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数月CPI和PPI呈现“倒挂”格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50:12
日前获悉,中国一月份CPI、PPI呈现“双降”态势。其中CPI增速连续9个月下降,而PPI较上年同期下降3.3%。同时,中国进出口同期继续“下降”,而主要商品价格则“有升有降”,我们预测PPI在未来几个月将一路走低。即使一季度甚至二季度的数据进一步下滑,但政策的效应或能使中国经济避免“拐入”通缩的通道……



●从一月份数据看宏观经济运行轨迹

(1)CPI、PPI呈现“双降”态势
日前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1.0%,增速继续低于2008年12月,连续9个月出现下降。同时1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下降3.3%,降幅也继续高于2008年12月。分析认为,CPI跌落到同比只上升1%,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但是,客观因素不能忽视。同时,个别商品价格仍然过高,也抑制了附加在这些商品上的消费倾向,导致消费者观望情绪浓重,比如,开发商死扛着房价不降,导致列入CPI的居住类价格同比下降2.3%。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连续3个月实际利率为正。此前,在人民币暂缓升值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幅减缓的物价增速,使得中国结束了连续23个月负利率。负利率的消失,则使得官方在实行放松银根、取消价格行政管制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上有了坚实稳定的保障,也为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进出口同期继续“下降”

据海关统计,2009年首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其中出口904.5亿美元,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43.1%。1月份当月实现贸易顺差391亿美元,增长102%。虽然从总值上看,今年1月份进出口继续下降,但剔除春节因素后外贸出口有所增长。今年1月份比去年1月份少5个工作日。如果剔除工作日的影响,1月份的出口值比去年同期增长6.8%,进出口值和进口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8.2%和26.4%。同理,今年1月比去年12月少6个工作日,剔除工作日的影响,1月份进出口、出口值分别比去年12月份增长4.6%和10.1%,进口值下降3.8%。统计显示,2009年1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732.5亿美元,下降25%,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51.7%,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542亿美元,下降33.8%,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38.2%。

(3)主要商品价格“有升有降”
监测显示,主要商品价格有升有降,总体基本平稳。
①、粮食收购价格小幅升降。
1月份,全国25个粮食主产省市国有、非国有粮食企业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加权平均收购价格与上月相比下降0.49%,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4.11%。
②、煤炭价格有所回升。
1月份,主产省煤炭平均出矿价格为每吨679元,比上月略升0.43%,比去年同期上涨41.46%。其中,动力煤和炼焦用煤价格分别为497元和922元,比上月分别分别上升0.52%和0.37%,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40%和42.72%。主要煤炭中转港秦皇岛港动力煤平仓价每吨573元,比上月上涨10.80%,比去年同期上涨23.76%。
③、成品油价格较大幅度下降。
1月份,受成品油价格下调影响,36个大中城市加油站90号、93号、97号汽油和0号柴油零售价格分别为每吨6333元、6734元、7154元、5705元,分别比上月下降12.28%、12.34%、11.73%、14.26%,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09%%、3.05%、2.21%、4.93%。
④、钢材价格小幅回升。
据对全国30个省(区、市)主要钢材市场监测,1月份钢材价格小幅上涨,主要钢材品种综合平均价格为4431元/吨,比上月上涨2.31%,但仍比去年同期下降10.77%。
⑤、有色金属价格总体有所回升。
据对大中城市有色金属现货市场监测,1月份有色金属价格总体有所回升。其中,铜平均价格为每吨29070元,比上月下降1.70%,铝和锌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12431元和11278元,比上月分别上涨4.22%和11.39%;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三种有色金属平均价格分别下降53.61%、32.96%、44.29%。


●深度解析一月份PPI“骤降”成因

(1)剖析PPI速降的原因
1月份PPI降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出乎绝大多数人的预料。原因何在?分析认为,首先,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实体经济快速下滑,国际市场原油、矿石、粮食等基础性产品价格显著下降,致使我国此类大宗产品进口价格明显下降,进而引起去年持续处于高位的生产资料价格下降较多,并通过产业链条逐渐往中下游传导,导致主要类别产品价格的全面走低。其次是去年价格高企的负滞后影响。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前8个月涨幅逐渐扩大,形成了一个较高的基数平台,9月份以后工业品出厂价格开始环比下降,2008年12月份的平均价格水平已低于2008年1月份的水平,致使2008年的工业品价格变动对2009年的滞后影响为负,全年大约为负4.3个百分点。因此,即使2009年工业品价格不再下降,全年的工业品价格同比涨幅仍然为负,表现为2009年工业品价格同比指数的明显下降。

(2)预测PPI将一路走低
过去几个月PPI 以近乎垂直的方式快速回落,主要原因在于大宗商品价格崩溃以及全球需求在4 季度之后迅速萎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期许多产品去库存化过程接近尾声,其产品价格环比出现大幅反弹,这似乎意味着PPI 继续大幅加速下滑的过程也接近尾声。不过考虑到大宗商品近期的走势以及全球需求似乎很难在年中之前出现大幅反弹,未来几个月PPI 将继续回落的趋势,并且很可能持续到3 季度前后。从具体细项来看,各大类产品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生产资料价格中,采掘业类价格同比下降13.2%,而具体产品中,原油价格同比大幅下降49.9%,这应该反映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回落对我国原材料价格的冲击。煤炭开采及洗选价格同比上涨22.7%,尽管较前期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相对较小,似乎表明煤炭产能过剩和存货调整的问题相对较小。

(3)利率调整呼声渐走高
面对CPI和PPI趋低走势,呼吁提高利率的声音不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将视具体经济情况而采用不同货币调控手段,并非单靠利率调整这一种货币政策。我们认为,CPI走势不应作为调整利率的唯一指标,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蔓延的当下,而市场缺不缺流动性,应该作为当前利率手段调整与否的主要参考指标。从总体上看,虽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下滑风险的影响需要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目前,中国市场不缺乏流动性,经济发展资金充裕。从大形势看,随着国家4万亿投资资金逐步到位,给市场注入巨大流动性;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看,2008年11月、12月国内金融机构的月新增贷款额分别为4769亿元与7718亿元,增势迅猛;更能反映资金活跃度的M1也同时出现了积极改变,2008年12月M1同比增速为9.06%,改变了此前7个月连续下滑的格局;还有消息称,今年1月份金融机构贷款预计超过1.4万亿。从上海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看,由于市场资金充裕,拆借市场利率一直在下降。因此,目前利率应以稳定为主,货币工具使用以数量工具为主。如果从减轻企业负担出发,从存贷利差仍然过大情况看,若要调整利率,可以采取适当调整贷款利率不调整存款利率的不对称调息办法。


●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或将大显神通

(1)中国制造“采购成本”上升
从目前来看,CPI将呈现继续下跌的走势,这已经形成市场上的共识。有分析报告表示,CPI将在2月份出现负值,我国经济将出现通货紧缩。同时,由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09年2月份价格翘尾因素将由正转负,并将持续到年底,如果新涨价因素不出现大的变化,2009年上半年价格水平出现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而从食品、国际大宗商品供需形势看,新涨价因素将会比较平稳。但是PPI继续保持1月份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由于近期煤炭价格和钢材价格已经企稳,甚至大涨,因此2月份的PPI很有可能止跌回升。由于PPI向CPI传导具有一定时滞,因此即使经济出现底部复苏的可能,CPI的跌势也很难在短期内打住。这样一来,在未来数月我国CPI和PPI的走势或将出现“倒挂”局面。一方面,工业出厂品价格回升意味着下游制造业原料采购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CPI同比增幅继续下降,意味着销售产品价格会持续低迷。CPI和PPI走势可能出现的倒挂,也让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如果PPI回暖,那么经济将不再急需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但是不断走低的CPI又带来实际利率的上升,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保证经济复苏除不断调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之外,还需要多管齐下的配套政策。

(2)中国或能规避“拐入”通缩
我们认为,对1月份CPI和PPI的解读一定要秉承审慎乐观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从CPI和PPI本身的数据来看,现在判断我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似乎为时尚早。就周边因素看,美国和欧洲经济都已经陷入了深度的衰退,甚至极有可能陷入萧条,这对整个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显然是长期的,尽管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并未出现一边倒的下降,但从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来看,仍然处于下降通道,即使有反弹,也是下降的中继而已。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周期因素和2008年本身全球通胀所造成的“基数”很高的事实,即使2009年大宗商品价格不下降,PPI同比下降仍然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在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下,期待中国在价格走势上一枝独秀显然纯属一厢情愿。因此,下一步的宏观政策,不能过于关注短期数据的走坏,而应该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应对数据的进一步恶化,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4万亿投资的执行力和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的落实上,集中到关键领域的推动和民生工程的建设上。这样,即使一季度甚至二季度的数据进一步下滑,但政策的效应也能够避免中国经济“拐入”通缩。

(3)中国产业振兴将呈现新格局
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直接造成了三大突发性问题:一是失业人群骤增,二是企业业绩骤降,三是库存结构骤坏。在这种情况下,推出什么措施才能挽狂澜于即倒呢?中国的经济政策,从来没有像最近这几个月,作如此绵密、全方位的调整。这种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幅度刚性调整,是罕见的,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从已经披露的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调整振兴计划看,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有两个着眼点,一是面向当前,如何有效应对眼前的经济问题。主要是就业压力、业绩压力、库存压力,扭转经济偏冷趋势,使经济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二是面向将来,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持久的内需条件。这一条主线正变得日益明晰,这就是中国正试图顺势而为,将这场金融危机的破坏力,转化为对既有发展模式进行刚性调整的作用力,将扩大内需,提升国内消费层级,布局新的产业结构,平衡对外经贸关系,部署国际经济新战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同时,在着力点上,相关行业的调整振兴计划不遗余力地调动了包括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财政与金融支持手段。对企业来说,这些直接影响其经营绩效的具体措施,无疑将改善其经营环境,加速企业的调整振兴步伐。日前获悉,中国一月份CPI、PPI呈现“双降”态势。其中CPI增速连续9个月下降,而PPI较上年同期下降3.3%。同时,中国进出口同期继续“下降”,而主要商品价格则“有升有降”,我们预测PPI在未来几个月将一路走低。即使一季度甚至二季度的数据进一步下滑,但政策的效应或能使中国经济避免“拐入”通缩的通道……



●从一月份数据看宏观经济运行轨迹

(1)CPI、PPI呈现“双降”态势
日前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1.0%,增速继续低于2008年12月,连续9个月出现下降。同时1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下降3.3%,降幅也继续高于2008年12月。分析认为,CPI跌落到同比只上升1%,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但是,客观因素不能忽视。同时,个别商品价格仍然过高,也抑制了附加在这些商品上的消费倾向,导致消费者观望情绪浓重,比如,开发商死扛着房价不降,导致列入CPI的居住类价格同比下降2.3%。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连续3个月实际利率为正。此前,在人民币暂缓升值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幅减缓的物价增速,使得中国结束了连续23个月负利率。负利率的消失,则使得官方在实行放松银根、取消价格行政管制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上有了坚实稳定的保障,也为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进出口同期继续“下降”

据海关统计,2009年首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其中出口904.5亿美元,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43.1%。1月份当月实现贸易顺差391亿美元,增长102%。虽然从总值上看,今年1月份进出口继续下降,但剔除春节因素后外贸出口有所增长。今年1月份比去年1月份少5个工作日。如果剔除工作日的影响,1月份的出口值比去年同期增长6.8%,进出口值和进口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8.2%和26.4%。同理,今年1月比去年12月少6个工作日,剔除工作日的影响,1月份进出口、出口值分别比去年12月份增长4.6%和10.1%,进口值下降3.8%。统计显示,2009年1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732.5亿美元,下降25%,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51.7%,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542亿美元,下降33.8%,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38.2%。

(3)主要商品价格“有升有降”
监测显示,主要商品价格有升有降,总体基本平稳。
①、粮食收购价格小幅升降。
1月份,全国25个粮食主产省市国有、非国有粮食企业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加权平均收购价格与上月相比下降0.49%,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4.11%。
②、煤炭价格有所回升。
1月份,主产省煤炭平均出矿价格为每吨679元,比上月略升0.43%,比去年同期上涨41.46%。其中,动力煤和炼焦用煤价格分别为497元和922元,比上月分别分别上升0.52%和0.37%,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40%和42.72%。主要煤炭中转港秦皇岛港动力煤平仓价每吨573元,比上月上涨10.80%,比去年同期上涨23.76%。
③、成品油价格较大幅度下降。
1月份,受成品油价格下调影响,36个大中城市加油站90号、93号、97号汽油和0号柴油零售价格分别为每吨6333元、6734元、7154元、5705元,分别比上月下降12.28%、12.34%、11.73%、14.26%,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09%%、3.05%、2.21%、4.93%。
④、钢材价格小幅回升。
据对全国30个省(区、市)主要钢材市场监测,1月份钢材价格小幅上涨,主要钢材品种综合平均价格为4431元/吨,比上月上涨2.31%,但仍比去年同期下降10.77%。
⑤、有色金属价格总体有所回升。
据对大中城市有色金属现货市场监测,1月份有色金属价格总体有所回升。其中,铜平均价格为每吨29070元,比上月下降1.70%,铝和锌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12431元和11278元,比上月分别上涨4.22%和11.39%;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三种有色金属平均价格分别下降53.61%、32.96%、44.29%。


●深度解析一月份PPI“骤降”成因

(1)剖析PPI速降的原因
1月份PPI降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出乎绝大多数人的预料。原因何在?分析认为,首先,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实体经济快速下滑,国际市场原油、矿石、粮食等基础性产品价格显著下降,致使我国此类大宗产品进口价格明显下降,进而引起去年持续处于高位的生产资料价格下降较多,并通过产业链条逐渐往中下游传导,导致主要类别产品价格的全面走低。其次是去年价格高企的负滞后影响。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前8个月涨幅逐渐扩大,形成了一个较高的基数平台,9月份以后工业品出厂价格开始环比下降,2008年12月份的平均价格水平已低于2008年1月份的水平,致使2008年的工业品价格变动对2009年的滞后影响为负,全年大约为负4.3个百分点。因此,即使2009年工业品价格不再下降,全年的工业品价格同比涨幅仍然为负,表现为2009年工业品价格同比指数的明显下降。

(2)预测PPI将一路走低
过去几个月PPI 以近乎垂直的方式快速回落,主要原因在于大宗商品价格崩溃以及全球需求在4 季度之后迅速萎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期许多产品去库存化过程接近尾声,其产品价格环比出现大幅反弹,这似乎意味着PPI 继续大幅加速下滑的过程也接近尾声。不过考虑到大宗商品近期的走势以及全球需求似乎很难在年中之前出现大幅反弹,未来几个月PPI 将继续回落的趋势,并且很可能持续到3 季度前后。从具体细项来看,各大类产品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生产资料价格中,采掘业类价格同比下降13.2%,而具体产品中,原油价格同比大幅下降49.9%,这应该反映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回落对我国原材料价格的冲击。煤炭开采及洗选价格同比上涨22.7%,尽管较前期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相对较小,似乎表明煤炭产能过剩和存货调整的问题相对较小。

(3)利率调整呼声渐走高
面对CPI和PPI趋低走势,呼吁提高利率的声音不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将视具体经济情况而采用不同货币调控手段,并非单靠利率调整这一种货币政策。我们认为,CPI走势不应作为调整利率的唯一指标,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蔓延的当下,而市场缺不缺流动性,应该作为当前利率手段调整与否的主要参考指标。从总体上看,虽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下滑风险的影响需要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目前,中国市场不缺乏流动性,经济发展资金充裕。从大形势看,随着国家4万亿投资资金逐步到位,给市场注入巨大流动性;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看,2008年11月、12月国内金融机构的月新增贷款额分别为4769亿元与7718亿元,增势迅猛;更能反映资金活跃度的M1也同时出现了积极改变,2008年12月M1同比增速为9.06%,改变了此前7个月连续下滑的格局;还有消息称,今年1月份金融机构贷款预计超过1.4万亿。从上海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看,由于市场资金充裕,拆借市场利率一直在下降。因此,目前利率应以稳定为主,货币工具使用以数量工具为主。如果从减轻企业负担出发,从存贷利差仍然过大情况看,若要调整利率,可以采取适当调整贷款利率不调整存款利率的不对称调息办法。


●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或将大显神通

(1)中国制造“采购成本”上升
从目前来看,CPI将呈现继续下跌的走势,这已经形成市场上的共识。有分析报告表示,CPI将在2月份出现负值,我国经济将出现通货紧缩。同时,由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09年2月份价格翘尾因素将由正转负,并将持续到年底,如果新涨价因素不出现大的变化,2009年上半年价格水平出现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而从食品、国际大宗商品供需形势看,新涨价因素将会比较平稳。但是PPI继续保持1月份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由于近期煤炭价格和钢材价格已经企稳,甚至大涨,因此2月份的PPI很有可能止跌回升。由于PPI向CPI传导具有一定时滞,因此即使经济出现底部复苏的可能,CPI的跌势也很难在短期内打住。这样一来,在未来数月我国CPI和PPI的走势或将出现“倒挂”局面。一方面,工业出厂品价格回升意味着下游制造业原料采购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CPI同比增幅继续下降,意味着销售产品价格会持续低迷。CPI和PPI走势可能出现的倒挂,也让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如果PPI回暖,那么经济将不再急需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但是不断走低的CPI又带来实际利率的上升,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保证经济复苏除不断调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之外,还需要多管齐下的配套政策。

(2)中国或能规避“拐入”通缩
我们认为,对1月份CPI和PPI的解读一定要秉承审慎乐观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从CPI和PPI本身的数据来看,现在判断我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似乎为时尚早。就周边因素看,美国和欧洲经济都已经陷入了深度的衰退,甚至极有可能陷入萧条,这对整个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显然是长期的,尽管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并未出现一边倒的下降,但从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来看,仍然处于下降通道,即使有反弹,也是下降的中继而已。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周期因素和2008年本身全球通胀所造成的“基数”很高的事实,即使2009年大宗商品价格不下降,PPI同比下降仍然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在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下,期待中国在价格走势上一枝独秀显然纯属一厢情愿。因此,下一步的宏观政策,不能过于关注短期数据的走坏,而应该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应对数据的进一步恶化,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4万亿投资的执行力和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的落实上,集中到关键领域的推动和民生工程的建设上。这样,即使一季度甚至二季度的数据进一步下滑,但政策的效应也能够避免中国经济“拐入”通缩。

(3)中国产业振兴将呈现新格局
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直接造成了三大突发性问题:一是失业人群骤增,二是企业业绩骤降,三是库存结构骤坏。在这种情况下,推出什么措施才能挽狂澜于即倒呢?中国的经济政策,从来没有像最近这几个月,作如此绵密、全方位的调整。这种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幅度刚性调整,是罕见的,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从已经披露的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调整振兴计划看,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有两个着眼点,一是面向当前,如何有效应对眼前的经济问题。主要是就业压力、业绩压力、库存压力,扭转经济偏冷趋势,使经济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二是面向将来,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持久的内需条件。这一条主线正变得日益明晰,这就是中国正试图顺势而为,将这场金融危机的破坏力,转化为对既有发展模式进行刚性调整的作用力,将扩大内需,提升国内消费层级,布局新的产业结构,平衡对外经贸关系,部署国际经济新战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同时,在着力点上,相关行业的调整振兴计划不遗余力地调动了包括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财政与金融支持手段。对企业来说,这些直接影响其经营绩效的具体措施,无疑将改善其经营环境,加速企业的调整振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