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齐“亮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54:24
一年之计在于春。果然,伴随春雷阵阵,国务院的十大振兴规划迅速出台,颇有眼花缭乱之感。从1月14日到25日晚6时,短短40天,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行业、有色金属、物流业振兴规划已全数出台,这种大规模、高密集的产业政策发布,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所仅见……



大危机大调整
大危机意味大改革、大调整,这个道理在30年前如此,在金融危机侵袭的今天,更是如此。

如今,“中国制造”借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是平的”已畅销全球,一跃而成“制造大国”。我们刚有点兴致回顾一下辉煌的过去,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袭来,让上半年还在担心通胀的经济学家,一下子来了个180度转弯,开始讨论“保八”的可能性。

其实不必讳言,我们的工业“大而不强”,其原因在于:缺乏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高能耗造成高污染,能源被浪费,污染被留下;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不完整等等,问题已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产业升级”的口号最近提得很多,但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实践起来,却非常困难。也许,我们都在等待一个契机。

这时,金融海啸来了,国外需求剧烈减少,中国企业订单明显减少,现金流濒临断裂,与此同时还要消化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库存增加带来的成本提高,大部分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珠三角、长三角出现大批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潮”和“二次返乡潮”。

决心很好下,当“保八”都如此艰难的时候,“产业调整”就不是个“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温总理的一句话也许可以很好地反映决策者们的心理:“我每天都在想,力度够不够,能不能解决问题。”

纵观已出台的十大产业规划,首先考虑的还是怎么度过“冬天”。当务之急,要快速“止血”,降低汽车购置税,“家电下乡”、“电脑下乡”,发放消费券,这是拉动内需;提高出口退税率,稳定汇率,鼓励央企展开积极的扩张政策,增加出口信贷,这是稳住国际市场份额。

当然,振兴规划的深意远不止于此,“止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当是“造血”。如何“造血”?第一要重造夕阳产业骨髓。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最为严重,规划中提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不得再上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石化业初级产品严重过剩,精细加工又缺乏投资,规划就要从整体布局;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指出,要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这些产业调整结构,兼并重组,就是重造骨髓,补充新血,让这些所谓的夕阳企业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第二,谋划朝阳产业布局。在汽车业振兴规划中,中央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中,中央则提出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器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而在轻工业振兴规划中,中央则专门提出要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工业是强国之本,牵一发而动全局。两会召开在即,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扭转经济下行料将成为会议主线,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也将引发各利益群体的诉求表达,诸多问题有望得到深入讨论,中国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由此开始,也许这也是另一个春天的开始。



房地产业无缘入围
一波三折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方案在25日最终尘埃落定,国务院会议25日决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最后一个名额已经确定为运输物流业,此前被炒的沸沸扬扬的房地产业最终落选。

值得注意的是,和其他振兴规划报道不同的是,所谓的房地产业振兴规划始终没有来自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消息,而目前被广为传播和报道的消息,最早由经济学家成思危透露。

不过,成思危对此的最新表态是,他是根据相关的报道而阐述了自己对房地产业振兴规划的设想,而且是在给学生讲课时提到的,“并不是一个公开场合的报告,也不是一次向新闻界的发布”。成思危表示,媒体在引用他的话时完全忽略了前提,对他的意思进行了误导。

事实上,在此之前也有关于房地产业列入产业振兴规划的相关报道,不过成思危表态的影响最大。让外界感到信服的还是成思危的官方背景,曾在全国人大任重要职务的成思危在中国经济界具有极大影响力。不过,成思危表示,自己目前只是一个学者,“学者不可能代替政府去作决策”。

与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等行业相比,房地产业是否应该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争议颇大,对于房地产落选,相关业内专家表示,房地产是否有必要“振兴”,目前各界看法还存在分歧。此外,有资格列入第十个振兴规划的行业不止房地产业,落选并不意外。不过有人强调,“房地产行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意义重大,调控部门会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规范房地产行业,促进其健康发展。”

受到相关消息的影响,地产股在过去几天的表现也随之起起伏伏。在房地产业将搭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末班车”消息的刺激下,地产板块曾集体大涨庆祝;相反,在有不利消息传出时,25日的地产股便集体下跌,板块跌幅一度超过4%。




产业振兴规划并非万能钥匙
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物流和有色金属产业振兴规划后,去年11月末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系列产业振兴规划已经基本审议完毕。

在三个月时间里,围绕十个产业振兴规划的具体内容、出台时间以及谁是最后一个未被公开提及的产业,业界、投资界和大小媒体传出了诸多消息。真真假假,莫衷一是。

人们对于产业振兴规划的期待容易理解。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船舶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物流业和有色金属业,都是中国主要的实体经济构成行业,其工业增加值、就业贡献率均在各行业前列。

现实来看,这十大行业也是现在面临困难较大的一些行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出台这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中国经济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举措之一。我们已经看到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措施在1月份拉动了购车热潮,这是振兴规划立竿见影起效的明显证据。

各个产业振兴规划通过后,下一步将是规划的细则陆续出台。比起框架性的内容,其实细则更值得期待,这关系到振兴规划的实际利好到底有多大。根据陆续披露的一些细则,我们以为,业界应对振兴规划有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准确理解振兴规划的效果,首先要准确认识振兴规划出台的初衷。所谓振兴,其核心含义应是提振信心,疏通障碍。在财政收入下滑、各项支出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这些规划的细则可能很难在企业最关心的财政政策方面有全面、重大突破,可能更多是在加快并购、扶持自主创新等方面的鼓励政策。

纵观政府本轮经济刺激措施,“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观念贯穿始终。理性判断这一趋势,企业应及早跳出“政策市”套路,不等不靠,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政策东风,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

要意识到产业振兴规划并非万能钥匙。十大产业中,多数产业仍面临着产业结构老化、“两高一资”现象严重、产品竞争力不足等现状。利用政策及时改善内生竞争力,才是这些企业当前最应该做的。短期刺激措施可能帮助企业缓解困境,但长期来看,仍有赖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温家宝总理今年1月在青岛视察时曾对振兴规划的目标有过介绍:这些规划既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又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成熟一个,执行一个。

此外,除了内部因素,外部经济不景气因素也不可忽视,企业要对全球经济低迷的长期性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十大产业中外贸比重占据较大比例,在欧美消费市场难以在短期内走出低迷的情况下,需求不旺将直接影响企业产能。正在加大力度的扩大内需政策,同样也需要时间来加以检验。内需能否启动最终仍取决于整体改革的推进,在加大对农村等市场的财政补贴后,社保、医疗等措施尚需全面推进。

同时,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细则制定也考验着制定者的智慧。在中国改革开放推进30年之后,如何继续加快改革,不故步自封,是经济危机下的最大考验。
我们以为,产业振兴规划的细则应更多释放各种经济因素的活力,降低市场门槛,起到润滑经济的作用。细则还应科学合理界定行政职能,包括正确界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不越俎代庖,也不忽视危机时刻应有的干预措施。一年之计在于春。果然,伴随春雷阵阵,国务院的十大振兴规划迅速出台,颇有眼花缭乱之感。从1月14日到25日晚6时,短短40天,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行业、有色金属、物流业振兴规划已全数出台,这种大规模、高密集的产业政策发布,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所仅见……



大危机大调整
大危机意味大改革、大调整,这个道理在30年前如此,在金融危机侵袭的今天,更是如此。

如今,“中国制造”借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是平的”已畅销全球,一跃而成“制造大国”。我们刚有点兴致回顾一下辉煌的过去,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袭来,让上半年还在担心通胀的经济学家,一下子来了个180度转弯,开始讨论“保八”的可能性。

其实不必讳言,我们的工业“大而不强”,其原因在于:缺乏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高能耗造成高污染,能源被浪费,污染被留下;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不完整等等,问题已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产业升级”的口号最近提得很多,但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实践起来,却非常困难。也许,我们都在等待一个契机。

这时,金融海啸来了,国外需求剧烈减少,中国企业订单明显减少,现金流濒临断裂,与此同时还要消化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库存增加带来的成本提高,大部分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珠三角、长三角出现大批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潮”和“二次返乡潮”。

决心很好下,当“保八”都如此艰难的时候,“产业调整”就不是个“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温总理的一句话也许可以很好地反映决策者们的心理:“我每天都在想,力度够不够,能不能解决问题。”

纵观已出台的十大产业规划,首先考虑的还是怎么度过“冬天”。当务之急,要快速“止血”,降低汽车购置税,“家电下乡”、“电脑下乡”,发放消费券,这是拉动内需;提高出口退税率,稳定汇率,鼓励央企展开积极的扩张政策,增加出口信贷,这是稳住国际市场份额。

当然,振兴规划的深意远不止于此,“止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当是“造血”。如何“造血”?第一要重造夕阳产业骨髓。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最为严重,规划中提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不得再上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石化业初级产品严重过剩,精细加工又缺乏投资,规划就要从整体布局;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指出,要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这些产业调整结构,兼并重组,就是重造骨髓,补充新血,让这些所谓的夕阳企业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第二,谋划朝阳产业布局。在汽车业振兴规划中,中央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中,中央则提出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器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而在轻工业振兴规划中,中央则专门提出要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工业是强国之本,牵一发而动全局。两会召开在即,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扭转经济下行料将成为会议主线,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也将引发各利益群体的诉求表达,诸多问题有望得到深入讨论,中国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由此开始,也许这也是另一个春天的开始。



房地产业无缘入围
一波三折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方案在25日最终尘埃落定,国务院会议25日决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最后一个名额已经确定为运输物流业,此前被炒的沸沸扬扬的房地产业最终落选。

值得注意的是,和其他振兴规划报道不同的是,所谓的房地产业振兴规划始终没有来自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消息,而目前被广为传播和报道的消息,最早由经济学家成思危透露。

不过,成思危对此的最新表态是,他是根据相关的报道而阐述了自己对房地产业振兴规划的设想,而且是在给学生讲课时提到的,“并不是一个公开场合的报告,也不是一次向新闻界的发布”。成思危表示,媒体在引用他的话时完全忽略了前提,对他的意思进行了误导。

事实上,在此之前也有关于房地产业列入产业振兴规划的相关报道,不过成思危表态的影响最大。让外界感到信服的还是成思危的官方背景,曾在全国人大任重要职务的成思危在中国经济界具有极大影响力。不过,成思危表示,自己目前只是一个学者,“学者不可能代替政府去作决策”。

与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等行业相比,房地产业是否应该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争议颇大,对于房地产落选,相关业内专家表示,房地产是否有必要“振兴”,目前各界看法还存在分歧。此外,有资格列入第十个振兴规划的行业不止房地产业,落选并不意外。不过有人强调,“房地产行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意义重大,调控部门会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规范房地产行业,促进其健康发展。”

受到相关消息的影响,地产股在过去几天的表现也随之起起伏伏。在房地产业将搭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末班车”消息的刺激下,地产板块曾集体大涨庆祝;相反,在有不利消息传出时,25日的地产股便集体下跌,板块跌幅一度超过4%。




产业振兴规划并非万能钥匙
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物流和有色金属产业振兴规划后,去年11月末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系列产业振兴规划已经基本审议完毕。

在三个月时间里,围绕十个产业振兴规划的具体内容、出台时间以及谁是最后一个未被公开提及的产业,业界、投资界和大小媒体传出了诸多消息。真真假假,莫衷一是。

人们对于产业振兴规划的期待容易理解。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船舶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物流业和有色金属业,都是中国主要的实体经济构成行业,其工业增加值、就业贡献率均在各行业前列。

现实来看,这十大行业也是现在面临困难较大的一些行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出台这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中国经济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举措之一。我们已经看到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措施在1月份拉动了购车热潮,这是振兴规划立竿见影起效的明显证据。

各个产业振兴规划通过后,下一步将是规划的细则陆续出台。比起框架性的内容,其实细则更值得期待,这关系到振兴规划的实际利好到底有多大。根据陆续披露的一些细则,我们以为,业界应对振兴规划有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准确理解振兴规划的效果,首先要准确认识振兴规划出台的初衷。所谓振兴,其核心含义应是提振信心,疏通障碍。在财政收入下滑、各项支出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这些规划的细则可能很难在企业最关心的财政政策方面有全面、重大突破,可能更多是在加快并购、扶持自主创新等方面的鼓励政策。

纵观政府本轮经济刺激措施,“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观念贯穿始终。理性判断这一趋势,企业应及早跳出“政策市”套路,不等不靠,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政策东风,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

要意识到产业振兴规划并非万能钥匙。十大产业中,多数产业仍面临着产业结构老化、“两高一资”现象严重、产品竞争力不足等现状。利用政策及时改善内生竞争力,才是这些企业当前最应该做的。短期刺激措施可能帮助企业缓解困境,但长期来看,仍有赖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温家宝总理今年1月在青岛视察时曾对振兴规划的目标有过介绍:这些规划既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又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成熟一个,执行一个。

此外,除了内部因素,外部经济不景气因素也不可忽视,企业要对全球经济低迷的长期性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十大产业中外贸比重占据较大比例,在欧美消费市场难以在短期内走出低迷的情况下,需求不旺将直接影响企业产能。正在加大力度的扩大内需政策,同样也需要时间来加以检验。内需能否启动最终仍取决于整体改革的推进,在加大对农村等市场的财政补贴后,社保、医疗等措施尚需全面推进。

同时,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细则制定也考验着制定者的智慧。在中国改革开放推进30年之后,如何继续加快改革,不故步自封,是经济危机下的最大考验。
我们以为,产业振兴规划的细则应更多释放各种经济因素的活力,降低市场门槛,起到润滑经济的作用。细则还应科学合理界定行政职能,包括正确界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不越俎代庖,也不忽视危机时刻应有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