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诗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28:41
一个红卫兵在越南作战牺牲的故事,在1968年就已在北京红 卫兵中间悄悄地流传,在这个传说中还有—段,关于烈士墓前摆 放着一个血染的红袖章的细节。这个故事令红卫兵们为之“神 往”。昆明、北京的红卫兵越过中缅边疆,在缅共人民军中作战的 事情,也确实曾经在文革中在全国泛围流传。 关于当年投身“国际共运”的红卫兵是否有什么文学创作,还 不得而知。但据当年广州中山大学学员*军(原云南军区某医 院护士)提供的情况,1968一1972年间由缅甸迁至国内医伤的缅 共游击队员中,有不少中国红卫兵。缅共派过来慰问伤员的文艺 宣传队,也大部分由中国红卫兵组成,当时,就有护士发现说: “报幕的不是昆明×中的××吗?”演出节目全是中国文革中的节 目:《×部队战士想念毛主席》、《北京的金山上》、《远飞的大雁》 和《望北斗》等。不过歌词有相应改变,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创 作”吧。 《望北斗》一歌出自歌舞剧《井岗山的道路》,在1966——1968 年,是红卫兵中最走红的歌曲之一。歌曲中有这么一段歌词:“赣 江边你领导我们反围剿,打败蒋匪百万兵……”,在演出时被改为: “伊洛瓦底江边你指引我们反围剿,打败奈温百万兵!”以及“缅 共”“××大捷”等等。 自云南省革命委员会1968年8月成立之后,江青、林彪直接 下令搞清查运动,大批老干部及红卫兵被判为“站错队”,仅昆明 地区的中学生红卫兵两万人,被判“站错队”。到处“划线站队”, 刑讯逼供,街上贴满“枪毙”布告。在缅共部队中有不少“黑 帮”子弟,因为无法洗刷掉自己身上的罪名挺而走险。在游击战 中阵亡的红卫兵,许多没有留下父母姓名、家庭地址,一些留下 姓名的则发一纸阵亡通知给其家庭,政府对其家庭并不给予“军、 烈军属”待遇。 *军向中山大学的朋友描述了当时一些伤愈出院,重返缅 共游击队的红卫兵含泪向她们道别时的情景。还有人让昆明藉的 护士向家人转告自己还活着的信息。 以上这些事实及各种传闻,是否直接影响和导致了《献给第 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一诗的创作,现在还不得而知。但这一切, 必然与此诗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之前,已有不止一个、两 个红卫兵诗人,发出了“世界革命”的呐喊:

  呵,涅瓦河,你为什么这样欢腾,你看见,

  克里姆林宫当年的红星闪耀在中南海。

  让阿芙乐尔的炮口再对准新沙皇的宝座,

  开火,轰出新苏维埃的河山。

  ——《涅瓦河之歌》四川 赵荷华

  井冈山的土铺出中国革命胜利的大道呵,

  全世界革命列车都在这条大道上奔走!

  ——《捧一捧井岗山的土》北京 夏春华

  当代,我们的毛主席立在马列主义的珠穆郎玛峰颠,

  文化大革命的号角调遣了全世界无产者的革命大军,

  从中国这块红色根据地出发,向旧世界举行全面围歼!

  ……

  整个地球必将在斗争的烈火中炼得红光闪闪!

  ——《神圣的十月》河南 东方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政治幻想诗)不过是这些诗 歌的登峰造极之作。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作者:佚名),至少在1969年 秋,就已经从北京传出,开始在全国各地流传。 全诗共240余行,共分5段。在诗的开头,诗人——一位参 加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毛泽东的战士,在战后向自己的战友、红 卫兵、老同学的墓前献花:

  摘下发白的军帽,

  献上素洁的花环,

  轻轻地

  轻轻地走到你的墓前。

  用最诚挚的语言啊,

  倾诉我深深的怀念。

  北美的百合花开了

  又凋射

  你在这里躺了一年又一年,

  明天

  朝霞升起的时刻,

  我们就要返回那亲爱的祖国,

  而你

  却将长眠在大西洋的彼岸

  异国的陵园。

  诗人由此回忆起和“勇士”共同的往事:在“公园里 一起‘打游击’,井冈山一起‘大串联’。”并一起“在那令 人难忘的夜晚,”收听国防部的宣战令。“在这最后消灭剥 削制度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编在同—班。” “在战壕里,我们分吃一份面包;含吮着一把咸盐,低 哼着同一支旋律,同盖一条旧军毯。…… “在冲天的火光中,我们肩并肩突进敌人的三百米防 线,冲锋枪向剥削者喷吐着无产阶级复仇的子弹。

  还记得吗?

  我们曾饮马顿河岸,

  跨过乌克兰的草原,

  翻过乌拉尔的高峰,

  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再次点燃。

  我们曾沿着公社的足迹,

  穿过巴黎公社的街垒,

  踏着国际歌的鼓点,

  驶骋在欧罗巴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港湾。

  瑞士的风光,

  比萨的塔尖,

  也门的晚霞,

  金边的佛殿,

  富士山的樱花,

  哈瓦那的烤烟,

  西班牙的红酒,

  黑非洲的清泉。

  这一切啊:

  都不曾使我们留恋!

  因为我们有

  钢枪在手,

  重任在肩。

  经过厂无数“不眠的日日夜夜”,“浴血的南征北战”,我们不 可战胜的队伍“紧跟红太阳,一往无前!”星星之火,在全球燎原。 最后,世界—片红,只剩下“白宫一点”。 夜空中升起了3颗红色信号弹,你拍拍我的肩膀:“喂!伙计, 还记得不,‘中美战场上见娃娃们的红心’——这20年前,一位 政治局委员的发言?” “记得!”我说:“这是最后的斗争,人类命运的决战!”军号 响了,我们红心相通,疾步向前……

  一手是绿叶,

  一手是毒箭

  ——这横行了整整两个世纪的黄铜鹰徽,

  随着人们胜利的欢呼,

  被扔进熊熊的火焰。

  金元帝国的统治者,

  ——一座座大理石总统的雕像,

  那僵硬的假笑

  紧舔着拼花地板。

  冲啊!

  攻上白宫最后一层楼顶,

  占领最后一个制高点。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你扑在我的身上,用身体挡住从角落射 来的一颗罪恶的子弹,你的身体沉重倒下了……

  白宫华丽的台阶上

  留下你殷红的血点斑斑

  你的眼睛微笑着

  是那样的安祥坦然

  你的嘴唇无声地蠕动着

  似乎在命令我

  向前!

  向前!

  看啊!

  摩天楼顶上

  一面赤色的战旗

  在呼啦啦地迎风招展

  火一般的红旗

  照亮了你目光灿烂

  旗一般红的热血

  湿润了你的笑脸

  我将你紧紧抱在怀里,痛苦直播进我的心田,空间——消 失了,时间——停止了,胸中仇恨在燃烧,耳畔雷鸣电闪。山岳 沉默、大海呜咽,秋叶飘落,湿云低缓……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勇士的墓前,诗人向战友告别:“安息吧, 亲爱的朋友!战后建设的重任有我们来承担,共产主义的大厦,有 我们来创建!” 海洋上,天水相联;胸怀中,激情万千。*的战士们返 回祖国。他们将向祖国庄严汇报:母亲啊,你优秀的儿子,为了 人民的幸福、历史的必然,而长眠在大西洋的彼岸、那异国的陵 园。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一诗,与迟到十余年的越南、 缅甸的红卫兵行动报告相比较,显得“浪漫”;“朦胧”、“诗意”。 整首诗充满了对共产主义“新世纪”的美妙、幼稚的憧憬。

  太阳啊,

  从来没有这样暖 ’

  天空啊

  从来没有这样蓝

  孩子们的笑容

  认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甜

  毛主席的教导

  伊里奇的遗嘱

  马克思的预见

  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实现

安息吧  
亲爱的朋友  
我明白你未完成的心愿  
辉煌的战后建设的重任  
有我们承担  
共产主义大厦  
有我们来修建  
安息吧  
亲爱的朋友  
白云蓝天为你谱新歌  
青峰顶顶为你传花环  
满山的群花血草告诉我们  
这里有一位烈士长眠  
   
最后一次吻别你的笑脸  
最后一次拥抱你的身躯  
再见了  
亲爱的朋友  
共同的任务  
使我们不能停步不前  

(五)  
山高水险  
归心似箭  
明天早霞开始的时候  
我们就要返回那久别的家园  
汪洋天水相连  
胸怀里激情未干  
我要向祖国庄严汇报  
母亲啊  
你优秀的儿子  
为人类的幸福  
历史的必然  
而长眠在那  
大西洋的彼岸  
异国的陵园

  这是—种圣洁的情感。整整一代青年人把马克思的《* 宣言》当成他们的红色圣经。*早巳向他们发出了号召;“我 们这—代青年人要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切害 人虫,全无敌。”他们相信文化大革命中国的今天,就是世界的明 天。相信共产主义的胜利会在有生之年到来。他们满怀着对世界 上三分之二受苦人民的同情,蓄积起自己的全部勇气,准备迎接一 场随时会到来的战争。他们甚至盼望着这一天。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集中表现了整个群体在 1967——1978年期间的一种“梦境”。所有心态:迫不及待、浮躁、 革命饥渴、兴奋、渴望牺牲与自我升华、期望从运动困境中解脱、 纯而又纯的世界、永远年轻……等等,都曲折地折射在这首并不 “复杂”的长诗中。所有不同的种种愿望和解脱,都可以通过“世 界革命”——国际间战争的方式达到。希望打仗,在众多青年心 中往往是一种“下意识”。反映出他们对周围环境开始产生出一种 焦虑、拒绝、愤怒。 《献给》一诗适合了当时的“思潮”,它应运面生,并且红极 一时。形式上,它吸收了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手法,韵脚绵密,朗 朗上口。它的忽发奇想,它的叙事性,它的通俗风格,都注定了 它会是一首走红的诗歌。 它作为一个思想标本留存下来,已超过了它自身原有的文学 上的意义。一个红卫兵在越南作战牺牲的故事,在1968年就已在北京红 卫兵中间悄悄地流传,在这个传说中还有—段,关于烈士墓前摆 放着一个血染的红袖章的细节。这个故事令红卫兵们为之“神 往”。昆明、北京的红卫兵越过中缅边疆,在缅共人民军中作战的 事情,也确实曾经在文革中在全国泛围流传。 关于当年投身“国际共运”的红卫兵是否有什么文学创作,还 不得而知。但据当年广州中山大学学员*军(原云南军区某医 院护士)提供的情况,1968一1972年间由缅甸迁至国内医伤的缅 共游击队员中,有不少中国红卫兵。缅共派过来慰问伤员的文艺 宣传队,也大部分由中国红卫兵组成,当时,就有护士发现说: “报幕的不是昆明×中的××吗?”演出节目全是中国文革中的节 目:《×部队战士想念毛主席》、《北京的金山上》、《远飞的大雁》 和《望北斗》等。不过歌词有相应改变,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创 作”吧。 《望北斗》一歌出自歌舞剧《井岗山的道路》,在1966——1968 年,是红卫兵中最走红的歌曲之一。歌曲中有这么一段歌词:“赣 江边你领导我们反围剿,打败蒋匪百万兵……”,在演出时被改为: “伊洛瓦底江边你指引我们反围剿,打败奈温百万兵!”以及“缅 共”“××大捷”等等。 自云南省革命委员会1968年8月成立之后,江青、林彪直接 下令搞清查运动,大批老干部及红卫兵被判为“站错队”,仅昆明 地区的中学生红卫兵两万人,被判“站错队”。到处“划线站队”, 刑讯逼供,街上贴满“枪毙”布告。在缅共部队中有不少“黑 帮”子弟,因为无法洗刷掉自己身上的罪名挺而走险。在游击战 中阵亡的红卫兵,许多没有留下父母姓名、家庭地址,一些留下 姓名的则发一纸阵亡通知给其家庭,政府对其家庭并不给予“军、 烈军属”待遇。 *军向中山大学的朋友描述了当时一些伤愈出院,重返缅 共游击队的红卫兵含泪向她们道别时的情景。还有人让昆明藉的 护士向家人转告自己还活着的信息。 以上这些事实及各种传闻,是否直接影响和导致了《献给第 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一诗的创作,现在还不得而知。但这一切, 必然与此诗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之前,已有不止一个、两 个红卫兵诗人,发出了“世界革命”的呐喊:

  呵,涅瓦河,你为什么这样欢腾,你看见,

  克里姆林宫当年的红星闪耀在中南海。

  让阿芙乐尔的炮口再对准新沙皇的宝座,

  开火,轰出新苏维埃的河山。

  ——《涅瓦河之歌》四川 赵荷华

  井冈山的土铺出中国革命胜利的大道呵,

  全世界革命列车都在这条大道上奔走!

  ——《捧一捧井岗山的土》北京 夏春华

  当代,我们的毛主席立在马列主义的珠穆郎玛峰颠,

  文化大革命的号角调遣了全世界无产者的革命大军,

  从中国这块红色根据地出发,向旧世界举行全面围歼!

  ……

  整个地球必将在斗争的烈火中炼得红光闪闪!

  ——《神圣的十月》河南 东方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政治幻想诗)不过是这些诗 歌的登峰造极之作。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作者:佚名),至少在1969年 秋,就已经从北京传出,开始在全国各地流传。 全诗共240余行,共分5段。在诗的开头,诗人——一位参 加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毛泽东的战士,在战后向自己的战友、红 卫兵、老同学的墓前献花:

  摘下发白的军帽,

  献上素洁的花环,

  轻轻地

  轻轻地走到你的墓前。

  用最诚挚的语言啊,

  倾诉我深深的怀念。

  北美的百合花开了

  又凋射

  你在这里躺了一年又一年,

  明天

  朝霞升起的时刻,

  我们就要返回那亲爱的祖国,

  而你

  却将长眠在大西洋的彼岸

  异国的陵园。

  诗人由此回忆起和“勇士”共同的往事:在“公园里 一起‘打游击’,井冈山一起‘大串联’。”并一起“在那令 人难忘的夜晚,”收听国防部的宣战令。“在这最后消灭剥 削制度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编在同—班。” “在战壕里,我们分吃一份面包;含吮着一把咸盐,低 哼着同一支旋律,同盖一条旧军毯。…… “在冲天的火光中,我们肩并肩突进敌人的三百米防 线,冲锋枪向剥削者喷吐着无产阶级复仇的子弹。

  还记得吗?

  我们曾饮马顿河岸,

  跨过乌克兰的草原,

  翻过乌拉尔的高峰,

  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再次点燃。

  我们曾沿着公社的足迹,

  穿过巴黎公社的街垒,

  踏着国际歌的鼓点,

  驶骋在欧罗巴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港湾。

  瑞士的风光,

  比萨的塔尖,

  也门的晚霞,

  金边的佛殿,

  富士山的樱花,

  哈瓦那的烤烟,

  西班牙的红酒,

  黑非洲的清泉。

  这一切啊:

  都不曾使我们留恋!

  因为我们有

  钢枪在手,

  重任在肩。

  经过厂无数“不眠的日日夜夜”,“浴血的南征北战”,我们不 可战胜的队伍“紧跟红太阳,一往无前!”星星之火,在全球燎原。 最后,世界—片红,只剩下“白宫一点”。 夜空中升起了3颗红色信号弹,你拍拍我的肩膀:“喂!伙计, 还记得不,‘中美战场上见娃娃们的红心’——这20年前,一位 政治局委员的发言?” “记得!”我说:“这是最后的斗争,人类命运的决战!”军号 响了,我们红心相通,疾步向前……

  一手是绿叶,

  一手是毒箭

  ——这横行了整整两个世纪的黄铜鹰徽,

  随着人们胜利的欢呼,

  被扔进熊熊的火焰。

  金元帝国的统治者,

  ——一座座大理石总统的雕像,

  那僵硬的假笑

  紧舔着拼花地板。

  冲啊!

  攻上白宫最后一层楼顶,

  占领最后一个制高点。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你扑在我的身上,用身体挡住从角落射 来的一颗罪恶的子弹,你的身体沉重倒下了……

  白宫华丽的台阶上

  留下你殷红的血点斑斑

  你的眼睛微笑着

  是那样的安祥坦然

  你的嘴唇无声地蠕动着

  似乎在命令我

  向前!

  向前!

  看啊!

  摩天楼顶上

  一面赤色的战旗

  在呼啦啦地迎风招展

  火一般的红旗

  照亮了你目光灿烂

  旗一般红的热血

  湿润了你的笑脸

  我将你紧紧抱在怀里,痛苦直播进我的心田,空间——消 失了,时间——停止了,胸中仇恨在燃烧,耳畔雷鸣电闪。山岳 沉默、大海呜咽,秋叶飘落,湿云低缓……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勇士的墓前,诗人向战友告别:“安息吧, 亲爱的朋友!战后建设的重任有我们来承担,共产主义的大厦,有 我们来创建!” 海洋上,天水相联;胸怀中,激情万千。*的战士们返 回祖国。他们将向祖国庄严汇报:母亲啊,你优秀的儿子,为了 人民的幸福、历史的必然,而长眠在大西洋的彼岸、那异国的陵 园。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一诗,与迟到十余年的越南、 缅甸的红卫兵行动报告相比较,显得“浪漫”;“朦胧”、“诗意”。 整首诗充满了对共产主义“新世纪”的美妙、幼稚的憧憬。

  太阳啊,

  从来没有这样暖 ’

  天空啊

  从来没有这样蓝

  孩子们的笑容

  认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甜

  毛主席的教导

  伊里奇的遗嘱

  马克思的预见

  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实现

安息吧  
亲爱的朋友  
我明白你未完成的心愿  
辉煌的战后建设的重任  
有我们承担  
共产主义大厦  
有我们来修建  
安息吧  
亲爱的朋友  
白云蓝天为你谱新歌  
青峰顶顶为你传花环  
满山的群花血草告诉我们  
这里有一位烈士长眠  
   
最后一次吻别你的笑脸  
最后一次拥抱你的身躯  
再见了  
亲爱的朋友  
共同的任务  
使我们不能停步不前  

(五)  
山高水险  
归心似箭  
明天早霞开始的时候  
我们就要返回那久别的家园  
汪洋天水相连  
胸怀里激情未干  
我要向祖国庄严汇报  
母亲啊  
你优秀的儿子  
为人类的幸福  
历史的必然  
而长眠在那  
大西洋的彼岸  
异国的陵园

  这是—种圣洁的情感。整整一代青年人把马克思的《* 宣言》当成他们的红色圣经。*早巳向他们发出了号召;“我 们这—代青年人要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切害 人虫,全无敌。”他们相信文化大革命中国的今天,就是世界的明 天。相信共产主义的胜利会在有生之年到来。他们满怀着对世界 上三分之二受苦人民的同情,蓄积起自己的全部勇气,准备迎接一 场随时会到来的战争。他们甚至盼望着这一天。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集中表现了整个群体在 1967——1978年期间的一种“梦境”。所有心态:迫不及待、浮躁、 革命饥渴、兴奋、渴望牺牲与自我升华、期望从运动困境中解脱、 纯而又纯的世界、永远年轻……等等,都曲折地折射在这首并不 “复杂”的长诗中。所有不同的种种愿望和解脱,都可以通过“世 界革命”——国际间战争的方式达到。希望打仗,在众多青年心 中往往是一种“下意识”。反映出他们对周围环境开始产生出一种 焦虑、拒绝、愤怒。 《献给》一诗适合了当时的“思潮”,它应运面生,并且红极 一时。形式上,它吸收了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手法,韵脚绵密,朗 朗上口。它的忽发奇想,它的叙事性,它的通俗风格,都注定了 它会是一首走红的诗歌。 它作为一个思想标本留存下来,已超过了它自身原有的文学 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