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汤药并非不能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9:55:27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王淑芳

《健康时报》 ( 2008-12-29 第14版 )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很多人习惯晚上煎药,喝不完的药留到第二天也就成了隔夜药,老辈人更有隔夜药不能喝的说法。对此,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郭连澍认为,汤药是提倡当天煎当天喝完,但喝不完的隔夜药只要保存得当,还是可以服用的。

  郭主任认为,老辈人之所以讲隔夜药不能喝,是因为过去没有冰箱等制冷设备,晚上喝剩下的汤药在常温下放置近12个小时,不但药效会下降,还容易导致药液发馊、变质,这样的隔夜药肯定不能服用。


  目前冰箱的家庭普及率越来越高,喝不完的隔夜药可将其倒入带盖的玻璃杯或瓷杯内存放在冰箱中,第二天取出后加热到沸腾再晾温后仍可服用。如果没有冰箱,一定要将其倒入玻璃杯或瓷杯中,泡在凉水里并放置在阴凉的地方,第二天加热后再喝,但如果有馊味一定要扔弃。

  对于医院、药店代煎的中药汤剂,虽然是无菌操作、真空包装,但也要存放在冰箱内。其中,代煎中药的保存时间相对要长一些,可最长也不要超过两周,如果发现袋子鼓起来说明温度过高,药液可能已变质不宜再服用。健康时报特约记者王淑芳

《健康时报》 ( 2008-12-29 第14版 )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很多人习惯晚上煎药,喝不完的药留到第二天也就成了隔夜药,老辈人更有隔夜药不能喝的说法。对此,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郭连澍认为,汤药是提倡当天煎当天喝完,但喝不完的隔夜药只要保存得当,还是可以服用的。

  郭主任认为,老辈人之所以讲隔夜药不能喝,是因为过去没有冰箱等制冷设备,晚上喝剩下的汤药在常温下放置近12个小时,不但药效会下降,还容易导致药液发馊、变质,这样的隔夜药肯定不能服用。


  目前冰箱的家庭普及率越来越高,喝不完的隔夜药可将其倒入带盖的玻璃杯或瓷杯内存放在冰箱中,第二天取出后加热到沸腾再晾温后仍可服用。如果没有冰箱,一定要将其倒入玻璃杯或瓷杯中,泡在凉水里并放置在阴凉的地方,第二天加热后再喝,但如果有馊味一定要扔弃。

  对于医院、药店代煎的中药汤剂,虽然是无菌操作、真空包装,但也要存放在冰箱内。其中,代煎中药的保存时间相对要长一些,可最长也不要超过两周,如果发现袋子鼓起来说明温度过高,药液可能已变质不宜再服用。
巧服汤药苦味小
中华中医药学会 庄乾竹

《健康时报》  


  汤药大多味道苦涩,许多患者难以接受。实际上,如果注意下述服药技巧,可以大大减轻中药的苦味,让良药不再苦口。

  第一,药液冷却至36℃以下再服用。人的口腔内温度一般在36.2℃~37.4℃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人的味觉细胞感觉最灵敏,若超出了此范围,味觉就会变得相对迟钝些。

  因此,药液温度最好冷却至20℃~36℃之间为宜,具体温度则应根据具体所服药物的种类而定,如服用治疗风寒感冒的药物时,温度可以稍偏高一点,服用治疗胃热引起的呕吐或便秘的药物时,温度可以稍低一点。


  第二,服汤药时最好使用吞饮法,饮满一口后像吞咽固体食物一样快速吞下,以减少药液在口腔中的停留时间。

  第三,在服药前不要吃糖和其他甜味食品,否则对比效应会使服药时的苦味更加明显。

  第四,喝完汤药后要及时用温开水漱口,并饮少量温开水,必要时可嚼一块口香糖,这样能及时去除口腔中的异味。

  如果服汤药时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现象,这就需要生姜的帮忙了,生姜具有和胃止呕的作用,在喝汤药前先喝少量生姜汁或嚼服2~3片生姜片可有效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
汤药浓未必药效高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冯丽安

《健康时报》


  很多人煎煮汤药时都喜欢延长时间,认为越浓的汤药其有效成分才被煎煮出来的越多。事实上并非如此。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孙万森副教授指出,煎煮汤药是中药饮片中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连续不断地煎煮,药物中有效成分也不会多析出和溶解,反而是药液中有效成分因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些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会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因此,煎汤药时,药液应保持一定的“量”,这种“量”因药而异,建议煎煮前问清楚医生药液和药渣的比例,合理配置使汤药煎煮恰到好处。
喝汤药加糖影响疗效吗?

《健康时报》


  

  中华中医药学会庄乾竹博士:中医认为,不同性味的中药具有不同的作用,如苦味药具有燥湿、泻火的作用,而甘味药具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的作用。糖本身就是一味中药,红糖性温,可以祛寒,冰糖、白糖性凉,可以祛火。所以,中药加糖也是有窍门的。例如,有小便黄、面亦、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以加适量的红糖,但白糖性寒,服后会影响药物疗效,甚至会加重病情。(许晓华)
喝汤药有“黄金时间”
早上9点和下午3点身体易吸收
健康时报记者 刘桥斌

《健康时报》


  李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科主任,主任医师。

  擅长:脾胃病、咳喘症、失眠、疲劳综合征、小儿遗尿等疾病的治疗。


  北京中医医院特色科主任李建介绍,一般来说,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最佳。


  但是,不同药性的中药,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一般而言,治疗虚症和肠胃病的,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大便的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和夜间服食);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中药时的习惯。李建说,其实,喝中药不一定要“趁热”。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而丸、散一类的中成药也应该以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一般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外感风寒趁热服 泻下通便需冷服
喝汤药对温度有要求(走出误区)

  《健康时报》  


  熬好的汤药,一般都要晾一晾等到不冷不热再服用。但有些中药服用时,对温度有特殊要求,有的需要趁热服,有的则要求完全晾凉后再服用。

  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怕冷、头痛怕风、全身关节酸痛、不出汗等伤风感冒症状,应在煮沸后5分钟取下,稍停趁热服用,以帮助患者排汗,解除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肢体酸痛等症状。中药热服还可使疹毒发透,适用于麻疹刚发起的患者,可帮助疹毒随汗液排出体外,以缓解病情。热服中药还有助于消肿,适用于身体浮肿的患者。


  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的汤药则要求冷服。如因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而发热的病人,或经常出现口干唇裂、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热性症状,冷服中药可通过寒凉泄热,使邪热外泄,缓解病痛,这类中药煎服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