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征五号(CZ-5)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58:34
]]
先坐沙发:D
猛啊,感觉上挺完美的,干活吧,就看结果了:b
模块化就一定好吗?感觉模块化虽然“变化多端”,但各种模块生产多少,什么时候生产就颇费心思,组合多了,可靠性也变得复杂。不如开发大小几种型号火箭,着重提高可靠性。发射可能显得浪费,但考虑生产,可靠性,成本可能反低。
]]
库存也是成本,存错了也浪费。商业发射,谈判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这么长的周期,那个快速发射恐怕显示不出多少优势。与其在不清楚载荷的情况下存一堆模块,不如存一批整箭,有活时选一个就行了。至于集中发射,就不可能靠库存解决了。
介绍的挺详细,顶一下。:victory:
原帖由 木瓜 于 2008-10-31 16:00 发表
库存也是成本,存错了也浪费。商业发射,谈判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这么长的周期,那个快速发射恐怕显示不出多少优势。与其在不清楚载荷的情况下存一堆模块,不如存一批整箭,有活时选一个就行了。至于集中发射,就不可能靠库存解决了。

我奇怪了?
改存覆盖那么大段运力范围的一批整箭,难道库存成本会变低?
应该来说长五的构想很完美,就等实际完成的情况了
我感觉现在国家就应该对4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2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做出技术研究和储备,择机投入工程研制
原帖由 木瓜 于 2008-10-31 16:00 发表
库存也是成本,存错了也浪费。商业发射,谈判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这么长的周期,那个快速发射恐怕显示不出多少优势。与其在不清楚载荷的情况下存一堆模块,不如存一批整箭,有活时选一个就行了。至于集中发射,就不 ...


长征五系列3种主要模块加上上面级模块,构成不同推力不同用途的,3.35箭6型,2米箭2型,5米箭6型

假如按你的想法,一型一箭需要多少库存?

人家存3种标准模块就可以覆盖这十几个型号,远不比你灵活?成本更低?
感觉还是有点遗憾,哪个5米的芯级一定要靠助推才能飞起来呀,要是我们也有RS-68那样的发动机就不用搞这么奇怪的设计了。
原帖由 重剑无锋 于 2008-10-31 21:10 发表


长征五系列3种主要模块加上上面级模块,构成不同推力不同用途的,3.35箭6型,2米箭2型,5米箭6型

假如按你的想法,一型一箭需要多少库存?

人家存3种标准模块就可以覆盖这十几个型号,远不比你灵活?成本更 ...

所谓三种标准模块就可以覆盖这十几个型号,本身就会增加设计的复杂性。复杂性增加后,控制成本也是难题了。相反,设计数种只覆盖较窄运力范围的火箭,设计就简单得多,成本也容易控制。让几种模块覆盖大运力范围,即使设计不成问题,生产也是问题。载荷不清的情况下,每种模块该生产多少?其实,这种模块化的思路只有在发射频繁,载荷多变的情况下才能显现出优势。要是两三天就打一发,载荷也多种多样,这么干还是有可能带来很多好处的。但我们的发射量大吗?一个月都打不了一发,载荷种类也少的情况下,是在库里存一堆部件好,还是存几台整机好?临时组装的整机可靠,还是事先装好的可靠?
未来土鳖的航天规模会扩大,记得文昌发射场好像是按年发射20到30次的标准来建造的
模块化是通用做法,以后几十年我国的卫星数量会成倍的增长,(一个月都打不了一发。)这种情况绝对不可能。中国这么大的地方需要很多的卫星。
原帖由 纸飞机 于 2008-10-31 21:34 发表
感觉还是有点遗憾,哪个5米的芯级一定要靠助推才能飞起来呀,要是我们也有RS-68那样的发动机就不用搞这么奇怪的设计了。

1级半入轨的芯级需要燃烧很久,推力太大就太快烧完了。
航天飞机和能源号不用助推器也应该都是离不开地的。
120吨的火箭发动机,太缺乏前瞻性了。
我觉得新火箭要保证芯级的起飞重量要大长二捆一个级别才有意义。
长二捆的起飞重量都达到460多吨了;象楼主那个五米的C型,六个发动机才577吨推力(要捆两支助推吧),起飞重量才442吨,还不如长二捆;搞这个120吨发动机纯粹是诈骗科研经费!
这些科研工作者,要想对得起党对得起毛主席就应该搞180吨级的发动机,让只有四个发动机的芯级就可以推起550吨以上的火箭。
原帖由 i6y6 于 2008-10-31 20:56 发表
我感觉现在国家就应该对4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2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做出技术研究和储备,择机投入工程研制



原来看过一个文章,是访谈一个航天专业人士,别人问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研制400吨级以上的发动机?他回答,第一,我们现在用不着这么大的。第二,国家投入足够的精力和金钱,再用十到二十年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研制出来。

其实说起来,我们的发动机和俄、美的比较起来,差距很多,俄罗斯的航天发动机技术应该是最高的。

航空发动机就不提了,晕。
原帖由 H2SamHon 于 2008-11-1 00:46 发表
120吨的火箭发动机,太缺乏前瞻性了。
我觉得新火箭要保证芯级的起飞重量要大长二捆一个级别才有意义。
长二捆的起飞重量都达到460多吨了;象楼主那个五米的C型,六个发动机才577吨推力(要捆两支助推吧),起飞重量 ...

C型起飞重量低了,但运力完全不输长二捆,而且还是一级半入轨的,没有空中点火的需求,可靠性也增加了。
原帖由 百臂巨人 于 2008-11-1 13:46 发表

C型起飞重量低了,但运力完全不输长二捆,而且还是一级半入轨的,没有空中点火的需求,可靠性也增加了。

第一,他什么时候搞得出来
第二,搞出来他要积累多少飞行时间(包括发动机和整箭的累计飞行时间)才敢上人
就说这两项,总共要多少年?
按我们计划2014左右应该可以出来的

不要太多时间。SZ飞船不也是第5艘就上人了?本来还打算第3艘就上呢。无人飞个几次就可以了
]]
楼主发表的是谁的思考?好像是龙老的?:)
至于楼上的担心大可不必。美国航天飞机首次发射就载人了,从火箭发动机到太空载具都是全新的。火箭发动机的可靠性取决于可靠性设计与制造工艺,而不是靠事先心中无数,事后多打几发火箭就能解决得了的。
原帖由 DFH 于 2008-11-1 15:17 发表
楼主发表的是谁的思考?好像是龙老的?:)
至于楼上的担心大可不必。美国航天飞机首次发射就载人了,从火箭发动机到太空载具都是全新的。火箭发动机的可靠性取决于可靠性设计与制造工艺,而不是靠事先心中无数,事后 ...

所以才有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75秒钟爆炸,机组成员七人全部死亡的事。
不管他是橡皮圈还是橡皮套的问题,就是火箭的失火爆炸!
美国人炸得起,TG炸不起!
美国人死得起,中国人死不起!
只是所有航天飞机第一次飞行后的第五个年头!
也只是挑战者第一次飞行后未满三年!
而且是五架飞机就有一架是因火箭爆炸而机毁人亡,20%!
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犹其是人命关天的载人航天,计算机虚拟出来的可靠性代替不了实际飞行经验的积累!

纸上谈兵代替科学实验,最终的结果就是要死人,而且要死很多人!
原帖由 DFH 于 2008-11-1 15:17 发表
楼主发表的是谁的思考?好像是龙老的?:)
至于楼上的担心大可不必。美国航天飞机首次发射就载人了,从火箭发动机到太空载具都是全新的。火箭发动机的可靠性取决于可靠性设计与制造工艺,而不是靠事先心中无数,事后 ...


DFH兄说得对。航天飞机发射出事故100多次里也就一次。其实还可以。只是损失大了一些。航天如果真的打上几十发才载人,这个游戏就没法玩了。工程不是这么做得。
]]
LS说法臆测居多吧。。。
原帖由 H2SamHon 于 2008-11-1 14:27 发表
第一,他什么时候搞得出来
第二,搞出来他要积累多少飞行时间(包括发动机和整箭的累计飞行时间)才敢上人
就说这两项,总共要多少年?

50年后,航天工具的主流八成还是运载火箭。
这50年里也少不了这类吨位的卫星。
长征5光是降低20%单位运力成本这一项,研发它就不浪费了。
更不用说无毒燃料和准备周期短。

而载人飞船?自然是可靠的2F先用着,反正神舟就这么大,根本不会被长5耽误。
神5可以拿来发射空间站舱段和货运飞船。
那就是说就算登月,不管登月飞船是整船发射还分开发射在轨组装,人还是要月2F打上去会合的罗。
登月那时,就算按另一个贴子的说法,2025年开始,2030年正式登,那长5也有10年的检验时间了。
而且我相信,重型火箭真搞出来的话,出于安全考虑,按美国的那个发射无人舱段再和中运力火箭发射的有人舱段连接的可能性不会小。

虽然说我更欣赏渡船号这种多次使用往返低轨和月轨的太空拖船系统。
如果是渡船号的话,这任务之前就早就在天上待命了。
原帖由 H2SamHon 于 2008-11-1 20:50 发表
那就是说就算登月,不管登月飞船是整船发射还分开发射在轨组装,人还是要月2F打上去会合的罗。

以后sz用长征2F/H打,有人状态的最大载荷是12.5吨
原帖由 六千 于 2008-11-1 20:23 发表
LS说法臆测居多吧。。。

不用臆测,橡胶密封圈低温失效,这种低级而且愚蠢致极的错误,做过型式试验的产品都不会出现。
原帖由 百臂巨人 于 2008-11-1 20:57 发表
登月那时,就算按另一个贴子的说法,2025年开始,2030年正式登,那长5也有10年的检验时间了。
而且我相信,重型火箭真搞出来的话,出于安全考虑,按美国的那个发射无人舱段再和中运力火箭发射的有人舱段连接的可能性 ...

我是搞企业管理的,如果把航天算是一个大企业来算的话,最经济且有效率,也就是说最大效益的做法应当是按当前最大发射能力的可能性,比如长二,捆上四个长二一级做助推,能有25吨的LEO的话,就应该再多花点时间做技术研究和攻关,直接上芯级LEO达到30吨以上的大火箭。
那才是不骗钱的干活。
原帖由 H2SamHon 于 2008-11-1 21:14 发表
我是搞企业管理的,如果把航天算是一个大企业来算的话,最经济且有效率,也就是说最大效益的做法应当是按当前最大发射能力的可能性,比如长二,捆上四个长二一级做助推,能有25吨的LEO的话,就应该再多花点时间做技术研究和攻关,直接上芯级LEO达到30吨以上的大火箭。
那才是不骗钱的干活。

国际上很少有同芯级的助推器设计,更别说捆4根了,我觉得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25吨LEO对我们目前的航天任务,需求还不是那么迫切。
原帖由 百臂巨人 于 2008-11-1 21:30 发表

国际上很少有同芯级的助推器设计,更别说捆4根了,我觉得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25吨LEO对我们目前的航天任务,需求还不是那么迫切。


EELV,H-II
所以我说很少有呀。
而不是没有。

而且,很明显,哪有4根?
H-II不能算同芯级的助推器设计,H-X才是,芯级、助推和上面级可以用同一发动机
原帖由 H2SamHon 于 2008-11-1 21:06 发表

不用臆测,橡胶密封圈低温失效,这种低级而且愚蠢致极的错误,做过型式试验的产品都不会出现。

在挑战者号发射之前,NASA已经知道低温可能使密封圈失效,但是他们还是决定冒险发射

而且挑战者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密封圈失效,导致高温气体使固体火箭支撑杆断裂,失去固定固体助推器的撞击外挂储箱
原帖由 百臂巨人 于 2008-11-1 21:30 发表

国际上很少有同芯级的助推器设计,更别说捆4根了,我觉得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25吨LEO对我们目前的航天任务,需求还不是那么迫切。

说白了我就是要给那个120吨的发动机泼冷水。
120吨,四个发动机做芯一级的火箭,还不到三百七十吨的起飞重量,目前的系列就已经覆盖了,还好意思叫大推吗?
就算他的效率提高20%,能抵消得了投入的研发和试验开销吗?
我的看法是,一、二级和四支助推都用长二一级,两年内绝对能达到25吨的LEO。
而且都用长二一级,这样的组合试验飞行三、五次就上人都无所谓了。
这样的话就算是用二十年时间来慢慢搞真正的大推也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