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在南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38:24
“80后”:在南极为科考盖房子  ——与中国首名南极工程监理曹硕伟共读“远航日志”
   
    极地考察,刷新着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从1911年挪威探险勇士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的较量为起点,一个世纪来,南极大陆上的国际比拼没有停歇过。1984年底,中国科考队首次踏上南极土地,时隔23年,南极极光迎来了中国的首批“80后”。
    一张敲满沿途邮戳的明信片,见证了一路风雪。“能代表中国去南极,我感到荣耀。”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曹硕伟加入了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这名1982年出生的小伙子幸运地成为中国南极科考站的第一位工程监理。
    “南极之旅,令我如茧化蝶!”曹硕伟操着上海话,翻着自己156篇“远航日志”,回忆起令他终身难忘的156个昼夜。
   
1  我是“主编”
    2007年11月12日上午10时,雪龙号再次启航驶向南极。航行半个月,放眼望去皆是茫茫海水。漫长的海上生活有些枯燥,幸好“南极大学”在船舱里开课了。“绝对是货真价实的高水平课程。看看我们的讲课队伍就知道分量了。”谈起这所海上大学,曹硕伟倍感自豪。
    “南极大学”的硬件设施谈不上先进,“软件”却得天独厚:雪龙号上云集了多个领域的中国顶尖科研人才,几十名科学家、工程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各自领域的知识,都和南极有关。物理、气象、地质、天文、冰川、极地、生物、海洋、医学、测绘……还有小曹担当“教授”的建筑课,极地课程培训是南极之行的预热。
    小曹意犹未尽,利用闲暇办了一份《南极科考》报,编辑文字、插图、排版,有模有样的报纸成了船上148人的精神食粮。
    “许多科学家听不同领域的同行聊聊,都会有很多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刚踏出校门的晚辈。真希望把他们说的全部刻在脑子里,很多知识在日后的南极生活中很有用。”
   
2  我是“哨兵”
    在一片宁静平和中,雪龙号即将进入印度洋。雪龙号在成功穿越赤道的同时进入了望加锡海峡,它是从亚洲前往澳大利亚的重要通道。
    “我们在防海盗训练时手握AK-47,前苏联的经典步枪,威力大,后坐力大,玩CS时持续发射准星会偏出。”曹硕伟也是游戏玩家,谈笑间有几分孩子气。虽然只在书里见识过虎克船长战海盗的故事,小曹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都武装好了,不怕。”
    在经过苏拉威西海域时,雪龙号上安排了防海盗值勤,持续1周。雪龙号两舷较矮,是海盗最容易攀登的地方,所以,科考队员驻“兵”于此。值勤时间在晚上8时到12时,小曹握着手电和对讲机,和3个同伴铆足精神。“责任很重啊,祖国科学精英们的安全全靠我们了。”驶离海盗活动频繁的苏拉威西海域后,前方航程海盗活动概率近乎零,“放哨”宣告结束。
    海盗没碰到,侦察机倒是见到了。在台湾东部的公海上,从冲绳方向飞来一架侦察机,在雪龙号300米上空盘旋了一刻钟,见方向不对,无趣地打道回府了。“别跟了!你们又跟不到南极。”小曹这句话,引来附和声一片。
   
3  我是“装卸工”
    经历了30天的风浪,雪龙号终于靠岸了。“风速超过每秒20米,雪花像子弹一样打在脸上。心中的神圣感给坏天气淹没了。”直升机卡-32是架“大力神”,集装箱由它从雪龙号上吊下。曹硕伟自告奋勇负责“挂钩”——趁直升机空中悬停时,把直升机搭扣扣上集装箱,再监视着直升机飞走。南极的大风加上直升机螺旋桨产生的气流,小曹的脚差点被吹扭。有同事被雪片割伤,头上缝了3针。在极地的风雪中当“装卸工人”,可不是一件轻松事。
    集装箱卸下后,本应在冰面上着地,缓冲后顺势推行。装卸一开始很顺利,却没料到危机四伏:“一只比我人高3倍的集装箱没有完全着地,贴着冰面朝我迎头飞来。我赶忙抛了挂钩,侧身一闪,眼睁睁看着它把其他集装箱撞出只‘瘪塘’。”
    4辆满载货物的雪地车要从冰面上开往中山站。副领队秦为稼身先士卒,冒着生命危险开出第一辆车。虽早已作过勘测,大家还是悬着心:脆弱的冰面能否承受雪地车的重压?要知道冰面下就是3000米深的南极大洋。开到冰面缝隙——这是最危险的地带,老队员把小曹一把推开:“还没结婚的同志,你站开点。”小伙子有些羞涩,但从心底感谢老队员的照顾。
   
4  我是“大厨”
    帮厨是热闹的,连首席科学家也套上白大褂、戴上高帽当大厨。轮到在家从不下厨的小曹帮忙,任务是挑拣两麻袋的蔬菜。“想到是漂洋过海运来的,黄中带绿的菜皮我都舍不得丢。”新鲜的水果会烂,科考队只带了少量水果,于是,雪龙号上吃西瓜成了奢侈的幸福:一只西瓜被切成豆腐干般的薄薄一片,每个人过过嘴瘾。
    在中山站,货架上摆着许多越冬剩下的“过期食品”,最“新鲜”的还是半年之前生产的。“没办法,谁让补给船开过来就要半年呢。”
    中山站主楼食堂的前半部分是食品柜,都是自助供应,放着凤尾鱼罐头、菠萝罐头、肉类罐头,还有可自动加热的八宝肉丁,就是没有新鲜蔬菜。到了科考后半程,曹硕伟看到几颗稍显饱满的青豆,都会喜出望外,慢慢咀嚼。他打趣道:“这是为了更充分地吸收蔬菜营养。”晚上9时收工后,很多队员唱卡拉OK、煮方便面、喝果汁、啃罐头牛肉,看着永不落山的太阳和白茫茫的单调的极地景色。
   
5  我是“监理”
    按照规划,中山站3年将新建3880平方米建筑,此行的任务就是打地基。在南极只有夏天短短2个月才能盖房子,得争分夺秒。
    南极大陆98%被冰雪覆盖,其余2%是岩石,能盖房子的地方,就集中于此。世界强国都派工程队来,有人说了句笑话,来得晚的只能住在冰面上了。12月21日,在中山站前的冰面上,雪龙号偶遇把俄罗斯国旗插到北极海底的“费德洛夫院士号”。印度科考队在拉斯曼丘陵上高谈阔论,打算在中山站对面的布洛克内斯半岛上建站,而澳大利亚科考队也在一边忙着赶进度。
    “极地温度低,施工时间短,劳动强度大,但看到别的国家都争先恐后来极地科考,我们哪敢懈怠?”工程车一旦开工,就必须一直开到规定的工作量完成,因为熄火后很难再启动,一天干上15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反正太阳24小时挂在头顶,没有天黑收工的概念。”
    在国内做监理,可能只要看着图纸动动嘴。建造中山站综合库要赶进度,“曹监理”拼命抱起水泥,放入搅拌车。“背脊全被汗水浸湿,又立马结冰。后来工人告诉我,水泥包重50公斤。我吐吐舌头,才发觉自己居然这么强壮。”
    2个月后,中山站综合库、车库、空间物理观测栋、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综合楼等6个单体建筑的地基工程完成了,老建筑按时拆除,队员们还用多余的水泥和钢筋,浇筑了一个直升机停机坪。“这些地基建筑我都仔细检验了,停机坪还采用了我的工程设计方案呢。”
   
6  我是“摄影师”
    大连老虎滩动物园极地动物研究所的张玉东是企鹅专家,他去距离中山站不远的企鹅岛,需要助手搬行李,小曹马上报名。
    看过电影《帝企鹅日记》的小曹,见这些毛茸茸的小可爱就在眼前,真想冲上去抓一只起来抱抱。但是联合国《南极公约》明文规定,除科考外的捉捕都属禁止行为:“中国也是条约的缔约国。不要说企鹅,就是植物也不能随意采摘。”
    帝企鹅身高能达1.2米,体重三四十公斤,憨态可掬,跑起来要比料想的快。那天,碰到一只企鹅来“探营”,见人站着不动,它也不动了。小曹突发奇想:叫队友回站内拿来了北京奥运会徽旗,小企鹅很合作,摆出聚精会神的样子憨憨地看着旗帜,把科考队员们都逗乐了。
    南极最可爱的精灵莫过于企鹅。中山站附近的企鹅很“霸道”,和企鹅狭路相逢时,科考队员总给它们让路。“鹅”多也会仗势欺人,企鹅们有时冲往工作区“捣乱”。当看到队员拿出照相机合影时,它们也左摆右晃地摆起造型。
    冰山、礁岩、海豹、贼鸥、雪燕,10米长的虎鲸,还有刚刚出生睁不开眼的小海豹,都被曹硕伟收入镜头。
   
7  我是“幸运儿”
    “我的考察补贴几乎都送给通信运营商了。”思乡心切,小曹和妈妈联系,通信费花了8000多元,“第一次出远门,还是去南极,妈妈肯定担心的。”考察队带了卫星通信设备,但1K流量收1.5元。据说发封贺年信,5200多元钱就悄无声息地出去了。吸取了教训,曹硕伟只得忍痛和好友们暂时“断交”。
    考察队有个传统,谁过生日队里就给谁加个菜。曹硕伟的生日是2月28日,但那天特别忙,大家都忘了这事情。“我有点失落,觉得全世界都把自己遗忘了。”晚上,队友老刘想起来了,端来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和4只荷包蛋。“手擀面在极地很难吃到,我都感动得哭了。”
    嘴角浓稠的蛋黄香还没有散尽,窗外天地间出现了一条绿色光带,恍恍惚惚的,天空又像这个又像那个。那是小曹来南极后第一次看到极光,心底顿时涌起难以名状的幸福感:“苍天在为我祝寿呢,我真幸运!”
   
8  我是“中国的80后”
    曹硕伟和记者交谈时,听过多遍“南极大冒险”的小曹母亲庄女士还是津津有味地坐在一边听,间或会身临其境般感慨:“哟哟,太危险了。”儿子想把日记和摄影作品结集出版,50多岁的庄女士很支持:“这是一名‘80后’的励志手记,小苗经历磨练才能长成大树。”从南极回来后,听闻四川大地震的消息,曹硕伟立刻参加单位组织的援建建筑师志愿团,为重建做建筑设计,并在6月11日赴灾区工作。
    中船九院党委书记高烽给小曹积极评价:“代表国家参加南极科考工作,不辱使命,载誉归来。”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魏文良为曹硕伟即将出版的书作序:“年轻的‘80后’在南极赢得了喝彩,后生可畏啊!”
    “回来后,我被选为科考队优秀队员代表接受红领巾献花。孩子们管我叫‘科学家叔叔’,我突然感到自己成熟了,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结束采访前,曹硕伟意味深长地说道。“80后”:在南极为科考盖房子  ——与中国首名南极工程监理曹硕伟共读“远航日志”
   
    极地考察,刷新着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从1911年挪威探险勇士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的较量为起点,一个世纪来,南极大陆上的国际比拼没有停歇过。1984年底,中国科考队首次踏上南极土地,时隔23年,南极极光迎来了中国的首批“80后”。
    一张敲满沿途邮戳的明信片,见证了一路风雪。“能代表中国去南极,我感到荣耀。”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曹硕伟加入了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这名1982年出生的小伙子幸运地成为中国南极科考站的第一位工程监理。
    “南极之旅,令我如茧化蝶!”曹硕伟操着上海话,翻着自己156篇“远航日志”,回忆起令他终身难忘的156个昼夜。
   
1  我是“主编”
    2007年11月12日上午10时,雪龙号再次启航驶向南极。航行半个月,放眼望去皆是茫茫海水。漫长的海上生活有些枯燥,幸好“南极大学”在船舱里开课了。“绝对是货真价实的高水平课程。看看我们的讲课队伍就知道分量了。”谈起这所海上大学,曹硕伟倍感自豪。
    “南极大学”的硬件设施谈不上先进,“软件”却得天独厚:雪龙号上云集了多个领域的中国顶尖科研人才,几十名科学家、工程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各自领域的知识,都和南极有关。物理、气象、地质、天文、冰川、极地、生物、海洋、医学、测绘……还有小曹担当“教授”的建筑课,极地课程培训是南极之行的预热。
    小曹意犹未尽,利用闲暇办了一份《南极科考》报,编辑文字、插图、排版,有模有样的报纸成了船上148人的精神食粮。
    “许多科学家听不同领域的同行聊聊,都会有很多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刚踏出校门的晚辈。真希望把他们说的全部刻在脑子里,很多知识在日后的南极生活中很有用。”
   
2  我是“哨兵”
    在一片宁静平和中,雪龙号即将进入印度洋。雪龙号在成功穿越赤道的同时进入了望加锡海峡,它是从亚洲前往澳大利亚的重要通道。
    “我们在防海盗训练时手握AK-47,前苏联的经典步枪,威力大,后坐力大,玩CS时持续发射准星会偏出。”曹硕伟也是游戏玩家,谈笑间有几分孩子气。虽然只在书里见识过虎克船长战海盗的故事,小曹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都武装好了,不怕。”
    在经过苏拉威西海域时,雪龙号上安排了防海盗值勤,持续1周。雪龙号两舷较矮,是海盗最容易攀登的地方,所以,科考队员驻“兵”于此。值勤时间在晚上8时到12时,小曹握着手电和对讲机,和3个同伴铆足精神。“责任很重啊,祖国科学精英们的安全全靠我们了。”驶离海盗活动频繁的苏拉威西海域后,前方航程海盗活动概率近乎零,“放哨”宣告结束。
    海盗没碰到,侦察机倒是见到了。在台湾东部的公海上,从冲绳方向飞来一架侦察机,在雪龙号300米上空盘旋了一刻钟,见方向不对,无趣地打道回府了。“别跟了!你们又跟不到南极。”小曹这句话,引来附和声一片。
   
3  我是“装卸工”
    经历了30天的风浪,雪龙号终于靠岸了。“风速超过每秒20米,雪花像子弹一样打在脸上。心中的神圣感给坏天气淹没了。”直升机卡-32是架“大力神”,集装箱由它从雪龙号上吊下。曹硕伟自告奋勇负责“挂钩”——趁直升机空中悬停时,把直升机搭扣扣上集装箱,再监视着直升机飞走。南极的大风加上直升机螺旋桨产生的气流,小曹的脚差点被吹扭。有同事被雪片割伤,头上缝了3针。在极地的风雪中当“装卸工人”,可不是一件轻松事。
    集装箱卸下后,本应在冰面上着地,缓冲后顺势推行。装卸一开始很顺利,却没料到危机四伏:“一只比我人高3倍的集装箱没有完全着地,贴着冰面朝我迎头飞来。我赶忙抛了挂钩,侧身一闪,眼睁睁看着它把其他集装箱撞出只‘瘪塘’。”
    4辆满载货物的雪地车要从冰面上开往中山站。副领队秦为稼身先士卒,冒着生命危险开出第一辆车。虽早已作过勘测,大家还是悬着心:脆弱的冰面能否承受雪地车的重压?要知道冰面下就是3000米深的南极大洋。开到冰面缝隙——这是最危险的地带,老队员把小曹一把推开:“还没结婚的同志,你站开点。”小伙子有些羞涩,但从心底感谢老队员的照顾。
   
4  我是“大厨”
    帮厨是热闹的,连首席科学家也套上白大褂、戴上高帽当大厨。轮到在家从不下厨的小曹帮忙,任务是挑拣两麻袋的蔬菜。“想到是漂洋过海运来的,黄中带绿的菜皮我都舍不得丢。”新鲜的水果会烂,科考队只带了少量水果,于是,雪龙号上吃西瓜成了奢侈的幸福:一只西瓜被切成豆腐干般的薄薄一片,每个人过过嘴瘾。
    在中山站,货架上摆着许多越冬剩下的“过期食品”,最“新鲜”的还是半年之前生产的。“没办法,谁让补给船开过来就要半年呢。”
    中山站主楼食堂的前半部分是食品柜,都是自助供应,放着凤尾鱼罐头、菠萝罐头、肉类罐头,还有可自动加热的八宝肉丁,就是没有新鲜蔬菜。到了科考后半程,曹硕伟看到几颗稍显饱满的青豆,都会喜出望外,慢慢咀嚼。他打趣道:“这是为了更充分地吸收蔬菜营养。”晚上9时收工后,很多队员唱卡拉OK、煮方便面、喝果汁、啃罐头牛肉,看着永不落山的太阳和白茫茫的单调的极地景色。
   
5  我是“监理”
    按照规划,中山站3年将新建3880平方米建筑,此行的任务就是打地基。在南极只有夏天短短2个月才能盖房子,得争分夺秒。
    南极大陆98%被冰雪覆盖,其余2%是岩石,能盖房子的地方,就集中于此。世界强国都派工程队来,有人说了句笑话,来得晚的只能住在冰面上了。12月21日,在中山站前的冰面上,雪龙号偶遇把俄罗斯国旗插到北极海底的“费德洛夫院士号”。印度科考队在拉斯曼丘陵上高谈阔论,打算在中山站对面的布洛克内斯半岛上建站,而澳大利亚科考队也在一边忙着赶进度。
    “极地温度低,施工时间短,劳动强度大,但看到别的国家都争先恐后来极地科考,我们哪敢懈怠?”工程车一旦开工,就必须一直开到规定的工作量完成,因为熄火后很难再启动,一天干上15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反正太阳24小时挂在头顶,没有天黑收工的概念。”
    在国内做监理,可能只要看着图纸动动嘴。建造中山站综合库要赶进度,“曹监理”拼命抱起水泥,放入搅拌车。“背脊全被汗水浸湿,又立马结冰。后来工人告诉我,水泥包重50公斤。我吐吐舌头,才发觉自己居然这么强壮。”
    2个月后,中山站综合库、车库、空间物理观测栋、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综合楼等6个单体建筑的地基工程完成了,老建筑按时拆除,队员们还用多余的水泥和钢筋,浇筑了一个直升机停机坪。“这些地基建筑我都仔细检验了,停机坪还采用了我的工程设计方案呢。”
   
6  我是“摄影师”
    大连老虎滩动物园极地动物研究所的张玉东是企鹅专家,他去距离中山站不远的企鹅岛,需要助手搬行李,小曹马上报名。
    看过电影《帝企鹅日记》的小曹,见这些毛茸茸的小可爱就在眼前,真想冲上去抓一只起来抱抱。但是联合国《南极公约》明文规定,除科考外的捉捕都属禁止行为:“中国也是条约的缔约国。不要说企鹅,就是植物也不能随意采摘。”
    帝企鹅身高能达1.2米,体重三四十公斤,憨态可掬,跑起来要比料想的快。那天,碰到一只企鹅来“探营”,见人站着不动,它也不动了。小曹突发奇想:叫队友回站内拿来了北京奥运会徽旗,小企鹅很合作,摆出聚精会神的样子憨憨地看着旗帜,把科考队员们都逗乐了。
    南极最可爱的精灵莫过于企鹅。中山站附近的企鹅很“霸道”,和企鹅狭路相逢时,科考队员总给它们让路。“鹅”多也会仗势欺人,企鹅们有时冲往工作区“捣乱”。当看到队员拿出照相机合影时,它们也左摆右晃地摆起造型。
    冰山、礁岩、海豹、贼鸥、雪燕,10米长的虎鲸,还有刚刚出生睁不开眼的小海豹,都被曹硕伟收入镜头。
   
7  我是“幸运儿”
    “我的考察补贴几乎都送给通信运营商了。”思乡心切,小曹和妈妈联系,通信费花了8000多元,“第一次出远门,还是去南极,妈妈肯定担心的。”考察队带了卫星通信设备,但1K流量收1.5元。据说发封贺年信,5200多元钱就悄无声息地出去了。吸取了教训,曹硕伟只得忍痛和好友们暂时“断交”。
    考察队有个传统,谁过生日队里就给谁加个菜。曹硕伟的生日是2月28日,但那天特别忙,大家都忘了这事情。“我有点失落,觉得全世界都把自己遗忘了。”晚上,队友老刘想起来了,端来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和4只荷包蛋。“手擀面在极地很难吃到,我都感动得哭了。”
    嘴角浓稠的蛋黄香还没有散尽,窗外天地间出现了一条绿色光带,恍恍惚惚的,天空又像这个又像那个。那是小曹来南极后第一次看到极光,心底顿时涌起难以名状的幸福感:“苍天在为我祝寿呢,我真幸运!”
   
8  我是“中国的80后”
    曹硕伟和记者交谈时,听过多遍“南极大冒险”的小曹母亲庄女士还是津津有味地坐在一边听,间或会身临其境般感慨:“哟哟,太危险了。”儿子想把日记和摄影作品结集出版,50多岁的庄女士很支持:“这是一名‘80后’的励志手记,小苗经历磨练才能长成大树。”从南极回来后,听闻四川大地震的消息,曹硕伟立刻参加单位组织的援建建筑师志愿团,为重建做建筑设计,并在6月11日赴灾区工作。
    中船九院党委书记高烽给小曹积极评价:“代表国家参加南极科考工作,不辱使命,载誉归来。”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魏文良为曹硕伟即将出版的书作序:“年轻的‘80后’在南极赢得了喝彩,后生可畏啊!”
    “回来后,我被选为科考队优秀队员代表接受红领巾献花。孩子们管我叫‘科学家叔叔’,我突然感到自己成熟了,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结束采访前,曹硕伟意味深长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