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航天飞机和重型运载火箭[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13:05
过去曾经为上航天飞机还是载人飞船进行过选择,最终因为飞船技术难度低和投资少而获得优先发展,这在当时国力水平下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今天我们的载人航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国力比八十年代中期甚至九十年代中期已经有了巨大的跨越,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我们的综合国力急剧膨胀,2007年中央财政收入已逾5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雇员年薪是5万元,这笔钱中央可以购买一亿名雇员直接为政府工作。可见中央实力的空前强大,这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结果,虽然很多老百姓还很苦,但国家的力量是以往的中国难以想象的。在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都有了要赶英超美的呐喊和雄心,今天我们的国家能够并且应该做一些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让西方人从内心羡慕(而不是口头上,比如对我们载人航天的称赞)的事情。我们应该彻底摒弃我们的自卑心态,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认为只有发达国家搞成的东西我们才能想,才能着手赶超。   
   国家能够做的事很多,现仅就最近又热起来的航天领域提一些建议。   
   航天领域最耀眼的明星绝对是航天飞机,它是航天尖端技术的集大成者。美国在1981年就发射了航天飞机,所以信奉实力的美国人对我们的载人航天成就从内心里嗤之以鼻(虽然表面上会有一些外交辞令的赞赏),所以它们才敢傲慢的对待待我们到访的航天员。不过它们的航天飞机有很多缺点,象火箭一样的垂直起飞,每次飞行后复杂昂贵的维护,这些致命的缺点使它没能进入到商业领域,首飞后也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改进,并且马上就要淘汰了。   
   我们的神舟飞船,说的不客气一些,技术跨度的确有限——它实际就是返回式卫星上加了一套生命保障系统,我国在70年代就掌握了返回式卫星技术,30多年后才把人送上去。比起苏联1957年10月发射首个航天器,1961年4月加加林就遨游太空来说的确没什么了不起。这些都因为我们那时的技术储备少,最重要我们那时的国力太弱了。今天的中国有能力支撑航天飞机的研制发展。   
    我们要搞航天飞机,坚决不能搞美国马上要淘汰的航天飞机方案,要搞就搞真正超越的东西,搞他们没有的,这样才能锻炼创新科技队伍。一定要搞水平起飞水平降落的方案,搞单级入轨的方案,搞有一定个头的方案(也就是要有足够的运载能力,象美国现在的航天飞机30吨左右就行,别太小了象长三,高不成低不就的),要不仅能飞近地轨道,最好能飞3000公里以下的中低轨道。可以随意在这些轨道上投放卫星或加带火箭向更高轨道发射卫星。   
    这是一个大胆和令人振奋的方案,但绝对是能够实现的,它的最大挑战应该是它的推进系统,要实现单级入轨对动力系统绝对是个巨大的挑战,单单用氢氧燃料液体火箭发动机应该不行,大量氧化剂和结构重量很难达到入轨速度,应该寻求利用大气中的氧气把飞机加速到5马赫以上,还要考虑飞机自动起飞,所以应该是涡轮发动机、冲压发动机、氢氧火箭发动机的集大成,它也对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除了发动机材料外,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等都是有力的推动。今天的中国应该有更多的教训,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作好预先研究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把技术上的难点消化在预先研究阶段。要有专门机构领导和督促,不要让预研成为各个科研院所骗钱的幌子。   
    另一个能壮我国威的航天成果是巨型运载火箭,我们搞载人登月、登火星、开发太空离不开这东西,它的难度远不及航天飞机,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我们还没有美国登月用的那种火箭,也没有苏联的能源号那样级别的火箭。美国为再次登月研制的战神5和战神1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和美国的巨大差距,我们应该可以有自己的作为,应该首先研制500吨以上的液体发动机和1000吨以上的固体发动机。这样研制4000吨重的火箭就有了基础,这样的火箭可以轻松向太空抛射100吨以上的载荷,大型空间站,巨型侦察卫星等都不在话下。   
     我们能够做到,中国今天的国力允许,科技实力和硬件基础已非20年前可以想象,让我们真正的迈向航天强国吧。过去曾经为上航天飞机还是载人飞船进行过选择,最终因为飞船技术难度低和投资少而获得优先发展,这在当时国力水平下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今天我们的载人航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国力比八十年代中期甚至九十年代中期已经有了巨大的跨越,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我们的综合国力急剧膨胀,2007年中央财政收入已逾5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雇员年薪是5万元,这笔钱中央可以购买一亿名雇员直接为政府工作。可见中央实力的空前强大,这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结果,虽然很多老百姓还很苦,但国家的力量是以往的中国难以想象的。在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都有了要赶英超美的呐喊和雄心,今天我们的国家能够并且应该做一些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让西方人从内心羡慕(而不是口头上,比如对我们载人航天的称赞)的事情。我们应该彻底摒弃我们的自卑心态,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认为只有发达国家搞成的东西我们才能想,才能着手赶超。   
   国家能够做的事很多,现仅就最近又热起来的航天领域提一些建议。   
   航天领域最耀眼的明星绝对是航天飞机,它是航天尖端技术的集大成者。美国在1981年就发射了航天飞机,所以信奉实力的美国人对我们的载人航天成就从内心里嗤之以鼻(虽然表面上会有一些外交辞令的赞赏),所以它们才敢傲慢的对待待我们到访的航天员。不过它们的航天飞机有很多缺点,象火箭一样的垂直起飞,每次飞行后复杂昂贵的维护,这些致命的缺点使它没能进入到商业领域,首飞后也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改进,并且马上就要淘汰了。   
   我们的神舟飞船,说的不客气一些,技术跨度的确有限——它实际就是返回式卫星上加了一套生命保障系统,我国在70年代就掌握了返回式卫星技术,30多年后才把人送上去。比起苏联1957年10月发射首个航天器,1961年4月加加林就遨游太空来说的确没什么了不起。这些都因为我们那时的技术储备少,最重要我们那时的国力太弱了。今天的中国有能力支撑航天飞机的研制发展。   
    我们要搞航天飞机,坚决不能搞美国马上要淘汰的航天飞机方案,要搞就搞真正超越的东西,搞他们没有的,这样才能锻炼创新科技队伍。一定要搞水平起飞水平降落的方案,搞单级入轨的方案,搞有一定个头的方案(也就是要有足够的运载能力,象美国现在的航天飞机30吨左右就行,别太小了象长三,高不成低不就的),要不仅能飞近地轨道,最好能飞3000公里以下的中低轨道。可以随意在这些轨道上投放卫星或加带火箭向更高轨道发射卫星。   
    这是一个大胆和令人振奋的方案,但绝对是能够实现的,它的最大挑战应该是它的推进系统,要实现单级入轨对动力系统绝对是个巨大的挑战,单单用氢氧燃料液体火箭发动机应该不行,大量氧化剂和结构重量很难达到入轨速度,应该寻求利用大气中的氧气把飞机加速到5马赫以上,还要考虑飞机自动起飞,所以应该是涡轮发动机、冲压发动机、氢氧火箭发动机的集大成,它也对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除了发动机材料外,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等都是有力的推动。今天的中国应该有更多的教训,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作好预先研究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把技术上的难点消化在预先研究阶段。要有专门机构领导和督促,不要让预研成为各个科研院所骗钱的幌子。   
    另一个能壮我国威的航天成果是巨型运载火箭,我们搞载人登月、登火星、开发太空离不开这东西,它的难度远不及航天飞机,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我们还没有美国登月用的那种火箭,也没有苏联的能源号那样级别的火箭。美国为再次登月研制的战神5和战神1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和美国的巨大差距,我们应该可以有自己的作为,应该首先研制500吨以上的液体发动机和1000吨以上的固体发动机。这样研制4000吨重的火箭就有了基础,这样的火箭可以轻松向太空抛射100吨以上的载荷,大型空间站,巨型侦察卫星等都不在话下。   
     我们能够做到,中国今天的国力允许,科技实力和硬件基础已非20年前可以想象,让我们真正的迈向航天强国吧。
⒉ “大跃进”的“东风”吹遍祖国大地。

    航空工业有了“一五”期间成功的经验,在国内大气候和行业内的小气候烘托之下,出现了一味追求多快,夸大主观作用,不顾实际可能的风气。58年,国内开始试制歼-6和直-5,从性能和难度上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又以高指标同时上 马了几个型号。在“超英赶美”的口号下,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提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设计规划。当时世界各国的飞机刚刚突破“音障”(即刚刚使飞机能 够超音速飞行),纷纷向更高、更快进军。中国也不甘示弱。

  1958年,沈阳飞机公司推出“东风107”超音速全天候歼击机,最大速度是音速的1.8倍(即最大马赫数M为1.8),最大水平飞行高度(升限)定 为2万米,装两台发动机。一个军事工程学院也同时设计了“东风113”高空高速歼击机,指标定为最大速2.5倍音速,升限2.5万米,称之为“双二五”飞机,该机以美国最新式的F-104、F-105战斗机和B-58超音速轰炸机为假想目标,要求在与上述两种战斗机作战时,占有性能优势,用以截击轰炸机目标。“东风113”采用单座、后掠翼、两侧进气,装有一台专门研制的涡喷发动机和一台辅助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成品、武器和发动机都是全新研制。本来机和一台辅助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成品、武器和发动机都是全新研制。本来“东风107”的设计指标已经是相当高了,但在当时的年代里,谁提的指标高,谁就更容易上马。高指标的“东风107”首先让位给更高指标的“东风113”。研制进入一定阶段以后,人们随即发现,高速飞行时飞机与气流摩擦产生大量的热,“热障”问题在当时实在是无法解决,超出了当时国内的理论、试验和制造上的基础。这两种飞机后来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运。   

其实,“东风”吹到半路就停了下来,除了本身底气不足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防工业部终于缓过神来,意识到航空工业战线过长,“东风”吹得太多(您看“东风”系列1字号的编号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他们终于认识到军工产品的质量开不得半点玩笑。据《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介绍,从58年到60年,歼-6、直-5这两个机种没有交付一架合格的飞机和一台合格的发动机,歼-6飞机出现“生产一年,返修三年”的局面。61年,根据周恩来、贺龙等的指示,罗瑞卿主持了航空工业的调整工作,一口气砍下了十多个新机种的研制,要求保证歼-6、直-5飞机的质量过关。在新机研制方面,提出了尊重科学,循序渐进的方针。中国人时常在正经的词句里加一些大实话,当时的大实话有:“摸着石头过河”(也许这不是邓小平的专利),“先写正楷,后写草书”……。.针对航空工业自身的科研准备不够这一缺点,国家于1961年组建了航空研究院,开展航空方面的应用研究。针对设计队伍的经验和技术准备不足的特点,设计所组织设计人员开始对米格-21飞机进行“技术摸透”。在仿制的基础上,掌握该机的设计思想和主要技术问题。

  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三年技术摸透之后,沈阳飞机公司开始了歼-8飞机的 设计。强-5、歼-7的各种改进改型、以及各种自行设计的歼击机也相继出现。
]]
楼主的脑子秀逗了!
大火箭是需要的,航天飞机就算了
连大飞机都造不出来,还要搞航天的飞机!
中国需要决心和金钱。
其实可以先搞一个小的。。实验一下。。

不过推进方式比较复杂。。

先用涡扇发动机起飞,并达到一定速度,然后使用冲压发动机,达到一定高度和速度,最后使用火箭发动机,冲进太空。。

感觉很复杂。。

不知道欧洲的空天飞机是个什么原理??
原帖由 ameng216 于 2008-10-7 18:58 发表
楼主的脑子秀逗了!
大火箭是需要的,航天飞机就算了
连大飞机都造不出来,还要搞航天的飞机!

大飞机与航天飞机根本不是一回事,二者的区别好比普通柴油机和坦克柴油机的区别。
原帖由 tiengulden 于 2008-10-7 18:41 发表
2007年中央财政收入已逾5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雇员年薪是5万元,这笔钱中央可以购买一亿名雇员直接为政府工作。
:L :L :L
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啊:o :o

这个概念还是确实无误的。
新华网北京8月27日电(记者陈菲、周英峰)全国人大常委会27日听取了国务院关于2007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21.78亿元,增加12561.58亿元,增长32.4%,完成预算的116.5%。
原帖由 九鬼 于 2008-10-7 21:25 发表
其实可以先搞一个小的。。实验一下。。

不过推进方式比较复杂。。

先用涡扇发动机起飞,并达到一定速度,然后使用冲压发动机,达到一定高度和速度,最后使用火箭发动机,冲进太空。。

感觉很复杂。。

不 ...

可以参考一下XF-103的可靠性: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