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学与陆权战略(高凉陈君的标志性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8:05:23
帝国学与陆权战略
高凉陈君

  前言

  长期从事帝国学问题的分析研究,早就想以这一话题为中心撰写一篇详细、综合性的分析评论,毕竟在今天的中国关于帝国学方面的研究著作论文还是相当稀少的。尽管也是一家之言,但如果我的工作能够对今天的国人认识全球历史与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有所卑益、有所启发,我想我这么多年来的努力也是非常值得、非常有价值意义的。

  分析研究帝国学问题当然要先从客观正面认识理解帝国学开始。在今天的中国,由于长期受到意识形态方面人为的歧视与误导,帝国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当负面消极的,毕竟我们一提到、想到“帝国”这一词,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残酷无情的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明文化层面上的殖民掠夺“等同划一”起来。毫无疑问,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岁月过程中,“帝国”无论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还是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其在人们的心目中都存在过很多负面消极的形象;因此这就导致到专门分析研究“帝国”问题现象的“帝国学”也备受争论指责起来――要详细分析研究魔鬼们的学问行为,是不是“居心匿测”?!而积极评价帝国与帝国学绝不是荒渺与反动、反革命?!

  因此在今天的中国要想深入分析研究帝国学问题,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要破除超越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蕃蓠阻碍――“存在的就是正确的”,既然帝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物,因此就必然存在其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而帝国学就是一门专著于分析揭示帝国与帝国的统治控制体系如何产生、发展与运行规律的综合性科学。事实上,帝国对外部世界主动进行强制性、侵入性统治控制行为的本质就是一个经典的“利益寻租过程(不仅仅包括有形的经济、种族扩散利益,还包括无形的政治军事、文明文化诸利益)”;因此帝国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与利益敏感性。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帝国遏尽心力从事大区域地理空间的统治控制事业的本质目的也不过如此而已。明白理解这一切是从事帝国学问题分析研究的核心关键,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从道德审判、意识形态批判的神坛阴影下走出来,从此学会了以平常心态去进行帝国学问题的分析研究;否则的话我们将根本无法透过意识形态所扬起的团团迷雾从而看得更深、想得更远,甚至会进而迷失了我们的历史定位与错乱了我们的国家认同,致使苏联帝国彻底崩溃解体毁灭性“自我否定”灾难再在我们的国家重新上演。由于帝国学是门综合性科学,所涉及到的学术门类为数众多,所涉及到的内容事例也非常广泛,因此一直以来我对自己是否有能够写得出这样的一篇评论心中无底。但是帝国学的分析研究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却又是实在太重要了,面对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现实,中国要指望能够实现成功地复兴与崛起,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对人类历史上诸帝国们的兴衰盛亡的深层根源作一番综合性、系统性的分析探寻,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设计出一条适合中国现代化与重新复兴崛起的最优化战略途径道路。

  因此,尽管本人不才、学识低微,但是出于帝国学研究人员固有的历史负责感,我还决定进行一尝试,总决定将本人的陆权战略思想主张整合到这一篇评论中来。当然,这一篇评论仅仅代表本人的见解与主张,而且这些还未必合适与成熟,权当抛砖引玉而已,在此就希望各位读者们能够认真地给予评论与指正了。本评论由两部分所造成,第一部分是帝国学,第二部分是陆权战略,既互为联系,又相对独立。我将尽最大的努力、能力来进行全文的系统整合,以便使本文读起来能流畅些、逻辑结构严密些,但由于写作能力的有限,本文在写作技巧上必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此就万各位读者们能多多指正与包函了!

  陈天

  2005、5、6

  第一编 帝国学

  第一章 帝国产生成长的自然地理基础

  毫无疑问,帝国的产生成长是需要条件的,否则的话我们将无法解释为什么非洲、美洲与及大洋洲就从来没有诞生过对人类文明发展史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帝国(不包括今天的美国,仅仅就古代史而言)。同样道理,只使在欧亚大陆,也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能产生对人类历史社会有深远影响价值意义的大国、帝国。根源何在?!这显然与诸地区间客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有着密切深层的联系。

  从帝国学的角度分析而言,帝国的诞生、成长与维持需要足够的人口数量与技术优势(由其是军事技术优势)。那么在人类历史上那些地区能够养活产生得了“足够”的人口数量呢?!这当然是气候宜人、水源充足、土地平坦肥沃(可发展农业生产)的温带、热带大河流域或沿海地区了,事实上人类历史早期的诸文明中心都是诞生于这些地区。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必然会导致到人均有利生境资源空间的迅速萎缩与恶化,因此生存的竞争也必定会迅速激化起来(当然,由于生存的压力,生产技术创新也会受到更多的激励),战争也就注定随之而四起(华夏传说中当年黄帝炎帝之战就属于此种性质)。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混战的过程中,那些人口相对众多、社会政治组织能力又相对更强更优秀的部落将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一统“天下”(铁木真当年就成功地统一了蒙古草原上的诸部落),而那些人口相对稀少、社会政治组织能力薄弱又缺乏一流领袖人物的部落将不得不在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并吞掉!
  帝国就是这样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诞生成长起来,无论是在西方的希腊(城邦时代)还是在东方的印度、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在古典时期都经历过这种“天下大乱、列国争雄”的一幕。

  对于构成帝国主体的集团而言,联强并弱、合纵联横、征战四方的目的都为了争夺更多的的生存竞争优势(帝国的扩张有时是被逼、不得不进行的,当年汉帝国之所以必须开拓西域?!就是因为你汉帝国不控制占领西域我匈奴就控制占领矣。与期看着竞争对手东征西讨、越来越强大,不得已只得舍命陪君子、奉陪到底。否则的话,与竞争对手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最终也必将是死路一条)与经济利润;因此帝国体系天生注定就具有“主动进行帝国统治控制空间范围扩张的本能”。

  关于历史上诸帝国们如何进行其帝国体系扩张的事件,诸历史典籍已经有着太多太多的详细描述,在此我就无意再一一复述了。本人在此最感兴趣的是帝国统治控制体系(与及其文明文化)的持续稳定性――为什么有的帝国能够饱经沧桑、在人类历史岁月中存在得那么恒久(如华夏中国等),而有的帝国存在的时间却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如蒙古帝国等)?!为什么有的帝国能够将其统治控制扩展至无远弗界、广阔无垠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如蒙古帝国等),而有的帝国其统治控制的面积却始终难以大面积扩张(如古印度等)?!根源何在?!我认为这与帝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空间位置有着极大的关系。

  很显然,人本身就是传承社会文明文化最佳、最优秀的一种“载体”;因此任何一个帝国、任何一种文明文化如果其所承载的人口数量越多,那么其抗灾变的能力就将会越强。自然其帝国统治控制体系的“系统稳定性”也将会越优秀,构成帝国核心主体的文明文化经历漫长久远历史岁月保持下来的可能性也将会越大!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不同的自然地理与气候环境决心了不同地区间所能承载养活的人口数量的极大不同------气候宜人、雨热同期又地势平坦的大河流域单位面积空间所能承载养活的人口数量是生境恶劣的沙漠、高寒草原的十倍、百倍甚至几百倍;同样道理,在农耕文明时代只使自然气候条件相同如果地理空间面积大小相差悬殊,那么帝国及其文明文化的系统稳定性也是存在极大差异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匈奴与汉帝国,由于自然气候环境的差异,草原游牧生产方式的生产率远远比不上中原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率;因此尽管匈奴所统治控制的地理空间与汉帝国相差无几,但草原地区人口的承载量极低(相对于农耕平原地区而言),具体到实际统治控制的人口数量上匈奴帝国相对于汉帝国而言就望尘莫及了。诸单于们并非不想彻底灭亡汉帝国,事实上某些雄才大略的匈奴领袖们对汉帝国所发动的军事行动就严重威胁到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但由于匈奴人口数量的相对稀缺,从而限制了匈奴作战军队的人数规模,使得他们缺乏足够的力量与信心立即对汉帝国发动致命性、决定性的军事打击。相反,汉帝国由于拥有数量多得多的人口,自然就拥有了相对雄厚得多的兵源基础――万事具备只欠伟大的领袖人物矣;因此当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走上历史舞台之时也就拉开了匈奴帝国灭亡的序幕!因为仅仅为了维持对西域的统治控制,汉帝国就可以调集高达六十万的士卒去西域垦田经营,而这一切对人口稀缺的匈奴帝国而言实在无喻于天荒夜谭!

  同样道理,相对印度本土文明文化的最终命运结局而言,中国所拥有的辽阔地理空间范围同样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东亚大陆的面积空间要比南亚次大陆的面积空间至少大四倍以上)。事实上在整个人类文明史发展过程中,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所受到的外来入侵无论是次数还是规模上都没有比印度少、比印度低!可是为什么东亚的中国始终能够保持得了自身文明文化体系两千余年以来从不间断的发展传承,直至今天中国所用的文字与两千多年前秦汉时代所用的文字都没有革命性的“突变”;而印度的本土文明文化却屡受打击(甚至是灭绝性的打击),今天的印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操英语世界的一部分了呢(印度文明文化严重缺泛持续性的纵向联系)?!原因何在?!我认为这与印度次大陆地理战略回旋空间的固有局限性是脱不了关系的。对于印度次大陆的本土帝国与文明文化而言,由于地理战略回旋空间的狭窄,一旦面临外来强敌的入侵,抵抗不成便只有彻底屈服或彻底毁灭两条路可选择了,根本就不存在其它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相反,对于东亚的中国而言,由于拥有广阔的地理空间可以周旋,因此尽管我们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也屡次受到外来强敌的入侵打击,但“以空间换取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我们最终还是能够“挺”得过来。而只使所有国土空间均彻底沦落入外来入侵势力之手(如元、清时代那样),但同样由于地理空间的广阔无垠、社会人口基数的庞大众多,使得外来入侵势力进行征服的时间被极大延长、进行深入统治控制的程度被极大“稀释”;以致不少外来入侵民族在征服统治中国的漫长岁月过程中,“功业未成“就反被我们所彻底地整合同化掉了(如历史上的鲜卑、辽、西夏那样)!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绝然不同的历史命运结局与现象过程对中国、印度本土文明文化潜意识的深层影响。事实上任何一个深入分析研究过印度古文明文化的人员都会发现印度文明文化中“出世”的倾向相当严重,极端的表现就是“非暴力”思想行为的提出实施与虚无宗教幻觉的追求(如某些宗教教徒们极端的修炼行为);相反,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潜意识里相信的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有枪就是草头王”、“成王败寇”或“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类的东西,“入世”的倾向极为严重(最极端的莫过于大规模殉葬行为的发生)。是什么原因导致到中印文明文化产生如此严重的分别差异呢?!我认为其核心根源也同样出在印度次大陆地理战略回旋空间的有限狭窄问题上。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地理战略回旋空间的狭窄使得印度本土文明文化面临外来入侵势力的打击时,一旦失败,除了彻底屈服或彻底毁灭两条路可选择之外别无他法;每一个历史时期面对外来入侵势力的入侵打击时,最终结局均屡次证明了对外来入侵势力进行武力抵抗的绝望性与无效性,如此天长日久自然就在印度文明文化的潜意识中植下了“非暴力”与消极“出世”、回避现实思想行为的种子――开始无论如何努力抗争、最终结果却反正都是“反抗无效”,因此逃僻现实、沉迷宗教修练与自暴自弃就理所当然了!相反,对于东亚的中国而言,由于地理回旋空间的广阔无垠,历史一再印证了对外来入侵势力进行武力抗争的有效性与必要性(如抗匈奴、抗金乃至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等,尽管抗元、抗清并没有在当时就彻底地成功阻止了这些外来入侵政权的建立,但由于后来最终都重新建立了以汉族为核心的新政权,因此这些事情乃一再强化了中国人潜意识中武力抗争的“正当性、必要性与有效性”思想的认同)。因此在我们文明文化的潜意识中对武力抗争思想的认同与崇拜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强化起来了!如此,在我们的社会中“非暴力”思想与消极出世的宗教行为则受到了强烈的遣责与批判,这也是佛教思想在中国始终不能取得帝国官方政府认同的核心根源;相反,强调“出世与治世”的儒家思想在两千余年的漫长历史岁月中则一直得到了帝国官方政府的一至认同与推崇!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固有缺憾导致到帝国统治控制体系难以恒久维持的事件在中东北非的阿拉伯社会同样发生。毫无疑问,在人类历史上中东地区的确屡次建立过诸多极具全球影响力的大帝国,可是为什么今天主体构成同为一个民族的阿拉伯世界却始终不能整合统一为一个政权呢?!这显然也与阿拉伯世界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久以来,我就对中东地区为什么直到现代居然还存在一个极具有原始社会部落称呼特征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而感到奇怪。直至后来海湾战争的爆发,关于阿拉伯社会具体资料的迅速丰富,我才发现阿拉伯世界并不是如同今天的中国那样,是一个真正高度一体化的民族社会;相反,部落、部族、长老之类的东西在阿拉伯社会里远远不只是海湾阿联酋一国的“固有特产”,只使在外界看来相当“正规化、现代化”的伊拉克、贝鲁特之类国家中,那些只在非洲、美洲、大洋洲原始社会中才存在的部落、部族之类东西在阿拉伯世界依然发挥着实实在在的影响作用!原因何在?!我认为这与阿拉伯世界严酷的沙漠气候与及以游牧经济为核心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分不开的。因为对比一个真正的农业、工业社会,草原原始游牧生产方式对稳定持续的行政统治控制秩序的要求,相对而言要微弱得多;而且原始的游牧经济生产方式也无法承载养活得了数量规模庞大的社会人口。也就是说在阿拉伯社会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人们对于建立一个政治上完全统一一体化的“阿拉伯国家”的要求并不强烈急切、更不认为是生死悠关的重大紧迫问题。相反,由于地广人稀(相对而言)、石油资源丰富,地区部落、部族酋长贵族们更可以借助传统特权与宗族统治控制手段成功地“独揽、独霸”出卖石油资源所带来的绝大部分经济利益,自然就更是坚决、坚定地反对阿拉伯社会的统一与一体化了!

  因此,尽管阿拉伯社会也出了数个如同伊拉克萨达姆这样力图彻底统一阿拉伯社会的人物,但奈何既没天时、亦没在人和、更没有地利(伊拉克国家的陆地面积空间狭窄、因此其人口数量也极有限,相对于整个阿拉伯世界而言简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仅仅依赖伊拉克国家区区2000余万的人口数量如何有能力排除万难彻底整合统一得了整个庞大、四分五裂的松散阿拉伯世界?!坦率而言,自伊拉克萨达姆帝国走上军事扩张道路之时,其今天的悲剧性结局便早已命中注定!帝国学与陆权战略
高凉陈君

  前言

  长期从事帝国学问题的分析研究,早就想以这一话题为中心撰写一篇详细、综合性的分析评论,毕竟在今天的中国关于帝国学方面的研究著作论文还是相当稀少的。尽管也是一家之言,但如果我的工作能够对今天的国人认识全球历史与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有所卑益、有所启发,我想我这么多年来的努力也是非常值得、非常有价值意义的。

  分析研究帝国学问题当然要先从客观正面认识理解帝国学开始。在今天的中国,由于长期受到意识形态方面人为的歧视与误导,帝国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当负面消极的,毕竟我们一提到、想到“帝国”这一词,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残酷无情的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明文化层面上的殖民掠夺“等同划一”起来。毫无疑问,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岁月过程中,“帝国”无论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还是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其在人们的心目中都存在过很多负面消极的形象;因此这就导致到专门分析研究“帝国”问题现象的“帝国学”也备受争论指责起来――要详细分析研究魔鬼们的学问行为,是不是“居心匿测”?!而积极评价帝国与帝国学绝不是荒渺与反动、反革命?!

  因此在今天的中国要想深入分析研究帝国学问题,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要破除超越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蕃蓠阻碍――“存在的就是正确的”,既然帝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物,因此就必然存在其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而帝国学就是一门专著于分析揭示帝国与帝国的统治控制体系如何产生、发展与运行规律的综合性科学。事实上,帝国对外部世界主动进行强制性、侵入性统治控制行为的本质就是一个经典的“利益寻租过程(不仅仅包括有形的经济、种族扩散利益,还包括无形的政治军事、文明文化诸利益)”;因此帝国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与利益敏感性。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帝国遏尽心力从事大区域地理空间的统治控制事业的本质目的也不过如此而已。明白理解这一切是从事帝国学问题分析研究的核心关键,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从道德审判、意识形态批判的神坛阴影下走出来,从此学会了以平常心态去进行帝国学问题的分析研究;否则的话我们将根本无法透过意识形态所扬起的团团迷雾从而看得更深、想得更远,甚至会进而迷失了我们的历史定位与错乱了我们的国家认同,致使苏联帝国彻底崩溃解体毁灭性“自我否定”灾难再在我们的国家重新上演。由于帝国学是门综合性科学,所涉及到的学术门类为数众多,所涉及到的内容事例也非常广泛,因此一直以来我对自己是否有能够写得出这样的一篇评论心中无底。但是帝国学的分析研究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却又是实在太重要了,面对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现实,中国要指望能够实现成功地复兴与崛起,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对人类历史上诸帝国们的兴衰盛亡的深层根源作一番综合性、系统性的分析探寻,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设计出一条适合中国现代化与重新复兴崛起的最优化战略途径道路。

  因此,尽管本人不才、学识低微,但是出于帝国学研究人员固有的历史负责感,我还决定进行一尝试,总决定将本人的陆权战略思想主张整合到这一篇评论中来。当然,这一篇评论仅仅代表本人的见解与主张,而且这些还未必合适与成熟,权当抛砖引玉而已,在此就希望各位读者们能够认真地给予评论与指正了。本评论由两部分所造成,第一部分是帝国学,第二部分是陆权战略,既互为联系,又相对独立。我将尽最大的努力、能力来进行全文的系统整合,以便使本文读起来能流畅些、逻辑结构严密些,但由于写作能力的有限,本文在写作技巧上必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此就万各位读者们能多多指正与包函了!

  陈天

  2005、5、6

  第一编 帝国学

  第一章 帝国产生成长的自然地理基础

  毫无疑问,帝国的产生成长是需要条件的,否则的话我们将无法解释为什么非洲、美洲与及大洋洲就从来没有诞生过对人类文明发展史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帝国(不包括今天的美国,仅仅就古代史而言)。同样道理,只使在欧亚大陆,也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能产生对人类历史社会有深远影响价值意义的大国、帝国。根源何在?!这显然与诸地区间客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有着密切深层的联系。

  从帝国学的角度分析而言,帝国的诞生、成长与维持需要足够的人口数量与技术优势(由其是军事技术优势)。那么在人类历史上那些地区能够养活产生得了“足够”的人口数量呢?!这当然是气候宜人、水源充足、土地平坦肥沃(可发展农业生产)的温带、热带大河流域或沿海地区了,事实上人类历史早期的诸文明中心都是诞生于这些地区。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必然会导致到人均有利生境资源空间的迅速萎缩与恶化,因此生存的竞争也必定会迅速激化起来(当然,由于生存的压力,生产技术创新也会受到更多的激励),战争也就注定随之而四起(华夏传说中当年黄帝炎帝之战就属于此种性质)。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混战的过程中,那些人口相对众多、社会政治组织能力又相对更强更优秀的部落将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一统“天下”(铁木真当年就成功地统一了蒙古草原上的诸部落),而那些人口相对稀少、社会政治组织能力薄弱又缺乏一流领袖人物的部落将不得不在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并吞掉!
  帝国就是这样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诞生成长起来,无论是在西方的希腊(城邦时代)还是在东方的印度、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在古典时期都经历过这种“天下大乱、列国争雄”的一幕。

  对于构成帝国主体的集团而言,联强并弱、合纵联横、征战四方的目的都为了争夺更多的的生存竞争优势(帝国的扩张有时是被逼、不得不进行的,当年汉帝国之所以必须开拓西域?!就是因为你汉帝国不控制占领西域我匈奴就控制占领矣。与期看着竞争对手东征西讨、越来越强大,不得已只得舍命陪君子、奉陪到底。否则的话,与竞争对手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最终也必将是死路一条)与经济利润;因此帝国体系天生注定就具有“主动进行帝国统治控制空间范围扩张的本能”。

  关于历史上诸帝国们如何进行其帝国体系扩张的事件,诸历史典籍已经有着太多太多的详细描述,在此我就无意再一一复述了。本人在此最感兴趣的是帝国统治控制体系(与及其文明文化)的持续稳定性――为什么有的帝国能够饱经沧桑、在人类历史岁月中存在得那么恒久(如华夏中国等),而有的帝国存在的时间却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如蒙古帝国等)?!为什么有的帝国能够将其统治控制扩展至无远弗界、广阔无垠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如蒙古帝国等),而有的帝国其统治控制的面积却始终难以大面积扩张(如古印度等)?!根源何在?!我认为这与帝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空间位置有着极大的关系。

  很显然,人本身就是传承社会文明文化最佳、最优秀的一种“载体”;因此任何一个帝国、任何一种文明文化如果其所承载的人口数量越多,那么其抗灾变的能力就将会越强。自然其帝国统治控制体系的“系统稳定性”也将会越优秀,构成帝国核心主体的文明文化经历漫长久远历史岁月保持下来的可能性也将会越大!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不同的自然地理与气候环境决心了不同地区间所能承载养活的人口数量的极大不同------气候宜人、雨热同期又地势平坦的大河流域单位面积空间所能承载养活的人口数量是生境恶劣的沙漠、高寒草原的十倍、百倍甚至几百倍;同样道理,在农耕文明时代只使自然气候条件相同如果地理空间面积大小相差悬殊,那么帝国及其文明文化的系统稳定性也是存在极大差异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匈奴与汉帝国,由于自然气候环境的差异,草原游牧生产方式的生产率远远比不上中原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率;因此尽管匈奴所统治控制的地理空间与汉帝国相差无几,但草原地区人口的承载量极低(相对于农耕平原地区而言),具体到实际统治控制的人口数量上匈奴帝国相对于汉帝国而言就望尘莫及了。诸单于们并非不想彻底灭亡汉帝国,事实上某些雄才大略的匈奴领袖们对汉帝国所发动的军事行动就严重威胁到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但由于匈奴人口数量的相对稀缺,从而限制了匈奴作战军队的人数规模,使得他们缺乏足够的力量与信心立即对汉帝国发动致命性、决定性的军事打击。相反,汉帝国由于拥有数量多得多的人口,自然就拥有了相对雄厚得多的兵源基础――万事具备只欠伟大的领袖人物矣;因此当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走上历史舞台之时也就拉开了匈奴帝国灭亡的序幕!因为仅仅为了维持对西域的统治控制,汉帝国就可以调集高达六十万的士卒去西域垦田经营,而这一切对人口稀缺的匈奴帝国而言实在无喻于天荒夜谭!

  同样道理,相对印度本土文明文化的最终命运结局而言,中国所拥有的辽阔地理空间范围同样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东亚大陆的面积空间要比南亚次大陆的面积空间至少大四倍以上)。事实上在整个人类文明史发展过程中,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所受到的外来入侵无论是次数还是规模上都没有比印度少、比印度低!可是为什么东亚的中国始终能够保持得了自身文明文化体系两千余年以来从不间断的发展传承,直至今天中国所用的文字与两千多年前秦汉时代所用的文字都没有革命性的“突变”;而印度的本土文明文化却屡受打击(甚至是灭绝性的打击),今天的印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操英语世界的一部分了呢(印度文明文化严重缺泛持续性的纵向联系)?!原因何在?!我认为这与印度次大陆地理战略回旋空间的固有局限性是脱不了关系的。对于印度次大陆的本土帝国与文明文化而言,由于地理战略回旋空间的狭窄,一旦面临外来强敌的入侵,抵抗不成便只有彻底屈服或彻底毁灭两条路可选择了,根本就不存在其它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相反,对于东亚的中国而言,由于拥有广阔的地理空间可以周旋,因此尽管我们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也屡次受到外来强敌的入侵打击,但“以空间换取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我们最终还是能够“挺”得过来。而只使所有国土空间均彻底沦落入外来入侵势力之手(如元、清时代那样),但同样由于地理空间的广阔无垠、社会人口基数的庞大众多,使得外来入侵势力进行征服的时间被极大延长、进行深入统治控制的程度被极大“稀释”;以致不少外来入侵民族在征服统治中国的漫长岁月过程中,“功业未成“就反被我们所彻底地整合同化掉了(如历史上的鲜卑、辽、西夏那样)!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绝然不同的历史命运结局与现象过程对中国、印度本土文明文化潜意识的深层影响。事实上任何一个深入分析研究过印度古文明文化的人员都会发现印度文明文化中“出世”的倾向相当严重,极端的表现就是“非暴力”思想行为的提出实施与虚无宗教幻觉的追求(如某些宗教教徒们极端的修炼行为);相反,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潜意识里相信的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有枪就是草头王”、“成王败寇”或“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类的东西,“入世”的倾向极为严重(最极端的莫过于大规模殉葬行为的发生)。是什么原因导致到中印文明文化产生如此严重的分别差异呢?!我认为其核心根源也同样出在印度次大陆地理战略回旋空间的有限狭窄问题上。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地理战略回旋空间的狭窄使得印度本土文明文化面临外来入侵势力的打击时,一旦失败,除了彻底屈服或彻底毁灭两条路可选择之外别无他法;每一个历史时期面对外来入侵势力的入侵打击时,最终结局均屡次证明了对外来入侵势力进行武力抵抗的绝望性与无效性,如此天长日久自然就在印度文明文化的潜意识中植下了“非暴力”与消极“出世”、回避现实思想行为的种子――开始无论如何努力抗争、最终结果却反正都是“反抗无效”,因此逃僻现实、沉迷宗教修练与自暴自弃就理所当然了!相反,对于东亚的中国而言,由于地理回旋空间的广阔无垠,历史一再印证了对外来入侵势力进行武力抗争的有效性与必要性(如抗匈奴、抗金乃至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等,尽管抗元、抗清并没有在当时就彻底地成功阻止了这些外来入侵政权的建立,但由于后来最终都重新建立了以汉族为核心的新政权,因此这些事情乃一再强化了中国人潜意识中武力抗争的“正当性、必要性与有效性”思想的认同)。因此在我们文明文化的潜意识中对武力抗争思想的认同与崇拜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强化起来了!如此,在我们的社会中“非暴力”思想与消极出世的宗教行为则受到了强烈的遣责与批判,这也是佛教思想在中国始终不能取得帝国官方政府认同的核心根源;相反,强调“出世与治世”的儒家思想在两千余年的漫长历史岁月中则一直得到了帝国官方政府的一至认同与推崇!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固有缺憾导致到帝国统治控制体系难以恒久维持的事件在中东北非的阿拉伯社会同样发生。毫无疑问,在人类历史上中东地区的确屡次建立过诸多极具全球影响力的大帝国,可是为什么今天主体构成同为一个民族的阿拉伯世界却始终不能整合统一为一个政权呢?!这显然也与阿拉伯世界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久以来,我就对中东地区为什么直到现代居然还存在一个极具有原始社会部落称呼特征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而感到奇怪。直至后来海湾战争的爆发,关于阿拉伯社会具体资料的迅速丰富,我才发现阿拉伯世界并不是如同今天的中国那样,是一个真正高度一体化的民族社会;相反,部落、部族、长老之类的东西在阿拉伯社会里远远不只是海湾阿联酋一国的“固有特产”,只使在外界看来相当“正规化、现代化”的伊拉克、贝鲁特之类国家中,那些只在非洲、美洲、大洋洲原始社会中才存在的部落、部族之类东西在阿拉伯世界依然发挥着实实在在的影响作用!原因何在?!我认为这与阿拉伯世界严酷的沙漠气候与及以游牧经济为核心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分不开的。因为对比一个真正的农业、工业社会,草原原始游牧生产方式对稳定持续的行政统治控制秩序的要求,相对而言要微弱得多;而且原始的游牧经济生产方式也无法承载养活得了数量规模庞大的社会人口。也就是说在阿拉伯社会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人们对于建立一个政治上完全统一一体化的“阿拉伯国家”的要求并不强烈急切、更不认为是生死悠关的重大紧迫问题。相反,由于地广人稀(相对而言)、石油资源丰富,地区部落、部族酋长贵族们更可以借助传统特权与宗族统治控制手段成功地“独揽、独霸”出卖石油资源所带来的绝大部分经济利益,自然就更是坚决、坚定地反对阿拉伯社会的统一与一体化了!

  因此,尽管阿拉伯社会也出了数个如同伊拉克萨达姆这样力图彻底统一阿拉伯社会的人物,但奈何既没天时、亦没在人和、更没有地利(伊拉克国家的陆地面积空间狭窄、因此其人口数量也极有限,相对于整个阿拉伯世界而言简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仅仅依赖伊拉克国家区区2000余万的人口数量如何有能力排除万难彻底整合统一得了整个庞大、四分五裂的松散阿拉伯世界?!坦率而言,自伊拉克萨达姆帝国走上军事扩张道路之时,其今天的悲剧性结局便早已命中注定!
那为什么现在没有那个阿拉伯国家自称什么帝国之类的
难得楼主来茶馆做客,欢迎欢迎。请继续。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8-9-8 02:07 发表
难得楼主来茶馆做客,欢迎欢迎。请继续。



????/那我呢,记得上次你还奖励了我一堆魅力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