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中俄要在分歧中保持共同利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52:10
国际先驱导报:中俄要在分歧中保持共同利益
2009年02月23日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微妙摩擦难阻中俄两国人民的友情。图为2008年7月21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两个四川地震灾区的小姑娘和她们的俄国折纸课老师合影留念。本报记者 郑悦/摄     一场突如其来的海上事件,给一向友好的中俄民间情绪带来了波动。     2月17日,中俄刚刚签署了两国间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合作协议,未来20年内俄罗斯向中国提供3亿吨石油,以换取中国向俄两家石油公司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但时隔近1天,俄罗斯媒体就披露了中国货船被俄舰击沉的消息,这让两国合作的乐观气氛变得有些微妙。就此话题,日前《国际先驱导报》联合新浪网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2万多中国网民中,有四成都表示出“震惊”和“气愤”。     小磨擦带来微妙情绪     长期以来,中俄睦邻友好,但在两国民间却也存在一定的对彼此的微妙情绪,而引发情绪的原因也各异。一些中国人对俄罗斯人有“意见”,起源之一在于俄罗斯“光头党”袭击中国人。据俄媒报道,仅在今年1月份有案可查的种族袭击事件就多达14起,针对中国人的袭击也越发残忍。     这些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的行为恰恰是俄罗斯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他们将一切错误归咎于外国人,”俄罗斯记者斯拉娃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们宣称中国人向俄罗斯输出廉价商品和劳动力,并且通过走私造成俄罗斯的“影子经济”,使俄罗斯损失大量的外汇收入。     一些俄罗斯人对中国人有“看法”的原因之一在于“灰色清关”现象的存在。据《俄罗斯记者》杂志调查,2008年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货物走私比例高达65%。

国际先驱导报:中俄要在分歧中保持共同利益
2009年02月23日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微妙摩擦难阻中俄两国人民的友情。图为2008年7月21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两个四川地震灾区的小姑娘和她们的俄国折纸课老师合影留念。本报记者 郑悦/摄     一场突如其来的海上事件,给一向友好的中俄民间情绪带来了波动。     2月17日,中俄刚刚签署了两国间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合作协议,未来20年内俄罗斯向中国提供3亿吨石油,以换取中国向俄两家石油公司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但时隔近1天,俄罗斯媒体就披露了中国货船被俄舰击沉的消息,这让两国合作的乐观气氛变得有些微妙。就此话题,日前《国际先驱导报》联合新浪网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2万多中国网民中,有四成都表示出“震惊”和“气愤”。     小磨擦带来微妙情绪     长期以来,中俄睦邻友好,但在两国民间却也存在一定的对彼此的微妙情绪,而引发情绪的原因也各异。一些中国人对俄罗斯人有“意见”,起源之一在于俄罗斯“光头党”袭击中国人。据俄媒报道,仅在今年1月份有案可查的种族袭击事件就多达14起,针对中国人的袭击也越发残忍。     这些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的行为恰恰是俄罗斯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他们将一切错误归咎于外国人,”俄罗斯记者斯拉娃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们宣称中国人向俄罗斯输出廉价商品和劳动力,并且通过走私造成俄罗斯的“影子经济”,使俄罗斯损失大量的外汇收入。     一些俄罗斯人对中国人有“看法”的原因之一在于“灰色清关”现象的存在。据《俄罗斯记者》杂志调查,2008年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货物走私比例高达65%。

部分俄人有心理落差

    因为对苏联“老大哥”视如己出,俄罗斯人来中国总会受到热情招待,但走在俄罗斯街头的中国人却并不踏实,害怕光头党,也害怕警察。当年在俄罗斯访问时,有两名警察就有意跟中国社科院俄罗斯政文室主任潘德礼找茬。“说我的护照有问题。我说,有问题就跟你们去警察局,他们只好作罢。”潘德礼说,其实就是想下班后多捞点钱。而他所接触的中国商人同样觉得在俄罗斯“受欺负是家常便饭。”

    事出有因。在俄罗斯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比俄罗斯人过得还富。中俄两国四千公里边界上的边境都市,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俄国人在跑单帮,大包小包地把中国生产的廉价消费品带回俄境内转卖获利。“有自尊心的俄国人很难咽下这口气。俄罗斯国内也一直争论,俄罗斯会不会变成中国的原料附属国。”潘德礼说。

    这样心理上的落差苏联解体后就已出现。1991年苏联解体那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老师陆永昌正在莫斯科访问,他回忆:“那时卢布还没贬值,在俄罗斯的中国人生活都还不错,甚至有些人开始摆阔气。但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人的生活一落千丈,一些俄罗斯人便逐渐产生了对中国人的不满。”
在分歧中保持共同利益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俄罗斯对中国的关注却在与日俱增。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俄罗斯记者斯拉娃说,每天打开电视,都会看到有关中国的报道,这在十几年前完全是不可能的。“在俄罗斯媒体上,中国形象是‘五五开’。”斯拉娃说:“在好的方面,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获得肯定。‘中国是俄罗斯身边一个强大的伙伴和对手’,而不好的方面就是中国商人将走私的货物存放在我们的军营里,但不能全归咎于中国人,总不能说是他们自己运进去的。”

    学中文的莫斯科大学学生柳芭长期关注中国新闻,她不无担心地说:“如果俄罗斯人不能公平地看待问题,网上‘黄祸论’这种论调还是会有人去支持,‘光头党’也不会消失。”

    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莫斯科大学政治学教授罗金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俄罗斯更需要寻找伙伴和盟友。“如果考虑得更长远一些,未来50年,俄罗斯需要恢复经济、保障地缘安全,中国则需要稳定的能源伙伴。”
中国人认识不能停留在过去

    化解摩擦的关键还在于两国民间交流。50多年前中苏文化交流连绵不绝,现在却冷清许多。因为在国内没有销路,上海一些出版社基本不愿意出版有关俄罗斯的当代书籍。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健荣曾感慨:“苏联解体以来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对俄罗斯社会的关注已留下了很多空白,以后该如何弥补?”而这样的隔阂也会产生更多的不良情绪。

    可是,涉及到心态层面的举措实施起来远比想象中艰难,最后还是要求得利益上的平衡。“如果双方利益一致最好,但现实中往往会不同。如何在分歧中保持共同利益,才是中俄双方应该共同努力的地方。”盛世良说。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为朋友就得两肋插刀,可在俄罗斯人眼中,其实“一码事归一码事”。俄罗斯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

    “不是说我们给了贷款,人家就会给我们的货船放行。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个误区。俄罗斯人跟中国人看问题的方式很不相同,他们很看重具体的利益。”俄罗斯问题专家盛世良向《国际先驱导报》举例说,2007年,在俄罗斯的“中国年”雷声大雨点小,人家并没有因为这个就对中国突然多么地热爱。“可见,这是我们自身心态的问题,总觉得好就要好一辈子。”(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刘左元见习记者漆菲发自莫斯科 北京)
政府与民间都要正视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