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肚量究竟有多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02:06
曹操给后人的感觉并不好,以至于人们一提到他,马上就会联想到戏剧舞台上的那张大白脸。所幸的是,现在的史学界通过研究认为,曹操的欠佳形象是受到了后代学者的歪曲。事实上,他的历史功绩远远大于过失。而且,倾向于认为曹操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人物。

  
  我以为,单从曹操在对待不同人才的态度上,就能表现其不同于一般人的宽宏肚量。


  过去,人们总是认为曹操嗜杀。譬如被人们经常揪着不放的就有杀杨修一例,这一事件被定性于曹操的多疑和嫉才。不难看出,这应该是一些文学作品、戏剧作品的刻意渲染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我们稍作分析便会明白。杨修出身名门,而在曹操手下,只担任了一个主簿的闲职。对杨来说,这是于心不甘的。因此,他常常卖弄一些小聪明,以求获得曹操的重视和重用。作为军中主簿,他本应辅佐曹操,经常提出一些有助于事业发展的积极建议。而杨修却将他的所谓聪明放在了猜摩和破解主帅的意图上了。杨修本人也不曾料想得到的是,他的有些做法,事实上已经干扰了曹操的政务和军令。曹操之杀杨修,除了维护森严的军法之外,不仅不是嫉才,恰恰说明他反对和排斥像杨修这样华而不实的庸才;不仅不是他的小肚鸡肠,恰恰说明他胸怀全局、重视对军国大计有着实际帮助的真正人才。


  而曹操对待关羽态度,则从反方向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蜀书》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曹操知道关羽刚烈忠勇、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因此,极希望将关羽纳为麾下。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曹操对关羽百般示好,不仅答应了关羽所谓的“降汉不降曹”的要求、而且派专人接待和伺候;不仅赠以锦袍、赤兔马,而且还给关羽授予了“汉寿亭侯”之爵位。关羽不为之心动,竟自“挂印封金”而去。“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操的手下欲追而杀之,他则明确表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这一典型事例,除了说明关羽的忠义之外,对于曹操来说,却显示了一种罕见的大度。以至于司马迁评说: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换成今天的话,司马迁是这样说的:(曹操)如果没有成王成霸之人的胸怀和肚量,做事情哪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事实上,除了杨修和关羽之外,曹操的身边聚集了为数不少的一批文武之才,这是他的事业兴旺的基本条件,相信曹操本人是非常清楚并能娴熟地把握这一点的。三国后期,蜀、吴两方最终失败、以曹氏家族为基础的魏的最终胜出,不仅证明了曹操用人方面的成功,同时,也是他的胸怀和肚量使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这些悲怆雄浑、气势磅礴的佳句,也无不显示其不凡的气度和舒展的胸怀。或者说,没有相当的肚量,他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作的。


  联系到今天,在我们的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乃至一个单位中,有一些现象却不得不让人引起深思。像杨修那样工于心计,整天忙着猜摩和破解领导意图的人大行其道。而像关羽那样在某一方面有着真才实学、又不善于拍马迎奉的人却受到无情的冷遇和打击。甚至千方百计地将其排挤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而后快。拿曹操相比,这样的人是否心胸过于狭窄了呢?


  当然,我们并非是要学习曹操的成王成霸,而是应该学习他的气度、学习他的肚量。关羽式的人物在具有独特才干的同时,往往个性特殊、不容易驾驭,甚至具有很大的性。使用这样的一种人是需要肚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待这样的人是容、是用,还是打压、排挤,这也是我们的事业能否兴旺的关键所在。而杨修式的人物虽然有他的小聪明,却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疏远和排斥这样的人,同样需要一定的胆识和胸怀全局的肚量。假设我们能从曹操的肚量上学到一些东西,那么,何愁我们这个地区、这个部门、这个单位的工作、事业不兴旺?何愁我们的经济建设不能取得日新月异的成绩?(文/许寒山)曹操给后人的感觉并不好,以至于人们一提到他,马上就会联想到戏剧舞台上的那张大白脸。所幸的是,现在的史学界通过研究认为,曹操的欠佳形象是受到了后代学者的歪曲。事实上,他的历史功绩远远大于过失。而且,倾向于认为曹操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人物。

  
  我以为,单从曹操在对待不同人才的态度上,就能表现其不同于一般人的宽宏肚量。


  过去,人们总是认为曹操嗜杀。譬如被人们经常揪着不放的就有杀杨修一例,这一事件被定性于曹操的多疑和嫉才。不难看出,这应该是一些文学作品、戏剧作品的刻意渲染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我们稍作分析便会明白。杨修出身名门,而在曹操手下,只担任了一个主簿的闲职。对杨来说,这是于心不甘的。因此,他常常卖弄一些小聪明,以求获得曹操的重视和重用。作为军中主簿,他本应辅佐曹操,经常提出一些有助于事业发展的积极建议。而杨修却将他的所谓聪明放在了猜摩和破解主帅的意图上了。杨修本人也不曾料想得到的是,他的有些做法,事实上已经干扰了曹操的政务和军令。曹操之杀杨修,除了维护森严的军法之外,不仅不是嫉才,恰恰说明他反对和排斥像杨修这样华而不实的庸才;不仅不是他的小肚鸡肠,恰恰说明他胸怀全局、重视对军国大计有着实际帮助的真正人才。


  而曹操对待关羽态度,则从反方向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蜀书》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曹操知道关羽刚烈忠勇、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因此,极希望将关羽纳为麾下。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曹操对关羽百般示好,不仅答应了关羽所谓的“降汉不降曹”的要求、而且派专人接待和伺候;不仅赠以锦袍、赤兔马,而且还给关羽授予了“汉寿亭侯”之爵位。关羽不为之心动,竟自“挂印封金”而去。“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操的手下欲追而杀之,他则明确表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这一典型事例,除了说明关羽的忠义之外,对于曹操来说,却显示了一种罕见的大度。以至于司马迁评说: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换成今天的话,司马迁是这样说的:(曹操)如果没有成王成霸之人的胸怀和肚量,做事情哪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事实上,除了杨修和关羽之外,曹操的身边聚集了为数不少的一批文武之才,这是他的事业兴旺的基本条件,相信曹操本人是非常清楚并能娴熟地把握这一点的。三国后期,蜀、吴两方最终失败、以曹氏家族为基础的魏的最终胜出,不仅证明了曹操用人方面的成功,同时,也是他的胸怀和肚量使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这些悲怆雄浑、气势磅礴的佳句,也无不显示其不凡的气度和舒展的胸怀。或者说,没有相当的肚量,他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作的。


  联系到今天,在我们的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乃至一个单位中,有一些现象却不得不让人引起深思。像杨修那样工于心计,整天忙着猜摩和破解领导意图的人大行其道。而像关羽那样在某一方面有着真才实学、又不善于拍马迎奉的人却受到无情的冷遇和打击。甚至千方百计地将其排挤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而后快。拿曹操相比,这样的人是否心胸过于狭窄了呢?


  当然,我们并非是要学习曹操的成王成霸,而是应该学习他的气度、学习他的肚量。关羽式的人物在具有独特才干的同时,往往个性特殊、不容易驾驭,甚至具有很大的性。使用这样的一种人是需要肚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待这样的人是容、是用,还是打压、排挤,这也是我们的事业能否兴旺的关键所在。而杨修式的人物虽然有他的小聪明,却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疏远和排斥这样的人,同样需要一定的胆识和胸怀全局的肚量。假设我们能从曹操的肚量上学到一些东西,那么,何愁我们这个地区、这个部门、这个单位的工作、事业不兴旺?何愁我们的经济建设不能取得日新月异的成绩?(文/许寒山)
肚量和野心不同的。
关羽的时候,天下还不姓曹,所以要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像祢衡这样的狂生也不能直接一刀,而要借刀杀人。
等官渡之战过了,哼哼,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玩类似的游戏的时候不是也有这样的心情么?刚开始只有一个城池,抓到敌将都好言劝降,宁死不屈的也都放了,攀个交情为下次作准备,等到天下在手的时候碰到不降求死的全部成全,反正不缺你这一个。
哪不得留几个耍大刀片的,抱怨怀才不遇的十之八九:L
原帖由 ddyyaa 于 2008-6-26 21:52 发表
以至于司马迁评说: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


司马迁评价曹操……一定是机器猫的时光机出故障了:o :D
是裴松之的评价,作者应该笔误吧。
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兗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於庭中,太祖谓曰: “跪可解死邪!”遂杀之。---《裴注三国志》
跟老曹有在一起得特别小心,千万不要得罪他,哪怕是几句话人家都会記一辈子,一找你就要你全族的命。就算当时不找你,日后发迹了也一样找你,你就是躲到交趾人家一样会找的到你:(
只要他认为乃比他聪明,或乃比他儿子聪明,乃都得注意,千万不要有太多表现;P有太多太多血淋淋的例子了。
做他的朋友也不保险,甭管交情多旧多铁,人家哪天突然一个不高兴:(
最后,他老人家”权变诈酷“的帽子在史学界可是公认的,同时期的人物也没有不认为他”虐亦深矣”的:D
<<三国演义>>
中他那些个光荣事迹都是有所本的,可并非空穴来风,俺私下里还觉着他被演义美化了不少;P起码曹丞相四处屠戮的事迹给以隐去了不少挖。
所谓“肚量”大,只是不同时期所使用的不同的“策略”而已;

刘备肚量大否?等到他占有两川,登上宝座,不也是“忠言逆耳”吗?

还有孙权,早年求贤若渴,晚年却不断猜忌,排挤杀害功臣?

手段而已。
司马迁:D :D :D :D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6-27 13:32 发表
所谓“肚量”大,只是不同时期所使用的不同的“策略”而已;

刘备肚量大否?等到他占有两川,登上宝座,不也是“忠言逆耳”吗?

还有孙权,早年求贤若渴,晚年却不断猜忌,排挤杀害功臣?

手段而已。

手段不假,但像成曹操那么典型的确实不多。
孙权晚岁残暴昏庸,可还没到拿故旧开刀的程度,张昭数面折之,人老孙到底也忍下来了:D
至于刘备,跟曹操比他是文不成,武不就,可是说起“知人待士”,那绝对是盖老曹一个头,那脾气好的,三国第二,仅次于他儿子;P别的不说,刘备从来没拿故旧开刀,臭脾气如简雍,照样生活滋润。对新附、来人,也是宽厚非常。数次得罪自己的的刘巴,照样潇洒逍遥。整本蜀志,真正因为大耳类似曹操那种“性忌”表现而被砍的只有张裕一人。
啥叫豁然大度?大耳那样的就叫豁然大度。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6-27 08:38 发表
司马迁评价曹操……一定是机器猫的时光机出故障了:o :D




;P ;P 有意思
司马迁评价曹操……一定是机器猫的时光机出故障了

我来打酱油吧..........
曹操我觉得是多重性格使之 反观其他两位 应该是在权利中迷失了自己 不管再英明神武的皇帝年纪大了不都这样 汉武帝 唐太宗 清圣祖
曹操可不是年老昏庸,屠徐州就是人家壮年干的事。
原帖由 看热闹的 于 2008-6-28 14:25 发表
曹操可不是年老昏庸,屠徐州就是人家壮年干的事。

而且这档子事人家还干成了习惯;P
明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于是乎屠字俨然成了魏志的高频率词汇。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8-6-28 17:32 发表

而且这档子事人家还干成了习惯;P
明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于是乎屠字俨然成了魏志的高频率词汇。



呵呵。这招后来让蒙古的铁木真学会了,并在西征途中发扬光大。
何止西征,北方金国,过半人口就是这么消失的。
杨修的事情是两个儿子的党派问题,和肚量不肚量关系的确不大......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8-6-27 15:53 发表

至于刘备,跟曹操比他是文不成,武不就,可是说起“知人待士”,那绝对是盖老曹一个头,那脾气好的,三国第二,仅次于他儿子

阿斗这点的确了不得啊.......姜伯约、夏侯仲权这两个魏将,最后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车骑将军......陈、黄、阎集团帮阿斗搞了那么多好吃好玩的,居然也的确没有能扳倒伯约大人(谁说阿斗真的昏庸的).....

星彩大人,我们在讨论的那个男人也许不是个强者,但是至少是一个善良的人......
汉后主皇帝如果不是昏庸的话,就是大彻大悟的高人了。我更倾向于后者。

另,题外话,起名字很重要。先主昭烈帝名讳“备”,后主皇帝名讳“禅”。和在一起不就是“备禅”——准备禅让?

但是无论先主还是后主,心中都装着天下百姓的平安,力求天下没有战争,前者以战止战,后者干脆废除战争直奔和平。天下殊途而同归呀。
]]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7-2 15:39 发表
汉后主皇帝如果不是昏庸的话,就是大彻大悟的高人了。我更倾向于后者。

另,题外话,起名字很重要。先主昭烈帝名讳“备”,后主皇帝名讳“禅”。和在一起不就是“备禅”——准备禅让?

但是无论先主还是后主, ...
;P益州派代表人物谯周的反动言论: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
他跟他师傅杜琼的对话更精彩。
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又问周曰:“宁复有所怪邪?”周曰:“未达也。”琼又曰:“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原帖由 壮圆郎 于 2008-7-2 08:45 发表
何止西征,北方金国,过半人口就是这么消失的。

后汉三国消灭人口的两个大头:董卓、曹操。特别是曹操,为害最广,荼毒最烈,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昨天还作诗感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今天就能屠刀高举,至于“鸡犬无遗”:L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8-7-2 16:24 发表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后主跟齐桓公是一类人,古代读书人心中的理想君 ...

所以说,星彩大人得到了一个好男人啊........;P
以谯周为代表的一帮本土派,长期散布反动言论居然个个活得好好的,要在魏、吴早就灭门了。后主治国可谓宽松逘。:D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8-7-2 16:50 发表

后汉三国消灭人口的两个大头:董卓、曹操。特别是曹操,为害最广,荼毒最烈,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昨天还作诗感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今天就能屠刀高举,至于“鸡犬无遗”:L



曹操的境界还真不是一般高,心不是一般的黑。他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以利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7-2 15:39 发表
汉后主皇帝如果不是昏庸的话,就是大彻大悟的高人了。我更倾向于后者。

另,题外话,起名字很重要。先主昭烈帝名讳“备”,后主皇帝名讳“禅”。和在一起不就是“备禅”——准备禅让?

但是无论先主还是后主, ...

不要忘记刘备还有个义子叫刘封,和后主合起来就是“封禅”,反意昭昭啊;P ;P ;P 。
原帖由 看热闹的 于 2008-7-8 16:08 发表

不要忘记刘备还有个义子叫刘封,和后主合起来就是“封禅”,反意昭昭啊;P ;P ;P 。

刘封的名字又不是刘备取得:L
原帖由 霞飞大将 于 2008-7-8 15:18 发表

偶非常喜欢曹操,他跟刘备的差别在于,他不会盲目的信任“专家”,而将自己的命运托付于某人。这才能称作真勇士。
补充一点,关羽是蔑视“专家”,跟曹操就有差距了。

刘备吧命运托付给谁了?
关羽又蔑视了哪门子专家?[:a3:]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7-8 14:30 发表



曹操的境界还真不是一般高,心不是一般的黑。他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以利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问题是人家破坏之后根本就不知如何重建:L他的路线在他死后就被他儿子抛弃了。
另:正因北方在汉末所受破坏过重(曹就是罪魁之一),孙刘才得以靠着南方四州之地与之对抗。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8-7-8 17:09 发表

刘封的名字又不是刘备取得:L



:handshake 说的是。那就更彰显天意了。:D 备封禅。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8-7-8 17:18 发表

问题是人家破坏之后根本就不知如何重建:L他的路线在他死后就被他儿子抛弃了。
另:正因北方在汉末所受破坏过重(曹就是罪魁之一),孙刘才得以靠着南方四州之地与之对抗。



农业社会,农民能安心种地就算是重建了。曹操实行屯田制,鼓励开垦,其实已经是在重建社会了。那个时候距离城市阶层的诞生还早着呢。
曹操的屯田制开始的时候吓跑了不少人,很多都是被士卒用刺刀逼回来种田的(哦对了当年没有刺刀)。
]]
十五税一是汉朝的制度,问题是在东汉末年已经被放弃了。魏晋的租税是重了点,但是通过强力手段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了北方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不失为一种方法。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7-9 10:42 发表
十五税一是汉朝的制度,问题是在东汉末年已经被放弃了。魏晋的租税是重了点,但是通过强力手段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了北方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不失为一种方法。

十五稅一未必消了啊。的确,汉末动乱,制度多易,但魏、吴虽有魏、吴的制度,蜀承汉制:D其屯田也以军屯为主,魏、吴那种满世界拉人去屯田的制度并米有,乃要是时人,是喜欢这种旧世界呢,还是喜欢曹操建立的新世界?:D
再,老曹的手段确实对恢复生产有巨大作用,可是破坏生产的也是他,自个破坏完再用这种非常手段来恢复,是不是有点那个;P
我明白你的意思。
我想,在农业社会,恢复社会生产力的最大动力来自于充足的人口。西汉鼎盛时期的全国人口有5000万左右,东汉不会比这个数字更高了。且东汉时期,全国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黄巾起义以来,中原战火频繁,很多人不是战死,就是饿死,病死,或者被迫迁移。从这个层面上讲,曹操并不是唯一的破坏者,黄巾军、吕布、董卓、袁术、公孙瓒、袁绍、马腾(马超)等都参与了破坏。但是最后恢复了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的却是曹操。曹操自己也说过:“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从这个层面上说,他的确建立了一个新世界。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7-9 16:13 发表
我明白你的意思。
我想,在农业社会,恢复社会生产力的最大动力来自于充足的人口。西汉鼎盛时期的全国人口有5000万左右,东汉不会比这个数字更高了。且东汉时期,全国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黄巾起义以来,中 ...

军阀混战及其由此产生的饥荒、瘟疫等正式汉末人口大幅减少的原因,所谓“生民百遗一”、“不当汉一大郡”,其凄惨之状,可见一斑。而军阀混战中进行最多杀戮和破坏的,正是曹操。徐州殷富,户口百万。他老人家两征,至于诸城“鸡犬无余”;河北人众,袁本初时谓可“带甲百万”,末了他老人家来个"七年战争",恪守“围而后降不赦”,终于入邺之后,按户籍可得“三十余万”;荆州安乐,荆北犹称富足,他老人家来一趟,立马“荒残”,徙了大半编户齐民去河南屯田,剩下的则要负担连年战事,终于民不堪命,揭竿而起,于是将军曹仁奉命“屠之”,一了百了;淮南百姓风闻套老人家要让他们去支援北方建设,毫不犹豫地选择南下,按,江东孙氏向来横征暴敛,声名狼藉,可数十万民众宁可去那当农奴,也不愿去当新世界的屯田户。
至于老曹下荆州,数十万民众跟着刘大耳跑路,一方面说明大耳能收买人心,另一方面不正说明他老人家的名声有多么的不堪么?
不好意思,跑远了[:a9:]
俺只想说,曹操确实是雄才大略的人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当时的生产力,可是没有这个人物会不会更好?比如,官渡之战让袁本初获胜,起码河北不会被涂炭。统一是历史的趋势,没有曹操,也会有李操,张操,王操。让曹操这样有个性的人物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代价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handshake 受教了。多交流。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7-10 11:28 发表
:handshake 受教了。多交流。

客气了:handshake