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谁当总统都不会"剧变"外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04:34
美国谁当总统都不会"剧变"外交2008年10月17日    来源:环球时报   王文峰
    今年美国总统大选吊足了全世界人的胃口。特性鲜明的候选人,振聋发聩的“变革”口号,美国人最关心未来4年的国内经济将往哪里走,而其他国家最关心其外交战略将往何处去。布什的外交政策深为外界诟病,美国的国际形象陷于低点,调整对外战略似乎成为两党候选人的必行之路。历史上,因总统更替而给美国外交带来重大变化的事例也确实存在。但决策者能否扭转战略走向,既要看其个人的选择,更要看历史条件。按照这一逻辑观察今年的大选,美国未来外交战略可能出现的变革也许就不那么“悬疑”了。

    过去七年,美国虽然没有遭到恐怖袭击,但没有人敢就此放言,说恐怖主义已不再是美国的主要威胁。从去年以来两党总统参选人的外交辩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基本共识,就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指向,仍是要对付国际恐怖主义,在国际上要尽量争取可以争取的力量,同时美国必须继续扩充军力。由于恐怖主义的形态不如单一国家或国家集团单纯,在意识形态和威胁手段上又牵扯出其他因素,因而反恐的头绪比较多,也存在不同观点之争,但这些都无碍反恐的大方向,其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都是明确的。而且,由于在任内没有再遭到恐怖袭击,这一成绩也说明布什的政策是有效的,用“硬指标”衡量是合格的,所以在反恐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很难下结论说布什的政策需要做重大调整。

    美国国内近来出现的一些迹象,也露出端倪。政策层面,布什总统9月13日宣布从伊拉克撤军,向阿富汗增兵,这种做法听起来与奥巴马的竞选主张鲜有差别。舆论层面,在清理布什外交遗产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声音,不再对布什“墙倒众人推”,而是认为他的政策并非一无是处,其中有许多合理的地方,许多方面必然为下任总统所继承。布什的前任撰稿人戴维-弗鲁姆在《外交政策》上刊文称,不太可能发生下届总统从根本上修改布什政府的政策这类情况,虽然大家有必要在表面上让自己与不受欢迎的布什保持距离,但布什与继任者之间将具有很强的政策连贯性。如果说弗鲁姆有为老板说好话的嫌疑,那么,以客观、深刻著称的法里德-扎卡里亚在《新闻周刊》刊文表达类似观点,则更能说明问题。

    从政策和舆论两个层面可以看出,布什的政策至少部分地反映了美国国内的共识,而无论对于奥巴马还是麦凯恩,未来的外交安全政策很大程度上都要“萧规曹随”。美国当下的对外战略,既有明确的目标,在手段上也不存在根本对立的不同选择。至于是否要制定从伊拉克撤军的时间表,与伊朗进行对话的门槛和级别是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对俄罗斯的行为是否要态度更强硬,奥巴马和麦凯恩反复争论的这些问题,更多的是在量的层次上而非质的层次上。对这些问题,布什的政策实践已经积累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而当前的现实,让两党候选人都难以提出一套既与布什、又与对方截然不同的对外战略方案。反复比较奥巴马和麦凯恩的政策表态,人们并不能从中发现原则性的分歧。因为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回答只能有一个,形式可变而实质不可变。

    当今的世界越来越复杂,美国对外战略中仍有许多重大的判断难以做出,需要随着形势的演变而进一步观察。伊拉克形势的稳定是否能得以维持?恐怖组织是否真的不再具有大规模袭击的能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会发展到什么地步?俄罗斯是否会和美国形成更严重的对抗?中国战略上的表现将是更加“负责任”还是更加“不确定”?这些都不是一场大选所能回答的问题。应当说,今天的美国,很难有人再像2000年的新保守派那么自信又让别人信服。硬的一手让一贯强硬的共和党尝试过了,软的一手又难以构成一个强有力国家安全战略的灵魂,奥巴马和麦凯恩,从阅历到思想都有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反映在他们各自的外交政策倾向时,却不足以有所区别。因为在外部环境尚未成熟、转型的情况下,个人难以成为左右战略思维的主要因素。选举语言可能很有气势,让人过目不忘,但要想转变现实,又岂是那么容易。▲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学者。)美国谁当总统都不会"剧变"外交2008年10月17日    来源:环球时报   王文峰
    今年美国总统大选吊足了全世界人的胃口。特性鲜明的候选人,振聋发聩的“变革”口号,美国人最关心未来4年的国内经济将往哪里走,而其他国家最关心其外交战略将往何处去。布什的外交政策深为外界诟病,美国的国际形象陷于低点,调整对外战略似乎成为两党候选人的必行之路。历史上,因总统更替而给美国外交带来重大变化的事例也确实存在。但决策者能否扭转战略走向,既要看其个人的选择,更要看历史条件。按照这一逻辑观察今年的大选,美国未来外交战略可能出现的变革也许就不那么“悬疑”了。

    过去七年,美国虽然没有遭到恐怖袭击,但没有人敢就此放言,说恐怖主义已不再是美国的主要威胁。从去年以来两党总统参选人的外交辩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基本共识,就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指向,仍是要对付国际恐怖主义,在国际上要尽量争取可以争取的力量,同时美国必须继续扩充军力。由于恐怖主义的形态不如单一国家或国家集团单纯,在意识形态和威胁手段上又牵扯出其他因素,因而反恐的头绪比较多,也存在不同观点之争,但这些都无碍反恐的大方向,其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都是明确的。而且,由于在任内没有再遭到恐怖袭击,这一成绩也说明布什的政策是有效的,用“硬指标”衡量是合格的,所以在反恐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很难下结论说布什的政策需要做重大调整。

    美国国内近来出现的一些迹象,也露出端倪。政策层面,布什总统9月13日宣布从伊拉克撤军,向阿富汗增兵,这种做法听起来与奥巴马的竞选主张鲜有差别。舆论层面,在清理布什外交遗产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声音,不再对布什“墙倒众人推”,而是认为他的政策并非一无是处,其中有许多合理的地方,许多方面必然为下任总统所继承。布什的前任撰稿人戴维-弗鲁姆在《外交政策》上刊文称,不太可能发生下届总统从根本上修改布什政府的政策这类情况,虽然大家有必要在表面上让自己与不受欢迎的布什保持距离,但布什与继任者之间将具有很强的政策连贯性。如果说弗鲁姆有为老板说好话的嫌疑,那么,以客观、深刻著称的法里德-扎卡里亚在《新闻周刊》刊文表达类似观点,则更能说明问题。

    从政策和舆论两个层面可以看出,布什的政策至少部分地反映了美国国内的共识,而无论对于奥巴马还是麦凯恩,未来的外交安全政策很大程度上都要“萧规曹随”。美国当下的对外战略,既有明确的目标,在手段上也不存在根本对立的不同选择。至于是否要制定从伊拉克撤军的时间表,与伊朗进行对话的门槛和级别是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对俄罗斯的行为是否要态度更强硬,奥巴马和麦凯恩反复争论的这些问题,更多的是在量的层次上而非质的层次上。对这些问题,布什的政策实践已经积累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而当前的现实,让两党候选人都难以提出一套既与布什、又与对方截然不同的对外战略方案。反复比较奥巴马和麦凯恩的政策表态,人们并不能从中发现原则性的分歧。因为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回答只能有一个,形式可变而实质不可变。

    当今的世界越来越复杂,美国对外战略中仍有许多重大的判断难以做出,需要随着形势的演变而进一步观察。伊拉克形势的稳定是否能得以维持?恐怖组织是否真的不再具有大规模袭击的能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会发展到什么地步?俄罗斯是否会和美国形成更严重的对抗?中国战略上的表现将是更加“负责任”还是更加“不确定”?这些都不是一场大选所能回答的问题。应当说,今天的美国,很难有人再像2000年的新保守派那么自信又让别人信服。硬的一手让一贯强硬的共和党尝试过了,软的一手又难以构成一个强有力国家安全战略的灵魂,奥巴马和麦凯恩,从阅历到思想都有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反映在他们各自的外交政策倾向时,却不足以有所区别。因为在外部环境尚未成熟、转型的情况下,个人难以成为左右战略思维的主要因素。选举语言可能很有气势,让人过目不忘,但要想转变现实,又岂是那么容易。▲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