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成功转入初样阶段研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50:07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成功转入初样阶段研制http://www.huanqiu.com 来源:中国航天报

  不久前,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承担研制的某重点型号发动机在不下试验台的情况下,连续进行了三次整机试验。此次试验成功,标志着该型号发动机诸多关键技术基本突破,实现了关键性的跨越。该型号发动机将成功地从模样阶段研制转入初样阶段研制。


  5个月——完成方案初步设计



  研制无毒、无污染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并运用在重大航天工程上,是世界各航天大国梦寐以求的目标。该重点型号发动机正是根据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构型对动力装置的要求而设计的,它着眼于运载火箭潜在的应用需求,运用了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成熟技术。2003年,研制人员按照总体初步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正式开展研制工作。



  在按任务要求实施初步设计时,六院就综合考虑了研制难题、成本、周期等多方面的因素。研制任务开始实施后,六院承担此项任务的相关单位干部职工立即投入到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工程设计、试验台改造等工作之中。在短短的5个月内,就完成了发动机系统和总体方案的初步设计,并先后通过了六院及集团公司专家组的评审。随即,该型号发动机研制工作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10余项难题——逐一被攻克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由于该型号发动机功能要求全、性能要求高、工作时间长,研制难度很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组件工程图纸设计、试验系统和试验台的改造和建设,需攻克当时在国内还是空白的10余项技术难题,对参与研制、生产和试验任务的六院干部职工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研制初期,为了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动机系统、总体与组件技术方案,六院11所的科技人员进行了无数次论证和讨论,多方案的对比、详细的理论仿真、充分的组件试验验证,为研制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多种组件的生产试制成了重大任务。面对发动机研制中要求严、技术新、新工艺无从借鉴等难题,7103厂从2004年开始,针对发动机的研制要求开展了多项关键工艺技术的攻关,这些课题项目涉及焊接、电火花加工、精密铸造等多个领域。由于新工艺可借鉴的经验少,创新每一项工艺都是在攀登一个技术的制高点。在经历了一次次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的艰难过程后,该厂初步解决了模样阶段产品的生产、试验、检测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发动机联试和整机试车产品。



  承担发动机试验任务的165所为了确保发动机地面试车顺利进行,组织技术骨干集智攻关,研制出了性能满足要求的引射器,开发了故障诊断与紧急关机系统,与此同时,他们还全力开展了低温流量测量技术等任务的攻关,确保了试验任务的顺利进行。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该型号发动机各种试验相继获得成功,特别是不久前,同一台发动机连续三次整机试验连获成功,这不仅是对全院职工的巨大鼓舞,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 无数个日夜——为“新动力”无悔



  几年来,在突破主要关键技术、攻克10余项工艺技术难题、设计生产500余项工艺装备的过程中,参与设计、生产、试验任务的六院干部职工表现出的勇于攀登、忘我奉献的精神,让人钦佩,令人动容。



  11所副总工程师、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刘红军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像精心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它,与它同悲同喜,共命运。”几年来,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加之过度劳累,年纪轻轻的刘红军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有一次,饱受病痛折磨的他不得不躺在汽车上奔赴几百公里之外的试验区,让同事扶着自己上试验台查看技术状态,解决技术问题。2006年冬天,当刘红军带领着10余名参试队员奔赴试验区时,一场大雪来临,上百辆汽车将进山的道路完全堵死,从早晨9点到深夜11点30分,他们在冰天雪地的秦岭盘山道路上整整行走了14个半小时才到试验区,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第二天清晨,大家又准时奔赴试验台,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



  几年来,165所的参试人员已适应了这种抛家别子、穿梭往返的工作方式,每个人都像军人一样,有一套专用的行囊,只要一声令下,背起行囊就远赴几百公里之外的试验区。在这期间,许多参试人员在老人临终时不能尽孝、妻子临产时不能尽责、子女临考时不能尽心,但他们没有在“新动力”研制中留下遗憾。



  研制道路漫长而艰辛。在该型号发动机研制的征程中,六院干部职工完成了新的跨越,使新六院朝着更高的目标加速迈进。



  (杨军)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成功转入初样阶段研制http://www.huanqiu.com 来源:中国航天报

  不久前,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承担研制的某重点型号发动机在不下试验台的情况下,连续进行了三次整机试验。此次试验成功,标志着该型号发动机诸多关键技术基本突破,实现了关键性的跨越。该型号发动机将成功地从模样阶段研制转入初样阶段研制。


  5个月——完成方案初步设计



  研制无毒、无污染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并运用在重大航天工程上,是世界各航天大国梦寐以求的目标。该重点型号发动机正是根据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构型对动力装置的要求而设计的,它着眼于运载火箭潜在的应用需求,运用了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成熟技术。2003年,研制人员按照总体初步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正式开展研制工作。



  在按任务要求实施初步设计时,六院就综合考虑了研制难题、成本、周期等多方面的因素。研制任务开始实施后,六院承担此项任务的相关单位干部职工立即投入到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工程设计、试验台改造等工作之中。在短短的5个月内,就完成了发动机系统和总体方案的初步设计,并先后通过了六院及集团公司专家组的评审。随即,该型号发动机研制工作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10余项难题——逐一被攻克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由于该型号发动机功能要求全、性能要求高、工作时间长,研制难度很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组件工程图纸设计、试验系统和试验台的改造和建设,需攻克当时在国内还是空白的10余项技术难题,对参与研制、生产和试验任务的六院干部职工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研制初期,为了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动机系统、总体与组件技术方案,六院11所的科技人员进行了无数次论证和讨论,多方案的对比、详细的理论仿真、充分的组件试验验证,为研制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多种组件的生产试制成了重大任务。面对发动机研制中要求严、技术新、新工艺无从借鉴等难题,7103厂从2004年开始,针对发动机的研制要求开展了多项关键工艺技术的攻关,这些课题项目涉及焊接、电火花加工、精密铸造等多个领域。由于新工艺可借鉴的经验少,创新每一项工艺都是在攀登一个技术的制高点。在经历了一次次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的艰难过程后,该厂初步解决了模样阶段产品的生产、试验、检测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发动机联试和整机试车产品。



  承担发动机试验任务的165所为了确保发动机地面试车顺利进行,组织技术骨干集智攻关,研制出了性能满足要求的引射器,开发了故障诊断与紧急关机系统,与此同时,他们还全力开展了低温流量测量技术等任务的攻关,确保了试验任务的顺利进行。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该型号发动机各种试验相继获得成功,特别是不久前,同一台发动机连续三次整机试验连获成功,这不仅是对全院职工的巨大鼓舞,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 无数个日夜——为“新动力”无悔



  几年来,在突破主要关键技术、攻克10余项工艺技术难题、设计生产500余项工艺装备的过程中,参与设计、生产、试验任务的六院干部职工表现出的勇于攀登、忘我奉献的精神,让人钦佩,令人动容。



  11所副总工程师、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刘红军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像精心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它,与它同悲同喜,共命运。”几年来,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加之过度劳累,年纪轻轻的刘红军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有一次,饱受病痛折磨的他不得不躺在汽车上奔赴几百公里之外的试验区,让同事扶着自己上试验台查看技术状态,解决技术问题。2006年冬天,当刘红军带领着10余名参试队员奔赴试验区时,一场大雪来临,上百辆汽车将进山的道路完全堵死,从早晨9点到深夜11点30分,他们在冰天雪地的秦岭盘山道路上整整行走了14个半小时才到试验区,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第二天清晨,大家又准时奔赴试验台,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



  几年来,165所的参试人员已适应了这种抛家别子、穿梭往返的工作方式,每个人都像军人一样,有一套专用的行囊,只要一声令下,背起行囊就远赴几百公里之外的试验区。在这期间,许多参试人员在老人临终时不能尽孝、妻子临产时不能尽责、子女临考时不能尽心,但他们没有在“新动力”研制中留下遗憾。



  研制道路漫长而艰辛。在该型号发动机研制的征程中,六院干部职工完成了新的跨越,使新六院朝着更高的目标加速迈进。



  (杨军)
记得2000年时吹嘘说是05/06年出来, 现在是一推再推. 中国航天在80年代后基本上是进取心不够, 浮躁起来了, 但是自家人对内吹捧的多.
米国航天在80年代后基本上是进取心不够, 浮躁起来了, 但是自家人对内吹捧的多.    :D :D  千万别拿钱不够来说,说什么米国延迟就是投入太低,所谓的xx就是好;P ;我国延迟就是TZWT。

在航天领域因投入,技术等原因延迟太正常了
05/06年出来的说法,我好像是没听说过!给个链接吧!
发动机的研制是按进度的,并无落后之说。现在天津的总装厂,文昌基地都没有建起来,发动机这么早出来是浪费。
已经进入初样阶段了,那就差不多了,技术上没什么大问题了,进度不错了。
原帖由 暗夜流星 于 2008-8-26 16:25 发表
已经进入初样阶段了,那就差不多了,技术上没什么大问题了,进度不错了。

最终设计不冻结就不算完事,不进行试飞就和纸面上的没啥区别
估计在我30岁那年。。
长征5能看到它升空了。。
]]
原帖由 暗夜流星 于 2008-8-26 16:54 发表
整机热试车都搞了三次了,怎么会“不进行试飞就和纸面上的没啥区别”。

海平面试车和高海拔试车无法测试所有工况

液体火箭发动机台架试车的时候可能挺好,但是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燃料振荡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曾经毁了不少火箭

一个轻度欠膨胀的喷管,到了20公里的高空就变成了过膨胀
通过某些特殊的方式可以模拟真空状况,好像是通过引流让压力下降,从而模拟出近似真空的情况。
这种方式在中国最早的火箭试车台上就有。
至于燃料震荡,我不认为目前无法在地面模拟,尤其是现在有了大量的数字模拟手段。

原帖由 dark_knight 于 2008-8-26 17:11 发表

海平面试车和高海拔试车无法测试所有工况
液体火箭发动机台架试车的时候可能挺好,但是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燃料振荡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曾经毁了不少火箭
一个轻度欠膨胀的喷管,到了20公里的高空就变成了过膨 ...
技术难点是推迟的主要原因,不要动不动拿精神和进取心说事,我接触过的这些搞火箭的都是很有责任心的人,这些人在国内外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想混的人早就干不下去了,自己都会离开,他们可不是你一句话没进取心就能否掉的
关键是整个90年代的重心都放在飞船和卫星上,火箭只能改老长征。上长征5时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现在的拦路虎是少数核心技术领域。
原帖由 100guest 于 2008-8-26 16:41 发表
这个论坛的气氛早就看不贯, 特别是PUPU等一帮大鸟, 自己永远正确的鸟样. 事实就是中国航天吹的太多.,傻鸟们, 没工夫陪你们.

你还是早点滚蛋好:victory:
新发动机不一定要等文昌

新火箭第一发应该是3.35米的,在旧发射场也是可以打的。
地球没你照样转~
吹把吹把不是罪,其实土鳖的火箭水平比美国要落后起码50年
楼上的牛,原来土鳖今年年初才能发射卫星哈
原帖由 纸飞机 于 2008-8-26 21:26 发表
楼上的牛,原来土鳖今年年初才能发射卫星哈

并且这颗卫星就比铅笔粗了一点。:D :D :D
原帖由 重剑无锋 于 2008-8-26 19:41 发表
新发动机不一定要等文昌

新火箭第一发应该是3.35米的,在旧发射场也是可以打的。


新发动机试飞确实不需要等文昌。但是第一个恐怕不是3.35m的火箭。现在5m直径的立项了,小运载2.25m直径的也立项了,唯独这个3.35m的还没有消息。小运载号称2010年首飞,到时候就可以看看YF-100了
现在已经经过了模样阶段,转入初样,再后面是正样。发动机预研工作的开始远在大立项之前。最根本的技术问题大体解决以后(比如2型新发动机模样机的地面试验),大运载才立的项。

如暗夜兄所说,虽然后面还有不少技术细节问题要解决,但是根本性的技术障碍已经没有了(前一段时间公开报道也这么说)。我们毕竟不是第一次做发动机,我们的发动机也不是说先进到从没有人尝试过。大的悬念已经没有了。
原帖由 shh 于 2008-8-27 00:12 发表


新发动机试飞确实不需要等文昌。但是第一个恐怕不是3.35m的火箭。现在5m直径的立项了,小运载2.25m直径的也立项了,唯独这个3.35m的还没有消息。小运载号称2010年首飞,到时候就可以看看YF-100了


这个我就不理解了,为什么需求量最大的3.35倒立项最晚:L
可能是现有的火箭还能用,所以反而不急,虽然宣传上都说清洁无毒,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还是看重如何填补现有运载能力的空白(极大和极小)。

原帖由 重剑无锋 于 2008-8-27 01:14 发表
这个我就不理解了,为什么需求量最大的3.35倒立项最晚:L
最近CD的列兵好生凶猛
中国的火箭发射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的啊,还是比较好的,毕竟不能为了一时之气就无谓的 加快速度,苏联大型火箭爆炸的例子不能重演
原帖由 同学 于 2008-8-27 11:33 发表
最近CD的列兵好生凶猛

哪里是什么列兵,一个个都是马甲
装大尾巴狼的人太多
]]
听说航天系统把主要资源都投入军用项目了,所以民用项目才这么慢
原帖由 暗夜流星 于 2008-8-26 16:21 发表
发动机的研制是按进度的,并无落后之说。现在天津的总装厂,文昌基地都没有建起来,发动机这么早出来是浪费。


提前出来,不能继续改进可靠性么??
总比延迟好吧
好像是通过引流让压力下降,从而模拟出近似真空的情况。
这种方式在中国最早的火箭试车台上就有。
至于燃料震荡,我不认为目前无法在地面模拟,尤其是现在有了大量的数字模拟 ...

胡说,那得作多大的抽取机构才能瞬间吸走巨大的气体流量??
好像是通过火箭发动机自己的气流的引射,细节我记不清楚了,但不是胡说好哇,最早航空知识上有一篇文章这样讲过,是美国宇航局的一个访问团访问中国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后写的文章。

原帖由 qnxchina 于 2008-8-27 22:29 发表
胡说,那得作多大的抽取机构才能瞬间吸走巨大的气体流量??
我的记忆是没错的,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看如下资料: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gthjjs20030202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THJ200302020.htm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JJS806.015.htm
http://edu.nulog.cn/detail.htm?212090
搞不懂你,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说发动机进度延迟。
另外,对于计划来说,延迟固然不好,提前也毫无必要,意味着资源的浪费。

原帖由 qnxchina 于 2008-8-27 22:27 发表

提前出来,不能继续改进可靠性么??
总比延迟好吧
原帖由 暗夜流星 于 2008-8-27 22:47 发表
好像是通过火箭发动机自己的气流的引射,细节我记不清楚了,但不是胡说好哇,最早航空知识上有一篇文章这样讲过,是美国宇航局的一个访问团访问中国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后写的文章。



看了文章,你说的不准确,
是通过调整出口压力来达到调整喷口外接压力容器内部压力
但高温材料怎么解决啊
原帖由 feixiong 于 2008-8-27 21:21 发表
听说航天系统把主要资源都投入军用项目了,所以民用项目才这么慢

-------------------------------------------------------------------------------------------------
又一个"听说";P ;P !!

我还听说美国航天系统把主要资源都投入给科技人员泡妞了!所以美国航天项目才这么慢;P
呵呵!看来我们的海南文倡得去看看才行!
120吨煤油机的进度倒是很不错,但是50吨氢氧机却没有什么消息,不是好事。
原帖由 G6-52L 于 2008-8-29 08:32 发表
120吨煤油机的进度倒是很不错,但是50吨氢氧机却没有什么消息,不是好事。

啥时候能出500吨以上的煤油液氧啊[:a10:]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