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二战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进攻瑞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41:52
以前的说法是瑞士是个多山的国家,不利于德国机械化部队行动,而且瑞士虽然是中立国,但是它本身的军队比较强。据说希特勒本人有入侵瑞士的想法,但是遭到了德军将领的一致反对。

但是现在有新的说法了,据《货币战争》这本书的说法,当时美国的大资本家一直在和纳粹在私下做生意,即使在宣战的状态下也是如此。做生意需要中立国的银行周转资金什么的,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就干这个,所以瑞士这个中立国就没有遭到战火之灾。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纳粹德国管金融的官员叫沙赫特,他对纳粹的上台和日后的扩军备战功不可没,但是这个人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根本没有受到起诉,一天牢也没做。这个人据说就是和华尔街的大资本家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以前的说法是瑞士是个多山的国家,不利于德国机械化部队行动,而且瑞士虽然是中立国,但是它本身的军队比较强。据说希特勒本人有入侵瑞士的想法,但是遭到了德军将领的一致反对。

但是现在有新的说法了,据《货币战争》这本书的说法,当时美国的大资本家一直在和纳粹在私下做生意,即使在宣战的状态下也是如此。做生意需要中立国的银行周转资金什么的,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就干这个,所以瑞士这个中立国就没有遭到战火之灾。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纳粹德国管金融的官员叫沙赫特,他对纳粹的上台和日后的扩军备战功不可没,但是这个人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根本没有受到起诉,一天牢也没做。这个人据说就是和华尔街的大资本家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真实情况是瑞士私下通知戈林等纳粹高官:敢入侵瑞士就公布你们的存款情况![:a4:]
瑞士基本上就是德国的盟国了:D
瑞士的存款只是写在纸上的一串数字

德国进攻瑞士得不到任何实在的经济利益, 那地方也不是交通枢纽

因为瑞士没有任何侵略价值, 所以才是建银行的好地方
货币战争抄的不是什么“新说法”

60年代美国就有这说法了
我在杂志上看过,瑞士基本上国防比较重视,全民皆兵,德国入侵没有什么经济利益,估计还会伤亡不小!

不知道说的是不是事实?
直到现在,瑞士银行还是很出名
瑞士银行帮助纳粹洗钱,公开的秘密。
你把以前写的那个纳粹黄金之谜贴出来吧?
瑞士军事力量在小国中还算不错,不过一群身体强壮的山地兔子还是和德国狼有相当的差距的。
交战双方都需要瑞士
说好听了就什么中立国,说白了就是纯粹的小金库和洗黑钱的地方。
原帖由 歌剧院幽灵 于 2008-7-24 15:25 发表
货币战争抄的不是什么“新说法”

60年代美国就有这说法了


同意!此书不可信!

转帖关于此书的评论:

书评人 苦行僧
  关于《货币战争》这本书,很多读者写了一大堆惊叹号。对不起,读者,你被“作者”忽悠了。
  书中的论点并不新鲜,在西方被称作阴谋论(the Conspiracy Theory),就是把一些公众难以解释的事件归咎于某些神秘的人物或社团,最著名的就是所谓共济会操纵世界的故事。全世界热卖的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中就借用了这个噱头。从上世纪20年代起,这个理论已经在西方流行了几十年,维基百科全书上的解释非常之多,如果还有兴趣,google一下,你可以发现无数专门研究阴谋论的网站,从犹太人到共济会,从撒旦转世到精英社团,应有尽有。
  阴谋论本身实在是个大题目,说实话,有些事件的公开资料确实有问题,比如肯尼迪兄弟的死,再比如某些精英社团的力量确实难以琢磨,但毕竟什么都没有证实,也许我们都被蒙蔽了双眼吧。可惜的是,作者只是在故纸堆里刨出点奶油花,却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进一步的研究,比如联邦储备的私有制问题。更让人疑心的是,书中的很多论据非常不扎实,推理不严谨,想当然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引言(这些引言都没有事实根据)比比皆是,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书中最后的章节中极力鼓吹黄金投资,其实也很失策,难道买黄金就能一劳永逸吗?那也太小看最高决策者的能力了。再者说,金本位难道是世界经济通货膨胀的良药?若真是这样,世界总财富就等于地球的黄金储量,哪天黄金挖完了,银行家就不印钞票了?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个提议毫无意义。金本位不能解决通胀问题。通胀的根本是供给和需求问题。货币只是通胀问题的显性表现,是个恶性循环,但这不代表金本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也不至于崩溃。不过,通胀的问题古往今来就是难题。
  读到最后,我发现“作者”的署名旁边是“编著”,不是“著”!不知道是“作者”谦虚,还是编辑守住了底线。
  我肯定“作者”做出了贡献,毕竟刨了故纸堆,毕竟介绍了一个不是非常新鲜但国人少有所知的领域。但作为一个诚实的读者,我必须指出以下几点:
  (1)是译不是著:这本书不是“作者”的著作,甚至连编著都谈不上,只能说是译著。除了最后几章的中国对策,其余内容大部分原封不动译自The Unseen Head(Publius Press出版社,1985年1月,作者A. Ralph Epperson) “作者”有剽窃之嫌。
  (2)误导读者:本书大部分的观点和依据来源于Conspiracy Encyclopedia: The Encyclopedia of Conspiracy Theories(Thom Burnett编,Chamberlain Bros出版社,2005年10月),即使在其发源地的西方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阴谋论的观点,所有的阴谋论观点都只是猜测。我认为“作者”有必要向读者指出这点,“作者”本人可以对此深信不疑,但不能误导读者,阴谋论毕竟没有被证实,读者也应该有权利获知这一点。而此书的口吻言之灼灼,这最起码是不严肃的。
  (3)错误百出:书中的很多人物对话没有引述,天知道“作者”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断,随便举一例,“作者”在第一章列出了计算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财富的方法,任何一个有逻辑分析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漏洞百出的。另外,作者全书指责罗斯柴尔德家族有失偏颇。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没有在18、19世纪的风光了,在法国,他的生意被国有化;在美国,他的生意规模实在太小;在新兴市场,比如中国,基本是零,只有一些小规模的顾问业务。只有在英国,他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有可能是表面现象,我毕竟不是家族成员。但作者的指责显然没有确凿的证据,即便有,也不可能被局外人所知。
  最后,我欢迎百家争鸣,也欢迎读者对我批评指正,但个人建议大家还是以读《达·芬奇密码》的心态读此书吧。
续上贴:

潇阳 述评

“货币战争”:忽悠中的担忧

一本非专业人士的“戏说”世界金融的读物不但成了关于钱的大众启蒙畅销书,也被金融决策人物奉为警世格言,这也难怪西方媒体对中国又看不懂了。英国“金融 时报”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看成是肤浅的“阴谋论”,德国的“明镜周刊”则在转述“金融时报”的报道时,干脆将此“奇书”称为“反犹主义的经济畅销 书”。


宋鸿兵何许人也?按照“金融时报”的报道,他是一位就职于美国一家IT咨询公司的华人,1994年移居美国,现居华盛顿。据说,这位“挨踢 人士”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发生了研究兴趣,不觉间成为了一个带有玩票性质的业余金融历史学家。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一些他的“历史重大发 现”后,在朋友的鼓励下在国内找到了一家出版社出版,竟成为畅销书。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未想到,这本书会如此畅销,就连高层领导人都会阅读。中国人对金融市场中发生的事情感到紧张,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真正 的危险。此书为他们提供了一些设想。”他的这些设想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至决策殿堂和高等讲堂,下至电视脱口秀和传媒专访,他在中国发动了一场“货 币战争”,而自己俨然是一个运筹帷幄、看穿世界金融市场险象的金融教主,以至于有人在网上论坛发贴五体投地地感叹:“原来我们老百姓是不懂钱的啊”。

“金融时报”说,“货币战争”用简化手法,将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用鲜明的线条勾划成一场主宰世界的金融阴谋,而起源自德国法兰克福、两百年多 年前在英国伦敦发迹的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就是主宰这场旷世阴谋的幕后黑手。世界近现代两百多年间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滑铁卢战 争、六位美国总统遇刺、希特勒的崛起、日本经济的崩溃、1997的亚洲金融危机等,在宋鸿兵看来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惹的祸。

宋鸿兵还耸人听闻地说,大名鼎鼎的美国央行-美联储,根本不是一个具有国家职能部门,而是由几家私人银行操纵的私营机构,而这几家私人银行又都是效 忠于无所不在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至于这个罗斯柴尔德家族如何无处不在,作者提到的一些历史证据也仅限于二战以前,而之后的六十多年里,罗斯柴尔德家族好像 是人间蒸发了,寻不到他们具体活动的蛛丝马迹。所以仅从实证史学角度看,从书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罗斯柴尔德家族该为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负责的理由。

宋鸿兵发现的一些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野史,其实在国外早有不同的坊间流传。书中煞有介事地描述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如何通过他们的谍报网提前获得拿破仑滑 铁卢战败的消息,以此在伦敦证券市场上大发国债财和控制了英格兰银行。有好事的网友经过检索发现,书中的这段描述几乎原封不动地译自一本英文著作。另外, 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阴谋发动世界大战的奇谈怪论也流传了几十年了,如以想象丰富著称的美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就曾提出过这种观点。本书的“学术价 值”还可从下面两句话中可见一斑。作者先是说六位美国总统遇刺的“真相始终隐藏在一片沉沉的历史迷雾之中”,然后笔锋一转却说:“总统们的死都和金融有 关”。既然真相始终如迷雾,作者怎么又那么肯定是与金融有关?!

因为“红鼎商人(Rothschild德文愿意是红色盾牌)”罗斯柴尔德是犹太裔,对反犹主义保持高度警惕的德语媒体难免不神经过敏,将宋鸿兵的 “货币战争”中的主命题-控制金融主宰世界的阴谋论与流行的犹太人主宰世界的阴谋论联系起来,得出中国有一本反犹的经济书不但得以出版,还竟然畅销20万 到60万册的感叹。其实,“货币战争”的写作兴趣与其是“反犹”,不如说是“忽悠”。

虽然“忽悠”是一项中国喜闻乐见的全民运动,但是常常是聪明的过了头的中国人并不那么轻易会被玩票级的业余历史学家所忽悠。这本以历史专著面目出现 的伪历史专著虽然没有带来任何历史知识上的进步,但它得以在朝野上下走红却有着历史的原因,那便是中国在通过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谋求历史性的大国崛起时,总 是担心会一不小心就落入西方人掘下的“现代化的陷阱”。如中国人始终担心,美国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和将人民币升值,可能就是一个要控制中国金融命脉的阴 谋。如果说毛的时代中国人警惕的是美帝国主义的政治霸权,那么今天中国领导人担心的是新经济自由主义旗号下美国人的世界金融霸权。就是在中国政界商届所谓 精英阶层对金融市场开放在进退之间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氛围下,“货币战争”就像一个江湖术士的咒语,蛊惑了精英或者草根。
续上贴:

潇阳 述评

“货币战争”:忽悠中的担忧

一本非专业人士的“戏说”世界金融的读物不但成了关于钱的大众启蒙畅销书,也被金融决策人物奉为警世格言,这也难怪西方媒体对中国又看不懂了。英国“金融 时报”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看成是肤浅的“阴谋论”,德国的“明镜周刊”则在转述“金融时报”的报道时,干脆将此“奇书”称为“反犹主义的经济畅销 书”。


宋鸿兵何许人也?按照“金融时报”的报道,他是一位就职于美国一家IT咨询公司的华人,1994年移居美国,现居华盛顿。据说,这位“挨踢 人士”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发生了研究兴趣,不觉间成为了一个带有玩票性质的业余金融历史学家。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一些他的“历史重大发 现”后,在朋友的鼓励下在国内找到了一家出版社出版,竟成为畅销书。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未想到,这本书会如此畅销,就连高层领导人都会阅读。中国人对金融市场中发生的事情感到紧张,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真正 的危险。此书为他们提供了一些设想。”他的这些设想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至决策殿堂和高等讲堂,下至电视脱口秀和传媒专访,他在中国发动了一场“货 币战争”,而自己俨然是一个运筹帷幄、看穿世界金融市场险象的金融教主,以至于有人在网上论坛发贴五体投地地感叹:“原来我们老百姓是不懂钱的啊”。

“金融时报”说,“货币战争”用简化手法,将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用鲜明的线条勾划成一场主宰世界的金融阴谋,而起源自德国法兰克福、两百年多 年前在英国伦敦发迹的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就是主宰这场旷世阴谋的幕后黑手。世界近现代两百多年间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滑铁卢战 争、六位美国总统遇刺、希特勒的崛起、日本经济的崩溃、1997的亚洲金融危机等,在宋鸿兵看来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惹的祸。

宋鸿兵还耸人听闻地说,大名鼎鼎的美国央行-美联储,根本不是一个具有国家职能部门,而是由几家私人银行操纵的私营机构,而这几家私人银行又都是效 忠于无所不在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至于这个罗斯柴尔德家族如何无处不在,作者提到的一些历史证据也仅限于二战以前,而之后的六十多年里,罗斯柴尔德家族好像 是人间蒸发了,寻不到他们具体活动的蛛丝马迹。所以仅从实证史学角度看,从书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罗斯柴尔德家族该为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负责的理由。

宋鸿兵发现的一些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野史,其实在国外早有不同的坊间流传。书中煞有介事地描述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如何通过他们的谍报网提前获得拿破仑滑 铁卢战败的消息,以此在伦敦证券市场上大发国债财和控制了英格兰银行。有好事的网友经过检索发现,书中的这段描述几乎原封不动地译自一本英文著作。另外, 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阴谋发动世界大战的奇谈怪论也流传了几十年了,如以想象丰富著称的美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就曾提出过这种观点。本书的“学术价 值”还可从下面两句话中可见一斑。作者先是说六位美国总统遇刺的“真相始终隐藏在一片沉沉的历史迷雾之中”,然后笔锋一转却说:“总统们的死都和金融有 关”。既然真相始终如迷雾,作者怎么又那么肯定是与金融有关?!

因为“红鼎商人(Rothschild德文愿意是红色盾牌)”罗斯柴尔德是犹太裔,对反犹主义保持高度警惕的德语媒体难免不神经过敏,将宋鸿兵的 “货币战争”中的主命题-控制金融主宰世界的阴谋论与流行的犹太人主宰世界的阴谋论联系起来,得出中国有一本反犹的经济书不但得以出版,还竟然畅销20万 到60万册的感叹。其实,“货币战争”的写作兴趣与其是“反犹”,不如说是“忽悠”。

虽然“忽悠”是一项中国喜闻乐见的全民运动,但是常常是聪明的过了头的中国人并不那么轻易会被玩票级的业余历史学家所忽悠。这本以历史专著面目出现 的伪历史专著虽然没有带来任何历史知识上的进步,但它得以在朝野上下走红却有着历史的原因,那便是中国在通过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谋求历史性的大国崛起时,总 是担心会一不小心就落入西方人掘下的“现代化的陷阱”。如中国人始终担心,美国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和将人民币升值,可能就是一个要控制中国金融命脉的阴 谋。如果说毛的时代中国人警惕的是美帝国主义的政治霸权,那么今天中国领导人担心的是新经济自由主义旗号下美国人的世界金融霸权。就是在中国政界商届所谓 精英阶层对金融市场开放在进退之间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氛围下,“货币战争”就像一个江湖术士的咒语,蛊惑了精英或者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