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海角七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0:15:53
前两天下班等车时,在公交车站花5元钱买了一张《海角七号》。

为了方便大家评论,我简单介绍一下影片内容,顺便谈一点我自己的观感。

影片通过两条相互交织的故事线索展开:

线索1,二战末期,一个在台湾教书的日本教师爱上了一个日文名字叫友子的台湾女学生(以下称她为友子1)。随着日本战败,这名教师不得不和其他日本侨民一起撤回日本,在回国的船上,给友子写了七封情书。但这些信始终没有发出,直到他死后,被他的女儿发现,才按照当年的地址“海角七号”寄回台湾,但此时已不存在这个地址。

线索2,现在的台南青年阿嘉是一个摇滚歌手,在台北发展不得志,于是返回家乡,为谋生当起了邮递员,上述七封信就落到了他手上。这家伙对邮递事业三心二意,对于难投的信就藏起来,找不到地址的他就偷拆,于是看了这七封信。当地有家海滨宾馆,为招徕顾客要在海边搞一场时装音乐演出,请了日本的著名歌手。日本经纪公司派了一位叫友子的女孩(以下称她为友子2)来操办前期准备工作。阿嘉的继父是当地的民意代表(其实也就是当地黑社会老大),找到酒店说你在我地界上搞演出必须用本地乐队暖场。酒店经理在他威逼利诱之下只好答应。于是阿嘉继父就在社区活动站组织乐队海选,一群形形色色的普通人靠自己的音乐才艺组成乐队,阿嘉作为准专业歌手当然是技惊四座,成为乐队主唱。在准备演出过程中,友子2一来二去爱上了阿嘉。跟阿嘉上床之后,友子2发现了寄给友子1的那七封信,觉得是个很感人的事,于是与阿嘉一起寻找当年的海角七号。历尽周折之后,在演出前一刻,他们终于找到了此时已是老太太的友子1。送完信后,阿嘉和乐队成功进行了轰动全场的演出。

整个影片故事大致就是如此。

我个人的观感,从形式上来讲,这个电影情节老套,制作粗糙(特别是电脑特技),演员演技平平;从内容上来说,这本质上是一部宣传“皇民化”思想,美化日据时代,宣扬“日台特殊关系”的电影,有着严重的政治问题。

我们不难看出,友子1乃是日据时代台湾的象征(在这个语境里台湾的本来名字叫“友子”),而那个日本老师则是“好心建设台湾的日本”的象征,二者之间的师生、恋爱两重关系,也暗喻日本与台湾的关系,暗喻日本是台湾现代化进程的老师。然后,二者的关系被外部事件所打断和阻隔——日本教师在情书中说“我只是一个穷教师,民族的失败为什么要我来承担”。友子2则象征现在的日本对台湾的“恋情”,台南青年阿嘉在台北的失意则象征“台湾人”对蓝营势力的失望。阿嘉在片子开头那句“X你妈的台北”,可算是这种情结的集中表现。影片最后友子1回忆自己当年到码头送日本老师的场景中,挂着“台湾光复”的横幅,国军士兵(打扮看上去像新四军)在码头巡逻,气氛却像是在敌占区送别亲人,片子里的台湾老伯一张口就是流利的日语……

总之,我不认为这部片子和政治无关,恰恰相反,这部片子充满了政治隐喻,值得好好分析和批判。
前两天下班等车时,在公交车站花5元钱买了一张《海角七号》。

为了方便大家评论,我简单介绍一下影片内容,顺便谈一点我自己的观感。

影片通过两条相互交织的故事线索展开:

线索1,二战末期,一个在台湾教书的日本教师爱上了一个日文名字叫友子的台湾女学生(以下称她为友子1)。随着日本战败,这名教师不得不和其他日本侨民一起撤回日本,在回国的船上,给友子写了七封情书。但这些信始终没有发出,直到他死后,被他的女儿发现,才按照当年的地址“海角七号”寄回台湾,但此时已不存在这个地址。

线索2,现在的台南青年阿嘉是一个摇滚歌手,在台北发展不得志,于是返回家乡,为谋生当起了邮递员,上述七封信就落到了他手上。这家伙对邮递事业三心二意,对于难投的信就藏起来,找不到地址的他就偷拆,于是看了这七封信。当地有家海滨宾馆,为招徕顾客要在海边搞一场时装音乐演出,请了日本的著名歌手。日本经纪公司派了一位叫友子的女孩(以下称她为友子2)来操办前期准备工作。阿嘉的继父是当地的民意代表(其实也就是当地黑社会老大),找到酒店说你在我地界上搞演出必须用本地乐队暖场。酒店经理在他威逼利诱之下只好答应。于是阿嘉继父就在社区活动站组织乐队海选,一群形形色色的普通人靠自己的音乐才艺组成乐队,阿嘉作为准专业歌手当然是技惊四座,成为乐队主唱。在准备演出过程中,友子2一来二去爱上了阿嘉。跟阿嘉上床之后,友子2发现了寄给友子1的那七封信,觉得是个很感人的事,于是与阿嘉一起寻找当年的海角七号。历尽周折之后,在演出前一刻,他们终于找到了此时已是老太太的友子1。送完信后,阿嘉和乐队成功进行了轰动全场的演出。

整个影片故事大致就是如此。

我个人的观感,从形式上来讲,这个电影情节老套,制作粗糙(特别是电脑特技),演员演技平平;从内容上来说,这本质上是一部宣传“皇民化”思想,美化日据时代,宣扬“日台特殊关系”的电影,有着严重的政治问题。

我们不难看出,友子1乃是日据时代台湾的象征(在这个语境里台湾的本来名字叫“友子”),而那个日本老师则是“好心建设台湾的日本”的象征,二者之间的师生、恋爱两重关系,也暗喻日本与台湾的关系,暗喻日本是台湾现代化进程的老师。然后,二者的关系被外部事件所打断和阻隔——日本教师在情书中说“我只是一个穷教师,民族的失败为什么要我来承担”。友子2则象征现在的日本对台湾的“恋情”,台南青年阿嘉在台北的失意则象征“台湾人”对蓝营势力的失望。阿嘉在片子开头那句“X你妈的台北”,可算是这种情结的集中表现。影片最后友子1回忆自己当年到码头送日本老师的场景中,挂着“台湾光复”的横幅,国军士兵(打扮看上去像新四军)在码头巡逻,气氛却像是在敌占区送别亲人,片子里的台湾老伯一张口就是流利的日语……

总之,我不认为这部片子和政治无关,恰恰相反,这部片子充满了政治隐喻,值得好好分析和批判。
这个本来就是台湾老时代的情结片,是放给台湾佬看的,大陆根本就没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