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美国经济也在“国有化”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22:56:07
美国经济也在“国有化”吗

资中筠

2009年第3期 炎黄春秋杂志259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当前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只见充斥于主流媒体和各种读物的文章,对美国的危机的严重性分析得很充分,与美国人一起为美国担忧,但谈到我们自己,则忧心忡忡者少,基调乐观者多。也许经济形势本来就建立在公众的信心的基础上,一旦信心崩溃,就不可收拾,所以在宣传上保持信心很重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以美国之忧衬托我们的“优”(越),从中得到安慰,则离现实太远。  在流行的种种论调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一股反对市场经济,主张回到国有化的思潮,其说辞之一是:美国不得不实行“国有化”了,也在搞“社会主义”。这完全是概念混淆,是把政府救市等同于“国有化”,又把“国有化”等同于“社会主义”,同时也是对美国,乃至自由市场经济的误读。美国立国的基础是自由市场经济,是遵循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这是不会变的。但是至少自20世纪初开始,经过深刻的从观念到法规的改革,必要的政府干预早已被承认为合理合法,更重要的是承认其有助于保护公平的自由竞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日益复杂化,纯粹的放任自流(laissez-faire)经济基本上不存在。硬要把自由市场经济说成是完全不受政府干预的纯粹的放任自流经济,不是故意歪曲也是误解。方今之世,不存在完全没有政府监管的经济,特别是健全的市场是建立在完备的法治基础上的,而立法司法以及有关政策法令,都是政府的职责。至于干预的力度、手段和时机是否恰当,是促进还是促退经济发展,其中的经验和理论十分丰富,值得认真研究探讨。  就美国而言,政府除了有多种法规监控企业外,在非常时期收购一部分企业也非自今日始。整个20世纪,美国政府曾多次注资或收购煤矿、铁路、钢铁厂,乃至控股某些银行。不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私人手中。前不久,《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曾列举历史上诸多事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接管了铁路,以确保战争物资、军火及军队的运输畅通,1920年又归还私人。二战期间,政府又接管了包括铁路、煤矿以及包括蒙哥马利百货连锁店等在内的几十家公司。  上世纪30年代,亦即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成立“金融复兴公司”,不仅给负债累累的银行贷款,而且注资购买了6千家银行的股份,高达13亿美元(略相当于现在的2000亿)。等经济好转以后,政府又将股份陆续出售给私人投资者,据说政府基本上不赔不赚。  1952年,为配合朝鲜战争,杜鲁门政府接管了88家钢铁厂,其理由是这些厂家资方的顽固态度可能触发大规模停工,从而影响对韩战的供应。不过,不久,最高法院即判其违宪,滥用总统权力,此举未能持续下去。  1984年,伊利诺依大陆银行因石油贷款坏账濒于破产,里根政府收购了该行80%的股票,因为这家银行太大,担心其破产会引发金融市场的严重混乱,为此,政府损失了10亿美元。后来这家银行并入美洲银行。美国经济也在“国有化”吗

资中筠

2009年第3期 炎黄春秋杂志259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当前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只见充斥于主流媒体和各种读物的文章,对美国的危机的严重性分析得很充分,与美国人一起为美国担忧,但谈到我们自己,则忧心忡忡者少,基调乐观者多。也许经济形势本来就建立在公众的信心的基础上,一旦信心崩溃,就不可收拾,所以在宣传上保持信心很重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以美国之忧衬托我们的“优”(越),从中得到安慰,则离现实太远。  在流行的种种论调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一股反对市场经济,主张回到国有化的思潮,其说辞之一是:美国不得不实行“国有化”了,也在搞“社会主义”。这完全是概念混淆,是把政府救市等同于“国有化”,又把“国有化”等同于“社会主义”,同时也是对美国,乃至自由市场经济的误读。美国立国的基础是自由市场经济,是遵循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这是不会变的。但是至少自20世纪初开始,经过深刻的从观念到法规的改革,必要的政府干预早已被承认为合理合法,更重要的是承认其有助于保护公平的自由竞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日益复杂化,纯粹的放任自流(laissez-faire)经济基本上不存在。硬要把自由市场经济说成是完全不受政府干预的纯粹的放任自流经济,不是故意歪曲也是误解。方今之世,不存在完全没有政府监管的经济,特别是健全的市场是建立在完备的法治基础上的,而立法司法以及有关政策法令,都是政府的职责。至于干预的力度、手段和时机是否恰当,是促进还是促退经济发展,其中的经验和理论十分丰富,值得认真研究探讨。  就美国而言,政府除了有多种法规监控企业外,在非常时期收购一部分企业也非自今日始。整个20世纪,美国政府曾多次注资或收购煤矿、铁路、钢铁厂,乃至控股某些银行。不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私人手中。前不久,《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曾列举历史上诸多事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接管了铁路,以确保战争物资、军火及军队的运输畅通,1920年又归还私人。二战期间,政府又接管了包括铁路、煤矿以及包括蒙哥马利百货连锁店等在内的几十家公司。  上世纪30年代,亦即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成立“金融复兴公司”,不仅给负债累累的银行贷款,而且注资购买了6千家银行的股份,高达13亿美元(略相当于现在的2000亿)。等经济好转以后,政府又将股份陆续出售给私人投资者,据说政府基本上不赔不赚。  1952年,为配合朝鲜战争,杜鲁门政府接管了88家钢铁厂,其理由是这些厂家资方的顽固态度可能触发大规模停工,从而影响对韩战的供应。不过,不久,最高法院即判其违宪,滥用总统权力,此举未能持续下去。  1984年,伊利诺依大陆银行因石油贷款坏账濒于破产,里根政府收购了该行80%的股票,因为这家银行太大,担心其破产会引发金融市场的严重混乱,为此,政府损失了10亿美元。后来这家银行并入美洲银行。
美国已经有媒体将黑奥叫《同志》了你说呢  哈哈:D
怎么会,政府在给财团擦屁股,干净了,又会回到财团手里,纳税人的血汗钱在给财团输血;P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