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到底该不该“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56:24
食品添加剂到底该不该“添”?  
记者杨一苗

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食品添加剂到底该不该“添”?应该怎样“添”?西安科技大学副教授王新平认为,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该遵循提高标准、加强监管、严格控制的原则。

  王新平长期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他认为,食品添加剂是一把“双刃剑”,有益的添加剂可以增加食物的营养成分,如配方奶粉中添加多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此外,许多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也需要添加剂来保鲜、保色、保味。这样的添加剂在合乎规范的范围内使用是被允许的。


  但同时,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在使用添加剂时存在着不干不净、乱添乱加、不明不白的现象,有些小作坊甚至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添加剂是什么。于是出现了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超量使用添加剂等问题。

  王新平说,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该遵循提高标准、加强监管、严格控制的原则。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支持体系方面的标准过于笼统和模糊,大部分标准对合格规范的规定较为松弛。此外,国内、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检测方法也不尽相同,还有一些产品根本没有标准,给监管和控制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我国应建立完善高水准的食品安全体系,并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食品添加剂到底该不该“添”?  
记者杨一苗

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食品添加剂到底该不该“添”?应该怎样“添”?西安科技大学副教授王新平认为,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该遵循提高标准、加强监管、严格控制的原则。

  王新平长期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他认为,食品添加剂是一把“双刃剑”,有益的添加剂可以增加食物的营养成分,如配方奶粉中添加多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此外,许多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也需要添加剂来保鲜、保色、保味。这样的添加剂在合乎规范的范围内使用是被允许的。


  但同时,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在使用添加剂时存在着不干不净、乱添乱加、不明不白的现象,有些小作坊甚至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添加剂是什么。于是出现了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超量使用添加剂等问题。

  王新平说,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该遵循提高标准、加强监管、严格控制的原则。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支持体系方面的标准过于笼统和模糊,大部分标准对合格规范的规定较为松弛。此外,国内、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检测方法也不尽相同,还有一些产品根本没有标准,给监管和控制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我国应建立完善高水准的食品安全体系,并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首批食品添加剂“黑名单”公布

  广州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据新华社电 为配合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日前下发通知,公布第一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其中包括17种非食用物质和10种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

  17种非食用物质包括:吊白块、苏丹红、王金黄块黄、蛋白精三聚氰胺、硼酸与硼砂、硫氰酸钠、玫瑰红B、美术绿、碱性嫩黄、酸性橙、工业用甲醛、工业用火碱、一氧化碳、硫化钠、工业硫磺、工业染料、罂粟壳。


  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和行为包括:水果冻、蛋白冻类食品中超量或超范围使用着色剂、防腐剂,超量使用酸度调节剂(己二酸等);腌菜中超量或超范围使用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糕点中使用膨松剂过量(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等),造成铝的残留量超标准,或超量使用水分保持剂磷酸盐类(磷酸钙、焦磷酸二氢二钠等)、增稠剂(黄原胶、黄蜀葵胶等)及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肉制品和卤制熟食超量使用护色剂(硝酸盐、亚硝酸盐)等。
食品添加剂标准需与国际接轨

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每当有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发生,食品添加剂都会成为舆论质疑的焦点。一万年前就开始服务人类的食品添加剂,为何屡屡“背上黑锅”?

  “敏感”的食品添加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多地注重饮食健康和卫生安全,特别是每当有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以后,食品添加剂就会遭到特别猛烈的质疑。


  在挑选食品时,人们也会更加注意看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剂,是否使用色素等。谈食品添加剂色变的现象甚至让一些厂家只能以“本产品不含任何防腐剂”、“不含食品添加剂”等标注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这些食品厂家所谓‘不含’、‘不加’的标识实际上是将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问题与滥用食品添加剂、非法使用化工原料造成的卫生安全问题混为了一谈。”9月24日,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比如苏丹红事件和现在的婴幼儿奶粉事件,都是把不是食品添加剂的东西加进了食品。本是掺杂使假,却让食品添加剂背上了黑锅。”

  王竹天指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对人们的健康生活还是很有益的,广大消费者和媒体都应该对食品添加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假如没有食品添加剂

  国际食品添加剂联盟的一位权威人士曾经这样说过: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代人类食品的加工过程就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过程,并且为我们带来了口感和外观上的改变,使食品在流通和运输过程中保持色香味美。你能想象没有食品添加剂的日子怎么过吗?”王竹天对记者说。

  食品添加剂这一名词始于西方工业革命,但它的直接应用可追溯到1万年前。中国在远古时代就有在食品中使用天然色素的记载,中国传统点制豆腐所使用的凝固剂盐卤,在公元25年—220年的东汉时期就有应用,并一直流传至今。而食盐就是我们最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由于工业革命对食品和食品工业带来的变化,导致人们提高了对食品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人们为追求更好地保藏食品、改善食品和改善色、香、味等所进行的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和技术的应用。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催生了很多快餐食品,比如方便面,很多工作繁忙的白领都在食用。可是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方便面就不可能存在。”王竹天说,“再比如糖尿病人,不能吃糖,要满足他们的口味需求,就要加入不含糖的甜味剂。另外还有消费者看不到、感觉不到的食品添加剂,比如稳定剂等,没有他们,产品的产量就上不去。”

  “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王竹天说,“或者说我们干脆回去古代吃原料?可是我们能回去吗?”

  食品添加剂验证比药品还严

  “在我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里,大部分是化学合成品。”王竹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化学工业特别是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使食品添加剂进入一个新的加速发展阶段。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如着色剂等相继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而每一种新的食品添加剂的诞生,都会给食品工业带来巨大的推动。”

  100多年前,英国的工业革命催生了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印染业随之兴起,而只要出现一种染料,人们马上就会把它用到食品当中充当色素。但人们也很快意识到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再加上毒理学和化学分析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初相继发现不少不该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于是国际上于1955年和1962年先后组织成立了“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和“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后者1988年改名为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规委员会,即CCFAC;2006年更名为CCFA,中国为主持国),集中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并向各有关国家和组织提出推荐意见,从而使食品添加剂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据王竹天介绍,在食品添加剂的研制中,有严格的毒性、毒理等试验要求。如通过给动物试验,确定试验动物的最大无作用量,考虑物种间和物种内差异的安全系数(一般为100倍),再得出人每天允许摄入的最大剂量。
“与药品需要验证疗效,而允许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同的是,食品添加剂从开始研制开始,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它的安全性。在美国,甚至有试验了十年都没有取得成功的案例,不安全就绝对不允许使用。”王竹天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我国所有同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均是经过了比药品还严格的试验确定下来的,同时经过了严格的毒理评价,并被严格规定了使用范围和最高使用的限量,只要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国内标准已和国际接轨

  作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重要物质,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工业发展和保障食品安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3月25日,国家卫生部正式发布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下称“新标准”),并于6月1日起开始生效。该标准是在1996版的标准上修订而成的,新标准规定了22类、共1812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和范围,其中添加剂290种,香料1528种,加工助剂149种,胶姆糖基础剂50种。新标准比较和吸收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美国、欧盟等国家的先进成果,提高了适用性和先进性。

  我国的第一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颁布于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食品工业和食品添加剂发展,以及公众不断增长的饮食健康需要,卫生部先后颁布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1981、1986、1996共三个版本,期间也曾多次组织专家对标准进行修订。此次发布的新标准是第六次修订,也是比较全面的一次。

  “新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比原来的1500个品种增加了312个品种,其中有些标准是我们原来没有的,主要参照了国际标准制定,原则、程序等都已经和国际接轨。”王竹天说,而每年国家也会陆续公布增补品种和食品添加剂的扩大使用范围。

  王竹天特别向记者明确了新标准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六项要求: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效果时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规定食品中残留量的除外)。

  “据我了解,在按照标准执行的情况下,国内国外还没有发现哪类食品添加剂引起了疾病的证据。”王竹天说,“当然,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对以前的评估有影响,但制定标准的目的就是保障安全性,这一点不容忽视。”

  食品防毒需要全方位围堵

据王竹天介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是满足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正常需要,在改善品质的同时不能破坏应有的营养,更要保证安全。
“添加剂的负面影响主要就是使用问题。”王竹天说,“比如有的食物有点变质了,有些不良厂商就加大量的防腐剂,香料等也加很多,以掩盖变质的缺陷。而像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没有一条符合食品添加剂的要求,在食品工艺中不仅没有任何改善食品品质的作用,反而会危害健康,却被当作食品添加剂使用了。”

王竹天介绍说,发现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监管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二是对产品进行的抽检。

在婴幼儿奶粉事件爆发以后,很多人都指责相关检测部门没有事先预检。“对于不在食品添加剂范围的化工原料目前已知的就有好几万种,理论上我们是都能够检测出来的。”王竹天告诉记者,“但是通过检测手段来预防谁添加了不该添加的东西,不说周期多大,成本多高,而且我们根本不知道违法分子加了什么,所以这样的检测几乎就是大海里捞针。”

王竹天表示,尽管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食品检测项目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堵住所有的违法犯罪活动。

他表示:“保证食品卫生安全,还需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需要经济机制加以良性引导。不同食品行业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部门也应该不断研究其具体监管的对象,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抽检,同时行业协会也要加大行业规范。” (记者 宋雪莲)
食品添加剂易导致儿童多动症

南方都市报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英国食品标准局6日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食品中的人工添加剂是诱导儿童患上多动症的原因之一。

  研究人员警告家长,如果孩子患上多动症或注意力不集中,应该从每天的饮食中寻找答案。

  研究:色素危害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实验。他们选择153名3岁儿童和144名8至9岁的儿童。参加实验的孩子之前都没有得过多动症。

  研究人员要求孩子喝下加入人工添加剂的混合液,这些添加剂经常在饮料、糖果和其他食品中出现。参加实验的每名儿童摄入的添加剂量大约是英国儿童每天从食物中摄入添加剂的平均量。

  喝下混合液后,部分儿童出现狂躁、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他们无法集中精力玩一个玩具或完成一项任务,显得很冲动。8至9岁组有些儿童无法完成15分钟的电脑训练。

  尽管并非所有喝下混合液的儿童都出现多动症状,但可以证明的是,摄入添加剂使一些原本正常的孩子行为异常。

  负责此项研究的吉姆?史蒂文森说:“我们现在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食品中的色素和甲苯酸盐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一些行为异常的儿童可以通过减少食物中色素的摄入量减轻病情。”

  警告:家长重视

  研究人员认为,此项研究结果将引起家长关注,许多人会阻止孩子食用那些可能危害健康的食品。

  英国食品标准局的克拉雷贝恩顿认为,家长有责任管理好孩子的饮食。“家长应当了解,他们的孩子会受哪些食物的影响,孩子会对哪种食品产生(异样)反应”。


改变我人生的“肉丸事件”
添加剂推销员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事实

《健康时报》


  本书被评为“2006年日本生活类图书排行榜第一名”,是日本各大食品品牌推荐必读书,今年5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安部司从事食品添加剂工作20多年,作为一名曾与食品添加剂亲密接触的“添加剂翻译”,他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经验,带领普通消费者深入食品加工的“背后”,让你了解一些真相,并教你怎样选择真正的好东西!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为本书作序说,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消费者注意食品添加剂的过量摄取问题,避免过度追求口感、颜色、味道的误区,重视食品的自然品质,从而明智地选择食品。本书也告诉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应当心平气和地接受,肯定它们对食品的安全、美味和方便所做的贡献。但应当尽量选择添加剂较少、用优质天然原料制作的食品。

  精彩内容:

  女儿也在吃我开发的“肉丸”

  女儿三岁生日那天,我好不容易摆脱了繁重的工作,早早回家给她庆祝。餐桌上摆满了饭菜,其中,有一个盘子装着肉丸,上面插着可爱的米老鼠牙签。我随手拿起一个扔进嘴里,顿时僵住了。那不是别的,正是我开发的肉丸。

  只要是纯的添加剂,即便是混在食品里,哪怕有100多种,我也可以用舌头一一分辨出来。我急忙问道:“这是买来的吗?××生产的吗?袋子给我看看。”妻子若无其事地回答:“是啊,××生产的。”没错。的确是我自己开发的商品,只是因为上面插着米老鼠牙签,又浇上了妻子做的汤汁,所以竟疏忽得没有一下子看出来。正当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这些肉丸时,我慌忙用两只手捂住了盛着肉丸的盘子。

  孩子们没有选择吃何种食物的权利,他们毫不犹豫地把父母端出来的东西吃进嘴里。当然,我并没有犯法。我一直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使用方法、标准和用量来使用添加剂,并且在产品标签上也做了明确标示,但这样也抹不掉我的罪恶感。虽然醒悟得比较晚,但既然已经“觉醒”,就不能再继续这样工作下去了。于是第二天,我辞去了工作。

  调味料的“背后”

  调味料很多都是以“等”做代表,实际上加入了多种添加剂。谷氨酸钠、DL-丙氨酸、甘氨酸等氨基酸系列自不必说,除此之外的核苷酸也都算作“等”的范围内。加多少种都没关系,所以对于加工方来说,非常方便。

  如果写成谷氨酸钠(化学调味料),消费者就会警惕:“怎么,加了添加剂?”作为制造商,这是要极力避免的事。但是写作调味料(氨基酸等)的话,很少有人会联想到谷氨酸钠。不仅如此,最近还兴起了“氨基酸热潮”,说氨基酸有益于健康。的确,谷氨酸是天然存在的氨基酸,也是添加剂中的一种,略带甜味和酸味。但是,与碱中和成为谷氨酸钠时,就产生了独特的强烈味道。严格来说,应该标示为调味料(氨基酸化合物等)。

  我曾经看到,有的女性朋友看到“氨基酸等”的标示时说:“太好了,有氨基酸。”遂喜笑颜开。其实,从正常的饮食中足以摄取到相当于氨基酸饮料中所含的氨基酸。钙也是一样。有一种添加剂叫碳酸钙,本来多用于增加弹性,但由于它毕竟是一种钙,所以添加了该成分的东西就被宣传为“内含钙质”,好像变成是营养强化食品一样。碳酸钙无疑也是钙,虽有强化骨骼的作用,但是,其中的钙含量连羊栖菜或小鱼中的钙含量都比不上。

  不能忘记食品添加剂的好处

  我们实际上很早以前就已经和添加剂打交道了。比如,豆腐是把大豆榨取的豆浆用卤水(含有氯化镁和氯化钙)凝固制成的,卤水就是添加剂。如果要说添加剂不好,不能用卤水的话,那我们也就吃不到豆腐,只能喝豆浆了。

  还有,日本有在婚礼上送客人红白馒头的习惯,红馒头就是用食红染成的。如果不能使用食红这种添加剂,吃红白馒头的习俗也就不能保留下来了。此外,做馒头的发酵粉、小苏打也是添加剂。凝固魔芋用的氢氧化钙也是添加剂。如果不用添加剂的话,我们连馒头、魔芋都吃不到了。

  我们不能忘记,食品添加剂也是有好处的。如今的饮食生活变得如此丰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买到想吃的东西。正是由于食品加工的发达,我们才能够享受到这种“方便”。促进食品加工发展的无疑就是食品添加剂。当然,过度使用添加剂确实是个问题。但如果“食品添加剂=毒害”一刀切的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奶精”不含一滴奶 “肉丸”里有30种添加剂 果汁饮料“无果汁”
食品添加剂背后的事实

《健康时报》


  编者按

  食品添加剂应当称得上是人类的“功臣”,它使吃饭从简单的充饥变成一种享受,食物的色、香、味、形、质等都因为它的出现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很多人有顾虑的是,食品添加剂虽然按照规定使用能确保安全性,但安全的一定就健康吗?国家对添加剂的检验结果只是基于单种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得出的,如果一次同时摄取若干种会不会有隐患呢?曾认食品添加剂推销员的安部司撰写的《食品真相大揭密》一书将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报先摘要刊发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本报“健康悦读”版近期将进行详细推介,敬请读者密切关注。


  肉丸就是“丸子状的添加剂”

  我原来是食品添加剂公司的首席推销员,经常帮各个食品加工厂用最低的成本做出好卖的产品。比方说,我开发的一种肉丸。一个厂商采购了大量的肉碎,就是从牛骨头上剔下来的几乎不能称之为肉的那部分,黏糊糊的,水分多,根本没法吃,只能当宠物饲料。可是它非常便宜。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不能吃的肉碎变成能吃的东西。

  首先,加进不能下蛋的鸡的肉馅,以增加分量。我们知道,养殖的鸡有蛋鸡和肉鸡。肉鸡主要是吃肉,而蛋鸡主要是吃它下的蛋。蛋鸡和肉鸡的肉差别就很大,价格也不一样。而且这里用的是已经不能再下蛋的鸡肉,价格就更便宜了。接着,加入大豆蛋白,以做出柔软的感觉。这种大豆蛋白又称作“人造肉”,还用来做便宜的汉堡。光这样还不行,因为没什么味儿。于是又加了大量的化学调味料。

  为了使口感嫩滑,使用了猪油、加工淀粉;为了便于机器批量生产,使用了黏着剂、乳化剂等;为了使颜色好看,使用了着色剂;为了延长保质期,使用了防腐剂、PH调整剂;为了防止褪色,使用了抗氧化剂。这样,肉丸就做好了。整个过程使用了二三十种添加剂,可以说,它是“丸子状的添加剂”。产品上市后,立刻受到孩子和妈妈们的欢迎。

  我使用的添加剂都是国家允许的,而且完全遵照国家规定的剂量标准。但存在什么问题呢?就是国家对添加剂的检验结果只是基于单种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得出的,如果一次同时摄取若干种添加剂会怎么样,“复合摄取”的研究依然是个盲点。也就是说,同时摄取很多种添加剂有无危险性、危险性的大小等,只能由将其吃进嘴里的消费者们来承受。

  我为什么要站在这里讲这些事?因为,有一天,我亲眼见到我的女儿也在乐滋滋地吃我开发的这种肉丸。当我看到她吃的那一刻,我才发现我根本不希望我的孩子吃它们。我是知道添加剂的问题的,可我根本没从实际出发考虑过,一直忙着用添加剂开发各种食品。那一刻,我才认清我开发的食品,黏糊糊的废肉和几十种添加剂做出的肉丸,也是要被我的家人、我的孩子吃进嘴里。我的心里充满了罪恶感。经过好好的反思,我辞去了食品添加剂推销员的工作。我要用我几十年“台前幕后”的经验,告诉大家一些食品的真相。

  一百支注射器扎出的“火腿”

  大家一定很奇怪:100千克猪肉怎么能做出130千克火腿?多出来的30千克是什么?就是用来增加分量的黏性材料。

  要增加分量,花费不多、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加“水”。所以,食品界里有“注水火腿”这种说法。但是,如果直接把水加进去,肉就会变得稀烂。因此,要使用加热后会变硬的胶状物。用100多支注射器同时往猪肉里注入专门的肉用胶状液体,那场景见过一次就不会忘记,太让人吃惊了。

  接下来便是滚揉,使注入猪肉的胶状液体均匀地扩散到肉的组织中去。注入的肉用胶状物的重量相当于肉总重量的20%~30%。滚揉后肉变得鼓鼓的,然后经过成形、加热等程序,最终变成市场上销售的火腿。在欣喜地将特价品放入购物篮里之前,请看看产品配料表,动脑子思考一下。本来火腿应该是由猪肉做成的,为什么会用到大豆蛋白、蛋清、乳蛋白等成分呢?
果汁饮料“无果汁”

  我曾经为幼儿园里的孩子表演制作“无果汁”的果汁饮料。柠檬饮料是这样做的:首先把黄4号溶于水,就变成了很漂亮的柠檬色。接着,再加入酸味剂——维生素C和柠檬酸。然后,注入一成多的果葡糖浆。这样,就变成了酸甜味。另外,要加进柠檬香料,那才是柠檬汁。最后加入纤维素粉末,纤维素是由“锯屑”做成的添加剂。通过混浊的颜色,营造出真果汁的那种感觉。

  做甜瓜味饮料的话,甜瓜是绿色的,那么,先在水里加入蓝1号着色剂,把水染成纯蓝色。然后加入黄4号着色剂,水就变成了纯绿色。这两种颜色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我把“调”好的饮料倒进杯子,问大家“要喝吗”,孩子们都面面相觑。然而大家平常喝的饮料就是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

  以前,饮料里加的是砂糖,但砂糖的甜味太重了,孩子们不喜欢。所以现在换成了果葡糖浆。它的甜味很清爽,孩子们都喜欢。但果葡糖浆存在着让人恐惧的地方,那就是热量过量摄取的问题。果葡糖浆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是人体最基本的能量源,身体弱的时候最需要,我们生病时打的点滴里就有葡萄糖等营养成分。

  但是,点滴里的葡萄糖浓度不足0.5%。而刚才介绍的粉末制成的“无果汁”果汁,500毫升里含有的果葡糖浆就超过60毫升。也就是说,大家平常喝的500毫升的饮料里,10%以上都是糖汁(糖分)。如果转换成固体粉末,含有的葡萄糖超过25克,果糖超过20克,盛在盘子里会满满的。而且,喝了富含果葡糖浆的饮料之后,人不会觉得饱,仍然和没喝饮料之前一样想吃东西。一瓶500毫升的饮料里,含有相当于50克砂糖所含的热量,也就是200千卡,相当于半袋薯片所含的量。可是,人喝了之后却觉得跟没喝一样!显然就会引发热量的过量摄取。

  已经有科学实验证明,经常饮用清凉饮料,可能促进糖尿病的发生。美国的一项追踪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每个孩子平均每天喝一罐碳酸饮料,体重超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60%。近年来,肥胖以及患有糖尿病的中小学生人数明显增多,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奶精”不含一滴奶

  很多店里配咖啡的奶精都是免费的,我经常看到有人临走时,顺手拿好几个,回家留着慢慢用。你觉得奶精是用什么做的?牛奶吗?奶油吗?不要看到“奶精”中有“奶”字,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用奶做的。其实,制作奶精的过程中没有用到一滴牛奶或奶油,它就是在植物油中加水、添加剂混合搅拌,做成的类似牛奶的东西。

  其中的植物油,更具体说是氢化植物油,含“反式脂肪酸”,它对心脏的损害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动物油。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品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比如饼干、西式糕点、巧克力派、沙拉酱、炸薯条、炸鸡块、咖啡伴侣等。但是,反式脂肪酸的名字有很多,一般配料表里标明“氢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植物奶油”、“麦淇淋”、“起酥油”或“植脂末”等,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大家都知道,普通状态下,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这就要用到添加剂了。首先,使用乳化剂,它可以使油和水混到一起,乳化成像牛奶一样的白色。但还不像牛奶那样黏稠,所以要用到增稠多糖类使其黏稠。然后要用到焦糖色素,把它染成极淡的茶色,看上去就像奶油的颜色。为了长时间保存,还要加入PH调整剂。另外,再加进具有奶油香味的香料。所以,奶精就是用水、油和若干种添加剂做成的“牛奶式植物油”。只要看看奶精的配料表,就一目了然了。
果汁饮料“无果汁”

  我曾经为幼儿园里的孩子表演制作“无果汁”的果汁饮料。柠檬饮料是这样做的:首先把黄4号溶于水,就变成了很漂亮的柠檬色。接着,再加入酸味剂——维生素C和柠檬酸。然后,注入一成多的果葡糖浆。这样,就变成了酸甜味。另外,要加进柠檬香料,那才是柠檬汁。最后加入纤维素粉末,纤维素是由“锯屑”做成的添加剂。通过混浊的颜色,营造出真果汁的那种感觉。

  做甜瓜味饮料的话,甜瓜是绿色的,那么,先在水里加入蓝1号着色剂,把水染成纯蓝色。然后加入黄4号着色剂,水就变成了纯绿色。这两种颜色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我把“调”好的饮料倒进杯子,问大家“要喝吗”,孩子们都面面相觑。然而大家平常喝的饮料就是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

  以前,饮料里加的是砂糖,但砂糖的甜味太重了,孩子们不喜欢。所以现在换成了果葡糖浆。它的甜味很清爽,孩子们都喜欢。但果葡糖浆存在着让人恐惧的地方,那就是热量过量摄取的问题。果葡糖浆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是人体最基本的能量源,身体弱的时候最需要,我们生病时打的点滴里就有葡萄糖等营养成分。

  但是,点滴里的葡萄糖浓度不足0.5%。而刚才介绍的粉末制成的“无果汁”果汁,500毫升里含有的果葡糖浆就超过60毫升。也就是说,大家平常喝的500毫升的饮料里,10%以上都是糖汁(糖分)。如果转换成固体粉末,含有的葡萄糖超过25克,果糖超过20克,盛在盘子里会满满的。而且,喝了富含果葡糖浆的饮料之后,人不会觉得饱,仍然和没喝饮料之前一样想吃东西。一瓶500毫升的饮料里,含有相当于50克砂糖所含的热量,也就是200千卡,相当于半袋薯片所含的量。可是,人喝了之后却觉得跟没喝一样!显然就会引发热量的过量摄取。

  已经有科学实验证明,经常饮用清凉饮料,可能促进糖尿病的发生。美国的一项追踪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每个孩子平均每天喝一罐碳酸饮料,体重超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60%。近年来,肥胖以及患有糖尿病的中小学生人数明显增多,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奶精”不含一滴奶

  很多店里配咖啡的奶精都是免费的,我经常看到有人临走时,顺手拿好几个,回家留着慢慢用。你觉得奶精是用什么做的?牛奶吗?奶油吗?不要看到“奶精”中有“奶”字,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用奶做的。其实,制作奶精的过程中没有用到一滴牛奶或奶油,它就是在植物油中加水、添加剂混合搅拌,做成的类似牛奶的东西。

  其中的植物油,更具体说是氢化植物油,含“反式脂肪酸”,它对心脏的损害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动物油。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品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比如饼干、西式糕点、巧克力派、沙拉酱、炸薯条、炸鸡块、咖啡伴侣等。但是,反式脂肪酸的名字有很多,一般配料表里标明“氢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植物奶油”、“麦淇淋”、“起酥油”或“植脂末”等,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大家都知道,普通状态下,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这就要用到添加剂了。首先,使用乳化剂,它可以使油和水混到一起,乳化成像牛奶一样的白色。但还不像牛奶那样黏稠,所以要用到增稠多糖类使其黏稠。然后要用到焦糖色素,把它染成极淡的茶色,看上去就像奶油的颜色。为了长时间保存,还要加入PH调整剂。另外,再加进具有奶油香味的香料。所以,奶精就是用水、油和若干种添加剂做成的“牛奶式植物油”。只要看看奶精的配料表,就一目了然了。
适量地添些有必要啊:handsh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