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抗战影视剧中的冲锋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38:00
据民工科技文:
1941年5月,由宋子文牵头,在美国成立了中国国防物资供应公司,负责代表中国处理有关美国对华租借法案事项,采购抗战物资。当年,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为盟军生产轻武器的加拿大约翰.英格利斯公司,目的是商请该厂为中国军队提供7.92毫米"布仑"轻机枪和9毫米勃朗宁M1935手枪,两者都是深受中国战土欢迎的武器。根据租借法案,美、英政府还安排加拿大朗.布兰奇兵工厂为中国生产一批MKⅡ型"司登"冲锋枪,以弥补美国提供的"汤普生"冲锋枪的不足。这里有节约成本的原因,同时也是因为当时武器紧缺,其他冲锋枪的产量供给美、英自身尚且不足,而价廉且节省工时的"司登"理所当然地成为首选。
  MKⅡ是在最初的MKI型"司登"基础上改进出的一种型号,体积和重量都有所减小,全长784毫米,全重只有3千克。它仍采用简单的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开膛待击,发射9毫米贝拉巴鲁姆手枪弹,初速为323米/秒,有效射程200米,由32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500~550发/分。该枪的外观和结构都极为简单,卸下弹匣和枪托后,基本上就是大小不等的管子的组合体,机匣、枪托都是钢板冲压而成,全枪只有47个零件。与"勃朗宁"手枪是由中国根据样枪仿制而来不同,"司登"冲锋枪是加拿大厂家根据英国图纸生产的。因为成本很低,在当时人们通常认为"司登"就是简陋粗糙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加拿大产"司登"的质量和英国原产品大体相当,表面处理工艺甚至比美制的"盖德"还略胜一筹。
  这些加拿大造"司登"冲锋枪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其弹匣座正面刻有"司登、手提机枪、加拿大造"等三排汉字。"加拿大造"是表明产地,以与英国原产的相区别。"司登"是"STEN"的音译,目的是为了方便国人识别。为什么叫"手提机枪"而不叫"冲锋枪"?这与当时国人的习惯有关。尽管"冲锋枪"一词在国内出现得很早,但国内一般还是把它归于机枪一类。英文的"冲锋枪"一词由"汤普生"冲锋枪名义上的发明者一一美国的汤普生将军最先提出,直译也是"次"机枪或"微型"机枪的意思。但因为这种武器没有机枪的脚架,比较轻便,可以像步枪一样双手持用,所以当时国内把它们统称为"手提式机关枪",简称"手提式"。这种叫法—直使用到解放战争初期,在人民解放军的战报统计中,各种冲锋枪有时也会被包含进机枪当中。因此,进入中国的"司登"冲锋枪就被换了个名字,被国人称为"加拿大造手提机枪"。
  虽然制造这些"司登"的初衷是武装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但当这些冲锋枪全部运抵中国时,抗战已接近结束,它们被用来装备一线国民党部队,并在随后爆发的内战中广泛使用,其中大部分最终为人民解放军缴获并使用。
11.JPG
2.jpg
如上文属实,那么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抗战爆发中前期,国内只可能出现MP18/28(俗称花机关枪)、汤姆逊冲锋枪(包括仿制粗劣的晋造),其他如M3黄油枪,司登是不可能出现滴~~~~~据民工科技文:
1941年5月,由宋子文牵头,在美国成立了中国国防物资供应公司,负责代表中国处理有关美国对华租借法案事项,采购抗战物资。当年,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为盟军生产轻武器的加拿大约翰.英格利斯公司,目的是商请该厂为中国军队提供7.92毫米"布仑"轻机枪和9毫米勃朗宁M1935手枪,两者都是深受中国战土欢迎的武器。根据租借法案,美、英政府还安排加拿大朗.布兰奇兵工厂为中国生产一批MKⅡ型"司登"冲锋枪,以弥补美国提供的"汤普生"冲锋枪的不足。这里有节约成本的原因,同时也是因为当时武器紧缺,其他冲锋枪的产量供给美、英自身尚且不足,而价廉且节省工时的"司登"理所当然地成为首选。
  MKⅡ是在最初的MKI型"司登"基础上改进出的一种型号,体积和重量都有所减小,全长784毫米,全重只有3千克。它仍采用简单的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开膛待击,发射9毫米贝拉巴鲁姆手枪弹,初速为323米/秒,有效射程200米,由32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500~550发/分。该枪的外观和结构都极为简单,卸下弹匣和枪托后,基本上就是大小不等的管子的组合体,机匣、枪托都是钢板冲压而成,全枪只有47个零件。与"勃朗宁"手枪是由中国根据样枪仿制而来不同,"司登"冲锋枪是加拿大厂家根据英国图纸生产的。因为成本很低,在当时人们通常认为"司登"就是简陋粗糙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加拿大产"司登"的质量和英国原产品大体相当,表面处理工艺甚至比美制的"盖德"还略胜一筹。
  这些加拿大造"司登"冲锋枪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其弹匣座正面刻有"司登、手提机枪、加拿大造"等三排汉字。"加拿大造"是表明产地,以与英国原产的相区别。"司登"是"STEN"的音译,目的是为了方便国人识别。为什么叫"手提机枪"而不叫"冲锋枪"?这与当时国人的习惯有关。尽管"冲锋枪"一词在国内出现得很早,但国内一般还是把它归于机枪一类。英文的"冲锋枪"一词由"汤普生"冲锋枪名义上的发明者一一美国的汤普生将军最先提出,直译也是"次"机枪或"微型"机枪的意思。但因为这种武器没有机枪的脚架,比较轻便,可以像步枪一样双手持用,所以当时国内把它们统称为"手提式机关枪",简称"手提式"。这种叫法—直使用到解放战争初期,在人民解放军的战报统计中,各种冲锋枪有时也会被包含进机枪当中。因此,进入中国的"司登"冲锋枪就被换了个名字,被国人称为"加拿大造手提机枪"。
  虽然制造这些"司登"的初衷是武装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但当这些冲锋枪全部运抵中国时,抗战已接近结束,它们被用来装备一线国民党部队,并在随后爆发的内战中广泛使用,其中大部分最终为人民解放军缴获并使用。
11.JPG
2.jpg
如上文属实,那么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抗战爆发中前期,国内只可能出现MP18/28(俗称花机关枪)、汤姆逊冲锋枪(包括仿制粗劣的晋造),其他如M3黄油枪,司登是不可能出现滴~~~~~
君没看现在中央一台放的叶挺将军,中间新四军可是手拿m3冲锋枪呀,难道是远征军紧急给空运的吗?
X~!

我看成容子文了:L
原帖由 rake_hu 于 2009-3-1 13:27 发表
君没看现在中央一台放的叶挺将军,中间新四军可是手拿m3冲锋枪呀,难道是远征军紧急给空运的吗?

呵呵,网上可以查到:
1942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设计师乔治·海德和工艺师费雷德克·桑普森合作研制出可以单发、连发的T15式样枪,外形类似英国司登冲锋枪。同年冬季,T15式的改进型T20式(主要是取消了单发射击机构)在阿伯丁试验场进行了全面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枪无论是威力和可靠性,还是寿命都优于当时的同类武器。同年12月,美军正式决定该枪为制式武器,命名为M3式冲锋枪。该枪广泛采用普通金属冲压件,并以先进的精锻方法加工枪管,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勤务性好等特点。
可以看出,M3到43年才开始批量生产,据说当时成本22刀/支,用于替换笨重、制造复杂、成本较高的汤姆逊1928A1和汤姆逊M1,米帝自个还要换装,哪有多余的支援GMD~~~~~
前几天演的杀出绝地,赤水河畔国民党的民团已经端着M3冲锋枪在围剿红军了???
君不见:国产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德国伞兵拿着一水的美制M3冲锋枪吗?
因为老电影的缘故,M3道具枪在国内存量大,所以黄油枪就成了大陆军事片导演的最爱,不管啥年代,只要有花生米的军队就一定有它,反正绝大部分的观众也不是军迷。
老蒋部队都用上MP-5了,还有什么不能提前出世的?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9-3-2 07:01 发表
老蒋部队都用上MP-5了,还有什么不能提前出世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hahahaha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确确实实有一种被称为“花机关枪”的自动武器,数量相对比较少,看上去比较丑陋。不知道是什么枪。

抗战时期,共产党很多部队,无法从国民政府哪里取得制式武器,但会通过其他渠道从香港、东南亚取购得少量走私军火。因此得到少量斯登倒也能够。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9-3-2 07:01 发表
老蒋部队都用上MP-5了,还有什么不能提前出世的?


这个就有点
太搞笑了
原帖由 特警4587 于 2009-3-2 13:45 发表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确确实实有一种被称为“花机关枪”的自动武器,数量相对比较少,看上去比较丑陋。不知道是什么枪。

抗战时期,共产党很多部队,无法从国民政府哪里取得制式武器,但会通过其他渠道从香港、 ...

花机关是MP18.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9-3-2 07:01 发表
老蒋部队都用上MP-5了,还有什么不能提前出世的?

淮海战役中,黄维用东风卡车运兵,用解放卡车造壁垒!而共军装备了56式冲锋枪!
原帖由 酒后胡言 于 2009-3-2 14:06 发表

淮海战役中,黄维用东风卡车运兵,用解放卡车造壁垒!而共军装备了56式冲锋枪!

上图上图,有图吗?
来个十大囧图
原帖由 特警4587 于 2009-3-2 13:45 发表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确确实实有一种被称为“花机关枪”的自动武器,数量相对比较少,看上去比较丑陋。不知道是什么枪。

上尉,是伯格曼,朱得还亲自用过呢
最近某部说第五次反围剿的连续剧
国军一水的斯登…………
原帖由 86654501 于 2009-3-2 16:43 发表

上图上图,有图吗?
来个十大囧图


:D :D
最近的《中国兄弟连》,56冲的镜头经常闪现还有特写!看的我这个气,当年有这家伙至于8年抗战打那么惨吗~~~~~
期待《我的团长我的团》~~~~~
1.jpg
2.jpg
MP18/MP28
《我的团长我的团》海报中连鱼雷机都出现了
抗战时国内好像有MP-28了。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9-3-2 07:01 发表
老蒋部队都用上MP-5了,还有什么不能提前出世的?


:L :L 额得神啊,TG导演都TM太有才了:L :L
唉!这才是真正的山寨啊!
电影、电视剧罢了,又不是说有的观众都是军迷,说白了,有些片子就不是拍给军迷看的,再说人家拍片子也是有预算的......
美帝的《傲气雄鹰》还不是拿f-5当作米格,《坦克大决战》中德国人还不是开着一水的美国坦克,但是这妨碍这些影片成为经典吗?
《大决战》出现五六式在看过这部影片的上百万人中,有几个看出来了?
电影就是电影,没必要本末倒置,滥片子就算全用原版的武器也还是一部滥片子,也没有哪部经典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武器装具考证的到位而成为经典的.........武器装具考证的到位只能说明该剧的资金充裕,创作人员用心,这更容易成就一部经典。
电影有枪就行,:victory: ;P
其实道具的真实性也是近年来才逐渐讲究的。不过,国产战争片实在不好恭维,道具越发乱来,不仅反映的是道具不考究的问题(可以说是为了火爆观感就乱来),其实反映的是制片方的态度问题,这些片子除了偶尔几部以情节取胜,战争场面都没法及格。如果全面衡量一部战争片的分数,最低水准的还原历史真实和客观总还是不可少的。如果一味粗制滥造,这个题材就永远没法做好,也是中国影视制作的悲哀。
我宁可多花点钱买实惠耐用的东西,也不愿意买几天就坏的地摊货。我宁可只看几部认真制作的战争片,也不愿意看充斥银幕的粗劣影视。
另外,港台片的火爆枪战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有自己的特点,也吸引眼球。可是这一套如今早就行不通了,人家早就改换风格了,趋向真实和临场感,其中也不乏精品。可惜了国内的影视制作人,很多还在捧着“一把手枪不换弹匣打死N个敌人”的90年代港台枪战片风格不放,看着不腻味才怪。
道具的真实性是电影发展的趋势
谁要是能将20响连发驳壳枪的连射场面搬上银幕,都够人惊艳的,绝对令人耳目一新。印象中我只在“第五元素”片子开头见过。
我的团长我的团开演了 !
就那成本,想看认真考据的道具?
原帖由 cdj_doom 于 2009-3-3 22:15 发表
最近的《中国兄弟连》,56冲的镜头经常闪现还有特写!看的我这个气,当年有这家伙至于8年抗战打那么惨吗~~~~~
期待《我的团长我的团》~~~~~



让你现过过瘾!
中国兄弟连里面还有拿56冲扫小鬼子的
原帖由 PRSOV 于 2009-3-5 19:32 发表
谁要是能将20响连发驳壳枪的连射场面搬上银幕,都够人惊艳的,绝对令人耳目一新。印象中我只在“第五元素”片子开头见过。

80年代版的电视剧《林海雪原》里,结尾最后一场战斗场面中,郑三炮一手一支20响连发扫射,镜头很短,但也是国产影视剧里唯一见过的20响连发驳壳枪全自动设计场面。
李雪健、李幼斌等人拍得《飞虎队》里面也有二十响连射,但是枪身不是打横而是直直手握双枪连射.................
不过,导演水平才是最大问题。发哥的《英雄本色》系列也有不少离谱镜头,但并不影响此系列成为经典。
汤姆森冲锋枪最多
我见过的最早的20响连射是一部黑白片,名字忘了,好像是反映海南岛抗战。
原帖由 PRSOV 于 2009-3-5 19:32 发表
谁要是能将20响连发驳壳枪的连射场面搬上银幕,都够人惊艳的,绝对令人耳目一新。印象中我只在“第五元素”片子开头见过。


这个镜头在有张弘毅的那个版本的铁道游击队里有
无论匣子还是连射,毛瑟的枪支镜头都不多,游戏里也就生化4与合金装备3里出现/
电影版的铁道游击队.名字叫<飞虎队>  王志文 常戎等一干人演的.  不但连发还左右开弓.

<我的团长>里面见到加了枪套抵肩射击的镜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