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看待7月CPI、PPI剪刀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36:56
转载

CPI涨幅持续三月回落
    8月12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CPI数据,当月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即CPI)同比上涨6.3%。较之此前三个月的CPI涨幅,已经为连续第三个月回落。

    去年以来,CPI一路失控,持续飙升,但前三个月来,拐点开始隐现,4月我国CPI涨幅8.5%,5月CPI涨7.7%,6月CPI涨7.1%,至7月份的6.3%,虽然与我国政府年初设定的要将今年CPI涨幅控制在4.8%左右的目标还有差距,但已是连续三月涨幅呈现持续回落。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3%。其中,城市上涨6.1%,农村上涨6.8%;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7.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6月份上涨0.1%;食品价格下降0.1%,其中鲜菜价格上涨4.3%,鲜蛋价格下降0.8%。

    与CPI的涨幅回落相比,前一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PPI数据显示,PPI同比增长幅度为10%,该数字不仅刷新了1996年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新高,还一举将这一重要经济数据的同比增幅推进到两位数的水平。该数据公布后令很多投资者不安,发布当天,上海股市下跌5.2%。

PPI创12年新高统计局“配文”解读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显示,受成品油和工业用电价格调整影响,PPI涨幅毫无悬念地达到诸多投行预期的10%,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  

    一如此前的预期,7月份的PPI涨幅继续延续了今年前6个月的攀升势头,并再度创出新高。事实上,从今年1月份起, PPI数据一直维持在6%的高点以上,1-6月份的相应数据分别为6.1%、6.6%、8.0%、8.1%、8.2%、8.8%。可查资料同时显示,1995年,PPI月度涨幅纪录为14.9%。

    耐人寻味的是,国家统计局在公布PPI数据的同时,还罕见地在其官方网站一并刊发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的分析文章,对数据进行解读。这一题为《张立群:正确看待工业品出厂价格的较快上涨》的文章被国家统计局直接链接在PPI数据后。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当天,新华社在题为《如何看待PPI涨幅达到两位数?》的分析文章中,亦频频引用张立群观点。
张立群指出,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大宗商品需求增长较快、成品油和工业用电价格调整,是引起PPI上涨的主要原因,而资源性产品价格则是引起PPI上涨的根本原因。“大量游资拉高了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价格,转而影响国内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从而拉高国内的PPI涨幅。”张立群得出结论——此次PPI上涨的原因不同于总量或结构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其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反映了资源供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特点。

资源性产品助推  油价成“罪魁祸首”       
    引起PPI涨幅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类,其一是总需求过快扩张引起了全面的供不应求,进而引起PPI涨幅提高(例如1988-1989年,1993-1994年);其二是结构性的供求缺口引起PPI涨幅提高(例如2004年)。而此次PPI涨幅提高的原因则有所不同,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推动。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资源性产品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原油进口已占到原油消费量的50%左右,铁矿石进口已占到其消费量的50%以上。到今年6月份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同比上涨85.8%,我国进口铁矿石价格同比上涨60%以上,必然对PPI产生明显影响。截至7月份,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价格同比上涨35.1%,黑色金属矿采选产品价格同比上涨38.7%。

    第二,大宗商品需求增长较快。今年上半年我国钢材产量同比增长11%,焦炭产量同比增长9.9%,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14%。这些高耗能产品的较快增长使能源需求较快扩大,加上迎峰度夏因素进一步扩大了近期能源需求,带动了煤炭价格较快上涨。

    第三,成品油和工业用电价格调整。今年6月20日起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了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了1500元;7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了2.5分钱(城乡居民用电和农业、化肥生产用电价格不作调整)。这些也对PPI有一定影响。

    归纳以上几点原因,可以发现,引起此次PPI涨幅提高是由资源性产品价格所引起的,而油价则成“罪魁祸首”。分品种来看,原油价格的上涨显然是拉动PPI创12年新高的“罪魁祸首”。7月份,原油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达到惊人的41.2%,成品油中的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2.6%、21.5%和29.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则以32.6%的同比涨幅,成为对PPI的“贡献”仅次于石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32.2%。此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1.0%。其中,普通大型钢材价格上涨37.5%,普通中型钢材上涨47.2%,普通小型钢材上涨38.3%,线材上涨53.2%,中厚钢板上涨31.6%。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0.1%、26.9%。

    由于普遍预期奥运会后政府仍将推动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要素价格改革, PPI恐怕还没有到达顶点,油电价格的上调或许会推动PPI在第四季度再创新高。

企业“很受伤”期待“后奥运新政”
        在最新的PPI数据发布后,不少专家则指出,PPI数据高企在预料之中,PPI上涨对CPI的影响主要在心理层面,其对CPI的传导压力不会很快体现,有可能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显现。但其对企业成本的冲击要明显大于对CPI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此前几次PPI数据公布之时,就有经济学家表示,PPI数据对通胀的传导作用或许不该是关注的重点,因为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持续攀升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空间持续受到挤压,中小企业“很受伤”的生存状态需要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

    三季度是企业最困难的时刻,也是盈利最坏的时期。从这次公布的数据来看,PPI的结构不太好,成本上涨的速度非常快,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了15.4%。PPI加速增长导致企业成本上升是市场最为担心的因素,制造业尤其是向下游转嫁成本能力较差的制造业企业将面临较大困境,而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在成本上升、出口下滑的双重阻力下,可能会对业绩滑坡无能为力。

    显见的事实是,目前市场各方对于政府在奥运会后继续推动能源要素价格的改革几乎没有争议;同时,由于PPI对于CPI的传导压力不容忽视,紧缩政策不会全面放松也是市场的共识。以上两点,也就意味着企业还将面临成本进一步上升的挑战。对此,我们认为,奥运会后政府可能出台更多政策支持企业,毕竟,目前奥运会牵制了政府太多的人力资源。预计政府将会给企业减税,并在资本市场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

PPI新高短期难助涨CPI
    自2007年10月份开始,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提高,从3.2%持续攀升到今年7月份的10%,涨幅达到了两位数,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涨幅。对此应该认真分析,正确看待。此次PPI涨幅提高,不是经济总量失衡的表现,也不会很快向CPI传导。

    此次PPI上涨的形式、影响和治理方法与以往不同。由资源性产品价格引起的PPI上涨不同于总量或结构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主要表现在:

        第一,价格上涨的传导过程不同。总量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本来就是全面的,结构性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由于短线瓶颈对供给的约束,也会较快传导到其他产品价格。而资源供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则需要通过整个加工制造业体系逐步传导。这就决定了一方面传导具有一定的刚性,因为既定的产业结构下中间需求具有较大刚性,企业为了生存对高价资源性产品不得不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加工制造业体系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创新技术实现资源节约,因此价格上涨的传导是不断衰减的。

    第二,价格上涨的形式不同。总量或结构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的价格上涨,而资源供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主要表现为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这是因为资源性产品处于产品加工制造链条的起点,其价格上涨首先表现为企业成本增加,进而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

    此次PPI上涨,就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反映了资源供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特点。它不会直接影响人民生活,但会增加企业成本和经营困难,其结果既可能导致困难企业增加,就业和收入减少;也可能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改造升级。治理此类价格上涨既要注意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防止对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也要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税和金融方面的措施,为企业改造升级、加强管理、创新技术、消化成本增加因素、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通过深化相应的改革,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完善企业发展的内在制度和机制。

    当前我国总需求增长已趋稳定,供求总量关系大体平衡,终端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推动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难以快速传导到生活消费品价格。在这一背景下,治理PPI上涨的重点是提高企业对成本增加因素的消化能力。应注重改善企业经营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在压力下推动企业加快改造升级,化不利为有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抑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奠定坚实基础。转载

CPI涨幅持续三月回落
    8月12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CPI数据,当月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即CPI)同比上涨6.3%。较之此前三个月的CPI涨幅,已经为连续第三个月回落。

    去年以来,CPI一路失控,持续飙升,但前三个月来,拐点开始隐现,4月我国CPI涨幅8.5%,5月CPI涨7.7%,6月CPI涨7.1%,至7月份的6.3%,虽然与我国政府年初设定的要将今年CPI涨幅控制在4.8%左右的目标还有差距,但已是连续三月涨幅呈现持续回落。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3%。其中,城市上涨6.1%,农村上涨6.8%;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7.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6月份上涨0.1%;食品价格下降0.1%,其中鲜菜价格上涨4.3%,鲜蛋价格下降0.8%。

    与CPI的涨幅回落相比,前一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PPI数据显示,PPI同比增长幅度为10%,该数字不仅刷新了1996年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新高,还一举将这一重要经济数据的同比增幅推进到两位数的水平。该数据公布后令很多投资者不安,发布当天,上海股市下跌5.2%。

PPI创12年新高统计局“配文”解读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显示,受成品油和工业用电价格调整影响,PPI涨幅毫无悬念地达到诸多投行预期的10%,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  

    一如此前的预期,7月份的PPI涨幅继续延续了今年前6个月的攀升势头,并再度创出新高。事实上,从今年1月份起, PPI数据一直维持在6%的高点以上,1-6月份的相应数据分别为6.1%、6.6%、8.0%、8.1%、8.2%、8.8%。可查资料同时显示,1995年,PPI月度涨幅纪录为14.9%。

    耐人寻味的是,国家统计局在公布PPI数据的同时,还罕见地在其官方网站一并刊发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的分析文章,对数据进行解读。这一题为《张立群:正确看待工业品出厂价格的较快上涨》的文章被国家统计局直接链接在PPI数据后。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当天,新华社在题为《如何看待PPI涨幅达到两位数?》的分析文章中,亦频频引用张立群观点。
张立群指出,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大宗商品需求增长较快、成品油和工业用电价格调整,是引起PPI上涨的主要原因,而资源性产品价格则是引起PPI上涨的根本原因。“大量游资拉高了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价格,转而影响国内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从而拉高国内的PPI涨幅。”张立群得出结论——此次PPI上涨的原因不同于总量或结构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其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反映了资源供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特点。

资源性产品助推  油价成“罪魁祸首”       
    引起PPI涨幅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类,其一是总需求过快扩张引起了全面的供不应求,进而引起PPI涨幅提高(例如1988-1989年,1993-1994年);其二是结构性的供求缺口引起PPI涨幅提高(例如2004年)。而此次PPI涨幅提高的原因则有所不同,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推动。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资源性产品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原油进口已占到原油消费量的50%左右,铁矿石进口已占到其消费量的50%以上。到今年6月份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同比上涨85.8%,我国进口铁矿石价格同比上涨60%以上,必然对PPI产生明显影响。截至7月份,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价格同比上涨35.1%,黑色金属矿采选产品价格同比上涨38.7%。

    第二,大宗商品需求增长较快。今年上半年我国钢材产量同比增长11%,焦炭产量同比增长9.9%,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14%。这些高耗能产品的较快增长使能源需求较快扩大,加上迎峰度夏因素进一步扩大了近期能源需求,带动了煤炭价格较快上涨。

    第三,成品油和工业用电价格调整。今年6月20日起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了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了1500元;7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了2.5分钱(城乡居民用电和农业、化肥生产用电价格不作调整)。这些也对PPI有一定影响。

    归纳以上几点原因,可以发现,引起此次PPI涨幅提高是由资源性产品价格所引起的,而油价则成“罪魁祸首”。分品种来看,原油价格的上涨显然是拉动PPI创12年新高的“罪魁祸首”。7月份,原油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达到惊人的41.2%,成品油中的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2.6%、21.5%和29.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则以32.6%的同比涨幅,成为对PPI的“贡献”仅次于石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32.2%。此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1.0%。其中,普通大型钢材价格上涨37.5%,普通中型钢材上涨47.2%,普通小型钢材上涨38.3%,线材上涨53.2%,中厚钢板上涨31.6%。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0.1%、26.9%。

    由于普遍预期奥运会后政府仍将推动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要素价格改革, PPI恐怕还没有到达顶点,油电价格的上调或许会推动PPI在第四季度再创新高。

企业“很受伤”期待“后奥运新政”
        在最新的PPI数据发布后,不少专家则指出,PPI数据高企在预料之中,PPI上涨对CPI的影响主要在心理层面,其对CPI的传导压力不会很快体现,有可能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显现。但其对企业成本的冲击要明显大于对CPI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此前几次PPI数据公布之时,就有经济学家表示,PPI数据对通胀的传导作用或许不该是关注的重点,因为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持续攀升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空间持续受到挤压,中小企业“很受伤”的生存状态需要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

    三季度是企业最困难的时刻,也是盈利最坏的时期。从这次公布的数据来看,PPI的结构不太好,成本上涨的速度非常快,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了15.4%。PPI加速增长导致企业成本上升是市场最为担心的因素,制造业尤其是向下游转嫁成本能力较差的制造业企业将面临较大困境,而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在成本上升、出口下滑的双重阻力下,可能会对业绩滑坡无能为力。

    显见的事实是,目前市场各方对于政府在奥运会后继续推动能源要素价格的改革几乎没有争议;同时,由于PPI对于CPI的传导压力不容忽视,紧缩政策不会全面放松也是市场的共识。以上两点,也就意味着企业还将面临成本进一步上升的挑战。对此,我们认为,奥运会后政府可能出台更多政策支持企业,毕竟,目前奥运会牵制了政府太多的人力资源。预计政府将会给企业减税,并在资本市场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

PPI新高短期难助涨CPI
    自2007年10月份开始,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提高,从3.2%持续攀升到今年7月份的10%,涨幅达到了两位数,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涨幅。对此应该认真分析,正确看待。此次PPI涨幅提高,不是经济总量失衡的表现,也不会很快向CPI传导。

    此次PPI上涨的形式、影响和治理方法与以往不同。由资源性产品价格引起的PPI上涨不同于总量或结构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主要表现在:

        第一,价格上涨的传导过程不同。总量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本来就是全面的,结构性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由于短线瓶颈对供给的约束,也会较快传导到其他产品价格。而资源供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则需要通过整个加工制造业体系逐步传导。这就决定了一方面传导具有一定的刚性,因为既定的产业结构下中间需求具有较大刚性,企业为了生存对高价资源性产品不得不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加工制造业体系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创新技术实现资源节约,因此价格上涨的传导是不断衰减的。

    第二,价格上涨的形式不同。总量或结构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的价格上涨,而资源供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主要表现为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这是因为资源性产品处于产品加工制造链条的起点,其价格上涨首先表现为企业成本增加,进而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

    此次PPI上涨,就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反映了资源供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特点。它不会直接影响人民生活,但会增加企业成本和经营困难,其结果既可能导致困难企业增加,就业和收入减少;也可能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改造升级。治理此类价格上涨既要注意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防止对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也要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税和金融方面的措施,为企业改造升级、加强管理、创新技术、消化成本增加因素、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通过深化相应的改革,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完善企业发展的内在制度和机制。

    当前我国总需求增长已趋稳定,供求总量关系大体平衡,终端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推动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难以快速传导到生活消费品价格。在这一背景下,治理PPI上涨的重点是提高企业对成本增加因素的消化能力。应注重改善企业经营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在压力下推动企业加快改造升级,化不利为有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抑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