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成立“两岸统合学会” 张亚中谈相关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56:04
台湾成立“两岸统合学会” 张亚中谈相关情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09
  中评社台北2月9日电/台湾“两岸统合学会”筹备处今天宣布成立。中评社记者特别访问了筹备处总召集人、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请其介绍“两岸统合学会”成立的背景及相关问题。  

  作为一位长期观察两岸关系的学者,张亚中指出,两岸在认同方面的断裂,大致从1993年李登辉开始推动加入联合国开始。在1993年时,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有48.5%,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为16.7%,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为32.7%,总合来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高达81.2%,台湾人的为49.4%。

  随着李登辉在其任内的政治操作,1994年开始,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与台湾人的比例发生剪刀型的转折,从此再也没有逆转。1996年台海危机、1999年李登辉主张“特殊国与国”的“两国论”,都使得两岸认同继续分歧。2000年民进党执政,持续强化台湾主体性的论述与政治操作,并于2002年主张“一边一国”,2004年与2008年举办公投来彰显台湾与大陆的不同。整体来说,在李登辉与民进党长达十余年的政治操作下,两岸的认同是愈走愈远。

  2008年3月台湾变天,政治上,两岸终于暂时摆脱掉走向台独所带来的危险;经济上,随着而来的两岸协商为两岸经贸交流重新开启新机,两岸关系看似应该可以逐渐风平浪静,从新出发。然而,国民党的马英九先生虽然取得大位,但是由于本身的外省情结、国民党生态与选举考量,即使重新开启两岸经贸交流,但是在台湾主体问题的论述上仍然不敢突破。马英九所属的国民党,虽然对外宣称“不独”,但是也表明“不统”,虽然不走民进党的“台独路线”,但是继续延续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台湾主体论述路线”。

  此一结果使得“台湾主体性”不断强化,也因而继续逐渐拉开台湾对大陆的认同距离,而使得两岸彼此愈来愈像“他者”的关系。“台湾主体性”或“台湾意识”原本应该只是个乡土的认同,但是在政治的影响下,“台湾主体性”与“台独”随时仅有一线之隔。

  在马英九主政下的两岸关系,目前台湾仅有两种主流声音:

  一是“两岸关系物质化”,即台湾方面仅愿意多谈经贸、金融,但是仅限一般技术性的互动,不存在着新功能主义所称的“扩溢”(spill over)可能,在文化、社会的交流上仍持保守态度,并以商业收益做为交流的思考。

  二是“强化台湾主体性”。“两岸关系物质化”固然有助于两岸良性互动,但是并不必然能够加强两岸的认同巩固,有时可能反而会更加深两岸的认同分歧,而“强化台湾主体性”的论述,固然有其历史因素的背景,也有政治选择的需要,但是,这两种主流论述汇流将极有可能让两岸在心理认同上逐渐愈来愈远。  
一个最显着的例子就是,虽然已经由海基会与海协达成观光客来台等四项协定,但是两岸的认同却是逐渐加大。这显示出,只有经贸交流,并不一定能够为两岸建立共同的重迭认同。今年开始,台湾内部又开始选举,“台湾主体性”又将是个被朝野政党拿来凸显“爱台湾”的说词,而使得两岸的认同差距有再加大的可能。

  对于政治有基本认识的人应该都了解,如果两岸之间缺少了共同“认同”,两岸关系的发展不可能是平稳的。两岸认同愈断裂,未来要付出的成本就愈大。

  张亚中表示,一些朋友对于两岸这样情势的发展是忧虑的。他们希望在台湾目前仅有的“两岸关系物质化”与“台湾主体性”两种声音以外,开拓另一种主流的诉求,简单地说,把追求“共同认同”变成为两岸的一股重要声音。

  “两岸统合学会”未来的工作即从民间立场,提出主张,呼吁与影响两岸政府透过制度性的安排,促使两岸人民强化彼此对于同属中国、同为中国人的认同。

  张亚中表示,如果“两岸和平框架”是未来两岸的骨干,那么“两岸认同”就是两岸的血肉,唯有认同强化巩固,两岸和平框架才能稳固。没有共同的认同,所有目前的物质性交流,都有可能成为镜花水月。

  “统合”(integration)两个字,大陆方面是用“一体化”表达。两岸统合学会未来的工作方面,以强化两岸认同为主轴,做为一个民间社会学术团体,将在文化、社会、经济、金融、国际空间、两岸和平协议方面推出一系列的“两岸统合”构想,以促使两岸未来发展的一体化。

  张亚中表示,“两岸统合学会”将由民主行动联盟的一些重要干部为骨干、为基础,包括目前担任“国策顾问”的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黄光国,中正大学教授谢大宁、政大外交系前主任李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前所长吴东野、中国大陆研究学会理事长杨开煌教授、另外还有民盟前执行长、世新大学教授林深靖以及臧大年、嘉义大学教授吴昆财等等约三十余人参与了筹备工作。

  另有顾问十余人,包括海基会前秘书长邱进益、前驻教廷大使、“总统府”副秘书长戴瑞明、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洪读、法商东方汇理银行董事总经理王伯鑫、英国牛津大学前资深研究员张嘉中、德国杜宾根大学欧洲当代台湾研究中心主任舒耕德教授等。

  张亚中表示,已经有不少海内外团体与两岸统合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在岛内的台湾竞争力论坛,民意调查学会、以及若干重量级,有长期合作的“立法委员”。也将与远景交流基金会、两岸和平基金会建立合作平台,与台湾大学的“台湾欧盟中心”与“大陆研究中心”合作,共同举办活动。

  另外,也将与中国大陆内地、港澳、美国、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华人聚集地区的机构与社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两岸的统合工作。在工作方式方面,首先结合两岸知识社群,共同丰富两岸统合的内涵与寻找有效的途径。经由座谈会、研讨会、演讲、网路、出版品、将理念传播,形成两岸论述趋势,并结合海内外相同理念的政治菁英,共同努力。

  张亚中并表示,期望所有认同此一目标者,均能共同参与及支持。台湾成立“两岸统合学会” 张亚中谈相关情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09
  中评社台北2月9日电/台湾“两岸统合学会”筹备处今天宣布成立。中评社记者特别访问了筹备处总召集人、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请其介绍“两岸统合学会”成立的背景及相关问题。  

  作为一位长期观察两岸关系的学者,张亚中指出,两岸在认同方面的断裂,大致从1993年李登辉开始推动加入联合国开始。在1993年时,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有48.5%,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为16.7%,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为32.7%,总合来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高达81.2%,台湾人的为49.4%。

  随着李登辉在其任内的政治操作,1994年开始,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与台湾人的比例发生剪刀型的转折,从此再也没有逆转。1996年台海危机、1999年李登辉主张“特殊国与国”的“两国论”,都使得两岸认同继续分歧。2000年民进党执政,持续强化台湾主体性的论述与政治操作,并于2002年主张“一边一国”,2004年与2008年举办公投来彰显台湾与大陆的不同。整体来说,在李登辉与民进党长达十余年的政治操作下,两岸的认同是愈走愈远。

  2008年3月台湾变天,政治上,两岸终于暂时摆脱掉走向台独所带来的危险;经济上,随着而来的两岸协商为两岸经贸交流重新开启新机,两岸关系看似应该可以逐渐风平浪静,从新出发。然而,国民党的马英九先生虽然取得大位,但是由于本身的外省情结、国民党生态与选举考量,即使重新开启两岸经贸交流,但是在台湾主体问题的论述上仍然不敢突破。马英九所属的国民党,虽然对外宣称“不独”,但是也表明“不统”,虽然不走民进党的“台独路线”,但是继续延续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台湾主体论述路线”。

  此一结果使得“台湾主体性”不断强化,也因而继续逐渐拉开台湾对大陆的认同距离,而使得两岸彼此愈来愈像“他者”的关系。“台湾主体性”或“台湾意识”原本应该只是个乡土的认同,但是在政治的影响下,“台湾主体性”与“台独”随时仅有一线之隔。

  在马英九主政下的两岸关系,目前台湾仅有两种主流声音:

  一是“两岸关系物质化”,即台湾方面仅愿意多谈经贸、金融,但是仅限一般技术性的互动,不存在着新功能主义所称的“扩溢”(spill over)可能,在文化、社会的交流上仍持保守态度,并以商业收益做为交流的思考。

  二是“强化台湾主体性”。“两岸关系物质化”固然有助于两岸良性互动,但是并不必然能够加强两岸的认同巩固,有时可能反而会更加深两岸的认同分歧,而“强化台湾主体性”的论述,固然有其历史因素的背景,也有政治选择的需要,但是,这两种主流论述汇流将极有可能让两岸在心理认同上逐渐愈来愈远。  
一个最显着的例子就是,虽然已经由海基会与海协达成观光客来台等四项协定,但是两岸的认同却是逐渐加大。这显示出,只有经贸交流,并不一定能够为两岸建立共同的重迭认同。今年开始,台湾内部又开始选举,“台湾主体性”又将是个被朝野政党拿来凸显“爱台湾”的说词,而使得两岸的认同差距有再加大的可能。

  对于政治有基本认识的人应该都了解,如果两岸之间缺少了共同“认同”,两岸关系的发展不可能是平稳的。两岸认同愈断裂,未来要付出的成本就愈大。

  张亚中表示,一些朋友对于两岸这样情势的发展是忧虑的。他们希望在台湾目前仅有的“两岸关系物质化”与“台湾主体性”两种声音以外,开拓另一种主流的诉求,简单地说,把追求“共同认同”变成为两岸的一股重要声音。

  “两岸统合学会”未来的工作即从民间立场,提出主张,呼吁与影响两岸政府透过制度性的安排,促使两岸人民强化彼此对于同属中国、同为中国人的认同。

  张亚中表示,如果“两岸和平框架”是未来两岸的骨干,那么“两岸认同”就是两岸的血肉,唯有认同强化巩固,两岸和平框架才能稳固。没有共同的认同,所有目前的物质性交流,都有可能成为镜花水月。

  “统合”(integration)两个字,大陆方面是用“一体化”表达。两岸统合学会未来的工作方面,以强化两岸认同为主轴,做为一个民间社会学术团体,将在文化、社会、经济、金融、国际空间、两岸和平协议方面推出一系列的“两岸统合”构想,以促使两岸未来发展的一体化。

  张亚中表示,“两岸统合学会”将由民主行动联盟的一些重要干部为骨干、为基础,包括目前担任“国策顾问”的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黄光国,中正大学教授谢大宁、政大外交系前主任李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前所长吴东野、中国大陆研究学会理事长杨开煌教授、另外还有民盟前执行长、世新大学教授林深靖以及臧大年、嘉义大学教授吴昆财等等约三十余人参与了筹备工作。

  另有顾问十余人,包括海基会前秘书长邱进益、前驻教廷大使、“总统府”副秘书长戴瑞明、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洪读、法商东方汇理银行董事总经理王伯鑫、英国牛津大学前资深研究员张嘉中、德国杜宾根大学欧洲当代台湾研究中心主任舒耕德教授等。

  张亚中表示,已经有不少海内外团体与两岸统合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在岛内的台湾竞争力论坛,民意调查学会、以及若干重量级,有长期合作的“立法委员”。也将与远景交流基金会、两岸和平基金会建立合作平台,与台湾大学的“台湾欧盟中心”与“大陆研究中心”合作,共同举办活动。

  另外,也将与中国大陆内地、港澳、美国、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华人聚集地区的机构与社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两岸的统合工作。在工作方式方面,首先结合两岸知识社群,共同丰富两岸统合的内涵与寻找有效的途径。经由座谈会、研讨会、演讲、网路、出版品、将理念传播,形成两岸论述趋势,并结合海内外相同理念的政治菁英,共同努力。

  张亚中并表示,期望所有认同此一目标者,均能共同参与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