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其实并不傻 三国五虎将谥号隐藏的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0:08:23
阿斗其实并不傻 三国五虎将谥号隐藏的秘密
倍可亲(backchina.com)   在三国蜀汉政权里,共有十二位有功之臣身后得到了追谥。除了第一位法正是刘备亲赐的谥号外,其余十一人都是后继的一把手刘禅钦定的。谥号作为一种荣誉象征,代表了官方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并不是随便就能享有的。对于谥号,刘禅的理解是“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意思是活着时有美好名声的人,那么去世后就给他加上美好的谥号。而赫赫有名的关张马黄赵五虎将的谥号却是在最后一个批次被刘禅赐予,而且谥号的称谓又是那么的耐人寻味。阿斗对这五位叔父级人物到底持有什么印象?让我们从五虎将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中探寻推测一番蜀汉朝廷的人事风云吧。

  后世捧到上天的关二爷被追谥为壮缪侯。这个谥号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从我查阅的资料来分析,这里的“壮”含有勇武有力、武而不遂的意思,“缪”则是名与实爽,连起来就意味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按照美谥、平谥、恶谥三分法,关羽的谥号不算恶谥也基本差不多了。用刘禅的赐谥理念反推一下,就可以看出阿斗对这位二叔并不抱好感。

  关羽被东吴算计死的时候,阿斗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立为太子不过一年的时间。一个征战在外,一个长于深宫;一个只对老大忠心不二,一个但求嬉戏游乐;一个高傲自重,一个懵懂无知,所以俩人不存在交往上的必要和利害上的冲突。少年阿斗不会在意关羽的作为与性格,但是帝王阿斗会在意的。蜀汉政权衰弱的直接诱因就是关羽丢失荆州兵败身死。他的死又连带了张飞的遇刺身亡和刘备的中道崩殂。在刘禅执政的四十多年里,孔明和姜维的多次北伐而未功成,正是缺少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冲。从蜀汉的国策和国运来看,关羽实在功不抵过。所以阿斗认为关羽素质与职务不成正比,基本是个花架子。

  张飞的两个闺女都嫁给了阿斗。对这位老泰山,阿斗给出了桓侯的谥号。桓者,辟土服远也。意思就是承认了张飞在政权建立过程中开拓疆土的征战之功。在这个貌似实事求是的谥号背后,仍然隐藏了一些东西。因为他们的特殊关系。

  公元221年3月,张飞被人害死,5月阿斗荣升皇太子,紧接着迎娶张飞的大闺女为太子妃。不是阿斗看中了张大闺女,而是他的父亲把对张家的垂怀之情转化成了儿女亲事。对于这桩政治婚姻,阿斗的心里是有想法的。我们不知道这位张大闺女的容貌和年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阿斗并不喜欢她。他喜欢上的却是陪伴张大闺女一起入宫的王侍女,并与她珠胎暗结,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立为太子的刘睿(加王旁)。可见阿斗对张大闺女并没有情分,对已故的岳父就更缺乏感情了。张大闺女嫁入刘门十六年后,郁郁而终。在她尸骨未寒之际,阿斗看上了她那美貌的妹妹,公然将其纳为贵人后册立为皇后。其时,相父诸葛亮已经去世,阿斗理所当然地为所欲为了。也许正是看在张二闺女的面上,阿斗才给了张飞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谥号。

  马超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了刘氏集团。这位威震西凉的响当当汉子,任何人都不能小觑。刘大耳同意接受马超的时候,他正在成都围攻刘璋数月而不下。马超率兵直接抵达成都城下向刘备请降,城里刘璋的人马看到马超来了,十分震怖。刘璋立马放弃抵抗,举手投降。马超的刚猛威武由此可见一斑。刘禅看重马超这股劲,赐谥威侯。

  威侯的“威”还有执正无邪的寓意,刘禅对马超的评价还是中肯的。这个起因于马超及时打了一个欲图不轨的人的小报告。这个人叫彭恙(下为永字)。他有点才华,但自视甚高,得意时很张狂,失意时很牢骚。诸葛亮认为他不是个好鸟,建议刘备疏远了他,还准备把他从京官下到地方。彭恙听到这个消息,心底愤恨,思谋着马超是个外来户,找到马超说咱们来个里应外合,天下可定了。马超自来到蜀汉一直谨小慎微,听了这话,半天没吭声。随后他将彭恙来访的具体经过详细呈报上去,彭恙因涉嫌谋反而被诛杀。刘禅就是从这件事上判断马超是个不玩阴谋诡计的人。

  老将黄忠自归顺刘备以后,表现一直很抢眼。每次打仗他带头冲锋陷阵,勇毅冠绝三军。刘禅赐他刚侯谥号,是恰如其分的。刚者,威武不屈,利禄不惑,老迈不服。看来,刘禅的确是黄忠的一个知音。

  五虎将里数赵云的人缘最好,人气最旺,后世喜欢、敬仰、崇拜他的人远远超出其他四位。大概是因为他相貌俊美,智勇双全,品行高贵的缘故吧。对这位救命恩人,刘禅追封了顺平侯的谥号。慈和遍服曰顺,执事有制曰平。阿斗充分肯定了赵云做事规矩、待人亲和的品质。有人认为这样的谥号不足以反映赵云一生的功绩。以我推测,刘禅并没有点避重就轻,而是高度概括了赵云的人生特色。

  赵云在长阪坡血染战袍救下了阿斗的小命,在大江之中截迫孙夫人改变了阿斗的命运,两次相救让刘氏父子不能不对他另眼相看。但赵云在领导面前,从不恃恩而骄,始终表现了一个臣子的本色。在蜀汉政权以刘禅为首的君权和以诸葛亮为首的相权两股势力暗流涌动的形势中,赵云坚定地跟随在诸葛亮的身后,为诸葛亮治国大略的有序展开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倾向于诸葛亮,是清醒认识到只有诸葛亮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这也是他执事有制的一种信念上的选择吧。赵云作为元老级人物,不搞拉帮结派,不分亲疏远近,对每件事都按规矩出牌,对每个人都用公心对待。在互相倾轧、斗争激烈的蜀汉集团内部,赵云可谓出尘不染,被当时的舆论推崇为温良恭俭让的典范。阿斗其实并不傻 三国五虎将谥号隐藏的秘密
倍可亲(backchina.com)   在三国蜀汉政权里,共有十二位有功之臣身后得到了追谥。除了第一位法正是刘备亲赐的谥号外,其余十一人都是后继的一把手刘禅钦定的。谥号作为一种荣誉象征,代表了官方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并不是随便就能享有的。对于谥号,刘禅的理解是“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意思是活着时有美好名声的人,那么去世后就给他加上美好的谥号。而赫赫有名的关张马黄赵五虎将的谥号却是在最后一个批次被刘禅赐予,而且谥号的称谓又是那么的耐人寻味。阿斗对这五位叔父级人物到底持有什么印象?让我们从五虎将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中探寻推测一番蜀汉朝廷的人事风云吧。

  后世捧到上天的关二爷被追谥为壮缪侯。这个谥号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从我查阅的资料来分析,这里的“壮”含有勇武有力、武而不遂的意思,“缪”则是名与实爽,连起来就意味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按照美谥、平谥、恶谥三分法,关羽的谥号不算恶谥也基本差不多了。用刘禅的赐谥理念反推一下,就可以看出阿斗对这位二叔并不抱好感。

  关羽被东吴算计死的时候,阿斗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立为太子不过一年的时间。一个征战在外,一个长于深宫;一个只对老大忠心不二,一个但求嬉戏游乐;一个高傲自重,一个懵懂无知,所以俩人不存在交往上的必要和利害上的冲突。少年阿斗不会在意关羽的作为与性格,但是帝王阿斗会在意的。蜀汉政权衰弱的直接诱因就是关羽丢失荆州兵败身死。他的死又连带了张飞的遇刺身亡和刘备的中道崩殂。在刘禅执政的四十多年里,孔明和姜维的多次北伐而未功成,正是缺少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冲。从蜀汉的国策和国运来看,关羽实在功不抵过。所以阿斗认为关羽素质与职务不成正比,基本是个花架子。

  张飞的两个闺女都嫁给了阿斗。对这位老泰山,阿斗给出了桓侯的谥号。桓者,辟土服远也。意思就是承认了张飞在政权建立过程中开拓疆土的征战之功。在这个貌似实事求是的谥号背后,仍然隐藏了一些东西。因为他们的特殊关系。

  公元221年3月,张飞被人害死,5月阿斗荣升皇太子,紧接着迎娶张飞的大闺女为太子妃。不是阿斗看中了张大闺女,而是他的父亲把对张家的垂怀之情转化成了儿女亲事。对于这桩政治婚姻,阿斗的心里是有想法的。我们不知道这位张大闺女的容貌和年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阿斗并不喜欢她。他喜欢上的却是陪伴张大闺女一起入宫的王侍女,并与她珠胎暗结,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立为太子的刘睿(加王旁)。可见阿斗对张大闺女并没有情分,对已故的岳父就更缺乏感情了。张大闺女嫁入刘门十六年后,郁郁而终。在她尸骨未寒之际,阿斗看上了她那美貌的妹妹,公然将其纳为贵人后册立为皇后。其时,相父诸葛亮已经去世,阿斗理所当然地为所欲为了。也许正是看在张二闺女的面上,阿斗才给了张飞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谥号。

  马超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了刘氏集团。这位威震西凉的响当当汉子,任何人都不能小觑。刘大耳同意接受马超的时候,他正在成都围攻刘璋数月而不下。马超率兵直接抵达成都城下向刘备请降,城里刘璋的人马看到马超来了,十分震怖。刘璋立马放弃抵抗,举手投降。马超的刚猛威武由此可见一斑。刘禅看重马超这股劲,赐谥威侯。

  威侯的“威”还有执正无邪的寓意,刘禅对马超的评价还是中肯的。这个起因于马超及时打了一个欲图不轨的人的小报告。这个人叫彭恙(下为永字)。他有点才华,但自视甚高,得意时很张狂,失意时很牢骚。诸葛亮认为他不是个好鸟,建议刘备疏远了他,还准备把他从京官下到地方。彭恙听到这个消息,心底愤恨,思谋着马超是个外来户,找到马超说咱们来个里应外合,天下可定了。马超自来到蜀汉一直谨小慎微,听了这话,半天没吭声。随后他将彭恙来访的具体经过详细呈报上去,彭恙因涉嫌谋反而被诛杀。刘禅就是从这件事上判断马超是个不玩阴谋诡计的人。

  老将黄忠自归顺刘备以后,表现一直很抢眼。每次打仗他带头冲锋陷阵,勇毅冠绝三军。刘禅赐他刚侯谥号,是恰如其分的。刚者,威武不屈,利禄不惑,老迈不服。看来,刘禅的确是黄忠的一个知音。

  五虎将里数赵云的人缘最好,人气最旺,后世喜欢、敬仰、崇拜他的人远远超出其他四位。大概是因为他相貌俊美,智勇双全,品行高贵的缘故吧。对这位救命恩人,刘禅追封了顺平侯的谥号。慈和遍服曰顺,执事有制曰平。阿斗充分肯定了赵云做事规矩、待人亲和的品质。有人认为这样的谥号不足以反映赵云一生的功绩。以我推测,刘禅并没有点避重就轻,而是高度概括了赵云的人生特色。

  赵云在长阪坡血染战袍救下了阿斗的小命,在大江之中截迫孙夫人改变了阿斗的命运,两次相救让刘氏父子不能不对他另眼相看。但赵云在领导面前,从不恃恩而骄,始终表现了一个臣子的本色。在蜀汉政权以刘禅为首的君权和以诸葛亮为首的相权两股势力暗流涌动的形势中,赵云坚定地跟随在诸葛亮的身后,为诸葛亮治国大略的有序展开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倾向于诸葛亮,是清醒认识到只有诸葛亮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这也是他执事有制的一种信念上的选择吧。赵云作为元老级人物,不搞拉帮结派,不分亲疏远近,对每件事都按规矩出牌,对每个人都用公心对待。在互相倾轧、斗争激烈的蜀汉集团内部,赵云可谓出尘不染,被当时的舆论推崇为温良恭俭让的典范。
]]
那个缪字,应当是“穆”的通假字。
呵呵,我从来都没有觉得后主傻。那是真正的大智若愚,颇有禅宗的境界。
对张飞 的那一段纯熟乱弹。
作者的名字叫 扯犊子  吧
刘阿斗似乎应该是看到了西南蛮荒之地,民不众物不丰,按照相父所为,穷兵黩武一定难逃灭亡,所以屡次希望相父缓议出兵北伐之事,然而相父诸葛亮童子仗着权势,主导朝政,完全没有刘阿斗说话的余地,刘阿斗也只好顺其便了。最后刘阿斗在奸雄司马氏手下求得生存的手法堪称极端高明,说明他不是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人。说明他非常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

:D
诸葛神仙的北伐岂能成功。他是相才而非将才,身边文无子房之才武无韩信之能。好不容易有个魏延,还对人家戒备再三。蜀国地狭物蹙,只利速战。他老人家却与曹魏来了个拖拖拖。蜀国之亡他要负一半责任。
这文章的作者本身就是一白痴,历史上何来五虎上将之说?小说看多了吧!;P
还有说刘禅傻的言论不也是小说看多了中毒了吗!:D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8-10-2 21:18 发表
这文章的作者本身就是一白痴,历史上何来五虎上将之说?小说看多了吧!;P
还有说刘禅傻的言论不也是小说看多了中毒了吗!:D

这话有道理,不算连环画,大概看过20几遍,越看到后面,越不喜欢刘备、孔明,不知道是作者的失败还是我的失败。:L
原帖由 霞飞大将 于 2008-10-3 10:59 发表

这话有道理,不算连环画,大概看过20几遍,越看到后面,越不喜欢刘备、孔明,不知道是作者的失败还是我的失败。:L



呵呵,肯定不是霞飞的原因。:handshake
基本扯淡。
扯淡,古者缪、穆相通,关二的壮缪约等于岳飞的武穆。
原帖由 Wing969977 于 2008-10-2 17:52 发表
诸葛神仙的北伐岂能成功。他是相才而非将才,身边文无子房之才武无韩信之能。好不容易有个魏延,还对人家戒备再三。蜀国地狭物蹙,只利速战。他老人家却与曹魏来了个拖拖拖。蜀国之亡他要负一半责任。
事实是诸葛亮非常重用魏延,汉国封候实封者寥寥,孔明都是遥领,唯有这老魏是货真价实的南郑候。老魏跟谁吵架,倒霉的基本是对方。
能乐不思蜀的人,能说他是傻子?
原帖由 国务顾问 于 2008-10-8 09:32 发表
能乐不思蜀的人,能说他是傻子?
后主的毛病是懒,不爱干事。所以每每委政于人,早年有诸葛、蒋、费,所以政通人和,后来靠陈诋、黄皓,故而北面朝魏。
李密就说过,后主是齐桓公一流的人物,任贤相可以霸,惑奸佞至于亡。
恩,李密确是狠人,一语点破要害。
:lol 呵呵,我以为后主比齐桓公更为高明,已经达到收放自如的“忘我”境地。
第二个易中天。
和与长史杨仪争权有关,却同诸葛亮没有多大关系,诸葛亮在世时,好歹还能镇得住这两人,诸葛亮一归天,两人谁都不服对方终于闹大了。
典型的论据错误,结论正确。
阿斗时的曹魏国力雄厚,即使蜀+吴也远不及,又岂是能速战的了的。以当时的形式蜀国的形势,只有战局战略上的主动才能延续政权的存在。如果诸葛亮不主动出击那么就是被魏国形成战略包围,死的更快一点罢了,6出祁山正是诸葛亮明白这一点。智破5路大军围攻蜀国的计策只能用一次,曹魏是不可能眼巴巴看着你休养生息,壮大实力的。所以陪诸葛亮穷兵黩武的摸摸自己的良心,休养生息不是诸葛亮不愿,实在是不能也。如果他真是那么穷兵黩武何必要军屯汉中,鼓励农桑,大力发展商业?
至于“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才是阿斗大智慧的表现,他如果真和那个白痴手下建议的一样哭求回蜀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8-10-8 07:44 发表
事实是诸葛亮非常重用魏延,汉国封候实封者寥寥,孔明都是遥领,唯有这老魏是货真价实的南郑候。老魏跟谁吵架,倒霉的基本是对方。

用魏延的是老刘同志,二当家可是一直想搞掉魏延啊!:o
三国演义看多了,多看看三国志吧
关于彭漾(去掉水字旁)的事情偶有些看法。曾经见过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诸葛亮要为蜀汉中后期人才凋零负主要责任。按照诸葛亮那个标准选拔出的人才不少都出了问题。其中的代表就是杨仪。当然也提到了这位彭先生,诸葛亮不用他的原因主要也就是恃才放旷不好驾驭(跟魏延颇为相似)。所以这个彭漾到底如何还值得商榷。诸葛亮本人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东西。
阿斗是个好人啊1:D :D :D :D
原帖由 ★爱国★ 于 2008-11-11 12:48 发表
三国演义看多了,多看看三国志吧


三国演义是小说,艺术夸张成分居多自不待言,但是三国志也有其本身的局限。作者是站在魏为正统的角度来写这本史书的,所以有哪些贬低蜀汉的地方尚未可知。
尽管中国古代的史家多以公正客观为名,但是人总是难免有各种立场的。
原帖由 blackboyaaaa 于 2008-11-11 23:21 发表


三国演义是小说,艺术夸张成分居多自不待言,但是三国志也有其本身的局限。作者是站在魏为正统的角度来写这本史书的,所以有哪些贬低蜀汉的地方尚未可知。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时期,西晋由魏而来,故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但是陈寿本人对于蜀汉还是尽其所能给予尊重。看看陈对于先主和孙权在“死”上面的措辞就很清楚。
陈寿不是三国志作者,而是三国史料的收集编辑者。魏书就直呼先主为贼。比如说大败贼军,贼犯境之类。到了蜀书,就成先主如何如河。


为何吴志、蜀志称魏帝谥号,而对其君主一般只称吴主、蜀先后主?另外,裴松之注释篇幅几乎与陈寿所著差不多,其所引史料有陈寿时就可见到的,也有陈寿死后出现的资料,陈寿为何不将这些自己能看到的材料不加分析取舍全抄入自己书中,这样篇幅不就大幅增加了?

为何吴志、蜀志称魏帝谥号,而对其君主一般只称吴主、蜀先后主?另外,裴松之注释篇幅几乎与陈寿所著差不多,其所引史料有陈寿时就可见到的,也有陈寿死后出现的资料,陈寿为何不将这些自己能看到的材料不加分析取舍全抄入自己书中,这样篇幅不就大幅增加了?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5-3-17 00:07
为何吴志、蜀志称魏帝谥号,而对其君主一般只称吴主、蜀先后主?另外,裴松之注释篇幅几乎与陈寿所著差不多 ...

司马氏政权一直承认魏才是国家正统,所以司马氏得国于魏,于是晋也是正统,蜀汉、孙吴在司马氏看来都是伪政权,陈寿著《三国志》当然要与国家保持一致了!
司马氏政权一直承认魏才是国家正统,所以司马氏得国于魏,于是晋也是正统,蜀汉、孙吴在司马氏看来都是 ...
老兄,我针对是我楼上的发言。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5-3-17 11:01
老兄,我针对是我楼上的发言。
我就看了你第一段就发言了
日本人看法是孔明在蜀的权力大于孟德在汉,阿斗装傻完全对路。若献帝不跟孟德闹得势不两立,曹操没准真的中兴汉室而不是取而代之。
彭恙不是说里应外合,他的话的意思更多的是他自己主内政马超主外战。
刘禅是不傻。否则也不会有乐不思蜀的自保方式了。
楼主是在说史书还是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