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有没看过维克多 苏沃洛夫的书的,写苏军内幕的那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5:27:25
看了苏军内幕和苏军总参情报部两本,有没其他的下载?同时希望诸位评价下,自我感觉还算不错。看了苏军内幕和苏军总参情报部两本,有没其他的下载?同时希望诸位评价下,自我感觉还算不错。
《苏军总参情报部》?也是那个叛徒写的么?哪里有下载?希望cato同志提供下载网址啊!哭求,谢谢!
《苏军内幕》对苏联武装的人员组织和武器设计的介绍,还是比较有意思的。给人印象很深刻。比如:对苏联士兵来说,战争是正常的,和平是不正常的。每天1441分钟。武器设计追求简易……
但是,市售的纸质《苏军内幕》是节选本。不知原本还有哪些反动内容。网上有《苏军内幕》的更节选本。迅雷上好像有英文版,不知是否全版,看篇幅不像。但实在对翻译没兴趣,还是有中文版的好。
自己补充下,对苏军的结构记忆深刻啊,,,军区大员就是有实力啊,,全方位的军事权力啊,,,第二首长制度也是不错,只不过不知道中国怎样,,
维克多·写的·貌似见过··
据说他回国后苏联也把他怎么样
维克托·苏沃洛夫是一们叛逃到西文的苏联军官,其真实姓名无法得知,原因是已被苏联缺席宣判死刑,需要隐姓埋名,以免报复。他毕业于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了正规而严格的专业训练,其后在苏联军队中服役15年,曾任摩托化步兵连连长,师级参谋工作,并最终成为苏军总参谋部的军官,1968年参加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

苏沃洛夫既从事过基层部队的指挥工作,也比较了解苏军的整体结构和特点,到达西方后完成了几部引起很大反响的著作,如《苏军内幕》和《解放者》等。其中涉及苏军组织,编制,作战思想和装备等诸多方面,并以其本人的亲身经历和生动文笔,让人们从另一个层次认识了苏军的鲜名风格。

    虽然其观点中有不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但确实可以从中了解许多苏军内部不为人知的事实和独特的价值判断。特别是苏军在军事领域"突出实用,一切为战争服务"的思维方式,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摘录其著作中的一些片段,让我们一起暂放弃惯性的看法,体会苏军军事智慧方面的可取之处。


华约组织成立为何比北约组织晚?

    西方国家在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华沙条约组织却是直到1955年才建立起来。

    东欧国家的无产者为什么不赶紧组成联盟去反对资产阶级呢?

    这件事似乎很奇怪。但是,我们在设法了解华约组织的目的和编成,了解它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迟迟未曾建立(这事乍一看确实不好理解)的原委的时候,我们切不可一头钻到理论中去,也不必研究这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错综复杂的工作程序。我们只要研究K.K·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遭遇,那么,我们即使不能了解华约组织的全部,至少也能了解它的实质。

    康斯坦丁·康斯坦了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1896年生于俄罗斯的古城大卢基,18岁时被征入伍,整个第-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是在前线度过的,先是个列兵,后来当上了军士。革命一开始他便投向共产党,参加了红军,在对旧俄军队和波兰军队作战表现突出。他平步青云,战争结束时已经是个团长了。战后,历任旅长、师长、军长等职。

    肃反时期,那些在旧俄时代曾与政府、军队、警察、外交界、宗教或文化界有过关系而居然奇迹般地还活到那个时候的人,遭到了拷问,或被枪决。红军的军长罗科索夫斯基便是受害者中的一个,因为他曾在旧俄军队中服役。

    他在受审查时遭到了骇人听闻的折磨。他被判死刑,在死囚牢房里关了3个多月。有证词说(包括他本人的自述),他至少经历过两次假枪决:在夜间被带到刑场,站在埋人坑的边缘,他左边和右边的将军们都被枪决了,打在他后脖子上的是一发空包弹。

    苏德战争前夕,罗科索夫斯基从监狱中放了出来,被授予坦克兵少将军衔,指挥一个机械化军。但是,他由于曾服役于旧俄军队而受到的指控却并没有撤销,死刑也没有宣布作废。"犯人,你负责指挥这个机械化军,至于你的死刑问题嘛,我们以后再说……。"

    战争的第二天,正当其余的苏军部队都在仓皇撤退的时候,罗科索夫斯基的机械化第9军给予正在突破罗夫诺和卢茨克地区的德军坦克以出乎意外的有力打击。在混乱的局势中,罗科索夫斯基镇静地、勇敢地保卫着苏维埃政权,他设法保持住了他那个军的战斗效能,成功地实施几次反击。战争的第二十天,他晋升为第16集团军司令员。这个集闭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和莫斯科会战中战功卓著,特别是在莫斯科,因为那是德军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第-次遭到的重大失败。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罗科索夫斯基指挥顿河方面军,在包围和全歼由 22个师组成的德军最强大的战役军团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库尔斯克战役期间,天气条件使得交战双方处于相持不下的状态,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中央方面军在粉碎希特勒夺取决定性胜利的最后企图中起了主要作用。后来,罗科索夫斯基指挥部队在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以及最后的柏林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星星和勋章纷纷落在罗科索夫斯基的身上,落在他的肩章上、落在他的胸前和脖子上。1944年,他被授子带宝石的元帅星,胸前别上了金星奖章;1945年,他获得了闪耀着不下于一百颗宝石的光芒的胜利勋章和第二枚金星奖章。斯大林让他指挥在红场举行的庆祝胜利的阅兵式,这是最高的荣誉。

    这-切与华约组织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斯大林在战后立即派他所信任的罗科索夫斯基前往华沙,在他原有的苏联元帅的军衔之外又给加上了波兰元帅的头衔。在华沙,罗科索夫斯基的职务是国防部长、部长会议副主席和和波共政治局委员。一位苏联元帅当上了波兰政府的副首脑,请读者考虑一下此事的重要意义吧!
   
实际上,罗科索夫斯基充当的乃是波兰的军事长官、波兰政府的高级监察员和波共政治局的督导者的角色。作为具有无上权力的波兰的统治者,罗科索夫斯基仍然是斯大林的宠儿,然而却是一个被判处了死刑的宠儿,这个判决直到斯大林在1953年去世以后才撤销。

    现在我们且从苏联大元帅约瑟夫·斯大林的角度来看问题吧。他派往华沙的下级是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这个下级毫不含糊地、准确而又迅速地执行他的一切命令。斯大林有什么必要和这个人结成军事联盟呢?斯大林和罗科索夫斯基之间的关系,是以斯大林下达命令和罗科索夫斯基毫不含糊地执行命令这样一个事实为根据的。

罗科索夫斯基不会说波兰语,这件事对他来说没有丝毫的不便。在那光辉的日子里;波兰军队里没有一个将军说波兰语,他们依靠随时都在身旁的翻译。

    战争期间,一支新的波兰军队在苏联组成,士兵和下级军官是波兰人,高级军官和将领则是苏联人。这些苏联人转到波兰军队去以后,便具有波苏双重国籍,被授予波兰军衔,但仍保留苏联军籍。下面便是为数甚多的例子中的一个。

    费奥多尔·彼特罗维奇·波利宁1906年生于萨拉托夫省,1928年参加红军,成为一名飞行员。战争期间,他是轰炸机第13师师长,后为空军第6集团军司令员。他在苏联空军中是中将军衔,1944年成了波兰的一位将军。他没有学过波兰语,却当上了波兰这个独立自主国家的空军的司令员。

     1946年,当他还在波兰担任这个高级职务的时候,他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波利宁同时还是苏联的一位将军。统率着波兰空军的这位军官的授衔命令,是由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约瑟夫·斯大林签署的。
波利宁继续在波兰呆了一个短暂的时期以后,又佩上了苏联军衔,成为苏联空军的副司令员,这一切,似乎是完全正常的。波利宁在统率波兰空军的年月里,连一句波兰语都没有学会。他何必找这个麻烦呢?他收到的来自莫斯科的命令是用俄文写的,执行了命令以后,他的汇报也是用俄文写的。

    还是那句话,既然波利宁只不过是罗科索夫斯基的下级,而罗科索夫斯基又是斯大林的下级,那么斯大林又何必跟波利宁结成军事联盟呢?既然已经有了现成的更可靠和更简单的直接指挥关系,又何必建立什么军事联盟?

    斯大林死后,以苏联元帅布尔加宁为首的苏联政府决定与它占领着的各国签订正式的军事协定,大声疾呼地声称,而且现在还是这样说,这是自由国家之间自愿缔结的一个协定。但是只要举出当时签署这个正式文件的一桩具体事例,便足以说明事实的真相了。代表苏联签字的是苏联元帅朱可夫,代表白由、独立、受人民爱戴的社会主义波兰签字的是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协助罗科索夫斯基的是他的副职c.r·波普拉夫斯基。出席签字仪式的苏联元帅布尔加宁利用这个机会授予波普拉夫斯基上将以大将的军衔。读者们当然已经猜到,这位代表波兰签字的波普拉夫斯基也是一个苏军将领,而且是布尔加宁、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这几位元帅的下级。他在不到两年前便已经返回苏联,担任了苏军的副总监察长。这便是在华沙发生的奇闻。不管有没有华沙条约,反正都一样。罗种索夫斯基、波普拉夫斯基、波利宁以及其他一些人,都得按苏联的规定。执行莫斯科下达给他们的命令。

    然而,波兰的情况还是比较特殊的,至于东欧的其他国家,事情就简单得多了。在捷克,有象路德维希·斯沃博达那样可靠的人,他总是非常迅速而且毫不走样地执行苏联的命令,所以不需要让一位苏联元帅呆在布拉格担任捷克政府部长的职务。在其他东欧国家中,一切也都很顺利。

    斯大林时代,所以没有有华沙条约,完全是因为无此需要。一切决定都是在克里姆林宫作出并由克里姆林宫监督执行的。东欧各"主权"国家的国防部长不是从苏联将领中任命,就是靠苏联的军事顾问们"辅佐"。例如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这种"顾问"中的一个便是苏联元帅托尔布欣。在东德,有朱可夫元帅亲自坐镇,在匈牙利则有苏联元帅科涅夫。每一位顾问手中至少掌握着一个坦克集团军、若干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专门的锄奸部队。不听顾问的话是十分危险的。

    斯大林死后,在东欧,实际上还是一切照旧。

    因此,华约组织是一件展品,它唯一的作用便是掩盖克里姆林宫的专制。它之所以要设立协商委员会,只是为了掩盖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一切决定都是在莫斯科果戈里大街的苏军总部里面作出来的。

    我们不妨作这样的设想,比如法国突然回到北约组织中来,这将是什么样的变化?毫无疑问,它将具有几乎是全球性的影响。又比如古巴放弃它那"不结盟"方针,参加了华约组织,这又是什么样的变化呢?毫无变化可言。古巴仍将甘心为虎作伥,就象它今天的所作所为一样。
    千百万人都认为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集团。这是一种很可笑的见解。

    东欧国家装备的是苏联的武器,它们的人员在苏联的军事院校接受苏联方式的训练,它们的军队是归苏联"顾问"控制的。

五十年代的时候,曾决定在莫斯科为华约组织的参谋部建造一座大楼,但却始终没有造起来,因为谁也不需要这座大楼。既然已经有了苏军总参谋部,那就有了既指挥苏军又指挥它的"小兄弟们"所需的一切,其他的东西自然都是不需要的了。


1441分钟---《苏军内幕》第七部分士兵的遭遇

     复员要在两年之后才来到。在军营里,在马克思、列宁、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乌斯季诺夫的人头像的反面,你会发现题词,如象:"离复员还有103天",跟这句话-起的还有一排很多的符号,用钢笔或铅笔仔细地一个个地勾掉。

     士兵的1天是分成许多阶段,每段用多少分钟计的,这就使他最便于用分来计算。苏联士兵计算的1天要比地球上任何居民计算的稍为长一些,按他们的算法,1天有1,441分钟,比其余的人算的要长一分钟。对他来说,1分钟是划分时间最方便的了,虽然他也不得不按秒来计算。

    起床号时间是6点。醒来,从床上一跃而起,套上裤子和靴子,向外跑准备快速上一次厕所。再来一次全速奔跑,你就到了外面的大路上,经过军士身边,他正在那里等侯"队伍的最后一名"呢。6点05分,全连已沿着军营的马路生气勃勃地走动了。跑步和体育锻炼直到 6点40分,这35分钟是真正艰苦的体育操练。
     
然后全连返回营房,用20分钟进行洗漱和整理内务。
   
7点是早检查:军士长用半小时对连队人员的外表整洁、头发、口袋里装的东西等等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后,连队集合出发,大声地唱歌,和着歌声的节奏行进,去饭堂。

    8点整全团检阅。团值星官令全团整队,让团长检阅。于是持续7个小时的每日操练开始了。第一个小时是复习,在这段时间里团司令部或师司令部的军官们对军官,军士,列兵测验即将到来这一天工作的内容。列兵们被问到上一天学了些什么,他们接受什么训练,记住了些什么。对我来说,就象对任何指挥员来说一样,这是最难受的1个小时。在这个复习的时间里,也要宣读团以上高级指挥员直至国防部长本人的命令,还有上-天苏联陆军军事法庭的判决书--5至10年徒刑,有时死刑的案例的摘要。

    要是复习结束得早,剩下的时间就用于操练。复习时间之后,有3节课,每节2小时。这段时间每个排根据训练计划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下述课程:

政治训练 技术训练

战术 大规模杀伤武器及对其防护

武器训练 操练

体育训练

    每种课程所用的时数视士兵所在的军兵种而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总的工作计划是到处一样的--复习课及操练,根据各自的训练计划,按上述课程安排6小时工作。

    除了政治训练以外,95%的工作都是在户外而不是在教室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靶场的开阔地、在坦克训练场、在坦克库内等等。所有课程除了政治训练都包括体力劳动,而且经常是劳动强度很大的。

    例如,战术训练可能包括6小时在烈日或严寒下挖壕沟,快速通过江河、深谷、沟渠和路障,迅速建立伪装。

    武器训练包括学习武器和战斗装备。但是你不要想像,在教员描述坦克、火炮和装甲运兵车的构造时,一个排坐在教室里。

    军士给一名年轻的士兵看一支冲锋枪。这是你的单兵武器。象这样你把它拆卸。给你15分钟干完这件事。我先示范,然后你来实际操作,来一遍,再来一遍,现在蒙上眼睛来干。还有……,这是我们的坦克。它带40发炮弹,每枚炮弹重21至32公斤(视型号而定)。全部炮弹从弹箱中取出经过炮塔门装进坦克的装弹架上。你必须用23分钟干完这件事。干吧!现在再干一遍,再来一遍,再来一遍。

任何过程,从更换坦克履带或发动机到在化学战训练中穿上橡胶保护衣奔跑,经常总是用实际经验来教学,并反复练习。

    苏联士兵遭到异乎寻常的体力上的过度疲劳。年轻的新兵到军队的头几天就掉体重,然后他的体重会增上去,不是长胖了,而是长了肌肉。他开始用另外一种样子走路,肩膀向后挺,眼睛里出现淘气的闪光。

15时,全排士兵筋疲力尽、汗流浃背,从训练场回来,他们要自己清理一番。每个人都急急忙忙地擦皮靴,洗脸,把东西放好。他们整队出发,唱着歌去饭堂。饭吃过了。他们又开步走,唱着歌回营房。从16时到18时,他们擦拭武器、维护装备、打扫营房和整理环境卫生。

    18时到20时"自修"。这就是说不是由师司令部出计划而是由军士做计划来训练。"俯卧撑50下,现在再来一遍……你在装这些炮弹时干得不怎么样。再试一遍……现在再来一遍……你带着防毒面具跑3公里的时间太长了。去再做一遍。"

    20时到20时30分晚餐。晚饭后,土兵有30分钟自由

    21时有一个正式的营、团或师的集合。进行晚点名、明天时间表的概述、今天训练结果的简单讲评、还念军事法庭的一些判决书,然后散步。这一套采取30分钟训练的形式,并训练唱歌,几千张嘴一齐来嚷嚷。21时45分士兵们又回到营房,洗脸刷牙,擦皮鞋,把第二天早晨用的每样东西部搞干净。22时熄灯。这是对那些不需要夜间操练的人说的。在时间表上每周有9小时的夜间训练。缺的睡觉时间没有机动时间可补。这些夜间练习当然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而那些不搞夜间练习的人可能随时被一次演习警报赶下床来。

    星期六在苏军里是工作日。这一天与一周内其他天不同之处在午晚间有一场电影。不是詹姆斯·邦德的,而是关于列宁或勃列日涅夫的电影。

    星期天是休息日。起床号在7时吹,而不是6时。然后和平常一样,早晨上厕所、体育锻炼、吃早饭。然后是自由时间。这个时间就是政治军官们盼望的时间每个连、营、团等等都有那么一个称为"政治副指挥员"的。各级政治副指挥员只能在星期日做士兵的工作,所以到那一天他的全副精力都使出来了。他安排拔河比赛和足球赛--又是跑!他也讲课,讲革命前一切是如何不好,现在的生活又如何的好,世界上的各族人民如何在资本主义的枷锁下呻吟,努力工作以解救他们是何等重要。在有的团里允许士兵睡午觉。他们怎么睡呢?全体都睡!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一个师有时看起来象是到了死亡之地。只是很偶然地看到一个人--值星官在来回溜跶。这种寂静是令人吃惊的。

    士兵们睡着了,他们疲倦了。但是政治副指挥员不疲倦,他们已经休息了一个星期了。现在他们东奔西走想知道下一步给士兵组织些什么活动。来一次越野赛跑怎么样?

星期日不属于苏联士兵,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把这一天也计算成有1,441分钟而不是1,440分钟
七小时核战争
                         
     1982年6月18日前苏联的军演,在7个小时内,分别从陆上导弹发射井和海上核潜艇上发射了两枚YP-100(15A20)洲际弹道导弹,从位于巴伦支海的667BII型核潜艇上发射了一枚PCM-50弹道导弹。YP-100弹头被两枚A-350P反导导弹成功拦截,而PCM-50导弹成功击中位于库拉靶场的既定目标。除此之外,从卡普斯京·雅尔靶场还发射了一枚少先队员中程导弹。最后,在两小时内发射了三颗卫星:其中太空-1379卫星成功拦截了仿美国子午仪导航卫星的靶标天琴。前苏联发射的远程洲际导弹,其威力足以摧毁北约组织的重要军事目标。而且其动作是拉出真正开战的架式,前苏联在演习前的口号是我们受到了核威胁。

    1982年的这次苏军大演习,西方人至今仍心有余悸,因为那次演习差一点让以前苏联为首的华约和北约擦枪走火,打一场可能毁灭地球的核战争。在演习结束后三个月,也就是1982年9月,华约集团各成员国武装部队司令和参谋长们齐聚明斯克。在这次会议上,前苏联克格勃头目公然表示,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七小时核战争演习的反应来看,美国实际上已经对华约集团宣战。这个克格勃头头还将当时的形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形势进行了对比,然后得出结论说:北约集团眼下正在进行的所谓演习准备不是演习,而是准备对华约发动先发制人的全面核打击,全面核战争的可能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大。主持大演习的华约集团最高司令科洛科夫大将也表示:北约集团完全能在欧洲对华约集团发动前所未有的突然打击。

    而当时的里根政府和北约组织在前苏联威慑下,之所以没造成华约和北约之间的擦枪走火,引起核大战,主要是北约的情报工作起了作用。据北约组织最新的解密文件指出,在冷战期间,北约向前民主德国派出了间谍人员,渗透到前苏联的要害部门。所以在1982年的演习前,北约上层已知,演习中所使用的核武器是练习弹。而这一重要情报很可能避免了一次世界核大战。


斧头理论---《苏军内幕》中战略战术的部分

    几十年来,西方的军事专家们都一致断言,任何核战争开始时都会有一个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将只使用常规武器。尔后,过上一段时间,双方就会开始使用最小口径的核武器,尽管起先没有把握和犹豫不决。慢慢地,越来越大的核武器就会用于作战。关于这种升级所需要的时间,这些专家们的意见各有不同,从数周到几个月不等。

    不谋而合,这种理论在严肃的研究论著和轻松的小说中比比皆是,那些小说都是有着愉快结局的幻想,即核战争总是停了下来,决不会再重新发生了。

    这种认为要经过较长时间才会发展到打核战争的理论,是在核时代开始之时首先在西方提出来的。它简直是不可思议和荒谬绝伦。它把苏军元帅们完全迷惑住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政府的最高领导层一直在进行秘密争论--西方的政治家和将军们是头脑发昏还是在进行恐吓?结论是,当然,没有人相信这种理论,而是认为它之所以被提出来,是为了掩盖西方决策人对这个问题的真实想法。但不久问题又来了:提出这样-种自欺欺人的,说得婉转一些,这样一种愚蠢的想法又对谁有益呢?总不会是为了苏联领导人的利益吧。这种理论过于天真,专家们难以相信。只能认为它是专为西方的无知者和人民群众炮制的,目的是使一般人放心。

    我看过的第一部美国电影是尤尔·布里纳主演的《英俊七号》。那时我对美国人的全部了解仅限于共产党的有关宣传,但我从小就不信这一套。因此,我正是根据一部美国西部电影,开始努力形成我自己对美国人民及其生活准则的独立见解。

    在苏联不常放映美国影片。但在看了《英俊七号》之后,我就不曾错过一部美国片。我喜欢这个我在银幕上所看到的国家,对美国人民那就更加喜欢了,他们富有男子气概和做事果断。仿佛美国人把他们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马鞍上了,他们在炽热的阳光下骑着骏马穿过沙漠,对坏蛋格杀勿论。美国影片的男主角总是长时间以极大的耐心忍受侮辱和谩骂,并常常上当受骗,但在一场戏剧性的用枪决斗之后问题就往往得到了解决。两个敌人毫不畏缩地盯住对方的眼睛。每个人的手都紧按在枪套上。互相之间没有诅咒,没有辱骂,没有一个不必要的动作。戏剧性的沉默。两个人都平静而镇定。显然,死神已在他俩的头上张开了黑翅。对于他俩任何一位来说,决斗本身就基本上代表着死亡。他们长时间死盯着对方的眼睛。突然在同一时刻,他俩都明白了,不是根据他们看到的或者听见的,也不是用他们的头脑或者心思,而是出于纯粹的动物本能,意识到时辰已到。两支枪在同一瞬间开火了。很难发现他们是在什么时候拔出枪来扣动扳机的。不用说,结局立即呈现在眼前:-具尸体滚倒在地上,偶或是两具尸体。但通常是坏蛋被击毙,而英雄只是受了伤,伤在手上而已。

    许多年以后,我成为一名为总参谋部工作的军官。突然,在我研究美国战争理论时,我恍然大悟。我清楚地认识到,要进行决斗的现代美国牛仔在开始时总要对着他的敌人吐唾沫和进行辱骂,继而往他脸上倒威土忌酒,朝他身上摔奶油馅饼,然后才使用正经一些的武器。他要抓起椅子和酒瓶向敌人猛掷过去,试图用餐桌上的刀叉刺他的屁股,接着用拳头进行殴打。只是在干完所有这些之后,才用枪决斗。

    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哲学。既然你要用手枪来了结,干嘛不一上来就用?你要打的那个强盗干嘛要等到你想起你自己的枪?就在你要打他耳光时,他大可以先行射击。你的敌人一开始打就使用最致人死命的武器,还可以节省他的力气。他干嘛要费这个劲儿向你扔椅子?而且,他先开枪还能挽救自己可鄙的生命。毕竟他也不清楚你这位高贵的英雄什么时候会决定用枪。他干嘛要等到那时候?说不定你会在朝他扔过奶油馅饼之后就突然决定马上枪杀他,而不再等着互相掷椅子。当然,他要想活下去就不会等你。他会先开枪,在刚刚打起来时就开枪。

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抱着某种希望聊以自慰,即美国专家制造出来的这种核战争逐步升级的理论是为了使那些神经过敏、老态龙钟的养老金领取者放心罢了。显然,这种理论作为秘密军事计划的依据,大有致命的危险。但是,突然间,美国专家们向全世界表明,他们确实相信这种理论适用于一场全球范围的核战争。他们真的认为,他们要打的强盗会在使用他最致命的武器之前,给他们时间去向他扔奶油馅饼和椅子。

    这方面的证据是尽人皆知的。六十年代末,美国人开始部署反导弹防御系统。当然,他们不能用它来保卫一个以上的至关重要的目标。他们选定要保卫的目标是战略导弹。他们并没有下决心保卫国家的心脏和大脑--总统、政府或者首都。相反,他们要保卫的是自己的手枪--换言之,他们是在向全世界表明,一旦打起来,他们并不打算使用它。

    这番表示得到了克里姆林宫和苏军总参谋部欣喜若狂的欢迎。
    苏军总参谋部的哲学与那些我从电影上看到过的策马穿越沙漠的骑手们的哲学并无不同之处。
                       
"你要想活下去,就得干掉你的敌人。你把他了结得越快,他使用枪的机会就越少"。这实质上就是苏军制订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的全部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在总参谋部内非正式地称为"斧头理论"。苏军将领认为,如果你的对手可能使用刀子,你一开头用拳击去殴斗,那是愚蠢的。如果对手可能使用斧头,你用刀子去攻击他,那同样是愚蠢的。你的对手可能使用的武器越是可怕,你对他的攻击越要具有决定性,你得越加迅速地了结他。这中间要是有半点迟疑,就会给对手以新的机会向你使用斧头。扼要地说,如果你首先使用斧头,你才能防止你的敌人使用斧头。

    在苏军团级和团以上军官可以读到的所有条令和手册中都提出了这种"斧头理论"。每本都有一个主要章节,标题为"避开打击"。这些手册十分坚决地主张,向敌人发起大规模先发制人的进攻,就是自卫的最好方法。这种提法不仅限于保密条令中,在那些非机密性的军事出版物中也有。

    但与苏联在七十年代初以正式公布有关苏联反导弹防御系统的材料向全世界所作的表示相比,这又显得微不足道了。这整个反导弹防御系统实际上根本不成熟,但这里面反映出来的思想倒很能够说明苏联的核战争理论。与美国相反,苏联并没有打算使用反导弹防御系统来保卫它的战略火箭。战时对这些火箭最好的保护就是立即使用它们。有谁还能想出比这更有效的保护方法吗?

    除了这种基本的军事上的逻辑以外,还有一些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也直接迫使苏军指挥机构在战争开始的头几分钟内使用其核武器的绝大部分。

    从政治观点上看,在战争的头几分钟内就必须达到转折点。舍此而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平时,就有苏军士兵向西方开小差。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必须使每个-上兵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从战争刚刚开始起,他就别想在核沙漠的对方找到避难所。

    从经济观点看也一样,必须尽快结束战争。粮食的短缺很快导致群众怨声载道起而行动,导致抢粮暴乱和革命。可以回想一下1962年在诺沃切尔卡斯克、1964年在整个苏联境内、1970年和1980年在波兰发生的情况。如果整个军队都投入战斗,农业上的男人和车辆都被动员去进行战争,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看不见的师---《苏军内幕》中战争动员的部分

    德军统帅部于1940年12月31日拟定好德国国防军进行战略展开的指示,以便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这项指示有一个绝密的附录,它是根据德军情报部门提供的材料搞的,内容是对红军的战斗力的估计。德军将领们认为,苏联陆军有182个师,其中有141个师可用来对德作战。由于苏联亚洲边界上的局势紧张,最低限度必须保留41个师,竭尽全力防守边界。因此,在多长时间内能将苏军的141个师消灭,便是对苏作战的整个作战计划的依据。

    德军于6月22日发动了进攻,苏联的任何人,斯大林也包括在内,事先均未料及。对德军来说,战争的发展态势是再好不过了。在最初几小时内,数以千计的德机猛烈轰炸了苏联机场;苏军的数以千计的坦克和火炮甚至来不及自仓库内开出即遭摧毁。在战争开头的几天,大量的苏军师被德军包围,他们粮尽弹绝,屈膝投降。德军装甲兵先头部队出色地实施了包围战,被包围的苏军不仅仅是师和军,整个整个集团军也被包围。战争开始后的第三天,苏军第3和第10集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附近投降。在那以后,德军又于明斯克附近、维切布斯克、和奥尔沙以及斯摩棱斯克附近等地展开了同样大规模的包围战。在乌曼被包围的两个集团军以及在基辅附近形成的大口袋内的5个集团军均被消灭。

    然而,即使胜利的钟声已敲响,头脑清醒的德军将领们俯首观看地图时也感到-筹莫展,苏军师的数量怎么会没有减少呢?相反,数目很快地增多了。哈尔德将军在8月中旬的一篇日记写道,"我们过低估计了他们的力量,现在被我们发现和识别出来的师就有360个!"然而。哈尔德谈到的只是当时在前方地域作战的(即第一梯队)苏军师。第二梯队还有多少个师呢?第三梯队还会有多少个师呢?集团军和方面军预备队中有多少师呢?内地各军区里又有多少呢?最高统帅部的预备队有多少师呢?内务人民委员部有多少师呢?总括起来,这些部门一共有多少师呢?

    他们在计算方面犯了极大的错误。德军153个师再加上德国盟国的37个师,即使在最有利的情况下,也无法消灭整个苏联红军。

    德国将领们在两个方面有计算上的错误。第一,红军有303个师,而不是182个师,内务人民委员部、空降兵、海军陆战队、边防军、筑垒地域部队和其他部门所辖的师尚未计算在内。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点,德国将领们对苏军的"第二军队"的制度毫无了解。这个制度使得一个师在一夜之间就能变成两个师。这个制度使苏军总参谋部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将师的数目恰好整整翻了一番。

    苏联红军在三十年代初即开始采用"看不见"的师的制度。这个制度挽救了苏联,使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免遭失败。他们在今天仍然实行这种制度。

    苏联领导人迅速扩大苏联武装力量的方法是简单而可靠的,并且几乎用不着什么物质资源。

    在平时,每个师长手下有2名副师长,而不是只有 1个。这2个副师长当中有1名履行其日常职责,另1名只是偶尔干一点这方面的工作,因为他还担负另外一些职责。这位副师长有一个秘密的头衔,即"第二军队的师长"。

    师参谋长为1名上校,他手下也有2名军衔为中校的副职,其中1名也有秘密的头衔,即"第二军队的师参谋长"。

    每个团的情况也是如此。

    每个营有1个营长(中校)和1名副营长。副营长有秘密头衔,即"第二军队的营长"。

    假定苏中边界上发生了武装冲突,1个师接到作好战备的命令,并立即开赴作战地域。此时,这个师只有 1个副师长,也就是那位履行日常职责的副师长,他担负起这个师的副师长在平时的全部工作。这时,各营都没有副营长了。但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营内有1名连长立即升任副营长,连长留下的空缺由1名排长升任。

    军官的这种调动是不会影响师的作战效能的。因此,这个师的全部人员连同武器装备便离开了他们的营房。如果这个师的士兵和下级军官缺编,他们将在开赴作战地域的途中得到补充。将预备队人员补进去.是一个办法,这在平时已有详细的计划。

    然而,这个师开走以后,营房并没有闲置起来。那位平时担任副师长的上校依然在那里,同时,还有6位平时担任副团长的中校和若干名副营长和三分之一的排长(现已升任连长)等均留在那里。

    因此,整个一个指挥机构依然留在那所营房内。他们的秘密头衔现在公开了。这个新成立的师于24小时以内,即可得到10,000名预备役士兵;1个师刚刚开走留下来的这所营房,现已被另一个新成立的师占上了。这个新成立的师在战斗力方面当然不如刚开赴前线的那个师,这是毫无疑问的。预备役人员当然早把多年以前他们服现役时学到的东西忘掉了。各个排、连和营的士兵们对于新环境还未完全适应,故而还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听从排长、连长和营长下达的命令,这是可以理解的。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一个师呀!这位新师长是一位训练有素,富有经验的军官,而且多年以来一直主要充当一位真正的作战师师长的替代角色,同时他还经常履行师长的职责。那些担任团长、营长和连长的军官也都是现役作战军官,而并非预备役人员。这些军官经常与现役士兵和新式武器装备打交道,他们参加过战斗演习,而且始终对其个人和部属的行为负重大责任。此外,这个新成立的师的全部军官,从师长一直到连长,彼此都很熟悉,而且共事多年。

    装备这么多新成立的师的武器装备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很简单。这些"看不见的"师使用老式武器装备。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苏军步兵装备的是某型自动枪,后来又改装成AK一47型冲锋枪。每一个师均获得所需数量的新式武器,替换下来的老式武器先行封存,然后放在师的仓库内,以供"看不见的"师使用。后来AKM步枪又取代了AK47型冲锋枪,而AK一47型冲锋枪即放入师的仓库内,原来更老某型自动枪(仍然能用)即转入政府的仓库,或移交给"民族解放运动"成员。各种枪以及后来的反坦克火箭筒等武器亦按上述方法处理。师接到新式武器后,即将上一代武器封存在师的仓库内,一直到全师都有了完全新式的武器时为止。然后,仓库内存放的东西又换样了。

    坦克、火炮、通信装备等亦均按上述办法处理。我就亲眼看到,在师的仓库内封存着斯大林3型坦克 (这种坦克首次装备部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当时全师部队装备的是在当时全新的T一64型坦克。当苏军炮兵开始改装自行火炮时,替换下来的老式牵引式火炮肯定不会拿去当作废钢铁熔化掉,它们会被封存起来,供"第二军队的师"使用。

    因此,如果你们认为,这些"看不见的"师不仅是由原来无所事事的预备役人员补充起来的,而且装备的都是过时的武器装备,那是完全正确的。苏军的将领们会有理由地问道,为什么应该用最新式的武器来装备这些平日无所事事的预备役人员呢?!他们能学会使用这些新式武器吗?如果爆发战争,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教会他们使用这些武器呢?让预备役人员使用老式(换言之即更加简单可靠的武器)的,他们熟悉的武器不是更好吗?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使用他们8年或10年以前在部队学会使用的武器呢?封存一辆旧坦克所花的钱只是制造一辆新坦克所需成本的千分之一。封存一万辆旧式坦克难道不比制造10辆新式坦克更好吗?

    对的。这些"看不见的师"都是老式装备的部队,它们没有绝密的武器装备,但是在平时维持150个这样的师是不费分文的。有了这150个师,虽然它们是老式的师,但在关键时刻,它们可以增援另外150个装备最新式武器的师,这样可以迷惑敌人,使其在计算上发生错误。这正是1941年发生的情况。

    采用"第二军队"的制度不仅限于陆军。空降兵、边防军、海军陆战队、国土防空军等也采用这种制度,此外在苏联空军里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这里有一个采用这种制度的实例。

五十年代末,国土防空军所属的高射炮团和师开始很快地改装火箭武器,但所有的常规高射炮也都配给高射炮团和师作为次要的武器系统,新式的火箭则是它们主要的武器系统。这样作的目的是,如果发生战争,除了火箭团以外,还能有一个高射炮团;每个防空火箭旅和防空火箭师的情况也是如此。赫鲁晓夫本人强烈反对这种作法。指挥国土防空军部队的那些人建议,赫鲁晓夫应友好地撤回他的意见,但赫鲁晓夫拒绝这样作,他认为那是一小撮保守的将领们的异想天开的想法,这些人无法明白防空火箭要比陈旧的高射炮优越得多。但是,那时爆发了越南战争,人们突然认识到,用火箭攻击在超低空飞行的飞机是毫无用处的。人们还清楚地看到:在某些情况下,将火箭运送到某些地区是完全作不到的事;在实施大规模进攻作战时,火箭发射器再装弹也是作不到的,因此第一批火箭发射出去以后,火箭发射器便成了废物;火箭部队的电子设备易遭敌电子对抗设备的大规模的干扰;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会大大降低火箭系统战斗效能的情况。此时,人们又想起了老式的、既简单又可靠的、经济的高射炮来了。于是成千上万门高炮擦去油封,并运到了越南,以加强防空火箭部队的力量。他们这样作所取得的战果是尽人皆知的。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苏军防空火箭部队在今天仍存储有许多老式的高射炮。所有的高射炮都收集起来,供"看不见的"团、旅和师使用。一旦情况需要,他们唯-要作的事就是,征召那些曾在装备高炮部队中服过现役的预备役人员重新入伍,这样,国土防空军的人数即可翻一番。
苏军的职务和军阶

在苏军中,授予军衔的制度相当简单,但和其他国家不同,因此需要说明。

    这种制度在战争期间开始实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很有效。它保证使制度的最坚定的拥护者一一最顽强的、最有能力的、最称职的人得到最快的提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联制度遵循下列简要原则:

1.        不是按军衔,而是按职务区分上下级。只有当两个军官相互间没有职务联系时,才按军衔分上下

  2.一个军官是否适于担任更高职务,不取决于他的军衔或军龄,而取决于他的指挥能力。

  3.担任某种职务的时间没有任何限制。一个军官可能在整个服役期间一直当排长,也可能只当几个月就被升任更高职务。

  4.一个军官的任职使他可能被授予某种军衔。但是他必须在军衔阶梯上担负一定的负责职务并经过一定年限才行。

平时军官晋升提拔制度和战时完全一样。因此我们可以用战时的例子来说明。

设想1个副营长在战斗中被打死。需要马上有人接替。营长选择范围有限。他的营有3个连,3个连长中必须有1人担任他的副职。营长在选择时将不考虑那个人的个人愿望,军龄长短,肩章上有几颗星。他很快需要的是1个在他看来最能胜任新职务的人。3个候选人中,我们假定1个是大尉,1个是上尉,1个是刚从军校来到不久担任连长才两星期的中尉。营长知道,大尉是个酒鬼,上尉是个胆小鬼,而中尉什么也不是。因此他指定中尉任他的副手。中尉以后将会提升军衔,但是以前-直和他同是连长的另外两名军官现在就成了他的下级。随后不久,营长被打死了,这时中尉自动接替了他的职务,再次把副营长的位置空了出来。新营长必须很快决定谁来填补空缺。他可以选择那个酗酒的大尉,虽然其他任何人都比他强;他也可以选择一个比他更年轻的中尉,比他毕业还晚,但是在军校的成绩比他好。

这里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第一个是1944年,当时近卫步兵第29师亟需一名团长,选定了特列季亚克大尉。他只有21岁,但已经在作战部队连续工作二年半。可以理解,当更负责的岗位需要军官时,他可望会被选中。以后他会被晋衔。但在当时他指挥1个团时仍是一名大尉。在他指挥下面有8名中校,十几名少校和大尉。后来他以同样的速度沿着阶梯继续上升。今天他是一名元帅了。

1942年第51集团军缺个司令官。上级决定最好的候选人是库兹涅佐夫上校。集团军的各师、各旅都是由将军指挥的,各军长都是将军,还有4名副军长也是将军,集团军行政和指挥部门也还有一些将军,而库兹涅佐夫上校突然从他们中间升起,领导他们全体。他成了司令官--你必须向他敬礼。

第58集团军尽管有一大堆将军,也是由一名上校-一 H·A·莫斯克温--指挥的。将军们和全体人员必须服从莫斯克温上校,因为他是被上级指挥机关选定为最好的称职军官。

平时的情况和战时完全一样。1个军官在某个工作岗位上的任职时间没有任何惯例或规定加以限制。来自军校的年轻军官担任排长。团长有权从中选出1个担任连长--他可以在这个军官只当了1天排长以后就这样做。团长总是从他手下军官中选最严厉、最严格、最可*的人放在这个岗位上。

师长任命副营长和在该副营长下面的所有同级军官。但是他只能从已经达到前一级的军官中选拔,即只能从连长中选,而不能从各连的排长中选。

集团军司令可以选定营长,但必须从已经担任副营长的人中选。军区司令可以从营长中挑选并任命副团长。团长由国防部长任命。

其他各级遵守同样程序。军区参谋长任命营参谋长,总参谋长选定团参谋长。

团长以上的所有军官由中央委员会行政部任命。师长以上的任命还必须经政治局批准。政治局也遵守着一贯的原则--上下级不决定于军衔,而决定于任职--因为这是政治局本身制订的原则。连长不能高于大尉。副营长不能高于少校。营长、副团长不能高于中校。团长、副师长不能高于上校。师长、集团军副司令不能高于少将集团军司令不能高于中将。方面军或军区司令不能高于大将。国防部长、总参谋长、战略方向首长、军种首长不能高于苏联元帅。

战时最高统帅的军衔是苏联大元帅这同样适用于非指挥军官的职衔营参谋长不能高于少校;团参谋长不能高于中校。师参谋长不能高于上校。集团军参谋长不能高于少将。方面军参谋长不能高于中将。战略方向参谋长不能高于上将。总参谋长是苏联元帅。再举财务部门的例子,团的财务部门的头头是大尉,师的是少校,集团军的是中校,方面军的或军区的是少将。整个部门的最高军官是上将。任命1个军官并不考虑他的军阶:以后他会根据情况得到晋升。下面是1个军官在各级军阶必须停留的最低限度的时间:

  少尉(这个军衔只授给经过短期培训的人) 2年
  中尉 3年
  上尉 3年
  大尉 4年
  少校 4年
  中校 5年
  中校以上没有固定年限。

通常,高级军校(在那里要度过4年)毕业生21岁成为中尉。从理论上说,19年后他将达到中校军阶。但是,为了每次能得到晋升,他不仅必须服满规定的年限,还必须获得符合这个军阶的任职。

如果你是1名排长,你的排又表现很好,3年后你将自动成为上尉。再过3年,你将成为下一个军阶大尉的候选人。但是,如果你仍在排里,没能被选去指挥1个连,你将得不到晋升。如果你已经指挥1个连,或在阶梯上已经升得更高,你马上就可以得到大尉的星星。 4年以后,又到了你应晋升少校的时间;假定这时你是副营长,你的晋升就没有问题。如果你还是连长,就必须等待提升。如果你一直没能表现出优于其他连长和没能表明你该在他们之前升,那你就永远不会成为一名少校。因此,原则上军官的任职为晋衔打开了道路。但只有在完成前一个军衔的规定年限后才能晋衔。如果你被拖住了,在某个军衔上丧失了几年时间,你就再也赶不上了。当你终于晋升时,必须在新军衔上服满规定年限,才能作为下一个军衔的候选人。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例子。1941年8月, 华西列夫斯基少将被任命为总参谋部作战局长。同时他也就成了副总参谋长。总参作战局(第一局)负责制订作战计划。

这个职位不仅从红军的角度看,而且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极为重要的。只要说,苏联五年经济计划的蓝本是始出于这个部门的,也就够了;部长会议和国家计划委员会然后以高度机密的军事计划为基础,决定怎样满足总参谋部的要求,制订全苏计划的秘密和公开版本。

德国情报机关认为,只任命一名上校来担任这样一个权威的职务表明总参谋部的作用在降低。他们产生这种错误看法是因为德国人不了解红军的简单原则--上下级不是按军阶,而是按职务确定的;军阶跟随职务提升,虽慢但肯定,正如步兵跟随着突然而有力地突入敌人后方的坦克一样。
事实上,任命少将担任这样高的职务并没有什么特别惊人之处:解释很简单,最高统帅认定这个军官比任何别人更适合这件工作的要求。华西列夫斯基也确是如此--8个月以后他成了总参谋长。

既然他已升到这样高的职位,在他面前就打开了进一步晋衔的广阔道路。将星不断落到他的肩章上。他很快通过了将官各级,四星大将肩章只戴了29天就晋升为元帅。对德战争结束后他成为远东战略方向的总司令,在满洲进行了出色的战役。

    但是我们不要误解。红军是个庞大的组织,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华西列夫斯基那样成功。我遇到过成百名上尉,他们一辈子就只能停在这个军阶上。
苏联冷战时期装备逻辑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武器
                   
美国吉普和AK-47
                     
我喜爱武器,任何武器都喜爱,我还喜爱各种与军事相关的装备和军队制服,总有一天我要开办一个小小的博物馆以收藏这些我喜爱的东西……但我为博物馆买的第一件展品将是一辆美国吉普--这是一件真正神奇的武器,它在二战前完成设计,仿佛一个忠诚士兵,从战争的第一天服役到战争结束。它曾经被降落伞空投过,曾经浸泡在海水之中,它的轮子在利比亚坚硬如石的荒漠中被磨破,它的车身在太平洋的热带岛屿上陷没于沼泽之中,它也在挪威和高加索的高山上跋涉,或在阿尔卑斯山和阿登阴暗的森林中出没……占后,又有哪一种军用车辆参加过如此多的战争--朝鲜,越南,西奈半岛,南部非洲,印度尼西亚,南美,克什米尔?又有多少武器装在吉普车上--无后坐力炮,反坦克导弹,机关枪……它也曾用于执行侦察任务,当作救护车巡逻车,指挥车和普通运输车辆……

    在吉普车的时代里,有多少种坦克,大炮,飞机,导弹出现又消失了呢?这些武器肯定是重要的,引人注目的,而吉普车则是被忽视的,但却饱经沧桑--引人注目的武器一个个过时了,被忽视的吉普车依然存在!在沙漠中,它比骆驼可靠;在草原上,它比豹子还快;在北极它比北极熊还能吃苦耐劳。
   
我的博物馆中还将陈列的另一件展品是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突击步枪--这不是恐怖分子用来伤害奥运会选手的那一支,也不是我拿着它进入捷克的那一支,我要的是美国海军陆队在越南缴获并爱不释手的那一支。

    在越南的美国士兵常常不相信自己的武器,而宁可使用他们的战利品。这种选择带来了麻烦,因为他们很难指望有适当的子弹来供应这种武器,但他们仍然使用这种枪。这种枪的秘密何在?因为它简单而可靠,就象一个亲密的战友。结构简单和性能可靠这两特性在战斗中是最为重要的。
                   
T-34坦克
   
我的博物馆将要有来自各地(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的武器,但绝大多数将来自苏联。我为什么这样喜爱苏联武器?因为苏联设计师在几十年前就认识到一个最朴实的真理--只有简单而可靠的装备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现实中同样的道理还有:只有简单而易于了解的计划才能成功;只有最简单和最耐磨损的占地服装才是最好的军服……苏联人对武器的要求是:它必须易于生产,结构简单,容易教会士兵使用,并易于维护和修理。

二战中苏联的钢产量和德国基本相同,但苏联生产坦克的数量却远远超过德国。此外,由于结构简单,有可能临时修复几万辆这样的坦克,以便两次甚至三次地让它们重返战场。古德里安将军欣赏苏联坦克,他曾热情而不厌其烦地描述苏军坦克的优点,积极主张德国仿造T-34。后来,德国的"豹"式和稍后的"虎王"虽然受到苏军坦克的影响,但德国设计师未能满足最重要的作战要求--结构简单。结果,"豹"式一共生产了4815辆,"虎王"只生产了484辆,苏联却生产了102,000辆坦克,其中70,000辆是T-34。

在考虑这些数字时还应考虑,大部分德国在遭到轰炸时,很多苏联工厂也毁于一旦--哈尔科夫工厂战争头几个月即被德国占领,而这是苏联最大的工厂,也是T-34的诞生地。斯大林格勒的坦克工厂处于激烈的战斗前沿,情况也可杨而知,列宁格勒被围困,既无钢材又无煤炭,那里的工厂不断遭受炮击,却坚持维修坦克达3年之久,有时候,还在修理中的坦克不得不从墙壁间隙中对前进中的德国士兵开炮……剩下的工厂是在乌拉尔,机器是从别处搬去的,实际上是在露天安装的,但它生产了世界上最简单,最可靠的坦克。

    不要认为苏联装备的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就不好。恰恰相反的是,T-34不仅简单,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威力的坦克。
                   
米格-25
                     
当一架米格-25降落在日本函馆后,检查该机的西主专家们都惊讶于其设计的简单。出于宣传的目的,这架出色的飞机被刻意贬低了,一个专家甚至说:"我们原以为它是由钛合金制造的,现在知道不过是钢而已。"--事实上,使用钛合金也很难实现米格-25所达到的速度,但苏联设计师却用普通的钢造出了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飞机(编者注,原文如此,实际上米格-25没有美国YF-12的绝对速度和持续速度快,但20多年来,它仍是在役的最快和爬升率最大的截击机)。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实,它说明不借助非常复杂的车床或者先进的工艺也可以制造出色的飞机,并且在占时大批量生产时,也不会因为重要原料的缺乏而受到影响。另外,米格-25的成本非常低,必要时可以生产出很大的数量(编者注,这是同样3倍速的美国飞机所无法实现的目标)。
                   
简单主义

技术正在发展,随着时间流逝,武器装备变得越来越复杂,但这并不与苏联设计师的总体思想矛盾。几址年以来,他们在其所设计的占车和飞机上使用了很多最新式的设备,这些设备确实是非常复杂的。但苏联设计师在成百甚至上千种可供选择的工具和技术方案面前,始终坚持着牢不可破的原则--选用最简单的一种。如生产一种车辆,即可使用自动变速系统,也可以采用普通的变速器,苏联人通常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普通变速器。

    有一次,我看到一家工厂正在对比苏联坦克和美国坦克,一名驾驶员驾驶两种型号后被问到:"哪一种较好?"驾驶员说:"当然是美国的好,它有自动变速装置,而苏联的坦克必须靠人工换挡,这对重型车辆来说不太容易。"如果你把战争看成一次愉快的户外活动,他的回答就太对了,但苏联设计师认为未来任何战争都不是那么回事。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遭到大规模轰炸。如果整个工业区都摧毁,如果长途通信中断,大规模生产有自动变速装置的坦克就会成问题,同样,在前线维修这种坦克也是困难的。普通变速器对坦克驾驶员来说比较困难,因为他会很累,但是对工业,对整个国家而言是"省力"的,可以利用装在露天场地机器去生产成千上万辆坦克。
              

猴型
                     
苏联武器的简单性令人惊讶,但是每一种投入生产的装备都要造两种型号,一种是政党型,一种是"猴型"(编者注,这是一种比喻说法,因为人与猴均为灵长类动物,但猴肯定没有人先进)。

    "猴型"是尽一切可能使之简化的武器,只打算在战时生产,如T-62"猴型"的火炮没有装备稳定器,无线电和光学设备也异常简化,夜视设备仍然使用红外按照灯(编者注,我们至今还可以在很多苏军装备的T-64/72上看到这种设备,但以作者观点,苏军似乎早已淘汰了红外按照灯),火炮的俯仰和炮塔的转动都是人工操作,穿甲弹弹头用钢而不用钨或铀。
                   
苏军将领们无可非议地认为,在战时有这样的"猴型"坦克总比没胡要好。而这种采用"猴型"的方法不仅用来制造坦克,也用于所有的其它武器--导弹,火炮,飞机和无线电设备等等。

在平时,这种"猴型"能大量生产,但他们只送往对苏联友好的国家。我曾见过BMP-1型步兵战车的两种型号,一种供苏联陆军使用,另一种打算给苏联的阿拉伯朋友们。我计算过,第二种"猴型"与其原型相比,简化了63处--其中最显著的差别是73毫米主炮没有装弹机和炮弹选择设备。苏联自用的型号,炮手只要按下相应的按钮,所需的炮弹就会自动滑进炮膛,而在简化型号上,这一切都用手工操作。BMP-1"猴型"装备的是"马柳特卡"导弹,而苏联自用的则是"马柳特卡"-M型(编者注,应为9M14和9M14M"婴儿",北约称为AT-3A/A,"萨格尔"A/B)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自动制导系统。"猴型"的车壁上没有含铅内衬以保护乘员不受核辐射伤害,并防止在被直接击中时受装甲碎片的伤害。也没有化学战自动检测仪器,自动密封和空气过滤系统,以供在严重沾染区使用,更没有导航系统。此外,还有很多设施都不见了。

要是一辆"猴型"车落入西方专家手中,他们当然会对BMP-1步兵战车及苏联坦克的真正作战能力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印象,因为他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壳体或一个容器--就象一个空的钱匣一样,当里面没有装东西时,本身毫无价值。最近,苏联已国外出口T-72坦克,米格-23战斗机和图-22轰炸机,但是这些出口型不同于苏军自用的型号--当某人在一个口袋里装上钞票,另一个口袋里只装几张纸时,从外表看无法分辩两个口袋的区别。

    苏联现行的装备政策是明智的。它积累足够数量的第一流装备,以应付战争头几个星期的需要。如果战争持续下去,新装备将会大规模生产出来,但这是最大限度简化了的型号,敌人在此时也已消耗了大量装备,简化型号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具有战斗力。另外,同时生产标准型和"猴型"的经验在平时就已获得,只不过是把"猴型"当作现有的最新式武器卖给了"兄弟"和"朋友"。
太少了吧,,,话说,,,难道只有我一个看过苏军情报部内幕的,,,,幸福中,,,主要写苏军总参第二部的,感觉苏联的结构相当简单,上下对口,左右对其。从总参情报部到团情报官,,,,而且对契卡和总参情报部的关系和分工写的很多。。
第二个问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寒冷的夜晚
                    
1969年,苏联远东的秋天分外寒冷。当与中国人在乌苏里江上发生第一次冲突时,战斗师还没有到达该地区,对方的压力全都由克格勃的边防部队承担。冲突结束后,总参谋部曾对暴露出的错误与疏忽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他们很快发现,一些边防部队士兵在雪地里被冻死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进接受过在零度以下室外睡觉的基本训练。
                   
    这是令人震惊的消息。总参谋部的一个委员会马上随机抽出三个师进行试验,结论同样令人失望。二战时的经验已经无可挽回地失去了,现在的苏联士兵在没有睡袋,也禁止点燃火堆的情况下,当温度低于冰点时,他们怎么办呢?
                   
    各师的参谋长立即被召集到莫斯科。他们接受一天的训练--关于如何在天寒地冻之下只用一件军大衣在雪地里睡觉,每个人都被要求在雪地里睡三个晚上。然后,这些参谋长又返回各自部队,苏联陆军全体官兵立即进行了一次艰苦的试验--在冻死人的寒冷天气里,不添加任何衣服而在室外过一夜。那些驻扎在南方沙漠里的部队似乎交到好运了?不,他们同样被送到西伯利亚进行艰苦的训练--从此以后,在雪地里过夜被列入所有军事训练计划中。
                   
在这一事件发生的前两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西奈半岛的惨败之后,阿拉伯士兵越来越害怕坦克和凝固汽油弹。于是苏军发布命令,所有的苏联士兵和军官(直到将级军官)都要练习从烈火中跳过,以及躲在战壕中,让坦克隆隆地从他们头上通过,或者就直接躺在呼啸而过的坦克的履带之间的空地上。

我对凝固汽油弹有切肤之感,我曾匐伏在壕沟内让坦克从我头上过去,我也曾在雪地里度过了几个难熬的夜晚。



学习防御
                   
在二战开始时,红军不知道如何组织实施防御作战,特别是保卫大城市上--红军从来没有学过这类技巧,他们掌握的只是如何去进攻,并把战争引向别国的领土。战争是按照德国总参谋部的计划而不是苏联的计划开始的。灾难接踵而至,保卫明斯克的努力坚持了三天,保卫基辅只坚持了二天,每人对如何去更好地组织防御都束手无策。

    基辅是9月底陷落的,到10月古德里安已接近莫斯科。突然,出现了令人十分惊异的事情,苏联的防御变得无法突破了,尤其是在莫斯科,图拉和特维尔的防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德国的军事机器第一次停顿下来。据说,寒冷的天气对这种形势的转变起了很大作用,但这种说法对11。12月来说是适合的,而10月的天气却依然阳光灿烂--这只能说明苏军通过战争学到了防御战的方法,情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1942年发生了斯大林格勒战役,防御战的方法在整个夏季被证实是有效的,这次战役在历史上成为保卫城市作战的一个典型。另一个典型是列宁格勒保卫战,几乎持续了三年,经历了两个冬天和三个夏天的进攻--严寒冰冻的天气在这里也不起什么作用,因为三年之内的任何季节里都给德军保留了机会。
                   
    在苏军中,没有能力完成一个特定任务和有能力以高超的技巧完成任务,两者之间的界线几乎难以分辨,转变往往发生在一瞬间--通过战争学习,善于总结教训是最重要的经验。不仅在战略,战术和人员训练方面如此,在装备计划方面也是如此。
                   
步兵战车
                   
    60年代初,西方军事杂志上展开了关于是否需要步兵战车的讨论,这种战车必须是水陆两用,拥有装甲防护和高度机动能力,并且配备相当强劲的火力。苏联报刊对此缄口不言,西方的讨论却在热烈地进行着,赞同和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苏联人仍保持沉默。
                   
    1966年底的一个晚上,重型运输机到达我所在的军事学校,带来了用防雨布覆盖着的某种不寻常的车辆--它就是BMP-1步兵战车,水陆两用,机动能力强,适度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1967年,这种车辆已大量生产,与此同时,西方还在继续讨论。只有西德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制造了"黄鼠狼"式步兵战车--这是一种出色的车辆,但不能水陆两用,所装备的武器也与西德过去使用的装甲运兵车几乎一样,更遗憾的是:它异常复杂而昂贵。
                   
到80年代初,这种讨论在西方仍在进行中,西方专家们也在评价BMP-1结构上的许多缺点,但他们评价的已是昨天的产品,而且是它的"猴型"。现在苏联大量生产BMP-2步兵战车已有相当长时间了,而西方还在继续讨论步兵战车的价值。

    在军用直升机,自行火炮,迫击炮和别的许多装备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第三个问题--我们何时摈弃坦克?

坦克和强盗
                   
    有一天,我在巴黎买到一本1927年出版的关于未来战争问题的旧书,其作者头脑清醒,富有理智,他的逻辑无懈可击,分析敏锐--在分析了他一生中研制军事装备的途径后,宣称坦克的合适位置是停放在博物馆里,和恐龙的骨架紧靠在一起。他的论据很简单--反坦克炮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在未来战争中,它们可以完全消灭坦克的密集编队,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机关枪完全克制骑兵一样。
                   
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活到1940年,有没有看到德国坦克在巴黎林荫大道上耀武扬威,并驶过几十年后我买到他那本满是尘土,纸张发黄的"预言书"的地点。其实,认为坦克即将寿终正寝的看法经久不衰,如60年代初,法国决定停止生产坦克,认为坦克时代已经过去。所幸这种理论被以色列的老式谢尔曼坦克(编者注,实际上是以色列改装的M-50/51)在西奈半岛粉碎。犹太人的辉煌胜利再一次向世界表明,只要运用得当,没有一处反坦克武器能够制止坦克的突击。

    贬低坦克的人观点很简单:"看一看反坦克导弹吧!看看它的命中精度和穿甲能力吧!"--这个论站不住脚。反坦克导弹是一种防御性武器,任何防御系统都意味着部队在广大战线上分散,使他们在有些地方强,有些地方弱,而什么地方弱,坦克却大量集中出现在那个地方。假如平均分配兵力,兵器也是不可能的,那样的话,没有一个防御地段的兵力是够用的,试想在每公里前沿配置10枚反坦克火箭,坦克将会选中某一特定地点,数百辆或数千辆同时进行攻击……而当你集中所有的反坦克兵力时,坦克却只需绕道而过。因为坦克是进攻型武器,它有战斗主动权,它可选择在何时何地进攻,以及使用多大的兵力。(编者注,此观点在武装直升机出现后值得商榷,武装直升机的优势不是技术上的,而是赋予防御方比进攻一方更大的机动性)
    希望反坦克武器的完导致坦克的消亡,这就好像希望使使银行的电子保卫系统会完善到使抢劫银行的人灭绝一样。我向你保证,抢劫银行的强盗是不会绝种的,他们会改进其工具,战术和迷惑保卫系统的方法而继续抢劫。有时他们会失败,有时也会成功,但只要银行存在,他们将继续抢劫。强盗拥有和坦克一样的优势,他们是进攻者--他们决定何时,何地,如何去进攻。只要当他们认为有成功的信心时,当他们已经秘密地发现对方防御上的弱点时(这些弱点的存在是防御方本身不易觉察的),他们就会动手。
                   
坦克!进攻!
                   
    苏军将领们从来都非常明白,只有前进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对他们来说,防御只理解为失败和死亡。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防御也只能带来僵局也举持久。对敌人最薄弱的地区实施最猛烈的打击。
                   
    因此,要胜利就必须进攻,你必须突然向前运动,行动坚决。为此,你需要有一辆车,它能到外运动,火力及防护等特点的车就是坦克。也许在将来,坦克的装甲更加完善,也许它不用履带而用别的什么方法来行驶,也许它没有炮,而用其它的武器,也许所有的东西都改变了,但只要它最重要的特性--机动,火力和防护的综合能力仍然保持不变,只要有战争,只要想取得胜利,坦克就将存在下去。核战争不仅还会让坦克消亡,反而赋予其新生--再没有比坦克更适合核战争的武器了。若想在核战中生存下来,你必须为这些"铁匣子"花钱。
                   
飞行坦克
                   
    把一辆坦克开到机场,停在一架军用飞机旁边,然后再把一架直升机放在坦克和飞机之间。现在再把它们逐个仔细看一看,然后回答这个问题--直升机更像谁?坦克还是飞机?你不用告诉我,我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是苏军的将领们相信,从其作战目的和使用方法来说,直升机就是坦克,两者很难区分,直升机和飞机之间的共同之处是都能飞行,仅此而已。
                   
    他们是对的。理由很简单:在战斗中,坦克能占领敌方领土,而直升机也能这样做,但飞机却不行,飞机可以摧毁地面上甚至深入地下的一切东西,但它不能占领并固守领土。因此,苏军把直升机看作坦克,一种能高速运动并有无限越野能力的坦克,它也具接近坦克的火力,只不过装甲比较薄弱。直升机和坦克的使用战术也很相似,两者均在前线就地作战,飞机却只能在机场之间奔波。
                   
    空军对直升机的出现并无特别热情的欢迎,但陆军却兴高采烈--这是一种不用履带而用旋翼的坦克,它不用担心布雷场,河流和高山。因此也就用不着为空降突击旅(它由直升机来运载)成为苏军坦克集团军或方面军编制的一部分而惊讶了。
                   
    苏联的米-24直升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武装直升机,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而是西方军事家们都同意的观点。我知道苏联将领们对他们的直升机的喜爱,我预测在几年后将会出现【注意,这是粗口!】型号的"飞行坦克",也许这种直升机已经在萨拉托夫或什么别的地方飞行了,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它们。
                   

第四个问题--最重要的武器

二战经验
                   
    二战前,每个国家的军队对于防御问题都有其自己的解决办法。法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经验,他们认为主要问题是使部队在持续数天,甚至数月的炮火轰击下生存下来并保持战斗力。德国的将领们决定他们必须使军队能够击退敌人诸兵种协同的进攻。苏联的将领们断定他们必须避免分散人力,物力,而集中所有的资源投入到最重要的兵种上去。对苏联来说,这个兵种就是坦克,因此,他们也把防御单纯地看成是对坦克的防御--只要我们部队能够挫败敌人的坦克,其进攻也就被制止了。
                   
他们是正确的,因为许多德国将领都像古德里安一样,在苏联领土上按照一种通常的模式进攻--发动非常猛烈的坦克突击。但从1942年下半年以后,苏联军队总能成功地阻止这种进攻,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匈牙利战役中事态发展就是如此。1943年起,德国已经耗尽了发动这种坦克进攻的能力,希特勒命令德军采用纵深防御的战略,但这不是对抗坦克的办法,这种战略无法使德国陆军阻止苏联坦克的一次突破。

反坦克是关键
                   
    苏联的将领们在回忆二战的情况时,坚持认为防御必须首先针对坦克,因为坦克可以使敌人完成进攻并进而取得胜利。核时代和以前一样坦克和步兵依然是实施进攻和占领的手段,别的兵种只是支援坦克和步兵。因此,防御主要是对坦克的战斗。
                   
    获取胜利的关键武器是坦克,而使敌人丧失胜利的关键武器是反坦克武器。因此,苏联极为注意发展反坦克武器,实现了很多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和战术革新。例如在1955年,苏联率先开始生产具有高初速的"轻剑"式滑膛炮(编者注,估计为T-12型反坦克炮),这领先西方1/4世纪以上。同年,苏联又开始生产APNB-70型红外夜视瞄准具,以供滑膛炮使用,西方部队在10以后才拥有这种瞄准具。
                   
     苏联陆军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来保守反坦克武器秘密,许多这类武器西方至今一无所知。苏军战略伪装总局坚持认为,只有能够出口的反坦克武器才可以公开,换句话说,能够出口的就是不好的。不能出口的武器系统从不公开,从它问世之日起,渡过其秘密的一生,甚至常常在被淘汰之后也不为人所知。关于这些,我们以后还要讲到。
                   
为了一个目的
                   
    认为反坦克占如此重要的苏联将领们坚持要求每一个士兵及每一件武器都能打坦克。因此每个士兵都要装备外1具单发的RPG反坦克火箭筒,,这种火箭筒甚至下发到每个汽车驾驶员,司令部,军医及所有其他勤务单位的人员手中。
                   
    在研制BMP-1时,设计师们建议用23毫米口径的机关炮作为主要武器,这对付步兵是足够了,而且既简单又容易装载。但是将领们反对这样做,因为这辆车必须能对付坦克,它必须拥有反坦克导弹以及一门哪怕一点但能对坦克造成威胁的火炮。于是BMP-1装上了73毫米口径的自动炮,它能在1300米距离对任何坦克造成损伤(车上还装有射程更大的反坦克导弹)。西方的步兵战斗车主要使用20-30毫米口径的自动炮,这件事使苏联军事专家大惑不解,他们经常询问道:"如果这种车不能打我们的坦克,造它又有什么用呢?"
                   
    最近的BMP-2步兵战车也装上了轻型的自动炮,但这并不说明它的主要功能有任何变化,因为这门炮是作为辅助武器安装的,用来补充反坦克导弹,同时作为反直升机武器--打算用来反"飞行坦克"(编者注,苏联人在最新的BMP-3上又安装上了可以直接用来对付坦克的100毫米主炮)。顺便说一句,只有当设计师能证明这种武器可以用来对付坦克时,苏联将领们才会做出装备这种武器的决定。
                   
    苏联很多别的武器系统,尽管当初不是打算用作反坦克武器的,也必须改进到能够打坦克。因此,所有苏军榴弹炮都要配备反坦克炮弹,而高射炮射手们都经过执行这方面任务的训练,并配备适当的弹药。不仅如此,新式的AGS-19"火焰"式榴弹发射器和"瓦西里克"自动迫击炮也具有第二功能,就是反坦克。它们的射速都达到120发/分,两者均可利用低伸弹道射击进犯的坦克。最后,BM-21,BM-27,"冰雹"-P及别的一些火箭炮,可对开阔地上的坦克集群倾泻火力。
                   
为什么反坦克炮不是自行的?
                   
为什么苏军不使用自行反坦克炮呢?这是个很多人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战场上自行火炮毕竟要比牵引炮的机动性好得多,而且乘员也有较好的防护。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部分地解答了--苏联有一些出色的自行反坦克武器并未公诸于众。不过,牵引炮占多数倒是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牵引式反坦克炮较自行式反坦克炮在制造和使用上都要容易得多。在战时,减少坦克的产量也许是可以容忍的,其结果只是降低了进攻的强度而已,但若降低反坦克武器的产量则会是灾难性的,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必须生产足够数量的反坦克武器,否则敌人坦克的突破可能对整个军工生产计划。国民经济以至苏联本身产生致命的结果。为了在任何情况下,甚至在核战争中保证这类武器的生产,武器本身的结构尽可能简单是十分重要的。苏联生产的第一批反坦克炮就是滑膛炮,虽然滑膛炮管降低了射击精度,但它可使初速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它简化了身管的制造难度。
                   
    第二,牵引式火炮的正侧面投影都非常小,至少比自火炮小一半。它在单独与坦克战斗中,特别是在最大射程处战斗时,投影面积小比装甲或机动性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反坦克炮用于两种情况,在防御上,用于敌人已经突破防线并迅速前进,而我们要不惜代价加以阻止的时候。在进攻上,用于己方部队已突破敌之防线迅速推进,而敌对我翼侧发动攻击,以图造成我突击部队与后方隔断的时候。在这两种情况下,反坦克炮必须将敌人坦克阻止在坚决不允许敌人通过的预定线上。牵引式反坦克炮由于其结构重量重而不能机动,故将被迫战斗到阵亡为止!!!!
                   
     损失肯定总是非常大的,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上总在其炮身上写着"别了,祖国!"的标语,但由于反坦克部队将敌人阻止在预定线上,却可以挽救整个师,整个集团军,有时候是整个方面军--这就是在库尔斯克发生的事。如果反坦克炮是自行的,它们的指挥员在敌人压力下,就会撤到较安全的阵地,这样他的反坦克分队可以到挽救,但却会给师,集团军,方面军或者几个方面军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反坦克炮部队的指挥员很少会在头脑中产生叛逆不忠的思想,他不会在紧要时刻想到后撤,因为其反坦克炮没有自行的手段。他们装甲牵引车在战斗中隐蔽在阵地后方,在敌人致命的炮火下,想把炮拖离战斗是困难的。所以对炮手来说,当他们阻止敌人越过其固守的阵地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击退敌人的进攻,要么死亡!
第五个问题--宠爱的武器

迫击炮哲学
                   
    苏联指挥员宠爱的武器是迫击炮(编者注,在人们的眼中苏联人宠爱的武器应该是坦克)迫击炮简直就是一个炮筒,一头靠在座板上,另一头对着天空,用一个两脚架支撑着。要想发明一种比它还要简单的武器很难,这就是为什么它成为得宠武器的原因。
                   
    1942年对苏联是一个可怕的年头,那年军需生产跌落到灾难性的低水平,只有迫击炮是每一个指挥员都能获得的装备补充。在二战的几年中,苏联生产了348,000门迫击炮,同期德国生产了68,000门,而其它国家加在一起生产的比德国还少得多。何况苏联的迫击炮威力最大,生产的炮弹数量也创最高记录。
                   
    苏联指挥员对迫击炮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迫击炮的可靠性高,以及它几乎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结构,其炮管甚至连膛线也没有,以至只花几分钟就会教会士兵使用它,也几乎不需要维护。指挥员也喜欢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立即准备好,随即向敌人发射炮弹,虽然射击精度较差。
                   
    与加农炮或榴弹炮不同,迫击炮发射时炮膛内产生的压力比较小,所以可以发射铸铁的而不是钢制炮弹。这又赋予迫击炮另外两个优点:一是弹药生产简单,成本低廉;二是铸铁炮弹爆炸时碎裂成许多小碎片,可以形成密集弹片散布。
                   
    战后,美国和法国都改进了迫击炮,他们在炮膛上加上膛线,使其拥有较高的命中精度。早在1944年初,苏联设计师沙维林也曾建议为迫击加上膛线,但遭到坚决拒绝,因为制造10门滑膛迫击炮比制造1门线膛迫击炮还节省工时。即使线膛迫击炮精度比滑膛迫击炮提高1倍,但如果其生产费用提高10倍的话,只能将它列为一种差劲的武器。
                   
    但是,你可能会问,命中精度就又不重要吗?苏联指挥员认为数量是产生压力的最好方法--既然2门简单的滑膛迫击炮能够起到1门线膛迫击炮的作用,我们当然使用2门简单的炮,何况2门炮要比1门炮更不容易被击毁。这样还可以产生比1门炮更多的噪音,尘埃和火焰……这一点在战争中决不能等闲视之--你产生的噪音越大,你的军队士气就越高,敌人的士气却越低。另外,提高炮弹的爆炸力可以绰绰有余地弥补命中精度不高的缺点。对苏联指挥员来说,最好的迫击炮是大口径的,口径越大越好。现在美国最大口径迫击炮弹重12.3公斤,而最小的苏联迫击炮炮弹重16公斤,这其实还是小迫击炮,苏联陆军还有发射40公斤炮弹的160毫米口径型,甚至发射100公斤炮弹的240毫米迫击炮(编者注,分别为M-160和M-240迫击炮)。
                   
任何人看到过120毫米迫击炮发射,尤其是靠近迫击炮时,他再也不会忘记这种经历。我曾看过12门240毫米迫击炮齐射,它们发射的不是16公斤而是100公斤的炮弹,在20分钟内,每门炮发射了15发炮弹(事后我计算一下,这表示总共有18吨炸药和铸铁碎片)。那种噪音真是惊天动地,我惊讶处在于其中的人竟能保持神智清醒--这些迫击炮惊人的摧毁力弥补了任何瞄准上的不精确或弹着点分散。也使我深信这是最正确的装备思路。除苏联外只有一个国家--以色列曾尝试这种非常合算并行之有效的火炮,他们装备有160毫米迫击炮(编者注,为索尔塔姆M-66迫击炮,其实中国陆军和芬兰陆军也装备过160毫米迫击炮)。

近程核武器
                   
    240毫米迫击炮突出的简便性,可靠性和易于维护是它最重要的特点,而且当需要决定采用何种武器作为发射核炮弹时,这些特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它已承担这种任务许多年了,因为它体积小而比加农炮或榴弹炮小得多,因此炮弹在发射时不会有爆炸的危险--在发射核炮弹时,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吗?
                   
    1970年,一种自行式的240毫米迫击炮问世(编者注,2C4自行迫击炮),它以GMZ履带式装甲布雷车为底盘,大大增加了机动性和对乘员的防护作用,这种发展进一步增强了苏联将领们对迫击炮的喜爱。在此时期,只有方面军和统帅部预备队才装备这种武器,但集团军和师指挥员在他们参加国防部的每次例会上都众口一词地要求给每个停车军至少配备一个团。这个请求被批准了,他们很快就高兴地接收了新装备,从而拥有了理想中最简单和最经济的武器。
                   
基层火力
                   
     240毫米迫击炮对于将领们来说是最好的,但对营长们又如何呢?一个营的迫击炮数量很难再增加了,因为这意味着有一半步兵将不得不改行当炮兵,而且把营属迫击炮口径增大也是不可行的,这样造成火炮太重,无法随同步兵行动。
                   
    一种摆脱困境的办法已经想出来了,1971年,"瓦西里克"自动迫击炮已经下发到营级,分为自行式和牵引式两种,每营拥有6门。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来坚持的简便性现已放弃,因为这种自动武器就像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一样简单。在必要时,它可以单发射击,而作为自动武器时,每分钟射速高达120发。它与以前的迫击炮的不同之外在于,其可以使用弯曲和低伸两种弹道射击,因此能够发射普通榴弹和反坦克炮弹--营长可将他所有的6门"瓦西里克"转移到受敌威胁的地段去,对敌坦克每分钟倾泻720发反坦克炮弹。
                   
第六个问题--口径之迷

73毫米和152毫米
                   
    当苏联在阅兵中第一次展示BMP-1步兵战车时,人们对其型号以及车载火炮的口径都不知道,西方分析家仔细考察照片后得出结论,它的主炮口径在70-80毫米之间,通常在这个范围内,只有一种76毫米口径的火炮,多年来以至目前仍是苏联陆军和海军的标准武器。这种76毫米炮在二战时,和战后曾装备许多型号,如在T-34/76,SU-76,PT-76中反复出现。也因为上述原因,西方分析家认定BMP-1装备76毫米炮是可靠的推断,于是在其手册中把这种苏联新战车命名为"BMP-76"。
                   
     后来有几辆BMP-1在中东被缴获,西方专家惊奇地发现,其主炮口径竟然是73毫米!而这种火炮在结构上又与76毫米炮一样,那么为什么苏联设计师不使用一种值得信赖的口径并追求弹药通用化呢?
                   
另外,当苏联新式的T-64和T-72坦克照片出现在西方杂志上时,西方分析家经过仔细确认,证明这两种坦克的主炮口径是125毫米,但是这种口径无论在苏联或其它国家都不曾采用过。因此,许多人不同意分析人员的结论,习惯性地坚持认为T-64和T-72装备的是122毫米主炮。因为122毫米和76毫米一样是苏联的标准口径,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十月革命以前,其中12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陆军使用最广泛的火炮之一而许多重型装甲车辆也采用这种主炮,如JS-2,JS-3,T-10,T-10M和SU-122等。后来,随着这些苏联新式坦克在国外出现,一切怀疑都随之烟消云散,它们确实装配了125毫米炮。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放弃了所有的标准?

英明的斯大林
                   
    苏联惯于改变传统口径一事并非出于一时的异想天开,而是经过审慎考虑的结果,同时也是一项由来已久的政策--它是由斯大林本人在德国对苏联突然袭击前几个小时提出的。
                   
    那是在战争的前夕,苏联海军和海岸炮兵第一次装备了出色的130毫米炮,这种炮后来用作反坦克炮,野战炮,最后还出现了自行炮,也正好在同时,即1941年春,苏联还研制成功一种火箭炮,这就是BM-13,它能同时发射16枚130毫米直径的火箭弹--后来在苏联陆军里以"喀秋莎"而闻名,在德国人那边则被称作"斯大林的管风琴"。
                   
    1941年6月上旬,新式火箭炮向政治局委员们展出,斯大林也在场,但是它无法发射,因为没有把火箭弹运来,却把相同口径的130毫米岸炮炮弹运到了靶场。鉴于高度保密的缘故,这咱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军械官怎么可能知道有一种与130毫米炮弹完全不同的130毫米火箭弹呢?在场那些了解斯大林的人都在猜想,这个军械官会被立即枪毙,但斯大林告诉契卡人员不要去理睬这件事情后,就返回莫斯科了。
                   
    6月21日,在索尔涅奇诺戈斯克举行了第二次表演,这次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斯大林非常喜欢这种火箭炮,并在靶场上签署了道命令,批准其装备苏联陆军。但是,他同时指示,为避免混淆,今后火箭弹应称作"132毫米"而不是130毫米。于是,火箭炮仍然称为BM-13,但火箭弹却算做132毫米。就在那天晚上,战争开始了。
                   
    在战争中,发射的各种弹药种类非常多,总数达到天文数字,而且弹药往往要从后方运送千里之遥到达前线部队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可能需要反复装卸,这些工作很多情况下由学生,农民,监狱和集中营的犯人,德国战俘以及入伍才两三天的新兵来完成。运送火箭弹的命令心急火燎地通过电话由一个总机传至另一个总机,由于干扰或设备问题声音可能听不清,但是不会发生差错,因为每个人都能明白:"我们需要130"--那是指炮弹,"我们需要132"--这是指火箭弹。(到1942年,火箭弹的设计现代化了,它们的集群射击能力和摧毁效果有了本质的提高,在此过程中,火箭弹的直径也确实增至132毫米,这时称呼才与型号名副其实。)
                   
    斯大林的决定是正确的,后来苏军开发很多特殊口径的武器,当然,只有当两种弹药口径相同时才出现这种情况。例如,1941年开始研制的发射40公斤炮弹的大型迫击炮,其口径可能是152毫米,这和大多数的苏联加农炮和榴弹炮一样,然而,榴弹炮的炮弹显然不适用于迫击炮,反之亦然。为了避免混淆,导致了160毫米口径迫击炮的诞生。战后还出现了一种40毫米榴弹发射筒,苏联陆军以前从未使用过这种口径的武器,通常只是37毫米和45毫米两种,于是因为相同原因,就出现了这种特殊的口径。
                   
    新武器=新口径从此以后,苏联设计师一直采取步骤纠正斯大林明智决定以前已经积累的错误。苏联步兵武器标准口径是7.62毫米,从1930年到现有,多数步枪和机枪的口径和TT型手枪(俺爷爷也用过,我们中国叫54式)服役过,当然,虽然它们的口径相同,可手枪子弹不能用到步枪或机枪上。
                   
    在战争时期,一切都跨掉了,整个集团军或集团军群发现他们被包围了,德国坦克在你的战线后方四处冲击,有的师为一小块土地而战斗到死,也有个别的师从枪声一响就逃之夭夭了……耳朵被炮声震聋了的,几夜没合眼的话务员对着电话大声传达着各种难以理解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想像一下,这时某师收到了10卡车的7.62毫米子弹,可指挥员突然大吃一惊地发现这批货全都是手枪子弹!他的师里数千支步枪和机枪没有得到一发子弹,而军官们佩戴的几百支手枪却令人难以置信的"富有"了。
                   
    我不知道在战争中是否真的发生过上述情景,但我知道战争一结束,TT型手枪(虽然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武器)就很快不让服役了。设计师们接到通知,要研制一种不同口径的手枪--从此以后,苏联手枪都是9毫米口径了。假如口径标准化会产生致命的误会,那又何必坚持标准化呢?
                   
    从那以后,每次发明一种新型的弹药,就赋予它一个全新的口径。BMP-1主炮的炮弹当然不能适用于PT-76水陆坦克,因此BMP-1不能采用76毫米炮,而是开发另外一种,比如说73毫米炮。T-62坦克主炮采用的炮弹是一种全新设计,显然也不能适用于老式的100毫米坦克炮上,在这种情况下,口径也就变成115毫米的,T-64和T-72坦克也是这种情况。总之,为了使老式和新式弹药不会混淆,新武器往往伴随着新口径的出现,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也有例外,在有些情况下使用一种特殊的口径而不是别的口径非常重要,例如,122毫米的40管火箭炮因为其设计原因而必须恰好采用这种口径,因此它获得了一个特别的型号,称为"冰雹"式火箭炮,从它装备部队第一天开始就养成这种习惯,从不叫它"122毫米火箭炮"或别的什么型号,假如有人下命令"我们需要122"--是指榴弹炮,如果命令是"我们需要冰雹"--指的则是火箭炮。
                   
为了戏剧学校学生
                   
    西方的分析家很难理解苏联为什么要放弃久经考验的标准口径,而从苏联分析家这方面来说,他们又奇怪西方设计家为什么如此顽固地坚持老的规格。英国有一种威力很大的120毫米反坦克炮,还有一种出色的120毫米无后坐力炮。显然,两种炮使用不同的炮弹,那为什么不把两者区分开,一种采用120毫米,另一种121毫米呢?或者即使口径不变,而只是改变名称,将其中一种称之为"121毫米"--像斯大林那样。
                   
    西德和法国也有这种情况。两国都拥有出色的120毫米迫击炮,两国又都在研制新型120毫米坦克炮。当然在和平时期这样做毫无问题,因为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士兵也都是职业军人,对命令反应敏锐无误。但假如明天必须动员中年的后备役人员或戏剧学校的学生去保卫国家时,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每当你需要120毫米炮弹时,你必须解释:"我要用在无后坐力炮上的那一种或者迫击炮上用的那一种,我要的是坦克炮上的炮弹。"但是一个戏剧学校学生是否能够搞清无后坐力炮和坦克炮的区别呢?如果搞不清,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第七个问题--秘密,秘密,秘密

茫然的士兵
                   
    1967年初,近卫坦克第41师分配到T-64型坦克,当然,该师的士兵一点也不知道这件事。他们参加这个师,光荣地服役2年,然后回家;别的士兵又来了,学习了关于坦克的一些知识,但是也没有听到有关T-64的事,也没有见过一辆这种坦克就回家了。1972年,该师改装新型的T-72坦克,T-64坦克被送往东德,当然,士兵们还是一点不知道这些事,不管该师接收了新坦克或是送走了旧坦克,什么都不知道。士兵们在该师服役,在那里接受作战训练,但是对该师的坦克型号一无所知。
                   
    对西方人来说,上述情况似乎无法理解。可是,当我来到西方并第一次看到西方军队时,我惊讶地发现,西方士兵知道他们的坦克的名称和型号,他们驾驶这些坦克,并在坦克里向外射击--这件事在我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
                   
    在苏军中,很多事情都是保密的,二战开始时,不仅德国的将领们对T-34坦克一无所知,就连苏联的将领们也是和德国人一样不了解。T-34坦克是大规模生产的,但却是保密的,甚至坦克部队也不知道有这种坦克,新坦克从工厂验收完毕,只运到离边境很远的内地某些师去,它们由一个工厂小组(共有30个司机,却为全苏联服务)以车队形式运输转场,并由内务部官员押送,这些官员也不准和司机讲话。车队只在夜间行驶,坦克则总是用防雨布全部遮蔽起来,在它们所经过的路线上一律禁止其它车辆通行,沿途还有重兵护卫,坦克到达目的地,工厂小组立即将它们卸下,然后再开到四周围有高墙的停车场上并就地存入仓库。
                   
    部队的坦克乘员组很快开始接受有关新坦克的各种特点的训练,但是不告诉他们新坦克的型号,也不让他们看到坦克。只是把新的瞄准具介绍给炮手,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新瞄准具从旧坦克中射击。坦克驾驶员则被告知在不久的将来就有新坦克了,驾驶这种坦克将大不相同,然后让他们在旧坦克里进行紧张的模拟训练。对车长则要告诉他们一些有关的知识,并向他们示范如何维修新发动机,但还是不告诉新发动机马力有多大,总而言之,这个师只用旧坦克进行简单的转换训练。
                   
    出乎意外的,可怕的战争来到了,有着良好的尽管不是秘密的装备的第一梯队各师在初战中被打得七零八落……就在这时,后方的各个师接到命令进入坦克停车场,把新型坦克从仓库里开出来,并让士兵熟悉它们--这要花费2周时间,再经过2周他们开往前线,并驾驶这种完全不为人知的坦克去打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很快,他们对这种新型坦克操纵自如,因为一个汽车司机能够熟练地驾驶一辆"大众"牌汽车,那他也可以在不长时间内熟练地驾驶一辆"梅塞德斯·奔驰"牌汽车--这就是苏军在过去以及今后一直的做法,他们用"大众"牌汽车练习开车,而把"梅塞德斯·奔驰"牌汽车秘密地藏起来,直到真正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让德国人惊讶的并不只是T-34坦克,德国人直到在战场上遭遇KV-1,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难缠的重型坦克。
                   
    不久后,德军第一次遭遇"斯大林的管风琴",同样大吃一惊。平时,装备这些武器的部队化装成舟桥营,穿上工兵部队的制服,结果部队中大部分士兵没有意识到原来自己是炮兵。他们的转换训练只在战争爆发后才开始进行,甚至这时炮兵连连长也不知道其火箭炮的正确型号其余的军官,军士和士兵甚至不知道他们在战斗中使用的这种武器叫什么。
                   
火箭炮上标有字母"K"(表示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当然,包括连长在内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结果各地前线的士兵们几科异口同声地把这种出色的武器称为"卡特琳娜","卡佳"或"喀秋莎"--它也以最后这个名字载入史册。BM-13火箭炮的正确名称在1942年中期以后只准用在秘密文件上,直到战争结束才在分开文件中出现。

神秘突击炮
                   
    遵守最严格的保密规定是正确的,这一政策被普遍接受,并大力推行。其结果是,在核潜艇上服役的军官如果负责维护,可能只知道潜艇核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但绝对不知道潜艇能下潜多深,因为这与他们无关,别的人可能知道下潜的最大深度,但不会知道艇上所载导弹的射程。
                   
    苏军对采用坦克底盘上的重型突击炮也采取了保密政策。突击炮实际上就是安装固定炮塔的坦克,它的火炮射界很小,但却可以配备比同底盘坦克威力更大的主炮,携带更多的弹药,加厚装甲而不会比坦克更重,最重要的是,其制造成本比同类坦克低很多。在与普通坦克密切协同作战时,突击炮可以发挥强大的战斗力,并弥补自身固有的缺点。
                   
    在二战中,苏,德双方将领们均充分认识到这种武器的价值,但战后只有苏联继续生产突击炮,从未间断(编者注,德国也生产过JPz4-5)。每一个摩步团(驻扎苏联国内的团,而不包括驻外的部队)都拥有一个重型突击炮连,50年代主要装备以T-54坦克的底盘为基础,安装威力强大的122毫米D-74榴绊炮的突击炮,以后130毫米M-46加农炮装在T-62坦克底盘上。为了不使别国了解苏军在这方面的技术和具体进展,苏联对所有的突击炮均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它们被封存起来,几十年不见阳光,其乘员只在配备突击炮瞄准具的T-54和T-62坦克上训练。他们知道将来要运用的战术,也知道如何维修发动机,但除此之外,他们仅仅知道在未来战争中并不使用坦克,而是装备一种威力更大且装甲防护更好的武器。70年代中期,所有突击炮部队被另一种火力更加强大的型号所代替,但退役装备并没有熔化销毁,而是送到中苏边境,装进混凝土掩体内,以望有朝一日充当坚固火力点使用。
                   
其他秘密武器
                   
    苏军对JT-1,JT-2反坦克导弹(编者注,是型号为。3M7的反坦克导弹,苏军绰号"飞龙",无北约编号,1968年服役,性能不祥)及"轻剑"-2,"轻剑"-3反坦克炮也同样保密。
                   
    JT-1装在T-62坦克的变形车上,但它无主炮而只安装反坦克导弹发射架。每个集团军配属一个JT-1型的反坦克导弹营,导弹被严密地封存起来,从不让该营的士兵们看到。如果该营所归属的集团军被派往国外,这个营仍留在苏联境内,从外表看来完全是一个普通的坦克营,士兵们训练时使用普通的T-62坦克和反坦克导弹模拟器。
                   
    所以,如果你在苏联陆军中服役直到复员关于军队中装备却什么也不知道,或者只知道凤毛麟角--这样,不管你将来到那里,哪怕是跑到国外,也无法准确描述苏军的情况。
鲜为人知的秘密:苏联的战略欺骗总局

苏联领导人在国际政治方面得心应手地使用讹诈手段。他们在军事方面也及其巧妙地使用了这种手段。令人真假难辩。

在古巴危机的期间,赫鲁晓夫威胁说,只消按一下电钮,资本主义社会就会化为齑粉。他说这种话的时候,苏联的火箭仍然有很大的缺陷,制导系统完全不可靠。这就是说,他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距离内发生使用,否则谁也不知道它会飞到什么地方去。

赫鲁晓夫下台以后,欺骗敌人的全部活动均改由集中控制。我曾经提到过H.B.奥加尔科夫将军领导下的战略欺骗总局的情况。现在举一个这个机构工作的例子。

在美国开始部署反导弹防御系统之前,苏联一直用它的火箭来吓唬世界各国。美国的这种防御系统对苏联来说,无疑是一把架在脖子上的刀,也就是说苏联的火箭丧失了大部分使人恐惧的力量。苏联根本不能部署它自己类似的防御武器系统。但是想办法遏止美国,那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所有苏联(国有化的)报刊开始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对这个问题已经研究很久可,而且取得了某些成功。"然后,他们随便向世界发行一些有一个导弹将另一个导弹击落的画面的影片。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手法,一个马戏团的小丑只要知道某种火箭的精确的弹道特性和其发生时间,它就可以用手中的气枪把它打掉。即使在马戏团的表演场上向苏联的小学生表演这种伎俩,他们也不会上当受骗,他们知道这不是什么奇迹,那一定是小丑事先弄好的。西方国家也会认为这不是是奇迹,他们知道在美国将计算机卖给苏联之前,苏联是无法制造那种防御系统的。

但是,苏联继续在施展这种伎俩。他们在莫斯科阅兵式行列中展示了一种巨大的火箭,它不与战略火箭军的部队在一起,尔是与国土防空军的部队在一起,这显然会使人们认为,这一定是一枚反弹道导弹导弹。最后,苏联又着手修建一栋重要的建筑物--反弹道导弹导弹制导站。如果美国人建造这种制导站,那将是全自动化的,要有一千多名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那里工作。这种制导站从外表看,象埃及的胡夫大金字塔,但体积要大的多。

他们开始在莫斯科的环城公路边上修建这栋建筑物,目的是让外国的所有外交人员都能看到。这个制导站偶尔发出令人莫名其妙的高能信号(经过仔细分析后表明,确是这种制导站发出的信号)。但是这栋建筑物内却是空空如也,根本没有计算机和指挥设备等关键性的东西。

然而,庞大的建筑物,莫名其妙的信号,冗长的影片以及苏联将军发出的种种暗示,都取得了所需要的效果。苏联的报刊进一步又取得了新的证据,说导弹进行防御是十分费钱的事情,虽然我们也在竭尽全力研究这种武器系统。苏联的情报人员突然接到命令,终止收集有关美国反导弹弹道导弹的情报,这说明他们对美国的第一流电子工业不再重视而且失去了兴趣,这样会使人们认为苏联在这方面已经享有了巨大的优势。西方国家感到在精神上面受不住了,于是便举行了第一次现在战略武器。在签署协定的仪式上,美国总统与勃列日涅夫一起坐在会议桌旁签字。世界公众把这个协定既看成是两个大国共同向前迈进了一步,又看成是理智的胜利。他们舒了一口气并为这次协定而欢呼。

当第二天苏联报纸上发表了与会者面带笑容的照片时,苏军人员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的眼睛,你看:美国总统和他最亲密的顾问们,勃列日涅夫,还有紧靠勃列日涅夫背后的奥加尔科夫将军!!!

简直不能令人相信!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美国总统的顾问们在考虑什么呢?美国他们从珍珠港时间中没有接受教训吗?还有谁比这些签定这个协定的当事人们更掉以轻心呢?为什么没有人意识到,在勃列日涅夫后边不是意识形态的头头,不是负责科研工作的政治局委员,不是负责世界上这个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的政治家委员,不是国防部长,不是总参谋长,甚至也不是国土防空军的总司令,那么究竟是谁领导反导弹防御系统呢?这位欺骗总局的头子是苏军总参谋部内权势最大的人,他的权力甚至凌驾于第一总局或第二总局局长之上。这个机构对西方国家了解的有关苏联的情况都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炮制了大量材料以歪曲事实真相。这个权力巨大的机构对所有的阅兵式以及任何有外国人参加的军事演习均要实施监督。它还负责同所有外国(包括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在内)的各种武官打交道,这个象章鱼一样的机构还管理指导《红星报》,《苏联》,《旗手》和《装备与武器》等上百种军事期刊。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局也是隶属于这个机构的。不经战略欺骗总局的许可,任何部队均不得调动。非经它的允许,也不得修建火箭基地和军队营房(克格勃的部队也不例外)。为了使敌人对他们正在做的事得出错误的印象,某些方面的成就,他们小心翼翼地加以掩盖,另一方面(如防导弹防御系统)则要鼓吹的面目全非。除此之外,战略欺骗总局的代表在苏联军事情报部门的协助下,在国外自然也会招募一些雇佣记者,这些人煞有介事地发表的严肃的研究报告来传播假情况。这个机构的代表也要参加有关缓,和平和裁军的谈判。例如,该总局局长奥加尔科夫将军就亲自出马参加代表团。奥加尔科夫在愚弄美国代表团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为此他被提拔当了总参谋长,并同时晋升为苏联元帅,这是一件很能说明问题的事情。

奥加尔科夫参加谈判代表团一事并未引起什么反应。美国代表并未终止谈判,没有离开会议厅以示抗议,更没有将谈判的大门关上。与此相反,由于它的到来,使已陷入僵局的谈判又继续下去了。自那以后,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双方认为,至此牌已经打成了平局。

但是,假如该协定在短时间内即能制止反导弹武器系统的进一步增长,假如这局牌差不多已经打完,那么,千万要明确这是不是该看看对方手中牌的时候呢?这样做是不是防患于未燃呢?在签定协定之后双方都不让对方派出一个小组到自己国家内简单了解事情的真相,那是什么问题也纠正不了的。光签定一个这样的协定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作出这种互相监督的安排,就不该签定这个协定。

顺便说一下,苏联利用了美国的轻信,制造了一种极好的火箭,其工厂代号为8-K-84,军队中的编号为YP-100,YP的意识是"万能火箭"。它既可以被用来载运核弹头实施攻击,也可被用来反击对方的核导弹。这种火箭是苏联火箭中最大的,然而美国对此并未提出抗议。这是因为奥加尔科夫领导的战略欺骗总局成功掩盖了这种火箭的第二功能的缘故,因此它被正式地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的进攻性武器。与第一次现在战略武器会谈的协定背道而驰,苏联将一种最好的打飞机火箭C-200作了改进,使之适宜于攻打导弹(经管还有一些局限性)。战略欺骗总局严格地遵守这样的原则:"敌人只能看到奥加尔科夫打算要他们看到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外交官都能看到建立在莫斯科近郊的那栋巨大的建筑物的缘故。
还是没苏军军区。。防空兵,,,军种司令,,,,我还是自己印一份看吧,,,,收藏复印品。。。。。
cato楼主你倒是说说这两本书有没有下载的啊
我说了啊,,也是求书啊,,我是在南开大学图书馆翻得。。打算回来盗版份。。
那南开大学图书馆的书跟市售纸质的是一回事吗?
这个,在战场上面看过一些
有全集吗?
= =
苏军内幕那本居然有人当圣经?
不是早被批烂了么
自己复印吧,,,额,,
我有一本...后来丢了[:a9:] 不过有些内容不真实...比如那个用坦克底盘做的更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
ms在某本战场,好像是第2集上面刊登过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