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眼中的中俄军事战略关系与展望(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49:09
俄国人眼中的中俄军事战略关系与展望
(俄)伊戈科洛成科

  中国与俄国在签定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后获益非浅。首先是防止俄国暗中支持新疆及西藏的分离活动,同时也等于要俄国不和台湾进行政治性接触。而在军事方面,由于中国的国家长程发展目标是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强权,因此强大的军力及军火工业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中国本身的军火工业现况恐难达到中国的需求。近年来中国虽然分散武器采购来源,向西欧及美国购买武器,但因为政治战略乃至于人权因素,都无法让中国从西方获得大量的武器。中国甚至和以色列、南非、伊朗、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军事合作关系,但是这些国家的实力仍不足以应付中国所需。而且中国本身的军火工业乃是奠基于1950年代的苏联科技与基础,因此和俄国进行军事科技合作成了中国唯一的选择。

  从俄国方面来说,和中国重修旧好最立即的好处就是结束几十年来双方长期剑拔弩张的局面,可减少军备开支将资源用于他处。而早在1992年俄国就和中国重新进行密集的接触,这也对俄国远东地区的经济带来发展的机会。比较特殊的是,除了俄罗斯本身和中国四千三百公里长的边界外,在苏联解体后,俄国还负责独立国协其他各国与中国三千公里边界的巡防。因此与中国和解,降低这七千公里边境的紧张局势,将使得俄国在军事及经济上获得不少好处。在俄国近几年来和西方国家交恶后,和中国合作将使得俄罗斯的“后方”——远东地区获得安全保障。在叶利钦对国会发表的国家安全政策报告中,叶利钦提出了一个概念:‘俄罗斯将成为强权势力的独立中心,与其他的中心,如日本、美国、中国等,保持等距的关系。“
  虽然俄国的对外政策理念是想在东西方取得平衡,在其国内也获得共识,但实际的情形是,俄国和西方的关系保持稳定发展,但却把对华关系看做对美关系的一张牌,也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美国也打出“中国牌”,以避免美国在俄美中三角关系中占有优势,而且也加强自己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俄国认为和中国结盟,不但是“合作对抗美国霸权主义”,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支持(伟大的俄国——伟大的中国),更可获得一些额外的好处:为了满足莫斯科的虚荣心,中国一定会承认俄罗斯在独立国协的领导地位。

  俄国的如意算盘遗不止于此,俄国梦想着先建立“梦幻三角”————俄国、中国、印度,最后再组成“反美集团”——俄中印以及伊朗和伊拉克,而集团的领导就是俄国。俄中同盟的最实际利益就是中国势必成为俄国军火工,包括核子与航太工业的广大市场,这对陷入困境的俄国军火工业不啻是一剂强心针,而且还有许多的边际效应:在中国加强军备后,势必带动邻近地区的军备竞赛,俄罗斯的武器就可以打入东南亚的军火市场;而在中国购买俄武器后,势必也会带动俄国科技(如核能与水力)以及其它机械产品进入中国这个潜力雄厚的市场。

  总之,中俄合作的关系从中近期来看,是对双方有利的。此时双方把目标放在别的地方,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后方出事,谁也不想再和对方发生冲突。中俄联合是为了反对他们所谓的“霸权主义”(即美国),或是“一极化”的国际关系模式。在可见的未来,俄美未必会有合作或同盟的关系产生,但中美关系却很有可能发生变化,形成敌对状态。因此中国向俄国采购武器及军事科技,乃至于在核能技术的合作都会继续下去,双方都可从中获利。最后,双方合作的模式——平等、独立,现在看来似乎是成功的。

  然而从长远来看,没有人会对两国的持续合作有充分的信心。北京从1950年代和1980年代分别与苏联、西方的合作经验中得到心得,认为和外国人合作的结果往往是被对方出卖或背叛。而俄国有些人也认为和中国合作,虽然可以获得一个盟友,但莫斯科当局的梦想——俄国的领导地位,却是不切实际的。在俄国目前只有少数人对“反美帝的斗争”及承认中国的领导角色感到兴趣,更别提建立广大的“反美战线”。中俄同盟的限制,就在于两国因历史及民族性因素的关系无法长期合作。两国都有作世界强权的野心,而过去的经验又告诉他们,和对方合作是很难靠得住的,目前双方都只是以短程或中程的目标作考虑,只是在“饮鸩止渴”。生性多疑的俄国人尤其相信,合作最终只是有利于中方,如提供中国军事科技最后只会提升其军事实力,两国势必会产生争执甚至于冲突。

    中俄冲突的可能性及双方的潜力

  从中国的角度而言,现在既然要将注意力放在东、南方,在北方就不能有爆发冲突的危险,同时现在也不是动武的好时机,因为整个国家正在进行经济建设,冒然动武只会将过去近二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对于中国来说,能够“兵不血刃”的改变地区及世界的战略平衡以符合自己的利益,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世界强权的梦也不是一蹴可就的,现在的目标应该是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声望及影响力。因此在军事及政治手段无法施展开来的时候,经济就成了中国的唯一法宝,例如致力外销或是在国外置产等方法将其影响力以经济形式拓展到海外。除此之外,根据一些俄国专家的看法,中国还有一招“独门绝技”,就是利用移民到邻近国家或地区,并且藉著和当地人通婚等方式,慢慢改变当地的社经环境,以增强中国在当地的影响力,真正达到“兵不血刃”的境界。也许有人会对中国这种“人海战术”感到不可思议或不以为然,但至少对深受“黄祸”之害的俄国人而言却颇有同感。事实上在俄国远东地区及西伯利亚有不少城市已经快成了中国的“殖民地”,海参威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管辖该城的俄国滨海省省长就是著名的“排华主义者”,屡屡发布一些不利中国人的法令。对俄国来说,保持远东及西伯利亚的领土完整及种族平衡,是维持上述地区现况的重要目标。俄罗斯在这些地区的军事政治目标带有“守势”色彩,也就是尽量避免与中国发生大规模冲突。

  然而随着俄国国力衰退,整个客观形势的演变已经让莫斯科无法掌控其亚洲部份。中国将利用这个机会,推行其主动却谨慎的政策:逐渐地取代俄罗斯在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影响力;将俄国边境各地区变为中国东北部各省的经济附庸,改变这些地区的种族平衡,最后改变该地区的政治情势。

  对于俄国而言,目前能做的选择相当有限,如果不是坐视不管放任北京为所欲为,就只有在离克理姆林宫数千公里远的地方,进行“维持秩序”的政策,发生冲突的机会也就大增了。当两国在此地区发生冲突时,两边的军力与战略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了。尽管在近十年内俄国军力在衰退中,俄国的核子武力仍是不可轻忽的,其实力也只有美国可相提并论。除了远东地区的战略核子武器外,俄国在此地还部署有各式战术核子武器及载具(如TU一22M3中程轰炸机、空射及海射型巡航导弹等)。而虽然俄国近年正逐步裁军,不过在远东及外贝加尔湖地区还有包括15个师的大量传统兵力。

  尽管如此,这些传统兵力的素质要比苏联时代差了不少。1991年后,俄国的地面部队正陷入严重的危机中,整个俄国只有10到15个师有作战能力。分析家一致认为,俄国并没有在远东地区进行作战的能力,也无法派遣部队到国境外作战。现在俄国各部队能做的,只是尽量维持自己单位的生存。远东地区的俄军指挥系统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原本在1992年提出的“设立远东地区的联合指挥部”的构想,至今仍无法实现。苏联时代设在乌兰乌德(Ulan=Uda,在西伯利亚)的参谋总部大本营(Stavka),现在改名为参谋总部作战群(operativaya gruppa,俄文),其功能无法达到统一指挥的目的。根据俄国国防会议所提出的军事改革计划草案,规定了统一指挥军区内各部队的特定条件,并提高参谋总部的功能。

  由于对使用传统武力抵御攻击缺乏信心,它此从1993年起俄国领导阶层就正式地倾向优先采用核子武器的可能性,从此在俄国军事准则中,“重视核武器”的理念就逐渐加强。

  让我们再看看中国的情形:中国目前可算是“区域性”军事强权,拥有有限的核武潜力及世界上最大,技术上却落伍的传统武力。上次中国部队参战的时间是1979年的“惩越战争”,但从军事的观点而言,解放军的表现不尽人意。因此现在看来,中国并没有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能力,而中俄在军力上的比较也不利于中方。但是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却很可能帮助中国的建军发展,最近八年的中国军事预算成长,几乎和每年的国民生产毛额相等(约10%)。这些预算都被中国用在1985年开始的军队现代化,而最优先的项目则是高科技兵种(如二炮、海、空军)。中国虽然向国外采购武器,但其最终目标还是要提升本国的武器生产技术,因此俄国也许可以拒绝和中国进行军事科技合作,使中国在这方面一时停滞不前,但中国大规模的军事现代化在二十年后可能将其转变成一个军事超级强权。

  在战略方面,中国和俄国不同,拒绝“优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中国并修改使用传统武力的战略,朝向更机动、更弹性及火力更强大的方向发展,这将使得解放军具有主动作战的能力。但是中国仍不放弃增加本身核作战能力的深度,进行有限度的核战争。除了台湾这个被中国视为内政问题的地区外,中国将以所配备的核武器、强大的地面部队以及逐步成长的海、空军,制压对手及潜在的敌人。

    俄罗斯在中国与第二国发生冲突中的角色

  由于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在这个地区出现了国际政治上的“权力平衡”现象,而维持平衡的强权则是中国,美国及日本。对俄国而言,其在亚洲的份量不如前三国,因此从好的方面来说,俄国将具有“补强”的功能,北京与华盛顿会试图以结盟的方式,将其拉拢到己方来;而在坏的方面,俄国将成为这些强权瓜分的目标。因此,俄国的态度将决定这个“权力系统”的发展,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俄国的命运不是在西方,而是在东方决定。

  事实上在可见的未来,这个地区的军事冲突将少不了中国,而俄国也会根据其与中国的关系采取中立的立场。例如在台湾问题上,俄国就和中国抱持同一观点,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台湾与中国的冲突,被俄国视为中国的内部事务。和中国在俄国出兵车臣所采取的立场一样,俄国也会谴责美国在台海危机中强烈支持台湾的行为,是“制造不稳,具有威胁性,又会提高冲突危险”的举动。事实上这个冲突也许不一定会升高,因为北京一直寻求“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其军事能力尚不足以保证中国在和台湾的战争中获得胜利。

  最后在中国内部的冲突中(如新疆、西藏等分离运动与种族冲突),俄国也会采取支持中国领土完整的立场,因为中国西部因为这些种族宗教问题而分离,将导致“内亚”(即土库曼、新疆、西藏、内外蒙古及数个俄国西伯利亚的自治共和国)局势的不稳定,最后受害的还是俄国。在东南亚及印度问题上,由于俄国具有牵制中国的功能,因此在这两个地区,俄国将干会采取亲北京的立场,以维持两地区之权力平衡。

    结论

  近年来,由于在经济上俄罗斯逐步衰退与中国日渐发展,反而使得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一种战略平衡状态:由于俄国不像当年前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对外扩张,而是以维持本国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及周边邻近国家的安全稳定为第一要务,因此对于中国在此地区的动向十分注意,而中国为了要确保经济稳定发展,也不会在近期内有任何破坏这种平衡关系的举动,所以目前东亚地区的安定是可以期待的。只是当中国一如自己预期的成为强权之后,俄国国力又衰退到无以自保的地步时,再加上诸多外在因素:如南北韩关系、中印冲突、南海风云、台海危机,以至美国在东亚所扮演的角色,都将是21世纪影响中俄关系的重要变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 16:41:11编辑过]
俄国人眼中的中俄军事战略关系与展望
(俄)伊戈科洛成科

  中国与俄国在签定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后获益非浅。首先是防止俄国暗中支持新疆及西藏的分离活动,同时也等于要俄国不和台湾进行政治性接触。而在军事方面,由于中国的国家长程发展目标是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强权,因此强大的军力及军火工业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中国本身的军火工业现况恐难达到中国的需求。近年来中国虽然分散武器采购来源,向西欧及美国购买武器,但因为政治战略乃至于人权因素,都无法让中国从西方获得大量的武器。中国甚至和以色列、南非、伊朗、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军事合作关系,但是这些国家的实力仍不足以应付中国所需。而且中国本身的军火工业乃是奠基于1950年代的苏联科技与基础,因此和俄国进行军事科技合作成了中国唯一的选择。

  从俄国方面来说,和中国重修旧好最立即的好处就是结束几十年来双方长期剑拔弩张的局面,可减少军备开支将资源用于他处。而早在1992年俄国就和中国重新进行密集的接触,这也对俄国远东地区的经济带来发展的机会。比较特殊的是,除了俄罗斯本身和中国四千三百公里长的边界外,在苏联解体后,俄国还负责独立国协其他各国与中国三千公里边界的巡防。因此与中国和解,降低这七千公里边境的紧张局势,将使得俄国在军事及经济上获得不少好处。在俄国近几年来和西方国家交恶后,和中国合作将使得俄罗斯的“后方”——远东地区获得安全保障。在叶利钦对国会发表的国家安全政策报告中,叶利钦提出了一个概念:‘俄罗斯将成为强权势力的独立中心,与其他的中心,如日本、美国、中国等,保持等距的关系。“
  虽然俄国的对外政策理念是想在东西方取得平衡,在其国内也获得共识,但实际的情形是,俄国和西方的关系保持稳定发展,但却把对华关系看做对美关系的一张牌,也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美国也打出“中国牌”,以避免美国在俄美中三角关系中占有优势,而且也加强自己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俄国认为和中国结盟,不但是“合作对抗美国霸权主义”,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支持(伟大的俄国——伟大的中国),更可获得一些额外的好处:为了满足莫斯科的虚荣心,中国一定会承认俄罗斯在独立国协的领导地位。

  俄国的如意算盘遗不止于此,俄国梦想着先建立“梦幻三角”————俄国、中国、印度,最后再组成“反美集团”——俄中印以及伊朗和伊拉克,而集团的领导就是俄国。俄中同盟的最实际利益就是中国势必成为俄国军火工,包括核子与航太工业的广大市场,这对陷入困境的俄国军火工业不啻是一剂强心针,而且还有许多的边际效应:在中国加强军备后,势必带动邻近地区的军备竞赛,俄罗斯的武器就可以打入东南亚的军火市场;而在中国购买俄武器后,势必也会带动俄国科技(如核能与水力)以及其它机械产品进入中国这个潜力雄厚的市场。

  总之,中俄合作的关系从中近期来看,是对双方有利的。此时双方把目标放在别的地方,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后方出事,谁也不想再和对方发生冲突。中俄联合是为了反对他们所谓的“霸权主义”(即美国),或是“一极化”的国际关系模式。在可见的未来,俄美未必会有合作或同盟的关系产生,但中美关系却很有可能发生变化,形成敌对状态。因此中国向俄国采购武器及军事科技,乃至于在核能技术的合作都会继续下去,双方都可从中获利。最后,双方合作的模式——平等、独立,现在看来似乎是成功的。

  然而从长远来看,没有人会对两国的持续合作有充分的信心。北京从1950年代和1980年代分别与苏联、西方的合作经验中得到心得,认为和外国人合作的结果往往是被对方出卖或背叛。而俄国有些人也认为和中国合作,虽然可以获得一个盟友,但莫斯科当局的梦想——俄国的领导地位,却是不切实际的。在俄国目前只有少数人对“反美帝的斗争”及承认中国的领导角色感到兴趣,更别提建立广大的“反美战线”。中俄同盟的限制,就在于两国因历史及民族性因素的关系无法长期合作。两国都有作世界强权的野心,而过去的经验又告诉他们,和对方合作是很难靠得住的,目前双方都只是以短程或中程的目标作考虑,只是在“饮鸩止渴”。生性多疑的俄国人尤其相信,合作最终只是有利于中方,如提供中国军事科技最后只会提升其军事实力,两国势必会产生争执甚至于冲突。

    中俄冲突的可能性及双方的潜力

  从中国的角度而言,现在既然要将注意力放在东、南方,在北方就不能有爆发冲突的危险,同时现在也不是动武的好时机,因为整个国家正在进行经济建设,冒然动武只会将过去近二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对于中国来说,能够“兵不血刃”的改变地区及世界的战略平衡以符合自己的利益,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世界强权的梦也不是一蹴可就的,现在的目标应该是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声望及影响力。因此在军事及政治手段无法施展开来的时候,经济就成了中国的唯一法宝,例如致力外销或是在国外置产等方法将其影响力以经济形式拓展到海外。除此之外,根据一些俄国专家的看法,中国还有一招“独门绝技”,就是利用移民到邻近国家或地区,并且藉著和当地人通婚等方式,慢慢改变当地的社经环境,以增强中国在当地的影响力,真正达到“兵不血刃”的境界。也许有人会对中国这种“人海战术”感到不可思议或不以为然,但至少对深受“黄祸”之害的俄国人而言却颇有同感。事实上在俄国远东地区及西伯利亚有不少城市已经快成了中国的“殖民地”,海参威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管辖该城的俄国滨海省省长就是著名的“排华主义者”,屡屡发布一些不利中国人的法令。对俄国来说,保持远东及西伯利亚的领土完整及种族平衡,是维持上述地区现况的重要目标。俄罗斯在这些地区的军事政治目标带有“守势”色彩,也就是尽量避免与中国发生大规模冲突。

  然而随着俄国国力衰退,整个客观形势的演变已经让莫斯科无法掌控其亚洲部份。中国将利用这个机会,推行其主动却谨慎的政策:逐渐地取代俄罗斯在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影响力;将俄国边境各地区变为中国东北部各省的经济附庸,改变这些地区的种族平衡,最后改变该地区的政治情势。

  对于俄国而言,目前能做的选择相当有限,如果不是坐视不管放任北京为所欲为,就只有在离克理姆林宫数千公里远的地方,进行“维持秩序”的政策,发生冲突的机会也就大增了。当两国在此地区发生冲突时,两边的军力与战略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了。尽管在近十年内俄国军力在衰退中,俄国的核子武力仍是不可轻忽的,其实力也只有美国可相提并论。除了远东地区的战略核子武器外,俄国在此地还部署有各式战术核子武器及载具(如TU一22M3中程轰炸机、空射及海射型巡航导弹等)。而虽然俄国近年正逐步裁军,不过在远东及外贝加尔湖地区还有包括15个师的大量传统兵力。

  尽管如此,这些传统兵力的素质要比苏联时代差了不少。1991年后,俄国的地面部队正陷入严重的危机中,整个俄国只有10到15个师有作战能力。分析家一致认为,俄国并没有在远东地区进行作战的能力,也无法派遣部队到国境外作战。现在俄国各部队能做的,只是尽量维持自己单位的生存。远东地区的俄军指挥系统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原本在1992年提出的“设立远东地区的联合指挥部”的构想,至今仍无法实现。苏联时代设在乌兰乌德(Ulan=Uda,在西伯利亚)的参谋总部大本营(Stavka),现在改名为参谋总部作战群(operativaya gruppa,俄文),其功能无法达到统一指挥的目的。根据俄国国防会议所提出的军事改革计划草案,规定了统一指挥军区内各部队的特定条件,并提高参谋总部的功能。

  由于对使用传统武力抵御攻击缺乏信心,它此从1993年起俄国领导阶层就正式地倾向优先采用核子武器的可能性,从此在俄国军事准则中,“重视核武器”的理念就逐渐加强。

  让我们再看看中国的情形:中国目前可算是“区域性”军事强权,拥有有限的核武潜力及世界上最大,技术上却落伍的传统武力。上次中国部队参战的时间是1979年的“惩越战争”,但从军事的观点而言,解放军的表现不尽人意。因此现在看来,中国并没有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能力,而中俄在军力上的比较也不利于中方。但是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却很可能帮助中国的建军发展,最近八年的中国军事预算成长,几乎和每年的国民生产毛额相等(约10%)。这些预算都被中国用在1985年开始的军队现代化,而最优先的项目则是高科技兵种(如二炮、海、空军)。中国虽然向国外采购武器,但其最终目标还是要提升本国的武器生产技术,因此俄国也许可以拒绝和中国进行军事科技合作,使中国在这方面一时停滞不前,但中国大规模的军事现代化在二十年后可能将其转变成一个军事超级强权。

  在战略方面,中国和俄国不同,拒绝“优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中国并修改使用传统武力的战略,朝向更机动、更弹性及火力更强大的方向发展,这将使得解放军具有主动作战的能力。但是中国仍不放弃增加本身核作战能力的深度,进行有限度的核战争。除了台湾这个被中国视为内政问题的地区外,中国将以所配备的核武器、强大的地面部队以及逐步成长的海、空军,制压对手及潜在的敌人。

    俄罗斯在中国与第二国发生冲突中的角色

  由于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在这个地区出现了国际政治上的“权力平衡”现象,而维持平衡的强权则是中国,美国及日本。对俄国而言,其在亚洲的份量不如前三国,因此从好的方面来说,俄国将具有“补强”的功能,北京与华盛顿会试图以结盟的方式,将其拉拢到己方来;而在坏的方面,俄国将成为这些强权瓜分的目标。因此,俄国的态度将决定这个“权力系统”的发展,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俄国的命运不是在西方,而是在东方决定。

  事实上在可见的未来,这个地区的军事冲突将少不了中国,而俄国也会根据其与中国的关系采取中立的立场。例如在台湾问题上,俄国就和中国抱持同一观点,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台湾与中国的冲突,被俄国视为中国的内部事务。和中国在俄国出兵车臣所采取的立场一样,俄国也会谴责美国在台海危机中强烈支持台湾的行为,是“制造不稳,具有威胁性,又会提高冲突危险”的举动。事实上这个冲突也许不一定会升高,因为北京一直寻求“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其军事能力尚不足以保证中国在和台湾的战争中获得胜利。

  最后在中国内部的冲突中(如新疆、西藏等分离运动与种族冲突),俄国也会采取支持中国领土完整的立场,因为中国西部因为这些种族宗教问题而分离,将导致“内亚”(即土库曼、新疆、西藏、内外蒙古及数个俄国西伯利亚的自治共和国)局势的不稳定,最后受害的还是俄国。在东南亚及印度问题上,由于俄国具有牵制中国的功能,因此在这两个地区,俄国将干会采取亲北京的立场,以维持两地区之权力平衡。

    结论

  近年来,由于在经济上俄罗斯逐步衰退与中国日渐发展,反而使得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一种战略平衡状态:由于俄国不像当年前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对外扩张,而是以维持本国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及周边邻近国家的安全稳定为第一要务,因此对于中国在此地区的动向十分注意,而中国为了要确保经济稳定发展,也不会在近期内有任何破坏这种平衡关系的举动,所以目前东亚地区的安定是可以期待的。只是当中国一如自己预期的成为强权之后,俄国国力又衰退到无以自保的地步时,再加上诸多外在因素:如南北韩关系、中印冲突、南海风云、台海危机,以至美国在东亚所扮演的角色,都将是21世纪影响中俄关系的重要变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 16:41:11编辑过]
看了
ding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