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高科技武器还是不少的,可惜清朝没能很好的继续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17:50
看了一些《武备志》的资料,很感慨。这本书记载了相当多的军事战略战术、武器。
收录的攻守器具、战车舰、船、各种兵器就达600种。其中火器180多种,有陆战用、有水战用、有飞行器式,也有地雷式,在中国古代的兵书中是最多的。
其中多级火箭、捆绑式火箭已经比较成熟了。如果能下功夫继续发展的话,有可能建成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火箭部队。

可惜,《武备志》在清乾隆年间被列为了禁书。看了一些《武备志》的资料,很感慨。这本书记载了相当多的军事战略战术、武器。
收录的攻守器具、战车舰、船、各种兵器就达600种。其中火器180多种,有陆战用、有水战用、有飞行器式,也有地雷式,在中国古代的兵书中是最多的。
其中多级火箭、捆绑式火箭已经比较成熟了。如果能下功夫继续发展的话,有可能建成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火箭部队。

可惜,《武备志》在清乾隆年间被列为了禁书。
武备志在明朝就不受重视.在我看来荒谬之处甚多,如果用于实战,绝对要自己人命的.
看火龙经更H,连二级火箭之类的东东都能找着。。。

中国古代纸面上的火器记载很多,真正实用与否就只有天知道了,古人也不是傻子。。。真有用能不翻出来用?
想起康熙家训里记录的那个他看某人献连发火枪的了,设计得很好,多管轮转射击,结果第一枪打下去所有的火门全部震开,引药掉光,变成转一下装一下引药才能发射.. 还有那个著名的要你命3000的重力复装式的散装连发枪,那种东西上战场绝对要你命
明朝火器很发达
恩,真发达,三眼手炮当主力,扳机式火枪不普及,大口径火枪没仿造成,拿船上的加农炮当野炮.好发达,好发达
]]
留给后人无穷的YY空间啊
和纳粹的末日科技一样,还没有来得及实用化,很多设想是符合科学原理但是实用技术问题上并没有解决。:b
还是需要工业革命作为基础哦
明天启元年《武备志》初刻本,因“多悖碍字句”被清禁,是时钱塘人汪允文删明本诸序言,又删节去茅元仪原作中的“东胡”等“不妥”之字,此版《武备志》,号“莲溪草堂本”,于清代广为流传,并流传到了国外。毋庸讳言,《武备志》也有其不足,如茅元仪在评论《三略》时认为是周代太公所作,而不知其书为伪托。诸如此类,不在少数。
不要忘了有理论才能指导实践,LS都很强大
原帖由 铁将军 于 2008-12-14 13:25 发表
恩,真发达,三眼手炮当主力,扳机式火枪不普及,大口径火枪没仿造成,拿船上的加农炮当野炮.好发达,好发达

:handshake :handshake
原帖由 rd2004 于 2008-12-15 15:18 发表
不要忘了有理论才能指导实践,LS都很强大

明代的火器书籍讲述的不是理论,大多类似技术手册集成的东西。这些技术手册的东西略有人翻翻,那种纯理论的类似徐光启翻译过来的那些能有多少人去看就未可知了
  不用,根据2001年的出土情况,唐朝就有了类似蒸汽机的设计模型,但是因为技术结构、强度以及社会风气等原因根本无法实现。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有可能在公元七世纪就发生工业革命呢?
明代讲火器的书有很多都是文人拍脑袋的产物.比如那个重力式连发枪和那个在康熙面前出洋相的转管枪.
实用性不佳,不能对冷兵器产生代差。
没别的要求,欧洲和日本普遍装备的扳机式16|~18毫米火绳枪没普及到每一个使用单兵火器的士兵前不要嚷嚷什么火器先进.  鲁密铳是中东式的短管火枪,在徐光启那个时代已经是落后的东西了.

还有就是火炮. 所谓的大将军也只是仿造的舰炮,你只要拿得出欧洲要塞炮级别的东西再说什么火器先进吧.
16世纪初期法国和西班牙的MUSKET是18.2~20+的口径.8分的铅子只有8MM,你觉得哪个比较可信.3钱的枪子也只不过13MM+,日本侵朝的时候主流的6钱在15MM上下,之后更是以10钱的为主流,也就是18,.2以上. 而且全是有准星的扳机式火绳枪. 按石高兵役的数量,铁炮手的比例在全步兵中的40%左右.,马克西米连改革和西班牙大方阵都在50%左右.拿着3眼铳的就别嚷嚷什么先进了.而且三眼铳的现存实物的枪管基本只在30CM左右, 比欧洲的手枪长不了多少. .鲁密铳的原形是中东鸟枪,部分枪托还有斧头,不算什么大型火枪. 更不如支架式的MUSKET.中国的火枪口径一直不大,这一点要否认也不用说什么火器了.

至于台湾的那个棱堡上的炮.你觉得荷兰人能把欧洲本土的大型炮拖来? 比如俄罗斯17世纪的152MM野炮,能用船装? 在现地铸造?更不可能.
]]
15157.jpg15158.jpg

鲁密铳的原形,土耳其帝国的火绳枪,比起欧洲当时的曲把(日本也是)来说枪托的设计非常优秀.但是口径不是大型的.
原帖由 ytgk9999 于 2008-12-16 19:33 发表
  不用,根据2001年的出土情况,唐朝就有了类似蒸汽机的设计模型,但是因为技术结构、强度以及社会风气等原因根本无法实现。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有可能在公元七世纪就发生工业革命呢?

欧洲公元1世纪就有了.........古代アレクサンドリアの工学者・数学者であったヘロン(10年頃 - 70年頃)が考案したさまざまな仕掛けの中に、「ヘロンの蒸気機関」と呼ばれるものが存在する
你也别忘了中国的面积和人口比欧洲加起来差不多,拿相等的面积和人口比比不过不是落后是什么?

支架型的步兵MUSKET是西欧军队16~17世纪中期的标准配备,基本不配备其他的枪械.到17世纪中后期开始装备口径略小更方便装填的枪械而不再全是大型MUSKET. 而中国一直咬着AQUIBUS不放是什么?同样是差不多时间接触西方火枪等,日本火枪口径100年不到的大幅度增加不是开玩笑的.

`再用明清铸炮的记录去对比同时代欧洲的火炮,差距更明显,你要一口咬定天朝是世界最先进那么没什么可说了.
]]
对马大筒是30~100钱的大筒,最大口径已经是1镑炮了....这东西日本人都算小炮不算火枪的,

三眼就别提了,HANDGUN类的东西不用拿出来说,欧洲15世纪晚期都不玩了.

我上面也说了,也贴了欧洲军队用的是什么枪.无论怎么看那个枪托都是中东式的曲尺托不是欧洲的直托.枪身口径也明显比欧洲军队记录的小. 你非要说那是欧洲军队的普遍用品你可以自己坚持. 你非要说欧洲人的主流不是18,9毫米的开罐器是这个8分小玩具那没什么可说了.

另外佛郎机之类原始后装炮在颗粒火药广泛使用后就不能用了.因为内压过大,强度大大不够. 鹰扬说白了就是大号的掣电.也就是小型到中型的手提佛郎机,和大号的一样也解决不了漏火和爆炸的危险.欧洲人也玩过三个子铳回转式的火枪,日本也搞过,结果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用下去.  你觉得你这些"大鸟铳"是方阵士兵人手一柄的?还是和日本大筒一样步兵跟随的小型火炮?
17世纪的版画贴在上面了,, 大部分还就是英国内战的. 你自己可以看

佛朗机装的铅子多数是3~5钱的, 加上长炮身,当然有足够的杀伤力,但是比起一镑实心弹又如何?对马的百钱玉筒是可以轰开城堡主门的.当然日本人自己也认为只有实心弹不如明军使用散弹有效杀伤步兵.

西班牙大方阵也好,马克西米连改革也好,法国陆军的标准步兵火枪也好,作为步兵枪械主流的正是那些开罐大口径火枪.上面也贴过,19.7MM级别的是法国步兵主流的装备.你非要说主流用的是8分(约8~9MM) 是你的事了.
另外门药也有解决方式. 日本和欧洲的火枪采用旋转式门药盖,发射的时候打开火门扣下扳机,如果这不到一秒里门药都能吹没了,这风下也不用开枪了,枪子都不知道飞哪里去.还有就是日本一些追求速射的流派用硝过的绸纱包裹子弹,但是这样火门比较大,装填虽快但是发射概率有一定降低,火门漏气也比较严重.;  但是这一点不能弥补三眼枪管短,装药小,无法精确瞄准,发射困难的弱点. 英国的秋冬季风也很大,也没看英国人用手炮不用火绳枪的
明代战车是有屏蔽的车和威力很强的火炮的结合物。众多战车组成的车营,是有足之城、不袜之马、移动的火炮,集城他的防韧性、战车装载机动性和火炮的杀伤性于一体,能攻、能守、能移动。载火炮的战车为现代战车的雏形。


  战车的大发展时期是在嘉靖到万历这一段时间之内,在这期间出现了两个对战车发展作出了相当重要贡献的两位将领,一个是戚继光,另外一个就是俞大猷。他们二人发展出了偏厢车和正厢车两种战车,偏厢车,车车相联,形成车城,更利于防守,或者说戚继光考虑立于不败之地的防御力更多些,正厢车,前有屏障,更利于前行作战,或者说俞大配考虑以战代守更多一些。这两种战车可以说是当时诸多战车形制的代表,成为了明朝的两种主战战车。


  明朝与历史上的汉族政权一样,都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对于这种威胁,明朝的战争思想却与历朝历代大不一样,虽然明朝同样重视养马,但是却不是用来以骑克骑,而是用车克骑。由于有了火器的辅助,更是让这种思想流行起来,戚继光讲:战车“所恃全在火器。火器若废,车何能御”俞大猷则指出:“车必藉火器以败贼,火器必藉车以拒马.二器之用实相须也。”在这种用火器加战车思想的影响之下,他们在战车上装备了更多、更先进的火器。戚继光的重车营.每车装备大佛郎机2架,每架配备9个子统,全营佛郎机256架;鸟铳手配备鸟铳l杆,全营有鸟铳512杆;火箭手每人配火箭60枝,全营共火箭15360枝。一车使用火器的人数已占75—80%。另外,每营还有大将军车4辆(一说8辆),火箭车4辆。作战时,火器可以终日打放不停。火器的质量较过去也有较大的提高,以西方传入的鸟铳、佛郎机代替了手铳和碗口铳,以仿西方佛郎机制造的无敌大将军代替了传统的大将军,就是火箭较过去也有改进。这些火器的威力是嘉靖以前难以相比的。与戚继光相比,俞大猷京营战车上的火器是较少的,每车只有大佛郎机1架,涌珠炮2位。但他原先设计时远不是这样。他打算“每车大佛郎机一座,中佛郎机二座、鸟铳二杆,地连珠二杆,涌珠大炮二位,夹靶快枪十杆”,火器的威力更大,只是后来没有完全按着这个设想办罢了。即使如此,实际配备的火炮,一车营也有360架位,火力也还是较强的。从以上两位军事家车营配备的火器看,车营实为火器营。车载运火器,便于机动,车又屏蔽敌人的矢石,保护火器,从而能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这种车载火器在历史上也是创举,较好地解决了重型火器机动作战与车、步、骑合成协同作战问题。


  在战法方面两人也有所不同,戚继光的战法是,敌骑进攻,车列方营,鸟铳、火箭、佛郎机轮番施放。如敌不退.火箭车和大将军车上的火器齐发。这众多威力较强的火器轮番施放,可以终日不停。在这种情况下、敌马惊乱,鲜有不败退的。如敌逼近,附车的奇兵队则出车列成驾鸯阵势,藤牌手在前,次钮手,次长枪手,次鸟铳手改用长刀,同敌人肠杀,然后有秩序地退回车内。如敌败退,则出骑兵进行追击。俞大猷的战法是,敌骑进攻,车列方营,施放火器,打击敌人。敌人在火箭的打击下,难以接近战车,车车相连,车前有屏蔽和大枪头.即使敌骑接近战车,也难以逾车而冲入阵中。敌退却,车方阵迅速变车横阵,向敌推进。如敌大退,则骑兵出车追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作战模式已经向着热兵器时代过渡,明朝的骑兵作用进一步的降低,而以步克骑和以车克骑成为了明朝战略思想的主流。
]]
老铁,你先找中国明朝同时期的欧洲国家的营级单位,来和我们中国这种营级单位的部队比武器装备、比火力大小、比战术配置。然后,我们再看看欧洲当时的各国,都有多少的国家兵力,能不能和我们中国明朝的军队,比装备、比数量、比质量、比火力.......。:)
]]
瑞典军的100门火炮可不仅仅是数字那么简单,话说瑞典的3磅团炮发射的炮弹都比很多明军火炮发射的重了,尽管3磅团炮并不重,是瑞典军新式火炮中最轻的了
1571年佛兰德斯军中4个步兵方阵(那不勒斯、伦巴底亚、西西里亚和佛兰德斯)共41个长矛手连和9个火枪手连的构成。50个连共7059人,平均每连150人。



28%火枪手和66%长矛手(33%重甲33%轻甲),枪矛比0.55。

同年,由于勒班陀海战,伦巴底亚方阵(在意大利)派遣了12连1756人(每连146人)。

-1580年西班牙国王对葡萄牙王位提出要求,并派遣阿尔巴公爵麾下军队参战。这支军队包括:

调自意大利的3个老方阵,伦巴底亚(4连)、西西里亚(3连)、那不勒斯(12连)共3174人(每连167人)。
由西班牙征召的4个新方阵,路易斯·恩里克(13连2305人),佩德罗·德·阿亚拉3500人,尼诺(12连1940人)和莫雷诺(13连2540人)。平均每连179人。

-由于1588年英格兰侵攻作战从佛兰德斯军抽调4个方阵(博巴比拉、奎拉、雷瓦和曼利奎)共82连(其中17个为火枪连)8710人。这意味着平均每连106人,与理论上的250人差距极大。只有6000步兵被用于侵攻军中。


1596入侵法国的4个方阵(科洛马、美西亚、维拉和维拉斯科)的构成。总数上,44个连队共计4910人(第一个方阵16连,第二个14连,第三个8连,第四个6连)。这意味着除军官外每连100人(28长矛手、6火绳枪手和66明火枪手)。



1590年法国侵攻军44连4910人(530军官与4380士兵)的构成。枪矛比2.56。

-到1601年,佛兰德斯军检阅中有6000人:10.8%军官,20.6%火枪手,35.3 %arquebusiers[火枪手的一种,暂无标准译名]和仅33.4%长矛手。

-最后在1622年,来自贡萨罗·德·科尔多巴[与第一节提到者并非同一人]的小军队中、正于帕拉亭作战的伦巴底亚方阵中有169名军官(16名来自方阵永久编制)和1175名士兵,分为16连。平均每连9-10名军官和73名士兵,共83人。





结论是,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一个12连的步兵方阵人数在1500左右,其中10%为军官,30%为长矛手,60%为火枪手。

至于你提到古斯塔夫,以瑞典士的编制,炮兵基本是独立编队. 和步兵不混编, 单纯的炮兵连一个连是8~12门炮.这个比例一直延续到18世纪. 野战炮兵统一使用带有炮车的轻型火炮. 也就是炮,步,骑分离.
如果以你上面这个比例,一个步营面对的同等-近似数量的方阵,按1601年比例,按2000人则有MUSKET火枪1200门,着甲重步兵300人. 另有炮兵两连,24门3磅炮, 72~120人编制..配备榴弹

如果是以你的车营为同人数,则是3个方阵4500人,按瑞典编制,则是MUSKET铳3000挺前后,3镑火炮60门, 以及一些骑兵. 而你这里只有16门3磅炮. 灭虏炮的炮身只有2尺, 装弹一斤,这个尺寸显然是臼炮类. 佛郎机炮以明制主要是半磅到一磅,再考虑到普遍降低的膛压. 然后鸟铳的数量你自己也清楚,三眼几乎可以不考虑在对射中 2500人的骑兵是有一定威胁的,但是在3磅榴弹和手枪骑兵的协作下可以抵消骑兵人数一定的优势. 19.7MMMUSKET的密集火力则另外考虑.如果削减一半步兵换为骑兵(按你的同比例)则优势更明显. 同时当时已经开始采用的药包装药也提高了火炮的精度和威力.而中国一直没有出现成熟的药包.

顺便说一下,明军的车阵,从布置到战术都和200年前胡司战争时期的车阵几乎一样.唯一的差异是明军将领的教条战术和缺乏足够的骑兵支援和灵活的炮兵使之优势变为劣势
原帖由 铁将军 于 2008-12-19 02:55 发表
1571年佛兰德斯军中4个步兵方阵(那不勒斯、伦巴底亚、西西里亚和佛兰德斯)共41个长矛手连和9个火枪手连的构成。50个连共7059人,平均每连150人。



28%火枪手和66%长矛手(33%重甲33%轻甲),枪矛比0.55。

...

      别!千万别!咱们说的是同时代的中国明朝和欧洲的比较,18世纪就不是明朝了。你拿18世纪的东西出来,我就拿21世纪的东西出来比了,这样个比法有意义吗!
]]
原帖由 沉睡的人 于 2008-12-19 04:28 发表

     哥们,瑞典军的绝对主力部队2.4万人才配备100门火炮,而同时期的中国明朝军(孙承宗编炼的车营)一个营5000多人,却有“枪1984枝,其中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3眼枪1728枝;大小佛朗机共256挺; 各种火炮 ...

;P 孙承宗的车营。。。。明朝后期那种火器规划海了去了;P :D

明朝正规军将近200万呢,真正能打仗的能有多少就天知道了。。。。。。。。;P 戚继光当年都对明朝自己生产的鸟铳很不满,就明末那制作工艺,技术指标首先就得七八折看
]]
古斯塔夫什么时候变成18世纪了?17世纪20~30年代,正好是明末.教主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吧?

另外神飞,灭虏是什么炮...教主到底知道不知道?
说回来教主在YY那个2万5了.....教教主一个乖吧


2.4万人,的瑞典人,按步兵2.1万,炮兵500,骑兵2500来计算

你面前是14个方阵, 也就是意味着 10500挺 19.7MM长管MUSKET, 5250名穿着4/3甲的前列枪兵,同数量的轻装枪兵.

500名左右装备胸甲,手枪,马刀的斥候骑兵
1000名左右不装备铠甲或胸甲,骑枪的龙骑兵
1000名担任打击任务的穿着3/4甲的骑兵.,如果进行远程打击装备有手枪,也可以使用骑枪突击.

100门三磅野炮

而面对你的是 .1250支9~13MM的小口径鸟枪, 8千多支15世纪中期水准的三眼手炮.90门转动不灵的船用2磅和3榜炮, 身管只有60厘米的臼炮,以及大量的佛朗机,蜷缩在无法机动的车阵中,

说真的...你真的觉得神飞这样的1磅大号佛朗机和灭虏这样的臼炮在野战炮击中有意义么?而且车阵的缺点正是缺乏机动性.而明军基本没有野战炮车,连转移火力都很困难. 如果对上这样的瑞典军, 要么龟缩在车阵里承受炮击并伺机还击,要么排出骑兵交战,但是骑兵又要承受对方的排枪和炮火,然后还有长达4米的枪林,如果在炮击中就被打散,立刻又会受到对方骑兵的冲击和手枪骑兵的干扰. 而且由于瑞典的军事思想,龙骑兵也主要担任马上的机动火力,很少下马作战,也就是一个团的17.5MM火枪随时可以机动.

总体来说,明军唯一的优势是骑兵兵力 (越万人). 但是这一点在马种,训练,装备和兵种配合上也基本已经被弥补掉了.尤其是榴弹和新型火炮两点效果最大. 加上车阵把自己定死在原地,还有编制里大量的车阵的运输控畜人员等....

不知道明军鸟枪手看着自己的枪子在方阵前线步兵的3毫米胸甲上打出朵朵火花对方就是不倒的时候做什么感想XD

明甲


明末朝鲜车兵铠甲


瑞士轻装矛手和火枪手



晚明早清夹甲,重骑兵/重步兵



重步兵3/4甲,大量SLASH的服装说明这是步兵而不是骑兵所穿



同时代的重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