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帖:F22是否需要配红外干扰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2:50:09
从AIM-9X导引头处理出的图像看,可以清楚滴从背景中分析出战斗机特征,估计F22也不例外。
如果毛国或偶们研发成功类似的导弹和导引头,届时F22是否也需要配红外干扰弹?从AIM-9X导引头处理出的图像看,可以清楚滴从背景中分析出战斗机特征,估计F22也不例外。
如果毛国或偶们研发成功类似的导弹和导引头,届时F22是否也需要配红外干扰弹?
f-22 配备有拖拽 诱饵
f-18也有,
:L 本来就有的东西
红外干扰弹是用来对付调制盘的,只对肩扛式有效,当然还有老响尾蛇家族,比如霹雳什么的;
对付焦平面阵要用拖曳弹,但高级到AIM9X恐怕只能使用激光主动防御了。
所以三代自卫装置都的有。
在磁反引力发动机和米诺夫斯基粒子被发现以及应用之前,基本上所有作战飞机都应该装备红外干扰弹。
:L

fa-22flares2.jpg
ls的妙图,收下,谢过。[:a2:]
F-22 的拖拽诱饵和红外干扰弹装在什么部位?投放后外形发生什么变化?对RCS有多大影响?
从美图看,MS红外干扰弹装在后机身两侧
]]
还是配备了的,说不定关键时刻能保住一条小命
原帖由 shutgun 于 2008-8-14 21:58 发表


如果AIM9-X的导引头图像是真的,就说明:
1、导引头的感光材料应该还是锑化铟,敏感波段和AIM-9L/M、R73、PL9是一样的,对目标机正前方30度锥角的盲区依然存在。
2、因为敏感波段的关系,锑化铟导引头是看不见 ...

蒙皮气动加热和日光反射中实际也有3-5微米波段成分,所以在图中可以看到整个飞机轮廓,单元导引头也不是完全不能探测到目标,而是距离过近(典型值不足1000米),无法构成发射条件(按下发射钮后导弹需要1秒以上时间才会离架)。AIM-9X通过提高器件灵敏度,增加感光元件面积,取消调制盘降低光学系统损失,在这方面有显著的进步,从擦肩发射实验可以很明显的看到
格斗导弹的导引头还是定焦的光学系统,距离远到一定程度,目标仅有数个甚至1个像素(回忆中学物理人眼分辨力内容),点光源干扰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F22是否也需要配红外干扰弹?

可以告诉楼主,F22一定、确定、以及肯定配得有红外干扰弹。而且不是将来,也不是计划,而是从来就有。
F-22 的拖拽诱饵应该不可能装在内埋弹舱吧,装在什么部位呢?
原帖由 yf23 于 2008-8-14 22:58 发表

蒙皮气动加热和日光反射中实际也有3-5微米波段成分,所以在图中可以看到整个飞机轮廓,单元导引头也不是完全不能探测到目标,而是距离过近(典型值不足1000米),无法构成发射条件(按下发射钮后导弹需要1秒以上时 ...


1、虽然目标正前方30度锥角内也有3~5um成分,但实在太少了。只要感光材料还实锑化铟,受材料本底噪声、半导体工艺和导引头尺寸的共同限制,仅靠改进材料灵敏度、加大感光单元尺寸几乎不可能在目标正前方30度内实现实用意义上的制导;即便能实现,成本和雷达导引头相比也是极不划算的。
2、红外导引头的典型作用距离也就在5km上下,导引头的视野就2~4度的样子,在5km的距离上也就是一个直径350米的圆,如果导引头的线分辨率是128点的话,每个点大约管2x2米左右的面积,和飞机几十平米的热图像相比一颗热焰弹又能欺骗几个点?更别说热焰弹射出后会迅速减速,即便用最简单的质心跟踪算法也能轻易过滤掉热焰弹吧。
原帖由 shutgun 于 2008-8-15 22:54 发表
1、虽然目标正前方30度锥角内也有3~5um成分,但实在太少了。只要感光材料还实锑化铟,受材料本底噪声、半导体工艺和导引头尺寸的共同限制,仅靠改进材料灵敏度、加大感光单元尺寸几乎不可能在目标正前方30度内实现实用意义上的制导;即便能实现,成本和雷达导引头相比也是极不划算的。
2、红外导引头的典型作用距离也就在5km上下,导引头的视野就2~4度的样子,在5km的距离上也就是一个直径350米的圆,如果导引头的线分辨率是128点的话,每个点大约管2x2米左右的面积,和飞机几十平米的热图像相比一颗热焰弹又能欺骗几个点?更别说热焰弹射出后会迅速减速,即便用最简单的质心跟踪算法也能轻易过滤掉热焰弹吧。

以《红外中距导引头作用距离研究》所用美国某三代机数据为例,180度方向3-5微米波段辐射强度约为0度方向的1/30强,150度方向则为0度方向的约1/4,简单的开方关系说明180度方向作用距离是0度方向的约1/5,150度方向就有一半。四代格斗弹的作用距离已经扩展到近超视距(NBVR)范围,其中光是去掉调制盘,通过的能量就高了一倍,故而迎头方向几乎不存在不能构成发射条件的区域
当飞机喷流大部不为机身遮挡的时候,热图像才有那么大,而很多角度并没有那么大,而且被动红外导引头只能获得视线角速度信息,并不能获得目标速度
谁有F-22带拖拽诱饵的图片?
原帖由 寒克 于 2008-8-13 03:08 发表
在磁反引力发动机和米诺夫斯基粒子被发现以及应用之前,基本上所有作战飞机都应该装备红外干扰弹。

:D :handshake
原帖由 fighterman 于 2008-8-13 07:57 发表
:L


我GF匆匆路过时撇了一眼我看的这个图, 说了一句:今天咋看起金针菇来了.
我晕啊~~~~~~~:Q :Q :Q

F22什么真实数据都不知道,就讨论要不要阉割F22了。。。
原帖由 yf23 于 2008-8-15 23:39 发表

以《红外中距导引头作用距离研究》所用美国某三代机数据为例,180度方向3-5微米波段辐射强度约为0度方向的1/30强,150度方向则为0度方向的约1/4,简单的开方关系说明180度方向作用距离是0度方向的约1/5,150度方向 ...


研究毕竟不能等同于实战:
1、所谓红外弹的作用距离接近NBVR的说法恐怕只有在晴空的条件下才有机会。
2、实战中飞行员对付10km以上目标肯定是雷达弹优先(只要有),除非没别的选择,否则红外弹的典型交战距离远界还会在5km上下,毕竟AIM120在实战中有击坠记录的发射距离也就是30km上下。
3、在导弹离开发射架前,你发多少热焰弹也是没用的。
4、即便新技术能使红外头对迎头目标的作用距离提高一倍(主要还是取消调制盘的结果),迎头30度锥角内的锁定距离也不过勉强达到2km,对于以近音速对飞的双方而言,也不过是把操作时间延长了1.5秒而已;改变也不过是从“根本构不成发射条件”进步到了“勉强有构成发射条件的可能”而已,此时即便真能射出导弹也和瞎蒙没有太大差别。

对飞行员而言,雷达弹、红外弹、机炮就是骑士的长矛、宝剑和匕首,宝剑再长也长不过长矛,没有哪个正常的骑士会拿宝剑当长矛用。
原帖由 yf23 于 2008-8-15 23:39 发表

以《红外中距导引头作用距离研究》所用美国某三代机数据为例,180度方向3-5微米波段辐射强度约为0度方向的1/30强,150度方向则为0度方向的约1/4,简单的开方关系说明180度方向作用距离是0度方向的约1/5,150度方向 ...


我们在讨论一下飞机热图像的大小问题,我觉得机身的遮挡作用大致可分为5个区:
1、后半球:你已经说了,只有喷流不被机身遮挡的情况才有那么大,所以整个飞机的后半球可以不讨论了。
2、从机首起60~90度:除了少数几个角度(主要是机翼的遮挡作用)外,机身的遮挡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从机首起30~60度:机身对喷流有遮挡作用,但机身的热段+喷流的投影依然不小。
4、从机首起15~30度:机身对喷流有明显遮挡作用,红外投影很小。
5、从机首起0~15度:机身几乎完全遮挡住喷流,此时红外导引头只能在极近的距离上看到目标。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热焰弹最可能在远距离成功干扰的是从机首起15~30度的范围射来的热成像弹。在其它的角度上要么根本没机会、要么根本不会有导弹射来。
很难干扰热成像蛋,没准实验室里的工程样机和最新款的手机摄头一样:800W像素,3200感光度,高速自动智能化点对焦,外加笑脸识别.........:D
F-22的红外干扰弹还是省了吧,既提高隐身性能又减轻空重..........:victory:
原帖由 shutgun 于 2008-8-16 20:20 发表
研究毕竟不能等同于实战:
1、所谓红外弹的作用距离接近NBVR的说法恐怕只有在晴空的条件下才有机会。
2、实战中飞行员对付10km以上目标肯定是雷达弹优先(只要有),除非没别的选择,否则红外弹的典型交战距离远界还会在5km上下,毕竟AIM120在实战中有击坠记录的发射距离也就是30km上下。
3、在导弹离开发射架前,你发多少热焰弹也是没用的。
4、即便新技术能使红外头对迎头目标的作用距离提高一倍(主要还是取消调制盘的结果),迎头30度锥角内的锁定距离也不过勉强达到2km,对于以近音速对飞的双方而言,也不过是把操作时间延长了1.5秒而已;改变也不过是从“根本构不成发射条件”进步到了“勉强有构成发射条件的可能”而已,此时即便真能射出导弹也和瞎蒙没有太大差别。

对飞行员而言,雷达弹、红外弹、机炮就是骑士的长矛、宝剑和匕首,宝剑再长也长不过长矛,没有哪个正常的骑士会拿宝剑当长矛用。

1、现在空战发生夜间多,但是恶劣气象也不是很多,因为对精确制导武器和低空导航有不利影响,不会刻意选择这样的天气进行空中作战
2、5-10km之间,10km以上就是通常定义BVR了
3、离架前随动雷达视线,但是离架瞬间视场里出现多个目标要出问题的
4、看看擦肩发射实验吧,导弹离架后几百米转不了弯早就是过去式了
原帖由 shutgun 于 2008-8-16 21:00 发表


我们在讨论一下飞机热图像的大小问题,我觉得机身的遮挡作用大致可分为5个区:
1、后半球:你已经说了,只有喷流不被机身遮挡的情况才有那么大,所以整个飞机的后半球可以不讨论了。
2、从机首起60~90度:除了 ...

正后方附近角度内,辐射强度高,但是面积却不大,侧面喷气流亮带拉得很长,面积最大,诱饵干扰的作用确实大大下降了,但是还没到被抛弃的时候
原帖由 yf23 于 2008-8-16 23:57 发表

1、现在空战发生夜间多,但是恶劣气象也不是很多,因为对精确制导武器和低空导航有不利影响,不会刻意选择这样的天气进行空中作战
2、5-10km之间,10km以上就是通常定义BVR了
3、离架前随动雷达视线,但是离架瞬 ...


1、离架瞬间视野里出现干扰确实对成像弹的识别产生明显干扰,但问题就出在“瞬间”二字上。防御方永远不可能知道进攻方什么时候扣下扳机,而热焰弹是有限的,一般也就是60~70发,要想成功干扰热成像头则发射强度么也得达到7~10发/次的水平,整架飞机的备弹量不过能打6次而已,你准备在5000m内打哪6个点打呢?
2、越肩发射的导弹是经过特殊设计的验证弹,发射条件也是事先确定好的,根本不存在敌我识别问题,发射后马上制导当然不成问题。但放到实战中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个试验只是证明了越肩发射的可能性,不能证明发射后马上制导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照我看来,导弹射出后的安全距离肯定是必须,但距离是可以缩小的。只要安全距离是必需的,射出后就不可能马上开始制导。
3、热焰弹成功干扰热成像导引头的机会非常渺茫:光电鼠标是大家都不陌生的东西,一个成本十几RMB的小装置就能通过图像对比检出鼠标运动轨迹,同理可知,只要热成像弹不是在目标机的正前方和正后方,是很容易绘制出目标的二维轨迹的,但热焰弹都有一个垂直于飞机运动方向的运动矢量,只要检测这个运动矢量就能很容易的滤掉热焰弹的干扰。
]]
原帖由 shutgun 于 2008-8-17 13:50 发表
1、离架瞬间视野里出现干扰确实对成像弹的识别产生明显干扰,但问题就出在“瞬间”二字上。防御方永远不可能知道进攻方什么时候扣下扳机,而热焰弹是有限的,一般也就是60~70发,要想成功干扰热成像头则发射强度么也得达到7~10发/次的水平,整架飞机的备弹量不过能打6次而已,你准备在5000m内打哪6个点打呢?
2、越肩发射的导弹是经过特殊设计的验证弹,发射条件也是事先确定好的,根本不存在敌我识别问题,发射后马上制导当然不成问题。但放到实战中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个试验只是证明了越肩发射的可能性,不能证明发射后马上制导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照我看来,导弹射出后的安全距离肯定是必须,但距离是可以缩小的。只要安全距离是必需的,射出后就不可能马上开始制导。
3、热焰弹成功干扰热成像导引头的机会非常渺茫:光电鼠标是大家都不陌生的东西,一个成本十几RMB的小装置就能通过图像对比检出鼠标运动轨迹,同理可知,只要热成像弹不是在目标机的正前方和正后方,是很容易绘制出目标的二维轨迹的,但热焰弹都有一个垂直于飞机运动方向的运动矢量,只要检测这个运动矢量就能很容易的滤掉热焰弹的干扰。

1、离架羽烟紫外信号会被探测到,而且诱饵弹的作用还在干扰发射摆脱被占位的不利态势
2、擦肩发射是AIM-9X的一次正常试射,没有什么特殊设计,现代制空作战松散编队间留有足够空间,避免在格斗中发生意外,而且导弹擦肩发射火箭能量部分用于转弯,射程较正常发射明显缩短,攻击僚机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3,飞机在三维空间机动,导引头不能先验地知道两条分离轨迹哪个是飞机
标配吧,多一个这玩意不多,关键时候能保命的
]]
不过诱饵弹也用不了几次的
不错,从这帖子里学了不少。
好帖。有不少料啊
原帖由 shutgun 于 2008-8-17 19:19 发表
1、以AIM9X为例,离架羽烟已经很微弱了,单靠目视观察恐怕很难在非晴空的条件下发现发射羽烟,更不用说在复杂背景环境下了。因为虚警率太高,紫外信号似乎也不能成为捕捉导弹发射时机的有效手段,现有导弹逼近告警都是通过跟踪导弹发动机在空中划出的紫外轨迹(这才是关键)的办法过滤天光干扰的,这个办法肯定无助于发射时机的确定。
2、导弹本身没改装过是肯定的,但控制程序肯定是非常程序,以后能否成为正常程序的一部分还有待观察。
3、飞机在空中的飞行轨迹是连续的,成像制导方式也能很轻松地检测出飞机投影在传感器平面的运动矢量,热焰弹的运动矢量和飞机有明显差别,投影尺寸上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只要成像导引头的处理器速度够快、内存容量够大,应该很容易区分热焰弹和飞机的。

1、谁也没指望肉眼吧,目前用的二代紫外告警响应时间一般0.5s,假设一枚格斗导弹总冲83000N·s,导弹重量120kg,燃烧时间算2秒,在0.5s里位移能有多少呢?
2、你这么肯定,请教出处是哪里?
3、飞行员进行大杆量操纵,轨迹当然可以是突变的,就算诱饵以0g自由落体(实际还有空气阻力和风影响,诱饵下落比自由落体慢得多),飞行员推个-2g都很容易,而且飞机可以轻易改变机动平面,在此过程中抛出的诱饵个个轨迹都不同
原帖由 yf23 于 2008-8-17 21:49 发表

1、谁也没指望肉眼吧,目前用的二代紫外告警响应时间一般0.5s,假设一枚格斗导弹总冲83000N·s,导弹重量120kg,燃烧时间算2秒,在0.5s里位移能有多少呢?
2、你这么肯定,请教出处是哪里?
3、飞行员进行大杆量 ...


1、0.5s足够格斗弹飞出安全距离了。
2、你看越肩发射的试验次数就知道了。按照老美的习惯,一种革命性的作战方式肯定不是试验一次、两次就能定型的,获取相关试验数据、建立贴近使用的数学模型也需要大量相关试验,AIM120定型时试过多少发?过百吧。9X的越肩发射要想定型怎么也得10~20次的试验才能过关的。
3、你说得这些动作对非成像弹有极大的欺骗作用是不假,那是因为非成像弹看不出大热点和小热点的区别。成像弹就完全不同了,不但能区分大热点和小热点,还可以利用图像分析的办法确认飞机的飞行轨迹(二维的)、飞行矢量,在过滤掉那些飞机不可能实现的运动方式的同时也就过滤掉了干扰,而且离目标越近、这种能力越强,3km内热焰弹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

所以,我认为实战中热焰弹几乎没可能给成像头造成麻烦,特别是9X这样的凝视成像头。因为干扰成功对距离、角度、时机的要求太苛刻了,实战中难得有这么好的运气。
原帖由 shutgun 于 2008-8-18 10:14 发表
1、0.5s足够格斗弹飞出安全距离了。
2、你看越肩发射的试验次数就知道了。按照老美的习惯,一种革命性的作战方式肯定不是试验一次、两次就能定型的,获取相关试验数据、建立贴近使用的数学模型也需要大量相关试验,AIM120定型时试过多少发?过百吧。9X的越肩发射要想定型怎么也得10~20次的试验才能过关的。
3、你说得这些动作对非成像弹有极大的欺骗作用是不假,那是因为非成像弹看不出大热点和小热点的区别。成像弹就完全不同了,不但能区分大热点和小热点,还可以利用图像分析的办法确认飞机的飞行轨迹(二维的)、飞行矢量,在过滤掉那些飞机不可能实现的运动方式的同时也就过滤掉了干扰,而且离目标越近、这种能力越强,3km内热焰弹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

所以,我认为实战中热焰弹几乎没可能给成像头造成麻烦,特别是9X这样的凝视成像头。因为干扰成功对距离、角度、时机的要求太苛刻了,实战中难得有这么好的运气。

1、你可以算一下,0.5s到底能飞出多远,总冲,时间,重量,都是典型值,发动机药柱你可以按35kg考虑,其实不考虑也差不了多少
2、到01年 AIM-9X 就已经22 developmental test and 22 OT&E guided missile launches,后面还在继续打,AIM-120总共是103 development and 69 OT&E guided launches
3、导引头能得到的信息只有视线角速度,视线角加速度,没有目标速度数据,能够进行的运动预测还是很有限的
这玩意很多三代都有了吧?虽然未必是标配,但相关肯定是有准备的。并且22的红外主要在屁股那,不晓得前方看的清不。
原帖由 yf23 于 2008-8-19 23:22 发表

1、你可以算一下,0.5s到底能飞出多远,总冲,时间,重量,都是典型值,发动机药柱你可以按35kg考虑,其实不考虑也差不了多少
2、到01年 AIM-9X 就已经22 developmental test and 22 OT&E guided missile launche ...


1、本人非专业人士,算是算不出来的。不过,加上飞机的初始速度,0.5s飞出300m应该差不多吧,如果你认为安全距离非500m不可我就没话说了。
2、这个数字并未说明9X到底试验了多少次越肩发射,但试验1、2次肯定是不够的。越肩发射应该算OT&E guided missile launche吧。
3、飞机投影的二维运动轨迹是否可预测涉及图像识别问题,很难几句话清楚,但飞机热图像有冷、热区域之分,热焰弹基本没有却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只要导弹不是从飞机头、尾30度锥角内射来(保证飞机有足够的热投影),热焰弹就很难干扰成像导引头。
4、如果热成像头可以做成双波段敏感的话,那热焰弹就很难干扰成像头了。扫描成像头似乎更容易实现双波段敏感。
正解。。。。。在可变形的VF没出来之前这玩意严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