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市场“沦陷”发改委掀“保卫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35:22
想起了以前一位师兄写的分析《救救大豆》
跟石油的暴涨都是一个道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豆油持续涨价、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出现大批倒闭、内资豆企市场渐被外资蚕食、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一个个来自国内大豆产业的危机接踵而至。

  昨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吹响了“大豆保卫战”的号角。




  每经记者 肖晓芬 孙嘉夏 周晓芳 发自上海、北京

  我国将通过财政、信贷、物流等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大豆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大豆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出现大批倒闭、内资企业市场占有率逐渐被外资挤压、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国内大豆产业种种危机接踵而至,中国大豆进口依赖度高已成不争的事实。

  昨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称,中国大豆加工业存在压榨能力严重过剩,内资企业产能及产量不断萎缩,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国家将压缩国内大豆加工能力,并鼓励企业到国外建大豆加工厂;另一方面,建立大豆进口数量、价格及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引导大豆有序进口。

  “没有了大豆就没有话语权。”分析师认为,大豆产业政策的出台是国家发起的应对外资大豆威胁、支持本土大豆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国内大豆产业的良性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状 中国丧失大豆市场话语权

  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

  《指导意见》指出,目前我国出现了油脂加工能力过剩、内资比重偏低、原料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影响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产能扩张过快,全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已经从2000年超过90%降至2007年的44.2%。其中,2000吨/日以上加工厂开工率仅为52%左右,1000吨/日以下的小型加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自1996年起,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与此同时,外资在美国和南美的大豆收购、储存和运输上拥有完整链条,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加工业布局,使其可以高效、低成本的进入油脂加工市场,并且在国际大豆贸易中具有优势定价权。

  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大部分很少涉足油料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产品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供求缺口将继续加大

  随着人口增长、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我国植物油和豆粕消费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

  但是,近年来,国内大豆种植效益下降,农民种豆积极性降低,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滑,产量从2004年的1740万吨历史最高水平逐年降低到2006年的1500万吨左右,2007年产量继续下降,国内大豆产需缺口不断扩大。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大豆需求增长势头不减,供求缺口继续加大,进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豆油、豆粕需求继续呈现刚性增长态势,而全球大豆产量受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和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增产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随着全球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国家正在加快推动以大豆为原料的生产生物柴油的步伐,全球大豆潜在需求量可能出现激增,将导致全球大豆供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国际大豆价格将因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加剧波动,我国进口大豆占世界贸易量的高比例状态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对策 建大豆进口数量预警机制

  延长产业链 增加产品档次

  《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大豆加工业新的发展目标。

  目标要求,到2010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万吨/年;到2012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6500万吨/年;鼓励内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培育一批加工量2000吨/日以上,产、加、销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其中以花生、油菜籽、棉籽、向日葵和山茶等为加工原料的企业数量和加工量要占有一定比重。

  另外,要形成东北、黄淮海大豆产区和沿海地区分工合理、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大豆加工业布局;以豆粕、豆油为原料,进行深度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档次,丰富产品类型;到2012年,全行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相关国家相关标准。

  明确分工 重点发展3大区域

  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调整大豆加工业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大豆加工业布局。

  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鼓励内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个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油脂加工业,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大豆油脂加工基地;不断向市场推出大豆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等新产品;推动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低聚糖、维生素E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建设成为我国重要大豆深加工产业基地。

  华北地区:通过扶优汰劣、兼并重组等方式,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大豆产区发展大豆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扩大功能性乳品蛋白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

  沿海地区:鼓励内资企业收购、兼并和重组,积极培育大豆加工和饲料加工一条龙企业;鼓励企业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对大豆加工副产品深加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设成为我国饲用蛋白、脂肪酸、精制磷脂等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鼓励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通过财政、信贷、物流等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大豆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大豆。

  鼓励和引导大豆生产、贸易、加工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尽快出台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参与套期保值交易的相关政策,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

  建立大豆进口数量、价格及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当大豆进口量与预期需求量的差额低于或高于一个月的压榨水平时,发布数量警示信息;当进口大豆港口批发价格单月涨跌幅度超过10%或者累计两个月涨跌幅度超过15%时,发布价格警示信息;当进口大豆出现重大质量安全问题时,发布质量安全警示信息。

  大力扶持大豆期货市场的发展,完善期现货标准,保证订单套期保值实现和采购畅通。适当扩大大豆交割库点的范围。

  建立全面、系统、准确的大豆产业信息报告制度和发布平台,包括国际国内大豆主产国生产形势监测评价系统、国内大豆消费量及进口量监测评价系统、国内500吨以上规模油脂加工企业的产销存动态监测体系。

  鼓励大型国有粮油加工企业适当增加大豆商业周转储备,由国家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具体承储企业和承储企业数量。

  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到国外建大豆加工厂。

  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加工量2000吨/日以上产、加、销一体化,跨地区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推动行业发展上水平上规模。鼓励企业收购国产大豆。

  

  反应 政策很及时 行业将洗牌

  粮油企业:正在研究文件

  对于国家发改委的 《指导意见》,不管是国资粮油企业还是外资粮油企业,均表示正在密切关注和学习之中。

  嘉里粮油新闻发言人束建群表示,“拥护和遵照国家的相关指导”。作为目前国内十大压榨企业中唯一没有与外资联姻坚持使用国产大豆榨油的企业,九三油脂集团也表示,目前正在学习研究此通知内容。

  行业协会:政策很及时

  “国家出台大豆产业政策,这是一个好事,说明国家已经关注了大豆市场的现状,大豆产业在国家粮食安全的地位,以及外资对大豆产业的冲击。”昨日,作为大豆生产大省之一的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产业发展部部长王小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于《指导意见》的解读,王小语表示,与其说是对外资的一种限制,不如说是对内资企业的一种支持。由于外资蜂拥而至,国内企业正被挤压和边缘化。经过2003年、2004年的大豆风波,中国大豆产业链被打断。目前,国内80%的油脂加工企业都在外资手中,国内企业大豆在市场没有了定价权和话语权。

  “此前豆油的涨价除了原材料的涨价的原因外,事实上,这个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外资操纵的。”王小语表示,今年国内大豆市场包括豆油、豆粕价格的暴涨暴跌,对油脂加工企业,对饲料企业,包括对很多农户和消费者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个价格应该被外资大的资金等因素影响和操纵的。“但正因为我们没有大豆了,所以我们丧失了话语权。”

  王认为,虽然目前大豆价格涨跌趋于缓和,但中国大豆产业的危机并没有根本得到改善,发改委的《指导意见》是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扶持国内大豆产业,降低对国外资本和原材料的依存。这个政策很及时,希望国家继续出台一些政策,保护豆农和大豆产业的政策,比如,增加大豆和豆油储蓄数量,在价格过低、过高的时候,能保护农户不受价格的冲击。其次,可以对国际粮商的跨国采购活动进行一些限制。

  分析人士:行业将洗牌

  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大豆分析师朱治平向记者表示,目前来说,外资企业在国内油脂市场的份额较大,国内企业处于受挤压的局面,《指导意见》的出台将会导致行业重新洗牌。

  朱治平表示,《指导意见》从政策上倾向于国内企业,重点可能是扶持大的企业,而对外资有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可能会对行业有重新洗牌的作用。从具体的产业布局来看,还将会对目前的华南、东北、环渤海等5大油脂圈有调整。

  经易期货一位农产品分析师认为,《指导意见》是从确保农产品安全的角度考虑的,以保住国内的产业,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话语权。但是,由于我国对大豆的需求持续上升等原因,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短期内难以提升,对外依存度短期内也不可能降低。

  国金期货农产品首席分析师万?介绍,目前,外资趁机以低价兼并了国内的压榨企业,同时控制了中国85%的大豆实际加工总量。据统计,在中国,外资通过收购、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获得大豆进口权,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外资就控制了64家,占总数的66%。

  “真正可怕的是,作为国际上最大的买家,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议价中丧失了话语权。”万?表示。据介绍,外资在美国和南美的大豆收购、储存和运输上拥有完整链条,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加工业布局,使其可以高效、低成本的进入油脂加工市场,并且在国际大豆贸易中具有优势定价权。想起了以前一位师兄写的分析《救救大豆》
跟石油的暴涨都是一个道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豆油持续涨价、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出现大批倒闭、内资豆企市场渐被外资蚕食、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一个个来自国内大豆产业的危机接踵而至。

  昨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吹响了“大豆保卫战”的号角。




  每经记者 肖晓芬 孙嘉夏 周晓芳 发自上海、北京

  我国将通过财政、信贷、物流等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大豆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大豆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出现大批倒闭、内资企业市场占有率逐渐被外资挤压、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国内大豆产业种种危机接踵而至,中国大豆进口依赖度高已成不争的事实。

  昨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称,中国大豆加工业存在压榨能力严重过剩,内资企业产能及产量不断萎缩,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国家将压缩国内大豆加工能力,并鼓励企业到国外建大豆加工厂;另一方面,建立大豆进口数量、价格及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引导大豆有序进口。

  “没有了大豆就没有话语权。”分析师认为,大豆产业政策的出台是国家发起的应对外资大豆威胁、支持本土大豆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国内大豆产业的良性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状 中国丧失大豆市场话语权

  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

  《指导意见》指出,目前我国出现了油脂加工能力过剩、内资比重偏低、原料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影响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产能扩张过快,全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已经从2000年超过90%降至2007年的44.2%。其中,2000吨/日以上加工厂开工率仅为52%左右,1000吨/日以下的小型加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自1996年起,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与此同时,外资在美国和南美的大豆收购、储存和运输上拥有完整链条,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加工业布局,使其可以高效、低成本的进入油脂加工市场,并且在国际大豆贸易中具有优势定价权。

  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大部分很少涉足油料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产品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供求缺口将继续加大

  随着人口增长、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我国植物油和豆粕消费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

  但是,近年来,国内大豆种植效益下降,农民种豆积极性降低,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滑,产量从2004年的1740万吨历史最高水平逐年降低到2006年的1500万吨左右,2007年产量继续下降,国内大豆产需缺口不断扩大。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大豆需求增长势头不减,供求缺口继续加大,进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豆油、豆粕需求继续呈现刚性增长态势,而全球大豆产量受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和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增产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随着全球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国家正在加快推动以大豆为原料的生产生物柴油的步伐,全球大豆潜在需求量可能出现激增,将导致全球大豆供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国际大豆价格将因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加剧波动,我国进口大豆占世界贸易量的高比例状态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对策 建大豆进口数量预警机制

  延长产业链 增加产品档次

  《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大豆加工业新的发展目标。

  目标要求,到2010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万吨/年;到2012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6500万吨/年;鼓励内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培育一批加工量2000吨/日以上,产、加、销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其中以花生、油菜籽、棉籽、向日葵和山茶等为加工原料的企业数量和加工量要占有一定比重。

  另外,要形成东北、黄淮海大豆产区和沿海地区分工合理、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大豆加工业布局;以豆粕、豆油为原料,进行深度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档次,丰富产品类型;到2012年,全行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相关国家相关标准。

  明确分工 重点发展3大区域

  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调整大豆加工业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大豆加工业布局。

  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鼓励内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个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油脂加工业,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大豆油脂加工基地;不断向市场推出大豆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等新产品;推动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低聚糖、维生素E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建设成为我国重要大豆深加工产业基地。

  华北地区:通过扶优汰劣、兼并重组等方式,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大豆产区发展大豆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扩大功能性乳品蛋白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

  沿海地区:鼓励内资企业收购、兼并和重组,积极培育大豆加工和饲料加工一条龙企业;鼓励企业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对大豆加工副产品深加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设成为我国饲用蛋白、脂肪酸、精制磷脂等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鼓励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通过财政、信贷、物流等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大豆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大豆。

  鼓励和引导大豆生产、贸易、加工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尽快出台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参与套期保值交易的相关政策,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

  建立大豆进口数量、价格及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当大豆进口量与预期需求量的差额低于或高于一个月的压榨水平时,发布数量警示信息;当进口大豆港口批发价格单月涨跌幅度超过10%或者累计两个月涨跌幅度超过15%时,发布价格警示信息;当进口大豆出现重大质量安全问题时,发布质量安全警示信息。

  大力扶持大豆期货市场的发展,完善期现货标准,保证订单套期保值实现和采购畅通。适当扩大大豆交割库点的范围。

  建立全面、系统、准确的大豆产业信息报告制度和发布平台,包括国际国内大豆主产国生产形势监测评价系统、国内大豆消费量及进口量监测评价系统、国内500吨以上规模油脂加工企业的产销存动态监测体系。

  鼓励大型国有粮油加工企业适当增加大豆商业周转储备,由国家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具体承储企业和承储企业数量。

  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到国外建大豆加工厂。

  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加工量2000吨/日以上产、加、销一体化,跨地区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推动行业发展上水平上规模。鼓励企业收购国产大豆。

  

  反应 政策很及时 行业将洗牌

  粮油企业:正在研究文件

  对于国家发改委的 《指导意见》,不管是国资粮油企业还是外资粮油企业,均表示正在密切关注和学习之中。

  嘉里粮油新闻发言人束建群表示,“拥护和遵照国家的相关指导”。作为目前国内十大压榨企业中唯一没有与外资联姻坚持使用国产大豆榨油的企业,九三油脂集团也表示,目前正在学习研究此通知内容。

  行业协会:政策很及时

  “国家出台大豆产业政策,这是一个好事,说明国家已经关注了大豆市场的现状,大豆产业在国家粮食安全的地位,以及外资对大豆产业的冲击。”昨日,作为大豆生产大省之一的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产业发展部部长王小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于《指导意见》的解读,王小语表示,与其说是对外资的一种限制,不如说是对内资企业的一种支持。由于外资蜂拥而至,国内企业正被挤压和边缘化。经过2003年、2004年的大豆风波,中国大豆产业链被打断。目前,国内80%的油脂加工企业都在外资手中,国内企业大豆在市场没有了定价权和话语权。

  “此前豆油的涨价除了原材料的涨价的原因外,事实上,这个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外资操纵的。”王小语表示,今年国内大豆市场包括豆油、豆粕价格的暴涨暴跌,对油脂加工企业,对饲料企业,包括对很多农户和消费者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个价格应该被外资大的资金等因素影响和操纵的。“但正因为我们没有大豆了,所以我们丧失了话语权。”

  王认为,虽然目前大豆价格涨跌趋于缓和,但中国大豆产业的危机并没有根本得到改善,发改委的《指导意见》是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扶持国内大豆产业,降低对国外资本和原材料的依存。这个政策很及时,希望国家继续出台一些政策,保护豆农和大豆产业的政策,比如,增加大豆和豆油储蓄数量,在价格过低、过高的时候,能保护农户不受价格的冲击。其次,可以对国际粮商的跨国采购活动进行一些限制。

  分析人士:行业将洗牌

  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大豆分析师朱治平向记者表示,目前来说,外资企业在国内油脂市场的份额较大,国内企业处于受挤压的局面,《指导意见》的出台将会导致行业重新洗牌。

  朱治平表示,《指导意见》从政策上倾向于国内企业,重点可能是扶持大的企业,而对外资有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可能会对行业有重新洗牌的作用。从具体的产业布局来看,还将会对目前的华南、东北、环渤海等5大油脂圈有调整。

  经易期货一位农产品分析师认为,《指导意见》是从确保农产品安全的角度考虑的,以保住国内的产业,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话语权。但是,由于我国对大豆的需求持续上升等原因,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短期内难以提升,对外依存度短期内也不可能降低。

  国金期货农产品首席分析师万?介绍,目前,外资趁机以低价兼并了国内的压榨企业,同时控制了中国85%的大豆实际加工总量。据统计,在中国,外资通过收购、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获得大豆进口权,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外资就控制了64家,占总数的66%。

  “真正可怕的是,作为国际上最大的买家,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议价中丧失了话语权。”万?表示。据介绍,外资在美国和南美的大豆收购、储存和运输上拥有完整链条,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加工业布局,使其可以高效、低成本的进入油脂加工市场,并且在国际大豆贸易中具有优势定价权。
这可真要小心了
吃了苦头才会记得教训。记得早几年,国际粮价低廉,某些白痴经济学者大肆鼓吹中国不必保持粮食自给率,让市场调节就行了,说什么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粮食。
法改委整一个提价机构
原帖由 轩辕101号 于 2008-9-5 11:04 发表
吃了苦头才会记得教训。记得早几年,国际粮价低廉,某些白痴经济学者大肆鼓吹中国不必保持粮食自给率,让市场调节就行了,说什么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粮食。

国际粮价低廉的时候,当然不需要过渡强调粮食自给率。中国直到现在依然是粮食净出口国,前几年粮价处于低位的时候国内粮食不但连年丰收,而且存在很严格的价格管制,基于中国的粮食出口国地位,很多粮食出口商只要在国内收购再放入国际市场就能赚差价。按照某左愤的说法,这样做属于用中国农民的钱补贴外国,现在您又站出来说不补贴也是错,真是里外不是人啊。
别光看那个耸动的标题,有智商的人都知道,中国记者多是标题党。大豆问题,不是国内产量不足造成对进口依存度高而是油脂企业从出油率和原料价格供应量等方面考虑才选择出油率更高、价格低廉(当时)、供应量稳定的美国大豆。现在的问题是,国际大豆价格暴涨,直接导致国内豆油企业成本上升,而国内豆油企业又呈现总体过剩、个体产能分散的问题,导致他们面临压缩利润来进行竞争,势必导致财力不济的中小型企业推出竞争,这是自然的产业整合现象。发改委要解决的是怎么让中国的油料企业渡过整合期过上好日子的问题,而根子就在产业链整合上。
所谓中国失去大豆市场话语权,其实是中国一直没有大豆市场的话语权,即使是1996年前,中国的大豆出口量也谈不上左右国际市场走势,更何况当时的粮食出口属于政府拿余粮卖了换现钱的性质,也谈不上什么产业链,当时的中国也没有粮食期货交易市场,即使现在,大连的粮食交易所影响力也远无法与位于第一大粮食出口国和最发达金融市场的美国相比。你不是主要出口商又不是主要做市商,哪里会有话语权。反过来说,以中国现在的粮食供给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也不必通过追求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我们的大米是自给自足的,小麦是净出口的,豆油还处于产能过剩。
外资的粮食加工企业也没有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说白了,在中国的价格管制体系下,他们既不能调价也不能随意减产,同时面对中国国内产能过剩的竞争,他们即使推出市场也马上会有人来填补,谈不上反托拉斯的问题。要说问题,那就是外资更倾向于选择进口大豆,因为他们的产业链组合是基于美洲的,而且,进口大豆从成本看依然是较优的选择。但是,从发改委的角度来说,产业整合必然造出大型粮企,如果不扶持国企,未来的粮企一方面就不会那么“听话”,不方便调控,同时整合中地方上粮食系统的部门利益也无法兼顾。方便自己的部门利益才是根本原因。从《指导意见》也可以看出,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现在的时机整合产业制造“航母”,同时鼓励企业介入产业链上下游(学会参与期货市场尽可能大地掌控成本,同时解决下游综合产业链开发解决产品的销路),后面的扶持政策是保障整合的好处继续落在地方粮食部门手里,使他们接受整合带来的暂时影响。根什么“救救大豆”根本不是一回事。
真的要让中国大豆在选料竞争上超过美国,抛开土质问题不说,单是种植规模和转基因大豆的采用上就有问题。大豆的利润太薄了,只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和规模化种植的积聚效应来保障种粮积极性。请各位去看看空中俯瞰的美国农场规模,人家一户的玉米地、大豆田,从风中俯瞰就是一大片金黄色,坦克车一般大的拖拉机在整个田里只有绿豆大的比例,怎么比规模?而如果我们依然随着欧洲的愤青起舞,玩抵制转基因的话,那中国大豆的竞争力和利润率将进一步下降,而不是提升。
问题的根本就是这样的。中国的财经报道,娱乐性往往大于参考性,记者和编辑的水平都有待提高。
国际粮价低廉的时候,当然不需要过渡强调粮食自给率。中国直到现在依然是粮食净出口国,前几年粮价处于低位的时候国内粮食不但连年丰收,而且存在很严格的价格管制,基于中国的粮食出口国地位,很多粮食出口商只要 ...

中国有14亿人口,但耕地只有1.2亿公顷(每年还在继续减少),强调粮食安全无论在什么年代都不过分。国际粮价低廉的时候就可以放松粮食生产?难道要等到涨价了才开始抓紧生产?那就迟了。况且,即使在国际粮价(主粮)最低廉的年代,中国的粮食价格也一直比国际粮价低,自己能种干吗要进口?

你自己翻翻报纸,当年那些所谓经济学者说中国粮食只要保持70%的自给率就够了(现在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在95%左右),要是政府听从了他们的建议,07-08年的中国百姓就惨了。
要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就要控制其他作物的面积,大豆就是典型。

另外,美国大豆的规模化经营比巴西还差不少,美国的农民到巴西去,结果被巴西大豆田的广阔狠狠地雷了。:D
我们已经丧失很多东西的定价权!
大豆关键是自己的经营模式有关,进口的的确便宜啊还质量好,国外都是集约化大规模种植,咱们还是零敲碎打的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9-5 15:01 发表
要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就要控制其他作物的面积,大豆就是典型。

另外,美国大豆的规模化经营比巴西还差不少,美国的农民到巴西去,结果被巴西大豆田的广阔狠狠地雷了。:D


巴西的可耕种面积高达1.6亿公顷(中国才1.2亿),而现在已开垦只有1/3,而且大多是肥沃的黑土地。
原帖由 9527周 于 2008-9-5 15:02 发表
我们已经丧失很多东西的定价权!


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但我们有14亿人口,能保证内需就不简单了,还追求啥国际定价权。
近年来,中国的粮食出口额已逐年下降,很快就要跌出前10了
象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越南这些国家的粮食出口则大增
原帖由 轩辕101号 于 2008-9-5 14:33 发表


中国有14亿人口,但耕地只有1.2亿公顷(每年还在继续减少),强调粮食安全无论在什么年代都不过分。国际粮价低廉的时候就可以放松粮食生产?难道要等到涨价了才开始抓紧生产?那就迟了。况且,即使在国际粮价(主 ...

请把回复的全文看完,谢谢。我要说的是这次官方出面介入大豆市场调整的深层原因。你抓着第一句话不放,无非就是这句话不合“逢外必反”的标准罢了,好,我们就展开来说。
70%的数字合不合理先不说,当时这一提法的背景是什么你了解吗?粮食储备的意义在哪里?粮食的国家储备,对于粮食安全的真正意义是在粮食危机发生之前进行缓冲。粮食的生产与石油很不相同,市场条件下,粮食资源的供给量可以随市场动向而灵活调整。只要耕地保有量不出问题,给与足够的缓冲期就能保障粮食供给的可持续性。当时,粮食价格多年低迷,同时粮食又连年丰收,社会生活水平又整体上升,导致种粮成本上升而收益却降低,利润严重下滑,即使有统购统销保障有国家补贴,粮农种粮也是处于惨淡地苦撑,种粮积极性根本上不来,种植水稻、小麦都是高耗水的,发展粮食产业势必要大量灌溉用水,粮食丰产,用水量也要上升,而某些地区为了追求粮食的丰产,进行不合理的灌溉和种植,直接导致你说的水土流失耕地资源持续减少。耕地是有限的,种了粮,其他的就种不了,农民就只能去打工,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土地的抛荒。再说说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它的实质其实就是国家的粮食补贴制度,粮食价格低廉的时候,国家的基层粮库多数处于亏损状态。而收购来的粮食,在没有粮食危机的时候很难商品化经营,近乎饱和的供给量之下,保护价收购的粮食没有本来销路就少由于成本高在市场上更缺乏竞争力。而粮食是有保质期的,如果没有销路不能在短期内加工成食品出售,就只能库存起来,库存粮,来年就成了陈化粮。当年吃过陈米的都不会弃新米不吃去选陈米吧,所以,进一步贬值,来年又是丰收新打的谷子、麦子都要入库更不要说陈化粮了。卖到国外去?国际市场都低迷了,大家都不缺粮,缺粮的非洲国家买不起,再说库存保有量不够高的话政府的调控砝码也就不够重了。结果多年下来,大量粮食就烂在了库里,这方面的报道您没看到吗?为什么那些年调整农村种植结构、转变农民的收入结构那么难?本来,在当时改善农业结构就和鼓励农民种粮有存在一定冲突。允许一定时期内放松种粮的政策性管制就能给调整农村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放出空间。放松种粮政策管制的提议是有他背后的社会诉求的,用一句简单的出卖国家粮食安全来评价,只能表现你的肤浅和无知。
中国到现在依然不缺粮,现在粮价上涨种粮者得到了一些喘息,但是,粮价不可能永远上涨,粮食产业结构如果不调整,种粮积极性就是在靠政府补贴来支撑,走向日本、韩国那种破产农业的道路,以中国的规模根本支撑不起。三农为什么那么难?这就是一个缩影。任何事情都不能搞过了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规模战争的威胁对中国永远存在可能,那我们是不是就永远都要像文革时那样处于战备国家的状态,去建三线四线五线,去备战备荒?如果那样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最近什么都讲战争,什么《货币战争》、《粮食战争》等等,战争不好,战争状态下的人缺乏理性,战争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安全。请记住,长期和整体来说贸易壁垒对我们这样的大国不利,如果我们哪天写出书来叫《货币买卖》、《粮食产业》让外国人来拜读,我们的货币和粮食才称得上真正的安全,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才称得上话语权。
原帖由 轩辕101号 于 2008-9-5 15:12 发表


巴西的可耕种面积高达1.6亿公顷(中国才1.2亿),而现在已开垦只有1/3,而且大多是肥沃的黑土地。

巴西热带雨林的土地大多是肥沃的黑土地?热带雨林的土地是典型的薄土。知道巴西黑土是怎么来的吗?现代考古发现那是印第安人填埋生活垃圾“制造”出来的,原生的肥沃黑土在北美洲。巴西的肥沃黑土,在广阔的雨林里零散分布,是造成你说的“现在已开垦只有1/3“的重要原因。耕地与耕地还不同,北美洲的肥沃黑土地连成一片广袤无垠,植物植物根系能深入地下3米,固土作用很明显。而中国呢?土质复杂,粮食用耕地的主体是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的土地,黄河和长江上游都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中西部的山区,石头山上用来种粮的甚至都是一个个碗大的土凹子。而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土也不是美国式的黑土,土层没那么厚,肥力也没那么足,多年密集种植下,这样的土地缺乏修养,靠化肥维持的土质经年下来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矿化,灌溉方式不当,又造成盐碱化,而水资源的大量使用也造成农业供水紧张。而且,巴西和美国都没有面临中国这样庞大的人口压力,所以他们有得是余粮可以大规模发展生物燃料产业,中国就不能用粮食来这么玩。
这是中国与巴西美国都不一样的国情。简单地拿数字出来对比没多少意义。
原帖由 轩辕101号 于 2008-9-5 15:20 发表


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但我们有14亿人口,能保证内需就不简单了,还追求啥国际定价权。
近年来,中国的粮食出口额已逐年下降,很快就要跌出前10了
象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越南这些国家的粮 ...

看来很多人还有“出口情节”啊。出口的减少对于本来就不依赖出口的产业来说并不是威胁。请不要忘了,中国的粮食出口是存粮找出路性质的。出口的减少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国内需求的应对,是让这些原本多出来粮食做了它们本来该做的事。而美国和巴西这两个重要粮食出口国则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也减少了粮食出口。
定价权问题,要不要重视,我觉得很有必要,但不是以控制国际粮价为目的,而是以农业产业提升、造福农民为目的。在粮食问题上定价权不只是为出口而存在的,美国的粮食期货交易所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为国内需求服务。通过交易所的形式把由国家承担的粮食定价任务以一定的程度逐步下放给粮食的供给和需求方,组织粮农以期货定价为指导进行种植调整,用期货市场的定价博弈来争取利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解决中国种粮怪圈的方向。
原帖由 tulipe 于 2008-9-5 15:47 发表

请把回复的全文看完,谢谢。我要说的是这次官方出面介入大豆市场调整的深层原因。你抓着第一句话不放,无非就是这句话不合“逢外必反”的标准罢了,好,我们就展开来说。
70%的数字合不合理先不说,当时这一提法的 ...


什么逢外必反,别随便给人戴帽子。
CD的老人都知道,俺既不是极端左翼,也不是极端右翼JY
中国要以1.2亿公顷耕地来养活14亿人
怎样紧守中国的粮食安全都不过头。
有时间调整?嘴上没毛当然说的轻易
你以为只要领导人一挥手就可以让农田转耕增产啊
如果中国粮食自给率只有70%
那就是说30%的粮食必须依赖进口
也就是4亿人口的口粮
四亿人口的粮食需要进口
这是什么概念??
等于把JJ命脉露出来让别人抓
先不说中国有没有钱去买这么多粮食
或国际市场能否买到这么多粮食
只要国际粮霸美国随便使坏一下
就可以让中国社会民生鸡飞狗跳了
别说你连这样的问题也看不清
中央制定的粮食安全线是自给率95%
你以为这条线是随便划的?
读书是不错,但也别死读书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而象粮食这样的战略物资更不能单靠市场来调节
原帖由 tulipe 于 2008-9-5 16:29 发表

看来很多人还有“出口情节”啊。出口的减少对于本来就不依赖出口的产业来说并不是威胁。请不要忘了,中国的粮食出口是存粮找出路性质的。出口的减少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国内需求的应对,是让这些原本多出来粮食做了它 ...


你从那里看出我的出口情节了;P
我只是说明一个事实而已
看你发了这么多贴
扣别人帽子顶第一
中国粮食的出口机制是怎么样的?

能达到通过各种渠道的情报了解和预测各主要粮食生产国的预计产量吗?
并且通过这种情报调整国内粮食的产量或者布局,达到国际粮价低时部分进口,国内部分耕地休耕或者调整产品结构。价格高时部分出口,包括出口库存余粮博取一定的收益用作水土保持等。
]]
我也转一篇报道,粮食安全问题不能简单地与自给率画等号。如果片面追求自给率忽视了更深层的安全威胁,粮食安全一样要出问题。同样,部分作物需要进口也并不能与粮食自给率低画上等号,法国的粮食自给率是百分之三百多,但是他们一样需要进口大豆。以下的报道中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了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发展中国家不应追求粮食“自给自足”?  
2008年05月20日 21:16:50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5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题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追求粮食自给自足”的文章,认为发展中国家离开全球市场,追求粮食自给自足,会加剧全球粮食危机。此观点在论坛上引起争论,有人指责西方国家发出此言,是为了掌控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命脉。事情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呢?

    5月16日,《金融时报》引述美国与联合国农业官员的观点称,“粮食危机会带来不受欢迎的后果——粮食保护主义”。美国驻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加蒂·瓦斯凯兹说:“(通过全球市场)形成的粮食相互依赖是好事情。”而发展中国家追求粮食自给自足,将会抑制国际粮食贸易。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何塞·桑普西称,一些发展中国家现在倾向于回归农业的自给自足型,他担心:“这是一个问题,自给自足与保护主义往往相伴而行。”

    “自给自足”与“自力更生”是两个概念

    《青年参考》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卢锋教授。卢教授分析说,关于“粮食安全”和“粮食国际贸易”的讨论由来已久。在理解这个问题时,应当区分“自给自足”与“自力更生”这两个相互联系,但是实质不同的概念。

    卢锋教授解释说,“自给自足”是指自己生产的粮食完全满足自身需求,即从国外进口的粮食量为零,自给率100%;“自力更生”则是基本依靠自己力量满足国民粮食需求,另外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贸易解决部分食品需求,这样既有效率,其实也安全。对于中国这样大国,解决粮食问题无疑应当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

    一味追求“自给自足”不利发挥优势

    假设当各个国家的粮食自给自足率均达到100%后,其极端结果就是世界粮食贸易量为零。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所长、粮食经济学家约阿希姆·冯·布劳恩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全球爆发粮食危机时),各国都想关上门,用自己的粮食养活自己的人民。”但现实是,在全球化的粮食和食品生产链中,分工是十分明细的,各国都不足以完全满足国内的食品需求。

    美国人需要南美洲国家的可可豆,而中国人需要美国的大豆,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们要吃泰国米……当来往于世界各地的船舶再不运送一粒粮食,那么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就会被迫选择让“不合适的人”,在“不合适的地方”种植“不合适的作物”。但有些国家不太可能种出泰国香米来满足国内需求。其结果就是,自己国家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反倒用劣势去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这是一个朴素而简单的经济原理,而国际贸易正是基于这种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粮食“武器”不能不防

    基于“自由贸易”原则的粮食进出口,往往不总是个“经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周立就认为,如果一国特别是大国,不能通过“自力更生”掌握粮食主动权,就可能沦为西方国家的附庸,“粮食是比石油贸易更为强大的政治武器”。他举例说,美国就通过“补贴农业”,培养“巨无霸农业集团”,以粮食作为武器控制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美国等西方国家随即就对中国实行包括粮食在内的全面封锁和商品禁运;1965年~1967年,美国对印度采取限制出口粮食的政策,最终迫使印度改变其反对美国入侵越南的外交政策;1980年~1981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对其实行谷物禁运。诸多事例说明,一国可以进口泰国香米丰富餐桌,但如果在粮食上进而在经济上完全依附于某个国家,往往招来厄运。

    “粮食危机”是否另有原因

    3月27日之前,泰国大米每吨价格不过580美元。然而,就在这一天,泰国大米猛涨到了每吨760美元,涨幅超过了30%,随后更是狂飙突进,超过每吨1000美元。

    “今年对泰国农民来说是金色的一年,他们在大米上多赚了好多钱。去年他们的收入增加了10%,今年应该有30%。”泰国农业部发言人、农业经济办公室主任说,并“对此表示满意”。但是,对于很多非洲国家来说,这却是极其困难的一年。近来粮食价格飞涨先后在埃及、喀麦隆、塞内加尔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引发骚乱。巴基斯坦和泰国甚至派出军队保卫农田和粮仓。

    爆发骚乱的非洲国家多是“生产经济作物,而口粮不足”的。例如埃及是“棉花”生产大国,而塞内加尔则是“花生生产大国”,但它们的粮食却不够吃,这些国家大量依赖进口供应国民基本口粮。

    但是,比这些国家还依赖国际粮食市场的,还有韩国、冰岛和新加坡这些发达国家。由于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无法开展农业生产,粮食自给率为0%;韩国除大米外,其他粮食严重依赖进口;新加坡因为是城市国家,基本没有农业。但这些国家因为手握重金,应对粮价上涨只是“感到压力”而已,与非洲国家相比,境遇有着天壤之别。

    卢锋教授认为,粮食危机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国门大开,遭受国际粮食价格蹿升冲击”。分析爆发粮食危机背后的原因,或许会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董欲晓)
美国及其代理人的理论
现在东北种大豆的农民全都赔钱,还谈什么整合产业链?
可真要小心
这么说来应该是保证饿不死人的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减少耕种面积,让土地修身养息?同时加大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