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公布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最终调查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22:04
新华网华盛顿12月30日电(记者 张忠霞) 美国宇航局30日公布了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最终调查报告,对宇航员的安全等问题提出了数十项改进意见,希望美国今后所有的载人航天飞行能从中汲取教训。

  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时失事解体,7名机组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宇航局随后进行了深入调查,当时把事故原因作为调查重点,结果发现,发射升空时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泡沫绝缘材料脱落击中了左翼,给返航埋下隐患。

  最终调查报告则重点关注宇航员安全问题。报告说,“哥伦比亚”号返航解体时,乘员舱与航天飞机其他部分曾相互脱离,但舱内机组人员的肩带等坐椅约束装置、加压服,以及头盔等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而降落伞着陆系统又需要宇航员在清醒状态下手工操作才能使用。因此,事故调查专家得出结论认为,现有的美国宇航员安全技术和措施本身就有致命缺陷,一旦发生类似事故,宇航员无法逃生。

  另外,“哥伦比亚”号机组宇航员在飞行安全操作方面也不严格。根据调查报告,返航时有3名宇航员没有戴手套,原因可能是手套设计得太笨重,无法灵活地进行舱内操作,但手套在压力突降时能给宇航员提供重要保护。另外,还有1人没有在自己的坐椅上,1人没有戴头盔。

  在这份长达400页的最终报告中,来自各领域的事故调查专家提出了30项改进建议。这些建议涉及宇航员培训、飞行操作、舱内各种约束装置、航天器设计改进,以及未来发生航天事故时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调查等,涉及范围极广。

  美国宇航局负责公共事务的官员戴维·穆德当天评论说,显而易见,“哥伦比亚”号的失事使任何舱内宇航员都不可能生还,因此希望这份报告中提到的措施能有助于设计出更加安全的航天器,提高航天事故中宇航员生还的几率。

  美国现役3架航天飞机预计到2010年将全部退役,目前美国正在研制下一代载人航天器“奥赖恩”飞船,准备送宇航员重返月球乃至登陆火星。


根据调查报告,返航时有3名宇航员没有戴手套,原因可能是手套设计得太笨重,无法灵活地进行舱内操作,但手套在压力突降时能给宇航员提供重要保护。另外,还有1人没有在自己的坐椅上,1人没有戴头盔。[

体制问题?新华网华盛顿12月30日电(记者 张忠霞) 美国宇航局30日公布了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最终调查报告,对宇航员的安全等问题提出了数十项改进意见,希望美国今后所有的载人航天飞行能从中汲取教训。

  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时失事解体,7名机组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宇航局随后进行了深入调查,当时把事故原因作为调查重点,结果发现,发射升空时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泡沫绝缘材料脱落击中了左翼,给返航埋下隐患。

  最终调查报告则重点关注宇航员安全问题。报告说,“哥伦比亚”号返航解体时,乘员舱与航天飞机其他部分曾相互脱离,但舱内机组人员的肩带等坐椅约束装置、加压服,以及头盔等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而降落伞着陆系统又需要宇航员在清醒状态下手工操作才能使用。因此,事故调查专家得出结论认为,现有的美国宇航员安全技术和措施本身就有致命缺陷,一旦发生类似事故,宇航员无法逃生。

  另外,“哥伦比亚”号机组宇航员在飞行安全操作方面也不严格。根据调查报告,返航时有3名宇航员没有戴手套,原因可能是手套设计得太笨重,无法灵活地进行舱内操作,但手套在压力突降时能给宇航员提供重要保护。另外,还有1人没有在自己的坐椅上,1人没有戴头盔。

  在这份长达400页的最终报告中,来自各领域的事故调查专家提出了30项改进建议。这些建议涉及宇航员培训、飞行操作、舱内各种约束装置、航天器设计改进,以及未来发生航天事故时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调查等,涉及范围极广。

  美国宇航局负责公共事务的官员戴维·穆德当天评论说,显而易见,“哥伦比亚”号的失事使任何舱内宇航员都不可能生还,因此希望这份报告中提到的措施能有助于设计出更加安全的航天器,提高航天事故中宇航员生还的几率。

  美国现役3架航天飞机预计到2010年将全部退役,目前美国正在研制下一代载人航天器“奥赖恩”飞船,准备送宇航员重返月球乃至登陆火星。


根据调查报告,返航时有3名宇航员没有戴手套,原因可能是手套设计得太笨重,无法灵活地进行舱内操作,但手套在压力突降时能给宇航员提供重要保护。另外,还有1人没有在自己的坐椅上,1人没有戴头盔。[

体制问题?
向为人类宇宙探索献身的人们致敬!
返航时有3名宇航员没有戴手套,原因可能是手套设计得太笨重,无法灵活地进行舱内操作,但手套在压力突降时能给宇航员提供重要保护。另外,还有1人没有在自己的坐椅上,1人没有戴头盔。[

不会吧?他们可是训练有素的宇航员啊!
人烧成灰了还能调查得如此详细!
老米就是强~
当然要调查详细。这是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没戴手套头盔这样的信息应该是可以实时发送到地面的吧,宇航服应该有实时监测系统,包括生命特征。
原帖由 brotherluo 于 2008-12-31 15:51 发表
人烧成灰了还能调查得如此详细!


座舱记录仪还是有的。
但舱内机组人员的肩带等坐椅约束装置、加压服,以及头盔等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

这个在高温高速下,能有作用?

另外很佩服老美的调查。。几年时间,然后几百页的报告

对比俺们那座桥,半天就得出结论。砖家们不脸红?
就算啥都带了。又有毛用?!
原帖由 wyqjn 于 2008-12-31 23:27 发表
但舱内机组人员的肩带等坐椅约束装置、加压服,以及头盔等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

这个在高温高速下,能有作用?

另外很佩服老美的调查。。几年时间,然后几百页的报告

对比俺们那座桥,半天就得出结论 ...


如果这些东西能让成员能保持1-2秒钟的清醒和手指活动能力的话,也许他们能按下救生设备的按钮。这毕竟提高了一点生存的可能性,哪怕是提高了万分之一呢。
有兴趣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原文400页,里面图文并茂。很是不错。

里面有航天服的残骸,那样的情况下,戴毛都莫用了
原帖由 yaoyuan7310 于 2009-1-1 14:52 发表


如果这些东西能让成员能保持1-2秒钟的清醒和手指活动能力的话,也许他们能按下救生设备的按钮。这毕竟提高了一点生存的可能性,哪怕是提高了万分之一呢。

航天飞机上只有降落伞吧。
哥伦比亚号的那种情况下估计得穿《星船伞兵》里的动力装甲才有可能活下来。
应该是在发射上去的时候地面的人都知道上面的人铁定要完蛋了, 不敢和他们说吧

如果存在万分之一的希望, 都会通知上面做好防备.
原帖由 roadrunner 于 2009-1-1 22:01 发表
应该是在发射上去的时候地面的人都知道上面的人铁定要完蛋了, 不敢和他们说吧

如果存在万分之一的希望, 都会通知上面做好防备.


你说话之前都不动脑子想么?如果发射后就知道他们会出事,肯定让他们躲ISS里面慢慢坐联盟回来了,只有傻子才会让他们坐一定会出事的航天飞机回来。
原帖由 sunnerman 于 2009-1-1 22:10 发表


你说话之前都不动脑子想么?如果发射后就知道他们会出事,肯定让他们躲ISS里面慢慢坐联盟回来了,只有傻子才会让他们坐一定会出事的航天飞机回来。

暂且不提ISS当时的支持能力,当时的哥伦布比亚号根本就无法机动到ISS。
原帖由 ericcui1 于 2009-1-1 22:22 发表

暂且不提ISS当时的支持能力,当时的哥伦布比亚号根本就无法机动到ISS。


Columbia当时就是在向ISS运送人员和物资,从ISS脱离以后返航过程中失事的。
原帖由 thomasyoung 于 2009-1-2 04:19 发表


Columbia当时就是在向ISS运送人员和物资,从ISS脱离以后返航过程中失事的。

哥伦比亚号进行的是科学实验任务。不和ISS对接的,MS货舱改成了实验室。
原帖由 ericcui1 于 2009-1-1 22:22 发表

暂且不提ISS当时的支持能力,当时的哥伦布比亚号根本就无法机动到ISS。

为什么呢?航天飞机轨道是比ISS低吗?
还是货舱改成实验室后没有对接口,EVA修复也不可能,所以再入是必死无疑的?
实情应该比官方说辞更科幻
NASA知道了很多不该知道的,哥伦比亚号执行的任务可能已经逾越了那条线。

敢暴料的只有三哥,以后三哥探索月球,像嫦娥一样拍了东西(不是像这次一样没怎么拍照直接幢上去了)一些东西只有他们敢公布,那时候三哥该出事了。
原帖由 CRH2-013A 于 2009-1-2 11:05 发表

为什么呢?航天飞机轨道是比ISS低吗?
还是货舱改成实验室后没有对接口,EVA修复也不可能,所以再入是必死无疑的?

就算在同一个轨道上,追上ISS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原帖由 活火熔城 于 2009-1-2 11:47 发表
实情应该比官方说辞更科幻
NASA知道了很多不该知道的,哥伦比亚号执行的任务可能已经逾越了那条线。

敢暴料的只有三哥,以后三哥探索月球,像嫦娥一样拍了东西(不是像这次一样没怎么拍照直接幢上去了)一些东西只有 ...

阿三的飞船还在,只是扔了一面国旗上去,不是整个都撞上去了:(
原帖由 sergeant_w2 于 2009-1-2 12:12 发表

阿三的飞船还在,只是扔了一面国旗上去,不是整个都撞上去了:(

哦,我没太关心他们的那东西,等着三哥暴料吧,如果敢暴,准出事,就吧NASA月球照片遮掩的那几块暴出来。
在那个高度,那个速度,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