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遭质疑专家:用我的方法生产不出三聚氰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15:56
中科院遭质疑专家:用我的方法生产不出三聚氰胺

--------------------------------------------------------------------------------

2008年10月31日 来源:北京晚报   

--------------------------------------------------------------------------------


  网上一剂猛帖《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是中科院发明并推广的》,将9年前进行“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技术转让的中科院研究生院高银相推上风口浪尖。高银相昨天在自己的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反复表示:“我已向上级领导交待过了,院里组织的专家组在调查分析后已认定,用我的方法根本不可能产生三聚氰胺。”

  曾因此事“停职检查”

  昨天下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离退休及群众工作处的一间办公室里,自称是“该处处长”的高银相与记者面对面坐在一起。记者说明来意后,高银相一脸无奈,“你们又来找我了,我就知道这事还没完。”。

  高银相说,其实网上有关的帖子早在9月中旬就传到院里,为此院里成立专家组,“当时院长、书记都亲自挂帅,让我赶快把情况说明了,该处理处理,该保护保护。”经过由院里的化学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论证,“结论是用我设计的这种方法根本生产不出三聚氰胺,所以事情就过去了,当时我还被停职检查,现在又回来上班了,你说我要有问题还能再在这待着吗!”

  事发后,高银相曾被停职接受调查,直到专家组调查结果出来后才恢复职务,“我现在天天守在办公室,哪儿也不去,反正我的电话已公开,谁找我都是一样的说法,我相信组织对我的调查结果。”

  当年为创收研发添加剂

  高银相告诉记者,事情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1994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成立了应用技术研究所,主要是组织一些老专家、老教授进行开发创收,当时所长是一位70多岁的老专家,副所长有六七个,自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们就自己琢磨弄点项目进行创收,也有企业找上门来寻找帮助的,当时大家觉得饲料添加剂是一个热点,于是我们就研发了‘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这一技术。”

  讲述中,高银相经常会说“十几年前的事记不清了”。他说当时这个项目并没有真正制造出产品,主要是找不到愿意合作的企业,“没有合作企业,单靠研究院,哪儿有设备、厂房啊,到了2000年,院里说工作重心应转为教学,关了不少以前成立的公司,应用技术研究所也撤消了,最后这个技术也就不了了之。”

  网上启事与自己无关

  网上为何会有关于此项目的技术转让启事呢?高银相一听记者提及这事,露出了委屈的神情。“刊登转让启事的是南方一个叫‘中国企业信息网’的网站,启事所署的时间是1999年7月30日,这么多年我并不知道这个启事在网上,可能由于上面的电话早变了,也从来没人在看了启事后找我。直到‘三聚氰胺毒奶粉’事发后我才知道有这么个网站。”高银相说,事后自己与该网站反复沟通,对方终于同意撤下这个启事。“中间他们又登出来几天,我气坏了,给他们发函严正申明,最后才给撤了。”

  从未生产出真正产品

  “我早向院里交待过了,用我的方法生产不出三聚氰胺。”高银相讲,自己当初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项目主要生产设备为开口式反应釜或大蒸锅、混合机、料粉碎机、烘干机等,因为是开口式反应釜,温度是在100度以下,根本不可能生产三聚氰胺。

  生物专业毕业的高银相说自己近来钻研了不少三聚氰胺的知识。他说,现在人们多用尿素法生产三聚氰胺,这种方法让尿素以氨气为载体,硅胶为催化剂,在380至400℃温度下沸腾反应,先分解生成氰酸,并进一步缩合生成三聚氰胺。“首先,两种方法的生产温度不一样;其次工艺、配料也完全不一样。按当时我们设计的方案,不可能生产出三聚氰胺,况且也没有生产出真正的产品。”至于自己的方案用的是什么工艺和配料,高银相以“我已向上级领导交待过”而拒不透露。

  研究饲料添加剂当时是热门

  回忆起10年前的事,高银相有些感慨,他说当时粮食比较紧缺,研制一种蛋白含量高的饲料添加剂是一个热门项目,全国许多地方都在研究,他们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虽然如此,并不能说是科研工作者最早‘发明’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最有可能的是那些不法饲料生产者为降低生产成本在长期实践中自行掌握的一种方法。”

  高银相说,这件事情已给他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扰,“有人把我的电话、家庭地址发到网上,还有人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你往饲料里头添加三聚氰胺’,我们领导还叮嘱我要注意人身安全,赶上这样的事我真是哭笑不得。”(记者蔡文清)中科院遭质疑专家:用我的方法生产不出三聚氰胺

--------------------------------------------------------------------------------

2008年10月31日 来源:北京晚报   

--------------------------------------------------------------------------------


  网上一剂猛帖《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是中科院发明并推广的》,将9年前进行“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技术转让的中科院研究生院高银相推上风口浪尖。高银相昨天在自己的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反复表示:“我已向上级领导交待过了,院里组织的专家组在调查分析后已认定,用我的方法根本不可能产生三聚氰胺。”

  曾因此事“停职检查”

  昨天下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离退休及群众工作处的一间办公室里,自称是“该处处长”的高银相与记者面对面坐在一起。记者说明来意后,高银相一脸无奈,“你们又来找我了,我就知道这事还没完。”。

  高银相说,其实网上有关的帖子早在9月中旬就传到院里,为此院里成立专家组,“当时院长、书记都亲自挂帅,让我赶快把情况说明了,该处理处理,该保护保护。”经过由院里的化学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论证,“结论是用我设计的这种方法根本生产不出三聚氰胺,所以事情就过去了,当时我还被停职检查,现在又回来上班了,你说我要有问题还能再在这待着吗!”

  事发后,高银相曾被停职接受调查,直到专家组调查结果出来后才恢复职务,“我现在天天守在办公室,哪儿也不去,反正我的电话已公开,谁找我都是一样的说法,我相信组织对我的调查结果。”

  当年为创收研发添加剂

  高银相告诉记者,事情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1994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成立了应用技术研究所,主要是组织一些老专家、老教授进行开发创收,当时所长是一位70多岁的老专家,副所长有六七个,自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们就自己琢磨弄点项目进行创收,也有企业找上门来寻找帮助的,当时大家觉得饲料添加剂是一个热点,于是我们就研发了‘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这一技术。”

  讲述中,高银相经常会说“十几年前的事记不清了”。他说当时这个项目并没有真正制造出产品,主要是找不到愿意合作的企业,“没有合作企业,单靠研究院,哪儿有设备、厂房啊,到了2000年,院里说工作重心应转为教学,关了不少以前成立的公司,应用技术研究所也撤消了,最后这个技术也就不了了之。”

  网上启事与自己无关

  网上为何会有关于此项目的技术转让启事呢?高银相一听记者提及这事,露出了委屈的神情。“刊登转让启事的是南方一个叫‘中国企业信息网’的网站,启事所署的时间是1999年7月30日,这么多年我并不知道这个启事在网上,可能由于上面的电话早变了,也从来没人在看了启事后找我。直到‘三聚氰胺毒奶粉’事发后我才知道有这么个网站。”高银相说,事后自己与该网站反复沟通,对方终于同意撤下这个启事。“中间他们又登出来几天,我气坏了,给他们发函严正申明,最后才给撤了。”

  从未生产出真正产品

  “我早向院里交待过了,用我的方法生产不出三聚氰胺。”高银相讲,自己当初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项目主要生产设备为开口式反应釜或大蒸锅、混合机、料粉碎机、烘干机等,因为是开口式反应釜,温度是在100度以下,根本不可能生产三聚氰胺。

  生物专业毕业的高银相说自己近来钻研了不少三聚氰胺的知识。他说,现在人们多用尿素法生产三聚氰胺,这种方法让尿素以氨气为载体,硅胶为催化剂,在380至400℃温度下沸腾反应,先分解生成氰酸,并进一步缩合生成三聚氰胺。“首先,两种方法的生产温度不一样;其次工艺、配料也完全不一样。按当时我们设计的方案,不可能生产出三聚氰胺,况且也没有生产出真正的产品。”至于自己的方案用的是什么工艺和配料,高银相以“我已向上级领导交待过”而拒不透露。

  研究饲料添加剂当时是热门

  回忆起10年前的事,高银相有些感慨,他说当时粮食比较紧缺,研制一种蛋白含量高的饲料添加剂是一个热门项目,全国许多地方都在研究,他们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虽然如此,并不能说是科研工作者最早‘发明’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最有可能的是那些不法饲料生产者为降低生产成本在长期实践中自行掌握的一种方法。”

  高银相说,这件事情已给他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扰,“有人把我的电话、家庭地址发到网上,还有人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你往饲料里头添加三聚氰胺’,我们领导还叮嘱我要注意人身安全,赶上这样的事我真是哭笑不得。”(记者蔡文清)
武汉专家王厚德否认发明三聚氰胺饲料

--------------------------------------------------------------------------------

2008年10月31日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


  近日,一则流传在网络论坛的帖子——《谁是三聚氰胺的始作俑者?》,把武汉籍知名专家王厚德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帖子根据武汉市新洲厚德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供货信息,推断王厚德“发明了蛋白精……此人应为三聚氰胺事件的始作俑者。”昨日,记者辗转找到了王厚德,他表示,自己并不是“蛋白精”的所谓发明人,更与三聚氰胺事件毫无关联。

  一则供货信息牵出“蛋白精发明人”

  对于三聚氰胺这个名词,今年9月之前多数读者还很陌生,不过对于“蛋白精”,许多人还是听过的。三聚氰胺和“蛋白精”是什么关系?

  去年,农业部就曾发出《关于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蛋白精”违法行为的通知》,文件中指出,以三聚氰胺废料、羟甲基羧基氮等为原料的“蛋白精”,可以制造蛋白质虚高的假象,属于非法饲料添加剂,禁止在任何饲料生产中使用。

  三聚氰胺牛奶事件发生后,网友开始追查有关“蛋白精”的信息,有人从“武汉市新洲厚德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产品介绍发现了这么一项:蛋白精 (粗蛋白>200%):本产品是全国著名生物技术专家王厚德教授的发明专利产品。专利号:cn1119071a。可等蛋白替代鱼粉、豆粕等高蛋白原料,也可以单独添加,使每吨全价饲料降低成本15~80元,且安全无毒,经济效益显著。

  由此,指责王厚德为“蛋白精(三聚氰胺)的始作俑者”的帖子迅速流传。王厚德是一位知名专家,媒体报道显示,其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星火奖,发明成果有天三奇、胃肠舒、强生源、双奇等,曾入选科技部等单位评选的“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

  王厚德喊冤:他们用我的名字做广告

  今年67岁的王厚德,现在的身份是武汉远荣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而让网友把他和“蛋白精”联系起来的这家公司,不仅在网站上称蛋白精是他的发明专利,公司名称里还有“厚德”二字,这是怎么回事?

  对此,王厚德解释说,新洲厚德生物技术研究所是自己的外甥女开办的,法人代表是其外甥女婿。

  昨晚,王厚德在他亲手写的一份声明中说:一些单位用我的名字做广告,称他们生产的“蛋白精”,是用我的技术,这纯属商业炒作。他们没有跟我打招呼,我也不知道这些事。

  王厚德表示,自己从来没有申请过“蛋白精”的专利。至于“没有干预别人用我的名声宣扬”,主要原因是没有精力,“每天就是待在研究所里做实验。”

  最近才知道三聚氰胺也称作“蛋白精”

  王厚德说,出了三鹿奶粉事件后,他才知道三聚氰胺也称作“蛋白精”,“在此以前,我不知道三聚氰胺这种产品。”

  王厚德表示,自己虽没申请过“蛋白精”专利,但确实引进过“蛋白精”,但这个“蛋白精”实际上是“缩2脲”,和三聚氰胺是两码事。他说,20多年以来,在中国叫“蛋白精”的饲料原料很多,缩2脲就是一种,属于非蛋白氮饲料添加剂,“1999年,农业部第105号公告:允许使用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饲料级非蛋白氮有9种,包括缩2脲和羟甲基脲,看到此文件后,我当时所在单位(注:沧州市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引进了缩2脲和羟甲基脲的生产技术,但从未经过我推广过该技术。”

  “本来是想做饲料添加剂来降低饲料成本,但考虑到对它的安全性不太了解,所以没有使用,也从未推广过该技术。”王厚德说。

  王厚德称“新洲厚德”已通过质监检测

  王厚德说,新洲厚德生产缩2脲是他们的技术员从辽宁学来的,“我没有参与他们的任何工作。”

  他说,今年9月上旬,国家质监总局从饲料推广网站上查到了新洲厚德,怀疑它生产的“蛋白精”是三聚氰胺,责令湖北省质监局到新洲调查,市区农业畜牧部门也几番前往调查,已于去年移居云南的外甥女婿王国江还专门赶回来配合调查。“但后来检测发现并不含三聚氰胺,据王国江说质监部门还出具了书面检测报告。”

  昨天下午,记者根据新洲厚德门户网站留下的联系电话打了过去,一名自称姓王的男士接到电话后表示找不到王国江,而且“现在也不生产蛋白精”。据王厚德介绍,新洲厚德虽然打了广告,但他们生产的缩2脲饲料并没有几个人买,“全国生产这种饲料的企业太多了。”

  链接

  中科院否认发明

  “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

  近期,除了关于王厚德的帖子外,另一则“中科院发明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的帖子也成为网络热点。昨日,中科院对相关质疑予以否认。

  据北京晚报报道 近日来,网友查询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应用技术研究所”1999年发布的“DH合成高蛋白饲料添加剂”介绍,其中提道,“利用有机氮及催化剂合成的高蛋白精料,作为畜禽高蛋白饲料添加剂补充料,具有含氮量高,成本低,来源广等优点。本技术项目的原料为有机化工原料及农用化肥原料……”网友怀疑该技术本质是以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

  中科院新闻发言人蒋协助昨称:“事件发生后我们迅速组成责任组,经过认真调查,证明中科院与‘三聚氰胺作为蛋白精饲料添加剂’无任何关系,之后我们已将调查结果写成报告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分析评估后认为,该信息中所称技术,无法达到生产“三聚氰胺”所需的高温等条件,初步排除此技术涉嫌用于制造“三聚氰胺饲料”。
中科院否认“发明”三聚氰胺 已将调查结果上报

--------------------------------------------------------------------------------

2008年10月30日  来源:北京晚报  

--------------------------------------------------------------------------------


  网上日前爆出“猛帖”——《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是中科院发明并推广的》、《添加三聚氰胺是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怀疑“中科院研究生院一位教授研制的‘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就是三聚氰胺”。事情真相到底如何?中科院今天对此事予以否认。

  今天上午,中科院新闻发言人蒋协助告诉记者:“事件发生后我们迅速组成责任组,经过认真调查,证明中科院与‘三聚氰胺作为蛋白精饲料添加剂’无任何关系,之后我们已将调查结果写成报告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

  网上“猛帖”列出了一个名为“DH合成高蛋白饲料添加剂”的介绍,其中提道,“利用有机氮及催化剂合成的高蛋白精料,作为畜禽高蛋白饲料添加剂补充料,具有含氮量高,成本低,来源广等优点。本技术项目的原料为有机化工原料及农用化肥原料……”“技术转让方”还详细介绍了这个技术的成本:“厂房面积按日产1吨计算为80平方米;设备投资10万元,流动资金10万元。本项目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土法也可上马……技术合作转让费1万元,函授费5000元……”技术转让方的联系单位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应用技术研究所,联系人高银相。发布时间为1999年7月30日。

  这个9年前的技术转让启事所说的“DH合成高蛋白饲料添加剂”是否就是“三聚氰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今天上午表示,中科院研究生院在“三鹿事件”发生之初,就已经注意到网络媒体披露涉及的相关内容“网络小广告”,9月18日已经将“网络小广告”及相关情况上报上级部门,并组织了专家进行分析评估。专家们认为该转让信息中所称技术,无法达到生产“三聚氰胺”所需的高温等条件,因此可以初步排除该“网络小广告”的技术涉嫌用于制造“三聚氰胺饲料”。

  据介绍,该院确曾有“应用技术研究所”,但已经在2001年撤销。高银相曾任该所领导,不过其本身为行政后勤人员,并非技术人员。中科院研究生院称,此事虽然发生在9年前,“应用技术研究所”也早已撤销,高银相也多年未再涉足该类事宜,但“网络小广告”确实容易被误解与“蛋白精”关联,因此,他们将本着对社会、对科学技术认真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关注各方面的情况。(记者蔡文清 通讯员牛晓莉)
不是三聚氰胺就能放心了?放屁,所谓蛋白精他肯定是些目前人们不为所知的化工原料,跟三聚氰胺是一类货色。
扬子晚报:中科院别急着否定“蛋白精成果”

--------------------------------------------------------------------------------

2008年10月31日 来源:扬子晚报

--------------------------------------------------------------------------------


  网上日前爆出“猛帖”——《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是中科院发明并推广的》,怀疑“中科院研究生院一位教授研制的‘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就是三聚氰胺”。事情真相到底如何?中科院对此事予以否认。(10月30日《北京晚报》)

  中科院不必急着否定“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就是三聚氰胺,也不必急着推得一干二净,因为纠葛之说虽源自网帖,却仍有多处疑点需要破解。

  其一:中科院研究生院在“三鹿事件”发生之初,就已经注意到网友质疑,将相关情况上报上级部门,并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评估。认为其转让信息中所称技术,无法达到生产“三聚氰胺”所需的高温等条件。很显然,从“初步排除”措词上看,这一结论是有保留的。再说了,技术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在不断更新升级,谁能保证转让信息中的技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今天还不能解决高温条件等难题?

  其二:网帖上所称“应用技术研究所”确实属于中科院,已在2001年撤销。高银相曾任该所领导,不过其本身为行政后勤人员,并非技术人员。可牌子撤了,技术不会就此“人间蒸发”。负责人不干了,并不能说明当时搞技术的人就此罢手。当年的研究所班子散了,技术人员会不会仍在“单干”?技术会不会早已卖给了某一个饲料生产厂家?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即便是行政人员,也一样可以怀揣“秘笈”悄悄在外面“兼职”。

  其三:中科院新闻发言人说“事件发生后我们迅速组成责任组,经过认真调查,证明中科院与‘三聚氰胺作为蛋白精饲料添加剂’无任何关系,之后我们已将调查结果写成报告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中科院自己组成责任组,在调查后将调查结果上报,这自说自话的调查报告能有多少公信力?要证明三聚氰胺作为蛋白精饲料添加剂与中科院九年前的下属研究所没有任何关系,需要详尽的数据和严谨的推断来说话。

  “三聚氰胺为中科院发明”的网帖作为线索和悬疑,不应轻易放弃。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组织不受任何利益左右的专家等调查力量顺藤摸瓜,查出真凶,届时,中科院在这一事件中是否清白,不辩自明。

  (江苏 梁江涛)
当然用你的方法生产不出三聚氰胺,但你是教别人用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啊。你的发明将永载史册,即将荣获2009年炸药奖。
什么时候才可以网络实名制啊??:@
ls先开个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