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造原子弹:是调侃更是警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1:03:00
2008年07月09日 08:29红网
日前,一位网名叫“二月的烟花”的高考阅卷老师,在某网站发出一个名为“爆笑高考作文——来自评卷一线(08广东卷)”的帖子,帖子中,详细罗列了经由其手批阅的今年参加高考的一些学生在作文中犯的错误,如“我国中科院院士郭沫若,拒绝了美国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投身科学研究事业,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并加以麻辣点评:郭沫若得意忘形,钱学森死不瞑目。诸多网友纷纷就此发表不同意见。(7月8日《扬子晚报》)
我注意到,众多网友大多围绕该老师该不该如此调侃考生发表看法,而没有深入探讨为何高考作文中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常识性错误,对此,连发帖老师也没给出个说法。而我以为,讨论的重点恰恰就应落实在这点上。
结合我做高中语文教师的经验分析,造成考生作文屡屡出现常识性错误的根本原因不在学生的学上,而是在教师的教上。从一开始,教师就没有将学习写作的真正意义讲清楚,而只是将写作的意义归结为功利目的,即升学考试的敲门砖。故凡是能取悦改卷老师、能够获得高分的都不择手段加以利用,一切以实用为目的,哪管引用的材料真假与否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真还是假。在教师看来,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所引材料是否真实,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否不偏离主题,材料能否证明观点。故绝少有老师会告诫学生:不要搞错人名,要注明材料和引文出处,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正是中学作文教学不注重真善美的教育,而是偏重假大空的虚假教育的现状,造成了学生不重实证、只管“拿来”的急功近利倾向。他们不在乎会否犯常识性错误,反正只有老师一个读者,再说也没有这样的评分标准:凡是有常识性错误的扣分若干。何必去计较郭沫若是否是新中国第一个研制出原子弹的元勋,只要能说明观点就行。教师不较真,连高考评分标准也不计较,考生乐得省心省力,阿狗阿猫,逮住谁就是谁,哪管张冠李戴,有顶帽好戴就是了。
作文教学的真诚与虚伪,不只是作文本身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德育问题。作文中谎言弥漫,错误百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学校德育存在的一大问题。作文教学承载着学校德育的功能,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其题中之义,但由于学校德育本身存在着较严重的假大空倾向,在大环境影响下,师生丧失了求真务实精神。不是吗,在谎言都能一再得到宽容的前提下,出现几个常识性错误又算得了什么?反过来,既然屡犯错误无关紧要,那么杜撰和虚构材料也被允许了,这样又助长了作文中的虚伪倾向。
作文教学归根结底应该是人的教育,但在我们这里,完全变成了一种技术教育。可悲的是,这种技术教育不讲严谨、科学和实证,只讲功利、速成和机变,所以十分粗糙和低劣,反映在高考作文中就是“满纸荒唐言”,让改卷老师手捏“一把辛酸泪”。这哪里只是作文教学的失败,分明是育人教育的悲哀。只要作文教学的立足点不从以“文”本位过渡到以“人”本位上来,其虚假现象就难以根除,郭沫若造原子弹这样的常识性错误就断难避免2008年07月09日 08:29红网
日前,一位网名叫“二月的烟花”的高考阅卷老师,在某网站发出一个名为“爆笑高考作文——来自评卷一线(08广东卷)”的帖子,帖子中,详细罗列了经由其手批阅的今年参加高考的一些学生在作文中犯的错误,如“我国中科院院士郭沫若,拒绝了美国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投身科学研究事业,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并加以麻辣点评:郭沫若得意忘形,钱学森死不瞑目。诸多网友纷纷就此发表不同意见。(7月8日《扬子晚报》)
我注意到,众多网友大多围绕该老师该不该如此调侃考生发表看法,而没有深入探讨为何高考作文中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常识性错误,对此,连发帖老师也没给出个说法。而我以为,讨论的重点恰恰就应落实在这点上。
结合我做高中语文教师的经验分析,造成考生作文屡屡出现常识性错误的根本原因不在学生的学上,而是在教师的教上。从一开始,教师就没有将学习写作的真正意义讲清楚,而只是将写作的意义归结为功利目的,即升学考试的敲门砖。故凡是能取悦改卷老师、能够获得高分的都不择手段加以利用,一切以实用为目的,哪管引用的材料真假与否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真还是假。在教师看来,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所引材料是否真实,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否不偏离主题,材料能否证明观点。故绝少有老师会告诫学生:不要搞错人名,要注明材料和引文出处,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正是中学作文教学不注重真善美的教育,而是偏重假大空的虚假教育的现状,造成了学生不重实证、只管“拿来”的急功近利倾向。他们不在乎会否犯常识性错误,反正只有老师一个读者,再说也没有这样的评分标准:凡是有常识性错误的扣分若干。何必去计较郭沫若是否是新中国第一个研制出原子弹的元勋,只要能说明观点就行。教师不较真,连高考评分标准也不计较,考生乐得省心省力,阿狗阿猫,逮住谁就是谁,哪管张冠李戴,有顶帽好戴就是了。
作文教学的真诚与虚伪,不只是作文本身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德育问题。作文中谎言弥漫,错误百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学校德育存在的一大问题。作文教学承载着学校德育的功能,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其题中之义,但由于学校德育本身存在着较严重的假大空倾向,在大环境影响下,师生丧失了求真务实精神。不是吗,在谎言都能一再得到宽容的前提下,出现几个常识性错误又算得了什么?反过来,既然屡犯错误无关紧要,那么杜撰和虚构材料也被允许了,这样又助长了作文中的虚伪倾向。
作文教学归根结底应该是人的教育,但在我们这里,完全变成了一种技术教育。可悲的是,这种技术教育不讲严谨、科学和实证,只讲功利、速成和机变,所以十分粗糙和低劣,反映在高考作文中就是“满纸荒唐言”,让改卷老师手捏“一把辛酸泪”。这哪里只是作文教学的失败,分明是育人教育的悲哀。只要作文教学的立足点不从以“文”本位过渡到以“人”本位上来,其虚假现象就难以根除,郭沫若造原子弹这样的常识性错误就断难避免
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的问题。

另,热烈祝贺LZ荣升上尉军衔:D

今早刚发现的。
真扯淡,举例失当还能联系德育问题。 不知作者是管中窥豹,还是文革遗风。
这学生活该被调侃嘛,读这么多年书白读了
2008年07月10日 09:17中国青年报
一位网名叫“二月的烟花”的高考阅卷老师,在某网站发出一个名为“爆笑高考作文——来自评卷一线(2008广东卷)”的帖子。帖子中,详细罗列了经由其手批阅的今年参加高考的一些学生在作文中犯的错误,如“我国中科院院士郭沫若,拒绝了美国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投身科学研究事业,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并加以麻辣点评:郭沫若得意忘形,钱学森死不瞑目。诸多网友纷纷就此发表不同意见。(《扬子晚报》7月8日)
我注意到,众多网友大多围绕该老师该不该如此调侃考生发表看法,而没有深入探讨为何高考作文中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常识性错误。对此,连发帖老师也没给出个说法。而我以为,讨论的重点恰恰就应落实在这点上。
结合我做高中语文教师的经验分析,造成考生作文屡屡出现常识性错误的根本原因,不在学生的学上,而是在教师的教上。从一开始,教师就没有将学习写作的真正意义讲清楚,而只是将写作的意义归结为功利目的,即升学考试的敲门砖。故凡是能取悦改卷老师、能够获得高分的,都不择手段加以利用。一切以实用为目的,哪管引用的材料真假与否,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真是假。在教师看来,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所引材料是否真实,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否不偏离主题,材料能否证明观点。故绝少有老师会告诫学生:不要搞错人名,要注明材料和引文出处,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正是中学作文教学不注重真善美的教育,偏重假大空的虚假教育的现状,造成了学生不重实证、只管“拿来”的急功近利倾向。他们不在乎会否犯常识性错误,反正只有老师一个读者,再说也没有这样的评分标准:凡是有常识性错误的扣分若干。何必去计较郭沫若是不是研制出原子弹的元勋,只要能说明观点就行。教师不较真,连高考评分标准也不计较,考生乐得省心省力,阿狗阿猫,逮住谁就是谁,哪管张冠李戴,有顶帽好戴就是了。
作文教学的真诚与虚伪,不只是作文本身问题,本质上是德育问题。作文中谎言弥漫,错误百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学校德育存在的一大问题。作文教学承载着学校德育的功能,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其题中之义,但由于学校德育本身存在着较严重的假大空倾向,在大环境影响下,师生丧失了求真务实精神。不是吗,在谎言都能一再得到宽容的前提下,出现几个常识性错误又算得了什么?反过来,既然屡犯错误无关紧要,那么杜撰和虚构材料也被允许了,这样又助长了作文中的虚伪倾向。
作文教学归根结底应该是人的教育,但在我们这里,完全变成了一种技术教育。可悲的是,这种技术教育不讲严谨、科学和实证,只讲功利、速成和机变,所以十分粗糙和低劣。反映在高考作文中就是“满纸荒唐言”,让改卷老师手捏“一把辛酸泪”。这哪里只是作文教学的失败,分明是育人教育的悲哀。
这又什么,在美国问一下中学生,有几个能答出来奥本海默?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7-9 09:44 发表
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的问题。

另,热烈祝贺LZ荣升上尉军衔:D

今早刚发现的。

如果我的几代加起来,起码可以升上将了:D
是啊.总是莫名其妙没了ID和密码,只好一遍遍再申请哦,真痛苦
这很正常,都记得宋朝苏东坡,谁还记得“轰天雷”怎么造?随手给你来个苏东坡造“轰天雷”。。。
再过一百年也一样,肯定还会有人答“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设计师是张艺谋或张。。。靓颖”
销售可食用鼠标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