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队大半是锡克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30:23
錫克教徒以印度旁遮普嘅旁遮普人為主,因為宗教而變成一個民族,叫錫克人。錫克人亦最多喺印度旁遮普地區,但亦有分佈喺全世界唔同地區。由於錫克教尚武嘅傳統,錫克人好多都鍾意入軍隊做軍人,印度軍隊入面佔大半都係錫克人,而喺分佈喺其他國家嘅錫克人,都係傾向於搵返類似嘅工作,例如軍隊或者保安之類。錫克教徒以印度旁遮普嘅旁遮普人為主,因為宗教而變成一個民族,叫錫克人。錫克人亦最多喺印度旁遮普地區,但亦有分佈喺全世界唔同地區。由於錫克教尚武嘅傳統,錫克人好多都鍾意入軍隊做軍人,印度軍隊入面佔大半都係錫克人,而喺分佈喺其他國家嘅錫克人,都係傾向於搵返類似嘅工作,例如軍隊或者保安之類。
ZT


400年前,达桑热巴写了一本书,叫《香巴拉之旅》。他笔下的香巴拉(香格里拉),就是现位于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知道拉达克是从古格开始的。一个风雨飘摇近800年的古格王国,忽然就如青灰的暮霭般消散在札达土林深处……亡了古格的,留下了最后的一支血脉,跟它同宗同族的“雪山水晶国”——拉达克人。





象雄文明繁衍了吐蕃,吐蕃在灭亡之际又把最高贵的血脉送回了象雄,如凤凰涅磐般的转生出了古格王朝,再次把藏人向文明指引,作为古格的儿子,拉达克毫无疑问是藏人的一部分。





自公元八四三年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的四百多年,西藏没有统一的政权,各地豪族混战纷纷,但是从十世纪后半期起,古格王朝又再次承担去哺育藏族人民的重任,发起了佛教的复兴运动,由此开始西藏佛教的“后弘期”(前文提到)。后弘期的西藏佛教密教化的倾向非常显著(这得益于那个海龟派仁青桑布,而前弘期的佛教是以显教为主的)。后弘期的西藏佛教另有一项特色,自朗达玛灭佛以后,佛教的发展不再受到王室保护,转而留传散布于民间,以“宗派佛教”或“学派佛教”的型态,当时各个地方势力林立,仟何一个教派的出现,要站住脚,没有地面上的支持可不行,而老大们又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则又需要宗教,所以就出现了西藏特殊的“供施关系”,也就是西藏最早的政教合一的雏形。等到佛教复兴二百五十多年以后,形成了藏传佛教主要有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觉曩派、宁玛派与希解派等宗派。各地割据的豪族也都拥有自已的寺院及僧众。这些教派的教团,由于掌握了寺院的经济权,等到寺院的经营规模及相关经济活动蓬勃发展之后,也就拥有相当大的经济力量。养肥了的羊当然不能给别人了,所以豪族们又将自家的孩子送一两个到寺庙里当喇嘛,把持经营寺院,寺院的教团力量遂助长了豪族的割据势力,这是就不再是供施关系了,而是统治与依附的关系了。到了13世纪的时候,蒙古大军由四川西部攻入前藏(西藏的中部),由于蒙人也是信喇嘛的,所以藏人也同意了蒙古的统治,派出了代表团与蒙古谈判,其主要成员都是萨迦派的,其实当时最大的教派是噶当派,也该是他们倒霉,他们的主要势力在四川,而蒙古大军正好掠夺了噶当派在喀木的总寺院热振寺,所以拒绝前往,而萨迦派老大萨班的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八思巴(历史书上说过这个人,据说是非常聪明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跟一休哥的故事重复,不知道是谁抄谁的),八思巴跟忽必烈成的铁哥们,忽必烈登基以后就成了蒙古的国师代理统治西藏,后来又成为元朝的帝师,一共传了八代(我认为汉族和尚没有进入政界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娶老婆),这就是后来说的萨迦王朝,萨迦王朝随着元朝的衰落而被明朝选择的新的西藏代理人所替代,那就是帕木竹巴族,明朝封帕木竹巴族教团长妙音释迦幢为国师,继续代替明朝统治西藏,有些垃圾说,西藏是清朝带给中国的简直是放屁,从元朝开始西藏与中央政权就是以这种代理统治的方式进行的,后来明朝内乱,帕竹政权也随着衰落,被萨迦派地方豪族藏巴汗取代,建立了噶玛政权,这是短命的政权只有24年,15世纪的时候宗喀巴大师改革噶当派,创立格鲁派,传下两个弟子达赖和班禅,出任正副教主,天才般想出了转世灵童的制度(如果达赖和班禅都生儿子往下传,总逃不过一代不如一代的规律,而转世就不同,灵童在全部藏区中挑选,接受精英教育,总差不到那去,就算不行也不至于传染下一代,同时灵童一般都出于豪族,加强的各豪族的向心力,是很高明的一招),这使黄教(既格鲁派)大有统一藏传佛教的趋势。 1641年,到五世达赖(第一篇里出现过)的时候,派人赴青海密召信奉黄教的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率兵入藏, 1642年,固始汗由青海率大军入藏,灭掉了噶玛政权(固始汗回青海后将他的一个儿子留在西藏,就是拉藏汗)。五世达赖在固始汗的拥立下建立噶丹颇章政权,黄教在藏族社会上的优势地位确立。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赴京接受了顺治皇帝的册封(所以康熙见过五世达赖,后来才能发现桑结的阴谋),顺便说一句布达拉宫就是五世达赖建设的,这个喇嘛真是人物(打击拉达克王国的也是他)。从上面很容易看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是依附于中央政权的,随中央的更迭而兴替,而国际上的一些垃圾说,西藏跟中央的关系是供施关系,企图淡化西藏和中国的联系,简直是放屁,哪个皇权真把宗教当回事。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随着以达赖和班禅的噶丹颇章政权的建立,整个藏区都随着西藏的归附中央而再次属于中国,达拉克根本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而是中国的一个自治邦而已,西藏地方豪族于欧洲的封建贵族制度很相似,藏人贵族对家族的认同程度非常高,家族的名称和荣誉高于生命,我上大学的时候同一个藏胞聊天时候才发现的,当时感觉酷极了,真正书上反而先有这样的介绍,他告诉我,就是现在也有家族之间的矛盾通过贵族青年的决斗来解决的。这是后来查到的几个较牛家族部分资料。

德格家族:藏区最著名的豪/族之一,俗有“天德格”与“地德格”之称,意为“强大的善地“。德格家族的先祖系松赞干布时期的噶尔家族。属于吐蕃著名大相噶尔·禄东赞的后代。唐圣历年间,赞普都松芒波结(器孥悉弄)为了王室在政治上取得实权,与贵族大臣进行激烈的斗争,“他曾以‘出猎’为名,调兵消灭噶尔家族,杀其亲党二千余人,接着又下令召还镇守在青海的噶尔·钦陵。公元798年,噶尔·钦陵起兵反抗赞普,结果兵败自杀,专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噶尔家族彻底败亡”。阿尼扎哇白在这场斗争中幸以苯教徒身份免受诛戮。后携子赤松顿波避难至德格一带,遂繁衍下德格家族一支。后势力强大,统治藏区东部的土地与人民。后来形成以以更庆寺为中心的德格土司稳固的统治,势力范围扩大到德格、石渠、白玉、邓柯、同普等地的地跨五县的康区最大的土司。汉姓“刘”。
卡隆家族:吐蕃帝国赞普的直系后裔,帝国崩溃后,王室部众四散。后来四王子麦嘎翁德钦招抚了流散的部众在今天川、藏、青三省交汇处建立了强大的部落国家----卡隆,为高原各个部落的共主,后势力衰微,被德格家族袭破,依附于德格家族。

夏青昂旺家族:“夏青昂旺”在藏语中的含义是“羊羔花盛开的地方”,与阿里曲地家族相邻,这个家族时代出“美女”,为卡隆--德格家族所宠爱,世受赞普的册封为“图侔吉拉”享有特权,卡隆系吐蕃王朝没落后,曾扶持离散的王族,重建卡隆家族在草原与高山的统治,后被德格家族击破,人口与牲口“籍没无数”,其酋长,土司及贵人3000余人被德格家族斩杀于姑噬河(今天的金沙江),女人被掠尽,男人屠杀殆尽。后一支迁徙至今天的西藏的龙堆德庆。汉姓“ 王”或“汪”。

登比绒布家族:“登比绒布”在藏语中含义是“射雕者”或“捕天的勇士”,以骑射著于吐蕃诸族,强悍富有勇力,常常为赞普“冲破高山,横断深水”,青壮年男子被吐蕃王室选为“诺尔堪布昂素”,意为“近卫军”。多次参加与唐朝的陇西争夺战,与蒙古高原回鹘汗国争夺安西与北庭,并多次进军中亚与山南诸国。后来攻杀卡隆系吐蕃王朝最后一任赞普巴松额图根结布,自立为赞普,旋被德格家族,乞木乌格家族,夏青昂旺家族,喀居丹增家族的联军攻破,族人尽被屠杀,或分割。现居于西藏西部为多,解放后采用汉姓----“赖”或“张”。

英国学者A.P.鲁冰也承认:“认为拉达克是西藏的一部分大体是最妥当的,其地位与西藏高原的河谷地带中的其他小邦十分相似。它们都对拉萨政府有着某种从属关系。拉萨政府的权利来自达赖喇嘛的超凡的地位,而由喇嘛寺院组织管辖下的、政教合一的体制加以贯彻。西藏当时毫无疑问是在中国的控制之下。”


平静的生活总是短暂的,在拉达克的西南方,有一个号称世界上最能打的民族,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锡克族,真不知道那些阿三怎么想的,把十八样武器像穿钥匙一样穿在一个环里(达文西的终极武器?),打仗的时候还要一样一样的取下来,估计是冶铁业不过关才用的笨办法,打坏了一样不怕,哥们还有一堆呢,据说最勇猛锡克士兵上战场可以使用47种不同的兵器,晕了!~~~英国的殖民者还以雇佣锡克士兵为荣,以前上海租界那些留大胡子那红布把脑袋裹成粽子一样的阿三就是锡克人。现在在印度军队中锡克人是唯一可以留胡子带红头巾的军人,还是挂着一身叮当乱响得一身凶器,真是脑袋有包,62年的时候照样还不是照样被我们边防战士拿刺刀捅得满山撒鸭子乱跑。





锡克族主要生活在现在印度旁遮普邦和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19世纪初期,有“旁遮普之狮”称号的兰吉特·锡福,旁遮普地方的锡克教教徒建立了锡克王国,顺便说一句锡克人信奉锡克教,在美国中情局恐怖组织排行榜列第五位,认为是邪教,邪不邪我不知道,反正我查很多资料不知道他们到底信谁,他们的神唯一,既没有塑像也没有画像,连名字都没有,反正就是一个很NB的存在,是什么你自己琢磨吧。1834年锡克王国得一个军阀查谟山邦的总督古拉伯.辛格,指挥自己的多格达族人入侵拉达克王国,这个猪头辛格是一个典型的志大才疏,阴险卑鄙的小人,不过辛格家的人好像都有这个传统,62年我们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也是他们家的。这时候清朝刚闹完了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没空搭理他,竟然得寸进尺想要征服西藏,1841年春天,多格达族人继续向前进攻阿里,到了夏季结束,他们竟然占据了圣湖玛旁拥错(真够慢的啊,这么长的时间才走不到两百公里,要是大策凌都到拉萨了),这是锡克人占据了一些羊毛的产地,著名的开司米羊毛披肩的羊毛就是这里出的。阿三的历史学家一直把这点战功作为他们最辉煌的武功来炫耀,K.M潘尼迦得意洋洋的说,“这次战役是在印度斯坦的天然高山屏障之外进行了。”阿三们除了此战从来没有在本土以外打过战,其实这根本就不算战役,西藏的正规军根本就没有参战,他们所打败不过是几个土司老爷的家奴吧了,而且锡克人从来就算不上是印度人,那不过是英国人殖民印度近三百多年而给阿三的一点而已,印度要不是他们引已为敖的高山屏障,估计我们今天要在博物馆去看印度文明的遗迹的。辛格对圣湖亵渎终于激怒了拉萨,第二年,西藏的部队杀入侵的多格达人片甲不留,全歼侵略者(这里辛格的后人库西万特.辛格厚着脸皮坚持说他们是被困与“高达一万三千英尺的冰天雪地之中”,才全军覆没的,此时他们已经占据拉达克5年了,拉达克和阿里连着的,气候都差不多,再说藏军怎么屁事没有啊,骗谁啊),藏军一举收复阿里,继续收复拉达克,在拉达克的首都列城遇上辛格的援军,双方互有胜负。在1842年8月17日签订一项停战条约,这项条约到底是如何的,我没有找到资料,那天跑一下图书馆看看,但是根据英国人Zahiruddin Abmad的《Far Eastern Affairs》(远东事务)中的《Tibet and Ladakh: A history》(西藏和拉达克的关系)中的记载,和我们军事科学院的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战史的记载,相差不大(鉴于阿三一向窜改历史,信口开河,没皮没脸,我就没有找阿三的书),英国人说这项条约是在十月签订的,双方都认为这项条约只是一项停火协定,条约规定“彼此互不为敌,和睦相处”,各自的疆土“各自自行管理,谁也不侵害谁”。这说明停战协议只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文书,对边界的具体位置并未作出任何规定,只是提到“古老的,久已存在的疆界”,对于边界的模糊不清,西藏人和多格达人都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英国曾经的印度总督寇松勋爵对疆界有个一个定义,“标定边界的想法,基本上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在古代世界里是没有或是少有的”。因为双方的疆域邻接,但是不是明显的连接着,任何一方要求进攻另一方都要越过高山重重的无人区,所以既然双方是隔开的那么边界就没有必要明确了,而且当时地理知识也不允许划界。六年后,当锡克被英国征服后,拉达克也成为转到英国手下,但是双方代表仅代表各自国家的地方当局,都没有经过各自中央政府的批准,因而这一协定并不是一个关于划定边界的条约,也没有承认锡克或者英国对拉达克的征服,而且当时一位英国官员奉印度总督的指示研究这个协议时,他竭力否认这个协议有什么法律效力。他指出“西藏方面的签字者是奉命消灭入侵西藏的多格达人,而不是同他们签订协议”,而且这项协议双方政府否没有批准,无论是锡克国的那头狮子还是道光皇帝,甚至在这个官员提出报告之前,英国当时的印度总督哈定勋爵就单方面取消了这个协议中据他看来有损英国利益的章节,而这一行动等于是废除了整个协议。





1843年英国征服信德后,即把侵略矛头指向锡克国。第一次战争(1845~1846):战前,英印总督向锡克国边境集结兵力4万人。锡克军约6万人,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下层官兵与将领之间矛盾尖锐,封建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战争削弱和消灭难以驾驭的军队。1845年12月13日,英军攻击萨特莱杰河南岸锡克军,战争爆发。18日,双方在穆德吉展开大规模交战,英军损失惨重。但被英国人收买的锡克军统帅L.辛格(看见了吧,辛格家简直都一个样)却下令撤退,结果遭英军反击而失败。21~22日,英军向菲罗兹沙阿发起进攻,遭锡克军炮火杀伤。交战中,锡克军司令T.辛格(又一个混蛋)擅离战场,军队陷入混乱,退至萨特莱杰河北岸,伤亡约8000人;英军伤亡2400余人。1846年1月,锡克军渡河再战。2月10日,双方在索布拉翁进行决战,T.辛格和L.辛格临阵脱逃,并下令拆毁浮桥。锡克军背水作战,伤亡惨重。英军强渡萨特莱杰河,于20日攻占锡克国首都拉合尔。3月,锡克国被迫签订《拉合尔条约》(又叫《阿姆利则条约》),割地赔款,裁减军队。很明显最高指挥官变节是锡克军在此次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





根据强权政治的逻辑,处于扩张期的帝国,总是要向外扩张他们的边疆,直到遇到强大的邻国的抵抗、或是天险的阻挡、或是向前推进的动力消耗竭尽了,才会停顿下来。当英国在印度的西部方向推进到兴都库什山脉和喀喇昆仑的交接处后,俄国也从北方朝着同一地点前进,这两个狗屁国家腆着脸把野蛮的征服称为是“文明人要压服文明边界上的未开化的一种天然冲动”(费雷则.铁勒),所以“有必要在边远的人群中设立据点,并且显示武力使他们臣服”(俄国戈尔恰科夫亲王)。这一对王八蛋都预计要出现一条英国和俄国历史上第一条边界线了。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中的命脉,所以英国定下一条始终一贯的基本目标,就是,叫俄国熊离印度越远越好,由此出现了两个派别,一个是前进派,主张英国要向前推进,知道跟俄国碰上,这样可以在尽可能远的地方挡住俄国人的威胁;另一派是温和派,他们认为应该由第三国把他们两个混蛋隔开,在他们看来,在他们来到这里近两千年前就对这批土地拥有巨大形象力的中国无疑是最好选择,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在跟西方打交道的时候发现,边界条约往往是帝国主义宰割中国领土的利刃。当英国占领锡克以后,温和派在外交中得势,所以并无意占领锡克,而是扶植了一个锡奸(不能说是汉奸,他是锡克人中的多格达族的)前面曾经提到的查谟山邦的总督古拉伯.辛格(锡克人拥戴他当了查谟的统治者,他却忠诚为英国人效劳,真是够下流,够无耻),作为印度北部边境的守卫者,制造了查谟-克什米尔邦,古拉伯.辛格当了大君,这个地方是三大宗教的交集,西北是是伊斯兰教(占主要的部分),南部是印度教,而被古拉伯.辛格占领的拉达克是佛教,把一个印度教的统治者(辛格)强加于穆斯林和佛教徒头上,这就是英国人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争端买下的种子。





我说过古拉伯.辛格是一个志大才疏卑鄙无耻的人,这一点英国人的想法跟我暗合,他们怕中国对古拉伯.辛格的入侵归咎于英国的调唆,而采取对英国不利的行动,很是担心这个白痴“怀着掠夺和复仇欲望”再此进攻西藏,因为他打又打不赢,败了的话,英国人好不容易在锡克建立的秩序会又陷入混乱,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俄国人还在上头盯着呢。所以在阿姆利则条约中规定克什米尔的外交权由英国掌握,古拉伯·辛格在没有得到英国允许之前,不得随意变更它与西藏的边界,拉达克与西藏的边界由英国组织划界委员会划定。这是英国要求与中国清政府划定拉达克与西藏边界的起因。1846年8月,英印总督哈定通过英国香港总督德庇时向清朝两广总督香英致函,要求划定拉达克与西藏的边界,英印政府将同样内容的信件交给西藏噶大克噶本,转呈驻藏大臣琦善。我说过,中国对帝国主义要求划定边界是有很大戒心的同时,当时正是鸦片战争之后,香英复函称:克什米尔与西藏,“既有相沿界址可循,自应各守旧疆,无庸再行勘定”,同时以为英国除五口之外,又要在西藏设口通商,因而复函又称:“是五口之外,断不容增添别口。”琦善则以早与森巴(藏语,指多格达人)有协议为由加以拒绝。1847年8月和1848年1月,香英先后两次收到德庇时转来的哈定来文,声称英国已派委员到克什米尔边界勘察,请中国委员前往。但关于英国何时派何人前往勘察,来文并未说明。在此形势下,清政府命令驻藏大臣穆腾额和四川总督琦善,“商派委员,前往查访。如该夷实有夷目来至后藏,即跟同确查加治弥耳向与西藏通商旧界,详慎办理”。驻藏大臣穆腾额即派噶伦诺依金彭到噶大克,到处查访,却未见英国划界人员踪影。而英国学者力奥.罗斯在狡辩时说,当英国的边界事务官员到达西藏边境的时候,看不到中国官员在那里等候他们,而且还遇到西藏人的敌视行动(都闯到老子家里来了不敌视你才怪,而且藏族同胞淳朴善良,肯定这帮垃圾干了什么偷鸡摸狗的事情)。但是参加划界的汤姆逊博士的报告戳穿了他的狡辩,其实,英国根本就没打算等清政府的答复和所派划界代表前来,在1846-1847年两次进行划界单独组织两届划界委员会,还产生了“1846-1847年英边界委员会线”,这条线是在没有清政府划界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产生的,未得到清政府的认可,是英国单方面划的,自然是非法和无效的。其实英国的本意就不是要划出同中国的边界线,而是要划出一条约束古拉伯·辛格的线而已,这条线英国单方面就可以做到,所以就根本不在乎中国是否有代表参加了。他们得到的指示是“要记住我们所要的不是多一块或者少一块贫瘠或者甚至是富饶的土地,而是一条清楚的明确的界限”。这些官员经过两年的工作划了一条从班公错(在西藏最西面的一个大湖,那里驻守着中国海拔最高的一支海军)稍微偏北的地方到司普提河(象泉河在什普奇山口附近的一个支流)的界线,而对班公错向北到喀喇昆仑山口一段,汤姆逊博士认为,它“应该是被看作是未知的地区,因此无法确定”,那个地方渺无人烟,既然划界的目的是约束古拉伯·辛格,那么他也不会对这片土地干兴趣,所以是否划条线在那里的意义就不大了,而这个地方就是阿克赛钦。





锡克人不满英国殖民压迫,在S.辛格(辛格家总算出了个带把的了)领导下于1848年起义,并得到阿富汗的支持。英军出兵镇压,围攻木尔坦。1849年1月,英军进攻吉利扬瓦拉,在丛林中遭锡克军伏击,伤亡2300余人。同月,英军攻占木尔坦后,向北增调援军,于2月21日以猛烈炮火给驻守古杰拉特的锡克军以毁灭性打击。3月,英军将阿富汗军队逐出白沙瓦。锡克军投降,旁遮普被并入英印领地。至此,英国完成对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征服。
http://blog.donews.com/yysolon/category/84681.aspx
今天看到一篇讲中印关系的文章里提到中印边界有争议地区中的西段aksaichin地区,说来惭愧光知道中文名称“阿克赛钦”,一直不知道英文怎么说,还在很长一段时间叫成了“阿赛克钦”,跟很多人讲62年的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丢人啊。

网上搜了一下,对东段的麦克马洪线的介绍比较多,其实基本上每个上过初中的人都在历史课上,有个傲慢的英国老头用手杖在地图上随便一划,就把藏南大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很可惜我没有查到具体的数字,就连教科书上都是这样写的,还有的说是9万多公里,有时候真是可叹啊)划到了印度的版图中去了,但就是对这个争端的始末也是你抄过来,我抄过去,来来去去不到两百个字,当然这是下回的题目了。

而3.3万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对大多数人来说,连个名都不知道,网上也鲜有这方面具体的介绍,连两百个字都没有。所以撰此文以记知。

这要从一个姐夫打小舅子的故事说起了,那个时候西藏还叫土伯特或者唐古特,1705年,长期赖着不走的蒙古和硕特部王子拉藏汗杀了韦小宝的结拜兄弟——土伯特宗教政府的老大——桑结大喇嘛),当上那里的老大。本来桑结想杀拉藏汗的,没成想倒让人家来了个正手为云,反手为雨,并且囚禁当时的达赖六世,小宝的另一个好兄弟葛尔丹当时正在和康熙争雄,康熙和葛尔丹都要求迎接达赖六世,很明显对于西藏和蒙古来说,这个宗教领袖的价值就想电影《天地英雄》中的佛牙一般重要,可以怎么说谁得了达赖万里佛国就谁的了。康熙心里明镜似的,马上拉拢拉藏汗,拉藏汗权衡了一下实力,认为还是跟着康熙混比较有前途,而且桑结跟葛尔丹是铁哥们,而康熙早就跟桑结不对付(并非金庸瞎辩,只是多了个韦小宝而已),就派人护送达赖六世上北京去了,那时候没青藏铁里啊,从拉萨到西宁的路全靠带着干粮骑着牦牛走,可怜达赖那受过这罪啊,在青海半道就挂了,才25岁,死了还被人抛尸,可怜啊。当年达摩祖师来中土传道的时候曾有过一花五叶的箴语,达摩传到六祖,六祖就没有在传衣钵,达赖也是到六世就完了,天数所及,佛法亦不能违啊,达摩真是高人。你一定要问那现在在印度那个老头是什么啊,因为七世达赖有两个,谁真谁假说的清吗,那如果宗喀巴大师是花,达赖也有六个叶,不是五个啊,达赖六世其实是桑结伪立的,达赖五世圆寂后,桑结为了自己的统治秘不发丧,一面以达赖的身份压制班禅,一面暗中以达赖的身份挑嗦葛尔丹攻打康熙,十五年后,康熙在克鲁伦河打败葛尔丹,听说葛尔丹是因为达赖的指示才开战的,心里就纳闷,因为五世达赖大师佛法精深,根本不是这样的人,遣使问桑结,要见达赖同时送班禅进京,否则就令兵问责于城下(“如其不然,朕且檄云南、四川、陕西之师见汝城下。”康熙哥哥果然帅啊),桑结慌了神,向康熙请罪,赶忙找一个15岁的孩童充任六世达赖(已经15年了),也是因为这个事,拉藏汗对桑结很不满意,所以桑结对拉藏汗下毒,不成结果自己被干掉了(用的重金属盐类的毒药,偏偏汗哥有临睡前喝牛奶的习惯)。达赖是活佛啊,神仙转世哪能死于非命呢,可知六世达赖已经就是假的了。

六世达赖死了以后,拉藏汗在博克达山(新疆吐鲁番北博格多山)找到一个名呼毕勒罕阿旺伊什嘉穆错(他大爷的,怎么这么长的名字)的孩子,说他就是灵童,举行了坐床大典,跟班禅一起请清朝加封。而青海的台吉却在四川的理塘找了个小孩叫罗布藏噶尔桑嘉穆错作为转世,拉藏汗发兵抓捕,小孩爹抱着逃到了青海,还举行了坐床仪式,也求清朝加封,清朝派了侍郎赫寿协理藏务(这就是驻藏大臣的开始了),但是却谁也不封,看两个达赖互相掐。

拉藏汗的姐夫是准格尔的大汗策妄阿喇布坦,葛尔丹自杀以后,策妄阿喇布坦当了大汗,他早就看上西藏这块肥肉,桑结主西藏的时候他就向康熙打桑结的小报告,要带兵杀入西藏,康熙看穿他的图谋,不允许,只好暗暗布下棋子,迎娶了拉藏汗的姐姐,又把女儿嫁给了拉藏汗的儿子,还把这小两口留在了自己的王宫(我的经验蒙女比藏女好看多了),这样亲上加亲让拉藏汗失去了戒心,康熙谕令深谋防范,拉藏汗并不以为然(康熙确实有过人之处啊)。

拉藏汗的大意造就了一次可以载入教科书的经典奇袭战役。策妄阿喇布坦命令台吉策凌敦多布(就是大策凌)等率兵六千,由伊犁出发,从阿克苏翻越天山(海拔6000m)经叶尔羌(莎车)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500km),翻过和阗南部的昆仑大雪山(7000m),由阿克赛钦进入西藏(终于出现主题了),又在高原上行进了1200km基本横穿了现在的西藏省,涉险冒瘴,昼伏夜行,碰到藏人就说是送拉藏汗长子噶尔丹忠夫妇归藏,快到拉萨城下了,拉藏汗才发现,晚了,拉藏汗和他们家老二抵抗两个月,被击败,砍了脑袋,扣押了呼毕勒罕阿旺伊什嘉穆错,策妄阿喇布坦又把在自己身边的女婿丹衷也砍了脑袋(丹衷留了个遗腹子叫阿睦尔撒纳,他妈就是策妄阿拉布坦可汗的女儿。他外公把怀有身孕的他妈另嫁给辉特部的一位酋长。民间传说,当遗腹子阿睦尔撒纳呱呱降生时,满身鲜血,大家深信他为复仇而来,后来他果真一手毁了准噶尔汗国,中国有三个版本的王子复仇记,少康、慕容冲和阿睦尔撒纳,每个都比哈姆雷特帅多了,可叹我们的作家和导演们基本都在吃大便,以后有时间我把这个也写了)。

西藏于是并入准噶尔汗国版图,策妄阿拉布坦终于完成了他父亲、叔父、祖父们的伟大心愿。这里要说一下的是,这次奇袭在世界军事史上绝对可以说是最NB的了,路途是最艰苦,时间最长(十个月),距离最远达2500km,东汉左校尉耿夔司马任出塞五千余里奇袭北单于王庭金微山,砍了匈奴单于他老娘的头,虽然距离虽然最远但是其艰难程度要小的多了;西汉大将赵破奴率骑兵七百人,奇袭楼兰,把楼兰王击斩最为惊险,但规模不大,都比不上这次。策妄阿拉布坦多年策划一举成功,也算是个人物了,大策凌领兵坚韧果敢,凭此一役绝对可入名将之流了。就是想想我们38军组织这样的进攻恐怕都难以实现,为这次伟大的奇袭浮一大白。

可惜这二位碰到了康熙,如果是清朝其他皇帝,恐怕现在我们也没资格跟印度有领土争端了。康熙马上意识到如果西藏不稳,四川青海云南就别想要了(高明啊,唐朝就是没有看到这一点,失去吐蕃,马上西域就丢弃,河西走廊和长安就要直接面临着敌人的进攻),当即命令西安将军额伦特率西宁、松潘、打箭炉、噶勒丹,会同青海诸台吉及土司属下进攻西藏,至喀喇乌苏河,遇伏被大策凌击败(以攻为守,拉萨失陷以后,大策凌以达赖的名义要求理塘的藏族土司喇嘛臣服,后者多有动摇,如果不摆出进攻的姿态,就会失去这些力量,而且番兵出战,使这些土司台吉们立刻与拉萨划清了界限,同时不伤自身的实力,高,实在是高啊),立即策立青海的罗布藏噶尔桑嘉穆错为七世达赖(政治上的进攻)。

第二年,康熙以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跟雍正争位的那个,看这场战争的表现确实比他四哥强啊),坐镇青海的木鲁乌苏抓后勤(这种战争,后勤是最重要的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先集饷三年才开始发兵就是这个缘故,大军远征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未战先思败,只要输的起就一定能够看到最后的胜利),两路大军,一路由平逆将军延信率领由西宁出发,穿过星宿海(星宿老仙,法力无边),渡过木鲁乌苏河,经绰诺果尔,途中三败来袭蒙古军,斩首千余,拖住了大策凌的主力部队;定西将军噶尔弼出四川,经过雅安,理塘,打剪炉,安抚藏人蒙人(大军压境,不就抚当然都砍了),命令蒙古和西藏土司台吉们领番兵护送达赖跟随大军入藏,进至查木多(昌都),领兵奇袭喀喇乌苏河上的嘉玉桥(飞夺泸定桥之康熙版),胤禵的命令是要两路大军会师拉萨,噶尔弼发现粮食不太多了(加了好多人),而且青海的部队还没到预定地点(一是面对主力,二是路远些,胤禵的作战参谋也太理想话了吧,这可是上千公里的钳击啊),就用副将岳锺琪(这位哥哥后来还有更精彩的表演,五千铁骑十五天收复青海,以后有时间也写写)以番攻番计,让土司为前驰,集皮船渡过雅鲁藏布江,直捣拉萨,降番兵七千(其当面之敌主要是宰桑率领的三千六百蒙古兵)。拉萨一破,大策凌的退路被断,前后受敌,只好原路返回(又是2500km啊),能回到伊犁的不到一半(已经相当了不起了)。总结这次战争胜负的原因:第一康熙命令驻在外蒙古科布多和巴里坤(新疆巴里坤)的两个兵团,直接攻击天山北路准噶尔汗国本土,使它不能向西藏增援;第二,大策凌的部队不适应西藏的气候,普遍出现浮肿(高原病)战斗力下降;第三,大策凌将兵力平分,要知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最忌分兵,结果两头落空,若能合击一路,就不至于败的怎么狼狈了;第三,南路防守放弃了蒙古骑兵擅长的运动奔袭的战术,一味死守,而北路采取机动防御,三次袭击虽然都没有大的胜利,但是实力得到保存,同时也有力的迟滞了清军的前进;第四,清军步步为营不给大策凌机会,在关键时刻又能果断出击,显示出领兵将领很高的指挥能力;第五清军的后勤补给充足;第六,康熙在政治上占领了先机,册封达赖,获得青海支持这个达赖的蒙古台吉们的支持,下诏理塘的营官喇嘛归附清朝,将违抗不就抚者诛之,传檄巴塘、察木多、乍雅各籍其土及民数;第七,大策凌并没想到康熙反映这么激烈,战前的准备不足。康熙这次进攻可谓决不次于大策凌的超级奇袭了,战前王公大臣认为西藏险远,不愿进兵,士兵害怕西藏的气候也不愿出战,青海蒙古王公也都不愿进藏,认为达赖可以在青海继位,康熙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縋险而至,何况我军。策凌敦多布闻我师至,自必望风远遁。俟定立法教后,或暂留守视,或久镇其地。唐古特众皆为我兵,准夷若再至,以逸待劳,何难剿灭。(这段我用的清史稿的原文,康熙在统一西藏的战略布局绝对漂亮,气度,勇毅,果断,务实,汉族皇帝恐怕只有嬴政和李世民可与之并肩,策妄阿喇布坦和大策凌都算得上是一代人物,在康熙面前步步受缚,其实葛尔丹桑结拉藏汗吴三桂郑经费要多罗那个不是呢,一个个都成为康熙棋局上上的棋子,还是韦爵爷说的对,皇上是做庄的,可惜在《康熙王朝》里把这段给省了,更可惜他不是汉族人。)

中国远征军进入拉萨,撤销一切国王和一切可汗的称号,又撤销土伯特国号,改称西藏。任命故拉藏汗的一位僚属康济乃,当前藏最高执政官(固山贝子·噶布伦),另一位僚属颇罗乃,当后藏最高执政官(台吉·噶布伦)。把喀木(四川省西部及西藏东部)巴塘(四川巴塘)以东,划给四川省。面积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西藏——包括藏、卫、康,还有我们的阿克赛钦一统并入中国版图。
中印边境问题示意图
先解释上一篇我没说的一个地方,就是西藏(其实应该说卫藏)四茹的说法:

一、藏(后藏,今西藏西部)

二、卫(前藏,今西藏中部)

三、喀木(也简称康,今西藏东部及四川省最西部)

四、青海(青海湖及柴达木盆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改称青海省)。

随着康熙大军的胜利,藏,卫,喀木都并入了中国的版图,三年以后(此时一代胡酋康熙哥哥已经挂了,小贱人胤禛当了皇帝),雍正二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部大汗罗卜藏丹津反叛清朝,转投他的杀叔(杀了两个叔叔)亡国仇人准格尔汗国,背叛他的朋友清朝,年羹饶谓抚远大将军,岳锺琪为副,进剿青海,次年(一七二四)二月,岳钟琪率五千人的骑兵,发动突袭。从西宁城向西急行军,于第十三日的黎明,在荒原上捕捉到罗卜藏丹津的主力。罗卜藏丹津的部队从梦中惊醒,但战马都没有备鞍,无法迎战,霎时间全军崩溃,四散逃命,罗卜藏丹津急换上女人的衣服溜掉,投奔准噶尔汗国。岳钟琪穷追不舍,每天奔驰一百五十公里,两天后,追到一个称为桑骆海(青海省西南角)的地方,只见红柳蔽天,渺无人迹,才带着他的俘虏,包括罗卜藏丹津的母亲在内(又把老娘逮了,这些蛮子总是不顾娘自己跑),凯旋而回。岳钟琪自出发到大获全胜,只用了十五天时间,就把面积约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土地,完全征服,纳入清政府中央版图。

帅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不要让我用行动表示。NB烘烘的古德里安也没有此等武功,不要以为这是谁都能做到的,骑兵奔袭作战,最关键的是对人力马力的合理把握,一定要形成以逸待劳,攻其不备的态势,如果让人家有了准备修建其防御工事来,就只有死的份,战国的李牧,西汉的李陵,明朝的戚继光都是在大漠上玩步兵的高手,这些人不会给敌人任何机会,还会以小股骑兵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激怒和引诱敌人进入自己的伏击圈,然后一举杀伤敌人有生力量(骑兵对步兵最大的好处就是打不过可以跑),这种博弈最重要的地方就是,预测敌人的主力位置(当时没有地域雷达,全靠指挥官的智慧,所以说“卫青不败因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也不尽然啊),同时轻骑奔袭带不了多少粮,一击不中就不一定回的去,指挥官的决心也非常重要。

从此卫藏四如全部归于清朝的直接统治,这里补叙一点,藏族全部其实远不至我们一般认为的西藏,藏人有“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茹,下部多康六冈”的说法,卫藏的意思就是中部藏区。上部阿里三围一般认为是指“古格崖围”、“布让雪围”、“艺域湖围”。其地域在狮泉河、象泉河流域及马泉河上游一带地区,大体相当于今西藏阿里地区地界及拉达克地方,现在两围(阿里地区)在我国手里,拉达克在印控克什米尔,而下部的多康六岗,指安多和康巴等藏族地区,所谓“岗”是藏语对两水之间高原的称呼,六岗就是这片地区的六个高原,金沙江与雅砻江间的“色莫岗”、“勃波岗”;怒江与澜沧江间的“察洼岗”;澜沧江与金沙江间的“玛康岗”;雅砻江上游与黄河之间的“玛杂岗”,以及雅砻江中游与大渡河间的“木雅惹岗” ,大致相当今青海之玉树、果洛二州。四川的甘孜州、西藏的昌都地区及云南中甸、维西、丽江等地(达赖在印度尼泊尔等地建立的藏人游击队的名字就叫做四水六岗自治军)。包括藏人崇信佛教,对三这个数字情有独衷,三宝佛法僧,三藏真经,三生三身三世三界等等。所以把自己的地盘也分三瓣,其实这种三分都不是很准确的,三块地域多有重复,而且“六岗”地域中(藏族人对“六”也很喜欢,“六宿”,“宿”-山下的耕地、“六绒”,“绒”-河谷地方,“六雄”,“雄”-两山对峙之间,“六曲”, “曲”-河流等等,其实都是为了凑数而已)的五大河流并非完全平行,其间多迂回曲折之处,因此,上述所谓的“六岗”,实际上不过是指的以某个地点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并不能把“多康”全区包含进去。还是我们中国人强,“一”就搞定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多强啊。

藏人传说中藏人是猴子和罗刹女的后代(魔鬼也喜欢兽奸?),这两口子住的地方——猴子洞,就在今天西藏的阿里地区,根据考古发现,阿里地区也确实发现了原始人的遗迹,在那里藏人建立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王国,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据考古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经是以牧业为主、兼有农业了。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可惜没了),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终于到公元8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这段历史比较大概,藏人没人史书,很多历史都靠吟游诗人的传唱,所以很头大,费好大劲才找到点这些,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消失了的民族-凯尔特,这个创造了亚瑟王(也是个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人的人物)和他的圆桌骑士传奇故事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吟游诗人的民族,可惜被野蛮盎格鲁-萨克逊人(英国人)消灭了,古老优雅的不列颠人(凯尔特人一支)要比今天古板傲慢的英国人要可爱的多。八三八年,笃信佛教的吐蕃赞普(就是吐蕃的王)巴巾赤热被他的哥哥达玛(最后一任赞普)杀害,篡夺了赞普大位的达玛,迅速推行了一套杀僧灭佛、以维护世俗贵族利益的政策。这个达玛赞普被藏人称为“朗达玛”,意思是“牛魔达玛”(看见没有,牛魔王可是有真人的,西游记其实隐藏一个对西域地区的征服史,猴子代表古格,牛魔王代表吐蕃,猪头代表回人,火焰山是吐鲁番,红孩儿代表康居,最后都被和尚收了-中国,哈哈,这可是我首次提出的,下次写一篇,鲜卑人解密西游记——牛魔王皈依之迷。刘心武有个秦学,老子有个牛学)。朗达玛的灭佛政策很不得民心(藏人可是为佛祖可以自焚的),一时间民怨沸腾,内战纷起。四年后的一天,这位朗达玛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前,被一位叫“拉隆·贝吉多吉”的佛教徒一箭射杀(够狠)。朗达玛的死标志着整个吐蕃王朝时代的结束,从此藏区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和战乱之中,随后出现了大小七个王国。为了王位继承权的归属,朗达玛的两个异母儿子奥松与云丹相互斗争。奥松之子贝考赞为奴隶起义军所杀,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见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便带着三个大臣和100多人为逃避追杀,远遁阿里高原,被那里象雄土王(此时为吐蕃得藩属)扎西赞收留,这哥们打仗不行,当女婿到挺在行,被敬慕吐蕃王族文明的扎西赞收为婿,还哄得老丈人把王位都传给他了。吉德尼玛衮也算是一个人物,他将吐蕃王朝先进的文化引入象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与吐蕃平等的古格王朝,屹立阿里高原近八百年(年代无考,误差不超过50年)。

吉德尼玛兖晚年时,将王国分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兖封芒(麻)域(即后来的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兖封布让,幼子德祖兖封象雄,这就是阿里三围(36D,24,36呵呵)的来历。在这段时间里古格王朝跟拉萨确实没有什么从属关系,但是对于藏人来说,国家的统一根本比不上信仰的统一,古格王朝建立以后,便以崇信佛教佛法为立国之本,这是因为一方面出于对吐蕃时代佛教盛世的深切缅怀;另一方面,古格的君臣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佛教正是古格繁荣昌盛的法宝。发源于此苯教逐渐失去了它最后一块土地。德祖兖的次子埃松王子因对佛教满怀热情,出家取法名“益喜沃”;并选派了二十一名优秀青年赴印度学习显密教法,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仁青桑布,他翻译了大量的显密经典,开创了“上路教律”,成为西藏历史上划分新旧密乘教法的分界线。这极大地推动了古格佛教发展。晚年时的益喜沃修建了著名的托登寺,亲赴印度迎请高僧阿底峡,为筹集更多请高僧用的黄金(钱都修了庙了,这高僧不会是学佛祖在舍卫城祗树给孤园讲法一样,来个黄金布地吧,ft,一个比一个贪财),益喜沃率兵攻打伊斯兰国噶洛(抢人家的钱去敬佛!他是真穷还是抠门啊),不幸兵败被俘(活该)。噶洛国王亲自劝说他放弃佛教,改宗伊斯兰教,可免一死。但益喜沃态度坚决,面对死亡不改其志,最终舍身求法的益喜沃引颈受戮(对这段历史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肯定是打了败仗往脸上贴金)。曾担任过印度18座寺院住持、道行高深、年近六旬的阿底峡大师被古格王国的诚意和益喜沃的献身佛法精神所感动(被这种人感动也算大师,估计还是钱给够了),终于公元1042年启程,翻越喜马拉雅雪山,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到达古格王国。阿底峡以托登寺为驻锡地,弘传佛法(上路弘法)、举行盛大的法会,史称 “火笼年阿里大法会”。为确立古格王国在西藏西部的佛教中心地位起了重大作用。阿底峡的入藏也成为西藏佛教“后弘期”的重要标志。托登寺当时成为西藏宗教和文化中心,与古格境内的神山冈底斯山,圣湖玛旁拥措并称,是藏人的圣地之一。十五世纪初的时候,格鲁派(黄教)宗喀巴大师派人前往拉达克,并在拉达克首府列城创建了格鲁派寺院柏图寺。其实挺奇怪的,当藏族统一的时候各个宗教打的很厉害,莲花生大师还曾经跟苯教的神婆巫师斗法(互相做物理化学试验吓人?),佛教内部也是宗派林立还喜欢互相掐,藏人分裂了,信仰反而统一了,各个教派之间也和睦相处。

在公元十世纪的时候,麻域的统治者逐渐从古格王国独立出来,自称拉达克王国,这个地方贴近伊斯兰文明,受其影响比较大,公元十四世纪的时候,伊斯兰文明的征服浪潮席卷了拉达克王国,但是很快就退去了,十六世纪的时候伊斯兰化的蒙古莫卧尔帝国又把拉达克王国政府,使之成为其的一个藩属存在,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佛教仍然有着极大的根基,古格王国与拉达克王国逐渐关系恶化,冲突不断,极大地消耗了国力。十七世纪初期,随着莫卧尔王朝的衰落(英国入侵),拉达克王国有重新独立出来,摆脱了伊斯兰的束缚,重新回到了佛教的怀抱。这时候古格王国反而出现了宗教问题,葡萄牙人安德拉德进入古格传扬天主教,使笃信佛教的古格人了解到了新的宗教,并于1626年借助国王的支持,拆毁民房、修建起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从印度召来更多的传教士,并试图劝说古格国王赤扎西扎巴德夫妇正式改信天主教,强迫喇嘛还俗等,由此引起了出家为僧的国王之弟的反感和佛教僧侣集团的极大不安,领导虔诚信仰佛教的当地藏人起来反抗,埋下了古格王国走向覆灭的隐患。打帝国的时候就最讨厌敌人的那些洋和尚,所谓基督降临,家破人亡,僧侣传教,寸草不生,操耶稣他大爷的,有种拿雷劈我啊,拿个鸡巴当神拜,谁怕你啊。佛教僧人与西方传教士为争夺国王的信仰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然而最终国王还是深信上帝将站在他的一边。公元1627年春天,赤扎西扎巴德继朗达玛之后又一次兴起灭佛运动。大批僧人被迫还俗,并被驱赶到山洞居住,靠乞讨生活,国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摧毁他们对佛教的信仰。然而作为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佛教毕竟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并已深深地渗透到古格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遭受打击的僧人们并未就范,而是秘密串连,伺机与国王进行最后的摊牌。1630年,经过长达两年多准备的僧人终于发动了暴动,并得到了广大古格百姓的支持,最后包围了古格王宫。想想那段时间的地下斗争真是惊心动魄啊。而拉达克王国也没有闲着,此时的拉达克国王僧格朗嘉是个扩张狂,早就觊觎古格很久了,打着护法的旗号,杀进了古格,参与了围攻古格王宫的战斗,三方进入了拉锯战,那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忠诚的古格卫士要保护国王抵抗虔诚的信众,又要打击着入侵的敌人,僧众们既痛恨天主教的妖僧,又不愿拉达克人侵占他们的土地。正是由于古格卫兵的顽强拼死抵抗,拉达克人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北京台拍了一部记录片叫《喜马拉雅》,主持人王旭东是我一个战友的哥哥,所以送个给我看,片中有对古格王宫遗迹的拍摄,从满山遗弃的铠甲片、铁箭镞来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经过殊死的搏杀,双方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漫漫黄沙,当时战斗场面之悲壮惨烈可见一斑。战争持续了五年,正当拉达克人久攻不下准备撤军之际,古格的僧人使出了一条毒计,由赤扎西扎巴德的弟弟出面劝降,年老重病的国王终于无心恋战,同意向拉达克人俯首称臣。然而拉达克人背信弃义,将古格王室成员全部囚禁;在占领王都札不让后,进行了一场疯狂的掠夺,并对古格的将士进行了惨烈的杀戮。至今在古格王国遗址中的千尸洞(有说叫干尸洞的)内,仍然保留了无以计数的无头尸。至此,古格王国八百年的辉煌历史,以悲壮的结局宣告结束。和印加帝国的覆灭何其相似啊,别看现在欧洲人一个个道貌岸然的鸡巴样,当年都是靠骗子起的家,现在掏钱来搞什么世界文化遗产,都他们毁的,还是马哥说的对,资本主义一落地,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拉达克国王僧格朗嘉并继续派兵至西热、嘉嘉(现约在日喀则专区范围内)一带,强迫当时的西藏国王丹增旺波交纳金银、茶叶多箱。他的孙子德列南嘉(1675--1705年在位),乘西藏与不丹交战之际,挥兵攻占了古格、普兰等地。拉达克王国的进攻终于引起了拉萨的重视,1679年,五世达赖喇嘛派出一支藏军,由蒙古部达赖汗的堂弟、扎西伦布寺僧嘎登旺泽率领收复失地,击败长期占据阿里的拉达克军队,并挥兵攻入其都城--列臣,拉达克转而投靠并引来莫卧尔帝国,为藏军所败,故不得不向西藏求和,和谈结果规定拉达克每年要向西藏政府进贡,史称"拉达克年贡",西藏则答应向拉达克提供一定数量的茶叶。拉达克于是成为了西藏的属国,阿克赛钦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白石滩”,其实就是位于喀喇昆仑山和昆仑上之间的一片戈壁无人区,阿克赛钦在地域上属于阿里三围的地方,在拉达克和古格王国的交接处上方,这是从新疆地区进入西藏的唯一通路,虽然无人居住,但是那时候准格尔汗国和西藏之间的货物的交通全部要靠通过阿克赛钦的商路,随着阿里三围归附西藏,西藏归附中国,阿克赛钦理所当然是中国的领土,所谓中印边境线的西段实为西藏、新疆与拉达克之间的边境,因此所谓的中印西段领土问题根本不存在,西线的3.5万平方公里领土原本就是中国的,根本没印度什么事。不但阿克赛钦,连拉达克也是我们中国一部分,总有一天要拿回来的。从人种论上讲,汉族和藏族其实是最相近的种族,都来自于古羌人的后代,在许多民俗上也显示着“汉藏同源”。2005年4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一个DNA项目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56个民族中,汉族与藏族的血缘关系最近。在10万年前左右,现代智人逐渐迁移出非洲,来到中亚,他们中一些人在当地定居,一些人开始活动,人类进一步分化;大约到了4—6万年前也就是第四纪冰期开始,一部分人迁移到了东亚,进入到了中国大陆;经过4万年的演化,这部分人逐渐分支,产生了56个民族,DNA研究结果表明:在主要各大民族系统当中,汉族与藏族的血缘关系最近,是最晚分支的。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在1895年最新版的地球仪上俯看,在俄国和英国在帕米尔高原的版图中间,被阿富汗的一条狭长的走廊隔开。而今天这条走廊横躺在塔吉克斯坦和克什米尔的中间,名叫瓦罕走廊的狭长地带,是英国和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强奸别国领土的产物,英国人认为阿富汗人应该对他们感恩,是英国给予他们这块从来不曾属于后者的领土。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这种道理是粗俗的英国人永远不能明白的,自命不凡的绅士风度在古老高尚的中国人看来永远不会超出暴发户的水平。

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左公收复新疆在时机上拿捏得非常之准。英国当时并不对新疆感兴趣,跨过喀喇昆仑山、天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冒着和俄国人直接对抗的风险去统治一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这显然是不明智的。甚至在中国在新疆的势力衰弱而俄国伸入新疆之前,英国人连统治克什米尔的想法都没有(当时印度总督哈定勋爵认为谁企图并吞克什米尔谁就应该“受到惩罚,而不是封官进爵”)。英国竭力在创造一个缓冲的势力隔开俄国对印度和印度洋的野心,而俄国自从彼得一世开始就对对南下获得海洋的边界,有着巨大而难以克制的欲望无论在地中海还是印度洋或者太平洋。当阿古柏逐渐沦为俄国的附庸国后,被人耍了的英国就迫切希望中国重新回到这片土地,在左公收复新疆时,充分借用的英国的影响来抵消俄国对阿古柏的支持,在《伊犁条约》签订时也兵不血刃的收复了伊犁。这种对国际关系的洞察力要远远高于李鸿章,李中堂那点聊以自慰的外交能力除了获得外国那近乎嘲笑的“赞扬”以外(对这个带给他们无数利益的人,列强当然不会吝啬他们的赞美,庚子年为什么一定要李鸿章来谈判,因为大清帝国没有一个比他更软弱的人,就连在鸦片战争中表现不佳的琦善在牵涉中国领土和利益的时候也是寸土必争,看看他死的时候,列强一个个如丧考妣的样就知道了,那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带给中国就是不败而败的耻辱和一笔又一笔压得中国人喘不过气得赔款了。而更可悲得是今天一些中国人竟然还在为这个白痴翻案,如果每个人都能了解我们的历史,何愁这些垃圾不无地自容。

忘记意味着背叛,不了解同样是一种背叛。

出卖自己国家利益是为不忠;守制期间接受官职是为不孝;不顾聂士成在平壤苦战,北洋水师拒不出援是为不仁;借捻军事件对自己的老师曾国藩下黑手是为不义。

狗贼李鸿章!

当中国重新收复新疆之后,在北方积极的抵御俄国人的入侵,采纳左宗棠、刘锦棠等的建议,于1884年在新疆改设行省,同时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英国和俄国都在觊觎的南边边疆。1890年英国上尉荣赫鹏(Younghusband)受命到帕米尔地区,查明中国主张的领土边界,并鼓励他们把势力扩展到那里去。当地的中国官员告诉他。中国的边界是沿着喀喇昆仑山脉以及印度河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分水岭(这就是说阿克塞钦在我国的领土范围内)。1892年为了表明这个主张,在喀喇昆仑山口树立一块界碑。而英国当时对这个行为也是赞成的,一位英国官员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他们表示赞成中国把喀喇昆仑山后面的无人地区(既阿克塞钦)占领起来”。1896年中国官员对英国驻喀什噶尔代表马继业提交的一本地图提出了抗议,这张地图的走向就是按照约翰逊的画法表示的边界,马继业向他驻印度的上级报告此事时,提出了一种折中的观点,“大概(阿克塞钦)一部分属于中国,一部分属于英国。”同年英国情报部门所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了马继业的看法,并表示赞同。

但是此后的清朝在内忧外困中继续衰落,英国人发现中国中央政府已经无力担负起缓冲国的责任,俄国的南下似乎不可避免,1897年元旦这一天,伦敦的陆军少将约翰·阿尔达,著名的前进派人物,当时的英国参谋总部的军事情报处长,向英国外交部和印度事务部提交一份建议。

阿尔达的建议中说:中国过于软弱,“无法担负起充当俄国和印度北部边疆之间的缓冲”… “(俄国)则积极向印度推进起边界”,俄国终将并吞中国的新疆至少是其东部地区,然后就会“极力将其边界尽可能的向南推进”。英国政府已经习惯于把喀喇昆仑山作为印度在东北方的边界,“一般看来,喀喇昆仑山形成一条可以接受的防御性的边界”,但是,“喀喇昆仑山的自然条件,它的广度、高度、交通极难,以及人口稀少等因素,使我们对它的实际分水岭进行警戒成为不可能。如果我们要充分地维护边疆安全,并收集敌人地情报,就必需要在它北面的斜坡(其实就是指阿可赛钦)和,沿着那些与山脉平行的河谷(指叶尔羌-今天的莎车,还有喀拉喀什河上游的地区)自由巡逻。”最后的结论是:英国应该“严密防止我们的敌人占领这些与山脉平行的河谷并进而准备对山口进行突然攻击。”为次目的英国应该建立一条可以使英国拥有在其附加的地图上划出了这样的一条边界线,它不是沿着喀喇昆仑山的分水岭,而是沿喀喇昆仑山以北的一系列山脉(包括昆仑山)的山峰,根据阿尔达建议的沿着昆仑山脉的边界,阿克赛钦以及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上游的地区都划入了印度境内。虽然他的这个建议当时并没有被采纳,但是在英国关于边疆政策不断的争吵中却一直产生这影响。

灯心草同志说我写的不明白,主要是这时的关系太过复杂,我表达能力也不行,而且这段历史也让我沉痛地忘记了调侃。这里看官们估计已经忘记约翰逊这个人了。在此总结一下在中印西端主要的三条英国人划的线。

1、约翰逊线。在英国看来,“1846~1847年慕边界委员会线”,只是确定了司圣提河到班公湖之间印度与中国的边界,而从班公湖到喀喇昆仑山口之间的边界尚需划定。为此,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于1865年潜入南疆地区,通过“勘察”绘制出地图,把阿克赛钦、羌臣摩河谷以及喀喇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偷偷划入英印克什米尔版图。“约翰逊线”,代表了前进派的主张。由于此后英国全力培植阿古柏政权,约翰逊的主张被搁置,但“约翰逊线”却出现在1868年的英国地图上。

2、约翰·阿尔达线。1891年英国侵占了原为中国属国、地处新疆与印度交通咽喉地带的坎巨堤。1893年英国代表杜兰与阿富汗划定了印度与阿富汗的边界一一杜兰线,企图使阿富汗成为英俄间的缓冲区。1895年英俄背着中国政府私分了中国的帕米尔,解决了英俄在帕米尔问题上的争执(南下印度的战略通道瓦罕走廊由阿富汗控制)。英国认为,帕米尔问题解决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划定从帕米尔到藏北高原之间克什米尔与中国的边界,只有这样,印度西北的局势才能基本稳定。围绕这一问题,英国政府内部争论激烈。时任英国参谋总部军事情报处处长、前进派代表约翰·阿尔达,鉴于中国甲午之战新败,国力衰徽,于1897年向英国政府建议,中国已无法充当英俄间的缓冲,为防御俄国向印度推进,应以昆仑山为界,将阿克赛钦以及叶尔羌和喀拉喀什河系的上游地区都划入印度。“约翰·阿尔达线”与“约翰逊线”相近似。

3、马继业-窦讷乐线(后面会提到)。英国驻喀什噶尔代表马继业,否定阿克赛钦全部是中国领土,提出阿克赛钦一部分属于中国,一部分属于印度,并将此意见报告了英印政府。英国采纳了马继业的方案,并于1899年3月由英国驻华公使窦讷乐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划界建议。根据这条边界线,沿着拉宗山脉将阿克赛钦大部和整个喀拉喀什河源划给中国,将林济塘洼地、整个羌臣摩河谷及奇普恰普河划归印度。但清政府未予理睬和承认。

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英国的边疆政策:一是制造缓冲势力或缓冲区,二是寻求印度对外边界的划定。应当指出的是,英国不仅把沙俄看成是印度安全的主要威胁,而且有时也把日益屡弱的清王朝看作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在清政府采取某些加强边疆的措施时更是如此,这是英国制定边境政策的又一个考虑。此时我们可以发现,凭借外国的干预来维护自己的边界是多么不可靠,就如同我们国内一些人把统一台湾的希望放在同美国的友好上一样的可笑,只有自己的强大,边疆才有保障。此处对那些垃圾又是一驳。

阿尔达的意见在伦敦还是受到重视的,毕竟他是情报处长嘛,但是印度的英国总督诶尔金对阿尔达这种不切实际的观点不屑一顾。对阿尔达这种坐在办公室,趴在地图上就随意决定边境的做法,他反驳道“我们看不出把边境推到大山的另一边在战略上有什么好处,因为越过高山入侵印度的事情是不致于发生的。”“既然中国认为阿克赛钦是他的,那么试图推进阿尔达所提出来的边界,就必然会冒着时英国同中国的关系紧张起来的危险。阿尔达希望阻止俄国人向前推进,而上述尝试恰恰会使俄国人加速向前推进。”这是显而意见的,驻守印度的军官们也认为“目前以这道大山为界的边疆大概是世界上最难进入的地区。在山的另一边的地区是人烟稀少,崎岖不毛之地。如果我们先前推进,就会使我们同我们的前沿哨所之间,出现一条军事交通史上最困难的地带。这样做会不适当地延伸和削弱我们的军事阵地,…从来没有任何侵略者从这个方向侵入印度,因为自然界在那里设置了极其艰险的障碍。”英国在自己的全盛时期在边疆问题是多么胆怯,我们已经可以发现他们衰落的先兆,比起我们中国历史上大帝国的大气与恢弘,英国真像一个小气的守财奴。
虽然埃尔金拒绝了阿尔达的建议,但是仍然希望对俄国的推进有条明确的界限,他要英国直接同北京接触以解决中国和克什米尔的边界。当然英国一定先要自己内部统一出来一种边界来,第二年(1898)伦敦经过争吵终于同意了一条折中的方案——马继业-窦讷乐线,并在1899年3月14日通过英国驻北京公使窦讷乐(Claude-McDonald)——一个著名的老王八蛋——向清政府提出了划界的要求。
这条线一方面反映了英国热衷于越过喀喇昆仑山脉建立边界的战略考虑;另一面也承认一个实际可行的建议应当顾及中国的利益。这就好像抢劫了人家,拔了人家的衣服,还给人剩条内裤一样,英国和西方人的人道和廉耻重来就超不出内裤的概念。
此时在中国当政的李鸿章已经发现自己如果再割地,满朝的官员非杀了他不可,太后的脸上也不好看了,一般情况下他都是赔银子了事,但是这次英国人又不要钱,李大人的智慧又不允许他想出什么万全之策,干脆不理,来个一拖到底,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感谢李大人这次没有自作聪明,否则我的文章就到此为止了。

虽然继埃尔金担任印度总督的寇松勋爵极力主张,既然中国没有拒绝,那么就应该告诉中国人,英国打算就把这条线当边界了。但是英国也并没有将这个主张照会中国。此时,英国的边疆政策又开始随着俄国的压力大小,和中国的软弱程度而摇摆不定了。

进入二十世纪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以及之后的庚子赔款已经将清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此时的清政府根本就顾及不到远方的疆土了。1904年,前进派的著名代表当时的印度外事秘书路易斯。戴恩狂热的提出要将印度边界扩展到昆仑山从而并吞西藏。但是俄国人不会允许英国这样做的,1907年,英国与俄国签署了一项双方保证都不进入西藏的协议。由于英国在阿克赛钦的目标是不使俄国人进入,那么使阿克赛钦属于西藏就是最简单的办法。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这一直使英国人努力的目标。
好长的帖子,粗看了一遍,作者很有才啊
上文说到英国对俄国的政策使英国一心要把阿克赛钦放到西藏,但千万不要以为英国安什么好心,我说过要靠外国人来保卫自己边疆简直就是白痴才会干的事,这是无数自以为是的人失败经验的获得的。英国这么做最根本的想法是把西藏一起吃掉,而且一直就这么做的。

1876年英国并吞了西藏的藩属哲孟雄(锡金)和布鲁克巴(不丹),此年为十三世“达赖”降生之年,每次“达赖”转世,西藏或有兵祸,或有外教入侵,焉知不是佛祖降罪。1887年西藏联合政府在隆吐边境设卡,英国蛮横阻止,藏军与印度兵大战一场,失败。清廷屡次旨谕驻藏大臣文硕,要求藏人撤卡,这又是狗贼李鸿章和那老婊子干的好事。文硕上奏说,隆吐确实是藏地,卡没什么可扯的。老婊子说你他妈想不想干了,文硕说大爷的,老子就是不干了,隆吐也是西藏的地盘,清廷撤了文硕的官,换上升泰,李鸿章竟然对升泰说,你去看看隆吐到底是不是西藏的地方,以前怎么没听说过啊,暗示要升泰上奏说那不是西藏的地盘,升泰去了西藏,回报说,隆吐在哲孟雄(锡金)的地界里不假,但是哲孟雄和布鲁克巴历来都是西藏的藩属,现在虽然被英国占了,但是那里的部长(土王)每年都会亲自来拉萨进贡,两部有什么争端也是请驻藏大臣和达赖派人去处理,所以还是咱们的地盘(其实就是英国人的文档也承认这两部虽然名义上归英国,可实际上还是听命于拉萨)。李狗贼和老婊子竟然置之不理,藏人听说文硕被罢了官,知道老婊子是不想管他们了,就决定自力更生跟英国人干,老婊子命令升泰阻止,泰升心想你们他妈的买国,要老子背黑锅,想都别想,老子半个兵都没有拿什么阻止,于是嘴上说不许,暗地支持。藏人听了泰升的话更加愤怒,在帕克哩集合队伍,向天发誓曰:“凡我藏众男女,誓不与英人共天地。有渝此誓,众共殛之!”(好汉子!好兄弟!可惜现在有些藏人忘记了当年的誓言,忘记了宗喀巴大师教谕,成为基督教的走狗,我为之一哭)。印度殖民军进攻热勒巴拉山,手持藏刀的藏族兄弟与印度血战,伤亡数百,阿萨姆来复枪营既后来的阿萨姆步兵联队号称印度最能打的部队,其实是垃圾,只能欺负手持兵器的部落兄弟,62年被我154团和155团将杀得溃不成军,击溃其参战的第二、三、五、九、十一营,全歼第五营,俘虏营长拉顿。辛格中校(又是个辛格家的)以下970余人,算是给藏族兄弟报了仇。印军胜利后,冬天临近,印度政府害怕在高原的冬天作战会吃亏,提出缓兵之计,照会清朝驻英大使刘瑞芳要求议和,藏人说如果英国人占据我哲孟雄,则誓不两立,拒绝议和,第二年春天印军继续进攻,八月击溃藏军,占领哲孟雄,抓了哲孟雄部长又继续攻入西藏境内的仁进冈,泰升知道正面的对抗藏人要吃大亏,所以派官员萧占先去阻止印军,萧占先也是半个兵没有,全靠嘴忽悠,他先跑到仁进冈立了个牌子,写上汉字“中国领土”,等到印军到来,忽悠阿三说,看看上面写着什么?不认识?告诉你们这是中国领土,我们本来不想和你们打仗,是藏族人要和你们打,现在我们太后已经责备他们了,你们就回去吧,阿三们还真信了,要求赶快议和,就退兵了。升泰知道萧占先那也是赶鸭子上架,骗不了几天,但是藏人打败之后仍然嚷嚷着要报仇,有两个藏族的头人说要议和的,直接就给扔到雅鲁藏布江里去了,升泰好说歹说才终于给压下去,但仍然要求索回哲孟雄和布鲁克巴全境。等到天气开始变冷,升泰知道阿三肯定顶不住,这个时候谈判最有利,藏人也有聚集了数万兵力,升泰让他们先不要妄动,自己跑到边境去谈判,英国人又是割地赔款的要求,你们不同意我们就打到拉萨去,藏人听说后当然不干了,万余藏军进驻仁进冈,升泰叫他们先别动,然后跟英国人说,哲孟雄历来都是我们看的场子,凭什么给你,藏人也没到印度去打仗,赔什么钱。你们要谈判就先撤兵,要想打就跟藏人打去,老子还不管了。这个时候哲孟雄部长的弟弟也赶过来了,说你们英国人也太他妈不是东西了,分老子家的地不让我们家人来,半道上差点被几个阿三打死。英国当时并没有力量打到拉萨,而且马上就是冬天了,不打都得冻死在这,何况藏军集结得越来越多,除了开始那一万多,又多了三大寺得僧兵。所以英国既不撤也不进,开始跟升泰打口水仗。哲孟雄部长得老娘也来了,说:我们当年租界给英国,说好了一万两千现大洋,他妈的一毛钱也没见着啊,抓了我儿子不说还想要我们的土地,门都没有,我们归大清。布鲁巴克(不丹)的老大此时也要派了一千七百军队过来,借口护卫升泰,升泰心想哲孟雄的事还没了,你这时候来不是没眼色吗,再说这点部队我也不缺,就又让他们回去了。正当升泰在边境苦心孤诣努力维护边疆的时候,英国向在北京的李鸿章施加压力,李鸿章对升泰说,英国已经占领了哲孟雄,不可能吐出来了,你只要保住西藏就是功劳。升泰当时心凉了半截,英国人伪造哲孟雄部长的书信想骗他老娘把他两个儿子交出来,老娘坚决不干,牵着两个小孙子到升泰营里痛哭(与琉球国王子在李鸿章府前苦跪数月,痛哭而归何曾相似啊,丢弃不仅是土地,而是数百年经营的民心啊)。升泰知道朝廷已经无人做主,自己也无可奈何了。1890年终于签订条约承认哲孟雄(锡金)是英国的属国。在1904-1905年,英人借通商要挟,自哲孟雄(今锡金)进兵,在江孜击溃藏军,进入拉萨,签订“中英新定藏印条约”。,开始十三世“达赖”一直以为俄国也信喇嘛(白痴),所以跟俄国人走得很近,这可是英国人最忌讳的事,英国人当时虽然知道,但也没什么办法,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英国就立刻进军西藏了,此时驻藏大臣有泰跟达赖说,打是打不过,只有我去先把他们忽悠住,然后在想办法。这个白痴达赖竟然不让他去,说老衲自有妙计,找箭头寺的喇嘛诵经诅咒英兵快点死(白痴),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英国兵临城下之时,立刻屁滚尿流,把印信交给噶勒丹寺的噶卜伦活佛,自己马上逃到青海去了,一点高僧的样子都没有。有泰知道他的妙计就是这个差点没背过气去,气得要求清朝革出达赖的名号。自五世达赖圆寂之后,在历次外敌入侵的事件中,班禅一直比达赖显得有骨气,沿袭宗喀巴大师的人只有班禅大师了,六世“达赖”横死就已经显出佛祖对“达赖”僭越的震怒,桑结一人之乱至我佛座下高僧后继无人,岂不悲呼,我佛弟子无数,只我一人高呼,悲痛之极已。现在在印度那个老秃驴是个什么东西。

当时在四川总督锡良麾下建昌道赵尔丰清楚的认识到这种形势,向他老板提示英国“阴谋百出,居心叵测,西藏情势岌岌可危”,此人也是清末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老哥赵尔巽就是清史稿的编撰者之一,并向清廷要求改革藏区的行政区划,改土归流,巴塘的泰宁寺喇嘛叛乱,赵尔丰与四川提督马维骐带兵杀入西康,全境肃清,以武力实施改土归流的政策,不听的全砍了。1907年正月,创立学务、农垦、水利、桥梁、采镰、医药等部门,设立里化、定乡、巴安等县,1908年7月,设立康安道,改打箭炉为康定府,设河口县,里化同知,稻成县、贡噶岭县丞,巴安府、三霸通判,定乡县、盐井县,同时他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并招募川军三营,训练新军,伺机重返西藏。他在向清廷奏折中说:“移川督於巴塘,而於四川、拉萨各设巡抚,仿东三省之例,设置西三省总督,藉以杜英人之觊觎,兼制达赖之外附”。就是要西藏岌岌可危的形势下,以武力控制,建立形同内陆的行政机构,这是很高明建议。近代著名学者李思纯说:“金沙江以东十九县,尚能归附,皆因清季赵尔丰之余威,于民国以来诸边将无预也。”

1908年,跑到青海的“达赖”被当地的清军护送的到西宁,此时陕甘总督升允就发现这个家伙不是个玩意,上奏说,“达赖性情贪啬,久驻思归,应否准其回藏?”得旨:“俟藏务大定,再行回藏。”升允就把他送到了五台山,又上北京朝觐,一切安顺治朝五世达赖的规格接待(这玩意也配?),本来要再次受封的,由于光绪和老婊子相继挂了,所以也没封成,借口水土不服要回西藏,此时清朝更没个主心骨了,升允只好原路给他送回西宁,一路漠漠唧唧的慢走,第二年才回到拉萨,凡事他走过的地方,当地土司都开始纠集藏民闹事,驻藏大臣联豫鉴于达赖有附英异动,奏请朝廷调川军入藏,联豫的目的也是打算把西藏完全改土归流。赵尔丰率这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作战悍勇的川军开始越过金沙江向查木多(今昌都)和类乌齐进攻。朝廷命钟颖一个年方22岁的帝戚)率四川新军两个标(旅)进藏,1910年(宣统元年)初,钟颖军与赵尔丰军会师于查木多(钟颖军自北线即今四川甘孜州德格进兵;赵尔丰军自南线即今四川甘孜州巴塘赵行辕驻地进兵),然后两军迅速推进到工部(今林芝专区首府八一镇附近)一线。对整个工部和波密地区(昌都、林芝地区)进行改土。消灭了这一地区长期威胁丹达岭以西的后藏安全的波密王白马青翁独立政权。消灭白马青翁军,并将白马青翁擒拿处死。这一地区(今西藏东部)先后建立起了查木多、江达(工部)、等十多个县,赵同时向南派兵,进入查隅地区,建立了查隅县(查隅在今西藏自治区最东南,临中印边境东段之东,与印占瓦弄相邻)。“达赖”一听说川军来了立刻跑到印度去了,清朝下令格去了他达赖喇嘛的名号。当时很多西藏的边远地区,如白马岗地区(即今墨脱县)和门隅--洛隅--下查隅地区(现属印度,即今印占中印东段边境以南的约十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头人都派人来要建郡县。赵也积极组军备战,随时抗击英国的武装入侵。特别说一点赵尔丰在西藏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强迫藏族学生学汉语说汉话,要求藏人家族都采用汉姓。至今康区有不少姓汉姓的藏人,多是那时传下来的。他在改变风俗方面,细到要求藏人改变以吐舌头表示尊敬的习惯,规定男女青年在藏袍里面还要穿裤子,甚至因为他认为藏人的天葬风俗不好,也要求改变。同时积极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在“改土归流”过程中,将一些环境好的山谷地区,交与迁居过来的川民。但因为幸亥革命爆发而停止,使刚启动的由四川向藏区的移民计划中止,所以移民量不大,否则察隅等藏南地区将迁移大量内地实边汉人,“号称西藏的江南”的藏南国土也不会落入印度手中。就是今天,我们对西藏的政策大部分也是抄的赵尔丰的。更难得是赵尔丰是一位为官清廉的好官,他训导地方官,“知县是知一县之事,即知人民事也。故勤政爱民者,因爱民而勤政。非勤政为一事也,爱民又为一事也。凡民有疾苦,而官不能知之,不能救之,是贼民者也”。在路途发现一家百姓无隔夜之粮,而地方官不知,即以严惩。

我们多说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其实并不竟然,甚至大部分的官员都是很有能力的。这让我想起郭靖的两句话,“郭某纵然不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我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我南朝地广人多,崇尚气节。俊彦之士,所在多有,自古以来,从不屈膝异族。蒙古纵然一时疆界逞快,日后定被逐回漠北,那时元气大伤,悔之不及”。金庸小说唯此二句最男人。是啊,我中华何曾缺了好男儿,文硕丢官抗命,占先只身迎敌,升泰百般斡旋,尔丰率军平藏,心中未必忠于那个狗贼和老婊子,胸中的热血也是为中华百姓而洒。王国维先生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弃世,陈寅恪先生说此非“殉清朝”而是“殉文化”,我对王先生是极佩服的,但是认为如此之死就落了下乘,比不上郭大侠了,他日鲜卑人若能殉于百姓,才是真正不负此头啊。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内部军阀混战,在中亚和西藏的影响力下降到最低点,各地少数民族贵族在列强的怂恿下纷纷自立。北洋政府忙于争权夺利,根本就顾不过来,喀尔喀蒙古的分裂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英国此时的边疆政策也发生了激烈的变化。俄国对新疆的并吞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印度总督竭力向伦敦建议阿尔达的计划,将阿克赛钦放在印度的边界内,而不是西藏,但是由于摄于赵尔丰的武力,伦敦最终没有同意,仍然坚持1899年的边境提议。在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丑名卓著的麦克马洪线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确定的)上,阿克赛钦仍然分成两部分,大部归于西藏。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我家乡一位英雄,风流将军尹昌衡,他是四川成都彭县人,现在属于成都的彭州区,尹将军一生诗酒风流,潇洒倜傥,身边一位红颜知己良玉楼更是美若天仙,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泡妞报国两不误,绝对是有我蜀人特色标杆人物。1897年,年仅13岁的尹将军就读与成都尊经书院(后来的四川大学),18岁投笔从戎,进入四川武备学堂习武,两年后毕业,以优良成绩被选赴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深造,跟与当时的同学,后来叱咤风云的各地诸侯蔡锷、李烈钧、刘存厚、李书成、阎锡山、唐继尧等人都是拜把子的兄弟,25岁的尹昌衡毕业回国,在广西巡抚张鸣岐手下任广西陆军小学堂监督,他最著名的一个学生就是中华民国的代总统李宗仁。1910年回到四川,成都人怎么离得开成都嘛,在四川总督赵尔巽手下当军事编辑局总办,很快又任督练处会办,此时的他还是四川著名会党“袍哥”的成员(千万不要以为袍哥是黑社会,其实它上至四川省主席下至脚夫苦力包括乡绅,军阀,土匪,文人、商人、学者等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是一种民间自我保护的松散团体,但它的影响相当大,今天四川人称呼陌生男子为“师兄”,就是袍哥的遗产,北方多称“师傅”,是义和团的遗产)。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朝急调赵尔巽的老弟-手握重兵的赵尔丰入川镇压川人。尹昌衡对赵尔丰说,很多四川人在川汉铁路中都拥有股份,不能硬来,赵尔丰一向强势惯了,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对尹吕衡产生怀疑,将其软禁起来,继续使用在西藏的办法,不听话就砍了,镇压保路代表。但是他手下的川籍军人因家中大都是铁路租股者都暗中加以反对。不久,四川陆军小学堂外籍总办被学生驱走,赵尔丰迫于形势;只好临时任命尹昌衡为四川陆军小学总办,尹趁机结聚一批武装力量,同年冬立宪派取胜,赵尔丰迫于内外形势,宣布退位,但仍带兵留住成都城。由此四川宣布独立,立宪首领蒲殿俊出任都督、原清军第十七镇统治官朱庆澜出任副都督,尹昌衡出任军政部长、罗纶出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没几天,因为工资问题,部分川军叛乱抢劫成都市,成都乱成一团。尹昌衡跑到北郊凤凰山兵营(哈哈,坚哥他们家),同第六十五标统周骏等四名军官密商后,当即带兵进城下乱,罗纶也率四乡保路同志军人城维持治安,仅用三天时间即平息叛乱,安定成都秩序。旋派川南同盟会杨肇锡、川籍军官彭光烈与巡防军十余名管带商定立即令士兵停止抢劫,重新商定军政府负责人选。经同盟会成都支部负责人董修武、立宪派重要人物及川籍军官彭光烈、孙兆鸾、宋学臬等人协力筹划,重新成立四川军政府,推选尹昌衡担任都督。

这个两人都清末民初的英雄人物,但是命运让他们不能相容。赵尔丰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承认失败呢,他冷眼看着局势,成都的叛乱给了他机会,暗中调遣风山、傅高秋率在西藏云南的部队到四川来。尹昌衡得到这个消息,加上赵之前在四川杀戮太重,结怨太深(重庆军政府就扬言要派三路大军杀到成都来砍赵尔丰的脑袋),就决定干掉赵尔丰。他独身到赵尔丰家了,保证跟赵无论清朝民国都是哥们,请赵名义上交出军权,把赵从亲兵护卫的住所骗了出来,四个埋伏的士兵将赵逮捕,尹又拿出赵给他的手令接管了赵的部队。随后举行公审大会,砍了赵尔丰的脑袋,死前赵尔丰一直破口大骂,不过尹昌衡这手的确不怎么地道,对比重庆的做法,就能发现成都仔儿没有重庆仔儿耿直。

尹昌衡随即平定在四川所有清军,1912年四月二十七日成都四川军政府和重庆蜀军政府联合,尹昌衡出任联合军政府都督。

西征的钟颖没有跟赵尔丰回四川,而是替代联豫当了驻藏大臣,带着部队留在了西藏,由于要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部队都分散在藏区各地,这就给了“达赖”机会。同年六月,此时“达赖”已经成为英国的一条狗,他从印度跑回来,在康藏地区掀起“亲英反汉”浪潮,僧兵数万之众攻击拉萨川军钟颖所部、围攻昌都,乍丫、江卡、乡城、稻城,河口等地同遭猛烈攻击,进而理塘失陷,情势十分危急。尹昌衡甚为气愤,拟订“征藏计划”,自愿率领一镇(师)精兵西征,以壮国威利边民。六月十四日得北京北洋政府覆电获准,命尹昌衡为西征总司令帅兵进剿.尹令朱森林一团为前锋,亲率大部队火速进发。“达赖”叛军惊闻连 “赵屠户” (赵尔丰绰号) 都敢砍了的尹昌衡都督挥师征剿,又传闻都督领兵十余万人,尽皆惶惶然溃逃一半,加上尹昌衡指挥有方,历尽艰险,仅用三月多时间即击溃叛军,收复失地,安抚僧民,以解康边之危。又在鑪城设置镇抚府,下辖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四司,改各设治局为县,以掌管全边。并分设边东观察使和边西观察使,督办政务。尹昌衡改任川边经略使后,一年多来尚新设嘉黎府,组建硕督、太昭(江达)、恩达三县。北京民国政府批定川边为特区,共领三十二县。

尹昌衡本来想领兵继续西征,全部平定西藏,但是袁世凯迫于英俄两方压力,而且尹将军西征大得人心,于他不利,多次电令停止征讨,1913年底,袁世凯以议决川边诸事为由召尹昌衡至北京,一块来的还有蔡锷,老袁对这哥俩软禁起来,封官许愿,想笼络利用。尹昌衡与蔡锷本来就是铁哥们,两人一合计,发现这老东西跟老婊子是一路货色,有篡夺成果、图谋窃国之野心,当然不想跟他干,合计着逃跑,回老家起兵反袁。袁家老三袁克文为了帮老爹笼络尹、蔡,常常陪他俩到北京八大胡同逛窑子。袁克文这小子被称为“民初四大公子”,师从许地山,也是个诗酒风流的人物,本质并不坏,曾劝过他老爹“莫上高楼最上层”——不要当皇帝。当时北京两大名妓金祥班的小凤仙(19岁)和云吉班的良玉楼(原名殷文鸾,17岁),而且也是亲如姐妹,而尹昌衡30岁,蔡锷32岁,正好哥俩一个人一个泡了,成担挑了。在北京城的风月场中,做红名妓很不简单,不仅要资质绝佳,还要识翰墨,通音律,在上流社会中交际应酬,懂礼节,善谈吐,风雅宜人。良玉楼与小凤仙的可贵之处在于两人都不是见钱眼开的人,因而她们能在风尘中觅知己,慧眼识英雄!

与良玉楼结交后,在给她“梳拢”(就是开苞)的那天晚上,尹昌衡送给良玉楼一串珍珠项链,并即兴赠她一首诗:

秋月春花无限情,酒阑书剑任纵横。
自知此意甘颓倒,且看今朝值圣明!
不是东山能济世,也因蕲国厌谈兵。
美人名士堪千古,何必干戈误一生!

聪明的良玉楼,早已看出这位英年的尹都督佯装带醉,壮志未酬。

袁世凯赏给蔡锷小公馆、新家具,还答应在京给他举行盛大纳妾喜筵,蔡锷领而受之,表面降袁,暗地里却在小公馆接见家乡来客,秘密指挥云南起义。而尹昌衡却表示不要小公馆、新家具,妓院的费用他给袁克文打欠条,答应还。他深知袁世凯非等闲之辈,要是与蔡锷同唱一样的戏,势必会引起袁世凯的疑心。他常在四川会馆出没,同家乡来客秘密策划反袁斗争。

蔡锷返回云南之后,袁世凯大怒,下令将小凤仙下北京监狱,追查蔡锷在京余党。老袁见尹昌衡不公开表态降袁,害怕他搞鬼捣蛋,便“亏空公款”罪把他关进陆军监狱(其实那时候尹在北京妓院里长期吃住,又不要老袁买单,都快让老板干出来,可见他根本没钱),软禁在一幢小洋房里。(这俩哥们也不统一行动,估计蔡锷是不仗义了)同时严密监视四川会馆与金祥班,逼问良玉楼尹昌衡的情况,追查他的在京同伙。

当时北京各大报刊都登载了“蔡锷回云南起义”、“尹昌衡在北京坐牢”的消息。

在狱中,尹昌衡宣布绝食,摆在他面前的好酒好饭,他也不喝不吃(北京饭有什么好吃的,要上川菜萨)。袁世凯只好派袁克文到八大胡同去请良玉楼劝他进食,出面解围。良玉楼入狱后,尹都督才肯喝酒吃饭,放弃绝食。陆军监狱破天荒地准许探监留宿,批准“囚犯”与“娼妓”牢内昼夜长谈。尹昌衡从良玉楼口里才知,小凤仙也被关进北京监狱,蔡锷在云南组织“反袁护国军”,熊克武在四川组织了“四川反袁护国军”。袁世凯则马上就要登基。不久后,在全中国人民的讨伐声中,刚刚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暴病而亡,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将尹昌衡、良玉楼、小凤仙才特赦出狱,封尹昌衡为“盛威将军”,实际上仍被黎元洪软禁。此六年后,尹才得以回到四川成都。尹昌衡后来追随中山先生革命,因身体不好后来归隐成都。从此,良玉楼始终不渝地相伴尹昌衡。昌衡的《止园诗抄》有《赠良玉楼》七律四首,《寒宵欣慰太贞》及长诗《幽燕美人歌》,自注:“为姬人殷太贞作,太贞即前诗所谓良玉楼也。”

蔡锷与小凤仙风流虽盛,但却未结成白发夫妻。尹昌衡与良玉楼却不同于小凤仙与蔡锷,尹良二人终成夫妇。良玉楼与尹昌衡婚后被尊称为殷夫人,排行老二,后尹又聚一房,姓羊,此为三夫人(知道为什么身体不好了)。 1949年,尹昌衡为躲避国民党的“川西大决战”,携全家老小共九人离开成都到成都至西昌之间的“富林”镇羊仁安处避难,一路之上身为前四川军政府都督夫人的殷夫人甚是受人尊重。西昌解放后,尹昌衡不愿回到成都,一家人又随尹去了重庆。中共西南局了解到了尹昌衡一家的情况后,贺龙司令员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上强调:“尹昌衡对国家对民族是有贡献的。”邓小平也说:“尹昌衡我们要管”。

清末的小姐一个比一个仗义,切不说用和德国外交官瓦德西的肉体关系减轻了八国联军对北京的掠夺赛金花(赛金花真正老公是清末状元洪均,他的儿子(记不得名字了)是马尾船厂的总工程师,在中国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孙子洪君彦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经济学家,章含之的老公,生下一个女儿洪晃,陈凯歌的前妻,著名的“名门痞女”。),就是小凤仙,良玉楼之辈也是让人神往不已,让一部分男人-周总理斥之“操守不如一个妓女”的叛变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之辈-羞都羞死了。

“青楼皆为义气妓,英雄尽是屠狗辈。”此话虽不全对(特别是后半句),但也可知我们中华数千年不倒的一些原因,。
这个文章很早以前就见过,CHE  MM转载在历史区。
资料很丰富啊,慢慢学习
后面还这么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