中国文物维修史上创造了一个纪录。     维修队撤走后,强巴格桑的心却一点也不踏实。因为在清点布达拉宫共有多少房子的过程中,他和助手们发现了“地垄”——这种迄今为止仅在布达拉宫发现的、罕见的地基建筑形式。     因为依山而建,为了使布达拉宫的建筑房屋基础坚固,同时增加建筑底层面积,古人先在山坡上用土石砌墙,然后在墙上搭架梁木,这就形成特殊的“地垄”。布达拉宫共13层,最深的地垄达到8层。     2002年6月26日,第二次大修经过4年的调查和前期论证后正式动工,地垄的修复和加固是其中的重点。此时,强巴格桑与布达拉宫不舍的情结已经延续了13年。     “我们总共发现了491个(地垄),大部分已经修好了,只剩下最后3个,要等到4月份天气好一些时才开工。”强巴格桑说。     强巴格桑介绍,维修中他们采用了内地古建筑维修常用的灌浆技术,但因为很多地垄非常狭窄,人在里面几乎无法转身,因此工作组专门从日本进口了小型机器。材料上原来使用的是水泥和沙子,但由于黏性太大造成了墙体的二次开裂,最后经过多次试验,按比例添加黄土和石灰,问题终于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说起地垄,强巴格桑滔滔不绝,因为地垄的问题不解决,布达拉宫的隐患就永远存在。“那是基础啊,是最重要的,我们的预算也都要先用在地基的修复和加固上面。”     “去年10月当雄发生地震,拉萨也有很强的震感,但修复好了的地垄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我心里非常高兴。”强巴格桑欣慰地说。     采访的两个多小时不断地被电话呼入打断,几乎都是关于维修的问题,不时有维修项目负责人找强巴格桑签字。     投资预算1.7亿元的第二次大修预计今年第三季度竣工。“我现在就盼着退休,最想去旅游,我也好多地方没去过。”强巴格桑说。     “我不怕工作,但是布达拉宫(管理保护)的担子太沉了,我精神压力太大,怕着火、怕丢东西。”强巴格桑说,他已经7次递交退休申请,但都是因为维修工程责任重大而仍然守在布达拉宫的“管家”位子上。     怎么把布达拉宫的保护和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强巴格桑面临的另一个难题。3月初发布的《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保护办法》详细规定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和违反规定的相关惩罚。     “这是好事,说明政府很重视。”强巴格桑说,保护是第一位的。他有信心把布达拉宫完好地留给下一代人。新华网拉萨3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林如萱、边巴次仁)在位于布达拉宫管理处的办公室里,67岁的强巴格桑眯着眼睛对记者感慨:“到今年10月12日,我与布达拉宫朝夕相处真正满20年了。”     强巴格桑把自己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交给了布达拉宫,于是,这位藏族老人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布达拉宫的“管家”。
    而真正让强巴格桑和布达拉宫结缘的其实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布达拉宫的两次大规模的维修。     1989年10月11日,布达拉宫和平解放后的第一次维修拉开序幕。这是自松赞干布在公元7世纪建造布达拉宫以来,这座宏伟建筑物的一次大规模整修。     第二天,强巴格桑卸下西藏电影公司副经理的身份,来到布达拉宫负责专家接待以及整个维修的后勤工作。强巴格桑没有想到,从这一天起,他就与布达拉宫紧紧联系在一起,即使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退休后依然如此。     因为坐镇全球瞩目的布达拉宫圣地,强巴格桑的故事通过各种渠道渐渐为人熟知。比如他的贵族出身,在拉萨和达孜放映电影的20多年,以及他为布达拉宫的保护传承无私付出的这20年。     1991年1月5日,第一次维修的各项工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强巴格桑照例做着后勤的准备,然而领导的通知却让他傻了眼。     “通知我去当(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全面负责维修工作。我当时说什么也不去。”这位两鬓斑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皱着眉头回忆。     “(布达拉宫)面积这么大,文物这么多,出了问题怎么办?”同样因为害怕,强巴格桑的家人甚至到政府部门哭诉请求领导“收回成命”。     但是强巴格桑仍然上任了。因为他“什么都懂一点”,勤快认真的工作态度人所共知。     强巴格桑“接管”布达拉宫后,首先对这个伟大建筑群内的无数文物珍宝清点造册。从1991年开始,他带着几个助手对几十万件文物进行清点和分类,并因为维修的需要对它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这个工作持续了3年。     “那是我参加工作48年来最苦的3年。”强巴格桑说。     布达拉宫300多年来的这次大规模维修于1994年竣工,国家共投入了5300多万元。当时这在中国文物维修史上创造了一个纪录。     维修队撤走后,强巴格桑的心却一点也不踏实。因为在清点布达拉宫共有多少房子的过程中,他和助手们发现了“地垄”——这种迄今为止仅在布达拉宫发现的、罕见的地基建筑形式。     因为依山而建,为了使布达拉宫的建筑房屋基础坚固,同时增加建筑底层面积,古人先在山坡上用土石砌墙,然后在墙上搭架梁木,这就形成特殊的“地垄”。布达拉宫共13层,最深的地垄达到8层。     2002年6月26日,第二次大修经过4年的调查和前期论证后正式动工,地垄的修复和加固是其中的重点。此时,强巴格桑与布达拉宫不舍的情结已经延续了13年。     “我们总共发现了491个(地垄),大部分已经修好了,只剩下最后3个,要等到4月份天气好一些时才开工。”强巴格桑说。     强巴格桑介绍,维修中他们采用了内地古建筑维修常用的灌浆技术,但因为很多地垄非常狭窄,人在里面几乎无法转身,因此工作组专门从日本进口了小型机器。材料上原来使用的是水泥和沙子,但由于黏性太大造成了墙体的二次开裂,最后经过多次试验,按比例添加黄土和石灰,问题终于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说起地垄,强巴格桑滔滔不绝,因为地垄的问题不解决,布达拉宫的隐患就永远存在。“那是基础啊,是最重要的,我们的预算也都要先用在地基的修复和加固上面。”     “去年10月当雄发生地震,拉萨也有很强的震感,但修复好了的地垄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我心里非常高兴。”强巴格桑欣慰地说。     采访的两个多小时不断地被电话呼入打断,几乎都是关于维修的问题,不时有维修项目负责人找强巴格桑签字。     投资预算1.7亿元的第二次大修预计今年第三季度竣工。“我现在就盼着退休,最想去旅游,我也好多地方没去过。”强巴格桑说。     “我不怕工作,但是布达拉宫(管理保护)的担子太沉了,我精神压力太大,怕着火、怕丢东西。”强巴格桑说,他已经7次递交退休申请,但都是因为维修工程责任重大而仍然守在布达拉宫的“管家”位子上。     怎么把布达拉宫的保护和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强巴格桑面临的另一个难题。3月初发布的《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保护办法》详细规定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和违反规定的相关惩罚。     “这是好事,说明政府很重视。”强巴格桑说,保护是第一位的。他有信心把布达拉宫完好地留给下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