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台湾1895》“见不到台湾,离‘1895’也很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35:07
“见不到台湾,离‘1895’也很远”

日期:2008-11-13 作者:吴越 来源:文汇报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                        


    “每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当代人尊重历史的真实。昨天,曾以十年之功写作《台湾三部曲》的女作家阎延文对本报记者表达她对正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台湾·1895》的失望:“这部戏开播前宣传说是反映一百多年前两岸同胞反侵略壮举的历史大戏,但我看到现在,感觉这不过是一部‘清宫戏’、‘辫子戏’,见不到台湾,离‘1895’也很远,根本不是我所期待的中国大陆第一部正面展现台湾在1895年那个时刻的历史正剧。”她言辞激烈地质疑:如此情节混乱不堪的“烂戏”,是否值得一播?
   
缺乏敬畏  为史不尊
   
    阎延文不是首个发难者,《台湾·1895》自11月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以来,已经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批评指正”。受诟病最多的是与史实不符的台词,如第2集中,身处1874年的李鸿章张口就来“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八国联军事件”发生在1900年,“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主要参与者不是八国联军而是英法联军);第7集,慈安太后早在1881年已经去世,却在该剧1884年中法战争的场景中,传旨太监穿越层层宫阙高声大喊“两宫皇太后懿旨——”;字幕中把张之洞“张冠张戴”成另一位“张大人”张佩纶……阎延文表示,看起来这些是细节漏洞,稍微严肃认真就能避免,但实际是创作态度和历史观上出了毛病,缺乏对历史的敬畏。
   
    一些研究者更对其内容安排感到遗憾。“其实,把这部戏看下去对我来说很困难,我从看第1集起就感到失望和伤心。”阎延文告诉记者,“开演已经这么久了,出场的人物几十位,一多半都是清宫里的;该剧大力宣传的8个主要角色,没有一个台湾本土的英雄,这其中,李鸿章和慈禧又是主人公中的核心。这段历史中,有多少值得表现的事件却一笔带过,有多少值得宣传的英雄却弱化处理,有多少值得抒张的爱国情结却没有依托史实展开,相反还有一些渲染和‘戏说’,毫无根据,纯粹噱头。”
   
定位混淆  正剧不正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名著和历史事件频频被改编成影视剧,随着欣赏文化的多元,在传统“正剧”之外,走出了“戏说”的路子,在市场上各占一席之地。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葛颖看来,《台湾·1895》令一些观众不可容忍,其定位于“正剧”,却飘忽着“戏说”的影子,井水犯了河水,难怪不对味。
   
    “历史正剧和一般剧类不同,它承担着再现历史空间、普及历史知识、还原历史人物的任务,往往又寄托着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关系到华夏子孙的文脉传承。况且现在随着文化的繁荣,观众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确实对编剧和导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忽略这种要求,市场就会给你否定的答案。”葛颖说,“一般说来,海外影视市场青睐中国大陆出品的历史剧,而在这其中以引进正剧为多,如《三国演义》、《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在细节上出了‘问题’的历史正剧,国内再播与海外出口的前景堪忧。”
   
    本报记者  吴越


以下借用北方红朋友的一个说法:很有意思

《台湾1895》的编剧是杨晓雄,由他执笔改编的《京华烟云》在央视播出后,曾创下了当年的荧屏收视神话。尽管《台湾1895》的情节被网友痛批,但杨晓雄还是尽了最大努力去还原历史。据导演介绍,杨晓雄为创作剧本翻阅了大量史料,亲自到两广、山东、福建等地采风考察,身患重病仍不辍写作,交付第三稿后因病辞世。

人虽已逝,遗毒无穷“见不到台湾,离‘1895’也很远”

日期:2008-11-13 作者:吴越 来源:文汇报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                        


    “每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当代人尊重历史的真实。昨天,曾以十年之功写作《台湾三部曲》的女作家阎延文对本报记者表达她对正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台湾·1895》的失望:“这部戏开播前宣传说是反映一百多年前两岸同胞反侵略壮举的历史大戏,但我看到现在,感觉这不过是一部‘清宫戏’、‘辫子戏’,见不到台湾,离‘1895’也很远,根本不是我所期待的中国大陆第一部正面展现台湾在1895年那个时刻的历史正剧。”她言辞激烈地质疑:如此情节混乱不堪的“烂戏”,是否值得一播?
   
缺乏敬畏  为史不尊
   
    阎延文不是首个发难者,《台湾·1895》自11月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以来,已经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批评指正”。受诟病最多的是与史实不符的台词,如第2集中,身处1874年的李鸿章张口就来“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八国联军事件”发生在1900年,“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主要参与者不是八国联军而是英法联军);第7集,慈安太后早在1881年已经去世,却在该剧1884年中法战争的场景中,传旨太监穿越层层宫阙高声大喊“两宫皇太后懿旨——”;字幕中把张之洞“张冠张戴”成另一位“张大人”张佩纶……阎延文表示,看起来这些是细节漏洞,稍微严肃认真就能避免,但实际是创作态度和历史观上出了毛病,缺乏对历史的敬畏。
   
    一些研究者更对其内容安排感到遗憾。“其实,把这部戏看下去对我来说很困难,我从看第1集起就感到失望和伤心。”阎延文告诉记者,“开演已经这么久了,出场的人物几十位,一多半都是清宫里的;该剧大力宣传的8个主要角色,没有一个台湾本土的英雄,这其中,李鸿章和慈禧又是主人公中的核心。这段历史中,有多少值得表现的事件却一笔带过,有多少值得宣传的英雄却弱化处理,有多少值得抒张的爱国情结却没有依托史实展开,相反还有一些渲染和‘戏说’,毫无根据,纯粹噱头。”
   
定位混淆  正剧不正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名著和历史事件频频被改编成影视剧,随着欣赏文化的多元,在传统“正剧”之外,走出了“戏说”的路子,在市场上各占一席之地。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葛颖看来,《台湾·1895》令一些观众不可容忍,其定位于“正剧”,却飘忽着“戏说”的影子,井水犯了河水,难怪不对味。
   
    “历史正剧和一般剧类不同,它承担着再现历史空间、普及历史知识、还原历史人物的任务,往往又寄托着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关系到华夏子孙的文脉传承。况且现在随着文化的繁荣,观众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确实对编剧和导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忽略这种要求,市场就会给你否定的答案。”葛颖说,“一般说来,海外影视市场青睐中国大陆出品的历史剧,而在这其中以引进正剧为多,如《三国演义》、《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在细节上出了‘问题’的历史正剧,国内再播与海外出口的前景堪忧。”
   
    本报记者  吴越


以下借用北方红朋友的一个说法:很有意思

《台湾1895》的编剧是杨晓雄,由他执笔改编的《京华烟云》在央视播出后,曾创下了当年的荧屏收视神话。尽管《台湾1895》的情节被网友痛批,但杨晓雄还是尽了最大努力去还原历史。据导演介绍,杨晓雄为创作剧本翻阅了大量史料,亲自到两广、山东、福建等地采风考察,身患重病仍不辍写作,交付第三稿后因病辞世。

人虽已逝,遗毒无穷
注明一下,以上和下面的转贴内容均来自海军史联合论坛

海镜清:
可惜《台湾.1895》的摄制组为了伪造大炮上晾晒衣物的情节,居然在发现305主炮实在没办法挂衣服后,把衣服挂在副炮上拍摄。

Panzergu:
(毛病)多了去了,海军上尉安邺成了中校。李威利成了一个胡须斑白的老头子。两次纸桥战役法军都被全歼。杨武号巡洋舰居然拥有中线配置的双联装主炮。张佩纶成了李鸿章的得意门生。淡水海滩上法国人横尸遍野如同奥马哈——

北方红:
文史方面瞎编乱造,武备方面更是胡邹一气:14集,李鸿章带伊腾博文参观定远舰,让刘步蟾报主炮口径,刘答:前主炮300米厘,后主炮200米厘,左右玄炮155米厘~~什么玩意
可怜,可叹,可悲!
前主炮300米厘,后主炮200米厘,左右玄炮155米厘~~

歼星舰
看这片对不起自己啊:Q

曾经数次努力欣赏一下

结果还是要换台
原帖由 长兴上空的鹰 于 2008-11-26 17:25 发表
前主炮300米厘,后主炮200米厘,左右玄炮155米厘~~

歼星舰

米厘就是毫米.老师傅们都是这样说的.

丝就是微米
关键是。。。。。。这些都是错的。。。。。不是单位的问题
台湾民主国也跟蒸发了一样。。。。。。
LS的,知足吧!总算可以忍受了……

《最后一个王爷》《一生为奴》那样的,才叫做恶心!
原帖由 长兴上空的鹰 于 2008-11-26 17:25 发表
前主炮300米厘,后主炮200米厘,左右玄炮155米厘~~

歼星舰


真是一声叹息啊!

楼下解释的毫米是对的。。
可能把公厘看成米厘了:(
不过,好歹复制的定远露面了!
原帖由 斯大林 于 2008-11-26 19:14 发表

米厘就是毫米.老师傅们都是这样说的.

丝就是微米

米厘不清楚,但是丝不是微米
毫丝忽微
微米是1/1000毫米
丝是1/10毫米
比如拉丝工艺,说把钢丝拉去一丝,就是把钢丝通过一个孔,使他的直径减少1/10毫米
原帖由 sirkem 于 2008-11-26 21:25 发表
台湾民主国也跟蒸发了一样。。。。。。


拍电视剧的根本不懂历史,那个台湾民主国根本不是台独搞的

台湾民主国的年号是“永清”就是取永属大清的意思

央视的电视剧,只有《走向共和》可以当作严肃的历史剧看,向这个1895就是部垃圾
拍这种电视剧,要想错误少就要找专业人士作历史顾问。

以后拍晚清的片子把记得找桑兵、茅海建、杨国强他们:D 拍国共中苏找杨奎松、沈志华他们当顾问:D
不过我估计导演不敢找,如果如实直说,那骗了这么多年的中学历史课不全都漏馅了:D
康南海臭不可闻、李中堂成了香饽饽,这个不是左左们愿意看到的。:D
还有老翁为什么那么主战,全是因为他爱国吗:D 这一比某些大卖国贼形象也太高大了

PS:广西师大出了一本《伊李问答录》建议看看,发现现在广西师大出的书档次越来越高了:L
综上所述
所以我宁可看《最后一个王爷》也不看什么历史剧:D
了解历史不能靠文化快餐
原帖由 qidaxue 于 2008-11-27 11:27 发表
拍这种电视剧,要想错误少就要找专业人士作历史顾问。
以后拍晚清的片子把记得找桑兵、茅海建、杨国强他们:D 拍国共中苏找杨奎松、沈志华他们当顾问:D
不过我估计导演不敢找,如果如实直说,那骗了这么多年的中 ...

800坦克的道具不好找啊!

主战?外行!
唉! 什么编剧,什么导演!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