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经历过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进来看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54:18
摘录《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著)
  
  从股票市场崩溃到1932年(大萧条时期最惨的一年),经济一直在螺旋式下降,而这个下降趋 势又因为采取了某些措施的缘故而更加速了。按老规矩说,这些措施本该使经济复兴的,可 是事实恰好相反。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物价是不能降的,于是销售量下降了。销售量一 减,只好用解雇工人的办法来降低商品成本。这个工业部门的工人失业了,哪里有钱去买别 的工业部门的产品呢?这样,销售额越下降,被解雇的工人就越多,引起购买力的全面萎缩 ,结果是:产业工人穷了下来,连累农民也穷;而农民的穷,又回头加深了产业工人的穷。 “谁也没钱买对方的东西,”这是一个俄克拉何马州人在国会的小组委员会上作证时说的话 ,这把恶性循环这个现象说得清清楚楚。“所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国家里,既是生产过剩 ,又是消费不足。”
  
  穷人家为了省钱度日想出的种种妙法,说来真了不起。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动 手卷纸烟,要不就抽“翅膀”牌(一角钱一包);为了省电,改用25瓦灯泡。孩子们捡汽 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旧被单剪开再把两边 缝接起来,这样就把中间磨损的地方分移到两边去了;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这样 在邻居太太面前就不显得寒碜了——其实邻居手头一样紧,恐怕采取的办法也是一样。许多 人家把收到的祝贺圣诞的卡片保存起来,明年好改寄给别的朋友。
  
  
  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 有任何收入,此数近于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那 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
    
  1932年,有个记者说他一看到美国农民便想起 报纸的星期画刊上那些蒙古农民;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笼罩着美国莽莽大平原。自伊 丽莎白女王时代1558~1603年。——译者以来,农产品价格从来没像现在这 么低过。一蒲式耳约合36升。——译者小麦的售价不到二角五分,一 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麦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猪、牛肉 每磅二分半,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把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按市价折算,一车燕麦还买不到四元一双的“汤姆?麦坎”牌皮鞋。 一车小麦够买这双鞋了,但是每英亩土地要付三元六角的押款利息,又要付一元九角的捐税 ,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以棉田活来说,身体最壮、手脚最快的男工,从 早干到黑,整整14个小时,摘300磅棉花,却只能拿到六角钱。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 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蒙大拿州 有个牧场主,赊到了一些子弹,花两个小时把一群牲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由它 烂去,原 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他临行时嘟嘟囔囔地对一个记者说:“唉,这也算是对付萧 条的一种办法吧!”
    
    由于农业品价格惨跌,数以万计的通告出现在住户门柱上和各县的法院门口,宣布这家那家 农场债务不清,不准赎回。据估计,密西西比州1/4的农场都被拍卖掉了。共和党的农 村报纸编辑威廉?艾伦?怀特对胡佛总统说,他应该去看看中西部的情况。怀特写道:“农 民们,不管他的土地是否已经抵押出去,谁都知道农产品既然跌到今天这个价钱,他自己迟 早要完蛋的。”农场主破产了,连买捆东西的绳子、修理东西的工具和作物的种子都拿不出 钱了,这时放贷的银行就取得了农场的产权,一变而为遥控的地主,而那世代耕种这块土地 的人却沦为佃户。乡下的牧场主用羊肉喂秃鹰,烧玉米烤火;城里的千百万人却买不起那贱 到使农民破产的农产品(黄油每磅三角九分,上等牛排每磅二角一分,鸡蛋每两打四角一分) 。买不起的原因是失业的人太多,至于那些幸而还有工作的人,工资也低极了,叫做“饿不 死人”的工资。
    
    
  大萧条一方面使要求救济的人数倍增,另一方面又使救济金的来源陷于 枯竭。1932年,私人捐款锐减,只占救济金支出总额6%,于是便有三千万人左右要依 靠公办福利事业照顾了。不幸得很,这副重担子,地方政府却挑不起。自从1930年以来,各 州各市的预算早已出现了赤字。各市政府的收入,大约有90%来自房地产税,但是按大 萧条时期的币值计算,房地产的估价实在高得荒唐。房东既然是房屋的所有者,就得纳税; 房产有没有收益,法律不管,税额不能减。即使房客是靠市政府救济过活的,救济金又不包 括房租,房产税还是要照缴。于是房东便千方百计要房钱,他们怒从心头起,最初是要把无 钱交租的住客统统撵走。纽约市各条街道几乎天天有人撵房客;费城也一样,多家踯躅街头 ,因而小女孩们竟编出一种新游戏,名曰“撵房客”。
  
  地方政府财政破产了,加之社会上又认为贫困多少咎由自取,因此要想获得公家救济,条件 是极为严格的。人们为了争取请求救济的申请书获得审议的机会,也得事先变卖家产,取消 保险,直至借贷无门的地步,并且证明所有亲戚全部破了产才成。即使这些条件都具备了, 如果本人未婚,或已婚而无子女的,在很多城市还是领不到救济。摘录《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著)
  
  从股票市场崩溃到1932年(大萧条时期最惨的一年),经济一直在螺旋式下降,而这个下降趋 势又因为采取了某些措施的缘故而更加速了。按老规矩说,这些措施本该使经济复兴的,可 是事实恰好相反。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物价是不能降的,于是销售量下降了。销售量一 减,只好用解雇工人的办法来降低商品成本。这个工业部门的工人失业了,哪里有钱去买别 的工业部门的产品呢?这样,销售额越下降,被解雇的工人就越多,引起购买力的全面萎缩 ,结果是:产业工人穷了下来,连累农民也穷;而农民的穷,又回头加深了产业工人的穷。 “谁也没钱买对方的东西,”这是一个俄克拉何马州人在国会的小组委员会上作证时说的话 ,这把恶性循环这个现象说得清清楚楚。“所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国家里,既是生产过剩 ,又是消费不足。”
  
  穷人家为了省钱度日想出的种种妙法,说来真了不起。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动 手卷纸烟,要不就抽“翅膀”牌(一角钱一包);为了省电,改用25瓦灯泡。孩子们捡汽 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旧被单剪开再把两边 缝接起来,这样就把中间磨损的地方分移到两边去了;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这样 在邻居太太面前就不显得寒碜了——其实邻居手头一样紧,恐怕采取的办法也是一样。许多 人家把收到的祝贺圣诞的卡片保存起来,明年好改寄给别的朋友。
  
  
  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 有任何收入,此数近于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那 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
    
  1932年,有个记者说他一看到美国农民便想起 报纸的星期画刊上那些蒙古农民;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笼罩着美国莽莽大平原。自伊 丽莎白女王时代1558~1603年。——译者以来,农产品价格从来没像现在这 么低过。一蒲式耳约合36升。——译者小麦的售价不到二角五分,一 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麦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猪、牛肉 每磅二分半,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把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按市价折算,一车燕麦还买不到四元一双的“汤姆?麦坎”牌皮鞋。 一车小麦够买这双鞋了,但是每英亩土地要付三元六角的押款利息,又要付一元九角的捐税 ,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以棉田活来说,身体最壮、手脚最快的男工,从 早干到黑,整整14个小时,摘300磅棉花,却只能拿到六角钱。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 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蒙大拿州 有个牧场主,赊到了一些子弹,花两个小时把一群牲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由它 烂去,原 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他临行时嘟嘟囔囔地对一个记者说:“唉,这也算是对付萧 条的一种办法吧!”
    
    由于农业品价格惨跌,数以万计的通告出现在住户门柱上和各县的法院门口,宣布这家那家 农场债务不清,不准赎回。据估计,密西西比州1/4的农场都被拍卖掉了。共和党的农 村报纸编辑威廉?艾伦?怀特对胡佛总统说,他应该去看看中西部的情况。怀特写道:“农 民们,不管他的土地是否已经抵押出去,谁都知道农产品既然跌到今天这个价钱,他自己迟 早要完蛋的。”农场主破产了,连买捆东西的绳子、修理东西的工具和作物的种子都拿不出 钱了,这时放贷的银行就取得了农场的产权,一变而为遥控的地主,而那世代耕种这块土地 的人却沦为佃户。乡下的牧场主用羊肉喂秃鹰,烧玉米烤火;城里的千百万人却买不起那贱 到使农民破产的农产品(黄油每磅三角九分,上等牛排每磅二角一分,鸡蛋每两打四角一分) 。买不起的原因是失业的人太多,至于那些幸而还有工作的人,工资也低极了,叫做“饿不 死人”的工资。
    
    
  大萧条一方面使要求救济的人数倍增,另一方面又使救济金的来源陷于 枯竭。1932年,私人捐款锐减,只占救济金支出总额6%,于是便有三千万人左右要依 靠公办福利事业照顾了。不幸得很,这副重担子,地方政府却挑不起。自从1930年以来,各 州各市的预算早已出现了赤字。各市政府的收入,大约有90%来自房地产税,但是按大 萧条时期的币值计算,房地产的估价实在高得荒唐。房东既然是房屋的所有者,就得纳税; 房产有没有收益,法律不管,税额不能减。即使房客是靠市政府救济过活的,救济金又不包 括房租,房产税还是要照缴。于是房东便千方百计要房钱,他们怒从心头起,最初是要把无 钱交租的住客统统撵走。纽约市各条街道几乎天天有人撵房客;费城也一样,多家踯躅街头 ,因而小女孩们竟编出一种新游戏,名曰“撵房客”。
  
  地方政府财政破产了,加之社会上又认为贫困多少咎由自取,因此要想获得公家救济,条件 是极为严格的。人们为了争取请求救济的申请书获得审议的机会,也得事先变卖家产,取消 保险,直至借贷无门的地步,并且证明所有亲戚全部破了产才成。即使这些条件都具备了, 如果本人未婚,或已婚而无子女的,在很多城市还是领不到救济。
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 塔基州的人吃紫萝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 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蔬菜从码头装上 卡车,她们就跟在后边跑,有什么掉下来就捡。中西部地区一所旅馆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 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市有一个名叫 弗朗西斯?埃弗雷特?汤森的66岁的内科医生,他临窗刮脸,往外一看,竟有“三个干 瘦憔悴、老态龙钟的妇女”(这是他后来的描述)“趴在几个垃圾桶上从里边掏东西”。人们 还看到,有人全家走进垃圾堆捡骨头和西瓜皮来啃。因为蛆虫多,芝加哥市有一个寡妇在捡 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晚上在纽约街头留神细看 一群“无家可归的人在饭馆附近来回踯躅,把泔水桶的盖子掀开找腐烂的东西吃”。这样的 人他“早已到处看见,可是后来到了悲惨绝望的1932年,人数更是与日俱增了”。
    
  
  逆境一来,美国人向来是要寻找替罪羊的。1932年初,沃尔夫等人就集中火力对下曼哈顿区 的那些财阀攻击开了。这些替罪羊是又肥又好摆布。
  
  1932年这一年,美国65%的工业掌握在600家公司的手里;仅占全国人口 1%的人拥有全国财富59%。芝加哥有个人叫做塞缪尔?英萨尔,此人身兼85家公 司的董事、65家公司的董事长和11家公司的总经理。由他掌管的各种公用事业构成了 一个庞大的王国,其中包括150家公司,有5万雇员为325万顾客服务。1932年 元旦那天,他所拥有的证券实值在30亿元以上。失业的人们在瓦卡大道低处烧火取暖,仰 望着那高耸入云的英萨尔大楼,对一些记者感叹说:“为什么那个老头儿不能帮我们一点忙 呢?”
    
    这个老头儿实在无法帮忙,因为他有他自己的难题。他那个由控股公司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王 国快倒坍了。不消几天,成千上万的芝加哥人(包括大批的教师),就要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 :他们手里那些英萨尔公司的股票下跌到只有1931年原价的4%了。英萨尔由36名 保镖护卫着,日夜奔走,力图挽回颓势,可是这年4月,他那两个投资信托公司就被宣布破 产了。6月,他因欠下6000万元的债,逃往欧洲,库克县的大陪审团陪审员在12 人 以上的叫大陪审团。——译者便对他提起公诉。为了掩人耳目,他在巴黎安排了一 个记者招待会,却从后门偷偷溜走,搭上夜半的快车南下罗马,接着又飞往雅典。他的律师 告诉过他,雅典是安全的,因为希腊跟美国没有签过引渡罪犯的条约。当时这种条约确实没 有,但是到了11月初,两国的外交官们就签了这样一个条约。英萨尔急忙男扮女装,租了一 条船逃到土耳其。土耳其政府把他送交美国当局,终于押回本国受审,可是结果却被判无罪 ,因为当时还没有管制控股公司的法规。
    
  
  谁也没想到1932年4月7日星期四,在全国联播节目里突然听到了一个新的声音——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这位州长谴责胡佛政府,说政府专门救济大银行 、大企业。他嘲笑那些“肤浅的思想家”,说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帮助农民。他说:“在这个 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 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在整个30年代初期,特别是第72届国会举行最后一系列会议的那几个月里,全国都听 到了饥民表威行游的步伐声。纽约有3.5万人挤满了联邦广场,听共产党人演说。在俄克 拉何马市、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圣保罗市,成群的人闯进食品杂货店和肉类市场,把货架上的 东西一抢而光。多数人还只是暗地里感到忍无可忍(自杀人数那年冬天增加了三倍),但是越 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各处集结起来采取暴力行动了。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有4000人占领了州 议 会大楼,西雅图市有5000人占据了十层楼的市政府大厦。5000名忍无可忍的芝加哥市教 师闯 进了市区的银行。失业者越来越熟悉《国际歌》的曲调了。有一位42岁名叫路易斯?布 登兹的激进分子居然率领了俄亥俄州的失业者联盟的群众向哥伦布市议会大楼进军,他的口 号是:“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
    
    制度观念、权力观念和私有财产观念(这些是不用学也自然懂得的东西,丹尼尔?帕特里克 ?莫 伊尼汉后来称之为“人类社会的胶合剂”),已经出现了崩溃的迹象。
    
  
  美国的耐心已经快耗光了,美国的资金也快耗光了。1933年圣瓦伦丁节2月14 日。——译者——当晚10点,胡佛正在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发表临别演说,美国整 个银行系统终于开始总崩溃了。------
    
    密执安州的金融危机,由于房地产价直线下降,情况的确特别严重,但问题却是全国性的。 自从股票市场大崩溃以来,全国倒闭的银行已超过5500家;可以想见,群众的心情是多 么惶惶不安。他们的对策是囤积黄金、货币。这时银行黄金库存每天要减少2000万元,储 户 搞不到黄金就要纸币。结果是:一方面,作为货币储备的黄金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财政部 又不得不增发纸币。
    
    银行挤兑,照例带着自杀意味。加之这次危机发生在通货紧缩已经三年之日,形势就更加复 杂了。当时即使是情况最好的银行,手里的抵押品和各种证券,其市价也只落得原来的一个 零头。全国18569家银行,库存现金不过60亿元左右,却要应付410亿元的存款。为了准备 现金应付提款,银行不得不出售抵押品和证券,因此损失惨 重。
    
    密执安州的银行垮台以后,全国各地银行每天的黄金支付总额陡然增加到3700万元,提 款数增加到1.22亿元。各银行门前无不人山人海,争提存款。纽约市布朗克斯区有 一位少妇,把孩子出租给排队提款的妇女,每次收二角五分,因为抱着孩子排队,能排在前 头。从2月20日开始的那一周间(这时国会两院兴高采烈地通过废止禁酒法),巴尔的摩信托 公司已经付给储户1300万元,其中将近半数是在星期五一天之内付出的。当天深 夜,马里兰州州长艾伯特?C?里奇宣布全州200家银行休假。第二个州沉下去了。
    
    为了响应胡佛总统“保持信心”的号召,有责任感的人都极力故作镇定。《底特律新闻》评 曰:“我辈眼前种种经历,过后思量,当必哑然失笑。”《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口气更是轻 松:“人生尽多如意事、不如意事,昔日如此,今亦如此。这倒也好,日后大家都添了一些 闲谈的资料。”巴尔的摩商会主席表示,他认为没有理由不照常营业。国内收入署这时也发 出措辞强硬的通知说,再过半个月又得缴所得税了。
    ------
    2月26日星期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和阿克伦市各家银行同时宣布,提款不得超过存款的5% 。当晚,俄亥俄州的十来个城市也跟着照办。临到星期一——是日也,德国国会被 纵 火焚毁,日军在风雪中侵入满洲指我国东北各省。——译者——宣布限 制提 取存款的城市已经增加到100个。与辛辛那提市隔河相望的肯塔基州的卡温顿市,也有五家 银行实行了同样的限制。星期一晚,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吉福德?平肖签署了一项法案,准许 银行自行决定歇业与否。托马斯?拉蒙特让人捎口信给罗斯福说,据摩根看,“情况之紧急 ,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情况并非“无以复加”,而是很快就进一步恶化了。3月1日星期三,已经有17个州的 州长急急忙忙宣布全州银行休假。平肖州长只因宣布得过于匆促,五天后他赶到首都参加新 总统就职典礼时,口袋里竟只有九角五分钱。
    
    
  罗斯福一行在雨雪交加中到达华盛顿联邦车站。总统临时办公处设在五月花饭店,那里有一 大叠电报等着罗斯福来处理:21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的银行,不是已经停业就是停业在即 ;联邦储备银行的数字说明,仅在一周间,黄金库存就减少了2.26亿元;财政部缺 钱,弄得联邦政府人员的薪金都发不出去,更不用说偿付3月15日到期的7亿元短期公债了 。这边罗斯福行装甫卸,那边伍丁就把他请到一旁,告诉他说,胡佛政府的财政部长奥格登 ?米尔斯和联邦储备委员会负责人尤金?迈耶尔来电话,建议宣布全国银行一律停业。胡佛 总统认为还不必采取这样激烈的措施,想征求罗斯福的意见。罗斯福摇头不语,他这时仍然 对谁也不提意见。
  
  全国金融的心脏停止跳动了。各州的银行业务有的完全停顿,有的部分停顿。华尔街街头虽 然国旗飘扬,庆祝新总统就职,但证券交易所却正式关闭了。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也关了, 这是85年来第一遭。曼哈顿第五大道的诺曼?文森特?皮尔牧师正在草拟他第二天上午 要讲的布道辞,要求银行家和公司经理跪在上帝面前忏悔罪恶。堪萨斯州的兰登州长大骂企 业家是“奸商”。阿瑟?克罗克把当时华盛顿的气氛说成无异“战时的围城”,天空一片 灰 色。国会东边那40英亩的园林和空地上,黑压压站着十多万群众,等候新总统就职典礼开 始。负责指挥阅兵式的是麦克阿瑟,他预料有人会闹事,便在所有要害地点都派军队架上了 机枪。邮政部长沃尔特?布朗虽然马上就要卸任了,只因戴着高顶礼帽坐在汽车里直不了腰 ,特地调来一辆新的高级轿车,由此可见胡佛政府的气派。从许多方面看,就职典礼显得很 草率。新任副总统约翰?南斯?加纳不耐风寒,临时借了一条围巾。新任财政部长伍丁因为 人挤,没法就座,只好同摄影记者高踞在栏杆上。
    
    国会山钟鸣正午12时,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终于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
    
    
  
  他走上了讲台。不顾欢声雷动,径从口袋里掏出手抄的讲稿,那是他上星期天在海德公园书 房里写的。这里没有一句话因袭别人,纯粹是罗斯福口吻:
    
    首先让我明确地说,我坚决相信,我们惟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 理智的、毫无道理的畏惧心理。它能把我们搞瘫痪,什么事也办不成,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 为进攻。
    
    罗斯福洪亮的声音通过广播网响遍了水深火热的美国大地:它传到血汗工厂和凄凉客店,传 到“胡佛村”和流浪汉的栖身处,传到佃农们辛苦耕耘的不毛之地,传到在工厂外寒风中打 哆嗦的褴褛人群。
    
    我将要求国会授予我一件惟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 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这种授权之大,要如同我们正遭到敌军侵犯时一样。
    
    赫伯特?胡佛颓然无语,只是低头看自己的脚尖。但是,在三层铺的贫民窟里,吃不饱的孩 子们抬起头来了,地方法院里一肚子怨气、准备斗争的农民们抬起头来了,缝补破衣服的妇 女们抬起头来了。空中好像响起了一阵魔乐。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市的威尔?罗杰斯在打 字机上记下了这样一句话:“就是罗斯福一把火烧了国会,我们也会大声欢呼说,‘好哇, 火到底点着啦!’”
    
    美国人民不是束手无策。在这个紧急关头,他们已经授权政府采取直接的、强有力的行动 。他们要求在政府领导下有纪律,有方向。他们选我出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基于这种精神, 我接受他们的委托。
    
    借用沃尔特?惠特曼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译者一句诗,新总统真是 “声威赫赫地登上了舞台”。
    
  
  罗斯福 援用那几乎被人忘记了的大战时期定下来的《对敌通商法》,宣布全国银行一律休假四天。 他要求第73届国会在星期四召开特别会议,以便将拟好的紧急法案送去讨论。这时全国 再也没人搞货币兑换了,可是大家还得想办法生活下去。
    
    这是对美国人的首创精神的挑战,而他们果然也想出了种种应急的办法:印发各种临时票证 ,赊销商品,以货易货,凭票取货,凭代用币乘车,使用加拿大和墨西哥货币代替美国货币 ,如此等等。道氏化学品公司用镁铸成“道氏金属代用币”,定值每枚二角。威斯康星州有 一个摔跤家和人订合同,表演一场的报酬是西红柿一罐加土豆200镑。俄亥俄州阿什塔比拉 市有一家报纸发出通告,说广告费可以免收现金,改付农产品就是了。纽约州一位州参议员 到首府奥尔巴尼市开会,自带一周吃的东西:12打鸡蛋,半只猪。《纽约每日新闻》在麦 迪逊广场花园举办“金手套”锦标赛半决赛,卖票花样之多,最是惊人不过:票价是五角, 但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偿付。于是专雇了一个人,为形形色 色的来件作价,其中有:香肠、床垫、帽子、鞋子、大衣、鱼类、面条、女睡衣、牛排、电 火花插头、方盒式照相机、拼板玩具、厚运动衫、罐头食品、袋装土豆、高尔夫球裤、机工 工具、涂脚药膏、《圣经新约》,以及当时青年妇女所谓“伸伸腿”的不用系带的内裤。
    
    
  
  真正精彩的一幕是如何对那些囤积户施加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把紧紧攒在手心里的黄金和货 币放出来。原先此辈不到一周工夫,就已把全国15%的货币藏了起来。国会尽管横下 狠心,也无法定出法律,对于那些事先囤积货币的人追加惩罚。于是,政府便改而乞灵于宣 传的办法。3月8日星期三,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凡2月1日以后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 星期一为限还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他们的姓名。这一宣告刚在报纸登出,各家银行的 电话交换台就忙得不可开交。银行对来电话的人说,如果有黄金要送回储存,银行就为他们 开门办理,还不让记者知道。几小时之内,只见多少床垫为之撕裂,多少铁罐因之出土,多 少秘藏宝盒得以重睹天日。各地银行都说门前又排起长龙来了,仿佛上周争先提款的情景一 般,不同的是,这回男男女女都带上满载黄金和货币的旅行包、手提箱就是了。看到这种情 况,联邦储备委员会大受鼓舞,于是星期五又宣布扩大涉及范围,要各银行上报过去两年内 提过存款的人名。网拉得更开了,鱼也更大了。到星期六晚间为止,各州联邦储备银行已经 回收了共计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以此为储备,又可以发行7.5亿元的新钞票了 。因此,甚至在载运这批新钞票的飞机还没有离开胡佛机场之前,伍丁就批准某些储蓄银行 可以让储户每户提取现金十元。商业开始活跃起来了。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 (占全国总数3/4)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纽约股票价格猛涨15%。道?琼斯的 股票行情发报机 传出了这样一句话:“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
    
    幸福的日子还没有真正回来,不过金融恐慌总算过去了,既没有发生币制混乱,也没有实行 银行国有化。
3月12日星期日,罗斯福讲授第二堂课,是直接对全国人民讲的。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 壁炉前头,装上了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扩音器。总统说,他 希望这次讲得亲切些,就像坐在自己家里,邻居也坐在他们的起居室里,双方随意交谈那样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做“炉边谈话”好 了,以后就真的作为正式名称叫开了。罗斯福这次谈的是全国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他那象 牙长烟嘴点着香烟,慢慢燃烧。他说:“朋友们,我想告诉大家,过去这几天我们干了些什 么,为什么要这样干,下一步又打算怎么干。首先,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 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 ,譬如买公债,做押款。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 ”
  
  4月19日,罗斯福废止了金本位制,这在右派当中可不那么得人心。现在看来,这是由于当 时 迷信黄金之故。若干世纪以来,欧美各国都死死抱住黄金不放,以为这是西方文化的标志。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金本位制成了强国的特征,银本位制成了落后国家的特征。有些共和党 人把货币贬值的方案叫做“橡皮本位制方案”“橡皮”在美国俚语指没有价 值。— —译者。艾尔?史密斯说,他赞成“金本位”,反对“吹牛本位”。罗斯福的预算 署长也说,废止金本位意味着“西方文明的毁灭”。不过,当美元贬值11.5%之后 (同年夏天贬值
    17%,随后稳定了下来),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就又能同欧洲那些早已走 上通货膨胀道路的国家竞争了。这一点,一般人不理解,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却是明白的。 查尔斯?G?道斯对废止金本位鼓掌赞成,共和党的领导人也一样。J?P?摩根有一个 老搭 档叫做罗素?莱芬威尔的,写信给罗斯福说:“你放弃金本位制,挽救了我国免于全面崩溃 。”摩根本人也不准人们非议罗斯福,他在一篇罕见的公开声明中说:“据说总统放弃金本 位,我表示欢迎……看来很清楚,要扭转大萧条的局势,就要驳斥并战胜那些主张收缩通 货的人。”
  
  民政工 程署、工程兴办署和公共工程署的资金,先后投入3万个以上的新办工程和事业,诸如请教 师,兴水利,设邮局,筑桥梁,办监狱,修机场,打下水道和涵洞,开辟公共游泳池、运动 场和儿童游乐场,兴建发电厂和火车站,等等。全国新建公路的10%,新开医院的 35%,新建市府大楼、法院大厦和新设医疗设施的65%,新办学校的70%,都是霍普金斯任内 那几年搞出来的。这么一来,丹佛市才有了供水系统,俄亥俄州马斯 金格姆河流域才有了拦洪工程,得克萨斯州布朗施维尔市才有了港口,基韦斯特市才有了公 路和桥梁,接通了市区和大陆上的佛罗里达州。
    
    工程兴办署(以及它的前身和后继机构)投资于私人企业力所不及的各种工程,使整个美国的 面貌为之一变。建成了哈得孙河下面的林肯隧道,把纽约市和新泽西州连接起来;建成了纽 约三镇桥,把曼哈顿和长岛连接起来;把宾夕法尼亚铁路改为电气化。它出钱试制了第一批 柴油机。由于有工程兴办署,华盛顿才有了动物园、林阴大道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大厦。如果 没有工程兴办署所组织的工程队,就没有加利福尼亚州的卡马里洛精神病院,没有肯塔基州 的诺克斯堡金库,没有旧金山的博览会会场,没有达拉斯市的迪利广场,没有圣路易斯市的 花卉馆,也没有哥伦比亚河上的波恩尼维尔水坝和科罗拉多河的博尔德水坝。为了建设博尔 德水坝,有近二百名工人丧失了生命。这个水坝连共和党人也非常感兴趣,1946年他们再次 控制国会时,就将它改名为胡佛水坝。兴办所有这些工程,总共开支还不到200亿元——只 相当于尼克松首届政府五角大楼年度预算的1/4。
    
    据《陆海军纪事报》日后的报道,那几年里,由于军事拨款一般极少,许多陆军兵营和海军 基地也全靠工程兴办署的工人才免于失修。没有工程兴办署的各项建设工程,美国经济在二 次大战期间和战后就不能那样发展。没有田纳西河流域工程(这是罗斯福的百日新政期间的 遐想之一),那两颗结束第二次大战的原子弹也就制造不出来。
    
  
  他当总统的头四个月里,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经过调整的工业生产指数已由59上升 到100。经纪人说这是“罗斯福一手创造出来的市场”。3月份时,好多人有气无力,惊魂不 定,不敢反对约翰逊;现在他们腰杆硬了,敢于说话了。《柯里尔》周刊写道:“我们已经 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很满意。”《文摘》杂志欢呼说:“股票债券大涨价,增 值达几百万元。小麦、玉米和其他产品的价格也都回升了,饱受大萧条折磨的农民又多了几 百万元的收入。”这个刊物没有提到农业调整管理局,实际上是这个局促使农产品价格上涨 的。只有《纽约时报》明白指出:罗斯福已经挽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绝大危局,赢得了个人 的大胜利。“他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在美国人心目中,罗斯福竟有呼风唤雨的本领。那 时不管总统要怎么干,全国都愿听命,甚至求之不得。罗斯福总统发表了一篇又一篇勇敢的 演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成就,这使他获得了千百万美国人的颂扬,异口同声称之为 天赐的时代巨人。”雷?莫利说:是罗斯福挽救了资本主义。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191144.shtml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作者:威廉·曼彻斯特 TXT下载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据说这套书在网上曾经被炒到980¥的高价,呵呵,美国真的那么美吗?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卷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1932 年,当《光荣与梦想》实录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威廉·曼彻斯特年仅十岁,但他已是报纸的贪婪的读者。作为一个马萨诸塞州工人的儿子,他切身体会到了经济大萧条的痛苦。 1936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这年,他 14 岁,成为马萨诸塞州斯普林弗尔德==党总部的一位志愿者。珍珠港事件后,他在海军陆战队服役,曾在曰本冲绳岛身负重伤。伤势痊愈后,他考取了大学。
在上学期间,他写了一本文学评论书。他的第一本书写于 27 岁,书名为《和平的打扰者》,是为门肯所作的传记。该书立刻在评论界获得了成功。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他是《巴尔的摩太阳报》独占鳌头的记者和作家。
曼彻斯特的书被翻译成 17 种文字和盲文。其中,最畅销的两本著作是《克鲁伯的军火》和《总统之死》。《光荣与梦想》是他的第十部著作。
书评:
    从部头上讲,每当你想捧起本书的时候,你会望而生畏;而你一旦读它,就会爱不释手。曼彻斯特对美国 1932~1972年间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等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
——阿尔弗雷德·博厄斯 ( 迈阿密《先驱报》 )
    作者对这段美国历史进行了精雕细刻,使所有这一代的读者能再次回味他们曾经历过的生活。曼彻斯特所著的这本书获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功。
——保罗·霍根
    曼彻斯特采用实录的手法,不仅使读者想急于知道下面接着发生的事情,而且能使读者晓得,在什么样的时间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约翰·布鲁克斯 ( 《芝加哥论坛·世界图书》 )
    从表面看,《光荣与梦想》似乎过于冗杂,有点儿下里巴人,还常有对历史的自我否定……如果换种阅读角度,本书是一部通俗的史书,是一段怀旧的旅程,或者说,也是对世界上最大的难题的质疑。
——梅尔文·马多克斯 ( 《纽约时报》 )
    是这个国家决定性四十年的出色而引人注目的人物素描。
——罗伯特·克里齐 ( 《洛杉矶时报》 )
    这是一本从“补偿金大军”一直写到“水门事件”的传记。本书内容引人入胜,语言流畅,让人爱不释手。这本美国实录所写的是我们这一特殊环境中令人感兴趣的历史。读曼彻斯特的作品,你完全可能进入角色,同得胜的“补偿金大军”、精神振奋的罗斯福、高举旗帜的艾森豪威尔、紧张的被解职的麦克阿瑟产生共鸣;你也许会有自己的政治观点,会反对冷战。总之,读本书时,你在参与。
——纽约《时代周刊》记者阿伯特·凯茜
    没有一本小说能与这本充满市井俗语和奇闻轶事的出色的史书相抗衡,书中的故事让人紧张并有危机感。我想,读本书时,你时而会眼含热泪,时而会捧腹大笑;你会一口气读完它。
——美国原版编者
http://txt.nokiacn.net/viewthread.php?tid=10736
《光荣与梦想》作者:威廉·曼彻斯
TXT下载
1932年,作者的历史篇章开始之时,他才10岁,但这不耽误人家通过材料与档案追述,文学青年在纪实性的写作中可以获得一种操纵历史的快感,或者说"记者的牛逼感",这种感觉催生了我们这里许多虚妄的报告文学。重新阅读,《光荣与梦想》带给我的感受是嘈杂与混乱,调侃一下,这分明是一部美国版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对朝鲜战争的分析轻描淡写,对"二战"的记录毫无价值,对1960年代文化的讨论也显肤浅,只有一种宏大叙事的情怀试图笼罩住1932年到1972年的那40年光阴。
标题太烂了
非常感谢,我已经找到英文版的了。
:D 这个么,国内有新发行的,印象里是海南出版社 ,据说补充了一部79年版的删节。
光荣与梦想(合订本)
作者:(美)威廉·曼彻斯特   译者:朱协  
市场价:¥68.00
XX价:¥47.20为您节省:20.80元 (69折) 为避免做广告的嫌疑,删掉部分文字:D

看过一遍,书是好书,不过感觉有点虎头蛇尾,前半段毕竟详细,后半段略显简略。感觉对我这个没有出过国的人加深了解一下美国的发展变迁还是不错的。:D
超大上有经历过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老人家吗?:D
没经历过,进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