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舰载机编队探讨和设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2:21:37
二战后,航母舰载机有一个种类增加和合并的过程:种类增加是因为喷气时代刚开始飞机性能难以兼顾多种作战目标,不得不增加种类来满足作战要求。随着航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舰载机研制、装备的成本急剧上升,使得装备多种类型的舰载机在费用上不堪重负。不过,正好新的航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反而给将多种机型进行合并提供了基础。譬如电传操纵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让战斗机、攻击机可以合并成战斗/攻击机,减少了机型,方便了维护和作战灵活使用,也降低了成本。由于舰载机存在这种合并发展势头,我们的舰载机研制就应该从这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
航母上舰载机的功能需求有:战斗、攻击、预警、电子战、反潜、救援、加油、运输。那么,上面这些功能中,那些可以合并成一个机型,从而减少研制的种类,减低研制费用。
很显然,多方面考虑的结果,能够整合的最少的飞机平台是三个:
1、战斗/攻击/电子战飞机平台;
2、预警/运输;
3、救援直升机;
剩下的就是反潜和加油由那个平台来承担,加油是可以由战斗/攻击/电子战飞机平台来承担,譬如现在的F-18伙伴加油机,优点是加油和受油机速度相差不大,容易在两个飞机之间进行速度协调,缺点是运载油量有限,效率不高。反潜可以由直升机来承担,但直升机速度慢,反潜巡逻时间短,效率低。
鄙人的构思是将加油功能和反潜采用预警/运输平台,这是因为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得这几种功能更集中在一个平台上成为可能,但飞机设计则与现有的E-2预警机平台就有很大不同。
E-2为了长时间巡逻,选择了省油的螺旋桨和平直机翼加圆盘的解决办法。不过E-2的载人数量不多,只有5人:2个飞行员+3个操作员,可以增加到6人,虽然机身内还装了许多电子设备,机身空间其实并不是很大。而S-3预警机乘员四人,正副驾驶员在驾驶舱内,战术协调员和声纳员在后舱。起飞重量上,S-3正常起飞重量是23.8吨,E-2最大起飞重量是24吨,相差不大。在升限上,也都是1万米多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两种飞机合并完全是有可能的。置于加油机,S-3有改成加油机的先例,所以这三种合并是一定基础的。
将这三种飞机合并到一个平台,关于平台的设计,鄙人的建议是:采用BWB(翼身融合体)技术和现有传统技术结合的喷气式飞机。
BWB可以大幅提高运输机的升阻比,可以从常见运输机的14-18升高到22以上。但是BWB也面临缺少尾翼配平困难的问题,所以难以直接采用BWB构型。俺的构思是修正的BWB构型,即BWB构型中间增加一个稍微传统的机身向前和向后延伸,向后延伸成后安装传统的水平尾翼和垂尾(也可以是没有水平尾翼和垂尾,直接是一个V字形尾翼),整个机翼布局更接近上单翼。发动机采用非加力涡扇发动机,进气口位于机身上部,但发动机的安装近似为安装预警天线、电子战设备、加油吊舱提供机身下部空间。
下面分别讲四种飞机:
预警机:采用相控阵雷达,由于飞机基本成上单翼,发动机进气口位于机身上方,机身向下突出较多,机身侧面形成较大的安装空间来安装相控阵雷达。相控阵雷达安装在专门的舱里,可以进行温度调整。该舱与机身结合比较好,气动阻力比较小。起落架采用展向打开或者先后折叠的方式,尽量为相控阵雷达提供充足的安装空间。
反潜机:机身内部容纳电子设备和人员,机身侧面的舱改成探测天线和声纳设备,用于探测。
运输机:运输机的侧面舱室安装软油箱,将机身内部空间扩大,增加运载货物和人员的空间。
加油机:机身内部和外部舱室都装备油箱,可以用运输机直接改,再挂装软管加油吊舱,成为加油机。
通过将发动机进气口放到机身上部,从而便于在机身下部安装多功能舱室,并为相控阵/声纳探测/加油吊舱提供了安装空间,能够将这集中机型平台进行综合,压缩航母上的飞机型号研制,节省研制费用和降低生产费用。二战后,航母舰载机有一个种类增加和合并的过程:种类增加是因为喷气时代刚开始飞机性能难以兼顾多种作战目标,不得不增加种类来满足作战要求。随着航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舰载机研制、装备的成本急剧上升,使得装备多种类型的舰载机在费用上不堪重负。不过,正好新的航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反而给将多种机型进行合并提供了基础。譬如电传操纵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让战斗机、攻击机可以合并成战斗/攻击机,减少了机型,方便了维护和作战灵活使用,也降低了成本。由于舰载机存在这种合并发展势头,我们的舰载机研制就应该从这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
航母上舰载机的功能需求有:战斗、攻击、预警、电子战、反潜、救援、加油、运输。那么,上面这些功能中,那些可以合并成一个机型,从而减少研制的种类,减低研制费用。
很显然,多方面考虑的结果,能够整合的最少的飞机平台是三个:
1、战斗/攻击/电子战飞机平台;
2、预警/运输;
3、救援直升机;
剩下的就是反潜和加油由那个平台来承担,加油是可以由战斗/攻击/电子战飞机平台来承担,譬如现在的F-18伙伴加油机,优点是加油和受油机速度相差不大,容易在两个飞机之间进行速度协调,缺点是运载油量有限,效率不高。反潜可以由直升机来承担,但直升机速度慢,反潜巡逻时间短,效率低。
鄙人的构思是将加油功能和反潜采用预警/运输平台,这是因为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得这几种功能更集中在一个平台上成为可能,但飞机设计则与现有的E-2预警机平台就有很大不同。
E-2为了长时间巡逻,选择了省油的螺旋桨和平直机翼加圆盘的解决办法。不过E-2的载人数量不多,只有5人:2个飞行员+3个操作员,可以增加到6人,虽然机身内还装了许多电子设备,机身空间其实并不是很大。而S-3预警机乘员四人,正副驾驶员在驾驶舱内,战术协调员和声纳员在后舱。起飞重量上,S-3正常起飞重量是23.8吨,E-2最大起飞重量是24吨,相差不大。在升限上,也都是1万米多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两种飞机合并完全是有可能的。置于加油机,S-3有改成加油机的先例,所以这三种合并是一定基础的。
将这三种飞机合并到一个平台,关于平台的设计,鄙人的建议是:采用BWB(翼身融合体)技术和现有传统技术结合的喷气式飞机。
BWB可以大幅提高运输机的升阻比,可以从常见运输机的14-18升高到22以上。但是BWB也面临缺少尾翼配平困难的问题,所以难以直接采用BWB构型。俺的构思是修正的BWB构型,即BWB构型中间增加一个稍微传统的机身向前和向后延伸,向后延伸成后安装传统的水平尾翼和垂尾(也可以是没有水平尾翼和垂尾,直接是一个V字形尾翼),整个机翼布局更接近上单翼。发动机采用非加力涡扇发动机,进气口位于机身上部,但发动机的安装近似为安装预警天线、电子战设备、加油吊舱提供机身下部空间。
下面分别讲四种飞机:
预警机:采用相控阵雷达,由于飞机基本成上单翼,发动机进气口位于机身上方,机身向下突出较多,机身侧面形成较大的安装空间来安装相控阵雷达。相控阵雷达安装在专门的舱里,可以进行温度调整。该舱与机身结合比较好,气动阻力比较小。起落架采用展向打开或者先后折叠的方式,尽量为相控阵雷达提供充足的安装空间。
反潜机:机身内部容纳电子设备和人员,机身侧面的舱改成探测天线和声纳设备,用于探测。
运输机:运输机的侧面舱室安装软油箱,将机身内部空间扩大,增加运载货物和人员的空间。
加油机:机身内部和外部舱室都装备油箱,可以用运输机直接改,再挂装软管加油吊舱,成为加油机。
通过将发动机进气口放到机身上部,从而便于在机身下部安装多功能舱室,并为相控阵/声纳探测/加油吊舱提供了安装空间,能够将这集中机型平台进行综合,压缩航母上的飞机型号研制,节省研制费用和降低生产费用。
呜呼,看来舰载预警机不是大家关注点?!
对于上述设想,拍块砖头也行啊!
]]
]]
原帖由 潜水之王 于 2008-6-24 23:50 发表
反潜机4架少了点,6-8架比较合适。运输型平时不必上舰。续航时间最好6小时以上,4架预警机可以不间断巡航:D

你太难为TG了
比较好笑的是,俺查了一下戴高乐,该舰竟然没有电子战、反潜的固定翼飞机,估计也就是欺负欺负第三世界小国了。
现在的航母,如果没有电子战和反潜固定翼飞机,在大洋上航行,碰到一些实力稍强的海军,还是很有问题的。
俺怎么看都感觉航母的飞机应该至少在50多架才能达到比较均衡的作战效果。
1、战斗/攻击机应该有:24
2、电子战:6架
3、预警机:4架
4、反潜机:4架
5、运输加油:4架
6、救援反潜直升机:4架
7、救援直升机:6架
总计52架。52架飞机,6万吨航母不知道能否装得下。
原帖由 TSQ 于 2008-6-25 00:33 发表
俺怎么看都感觉航母的飞机应该至少在50多架才能达到比较均衡的作战效果。
1、战斗/攻击机应该有:24
2、电子战:6架
3、预警机:4架
4、反潜机:4架
5、运输加油:4架
6、救援反潜直升机:4架
7、救援直升机: ...

一定装得下。除非不冒正业!不过貌似还是反潜机跟电子战对调。然后所谓的救援直升机也太多了吧?:D
感觉好像也偏多,俺应该是记错美国航母上的直升机数量了。
救援和反潜直升机是可以结合的,直升机数量总共6架可能就查不多了。
反潜和电子战对调也不错。反潜是面扫描,电子战则目标明确。

那么改了之后,就成了这样:
1、战斗/攻击机应该有:24
2、电子战:4架
3、预警机:4-5架
4、反潜机:6架
5、运输加油:4架
6、救援反潜直升机:6架

总共48-49架,似乎5万吨左右航母就可以。
从飞机平台上来讲,俺们现在战斗/攻击机/电子战飞机有,但机载设备欠缺,可以考虑逐步补全。直升机直八勉强可用,预警/反潜/加油/运输是最缺的,尤其是舰载预警,这个是目前缺得最大的东西。关于这个飞机平台,国内应该早点搞,而且应该结合其他需求一起考虑。不能单看一个需求。
原帖由 TSQ 于 2008-6-25 00:25 发表
比较好笑的是,俺查了一下戴高乐,该舰竟然没有电子战、反潜的固定翼飞机,估计也就是欺负欺负第三世界小国了。
现在的航母,如果没有电子战和反潜固定翼飞机,在大洋上航行,碰到一些实力稍强的海军,还是很有问题 ...


我估计戴高乐不会执行那种在深海大洋与地方舰队决战这种任务,而且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会得到北约预警机的支持。所以可以没有预警机。咱们的航母必须要有自己的预警机,不然的话,就是海上棺材。
救援直升机数量减半吧
救援再从6架减到3架,似乎有点少了。
转贴铁血论坛的网友“大秦铁鹰剑士”的帖子


美国海军本来的规划是发展下一代通用舰载支援飞机(Common Support Aircraft),但CSA的进展一直很慢。最终在军费紧张(部分是因为伊拉克战争的消耗吧)的压力下,美国海军决定提前五年退役所有的S3反潜飞机,航母编队的空中反潜完全交给SH60反潜直升机。




当然,你所说的V22也是一个选择。如果CSA一直搞不定(应该说把预警机加油机反潜巡逻机电子战飞机都搞到一个通用平台上确实是有难度的),那么V22就可能成为一种勉强可以接受的CSA代用品。但可以看出美国海军是非常不愿意选择V22的。一方面是可靠性并不好(出了一堆事故和问题),一方面是航速和航程都很难令人满意(注意S3可是没有螺旋桨的,其快速反应快速巡航能力正是其当年被开发出来取代S2的原因)。况且,V22是一个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基因”的飞机,而美国军队里Navy和Marine的不和是由来已久的,政治因素也导致了海军对V22的冷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CSA迟迟没有推出,用V22又不甘心,S3的飞机机体却很快就要到了疲劳寿命的极限,所以把S3退役来节省高昂的保养维护费用就成了没有选择的选择。但从这也能看出来,美国海军在当前形势下并没有感觉到航母编队受到了冷战高峰时期的那种来自苏联配备大量远程巡航导弹的核潜艇部队的压力。美国海军敢于撤掉航母编队的外围航空反潜,就是因为他们有信心通过陆基航空力量和核潜艇力量的围堵,能够有效的把对手压制在边缘海。而由于布置在对方弹道导弹射程之内的陆基反潜飞机在战时可能因为机场遭受打击而难以保证出击强度,美国海军最重要最可靠的反潜手段就是核潜艇本身。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海军的信心首先来自于对水下力量的信心。就是因为确信海狼、弗吉尼亚、洛杉矶三级核潜艇足以完成对岛链出口通道的水下封锁,美国海军才作出了放弃航母编队固定翼反潜机的决定。




未来的海战首先是水下的海战。取得了潜艇对抗的胜利,才有资格谈论水面上的事情。
舰载机是决定未来航母战斗力最重要的因素。在CVNX上将不再像现在这样装备7~8种机型,而是精简到3~4种,即只装备正在研制中的"联合攻击战斗机JSF(Joint Strike Fighter)"、"通用支援飞机" CSA(Common Support Aircraft)和SH-60R直升机等新一代舰载机。

  目前,在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尼米兹级中配置有8种机型:F-14"雄猫"防空战斗机,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EA-6B电子战飞机、S-3A/B反潜机、E-2C预警机、ES-3A电子侦察机、SH-60F"海鹰"反潜直升机及HH-60H运输直升机。美军的航母舰载机配置是一种传统的配置方案,特点是分工较细,利于发挥不同飞机的性能特点,但不利于舰上的起降,给维修也带来不便和困难。JSF是美海、空军联合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战斗/攻击机。它将用于替换美海军现有各种型号的舰载战斗/攻击机,以及空军的F-16等型号的飞机。JSF飞机共有4种型别,各型飞机在机体结构和材料、飞行系统、电子设备、武器配备以及推 进系统等方面将具有70~90%的通用性。该型机将具备隐身能力,类似美国空军最新研制的F -22隐身战斗机,但其经济性和实用性更好。它可携带先进的内置式空空导弹、空对地(舰) 导弹和各种"智能"武器,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单机一次出动的杀伤力比 现役飞机提高数倍。样机计划2000年试飞,2004年开始批量生产,2008年空军型开始服役, 海军型将于2010年服役,正好用于搭载到数年后服役的CVNX航母上。

  CSA共用支援机将取代现用的E-2C预警机、S-3B反潜机、EA-6B电子战飞机、ES-3A电子侦察 机,以及一部分由S-3B改装的空中加油机,由统一的CSA机体安装不同的设备,派生成执行 不同支援任务的机种,是一种装有双发动机的多座机,速度为亚音速,大小与现在的S-3型 相近。SH-60R直升机用于取代现役的SH-60F"海鹰"反潜直升机。舰载机的简化和更新无疑 将起到提高航母作战能力、简化维修保养工作以及节省人力的作用。
要考虑到舰队里其他舰只也有救援直升机的,所以航母本身可以不用带太多
]]
4架预警不够用,至少要5架,才能保证不间断值班,考虑故障等因素,6架才够,至于反潜和加油,可以用一种,6-8架,这样战斗机也就24架了。

果然中型航母是不够的,得两艘才能形成完整的攻防能力。
原帖由 TSQ 于 2008-6-25 08:19 发表
舰载机是决定未来航母战斗力最重要的因素。在CVNX上将不再像现在这样装备7~8种机型,而是精简到3~4种,即只装备正在研制中的"联合攻击战斗机JSF(Joint Strike Fighter)"、"通用支援飞机" CSA(Common Support Aircr ...

这是什么时候的东西,美国海军早就没有F—14了。
原帖由 TSQ 于 2008-6-25 08:18 发表
转贴铁血论坛的网友“大秦铁鹰剑士”的帖子


美国海军本来的规划是发展下一代通用舰载支援飞机(Common Support Aircraft),但CSA的进展一直很慢。最终在军费紧张(部分是因为伊拉克战争的消耗吧)的压力下,美国 ...

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不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F/A—18也上航母的。
]]
俺只是把别的地方的描述摘抄过来而已。F-14是退役了,俺没有编辑。
这里关注的是CSA的的项目发展。
说USN和USMC不和就有点过了,好歹都是同穿一条半条裤子的,有时候还称兄道弟的,咋可能不和捏?;P
俺只是转贴,关注是的CSA的发展,所谓和与不和的事情,俺不知道。
接着聊:
看来老美很早就有了将多种机型合并平台的想法。
仔细思考了一下,CSA的设计挺难的:
1、飞行性能要求很高:
   预警机要求高空较高速度的巡航性能,而反潜机要求低空较低速度的巡航性能,还要有良好的起飞降落性能。

2、载荷多样,要求差别巨大:
   预警机的雷达通常布置在机身顶部,而反潜机则必须要求在下部,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兼顾这两种载荷呢。至于加油、电子战和运输相对好办。

前面图上看到的美国的CSA方案,采用了鸭式结构,估计能够获得较好的飞行性能。不过对于载荷是个问题。预警机放在了尾翼上面,整个重心后移,反潜载荷必须将重量布置在机身和翼下,重心会比预警机靠前,机身下结构似乎还与发动机有所冲突,发动机位置似乎布置起落架并不方便。

按道理美国的CSA的方案应该有流出来的,但看来看去也就是只有有限的集中,不知道到底现在的结构如何。

在俺看来,载荷对布局的影响很大,尤其是预警机的雷达放在上面。雷达放在机身上面无论如何是要考虑机翼的遮挡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空中绕圈巡航来解决,但毕竟还是有影响。所以,E2是平直机翼,雷达距离机翼稍远,机翼不太遮挡。E-3的尺寸够大,所以也不遮挡。如果采用类似E-3布局,譬如在S-3基础上改,由于后掠翼和载机的尺寸较小,遮挡的还是挺明显的,这或许是无法采用S-3布局的原因吧。
采用鸭翼布局,将预警雷达放在垂尾上面,那么机翼对雷达的遮挡会较少,效果也不错。但结果就是带来重心靠后的问题。
上图,看看美国佬的方案。
嘿嘿,我只对技术层面的东西有兴趣,和不和的听过就算了哈哈~

那个方案看起来很诡异的说……垂尾上面放那么大块东西气动怎么办?
查到的消息是:
对于CSA,前面那个头顶顶着三角形雷达罩的方案,是洛克希德提供的方案中的一个。洛克希德还有一个方案,就是在S-3上增加个圆盘雷达罩。

估计这个三角形雷达罩东西是有一定升力的,但估计风险不小。
俺总觉得那个翼下的进气道似乎更容易受到鸭翼气流的影响。
其实对CSA项目冲击最大的是无人机,而不是楼主所说的裁军
未来的米帝航母舰载机群会是什么样子?鄙人认为是F35+无人机+通用直升机。随着网络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侦察、预警、电子战飞机将会被无人机取代。
侦察任务由无人机担当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电子战任务由有人驾驶战斗机在背后操控,一群电子战无人机靠近压制的效果好呢,还是由昂贵的有人驾驶电子战飞机来执行危险任务效果好呢?很显然是前者,而且效费比不是一个等级。
至于预警任务,无人机将取代昂贵的有人驾驶预警机。有人驾驶预警机是空中最有价值的目标,一上天就会受到重点照顾。相比之下,无人机价格便宜,用数量优势足以取代之,而且航程、在航率、快速反应能力等重点性能指标上远超有人机。
未来预警机的定位会由雷达预警向空中指挥方向转变,对于舰队,有那么多的神盾舰,在网络发达的前提下,完全不需要空中指挥能力,未来舰队不需要有人驾驶预警机。
未来舰队反潜的发展趋势是近海反潜以及整合扫雷能力的联合反潜,至于固定翼反潜机,已经落伍。这也就是频海战斗舰的用武之地。
米帝老是用“裁减预算”这类哀兵战术来蒙蔽视听,其实是把美刀用到更有价值的项目上。我们不能被它欺骗了
无人预警机,这个也太先进了点吧!
从飞扬找到的东东:

“采用这种连翼设计的优点是4个机翼上的天线不会因为遮挡降低搜索能力,并且降低天线副瓣,分辨力更强,前掠角屿后掠角都是40度.

这个设计的重点是波段L/S/C的相控阵雷达(这方面军方倒是拨了点点点点的资金),据称可以在1100-640km范围发现截面为1平米的目标,更小目标的探测距离也能够在330-460km处发现,海上小尺寸移动目标探测距离220-280km,更厉害的是4面全方位相控阵雷达与普通雷达由于需要转动因而对高速弹道导弹基本上不能持续观测的问题基本可以解决,达到实时跟踪的水平;

由于载机使用类似S-3的成熟技术,而且连翼机翼本身的低翼载及较好的飞行性能,这架设计中的豪华预警机最大速度可达0.76M(换装发动机后可以达到0.8M),航程也较E2高,最大起飞重量21000kg时达到4800km,带副油箱时不加油可达5500km

关于机翼的折叠在那幅风洞试验图里有个小的示意图

最后的图是一种成本比较低的无人预警设计,同样采用相控阵,不过根据资料来看,应该不是全方位的,对某个角度的扇面进行雷达探测,数据通过数据链发送至舰队,这个倒是很有发展潜力”
原帖由 TSQ 于 2008-6-25 12:26 发表
从飞扬找到的东东:

“采用这种连翼设计的优点是4个机翼上的天线不会因为遮挡降低搜索能力,并且降低天线副瓣,分辨力更强,前掠角屿后掠角都是40度.

这个设计的重点是波段L/S/C的相控阵雷达(这方面军方倒是拨了点 ...


据称可以在1100-640km范围发现截面为1平米的目标

球面曲率考虑了米?
转贴,转贴,俺没有算过。
主要是看图,但没有文字会显得干巴巴。
原帖由 TSQ 于 2008-6-25 12:05 发表
查到的消息是:
对于CSA,前面那个头顶顶着三角形雷达罩的方案,是洛克希德提供的方案中的一个。洛克希德还有一个方案,就是在S-3上增加个圆盘雷达罩。

估计这个三角形雷达罩东西是有一定升力的,但估计风险不小 ...

还有个方案是在S3上加个三角型盘子.
]]
个人猜想,TG目前不可能像美帝那么搞,战斗/攻击机估计是歼11的舰载版,或许以后有可能上类似于苏32这样的,不过短期内还得靠歼11吧
反潜应该是卡28,预警么,卡31吧,2-3架,貌似国内目前没有合适的固定翼平台。
个人猜想
预警机用卡31还不如用歼11挂个雷达吊舱!:L
如果我们要真的要用航母的话,最好还是有专门的预警机和反潜机,否则与戴高乐相差不大,欺负第三世界可以,一旦对方有潜艇而且可以发射反潜导弹,就难办了。
无论好坏,这种贴要支持!
谢谢赌王高亮显示!
唉,打听小道消息的人多,愿意动脑筋的人少!

前面俺没有查消息,这里查到一个写的很好的关于CSA和航母上飞机的论述,共享给大家!


通用支援飞机(CSA)将是美国海军21世纪航空母舰上搭载的集监视、控制和支援于一体的多用途飞机,拟将取代现役的舰载S-3B“北欧海盗”反潜巡逻机、ES-3A“影子”电子侦察机、E-2C“鹰眼”预警机以及C-2A“快轮”航母载运输机。作为一种通用机型设计,通用支援飞机可携带执行不同任务的传感器和电子设备,以满足多种作战任务需求,同时具备重要的后勤支持和空中加油能力,从而提升美国海军在未来战场上的联合作战能力。



幕后英雄

   众所周知,航母战斗群为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最基本的作战编制,战斗群内配备有反潜、防空等不同作用的护航舰,用于保护航 母免受来自水下、水面或空中的威胁,使其能够以完备的状态执行任务。而航母的攻击能力则体现在其舰载机上,一艘航母配备一个舰载机航空联队。就目前而言,美国海军舰载机航空联队的典型编制为:2个F-14“雄猫”战斗机中队,战斗机28架;2个F/A,18C“大黄蜂”战斗/攻击机中队,战机24架1个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中队,飞机6架,1个E-2C“鹰眼”预警机中队,飞机4架;1个SH-60F/HH-60H“海鹰”反潜及救援直升机中队,直升机4架或2架;1个S-3B“北欧海盗”反潜机中队,飞机8架;1个ES-3B“影子”电子侦察机中队,飞机2架;以及1个C-2A“快轮”运输机中队,飞机2架。

    按照美国海军的划分标准,上述飞机中,除了F-14B/D“雄猫”战斗机和F/A-18C“大黄蜂”战斗/攻击机直接参与攻击作战之外,其他舰载机均为作战支援飞机。不过,这种划分并不说明其他飞机的作用不重要,它集中体现了美国海军所崇尚的进攻思想,表明在美国海军看来,只有直接遂行攻击作战任务的飞机才是作战飞机,而为航母战斗群海上航行扫清水下障碍及为作战飞机提供侦察情报、执行电子战及后勤支持等任务的飞机则都属于作战支援飞机范畴。长期以来,一旦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出动,如在刚结束不久的伊拉克战争中,大出风头的一般都是F-14战斗机、F/A-18战斗/攻击机,还有频频露面的AE-6B电子战飞机,其他机种基本上都被淹没在这些战斗/攻击机的光环之中,国甚至并不为众人所知。然而,作战支援飞机是航母战斗群真正的幕后英雄,正是由于它们默默无闻地支持,才使得航母战斗群及舰载战斗/攻击机能够无忧无虑,地去执行攻击作战任务。

    E-2C“鹰眼”预警机可以说是整个航空母舰战斗群的“眼睛”,其背上的APS-145型碟型天线雷达探测距离达556公里,使之能够担任预警、迎击机及攻击机的管制任务。E-2C“鹰眼”一般在距离航母370公里的前方、8500~9100米的高空飞行,不仅对空中、水面目标实施侦察和预警,而且还为整个飞行编队提供飞行管制及战术管制,并且作为空中飞机与航母之间的通信中继机使用。

    ES-3A“影子”电子侦察机由S-3B“北欧海盗”反潜机加装电子战设备发展而来,用来取代美国海军的EA-3B“天空战士”。它是一种舰载、上单翼、双发飞机,专门用于监测敌方的电磁通信,为主力战斗/攻击机探测和干扰敌方雷达,还作为空中管制机及通信中继机使用。

    美国海军航母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分为索敌及攻敌两个方面。由于舰载雷达无法探测视距之外的目标,所以要具备超视距攻击能力,就必须先具备超视距索敌能力,这一能力由侦察卫星和航母上的电子侦察机提供。航母上的指挥人员利用这两者所得的信息可以制定各种远距离攻敌方案,使得航母的作战半径大大提高。由此可见,E-2C“鹰眼”预警机和ES-3A“影子”电子侦察机是不可或缺的。

    航母战斗群在海上航行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是对方的潜艇,虽然战斗群中配有专用反潜舰,但其作战距离有限,于是S-3B"“北欧海盗”反潜机的作用便显现出来。反潜作战也同样主要分索敌和攻敌两个方面。搜索敌方潜艇的工作主要由S-3B反潜机负责。S-3B在370公里的防卫圈内投下声纳浮标或用逆合成孔径雷达、磁异探测装置等搜索目标,一旦发现敌方潜艇,便会追踪并锁定目标,航母上的SH-60F或SH-3H反潜直升机便会升空,利用鱼雷及深水炸弹进行攻击,万一敌潜艇突破这一防线,S-3B便会把敌潜艇的数据传回特遣舰队,由护航舰的鱼雷或反潜火箭进行攻击。

    如果说上述支援飞机在战时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那么航母上的运输机就更不引人注意了。目前,美国海军航母上都配备有2架C-2A“快轮”运输机,主要用于岸舰之间及航母之间的货物和人员运输。虽说美海军大型核航母的海上自持能力很强,但一艘航母出海少则3月,多则半年,它上面的约90架飞机和5000名人员难免会出现一些临时性的紧急问题,如人员的调换、伤员的撤离、某些零部件和物品的急需等,这时,舰载运输机就是最方便的运输工具了。其他国家的航母一般是用直升机执行运输任务的,但对于美国的重型航母来说,就需要航程远、速度高的固定翼运输机了。现役C-2A运输机是由E-2“鹰眼”预警机改装而成的,现有39架在美国海军中服役。该机在舰上弹射起飞时最大载重量是4530公斤,陆上滑跑起飞时为6800公斤,最大飞行速度574公里/时,航程1930公里,可运送人员28名。伊拉克战争中,C-2A“快轮”为美军官兵运送了大量信件和包裹,带去了远在万里之外亲人的问候,这些精神食粮产生的战斗力也许不是几枚导弹所能够达到的。


缓慢进展


   虽然S-3B“北欧海盗”反潜巡逻机、ES-3A“影子”电子侦察机、E-2C“鹰眼”预警机以及C-2A“快轮”航母运输机在美国海军 航母战斗群中各司其职,扮演着“无名英雄”的角色,但是这些飞机将在2010~015年到达服役寿命的尽头,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对于许多机体已经老化的飞机来说,退役时间将比这一时限更早。从S-3A反潜机在1974年成为美国海军军备之一正式开始服役至1978年停产,共生产了190架。美国海军于1983年开始着手实施武器系统改良计划,将116架S-3A型改为S-3B型机,主要是换装AN/ALR雷达系统及加装AGM-84导弹装载系统。S-3B自1987年即成为军备之一,主要装载的武器有ME46/50反潜鱼雷、火箭发射装置等。在1964年C-2运输机进行了首次试飞,两年后开始批量生产,现有36架在美国海军中服役。E-2C“鹰眼”预警机的原型机于1971年首次试飞,1973年12月开始上舰服役,美国海军订购了约166架。尽管美国海军一直在对上述飞机进行升级改进,使它们的性能还都过得去,但机体都是原来早期型号的机体,因此最终替换它们已是早晚的事。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美国海军就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着手进行早期概念研究。碰巧那时候,由于冷战结束,国际 战略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大幅度削减国防开支,一些新武器系统的开发也相对作出调整,主要是强调经济上的可承受性,而不是冷战时单纯地为了压倒对方就是花费再高也无所谓的状况。

    在这一大的背景下,美国海军提出了把上述几种飞机的功能集中在一架飞机上的设想,其主要目的就是节约研制费用、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全寿期开支。1993年5月,美国海军海航系统公司完成的一项可行性研究认为,“压缩型”的后续机型是未来海军飞机唯一经济上可承受的采办项目。随后海军作战部于1996财年开始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以确定使用一架通用支援飞机来执行一系列作战任务的要求和可行性(目前这些任务领域是由多个平台来提供的),并验证将几种任务功能集中在一架飞机上的可行性。

    海军作战部成立了协调研究小组,其进行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于1997年初结束,主要根据战略、任务、技术和质量等来确定未来任务需求,并筹集资金。随后进行的第二阶段研究主要是评估单架飞机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强调在战术条件下的作战任务和性能。按照计划,第二阶段研究还将研发一架验证机,以验证研制一种采用通用机体、发动机、核心电子设备,具有足够的内部空间,能够携载特种任务电子和传感器设备、货物和武器的多用途飞机的可能性。协调研究小组还与工业界协作,对相关技术及采办程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海军作战部发表通用支援飞机的任务需求声明。该声明主要概述了美国海军航母将在21世纪中期搭载的预警、反潜、反舰、反水雷飞机,陆上和海上监视、C I、战术情报系统,以及空中加油、后勤支援等任务,并确定购买通用支援飞机的数量。

    但实际上,由于技术上的复杂性,海军作战部的第二阶段研究被推迟了,特别是正式采购计划被推迟到在资源、需求及项目时间这些关键问题都得到解决之后才能确定。根据目前各种舰载支援飞机的使用率和数量,美国海军要求通用支援飞机在2012年初步形成作战能力。为此,美国海军目前正在加紧升级E-2C,制定C-2A、S-3B及ES-3A的延寿改装计划,以确保这些飞机能够顺利服役至2015年。届时,通用支援飞机就将正式取代它们,成为航空母舰上搭载的唯一作战支援飞机。

    目前,美国海军舰队、采办团体和工业界正在着手系统地阐述计划、精心选择体型方案及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使未来在开发商运作和进行商业采办时的项目风险降至最低。


困难重重


    试想,现在一种飞机完成一种任务已经是尽力而为了,即使某些机种的用途能够充分拓展,但要像通用支援飞机概念所阐述的那样把数种作战任务集中于一架飞机上,其难度可想而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项目在技术上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美国海军提出,将正在进行的项目称为“通用支援概念”比“通用支援飞机”更为合适,因为直到现在进行的研究都还处于概念研 究阶段,尚没有制定出通用支援飞机的发展“路线图”和确定机型选择方案,也即是说到目前为止,通用支援飞机的发展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照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在未来两三年内部不可能拿出具体的设计方案,而要想到2012年就初步形成作战能力,则最迟要在2010年前就得完成研制工作,生产出一定数量的飞机并进行测试。然而,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很可能又要泡汤。

    最近美国海军提出,“通用支援概念”应在未来战争中为航母舰载机联队制定任务提供帮助,而未来支援任务并不全由一架新型飞机承担。也就是说,未来通用飞机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路是项目最初提出的用一种多用途飞机替换现役的所有E-2C、S-3B、ES-3A、C-2A等支援飞机;二是采用同一种机体及大部分相同的设备,如发动机、核心电子设备,然后再安装不同的作战任务系统,由此派生出多种机型,如预警型、反潜型、侦察型及运输型等,各自执行不同的作战支援任务。

    从技术上讲,第二种选择最为可行,但它是否符合美国海军的初衷及五角大楼的设想还有待观察。而第一种选择,仅从作战中的作用方面讲,则是最理想的作战支援平台,也符合美国海军的初衷,节约费用暂且不谈,航母战斗群在海上航行,一架通用支援飞机起飞就可完成战场监视、空中预警、反潜侦察等多种任务,大大减少飞机的出动量,减少保养维修工作。而且从整个舰载机联队来说,只需要配备数架通用支援飞机即可完成现在需要近20架各型飞机才能完成的任务,可节约舰上更多的宝贵空间用于搭载战斗/攻击机,从而增强航母的空中攻击作战能力。

    不难看出,这一选择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但困难和问题也是异常艰巨的。如果用一种飞机担负两种作战任务,如空中预警和电子侦察,空中预警和反潜侦察,或反潜侦察与运输等,按照美国现在的军事技术发展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困难,美国海军舰载机中就有这种类似能力,如反潜机同时可担负空中加油任务的飞机。但问题是要把众多作战任务集中到一架飞机上,而完成不同的任务又需要不同的任务系统,即使最终能够做到这一步,但结果很可能是“多而不专”,其作战能力是否能与现在的多种支援飞机相比,恐怕是美国海军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也是衡量通用支援飞机作战性能的关键因素。

    在与海军的合作中,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捷足先登,已经推出并验证了四个通用支援飞机基本方案,其中包括:CSA-101型,是一种低风险方案,飞机外形类似于在S-3B“北欧海盗”反潜机的尾翼上装上一个天线罩;CSA-201型,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设计,在尾翼上装有一个三角形的天线罩,该方案中机体采用了多面体等隐身设计,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CSA-301型,具有全隐身特征,以及共形传感器天线阵集成装在飞机菱形平面的机翼前缘和尾翼后缘;无人机型,其外形酷似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开发的“默蓝”隐身技术验证机,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出的无人机方案多了一个双支撑尾翼。
    分析上述四种方案,可以发现,从一至四方案的复杂程度是递增的,技术上也是从易到难,实施起来的难度也是从简到繁,前三种方案的可行性都存在,第四种方案在近几年内还难以实现。这主要是因为到目前为止美国所有无人机的内部空间都很小,所能携载的传感器大小、重量都极其有限,除运输机型外,要实现其他多重作战任务集于一身的可能性也较小。虽然困难重重,但美国海军的未来舰载通用支援飞机计划仍然有效,并且正在缓慢进展,不过整个项目的进程已被相应推迟。

    到目前,美国海军和国防部尚未对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出的四种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这主要是基于目前技术能力的考虑。然而,从现在开始研制目前现役舰载支援飞机替换机型已是不能再拖延下去了,目前美国海军除了对部分现役飞机进行升级改进外,还没有什麽新机型研制计划,这给通用支援飞机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而通用支援飞机何时才能在碧海蓝天朝翔,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只要不是搞模块化,一机多用,或多种功能于一身,一机多能,只是从一个基本型发展出若干专用型号,还是不太难搞的。
没那么容易吧!
要知道,载荷很多样,而且体积要小,起降性能要好,续航时间要长,这几个矛盾冲突非常大,必须有极高的能力能够将其进行综合和平衡,否则真的很难办。

如果好办的话,美国佬也不会把E-2发展而来的C-2A运输机延寿了。E-2和C-2之类的最大飞行速度不到600公里/小时,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